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R714.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306-01

产房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 同时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也是产房质量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护理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的控制产房感染, 我院建立健全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管理措施, 规范护理管理, 收到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1 完善感染管理组织机构与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首先医院成立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网络, 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员组成,主要负责产房的各项指标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行。产房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参观制度、产房护士工作质量标准、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等, 有效的控制和降低了医院感染率。

2 强化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科室每月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及各项规章制度,新员工必须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感染专职人员定期到现场督促检查和指导。在不断强化教育下, 护理人员都树立了较强的预防感染意识, 工作中能主动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积极配合各项院感监测。

3 产房环境管理

产房的布局应以方便工作、安全且符合消毒隔离要求为原则。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之间应用门隔开并有明显标志。

3.1 限制人员进入 严格执行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凡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换专用鞋。

3.2 布局设施合理化 做好卫生清洁消毒工作,保持温度在24-26 ℃,湿度以50%-60%为宜。每天空气消毒2 次,注意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使用500 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桌面、产床、仪器,用消毒液拖擦地面2 次,若有血迹或污染立即清洁消毒,实行当班人员卫生负责制。产房内应宽敞、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陈设简单实用,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 表面光滑, 便于清洗、消毒[1]。

3.3 消毒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 产房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 我院严格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每月由院感专职人员对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无菌物品等采样送检进行质控。进行消毒效果重点检测,如发现细菌指数超标,及时和产房监控人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4 产房物品管理

4.1 器械及物品管理 器械的清洗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在引起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中,通过医疗器械作为传播媒介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因此,器械、敷料应彻底清洁、不残留血迹、污垢、异物等,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使用;每个包内必须放置化学消毒指示卡,包外贴有3M 胶带,以保证灭菌效果; 灭菌后的无菌物品标识明显, 专柜专放;包外需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和灭菌指示带,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7d。可重复使用的新生儿复苏设备、氧气湿化瓶等, 每次使用后均应浸泡消毒或灭菌处理; 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所有物品, 并用500 mg/ml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严格执行终末消毒制度。

4.2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产妇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泻物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染源,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卫生用品可有效的控制医源性感染,而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医疗安全[2],因此, 我院产房使用大量一次性医疗用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交叉感染, 同时必须严格把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购进关、使用关、回收关。一次性医疗用品按要求单独存放,标识醒目,分类放置,经常检查产品日期,防止过期,如有破损、污染、字迹模糊等均不可使用,存放间保持通风干燥, 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4.3 产房医疗垃圾的管理 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产房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收集,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垃圾袋,锐器装入专用锐器盒内,由专职人员统一处理,并建立登记交接制度。

5 无菌技术管理

5.1 规范助产人员洗手操作 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因此,我院制定了手卫生制度,并严格执行。护士长和院感专职人员不定时进行监督, 未达标者扣科室质控分, 并全院通报。

5.2 分娩过程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接生的每一步操作都应该按无菌操作技术进行。产包在使用前必须检查核对包装原样、有效期,一次性物品,一旦开启,若未用完,也视为已污染,禁止重复使用。持物钳灭菌后干燥保存,每次接生使用1套。可重复使用的新生儿复苏设备,每次使用后均应浸泡消毒或灭菌处理;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一切物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氧气湿化瓶须加入灭菌蒸馏水,使用后进行消毒并干燥保存。因此,产房工作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的无菌观念,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标准。

5.3 隔离孕产妇管理 凡可疑或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产妇均应收入隔离待产室待产、隔离分娩室分娩,并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以双袋法包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产房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对需要重复使用的器械应予含氯消毒液(2 000 mg/L)浸泡消毒处置后再进一步清洗,送供应室清洁高压灭菌。

总之,实施了全面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不仅使科室的工作环境舒适洁净,更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产房医院工作的安全和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17-01

医院感染也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或在医院内获得出院不久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病人在入院前已经开始的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其中的感染,医院感染的主要对象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医疗护理质量的综合体现。

1 医院感染的原因

1.1 滥用抗生素:大量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滥用抗生素我国在全球占首位,这与我国的一些管理机制有关。一些鲜为人知的因素,导致滥用抗生素,造成病人菌群失调而发生感染。

1.2 大量使用侵袭性手段:侵袭性操作 导尿、妇科阴道检查、人工流产、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内镜检查、静脉给药、深浅静脉置管等所用的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空气等污染或消毒不彻底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均可导致院内交叉感染。

1.3 无菌操作不严格

医护人员每天为患者进行各种操作,要求的都很严格,如:戴口罩、帽子、洗手、穿相应的工作服等,这些如果执行的不严,都可能引起感染。医护人员、患者的手污染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由于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污染的物品机会多,易将病原体通过手传递给其他患者或用品,造成间接污染,因此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不认真洗手消毒,就可成为输送病原体的工具。此外操作用具混合使用,可造成患者间病原体的直接传染。

1.4 易感人群

是指容易发生感染的人群,其发生感染的威险比一般人大得多,如年老体弱、慢性病人、放化疗病人。

2 护理管理工作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离不开护理管理,完善的护理制度和正确的操作程序,是控制医院管理的关键。护士是医院感染的预防者和控制者,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全过程中,护理管理者及护理人员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检测效果评价。这些无一不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实际上这些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手段,就是护理工作的基础。

3 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3.1 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并将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之中,按照卫生部的规定,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各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成了完整的三级医院感染监控体系,明确了其各自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能,实行分级目标管理,责任层层落实,严格考核,同时搞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成医院感染管理预定的目标。

3.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强化感染控制意识医护人员在预防医院感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所有的操作都是由他(她)们完成的。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是关键。通过培训等手段,使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认识到医院感染给医院、病人、家属、社会造成的多方面影响,认识到他(她)们如果能认真执行每一项规章制度就可能少给病人造成一次感染的机会,如认真的洗手、严格的消毒、每次处置能戴口罩、能严格的按着要求进行消毒、灭菌、该穿隔离衣时就换隔离衣等,这些认识提高了,危险因素也就相应的减少了。医院感染也就减少了,病人也就安全了。

3.3 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护理人员医院感染发生率占医务人员医院感染发生率的50%以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极易遭受感染,因此严格的做好防护,使自身避免疾病的危害,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更应该认真执行标准预防和保护性隔离措施,加强个人职业防护,在发生锐器刺伤时,紧急处理,减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发生率。

3.4 严格消毒灭菌 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医务工作者,人人都应重视消毒灭菌这个环节,严格消毒灭菌观念,使医院感染率降到最低。

3.5 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要有的放矢,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在应用抑制免疫疗法时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时机、给药剂量的大小、疗程的长短、是否联合用药等。

3.6 加强易感科室、重点科室的管理 手术室、内镜室、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产房、新生儿病房、口腔科、烧伤病房等都是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必须对其加强管理。

总之。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一项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以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工作。,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变革和进步,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要有较好的业务技术素质和较强的责任感,加强护理工作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医院感染的机会,有效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叶晓春,叶爱群.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49-350.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尿路感染;预防;措施

1 CAUTI的发生率

国外报道[1]医院尿路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5%~50%,居医院感染的首位。国内报道:CAUTI平均发生率为53.8%(261/485),平均每1000床位日发生CAUTI26.4例,在特殊科室发生率可在30例以上[2]。医院尿路感染占医院感染的67.01%(130/194)[3]。在医院尿路感染中CAUTI 68.75%(66/96)[4]。

2 CAUTI病原菌的特点及变化

医院获得性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与人体的正常菌群息息相关,会皮肤细菌定植是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技巧和术后护理的逐渐完善。危重患者、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使留置导尿引起的感染病原菌谱出现了新的变化。本世纪初徐敏等[5]尿培养病原菌在综合性医院调查依次排列为: 大肠埃希菌、真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9种其中真菌和细菌合并感染占53.57%。顾金华[6]对52例择期手术留置导尿管患者调查,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占23.2%,真菌占24.8%,大肠埃希菌22.1% 其中G-杆菌29.9%,由此可见,真菌感染所占的比例较大。真菌中以念珠菌引起者多见。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比例亦逐渐升高,革兰氏阳性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泌尿系感染常见。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也可根据病原菌谱的变化而选择。

3 CAUTI发生的危险因素

3.1患者自身相关因素肾 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糖尿病、膀胱结石、等,以及女性患者、长期卧床、年老体弱都是CAUTI的易感因素。

3.2导尿术无菌技术相关的因素 导尿术有可能导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屏障作用,导尿管是人体的异物,对尿道及膀胱黏膜有刺激作用,削弱了尿道和膀胱对细菌的防御作用。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是引起CAUTI的重要原因。

3.3尿管及尿袋的相关因素 开放留置尿管5d以上者,菌尿感染率为100%,采用尿袋密闭式引流系统且患者不用抗生素,至第10d以上菌尿感染率为100%。

3.4留置导尿管时间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尿路感染与留置时间的发生呈正相关,随留置时间的延长CAUTI的发生平均每天以3%~7%的速率增长[7]。

3.5留置尿管患者的护理工作也很重要 如果尿道口的清洁护理不恰当,就会容易引起细菌定植;行膀胱冲洗可能会破坏尿管的密闭性,从而增加感染机会。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3.6插管时运用剂 在行导尿术时护理人员应使用含有0.5%有效碘的聚维酮碘可降低尿路感染的机会;尿管插管引发的泌尿系感染大多为致病因子附着于上皮所致,因而用含有0.5有效碘的聚维酮碘擦拭或尿道,附着于尿管上的0.5%碘可在尿道口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碘环境,可以有效地降低尿道口的细菌数量,防止细菌通过尿道口经尿管腔外进入膀胱,引起尿路的逆行感染。

4 CAUTI的预防措施

4.1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很重要 国外有报道称20%~30%的医院感染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的。所以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活动前后均应严格清洗手部皮肤或手消毒。

4.2无菌技术操作是医院感染预防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导尿术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保持导尿管无菌。留置导尿时,如果无菌操作不规范,细菌可直接进入尿管;如果导尿管外口被污染,引流袋被污染后,细菌可沿导尿管内腔进入膀胱。

4.3导尿管的选择、更换也十分重要 尽量选用硅胶尿管。有报道证实硅胶对黏膜刺激性和反应较小,适用于尿管插管患者使用。根据男女性别差异可选择粗细不同的导尿管。也可根据排出尿液的外观选择,若尿液有沉淀物或混浊有凝块时,应选择口径较粗的导尿管。若尿液澄清,则可选择口径较细的导尿管。导尿管口径太粗或套管的容积过大可增加对膀胱的刺激,使之痉挛,损伤尿道或发生尿液沿尿管外壁外溢而漏尿。不建议频繁更换导尿管,只有发生阻塞或脱落时才更换。未堵塞更换导尿管的最佳间隔是4w[8]。

4.4选用封闭式导尿系统最佳 导尿系统保持其密闭性可减少细菌的污染,尽量避免分离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及频繁采取尿标本等操作。或更换尿袋时,应消毒接口处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4.5插导尿管技巧和保持尿液引流通畅也很重要 在执行导尿术操作时,应手法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不要把前尿道的致病菌带入膀胱或上尿路而导致感染。保持导尿引流通畅、避免屈曲受压而堵塞。集尿袋的位置必须低于耻骨联合的位置,所以在搬动患者前应先关闭导尿管,以免尿液逆流。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达到稀释尿液、冲洗膀胱、利于引流的目的。

4.6保持会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膀胱冲洗和每天更换集尿袋 每天除常规清洁会阴外,应用碘伏擦洗消毒会阴及尿道口,周围皮肤及尿道外口部尿管近段4~5cm。频繁更换集尿袋,破坏其密闭性,细菌从导尿管的末端处侵入,可增加感染机会,一般以1w更换集尿袋为宜[9]还可因尿液逆流或频繁更换造成导尿管连接口污染,增加感染的危险。膀胱冲洗不当,细菌可随冲洗液进入膀胱,还可使膀胱黏膜受损而加重尿路感染。

4.7留置导尿的适应症也是预防的关键 应关心尿失禁患者的心里因素,耐心训练患者排尿,可应用生物反馈法和药物治疗[10]。在治疗结束后要尽早拔管,避免长期留置造成感染。留置导尿是一种侵入性治疗,可造成泌尿系统黏膜的损伤,这也为细菌的逆行感染创造了机会。尽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也不能避免尿路逆行感染的发生。反复频发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在导尿管表面形成的细菌生物膜。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留置尿管的适应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如需插管也应在治疗结束时尽早拔管,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留置。

4.8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也是预防的重要措施 抗菌药物的长时间应用或选用不合理可发生菌群失调或二重感染,容易出现尿路感染[11]。治疗泌尿系感染时最好在细菌培养出结果后再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5结论

综上所述,医院获得性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因素太多,护理人员的责任也非常重大。随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引起尿路感染的概率也随之增加。所以为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医务人员在执行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和操作规程,保持导尿管的通畅同时提高护理技能,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尽可能缩短平均插管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及免疫机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周密的预防措施,不断学习提高护理质量,加大医院感染监督力度。把留置导尿并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降低至最低水平,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Leone M, Albanese J, Gamier F, et al.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catheter 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ina a polyvalent Intensive care unit[J].Intensive Care Med,2008,29(7):1077-1080.

[2]刘丁,陈萍,成瑶,等.留置导尿管患者泌尿道感染前瞻性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6):432-434.

[3]郇英,刘兆孔,郇斌,等.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0(2):90-91.

[4]倪建平.医院内泌尿系感染96例原因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5(11);1172.

[5]徐敏,徐榕,张优琴,等.留置导尿与医院泌尿系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1(5):368-369.

[6]顾金华,杨荣华,姚中民,等.留置导尿管表面生物膜细菌学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14-815.

[7]Loee. Strategies to prevent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etion[J].Acute care。2008,29(1):41-50.

[8]李晓燕.运用循证护理探讨留置导尿管的更换时间[J].护理杂志,2009,25(IB):47-48.

[9]洗子楠,杨丽娟,张玉香,等.留置导尿集尿袋更换时间与尿路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学,2008,8(6):515.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范文第4篇

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抓好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保证,护理部在感染科成立的全院预防医院感染三级质量控制网络的基础上成立了护理感染管理监控网络,即科室护理组长、护士长、护理部三级监控网络,科室护理组长、护士长为信息员,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的登记,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及时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系,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同时配合感染科专职人员,做好病区的空气、物体表面、无菌物品、手指、消毒液、紫外线等的日常监测工作;每月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对监测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护理部和护理质控小组成员为检查监督员,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监督方法,检查督促护理人员落实消毒隔离制度的情况,根据消毒隔离质量标准各项评分,对存在的个性问题当场指出,限期整改,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共同分析、研究对策,并在每月的护士长例会上反馈检查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护理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修订了预防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护士行为规范、突发医院感染应激预案和程序,完善了在护理体系中医院感染监控人员职责,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2强化管理,落实措施

2.1加强重点科室的管理护理部把手术室、供应室、分娩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病区当重点科室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纳入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区划分合理,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行通过,路线不逆行,不交叉。要求供应室人员严格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对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器,每日灭菌前进行B-D试验,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外3M胶带贴封,每包均放化学指示卡,每月生物检测,物品包装按规定的标准,挂有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严把消毒灭菌关。加强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各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灭菌物品合格率达100%。

2.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管理护理技术操作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国内外调查显示,医院感染中的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1]及管理相关[2]。护理部为了规范护理操作,制定了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通过放录象、示范表演等形式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由科室护士长每月对每位护士进行两项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不合格者补考,成绩记录在档,作为年终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依据,使护士自觉执行操作规程,充分认识到无菌技术操作的重要性,防止交叉感染。护士接触患者最多,手污染的机会也多,进行日常操作后手的带菌率高,容易通过护士手引起交叉感染。有调查显示,护士的洗手率为14.33%[3],而通过洗手可降低30%[4]的医院感染。在实际工作中护士缺乏正确的洗手方法,往往是完成了整个治疗护理工作后才洗手,而且洗手欠规范,护理部针对存在的问题配备了喷雾消毒液,要求对患者护理前后进行手的喷雾消毒,同时加强洗手规范培训,并配备好洗手液,增强了护士洗手的依从性。

2.3加强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素质护理部把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纳入护理继续教育项目,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每年派护理人员参加省级以上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班,邀请外地专家来院进行医院感染知识讲座,使全院护理人员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动向。因为医院感染贯穿于护理工作各个环节,护理行为好坏与职业道德、责任心有密切关系,护士在单独执行护理操作是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所有的操作处置是否符合要求,都关系到医院感染的发生。所以加强护士素质教育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5]。护理部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护士行为准则,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效果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本院2001~2006年每年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从2001年的5.1%降至2006年的2.9%(见表1),无医院感染疾病的暴发流行。

综上所述,由于护理部与感染科的主动密切配合,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生,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制度,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纳入护理部质量检查的全过程,确保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有效地促进了《医院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落实,对预防和控制医院管理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盛芝仁.有效的护理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62-263

2郭学恒.医院管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2

3尚少梅,王易光,郑修霞.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结核病; 感染控制; 三级预防体系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我国近几年来结核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态势,患者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位,因此,结核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而医院,尤其是结核病医院或结核病房是结核患者高度集中之处,存在着院内结核杆菌感染传播的危险,这种危险不仅存在于患者之间,而且也时刻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若不能做好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务人员和其他非结核患者,将面临极大的感染风险。下面就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问题做探讨。

1 结核病的传染源

有咳嗽、咳痰症状的结核患者,是结核病流行病学上的真正传染源。结核杆菌在空气可以形成大约1~5 μm的颗粒随空气流动进行播散,这是结核传播的唯一途径。传染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患者痰中结核菌量多少与患者向环境中排出的结核杆菌数量,亦即暴露空气中细菌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美国国立过敏性及传染性疾病研究中心(NIAID)指出,如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每天接触 8 h持续6个月,或每天接触 24 h持续 2 个月,将有50%可能被感染结核[1]。

2 结核病的传染机制

当排菌肺结核患者咳嗽、喷嚏、大声说笑等情况下,会喷出大量传染性微滴,在空中水分蒸发后,重量减轻,能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随空气流动,漂浮至各处,健康人吸入肺泡后受到感染。

3 三级感染预防体系

3.1 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采取管理措施减低医务工作者、患者和其他人员接触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机会,降低感染风险。

3.1.1 开展本机构肺结核感染危险性评估 (1)统计本机构及本机构特定区域每年发现的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数。(2)统计本机构或机构定区域是否存在导致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浓度上升的因素,如环境通风、中央空调、痰液收集等方面。候诊室和走廊、门诊、病房、实验室和放射检查室,这些区域都相对密闭,在此驻留过的人员较易受感染。

3.1.2 制定本机构的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计划 (1)制定和实施本机构的感染控制计划,尤其是关于确保结核患者及可疑者早期诊断、隔离和正确治疗的政策。(2)医务人员结核病的评价;患者中HIV流行的评价;特殊区域感染控制建议。

3.1.3 开展感染预防与控制、职业安全防护技术的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医务人员都应该进行关于结核病传染和发病机制基本概念的教育,包括结核病隐性感染和活动性结核鉴别知识,结核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结核病项目中筛查的重要性。

3.1.4 开展预防结核病传播的宣传教育,增加公众对结核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候诊室等处张贴宣传画。

3.2 环境控制 是第二级感染控制措施,目的是降低环境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浓度。在密闭狭小的环境中接触结核杆菌;环境局部或整体通气不良;污染空气的再循环;医疗设备清洁消毒不彻底;标本的非正规处理操作等。

3.2.1 高危区域使用多种环境控制措施以降低空气中飞沫浓度。(1)自然通风,用开窗通风的方式移走或稀释空气中存在的结核分枝杆菌,降低飞沫传染的可能性。(2)机械通风,在独立房间或病房使用机械通风装置,能够预防污染的空气进入走廊和其他环境。(3)通过空气过滤装置移走传染性颗粒,并通过紫外灯照射杀灭结核分枝杆菌。

3.2.2 消毒 (1)空气消毒:①紫外灯照射消毒;②熏蒸或喷雾消毒。(2)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①用0.1%过氧乙酸或1000~2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拖地或喷洒;②桌椅门窗柜仪器设备(有特殊要求的除外)等可用1000~2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3)其他物品消毒及处理:①呼吸治疗装置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管道;②所有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使用前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③患者的医疗垃圾和医务人员使用后的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他医疗废弃物均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执行。

3.3 个人防护 是第三级感染控制措施,主要用于结核杆菌高度危险的区域。

3.3.1 佩戴口罩 (1)肺结核患者或疑似患者就诊时应佩戴外科口罩,减少带菌飞沫对周围空气的污染。(2)医务人员在接触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特别是MDR-TB患者,以及进行一些高风险操作(如做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吸呼吸道分泌物)时,均需佩戴防护性口罩。美国CDC推荐,接触肺结核患者的医务人员采用过滤效率不小于95%的N95口罩进行防护。我国《医疗机构隔离预防技术规范2008》建议,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2]。

3.3.2 戴手套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2)遵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3.3 防护面罩 可防止血液或其他感染性物质飞溅到眼睛、鼻子、口腔或面部其它部位。

4 结论

综上所述,有健全的感染预防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整体布局及消毒处理妥当,如常开窗通风或用机械通风,净化走廊及其他地方的空气。消毒方面,通过紫外线灯、熏蒸或喷雾消毒等方式对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桌椅门窗柜仪器设备常擦拭消毒。医用垃圾按照专业的处理办法条例处理。加强医务人员和病患者的管理,对其进行感染预防宣传教育,包括结核病隐性感染和活动性结核鉴别知识,结核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结核病项目中筛查的重要性,最简单的就是可以佩戴口罩,戴手套等,以及在候诊室等处张贴宣传画,可有效避免结核病在院内的感染和扩散。归根结底,只有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及规范化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徐彩虹.浅谈结核病控制中的感染控制措施[J].结核病健康教育,2008(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