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班级心理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低是他们在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前提,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应该成为贯穿每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有出台,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

二、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学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完美形象,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建设好班级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重视优良班风的培育

优良的班风是学校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需的重要土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让墙壁“说话”,说人性化的话

首先,是自我介绍上墙。开学初,为了加快学生、师生间的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我会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照片,附上自我介绍。要让同学、老师认识你,记住你,喜欢你。这样,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每一个经过的人班级主人的情况,也无声胜有声地监督着每一位主人的行为,每一个同学都会尽可能地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在众人的面前。其次,是班级座右铭上墙。根据我们学生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人格修养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大的特征。我让班干部在教室正前方贴上班级座右铭――“好成绩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样,墙壁又开始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优等生“你不该骄傲,你该争取更好的表现。”告诉后进生“你不该自卑,只要比昨天的你进步一点点就是好成绩。”另外,“班魂”上墙。我把班级管理浓缩成这样几个字:“静、敬、劲、净、竞”,贴在教室的后方。教室要安静,对师长要尊敬,在学习上要有干劲,卫生要干净,互相之间要展开竞争。这五个醒目的大字张贴在教室的后墙壁上,就能激励学生向着目标冲刺。最后,是班级规章制度上墙。每学期我都会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定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悬挂在教室前方的左侧,并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这样,墙壁又开始“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学生:“这是评定我们班同学品格和行为的一把尺子,每一个学生时时都要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受欢迎的好学生。”

2.让物品“说话”,说有用的话

首先,是劳动工具如诗如画。只要用心,课桌、黑板、门窗、扫把、拖把、水壶都可以让它们变得如诗如画。平时的工作中,我让学生养成课桌椅摆放整齐,小黑板、扫帚、水桶整理齐,并在旁边贴上学生自创的字画“整洁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并经常教育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渐渐地,学生看到地上有垃圾、拖把倒地、桌椅歪斜等现象就会不舒服,就会主动保持。其次,是书橱飘香。当前,一些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在审美的成熟程度上,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去充实。例如: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愿意读文学作品和科技作品,而是喜欢读一些卡通图画,更有甚者,读一些无聊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同学,而是采取引导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班级,在班里设立书橱,里面摆满了学生爱读的各类书籍。上贴学生书画“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且,我们的书橱从来不锁,课间、饭后,学生都可随意翻翻,不知不觉中,学生已读了不少的书,爱上了阅读,享受了阅读。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建设;“五自”教育;特色文化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团体,即超过两个人的人群。我们一出生,就生活在团体中。学校里的每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体。因此在班级建设当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去塑造班级成员的良好个性品质,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那么,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所运用的团体辅导,其目的就是助学生自我成长。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理论学习发现,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模式比在接受学习中习得的东西要难忘得多。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的班级管理和建设当中,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打造以“品德自育,为人自强,学习自主,交往自律,生活自理”为核心的“五自”教育班级特色文化。

一、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望闻问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无论多么优秀的班级都存在其不足之处。为了对班级的问题和毛病听诊把脉,班主任和班委可以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办法,开展一次讨论,各抒己见,找出班级问题之所在,并进行记录,选取最严重、最亟须马上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分析,并商讨解决办法,利用团体活动或者主题班会等方式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即物理文化环境或精神文化环境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如此一一解决,循序渐进,不断矫正,让每个学生在自我剖析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将班级建设为一个自我教育与发现学习的平台和场所,打造出“五自”育人特色,即班级学生达到品德自育,为人自强,学习自主,交往自律,生活自理。

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构筑良好的班级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虽说,他太过武断,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人所在的环境对其个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环境造就人的例证。

因此,班级的人文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要达到“五自”育人的目的,各班需要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班级成员创造互助环境,使班级成为学生学会合作、交往、学习以及生存的场所。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可分为班级的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班级的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相辅相成。良好的物理环境,包括整齐的桌椅,干净的教室,五彩的装饰,是班级良好精神环境的载体,是整个班级良好学风、班风以及班纪的体现。而班级的精神环境,也就是班级的凝聚力、班风、班纪以及班级成员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则是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建设班集体的潜在驱动力。

笔者认为在班级成立之初,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名字滚雪球”的方式互相认识、沟通理解,通过小组风采展示的方式增强竞争合作意识,通过“同舟共济”等活动明白团结互助的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活动组织者必须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体验当中,不断表达自己的感想以及收获,并总结和归纳这些活动对大家的启示。另外,利用团体活动调动班级成员建设班级物理环境,将每一次活动收获的启发感想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张贴于教室的门、窗和墙上,装扮教室的同时,打造特有的班级教室文化。

三、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形成“五自”教育目标

积极潜能,即大家常说的“正能量”――那些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发展,走向幸福和美德的心理品质。班级就是一个团体。学生到这个团体里,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就是要塑造和磨炼学生身上那些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成长,有利于自己感受快乐和幸福的心理品质。

在团体活动中,可以利用“优点大轰炸”“你比我画”“你说我猜”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合作沟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体谅他人;学会自强不息,学会坚持不懈;学会知足常乐,学会感受幸福。还可以利用“说出真心话”“我有困难要解决”等方式引导学生真诚待人,学会尊敬,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求助,学会助人,进而营造出一个平等和谐,不以分数论英雄,充满爱和欢乐的班集体。

总之,在班级建设中,管理者和班级成员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分析、发现并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进而建设有利于学生自我成长的“五自”班级特色文化,以集体的力量去感染班级成员,激发其积极心理潜能,实现“五自”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大学班级是大学对学生管理的基本教学单位,也是大学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环节。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各种指令的下达及各项服务的落实都要通过班级,学生各种思想动态,意见建议的收集也是通过班级来完成的,因此班级管理是大学对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思想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及对学生的思想稳定性谈几点看法: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班级是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由辅导员进行指导的学生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的基本学习单位。是青年学生相互接触、共同学习、生活、交流、娱乐、思想融合的基本群体。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难度由于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而加大。由于大学生群所赋予的特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有一下内涵和特点。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

高校班级因其所学专业不同,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地域,学生年龄层次不同,使班级文化建设而呈现出多元性、独立性和差异性。高校班级管理一般以专业来成班管理的。不同的班级因所学专业不同,知识结构有差异。未来从事社会工作及活动的观念不同而使不同专业班级的班级文化呈现差异性,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管理者使不同的高校之间的班级文化的差异性更大,更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生组成及不同的管理者使班级文化建设呈现各自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元性、独立性,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主要由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组成。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教室、寝室的布置、环境的美化。学生进行文化活动及文化生活的设施、设备等。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有适合班级行为规范的制度规定、大学大师、教授、任课老师、辅导员对大学生的精神引导和示范,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形成,全体成员对班集体的认可,成员间能和谐相处,交流融合。班级成员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心理认识、正确的趋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要为精神文化建设服务。形成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情感态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良好的班风、学风。学生思想稳定,生活态度积极是文化建设的表现之一。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法

由于大学管理的开放性,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使大学生对班级概念越来越弱化,给班级管理带来挑战。大学生的班级概念弱化使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普遍松散,能形成良好班级文化的班级较少,给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也带来困难。我认为班级文化建筑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注意共性和个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二是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注意以思想性为主。思想是引领学生的行动及内因。三是要发挥班级民主决策的作用。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要充分发挥他们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四是注意动态性和持久性。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时代变迁,班级文化建设应注意具有动态性,适合时代年龄变化。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稳定性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能促进和谐稳定的班风形成,使学生有较好的心理认知及心理氛围,能促进良好的学风形成,使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就业压力减轻。班级文化建设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这些在大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中有重要意义。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稳定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教师及大师、教授的引领作用

任课教师、教授、大师对学生的教学及深入班级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或社会青年对大学教授有崇拜思想。这些人一般在本学科有一定的贡献,学识渊博,有吃苦耐劳精神和钻研精神,相对思想开放活跃,思维开阔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在与学生交流授课中,给大学生一个标杆,学生耳染目睹对其思想行为及学习会产生较好的影响。因此许多大学要求教授上本科生的课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对本科生的影响较为深远,能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人格和刻苦学习精神。

辅导员及其他任课教师的示范和教育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学生思想稳定都有积极意义。

(二)良好的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

大学学习阶段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为进入社会准备必要的社会知识、技能、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及社会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及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等。

通过主题班会,班级文化活动等,使学生能培养良好的社会品质。和谐的班风使学生培养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集体主义精神与合作精神,对学生的后融入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有帮助作用。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四年大学生活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以后适应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稳定。

(三)大学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但当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班级成员集体观念缺乏、学风日益淡化、班级成员心理不健康等不良状况。为此,要通过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立德树人的要求,从主体、理念和内容、空间三方面来寻求解决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校; 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83-02

收稿日期:2014-12-05

作者简介:曾庆亮(1970—),男,江西永新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SC12E014)

关于高校班级文化的概念,学者们给出了多种观点:物质精神说、意识形态说以及群体亚文化说等。在此,高校班级精神文化主要是高校辅导员通过引导班级全体成员参与集体生活、学习以及日常交往所形成的符合他们身心特征的共同思想特征、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综合。班级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为一种团队精神,侧重反映了班级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其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对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我国高校班级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在深入分析中加以解决。

一、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历来备受高校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集体观念缺乏,班级凝聚力弱

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90后大学生,他们集体主义观念缺失,班级凝聚力弱。主要表现在:首先,他们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社会意识淡薄,在自我表现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其次,他们具有独立的行事作风。在各种活动中,部分学生对班级活动表现出无兴趣,与班级想要通过组织活动来凝聚大学生的目的和想法相背离。最后,网络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与网络互动频繁,客观上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依赖相对减弱。因此,当前高校学生集体意识弱的特征弱化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二)班风学风日益淡化

90后大学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人力资源。但当前高校班级存在学风日益淡化问题,有调查显示:“在学习风气上,以及格为其学习目标的学生占56.11%,而对学习无目标的学生约占到10%。”[1]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成长起来的90后,难以适应更注重学生进行自我合理安排、独立计划和合作学习的大学教育模式,对学习减少了兴趣。其次,大学有多种活动,学生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参与活动上面。最后,他们主体意识强,喜欢独自学习,缺乏合作精神。这样,班级的学习风气就处于分散的状态之中。

(三)班级成员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和谐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0后,他们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之中,自身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首先,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受到家里长辈的宠溺,缺少集体生活并难以适应。其次,当前大学生大多是通过电话、网络来实现与他人的交往,容易与班级成员造成隔阂,选择自我封闭。最后,宿舍是班级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宿舍成员的生活习惯、地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容易引起矛盾,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

二、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其各组成部分作用的发挥受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有限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缺乏示范和引导。首先,辅导员自身面临来自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将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缺乏相关经验。除此以外,高校辅导员对班级未形成和谐民主的精神文化建设氛围负有责任,难以使学生体验到精神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在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参与不足。第一,他们重视个人的主体意识,忽视集体意识。第二,他们的价值观多元,功利性明显。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洗礼,对其主导价值取向产生了偏移。第三,他们人际关系淡薄。目前大学实施的是学分制,这加剧了学生的自我封闭。他们沉迷于网络世界,难以融入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

(二)班级活动理念滞后,内容单一

班级活动理念滞后。班级活动理念指导班级活动的执行,而班级活动理念与现实的班级活动有一定差距。当前高校实施的是学分制,但高校班级活动理念与学分制认可所有学生在智能以及个体意向方面的差异存在距离。班级活动理念滞后,忽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班级活动内容单一。班级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源泉和动力,是班级开展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机制。高校班级活动内容单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班会和团会内容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班级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单一。

(三)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空间受限

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不同场地。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成为高校学生除宿舍、班级和校园外接触最多的虚拟空间。当前高校开展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空间主要集中在班级、校园和校外等实体空间,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的寥寥无几。

三、解决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的有效路径

面对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日益突出的问题,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秉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辅导员要发挥“引导员”作用。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压力,重视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在集体活动中先进的思想发挥得越充分,班级就越优秀。在对高校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时候,要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集体活动相融合,一方面培养学生个性,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意识[2]。其次,高校辅导员要不断自我“充电”,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高校辅导员有两个基本职责,除了要在班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3]。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提高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最后,高校辅导员要培养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辅导员要及时把握学生动态,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

2.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于要加强自我教育。首先,高校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理想信念教育。崇高理想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高校学生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是“中国梦”的引领者和主力军。一方面,高校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的熏陶,提高自身思想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学生要明确自身的理想追求。其次,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归属与爱、交往、自我实现等都是人基本的心理需要,因此,学生要利用多种渠道,提高学习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最后,学生要主动发挥主体作用。高校学生要积极主动发挥其在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主体作用,全面参与班级活动的筹划、准备、实施和评价整个程序的各个环节。

(二)创新班级活动理念,丰富班级活动内容

1.创新班级活动理念。班级活动理念对一个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握主流思想。首先,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更新教育观。辅导员在肯定学生存在主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一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其次,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把握主流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以班级活动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在班级活动中引入人本理念和激励理论。人本理念注重对人本身的尊重,注重对人性的正视[4]。激励理论在于通过目标激励、奖惩激励和榜样激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5]。人本理念和激励理论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动力,促使其把外部刺激转化为指导自己的自觉行为。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班级活动来获得发展。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于其内容对班级成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首先,改变传统主题班会和团会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等状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质量。其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其他活动,如学术创新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和趣味知识竞赛等合作型活动[6]。在辅导员的指导和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下组织和策划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旨在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团队精神。

(三)充分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和虚拟空间

1.充分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空间。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空间依然是班级文化活动开展的主阵地。除此以外,班级文化活动还需要进一步向外扩展,占领社会这一更为广阔的地域。高校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为促进青年发展而提供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和服务社区活动。

2.开发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虚拟空间。网络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阵地,高校辅导员要利用网络这一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平台,开发以高校学生为主的文化型、教育型、趣味型班级交流网站,以一种方便有效的、资源丰富的网络教育形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在高校班级文化中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通过班级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班级理念的创新,班级活动的拓展和班级空间的扩大,高校学生能够认识到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乐于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朱广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杨丽艳.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10).

[3]李爱民,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4孙剑.人本理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工作研究,2010,(16).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学生特点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一、前言

高校班级特色文化则是指一个班级的成员在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班级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探索,是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突破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内涵丰富的班级特色文化。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学生思维活跃,综合能力突出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好,见识比较广,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也相对较深,学生思维很活跃,综合能力突出。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潜力大,有望成为社会上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具备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学生自小生活在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好生活条件下,人生选择定位较高,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同时,学生普遍头脑灵活,重视社会实践,善于走出校园,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校内外兼职,较好地锻炼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2.集体观念较为淡漠,依赖“关系”思想较为严重

独立学院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有的学生的父母还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出生于这种家庭条件的学生,往往自恃清高,自我优越感强,集体主义观念较为淡薄,对班级活动不热心,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自由散漫,好自我表现,以自我为中心,权利意识强,奉献意识弱。有的学生在利益荣誉面前争先恐后,在奉献付出面前缩头缩脑,对他人缺乏关心,斤斤计较。

3.文化基础总体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在本科三批段次上录取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偏科现象严重, 底子薄弱。学生渴望获得优良成绩,敬佩学业优秀的同学,但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不够

4.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心理压力较大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一般较好,而且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家庭的过分娇宠,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极个别学生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好,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甚至是比较困难,这部分学生是迫于多方压力进了独立学院读书的,于是高额的学费和严峻的就业形式又给他们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5.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表现为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有的学生始终不愿意承认和一二本学生的差距,导致对大学课程学习的难度估计不足。还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受挫,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自卑倾向明显。

三、准确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积极推进大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学生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1.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大多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行政干预下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外力作用下的班级文化模式往往缺乏班级文化所应当具备的功能作用,也会使其失去学生文化的本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的特点,独立学院在推进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时,特别强调班级文化的自立、自由性,充分依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2.注重辅导员的监督指导作用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个性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叛逆性,在知识结构、社会阅历、人情世故、自我控制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这就要求在构建班级文化时,辅导员又绝不能对其放任自流,而应发挥宏观监督指导作用。辅导员应以学生技能培养和个性发展为导向,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班级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通过谈心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包袱、心理障碍和各种顾虑,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班级文化的建设活动中来;要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的原则性问题、价值判定、方向抉择等方面把好关,保证班级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3.建章立制,搭建班级文化平台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中间层次,当班级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必须把一些发展相应成熟的理念、规范用制度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行制度化,使得班级文化的建设成果能够得以巩固和不断提高。这里主张的建章立制,并不试图通过各种班规来塑造班级成员的“标准化”行为模式,而是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增加具体操作中规范性、有序性,减少的随意性,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创造、培养学生各种知识技能。这些制度主要有:班报制度、主题班会制度、考试诚信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班务公开制度、社会志愿者服务制度等。

4.实施班级成果公示分享制度,激励班级成员,扎实推进班风建设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学院倡导班级成员获奖情况通报制度,并在很多班级得以实施。每个学期结束时,各专业将班级的各种获奖情况通报给班级成员及家长;同时,每学年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积极开展各种评优工作,以此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这样既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也激励全体班级成员。以评优奖先为契机,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5.提炼班级的核心价值观

班级核心价值观,是班级成员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主要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是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它主要通过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等表现出来。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归纳、提炼本班的核心价值。

成功的高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把一个班级的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促进、增强、凝聚和融合的作用。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者注重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用文化的理念打造班级文化氛围,用文化的氛围陶冶学生,用文化的号召力来影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动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积极全面的发展和班级的和谐共处,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许岱民,王斐斐.高校班级特色文化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7,(4).

[2]沈雪妹,谢钢.试论当代大学生班级文化的特点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