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化;实践教学实验室;研究方案

一、体系创新研究的背景

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法学本科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法理要义,在亲历亲为的过程中养成法律思维,训练并掌握法律技能,增强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或环节。然而传统的法学教育过于偏重课堂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地位和比重明显偏低。零散不成体系的实践教学,常常使教师和学生误以为它是课堂教学之外的“业余活动”。就传统实践教学的方式而言,模拟法庭让学生模拟诉讼活动中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及证人等,通过演练熟悉案件的审判过程。这对于初学法律者了解基本司法程序是很有益的,但它偏重于审判程序演练,事实调查等方面的训练无法容纳。专业实习中,学生有机会深入司法实践第一线,甚至可能在导师指导下处理案件,但由于时间、经费和实习基地容量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总体上非常有限,实习甚至流于形式。法律专业社团是大学生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主要方式,但因大多缺乏教师的组织和参与,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深度的锻炼,且容易引发与正常教学秩序的冲突。近年来从美国引进的诊所法律教育,让学生在有律师实务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实案,其主要教学方法有课堂内角色模拟式、互动式、分组式、提问式和讨论等,课堂外把学生置于“律师”角色,办理真实的案件,但它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律师,目标过于单一,与我国法学本科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不完全吻合。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模式各自为政,零散而不成系统,缺乏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和统筹协调的运作平台,实践教学的价值和功能没有充分实现。从理论研究来看,案例教学方法、模拟法庭的运作、诊所教育模式等等,虽已成为法学界关注的对象,其研究成果已非鲜见,但这些研究一般只是对某一种或某几种方法或模式的介绍。有的虽然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却也只限于简单地“取长补短”,重点还在推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有的有较为自觉的整体意识,认为法律实践教学可分为实例教学(即案例教学)、实习教学(即专业实习)和实地教学(包括法庭旁听和义务咨询)三种;或认为,法学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有六大环节:案例教学、观看实践教学、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和专业实习;还有的甚至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的体系性构建,但这些论者都未能深入探究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及其思想基础、现实条件和具体整合方案。如果说这在原来还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那么现在则远远不能满足新的时代需求。

当代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对我国传统的大一统法学教育模式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而我国不久前提出的创新型国家战略,也对包括法学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正是立足于多元化社会趋势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试图通过对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构建实践教学综合性的机构和制度平台,重塑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功能,优化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从而统一和深化师生的认识,彻底改变实践教学不受重视或流于形式的状况,并凸现实践教学的特色和个性,使法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二、体系创新研究的基本观点

我们认为: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应以“国际视野、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设立稳定的专门机构,制定统筹兼顾的教学计划,重新整合实践教学的各种方法和模式。这需要实际的行动,也需要理论的创新。

首先,应该在统一的大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凸现特色和个性。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之间,各有不同的目标和方法,但实践教学首先应服务于统一的大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养育其人文关怀和公共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司法伦理,养育其法律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洞察客观事实的能力,提升其法律职业理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强化其法律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法律技能,强化其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各学校法律院系应在全国乃至全球法学教育中合理定位,并通过法律实践教学尽量凸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个性,以适应当代多元化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求。

其次,应该设立稳定的专门机构并制定统筹性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间接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注重具体直观的现实感受和动手能力。但传统实践教学过于偏重校外专业实习。这不仅在法科学生队伍庞大、实习经费过于紧张、实习基地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容易流于形式,而且各院系人才培养模式容易雷同,难以凸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个性。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在校内法学院系之下设立综合性的法学实践教学实验室,建立由专业教师和实务工作者组成的教学队伍。该实验室负责统筹规划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方式,根据年级课程状况,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负责协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此外,教师和学生在所有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互动与交流应该切实得到体现。从教育理论上说,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间的顺畅交流与深度沟通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根本途径,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双方的互动与交流尤为重要。然而,以往实践教育中,教师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因而学生很难得到真切的训练;而近年来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教师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仍明显不足。因此,依托系统化的机构和制度平台,是增进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深度,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目的的必由之路。

总之,本课题立足于多元化社会趋势和创新型国家战略,旨在通过提供稳定的机构和制度平台,重塑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功能,优化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从而统一和深化师生的认识,彻底改变实践教学不受重视或流于形式的状况,并凸现实践教学的特色和个性,使法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三、体系创新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在我们看来,体系创新研究的目标有两个:其一是全面总结以往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在机理和现实条件,重塑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位,为协调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及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其二是探讨新形势下法学本科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充分体现国际视野和学校特色,如何培育学生的个性特征、个人特长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围绕这两个目标,体系创新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第一,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与创新型国家和特色办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具体包括: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与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重建;不同实践教学方式在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的共性、个性及缺陷:不同实践教学方式与法学本科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途径。第二,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实验室的结构、功能和运作规程研究,具体包括: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实验室在整个教学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内部构成及总体规模;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实验室的“统筹规划”功能:实践教学实验室人员的定位、组织规则、运作程序;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诸环节的安排与课堂教学计划的关系协调;实践教学的绩效评估等。第三,教师在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具体包括: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协调;不同实践教学模式中如何开展师生互动等。

多元化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要求更多富有个性、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的人才,而实践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而不零乱的学习与训练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生不仅有更多的自主学习与训练的空间,而且还可以与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这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认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化”的设想,即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应该是以一定的指导思想为灵魂,以实践教学实验室为平台,以综合性教学计划统摄下各种切实的实践教学模式为路径的多层次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国际视野、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注重资源整合、突出体系创新、强调教学个性,是本课题的三个最大特点和创新之处。我们深信,这些创造性设想的提出,将为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四、体系创新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实施方案

根据上述多层次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将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全面而深入地总结与评析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现有方法和模式,并探索新的方式,在提炼相互间共性的基础上,寻求整合不同方法和模式的可能途径。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将围绕构建法学实践教学平台这一核心,就实践教学实验室的结构、功能、组织规则、运作程序、课程体系、各实践环节的运转、教学资源安排、教学绩效评估等问题展开重点研究。

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一是比较的方法,比较不同教育方式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优点和缺点;比较不同国家大学法学院实践教学的做法。二是实证研究的方法,在确定基本思路之后,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材料,对实践教学实验室组建的可行性、运转的方式与机制、各实践教学模式的展开与相互协调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三是跨学科的方法,综合运用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为完成这一研究,我们结合本校和本院实际,初步制定了如下实施方案:

1.对2002―2006年入学的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进行绩效评估,并重点对2006级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全程跟踪研究。

2.通过社会调查和理论分析,研究以往不同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的成功经验,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的可行性及具体途径,为探索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新模式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3.在既有的实验设施、法律专业社团和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创设综合性法学实践教学实验室。其初步设想是,该综合性实验室以课堂案例教学为龙头,以诉讼证据实验室为中心,以模拟法庭和诊所法律教育为两翼,以学生法律专业社团活动为动力,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后盾,方式统筹兼顾,合理定位,良性互动,多层次、多方位、立体性地展开并优化法学专业实践教学。

4.为实践教学实验室制定总体的管理方案和不同的运作方案,并据此开设相关的课程,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每一运作方案完结之后,及时总结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效果,并制作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整个实验计划结束之后,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制作详细的论证报告,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近些年来,我国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已积累了一定的实绩和经验,相关的理论探索也日趋活跃,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越发显著,实践教学已经到了结构性调整和体系性创新的关键时期。以上所论,仅仅是我们的管中之见和初步尝试,旨在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2篇

创新创业教育既强调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又注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操作能力的拓展,这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借助实践,要培养具备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并能从事相应的实践活动能力;具有开创性、冒险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能够构思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1]。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的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2]。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的要求,与专业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教室与实验室的相结合,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3]。

二、构建体系预期达到的目标

首先,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其次,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实践能力;二是职业素质;三是创业能力。最后,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4]。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将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5]。

1.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理论教学将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公共课(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专门化方向技术课(技术应用)三个模块。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串接这三个模块[6]。使这三个模块既分工明确,也各有其侧重点,又彼此联系,又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和相互渗透的一个整体。加大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各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四成,不少于24周的整周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进行实践能力训练,与技术应用能力、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联系不紧密的理论课坚决不开[7]。

2.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课本的知识要真正用于指导实际工作,需要学生掌握一种转换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让学生通过实践或实验教学去锻炼。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等综合能力应该是我们实践教学工作的重点。在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构建开放式实验室。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设立一些项目工作室、创新实验室、实训中心,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极好的平台,这样可以吸引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

3.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

各高校都已建立起先进的教学环境,教师正逐渐从黑板、粉笔的授课方式向多媒体教学方式转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可是,现在讲授课程的教师的知识理论大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教师的实践锻炼方面,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组织落实以及经费上都缺乏相应的安排和保证。由于他们缺乏实践经验,课堂内容完全来自教材,缺乏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实例,因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还很欠缺。我们可以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推进“三个相结合”,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和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

4.产学研合作,促实践教学的发展

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实践,让学生能把学到的项目管理理论真正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中去,承接一些企业的项目。通过承接企业的项目,可以让师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具有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对于教师,通过项目的完成,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高职特色的科研道路。科研基本定位在于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和研究辅助的层面。尤其对于一些教学为主、科研力量薄弱的高校,应大力引进企业项目,以项目作为引导和推动科研发展。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3篇

一、中职财会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

1.实践教学系统性较差,实践机会不足

由于会计是一个单位的机密部门,因此单位通常不招收财会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即便接收,也不会让其接触到单位的会计体系。由此可见,财会专业学生的实习任务大多只能在实训室内完成。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造成了较大的阻碍,使学生难以了解会计日常业务工作,也难以掌握岗位职责。此外,由于实训课所采用的原始凭证是印刷的,其与真实的原始凭证仍存在一定的区别,如尺寸、颜色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理念未与时俱进,缺乏实践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中,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财会专业教学也要进行转变。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在知识体系的更新上存在滞后性,财会教学理念未发生较大转变。大部分中职学校仍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于财会知识还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过于强调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专业实操能力与财会经验的积累。多数财会专业课程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特征,且由于管理体制的约束,实践类课程并不充足。安排教学计划时,学校仍旧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由此导致学生的实践与生产实际脱轨,影响了财会教学的质量。另外一个现象则是,部分教师刚刚走出校园就踏上了教师岗位,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教学缺乏实践性与灵活性等问题,在教学中无法触类旁通,也难以紧贴实际。

3.教材缺乏生动性,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现阶段,部分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财会类教材对于经济业务的描述多以文字为主,导致学生无法对交易事项的过程进行准确掌握,只能单纯通过想象来加以认识。例如,实训教材中对支票、本票、银行汇票等结算方式的使用方法、期限、范围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较呆板,缺乏灵活性,学生难以做到学为己用。

4.中职财会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专业师资力量较薄弱,加之多数教师不具备相关的实践教学经验,在教学方法上大多一成不变,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学校应重视教师教学技能与方法的提升,使其与时展相符,而现阶段多数财会专业教师在这方面仍较欠缺。

5.毕业生难以满足岗位要求

相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文科专业,财会专业更注重财务实践。因此,学生在学习及工作中会出现各类问题。学生在学校期间对专业知识未掌握到位,基础不扎实,经常出现缺乏务实精神或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导致其在就业后难以满足岗位要求,一些简单的工作也难以有效完成,工作灵活性较差。

二、创新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1.对教学模拟实验进行创新

结合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实践教学与演示教学,同时强化对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及建设,从而满足学生对校外实习基地的需要。从人才的长远发展考虑,联系实践效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由于教学压力日益增加,教师也应做到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同时也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网络平台还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增强信任与理解,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难以适应现阶段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开展现代化教学不仅能够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且能够提升财会专业的教学效果,是突破教学困境的重要手段。

2.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

创新财会专业的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均有积极、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避免在教学时过度依赖教材,尽量尝试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开放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增进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互动,在交流合作中培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应科学安排教学活动,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结合教学纲要梳理专业知识,并适当添加教材之外的重要内容,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财会专业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3.将案例教学渗透至实践教学之中,加强模拟性、直观性教学

多数财会专业的教学课程并未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因管理体制等因素的约束,实践性课时较少,教学计划上仍侧重于理论教学。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因此应采取措施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其意识到财会知识并不难,只要专心学习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这一信念的鼓励下,学生就能更专注于学习。财会专业的特点就是讲求实用性,学生应从专业课程中收获实践经验,因此应将案例教学加入实践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的过程应遵循形象性、直观性、实践性的原则,使学生的财会专业技能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升,让学生在收获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4.引进与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强化财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使中职财会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开展学科竞赛,评选出优秀的学科领导者。强化人才的双向流通,教师互相分享教学经验,重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5.改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应重视对教学模式的创新,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又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计划。将操作训课程归为重点考察课程,提高实训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此外,对课程的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在选择教材时,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同时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强化校企合作,开展针对式教学,提升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效果,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而且要增强实践课程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使财会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学习效率均得到提升。

三、小结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环境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66-03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和“人才创新能力不强”是当前人才发展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原因[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是创新的重要来源,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替代的环节,决定着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成功与否,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2]。而实践教学目前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依然突出,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3]。

一、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环境专业人才。环境科学是研究和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指导人类进行环境实践的科学体系[4]。它源于人们对于周围环境及其影响的高度关注,并随着众多环境问题的出现而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环境问题具有显著的时间特征及地域特征,应根据不同的目的、对象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科学的政策、最佳的技术方案、经济的工程措施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加以解决。因此,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近年来,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并表现出明显的复合化和国际化特征[4]。这就要求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以及系统整体优化的观念。

2.环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与需求的矛盾迫切要求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现象也日益突出。为了实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势必会持续增加[5]。目前环境类人才就业表现出多元化趋势,教育行业、事业单位、环保企业、考研、环境产业等是本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主渠道[6],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较好、污染较重的企业需要进行环境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等;二是迅速发展的环保产业和环保公司需要进行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开发、环保治理工程设计等;三是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治理等;四是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懂ISO9000、ISO14000认证等的环保技术人员[7]。但是,由于政府环保部门、事业单位大多编制处于饱和状态,每年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到这些部门不到5%。由于缺乏创新能力和环境类专业教学的偏理论性倾向特点,使得用人单位对环境类专业毕业生产生“偏重理论、缺乏实践”的偏见,经常使环境类毕业生失去与相关专业择业竞争的机会。而综合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毕业生在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可见,要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要强化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

3.目前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投入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影响了教学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较薄弱,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佳,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环境教学实践平台的欠缺,表现为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仪器设备数量总体不足,先进仪器设备偏少。调查表明:环境科学专业(统计了43所高校)投入的生均实验仪器设备费仅为2.0万元(其中最低的仅为0.1万元),因此难以构建良好的环境教学实验平台,甚至不能满足开设相关环境实验课程的要求。另外,很多高校都缺少实践教学基地,实践环节不能很好地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则是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落后与分散,实践教学大多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验证式教学,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教学涉及面广,在培养模式上大多仍处在探索阶段,难以使学生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而实践教学建设比理论教学相对落后,不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新形势下影响专业实践教学的不利因素过多,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不够。如实习时间过于分散、专业技能培训较少等。

二、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本着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人才的原则,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在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基本素质包括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交往沟通能力等;而专业技能包括对环境系统特征、环境变化过程、环境质量演化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应用技能,进行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以及污染治理等工作技能,是学生在社会职业中直接应用的技能。创新技能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科学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本着“通识基础与专业特性兼顾”、“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并重”的原则,根据环境科学专业对科学研究能力、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污染治理和工程设计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以及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需要,以专业综合实习的建设为契机,将专业实习按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模块化设置,有效利用专业实习的时间和实践平台,构建并形成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层层递进,不断升级的“5+3环节、核心5模块”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新体系。“5+3”环节:必修5环节――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与设计型专业综合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毕业论文和课外3环节――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大学生“挑战杯”等科技活动。5模块:按照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研究与设计型专业综合实习由五个模块组成――生态环境认识与调查综合实习、环境生物与化学研究综合实习、环境监测与评价实践综合实习、环境污染治理设计综合实习、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论文综合实习。“5环节”和“5模块”都是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3.主要实践环节的内容和作用。基础实验环节主要满足基础知识掌握与深化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设置,与理论教学配套进行。所涉及的课程主要有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大学物理、仪器分析、土壤学、微生物学、工程制图和CAD和环境监测等课程的基础实验教学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综合实验环节需要满足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综合应用基本知识的能力,因此,是在学习了四大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学、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环境监测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开展环境化学综合实验和环境监测等课程的综合实验部分,从而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研究和揭示一些环境现象的微观机理。主要提升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信息获取能力和观察研究能力。专业综合实习环节是系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5个模块都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且从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模块对创新能力的不同方面进行交叉与系统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在上述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表达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生产实习环节实行一人一题,自行联系实践单位,寻找环境问题与科学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重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毕业论文环节实行导师制,一人一题,根据任务,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和撰写论文等,范围涵盖生态、土壤、生物、水质、固废等领域的环境问题的研究。是以上五种能力的综合培养。辅助三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及大学生“挑战杯”等项目在我院比较普及。每年参加这些活动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几乎占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二。一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想研究的科学问题,并设法去解决它,从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等创新能力。也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到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中,较早地学习和锻炼各项实验技能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对学生的研究型学习和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4.模块化专业综合实习的主要内容。模块1:生态环境认识与调查综合实习,是在学生学完植物学、土壤学、地质地貌学、生态学和环境学以后安排的一个3周时间的综合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针对所观察和调查的具体生态环境现象,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植物、土壤、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的认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和时间,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加强学生观察、调查、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模块2:环境生物与化学研究型综合实习,是在学生学完通识课,以及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仪器分析、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课程后开设的2周的综合实习。主要在实验室和温室大棚内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环境生物学及环境化学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根据环境试验设计与数据统计所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实验、实施和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提出科学问题;设计实验、解决科学问题;处理与分析数据,得到科学规律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模块3:环境监测与评价实践型综合实习,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在学生学完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课程的学习后,开设了3周的综合实习。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环境质量问题作为学生实习的研究主题。比如围绕杨凌区的水质、大气、土壤、农作物等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或者围绕渭河宝鸡到潼关段水质、土壤和生物质量监测与评价,让学生自行设计监测方案,从布点、采样、确定监测与评价项目、确定监测方法,再到数据处理与分析,最后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或影响评价,系统地进行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就业基本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模块4:环境污染治理设计型综合实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工程制图与CAD等课程的基础上,融入环境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的3周综合实习。此综合实习将认识实习和工程设计结合在一起,在让学生“亲验式”实地参观、考察和学习了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大气脱硫处理、垃圾处理、转运、填埋等工程的工艺流程、设备和运行特征后,给学生具体需要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不仅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将来在污染控制工程方面能够胜任工作打下基础,而且让学生实地感受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作为环境保护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模块5:环境管理与规划应用型综合实习,是在学生学完环境管理学和环境规划学后进行的为期1周的宏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实习。主要应用所学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以及其他专业知识,对农业环境或城镇环境的发展进行规划设计。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施的保障

为了保障新的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施,我们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点学科为依托,以“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有效地利用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校内外实践教育资源,构建了“实验中心―科研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平台。将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把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融入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实践了“课前预习或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课内独立完成结合小组讨论,课后处理数据结合文献讨论,课前、课中和课后多环节与讨论、实践及报告多形式结合的综合性考核”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经费条件下,我们通过新的实践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上研率和就业率都较高,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评价结果较好,到其他高校上研究生的学生也得到了各自导师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陈鹏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5):83-85.

[2]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2011年6月9日的讲话[R].

[3]赵力,蒋慧,姚红.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市场需求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3-7.

[4]李顺兴,陈智煜,陈焕林,方振锋,郑龙.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J].环境保护,2005,(4):35-39.

[5]温桂清,蒋治良,李俊.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0,(6):108-109.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411”工学结合模式 会计专业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41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与主干课程相对应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按照职业岗位需求,以核心能力为本位设置岗位实践课程体系,前4个学期重点进行公共课程和岗位实践课程的学习,强化学生技能训练,辅之以阶段性的顶岗实习;第5学期依据企业需要,按职业岗位群或专业的要求,对前面4个学期所学课程进行综合训练,重点实施综合性实训项目、职业素质实训项目等;第6学期以安排学生就业为重点,主要开展校外顶岗实训,进行项目驱动制教学,及时安排老师跟进学生的实习情况,以提高职业岗位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教学采用即“4(岗位实践课程)+1(综合性实训课程)+1(校外顶岗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一般包括等:会计主管、出纳、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成本核算、工资核算、往来结算、收入利润核算、总账报表、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电算化会计岗位一般设置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等岗位。与会计岗位相对应设置实践课程:前4个学期设置基本会计岗位实践课程、电算化岗位实践课程,基本会计岗位实践课程包括会计主管岗位实践课程、出纳岗位实践课程、资金管理岗位实践课程、预算管理岗位实践课程、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实践课程、存货核算岗位实践课程、成本核算岗位实践课程、工资核算岗位实践课程、往来结算岗位实践课程、收入利润核算岗位实践课程、总账报表岗位实践课程、稽核岗位实践课程、会计档案管理岗位实践课程。电算化岗位实践课程包括电算主管岗位实践课程、软件操作岗位实践课程、审核记账岗位实践课程、系统维护岗位实践课程、电算审查岗位实践课程、数据分析岗位实践课程、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岗位实践课程,第5个学期将电算化与手工结合起来行会计岗位综合模拟实训、多媒体会计模拟实训、ERP沙盘对抗模拟、审计软件模拟实训、毕业设计等,会计专业基于“41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开展实践教学课程随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和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实施策略、实践依附于理论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这一改变在受传统影响却不够明显,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继续沿用本科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依然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重要原则,理论教学比重太大,实验、实训内容和课时偏少,技能项目匮乏。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淡化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打破普通高校“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格局及传统的学科界限,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核心,按岗位技能设计实践课程。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内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市场需求调研为基础,从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计划和专业知识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和修改,改变传统的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进行设置的本科模式,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引人灵活的、模块化的设置方案。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围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和专业技能的项目、要求,为课程改革指明方向。在培养计划中增设创新学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每年举行的“希望杯”、“挑战杯”、“财会信息化”等竞赛,强化竞赛教育。

(三)修订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应与培养目标、规格、层次相一致。但目前,一些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并没有按照职业能力、岗位职责、技术和管理规范来确定课程目标,在确定教学内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时,对于市场变化后各专业行业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及时提出新要求。因此,按照职业能力、岗位职责、技术和管理规范重新修订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同时还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首先,建立财税服务公司和校内超市,开创新型全真实践教学模式。成立财税咨询公司,作为独力法人单位,对外开展记账、财税咨询、审计等业务,对内作为训练学生会计职业经验的操练场,有计划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企业的会计工作。成立校内超市,其活动包括开业策划、财务税务操作、供货渠道定位、价格策略、库存控制、营销策划和营销服务等,作为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平台,它将以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训练专业及专业群学生的实际岗位职业经验。其次,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通过模拟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践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校就积累起一定的工作经验,毕业后实现零培训上岗。近年来我们在许多会计类课程如会计手工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财务软件应用、ERP沙盘模拟对抗等,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成效显著。最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课程结构设计上,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职业岗位,构建新型岗位导向的教学体系,在该体系中,出发点是岗位需求,实践教学是岗位能力培训的起点,岗位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回到实际岗位中检验,源于岗位,终于岗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行“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体现基于工作过程与任务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内容,并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施。

(四)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积极开发基于职业岗位的“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要按工学结合的要求,根据职业类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积极探索和构建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积极推进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着力开发与行业、企业用人要求结合紧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技术、技能训练课程,构建基于职业岗位的“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开发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在课程设置中,按照职业岗位的

能力和规格要求,实施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改造,使每一个教学模块,对接一个职业岗位能力。根据“4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建立由通用素质模块、专业岗位实践课程、职业考证模块三个部分组成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2)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开展“实训主导型”教学。实训主导型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实践教学,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按照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组织教学,学生用“完整的行动模式”代替以往记忆性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为实训的开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实训主导型教学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以职业素质培养为重要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某项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实训主导型教学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展开,根据会计人才的技能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课程,将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整合到课程之中,教学过程改变以往理论传授外加实践活动的形式,而是采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活动统一于项目的运作过程中。目前,虽然一致认为高职会计专业要以“能力为中心”,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模拟实习和技能训练。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一般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实施策略是,在讲授理论课以后进行实践教学或者课内就某个实践环节进行实践教学。教师的课程设计也是传统的知识传统型课程教学模式,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推行“实训主导型”教学,促使相关专业教师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充实实验实训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开展课程整合,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按照岗位能力以能力为目标,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务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整合教学内容。如存货核算岗位就需要将财务会计的存货核算以及财务管理中的存货管理以及会计电算化当中的采购、销售、库存、存货核算几个模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这样,教学过程就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过程了,而是围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一体化过程。“实训主导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示意图如(图2)所示,知识传统型课程教学模式示意图如(图3)所示。

(3)开发若干基于工作过程的任驱动式的实训项目。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按项目化方式确定实验和实训内容,安排一定数量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项目化的任驱动式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如出纳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有现金收支清点、凭证、日记账的填写、各种票据的填写、结算方式使用、银行余额调节表编制等。根据出纳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出纳岗位实践课程如(图4)所示。

(五)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促进实践教学有序开展为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按照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内涵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及操作规程,建立完整齐全的学生校内实训手册和校外实习档案,做到实践教学的“七落实”,即组织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制度落实、人员落实、实践内容落实和经费落实,使实践教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六)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完善评价体系 随着实践性教学的规范与完善,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多,内容丰富,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考评也应是多样化的。主要体现在: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探讨随机抽题考核的新办法;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出勤、上机成绩等都作为评价与监控的指标,建立综合有效的实践考核机制。

(七)加强模拟、仿真的校内职业岗位型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由于会计专业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习存在诸多的限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工科类专业比较而言,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硬件资金投人相对较少,但在建设方案的设计、仿真环境的营造、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实践教学材料的准备、专业软件的实施等方面要求更高,实现难度更大,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开展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并努力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基本思路,在强化专业职业技能构架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为主线,设计和建设职业岗位型实训基地,营造岗位工作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职业岗位活动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综合素质,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八)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核心。虽然会计专业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习存在诸多的限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各高职院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按照学生顶岗实训、零距离就业及教师顶岗实践、横向课题及专业技能开发、教学案例收集的要求,重点选择一批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可以满足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后,关键是要提高其使用效率,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严格、务实的企业化要求弥补校内实验实习的环境虚拟性、环节单一性等缺陷,使学生切身体验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职业化要求”氛围,充分完善已经初具特色的“校内实验实习十校外基地实习”的内外结合模式。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与合作单位双向推动,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根据合作单位的发展趋势,优化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九)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促进实践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会计类课程要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突破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要模式的教学形式,引入模拟操作、仿真练习、方案设计实施、实际课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内容,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其次,要改革成绩评价方法,打破单纯以笔试评定学生成绩的做法,把实践教学如模拟股市交易、模拟外汇交易、理财方案设计等实验、实训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部分。最后,学习并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授课效率,并使模拟操作更加真实、技能训练更加有效。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展望

(一)加强体现职业性要求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开展实践教学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注重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抓好“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技术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按照专兼结合的方针,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更多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建设“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定期派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或鼓励教师有计划地到企业培训,甚至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进行岗位训练,以增加实践经验;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通用的岗位技能培训,使其在技能上至少有中级以上岗位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专业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