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报告

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报告

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一、课题的确定

无锡市小学英语课程从1975年在全市开设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发展比较 平稳,教育质量比较稳定,在省内外有较好的影响。为了总结经验,认真推广,发现缺漏,及时弥补,我们对 92年所听的100节课进行了分析(见表二)。

调查情况分析显示,我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总体情况尚好,课堂教学方法好、较好占58%;课堂教学效果 好、较好占52%;教师素质基本功好、较好占67%。有值得推广的经验,但也不容乐观。因为事实上还有40% 的课教学效果一般,另有8%教学效果为差。 这说明在当时我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表象后面,还有相当比例 的教学成绩的获得是依赖于课后师生的加班加点。另外,调查分析中发现教师的基本功一项尚有31%属于一般 ,甚至有2%属于较差。显然教师素质的差异,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鉴于国家教委和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的指示,我们确定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一个专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标

1.理论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教学理论的角度解决如下认识问题:(1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2 )提高课堂 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系,(3)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4)优化课堂教学与实施英 语素质教育的关系。

2.实践研究

总结筛选出我市小学英语教学中已有的成功经验。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从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制定出 可供操作的教学工作常规以及主要教学方法的模式,例如:(1)小学英语教学常规(修订稿),(2)小学生 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3 )探索出适应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种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式,(4 )总结推广 一些学法指导的经验和方法。

三、研究过程

1.成立专题研究组。研究小组由市教研室吴建琛书记、李振权主任以及市、区教研员、直属学校英语学科 组长组成。各区根据研究总课题,结合各自的子课题,确定实验学校,挑选实验教师组成相应的专题研究小组 。

2.确立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受多方面因 素的制约和影响,为此本课题的研究分设以下8个子课题:(1)优化教学目标,(2)优化教学内容,(3)优 化教学过程(环节),(4)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5 )优化学法指导,(6)优化教学评估与反馈,(7)优 化作业布置,(8 )修订教学常规。

3.分阶段分层次探索实践各子课题。各区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组织实验学校教师按照总课题研究的要求,先 从学习《课堂教学理论选编》、《英语教育学》以及《英语教学新概念》等教学理论书籍开始,提高对本课题 研究的认识,增强积极参与实验的自觉性;从调查分析课堂教学现状着手,总结出教学中比较成功的经验,在 实验学校实践,并从教学理论的高度去再认识,从实践中探索出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样式,并在向面上学校推 广的过程中,求得完善。

4.修订完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我们认真贯彻实施《小学英语教学常规》(试行 稿),以此确保课堂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在这过程中,我们又根据新大纲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情 况,修订完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使修订后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更好地体现新的教育观,适应新教材 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等诸方面的教学要求。

5.制定《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 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通过调查分 析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习惯的关系,从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上课习惯、作业习惯、预习与复习 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习惯等四个方面制定《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在试点学校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向面上推广。

6.定期小结。五年来我们组织了10次市级专题研讨会,开了42节市级研究课,各区还结合子课题共开了约 180节示范课、研究课。 教师从听课、说课、评课、议课中去思考自己怎样改进课堂教学,及时总结,从而使 这一省级课题的研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四、研究的成效

1.确立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率观。

教学质量高不等于课堂教学效率高。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评价要把握好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单位时间 内输出信息量的多少。 一般说来,一节课内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课堂教学效率越高。(2 )单位时间内学生接 受的信息量的多少。学生在课堂上接收的信息量越多,课堂教学效率越高。一般说来,只有当学生接收的信息 量与输出的信息量的比值达到70%以上,才算高效率的课。(3 )单位时间内学生受益面的大小。一般说来只 有当70%的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才是比较高的。总之,一堂教学效率高的课,应 达到两个70%:即70%以上的学生获得70%以上的信息量。也就是说: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让尽可能多的 学生在课堂上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这是我们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努力方向。

2.修订了《小学英语教学常规》,使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常规中的规范要求,推进课题研究健康发展。

小学英语教学常规是根据教学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出的关于英语教学的规范要求。在本专题的研究过程 中,为了使我市在91年制订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更好地反映新大纲新教材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常规》 成为每一位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对原有的《常规》进行了认真的 修订。修订后的常规充分体现了现代外语教学的新观念,对小学英语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 。尤其在认真上课方面,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操练的密 度、广度、深度等方面,作出更为科学具体的规范要求。

3.制定了《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

在本专题的子课题优化学法指导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在认真分析和总结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研究,从上课习惯、作业习惯、 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习惯等四个至为重要的方面,制定了《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并 通过反复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可供操作的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因学习得法而在课堂教学中表现 得积极主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逐步显现,请见表一。

表一 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调查

(锡师附小)

时间 95年 96年 97年

等级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调查项目 每天听录音和自觉朗 读不少于15分钟 53% 45% 2% 75% 23% 2% 78% 20% 2% 在老师进行教学示范 时, 做到认真听老师 的读音, 仔细看老师 的口型, 不急于插嘴 模仿 74% 20% 6% 76% 18% 6% 80% 15% 5% 能按老师要求进行复 习 48% 45% 7% 63% 32% 5% 75% 21% 4% 初步学会制作学习卡 60% 34% 6% 67% 28% 5% 70% 25% 5% 收看英语电视节目或 收集生活日用品上的 英文商标等 74% 80% 90%

4.形成了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操作简表。

几年来,我们先后在河埒中心小学、塘南中心小学、花园弄中心小学、沁园小学、泗堡桥小学等10所小学 对情趣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简笔画教学法、五步教学法等5 种小学英语学科中最常用的教学方 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充分领悟各种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探索其操作原则,拓展了可供广大教师在 教学中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操作简表。这些操作简表以课堂教学中各教学环节为纵向系列,以教学目的、 教学形式、对学生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为参照要点,明确了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中的操作细则,这样帮助教师 把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愿望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知 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之中,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5.初步总结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经验。

五年来,各区子课题组以及试点学校的全体老师通力协作,归纳出以下几点主要经验:

(1)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它既要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又要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要建立在由英语学习态度、语言知识和智能三方面组成的目标体系上,使每一堂课 都有培养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要求。同时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所教班级学生的接 受程度,将传授语言知识以及训练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目标具体化,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语言能力的目 标也要建立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实行科学的组合,并按一定的程序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和能力结构,使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意义,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适度。教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和关键,要加强知识间的相互有机的联系,重视语言知识的系统化、技能训练的程序化,并且科学地安排教学 顺序和层次,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3)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和 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热情高涨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不知 不觉地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为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执教,激励 学生积极学习;以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以清晰、准确到位的示范帮助学生 理解、模仿、操练和活用语言;以教学活动的变化为依据,变换自身的角色;以紧凑合理、过渡自然的教学环 节以及科学有序的训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中扎实地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发展能力,尝试成功,乐 学会学,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4)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 学英语的认识规律和一般教学原则;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创造各种语言情景,让学生利用各种感 官参与英语学习的实践活动,加速语言材料的吸收和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恰当合理地运用多样化 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积极 地学习与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游戏活动中喜学爱学。

(5)优化学法指导

优化学法指导要从研究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方法、习惯等方面着手,把学法研究与教法研究结合起来并 将学法指导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为了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传授知识、指导学法和学生接受知识、学习技 能、掌握学法的过程,就要保证课堂结构的整体性、科学性、有序性。即从教学内容整体、课堂教学结构整体 出发,设计一个科学有序的学法结构,在各个环节上设计学法“点”,并把学法“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环环 相联,以利于学生循序领悟,掌握学法,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自主地学习。

(6)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估与反馈

课堂教学中的评估应根据教学目标,对语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达成度 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时既要评估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情况,也要注重对教学方法、过程和 效果的评估,评估时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估的指标要明确具体,语句表达力求精练、准确,既简单易行、 便于操作,又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课堂教学的反馈要适时、具体。学生练习正确时,表扬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练习出错时,要讲出原因 ,并提供同类练习,及时强化训练;对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多提供参与机会,多鼓励,多表扬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努力方向。总之,教学评估与反馈必须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优化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要体现巩固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要反映英语学科的特点,因此英语作业应包括书面、口头和听 力三部分。作业内容要紧扣所学的语言知识,作业的形式要精心设计,作业的要求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作业总量要控制;作业时间要合理(一般不超过30分钟。其中听力约5分钟,口头作业约10分钟,书面作业约1 5 分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自我提高的过程。

通过五年来由点到面的研究与实践,我市小学英语教师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识大大增 强,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对在1997年中所听的100节课进行统计分析, 教学效果 好和较好的由实验前(1992年)的52%提高到71%,研究成效显著(见表二)。

表二 实验前后100节课情况分析表

时间 1992年 1997年

类别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项目 教学目标 19 42 30 9 25 50 21 4 教学结构 17 40 33 10 21 51 25 3 教学方法 12 46 35 7 18 50 28 4 基础训练 13 27 52 8 20 49 26 5 能力培养 14 36 41 9 21 50 23 6 教师基本功 18 49 31 2 21 53 25 1 教学效果 15 37 40 8 20 51 26 3

6.促进了教研员和实验教师素质的提高。

五年的研究与实验,促进了教研员和广大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体现在:(1)更新了教育观念。(2)学 习了教学理论,积累了教育科研的经验。(3)教研员、 实验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能力以及撰写文章和 实验报告的能力有所提高。先后有5位教师被评为学科带头人,有14位教师被评为青年教学能手,有40余篇教学 经验论文被评为市级优秀论文,其中有些论文在《无锡教育》、《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刊登。

五、启示

1.优化学法指导与优化教法相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努力确保学生在课堂 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数教师往往在研究教法方面功夫下得较多,而 对学生是如何学的研究甚少,甚至不重视。外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作 用。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教法时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法为基本点,即根据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方法、习 惯研究制定教的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练习的设计、教学手 段的运用等都符合学生外语学习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 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法,并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使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从而使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达到优化和谐的结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

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素质直接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五年来 的研究与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最终都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因此 ,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对实验后100节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还有25 %的教师基本功一般。所以建立一支合格的新型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 保证。

3.树立永远追求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目标。

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培养为交际初步 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 优劣,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课堂教学中学与教的过程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 统。也就是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如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结构、过程、方法、评价以及课堂 教学的情景、语言和教学技能等。在本课题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等七个方 面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五年来的研究实践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系统 工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而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通过了鉴定,但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研究与实践不能就此止步,形势要求我们把已经总 结出来的经验有计划地向面上推广,并进一步完善已经形成的情趣教学法教学模式和五步教学法等操作简表, 争取更大的成效。

1.章兼中 《小学英语教育学》

2.凌国伟 “让所有的学生都扬起前进的风帆”

3.江坤才 “集体教育操作的实验研究报告

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电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鄂州职业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以下简称应电)专业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在示范建设中,围绕专业发展需求,不断建立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监控、质量评价与反馈于一体的闭环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

1.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一是建立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标准及实践教学标准为主体的教学标准体系;二是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评价标准体系;三是建立以各类岗位工作规范为基本内容的工作标准体系。并作为对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的依据,贯彻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原则。

2.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及校、系两级督导制度等,加大选聘电子行业企业专家作为专、兼职督导员的工作力度,坚持说课及听评课制度,广泛吸收学生全程、全方位参与质量监控,重点加强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预警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质量监控体系。

3.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融入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全过程;把行业企业满意度和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起薪水平、岗位稳定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吸纳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并及时反馈信息,逐步形成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二、建立长效教学监控机制,确保专业教学质量

1.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要使质量提升惠及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

2.成立了两级级督导机构。根据高职的教育目标,我们成立了校、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学校设立督导室,院系设立督导组,明确各自责任和任务,建立了教学质量预警机制,旨在加强教学过程控制。

3.采取的具体措施。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督导室、系教学督导组和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室主要采取教学巡查、随机听课(重点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师生座谈等方式进行督查,并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师德师风等进行监督、考察、评价和反馈;系教学督导组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和教学巡查、督导及教学质量信息收集、汇总等;教研室主要负责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进度监控、教研教改活动等。校内教学检查评估体系主要有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教学检查、督导听课,教师相互听课:师生座谈,说课(专业)比赛等。校外主要包括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间的评价反馈和专业调研等。建立教学质量提升机制,通过召开专业教师、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座谈会、实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措施,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新生入学教育时,跟他们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新生素质测评,制定学生职业规划,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每年举办一次电子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建立“双导师制”。即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区域与实习内容,安排专业教师驻岗指导,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和顶岗中学生思想稳定工作,协调学生与企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任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工作任务,完成技能培养工作。逐步形成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平台,方便学生、教师、辅导员、学校、企业相互交流,也为学校的管理、企业评价提供便利。顶岗实习考核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

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取得的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新生入学即进行入学教育并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学风。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技能大赛、创新科技活动。学生通过三年学习,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动手能力较高,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各种技能大赛获得各种奖项二十余个。

2.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大多数毕业生专业对口,主要分布在武汉富士康科技公司、TCL集团公司、精诚科技电子(东莞)有限公司及深圳莱特光电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起薪较高且工作较稳定,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评价高,对业务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大于95%。“鄂州职业大学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很有特色,特别是实训教学的方式,完全模拟现场生产环境,教学内容也紧贴现场。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基本功比较扎实,从学校到企业过渡很快,到岗马上就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企业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深圳莱特光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光典先生这样评价本专业学生。

3.社会服务能力逐渐提高。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为鄂州市供电公司、鄂州电信分公司等企业职工和鄂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280人次/年;发挥专业的技术优势,与湖北大为电子、武汉市中夏无线电厂等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对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新疆博州技校等中西部职业院校进行对口支援,使被支持院校在专业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受到兄弟院校的好评。专业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湖北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同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本专业教师多次在湖北省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中获奖;2012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授予“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带头人被评为鄂州市人民政府享受专项津贴人员。

参考文献:

[1]王瑞,田勤,宋柏艳,曲杰.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2011.

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例研究;本土创新;实践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08-05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教师即研究者”以及教师校本化专业发展等思潮开始全面影响我国,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200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出《关于开展“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推进教师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力改造传统的教研活动及其制度,努力培育民主、开放、务实的教研文化。一时间,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课堂为研究对象、以校本教研实践创新为直接推动力的课例研究新范式在一些地区的中小学首先付诸实践,对课例研究的研究及实践也渐渐成为教育界方兴未艾的新领域。

一、课例研究流程的建立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行动研究,必然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在课例研究的本土实践过程中,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真实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并改进,我们逐步确立了“课例研究六环节”[1]的模式,并被广大教师普遍接受和付诸实践:

1.确定研究专题

课例研究的专题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困惑、瓶颈症结的提炼和聚焦,问题的指向越明确,专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才会越具体。一线教师实践中许多原生态的研究之所以不能持续深入,原因就在于问题没有界定清楚。因此,课例研究实践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研究专题的确定。确定的研究专题可以是本学科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定理、技能等教学重点,也可以是本学科教学中最难教、最易出现问题的教学难点,还可以是本学科教学中学生最有兴趣探究的教学兴奋点。

2.选择执教内容

执教内容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与研究专题的匹配。课例研究中,教师基于确定的专题,以适切内容的课为载体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演绎,即所谓研究什么样的专题,上什么样研究主题的课。执教教师可以选择最能体现自己对专题的探究性思考和创造性演绎的教学内容单元进行试教。因为是研究课而不是展示课,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原型经验和教学风格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展开教学探索,完全可以以研究者的姿态展开教学探索。

3.带着目的观察

在每一次观课之前,研究团队都要基于研究的专题,拟出课堂观察要关注的系列关键问题,以强化观察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研究团队进入到课堂,一边是研究团队的教师代表基于研究的专题,依托适切的课程内容进行研究课的演绎;另一边是研究团队的其他所有成员基于研究的专题开展课堂观察,获得真实而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在观察中记录,在记录中思考。每一位观课的教师在每一次观课结束之后都要形成一份基于个人独立见解的课堂观察报告。

4.畅所欲言发现

在经历了执教探索和课堂观察活动之后,参与专题研究的所有成员旋即开展基于研究专题的课堂教学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首先是执教教师阐述自己对于研究专题的理解,诠释教学背后的理念及实践反思。随后是所有研究成员交流自己课堂上的发现与思考,进行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和证据呈现。经过全方位、多角度、高强度的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往往会把对于专题的认识推向深入,先前的疑难困惑很多都会得到澄清。

5.着眼达成改进

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基于过程中生成的丰富见解及解决策略,执教教师进行综合权衡,整合形成新的教学实践方案并付诸实施,这样经过反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直至通过课堂教学的演绎表明原本的疑难困惑已经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当然,不同的观察者会有不同的意见与建议,要让每一个教师全部地吸收和采纳每一位观察者的意见和建议并不现实,同时不同的意见与建议本身之间有时难免会有冲突和相左之处,所以在着眼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要体现教学的改进,最现实的解决办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吸纳群体的智慧,并开展带有个人风格的新一轮教学。

6.理清主线观点

基于多次反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在取得满意的实践效果的基础之上,研究团队需要再一次地回过头来反思整个研究的全程,清晰地梳理研究的过程,提炼总结基于专题研究得出的结论与观点,形成规范的课例研究报告。课例研究报告需要包含不可或缺的四个要素,即关注的问题、研究的过程、案例的支撑和形成的结论。没有关注的问题,只是平铺直叙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尽管真实,却只能算是课堂实录;关注到了问题,但是没有研究的过程,只能算是研究的起步,因为真正的研究还没有开始,这样的报告不能算是研究报告;没有案例的支撑,没有结合一堂课的具体实例来支持所述的观点,只是坐而论道,不是行动研究的成果,不能算是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报告;没有形成的结论,尽管有研究的问题,有研究的过程,有实例的呈现,也只能算是一种工作的描述,因为课例研究报告是一种观点或结论统领事实的文本,形成的结论是这种文本的灵魂。

通过上述“课例研究六环节”可以看出,集体的研讨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问题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方向性。每一次观课之后的研讨不仅需要“头脑风暴”,而且还需要针对林林总总的问题进行归类归因和分清主次,以便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课例研究是基于实践和改进实践的行动研究。

二、执教以及研讨的设计

为了使课例研究能够富有成效地开展,教师的执教和课后的研讨在形式上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以切合研究的需要和适应实践的需求。

1.教师的执教

经过几年的实践,关于课例研究课的执教主要设计了以下五种形式:

(1)“同一内容+同一教师+连续改进”。即让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执教同一教学内容,基于充分的研讨进行连续几次的教学改进直至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控制变量:内容及教师都不变,变化的是基于研究的教学探索,所以最后实践效果的改进反过来就会证明基于研究的专业判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实践的推广。

(2)“同一内容+不同教师+接力改进”。即让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基于充分的研讨进行“接力赛”式的教学改进直至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设计主要是鼓励更多的教师基于专题的理解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以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思考,有助于拓宽研究的视野。同样出于控制变量的考虑,会要求不同的执教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专题进行演绎,并且特别要求第二位及以后的执教教师要关注前一位教师业已进行的实践,其中暴露出问题不能在接续的课堂重演,而是要体现出为了改进而做的进一步探索。“接力”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容;不仅是接续,更是提升。

(3)“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对比改进”。即让不同的教师执教同样的教学内容,研究团队的其他所有成员对这样基于专题的不同风格的探索研究课进行横向的比较,从中发现不同的理解在教学实践效果上不同程度的差异,并进而综合经过实践检验的有益启示,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进。

(4)“同一单元+不同教师+循环改进”。即不同的教师针对同一单元(不是课时)的内容都进行完整节次的顺序演绎,第二位及以后的执教教师都是在前一位执教教师单元执教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与优化,于是构成了多个执教教师的单元教学改进循环。

(5)“不同内容+不同教师+借鉴改进”。即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时可以是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性的试教,后面的执教教师都是在借鉴前一位执教教师的有益尝试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实践优化。在教学内容和执教教师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课例研究的探索实践,特别要求每一位执教教师紧扣研究的专题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探索和演绎,同时也同样要求研究团队的其他所有成员紧紧围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来思考专题实践的得失。

2.教师研讨

经过几年的实践,对于课例研究课的研讨主要设计了以下两种形式:

(1)“一课一研,及时研讨”。即上完一次课之后就及时地组织研讨。这样研讨的优势在于研究成员能够针对基于专题试教的观察发现及所思所想进行及时的反馈与分享,比较容易调动起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的氛围。

(2)“一课两研,分步研讨”。即上完一次课之后,除组织一次即兴的研讨之外,还针对整理出来的课堂教学实录再进行深度的研讨。这样设计的优势就在于能够促使专题研究的全体成员基于全息的课堂实录做更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和精确研究,很多教师往往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数据发现和更深的理性思考,数据更加具体和精确,立论更加完善和成熟。

在课例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因为多轮的研讨而偏离原本确立的研究专题,而不知不觉回到过去传统的教研活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态。所以,课例研究的实践特别需要坚持以下两个方针:

(1)以教学改进为方向。课例研究是以课为例的课堂教学研究,所以课堂教学的改进是其方向,时时刻刻关注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在哪里,进一步改进优化的出路在哪里,否则研究的价值就会失去。

(2)以问题解决为线索。课例研究具体的研究过程都是以专题探索课上暴露出的问题的解决为线索的,只有紧扣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专业的诊断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最终确保研究能够形成不断改进的实践效果。

当然,在课例研究的实践过程中,确实会存在因一课需要多轮执教,从而使得学校教研组要进行必要的课时调整的问题,如果是阶段性的教研活动还可以,但是要常态化地进行势必会遭遇一定的困难。因此,课例研究流程的简化和回归常态也成为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解决的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集体备课中集思广益,针对教学的设计进行充分的研讨,大家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增进对于关注的专题的理解;二是在教研活动中先聚焦主题,后分而实之,即在教研活动过程中大家针对主题进行透彻地研讨,形成的成果可以由每位教师各自有选择地在今后相关的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和落实,而不一定需要下一位教师就同样内容再做专门演绎;三是在同课异构中比较效果,择其优者而效之,即在同一教研组里可以让几位教师按照自己的风格按部就班地演绎单元的教学,大家从风格迥异和效果多样的课堂教学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借鉴别人有效的策略与做法进行实践,从而也达到教学改进的效果。

三、课例研究本土实践特色的突显

近年来,以课例研究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也逐渐成为促进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转型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课例研究的本土特色也越来越得以突显,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尤为明显,走出了一条“在借鉴中创造,在发展中创新”[2]的本土实践之路。

1.在课例研究的取向上,明确指向课堂教学的改进

正如美国学者凯瑟琳·刘易斯(Catherine Lewis)在2012年11月于新加坡召开的国际课例研究第八次年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当前在国际课例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特色鲜明的价值取向:一种是侧重研究教与学的结果,目的是改进课堂的教学;另外一种则是研究教与学的过程,目的是了解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以江浙沪为中心展开的课例研究比较倾向于上述的第一种取向,即在课例研究的一开始就期望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集体的反思及研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建设性地提出课堂改进建议,再进行进一步的设计改进和课堂演绎,直至问题解决,从而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早在上世纪末,美国学者斯迪格勒就提出,大多数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所做的努力之所以没有在教学提升方面有突出表现,就是因为这些努力不是“基于课堂教学的改进而进行的”[3],而课例研究的实践必须体现这一点。课例研究这种实践改进的取向也正是对传统的教研活动进行改造的一种必然要求,即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密切依托教学经验进行专业判断,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研究,经由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遭遇的疑难困惑,研究的结果直接以明显改进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佐证。换言之,广大教师在进行课例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大多是以课堂教学的明显改进作为一个专题课例研究的阶段结束。一般都是只有首先在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进的前提下,才会回过头来系统反思实践改观背后的带有一定规律性的启示。反之,如果不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相联系,而只是一味地对某一次课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和深度的数据解读,并由此而进行概念的重建或理论的建树,既不符合广大教师研究能力的现状,也不符合教师以精彩课堂的演绎促进学生有意义和高质量学习的基本要求。

2.在课例研究的选题上,直接针对课堂教学的瓶颈

同样,也正是因为课堂教学改进的研究取向,所以在课例研究的专题选择上,主要聚焦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实在在的疑难困惑,而较少侧重概念内涵的挖掘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辨析等学理指向的理论探讨。问题的根本解决从客观上要求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广大一线教师携手合作,让教学研究回归常态、深入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下教学。从近些年的课例研究历程以及业已展开的课例研究专题,就可以明显反映出这种扎根课堂实践且突破实践瓶颈的风格。

以英语学科为例,在走进中小学与广大英语教师就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广泛调研的过程中,研究团队获得了来自一线有关教学情况丰富而真实的信息,提炼归纳出以下方面的突出问题:新课程净增了很多生词,大量词汇的有效识记既难住了教师,也困住了学生;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环节,稍有不慎极易陷入机械的句型操练的怪圈;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倡导虽然被普遍认可,但学生离开课本就不会交际,即便交际也犹如读课本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阅读理解占据课程文本和考试测验的比例都很高,如何让学生迅速地捕捉文本信息线索以及如何正确地理解文本主旨,都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要攻克的难关;想象作文既挑战学生的想象力,又考验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双重能力的提高目标要求教学既要精彩示范,又要对学生作品进行全面反馈与评改,难度可想而知……一言以蔽之,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攻克的难关很多,值得研究的专题自然极为丰富。

江沪浙三地的英语课例研究团队基于对时下英语课堂教学问题共同的理解和把握,先后在浙江嘉兴完成了“开启想象作文的钥匙”,在上海闵行完成了“走出句型操练的怪圈”、“引境创设的精彩”、“促进三维目标的整合”,在浙江杭州余杭区完成了“跨越词汇障碍的门槛”、“增进阅读理解的良方”、“突破听说能力的瓶颈”、“扩大小组合作的实效”以及“基于新编教材分析的设计改进”,在江苏南京完成了“充实复习过程的收获”,在江苏常州完成了“目标导引活动的优化”,在浙江桐庐完成了“新授阅读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和“基于学生学情的教学针对性研究”,在浙江安吉完成了“培养学生语言文化意识的实践”等系列专题的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课例研究团队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课例为载体,针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堂教学的难关与瓶颈,深入一线学校的课堂进行教学观察,努力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尽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促进教学实践持续改进这一目标的达成。

3.在课例研究的执行上,积极促进研训一体的融合

在国内一个区域或一所学校推进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围绕专题的课例研究总是和本区域或本学校的教师在职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即研训一体成为中国内地课例研究实践的一大亮点和特色。课例研究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很好的行动研究范式,因为它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结合,即真正在追求着“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下教学”的理想境界,非常切合教师职业实践的特点。

目前,在教师培训的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到诸如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的有效性不高,以及培训的参与度不够等问题。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培训的内容要切合教师实践的需要,培训的过程要尽可能融入教师的主体参与和深度体验。课例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结合,就为当前教师在职培训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因为课例研究的专题可以成为教师培训的主题,课例研究的过程可以设计成教师参与式培训的过程,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现成的研究结果直接展示给教师,而是需要教师通过亲历研究的过程主动去归纳和总结,这样就比较好地体现了“在培训的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下培训”的理念。

4.在课例研究的指导上,注重起步阶段的专业引领

广大教师在之前的师范教育和在职的专业培训中往往更多涉及的是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而“针对教育教学的问题如何进行研究往往成为不经意的缺失”[4]。针对这一现象,专业支持机构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进行课例研究指导的过程中,普遍重视研究问题的概念明晰、研究方法的恰当选择,以及研究结论的斟酌提炼,从而让所有参与课例研究的教师亲身经历一次规范研究的全过程。

对于广大做课例研究的教师而言,“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亲历其中,我就会明白”这样的规律同样适合。在课例研究的指导过程中,指导者往往通过让教师亲历专业指导下的课例研究全过程,并辅之以总结梳理成文的课例研究报告现身说法,让教师逐步学会课例研究。指导者的专业引领是课例研究在中小学推广的关键,其中指导者的亲身示范是教师课例研究的起步阶段最行之有效的专业支撑。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等.点评课堂:博览教学改进的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1.

[2]胡庆芳.在课例研究中改进教学[J].人民教育,2012(9).

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一、精心设计,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

开展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良好的师资是关键。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则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习、实践、反思等专业能力抓起,让教师在学习研究的状态下工作,让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获得发展,走科研成长、科研兴教之路。我们通过“4+3”的做法,盘活了学校教育科研这盘棋,引领教师“乐研究、会研究、能研究”,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1. “四线联动”入驻科研

(1)学习奠基。通过实施“文科多读书、理科多演题”,“让书香溢满校园”和“百家争鸣”教师博客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帮助教师在理论学习中感受时代要求,在阅读经典中领悟实践研究的价值,在读思训练中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育科研。

(2)目标导航。以目标引领、目标激励为主要措施,学校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及研究方向,建立个人科研规划,做到行有目标,做有成果。

(3)评价推动。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教育科研评价制度和内容,优化评价过程,通过设立“教育科研奖”,促进教师关注实验过程,将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使教师的成长经历和其科研成果密切联系,使评价成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助推力。

(4)榜样激励。一年一度评先晋级,抓典型,树榜样,介绍事迹,宣传经验,推广成果,以此营造氛围,带动更多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体验其中的乐趣。

“四线联动”激发了教师的研究热情,使教师有了乐于研究的内在动力。但是,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重点在于对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带着问题去分析、去尝试、去寻求新的解决办法,在教育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研究型教师仅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指导,才能使教师学会研究,善于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2. “三有贯穿”提高能力

(1)有研究内容。我校坚持实用的原则,牢固树立“教学科研化、课题教学化”的意识,让课题贴近课堂,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的市级实验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以“设疑、质疑”为核心内容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申报了省及国家级实验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逐步地将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引导到实用、可操作性强的轨道上来。每一位承担课题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实验研究子课题,都能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问题。

(2)有专家辅导。为了避免一部分教师面对课题束手无策,学校借专家之力,每学期定期举办科研知识讲座活动,从科学选题、研究过程、收集资料、推广成果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辅导,对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探讨,引领教师在研究中少走弯路,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帮助教师消除对教育科研的神秘印象,保持研究的热情,从容地开展教育科研探索。学校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观摩活动和实验研究,使实验教师深受启发。

(3)有骨干引领。按照市教育局“五子登科”的原则,学校在各课题组教师中确定了一批重点培养对象,不仅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而且为他们搭建平台,帮助他们“摘果子”。十一五期间,学校有3人被评为省校本科研骨干,5人被评为省、市课题研究先进个人。

二、全程管理,规范教师课题研究的流程

教育科研是动态的过程,其进程会受到来自教师个人、学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使每一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都能真正落到实处,顺利结题,出成果,不仅要求各课题的立项申报、过程管理、阶段小结、成果鉴定等环节的档案资料分门别类,一应俱全,而且对课题研究过程更要严格督促管理,以便及时校正、调整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1. 开好“两会”:一是开好课题研究开题会,在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向专家组成员和全校教师汇报课题研究背景、内容、规划和预期成果,公布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和奖惩条例,上级科研部门领导发送立项通知,提出希望及要求;二是开好课题成果结题鉴定会,聘请课题组评审专家,查看相关研究资料,听取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后给予课题结题鉴定,鼓励实验教师再接再厉,推广成果。

2. 做好“三查”:一是在各课题组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组织校内外的科研行家对研究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二是由负责课题的领导牵头,在各实验阶段结束后,检查、评估,以完善和推进实验;三是在实验基本完成迎接验收时,聘请专家,按实验要求,全程逐项检查,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学校以尊重教师、引领教师为出发点,规范教育科研过程,落实课题研究的全程管理,“十一五”期间多次受到上级领导表扬,在全市首届科研开放日活动中,参加展评的课题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学校被评为省、市课题研究先进学校。

3. 抓好“四固定”:一是固定每个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保证研究的稳定性;二是定期进行专题研究,每学期期中对课题进行一次检查,针对课题研究中的突出问题,与实验教师一起查找资料,分析原因,调整进程;三是定期开展科研活动,以活动促研究,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交流,不断提升;四是定期总结汇报,每学期期末各课题组必须向学校就课题进展情况、课题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及实验效果做出书面总结汇报。

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1 树立教学问题意识

以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特点和客观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虽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主体,但不是从事专业研究工作者,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投入教育科学研究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学校教师身处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涉及到教育教学的问题和困惑,这些源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需要学校和教师用新的理念指导,从新的角度认识,在教育实践加以研究解决,从而才能促进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这就使“问题的解决”成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成为学校和教师谋求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客观需求。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力求做到:①正确对待“问题”。我们每个教师的教学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况且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则是难免和客观存在的,但学校和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对待和善于发现问题,正如爱因斯坦的名言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校和教师能做到主动的发现、提出和反思问题,这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开始,而视而不见和回避掩饰问题,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升都是不利的。②善于甄别“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种种情形的问题繁多,学校和教师要善于甄别和辨析,通过筛选、提炼,找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带有共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以科研课题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对一般性的教育问题,则可以通过教学研究的方式逐步加以解决。

2 围绕实际问题开展研究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点和惊奇开始的,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把教学实际问题提升为研究课题,因此,根据课题研究的程序和要求,学校和教师就需要根据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课题研究的策略、方法和途径。根据教育科研的要求和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实际,要使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做到“两个紧密”:①紧密围绕问题开展研究;既然“问题”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那么,课题研究就必须紧密围绕问题来进行,研究者要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确定研究目标,以课题为导向,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活动之中,采用问题诊断、反思构建、交流研讨等方式,使教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显然,抓不住“问题”这个核心,课题研究就没有了实际意义。②紧密围绕教学开展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基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是研究和矫正教学的“问题”,使学校和教师形成更为科学严谨、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所以,课题研究必须紧密围绕教学进行,要把课题研究渗透在教学实践之中,把教师自我和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的主体,注重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反思,如通过写教学后记、评教评学、听评课、专题研讨活动、上研究课等形式和途径,使学校和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加强对“问题”的研究和理性反思,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的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既突出了课题研究的实践性,也增强了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有效性,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和教师形成一种能够解决自身所直面的问题情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