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载体 行业特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90-02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积淀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校园文化载体,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第一,它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延伸;第二,它必须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正面引导作用和良好的潜移默化的文化陶冶作用;第三,它必须体现学校的发展追求和理念,体现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第四,它必须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共同营造出一个新的、更富有意义的意味空间。

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建设类高职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50多年的办学历史,奠定了广西建设类高技能专门人才主要培养基地的稳固地位。一直以来,该校始终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育才育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该校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与行业紧密联系、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新载体,其精心规划、持续精心打造的“百米建筑历史文化艺术长廊”暨校园雕塑景观群,是学院努力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彰显办学育人特色的积极有益的重要探索成果,荣获教育部“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优秀奖”。

一、彰显行业特色,打造具有感染力、导向力和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新载体

(一)建设目标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精心规划,创意打造,以“百米建筑历史文化艺术长廊” 为建设重点,辅以建设校园雕塑景观群,以此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新载体,进一步体现学校作为建设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营造职业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建设思路

1.要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及行业特色。超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紧贴行业的办学实践,使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积淀了深厚的建设行业和专业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厚德、励学、敦行”的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整体价值追求,体现了学校精神的内核,展示出该校的独特气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其设计主题,应充分体现学院的两方面“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浓厚的行业特色。

2.从“巧、精、全、新”四个方面进行方案创意设计。第一,巧。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环节方面:一是要符合校园功能区域合理分隔原则。“长廊”以校园里一条林荫道为基本形态,贯穿于校园之中,将校园的教学区域与休闲活动区域巧妙地分隔开来,遵循了校园规划功能布局区分的原则,使校园内教学、生活、活动三大功能区域各得其所。二是利用地势环境,因地制宜。与校园环境地势有机结合,利用了体育场与教学区之间林荫道的一面因地面落差而形成的墙面进行精心规划,不但有效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因地而建的设计使学校相对有限的环境空间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第二,精。“长廊”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长廊”以36幅石材浮雕的表现形式,呈现一部“世界建筑文明史”,这就要求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到展示内容高度凝练,信息传递达到最大化。所以,内容的筛选和确定就变得非常重要。一是要精选能作为不同建筑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的建筑;二是著名建筑师、名人要精选对世界建筑史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第三,全。“长廊”必须浓缩世界建筑文明史的精华,在有限的空间篇幅内,要涵盖和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风貌,确保内容的相对完整性。第四,新。创新是设计的灵魂。“长廊”的外观表现形态应不落俗套。必须紧贴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行业特色,围绕建设高技能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配合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延伸要求,做到内容新,载体新,教育方式新。该校的“长廊”以浮雕墙形式结合学校特色展现建筑文化历史,是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打造了鲜明独特、富有标志性和符号意义的校园视觉新形象。目前,如此形式、如此大的展示体量,在广西各高校中不仅是首创,而且独一无二。此外,创新还体现在运作和建设方式上。

二、创新校园特色文化载体建设模式

(一)实施的方式方法

1.结合“教学参与设计模式”进行建设。实践教学是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校园特色文化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了学院相关专业的长处和特点,结合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师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操作,让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参与其中。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规划与建筑系设计及装饰专业的师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参与了“长廊”方案的设计及优化。

2.结合“校友参与捐赠模式”进行建设。“长廊”及校园景观雕塑采用以校友个人或校友会的名义捐资建设的“校友参与模式”进行。学友通过向母校捐资建设署名景观雕塑,既表达了校友对母校的拳拳之情,又蕴涵了对年轻学子的殷殷之意,也表达了对母校未来再创辉煌的浓浓期望。

3.以“校企合作共建模式”进行建设。“长廊”及景观雕塑群的建设,包括广西建工集团在内的众多建设行业的企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4.以浅浮雕的手法进行制作。“长廊”的建设空间相对有限,所依托的校园道路不太宽敞,不太适合使用圆雕和透雕的制作手法;而手绘的效果,不如浮雕那么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度;经反复权衡,最终确定使用浅浮雕的制作方法。

(二)建设过程

结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校园环境美化建设,“长廊”及景观雕塑群项目建设历时两年多,分立项、征集创意方案、资金募集和施工建设四个阶段实施。

“长廊”及景观雕塑群的建设,得到了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新老校友的广泛支持,也得到了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各个行业企业的支持。各方积极参与,齐心协力,使“长廊”和景观雕塑群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尤其是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参与了“长廊”和景观雕塑群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创意、方案设计、施工图纸绘制、工程预算、材料采购、施工管理以及竣工验收,同学们热情高涨,在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介入学习,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

三、成效与启示

(一)工作创新与成效

1.开创了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如“教学参与设计模式”,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结合其建筑类职高院校的专业特点,由设计艺术系、规划与建筑系教师带领设计专业的学生全面介入“长廊”等校园文化景观方案的规划和设计。通过具体项目的操作锻炼提升专业技能,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又如“校友参与捐赠模式”,采用以校友个人或校友会的名义捐资建设的“校友参与模式”进行,所有景观雕塑都署上捐赠校友的个人或集体的名字,这举动本身,就是对在校学生一种无声的教育。再如“校企合作建设模式”,该项工程项目得到了与学校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各个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整个建设过程,在密切校企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开拓了一条校企共建校园文化的新路子。

2.增强了师生对行业和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长廊”已成为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毕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们结合专业对建筑历史、建筑风格、建筑文明成果、建筑名人进一步加深认识的良好载体。以建筑专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之光,照亮学生的学习之路和职业之途。学生从熏陶中开始思考,从思考中得到感悟,从感悟中得到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对行业的理解,增强了对职业的认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形成了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3.促进了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学生勤奋刻苦、立志成才蔚然成风。近年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两旺,在广西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较强的能力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二)启示与经验

1.因势而动——高度重视,制度保证,全面规划。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历来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为契机,紧跟行业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乘势而动。全面规划,健全机制,构建体系。在注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大投入,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努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2.因地制宜——注重效率,协调有致,艺术感强。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不能片面追求大型豪华,要避免奢侈浪费。要做到因地制宜,依据现有校园环境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有限的空间,不能与校园原有环境相冲突,在视觉和功能上都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景观必须要有文化底蕴,传递文化气息。要有强烈的艺术感,这样才能吸引审美的眼光,调动审美的情趣,形成对学生“美”的教育熏陶,成为活色生香而富有意义的生动教材。

3.因校而宜——结合行业,体现特色,展示内涵。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设计文化景观的内容,充分挖掘属于学校自身的办学文化内容与形式,体现学校所在行业特征,以此提炼形成校园文化景观的特色符号。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特色浓郁,行业背景深厚。所以,“长廊”及景观雕塑群等校园文化景观,在达到美化空间、展示文化内容等美学目的的同时,其主题设计力求体现建筑类行业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彰显学校风格个性,弘扬学校独特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德生,韩立越.儋州学院校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6)

[2]仲波.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散论[J].上海高教研究,1989(2)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高职:校;文化育人;内涵建设

“全民阅读”已连续三年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无论是倡导全民阅读,还是建设书香社会,都体现了阅读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影响的是整个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就必须与社会大环境步调一致。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大背景下,高职:校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片面追求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而必须把阅读、学习作为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础和根本,打造以阅读为基础,以习惯为重点,以能力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框架,努力营造敬业修德育人、人文素养厚实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

一、阅读对高职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就业教育。高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知识结构以及兴趣追求等都与精英教育下的本科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职:校灵魂和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势必在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呈现出区别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它是一个整体的育人网络,发挥着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也包含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育人要素。阅读文化作为要素之一,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可以有力引领、提升和推动高职校园文化育人实践的开展。渊一冤有利于提高高职:校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是高职办学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校一切工作的核心。而阅读是校园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于校园文化的塑造和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十分有益。将阅读作为高职:校校园文化育人的良好载体,既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不断丰富内涵、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专业技能,提高人文素养,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渊二冤有利于加强文化认同,构建和谐文化校园高职: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中应居于核心地位,而阅读作为精神文化最普遍、最典型的形式,可以成为构建校园文化的良好载体。通过阅读熏陶师生的思想情感、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以此来强化文化育人的功能,推进校园文化引领的影响力,强化文化共享的凝聚力。师生共同阅读共同学习,有利于加强相互间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校园的和谐发展,使校园文化成为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渊三冤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校园文化氛围的培育,反之,良好的校园文化也可以有效助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高职:校普遍文化底蕴不厚,但不能忽视师生对校园文化日渐增长的需求,应该重视阅读给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实践所带来的文化积淀。高职:校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着力优化育人环境,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推广阅读,繁荣文化为抓手,引导高职:校师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处事、言行和习惯,触动他们的精神世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更好的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高职:校阅读文化现状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校育人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起步较晚,尽管积极性高,仍难免存在各种问题。阅读文化作为校园精神文化中的基本核心内容,理应是最值得重视与提倡的,它包含了校园环境、教师和学生三个基本要素。虽然建设书香校园已是许多高职:校的共识,但普遍来看,高职:校的阅读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渊一冤阅读环境欠佳文化是一种环境。如果说校园文化中的各种活动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那么阅读应是从文化知识向文化能力转化和向文化素质提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高职学生发挥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但高职:校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校园里各种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各类学生社团百花齐放,职业技能竞赛如火如荼,却鲜少有看到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举办,教室里听不到朗朗读书声,就连图书馆也常是冷冷清清,所谓书香校园往往名不副实,学校提倡大家多读书、推广阅读,很多时候只是喊喊口号,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渊二冤教师阅读量欠缺现在的学生不爱阅读,这是许多教师的感慨和困惑,但反过来想想,为人师者们是否有为推动学生阅读做过什么,又应该做些什么。在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教师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的“领跑者”,回归“文化人”的知识分子本色,主动发挥引导学生阅读的育人作用。然而现状却是高职教师阅读量越来越少,阅读面越来越窄,阅读深度不足、层次不高。这当然跟本身的教学压力有关,但不该成为不阅读的借口。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知识量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积淀都十分重要。高职教师阅读的目的不应只是应付课堂教学,帮助自己,完成课题,评获更高级别职称,而是应通过广阔的阅读视“和兼容并包的阅读趣味,自觉地在三尺讲台以文化育人,立德树人。渊三冤学生阅读现状堪忧相比于课业负担沉重、升学压力巨大的中小学生来说,高职学生本应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好的环境条件来扩大阅读量,但事实上,他们的阅读现状很让人担忧。高职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快的社会适应力,但在知识层次的积累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本科学生,有的学生上了三年大学,没有在图书馆的借书记录,就连毕业论文也是依赖网络完成的,可以说除了教科书以外基本没有什么阅读。即使有阅读,也大多是以流行读物为主的浅阅读,经典名著的阅读积累非常缺乏。高职学生的阅读变成了中小学阶段阅读状态的延续。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能自由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并不多,导致学生即使在升入高校拥有相对较多业余时间的情况下仍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和习惯,不知道如何打开阅读空间,如何在主动阅读中自主成长。

三、以阅读为载体的校园文化育人举措

随着高职:校内涵建设的逐步深入,以阅读为载体的校园文化育人模式理应更加值得关注和重视。师生的阅读水平构成了一所高校的阅读高度,也决定着一所高校的精神高度。全民阅读的大背景在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同时,也对校园文化育人举措提出了新的要求。渊一冤全力优化校园阅读环境高职:校校园文化所传播的应是一种理想化的育人环境。校园阅读环境的优化无论是对增强学生阅读兴趣还是提升校园整体阅读氛围,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第一,不断完善图书馆职能。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文献资源中心,而且也是大学生的现代化多功能学习中心。要改变高职图书馆人流量少、借阅量不足的情况,必须致力于图书馆职能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为师生提供人性化的阅读与学习空间。图书馆应定期更新藏书,丰富藏书种类,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兴趣学生的阅读需求,同时着力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建设服务主导型现代化图书文献保障系统,提高电子型资源的数据库总量和质量,完善网络检索系统,构建校园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除了基本的借阅功能,高职:校图书馆还应创新载体模式,构建校史馆、书画展馆等特色文化场馆,增设咖啡书吧等休闲阅读场所,以提高图书馆的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第二,丰富各类阅读活动设计,进一步整合校园文化资源,搭建阅读推广平台,弘扬阅读文化,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定期评选“书香班级”“读书标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曰举办各类文化讲座、名人讲坛,提升大学生阅读的能力与兴趣曰创建校园阅读文化品牌,按照学年特点设计“秋冬春夏”阅读季,以四季更替构建学生阅读文化体系,逐步打造经典校园文化品牌并不断丰富品牌内涵曰依托地方产业,不断从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阅读形式,融入城市或社区全民阅读活动,以“校园阅读季”、图书馆开放日等为抓手,着力体现高职文化的引领和辐射功能,使读书成为大家心中的一种文化自觉行动。渊二冤着力强化教师育人水平阅读是教育的手段,教育能更好的引导阅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不读书,就不能更好得指导学生读书,不能更好得教书育人。第一,建立教师读书社,创造全员阅读的微环境。按照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引导广大教师忠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在校内建立教师读书社,让教师随时可以有静心阅读的场所,定期举办各类读书沙龙、读书论坛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第二,定期开展以阅读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在各教学单位每周例行的教研活动中穿插阅读主题活动,一来丰富了教研活动的形式,二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因日常工作繁忙无法静下心阅读的缺憾,以促进教师的专业进步,补齐教师日常阅读量不足的短板。可根据各专业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专业阅读,也可跨学科进行经典通识阅读。只有教师自己的阅读水平提高了,才能做好学生的阅读引导。第三,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将阅读纳入工作考核指标。

教师业绩考核指标通常集中在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方面,重教学实绩而忽视了作为教师应有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内涵。应在考核机制上不断完善,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将阅读纳入考核指标,以多元化的考核内容来评定教师业绩。可以参考对大学生弹性学分制的管理方法,对教师的阅读情况实行弹性积分考核,除了将每学期的既定教学目标和科研任务作为必得积分外,将个人阅读量、读书笔记的撰写以及阅读活动的参与度等作为附加积分,充分调动教师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教师工作的新常态。渊三冤合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是伴随一生的习惯和能力。高职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就要给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校应以文化支撑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各方合力并举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热情,将教学目标和阅读动力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一,将课堂教学与专业阅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课外阅读习惯。就目前的高职而言,课堂教学依旧是最有效也最直接的育人方式。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意识和能力都偏低,若将专业阅读引入课堂教学,留出一定的时间规范并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继而达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目的。第二,组建与阅读相关的学生社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建立若干与阅读相关的学生社团,由具备一定资质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水平,立足阅读方法上的指导,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精选阅读书目并定期更新书单,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彼此沟通,相互促进,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第三,创新掌上阅读方式,促进学生阅读体验。如今电子阅读、移动阅读已成为阅读新常态,高科技阅读介质的出现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培养,而且还会促进他们的阅读体验,让他们更有兴趣延伸自己的阅读。可由校宣传部与图书馆合作开发掌上阅读App,提供新书资讯,开通在线阅读,让学生随时随地掌握图书动态与信息,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读。第四,完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给学生出彩的机会。高职学生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韧性,学习的主动性与本科:校学生状况不一样,但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并不缺失,这就需要学校的积极关注、引导与肯定。对于在校期间热爱阅读、图书借阅量较大、并积极参加各类读书活动的学生,可以设立“阅读之星”项奖进行表彰,既是作为现有学生评价激励机制的合理补充,也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引导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四、体现职业特色,助推内涵发展

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融共生是高职:校开放性办学的重要特点。在阅读文化育人的实践中,应充分考虑高职:校“职”的特点,将职业文化内化于校园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在教师层面,以“三育人”工作为抓手,通过方案设计、过程考核、评比表彰等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德才兼修,率先垂范曰在学生层面,探索社团对接社会和企业的途径,参加各类阅读实践、学习调研等活动,寻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嫁接点,使学生提前融入职场氛围,体悟职业精神,在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以阅读为载体的高职:校校园文化育人,应结合: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特色,构筑能充分体现高职多元特色的阅读文化氛围,各方合力,提高教师育人水平、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共同推进高职:校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都玉洞.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9-25.

[2]冯刚,柯文进.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12-14.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35-240.

[4]胡卓君.地方高校内部管理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7-50.

[5]汤勇.什么是教师的读书力[N].浙江教育报,2016-05-13渊4冤[2017-03-20].

[6]黄晓霞.大学阅读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联性研究[J].晋图学刊,2012渊5冤:19-22.

[7]朱晓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构建和阅读推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渊2冤:31-37.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业文化;职业文化;实训室建设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文化品质,养成职业精神,即培育专业文化。所谓专业文化,是指整个专业学习人员所共享的,对应于相应的职业生活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学习情境的强化,有利于刺激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还可以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熏陶学生的职业理想,端正学生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

高职高专教育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训室职业文化建设是实训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际商务实训室职业文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商务综合实训室可以完全按照进出口公司的工作环境进行职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全面体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企业文化和企业工作氛围。

国际商务实训实训室总体设计可遵循如下的指导思想:

1.实用性

实训室的建设总体考虑实用性,不论是专项实训室还是综合协同实训室,均从企业实际操作业务出发,从企业实际岗位设置出发,从企业实际的业务案例出发而展开设计。同时,实训中心使用的软件通过三维仿真场景模拟企业操作环境使学生的实训操作在业务流程、操作规范、业务单证等方面均与企业实

2.实践性

实训内容的设计是为了给社会上希望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人员提供实训的场所和实训和技能鉴定的内容,因此具有很高的实践性要求。“实训” 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实际操作操能力,使受训者通过实地体验、实际操作、实战演练从而习得技术技能的过程。“实训”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实训的目的是以提升实训者的技术技能为主,实训的内容是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实训的手段是以实物操作和仿真模拟为主,实训的功能是以是否促进就业来体现。

3.综合性

整个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训内容既包括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国际商务单证,国际货运、报关报检等,实训方式既包括单人实训,又包括小组实训,既有理论知识的考核,又有操作技能的考核,因而整个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的规划建设要很好的体现综合性,把上述实训内容和实训方式很好的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4、先进性、前瞻性

时代在不断进步,外贸行业在飞速发展。实训中心的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前瞻性,不仅要包括目前的外贸行业技能操作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到外贸业的发展,把一些先进的技术、软件、理念等应用进来,这样才能保证实训中心建成后仍然能保持很好的先进性。

5.模拟现实,但又不完全是真实

实训室通过软件、硬件设备、场景等模拟仿真现实业务,但又不是把企业实际完全照搬过来。比如软件实训,企业实际业务讲究的是效率,因而软件单证中能带过去的字段系统都自动显示出来,而在教学实训中,为了让学生多一点实际操作,软件就不能自动把字段带过去,要让学生动脑筋自己填写。

6.可扩展性

实训室的建设发展和国际贸易行业的发展要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实训室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将来的扩展性,必须是柔性的,能够适应今后行业发展的升级、改造。

二、职业文化建设内容

(一)模拟、仿真硬件环境

模拟的环境包括:实训室的硬件设施、软性装饰,同样也包括软件中的教学场景。

1.建设一些符合业务角色特色的业务窗口

通过建设一些符合业务角色特色的业务窗口,如:船代订舱柜台、海关大厅业务窗口等。设置一些实际业务中的工作环境,如:货代办公室、贸易公司办公室等。通过这些直观的业务环境使学生了解实际的业务流程。这是外围的感性教学部分。淄博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实训中心 布局了200多平米的房间作为仿真实训室,该实训室设置了比较醒目的门牌标牌, 在此房间内进行隔断布局,布有商务谈判区1个、业务洽谈区2个,出口公司、进口公司 、银行 、国际货运公司、报关行、海关、商检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等部门各1个,设有隔断和标志牌,每个部门配备2台电脑和桌椅,另外海关、商检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部门各设1个接待台,进行专业见习和综合实训,配有传真机、打印机各1台,各部门共用。

2.实训室内墙面挂图

通过实训室内的软性装饰,创设职业情景。可考虑设置本实训室功能介绍、各业务窗口的角色标牌、各业务窗口的基本职责和基本工作流程、模拟业务公司的公司章程、员工守则、进出口公司各工作岗位职责等。

3.统一着装

为学生定制统一的工作服。男士黑色西服套装,女士黑色套裙,白色衬衣。具体设计与布料选取需要根据经费情况进行调整。

(二)模拟、仿真软件环境

在通过模拟环境教学之后,学生对企业的操作流程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此时,即可通过仿真教学实训软件进行练习与巩固。教学实训是立足于教学点上的实训,因为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除了会填单、制单,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业务的来龙去脉,这样的学习才能前后贯通,融为一体,才更有效,更有整体性,而不是单单拘泥于局部的操作。利用实训室的一些硬件环境布局设施虽然能够解决一些业务环节,但是在可操作性及实际效果上很难满足整个实训群体的需求,因此,利用企业的实际业务案例和操作流程,进行教学。将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通过企业的实际业务案例和操作流程来教授,这是内核。这就可以依靠软件来实现。

利用一款能够引发其思考前后操作关系的实训软件就是一个较好的手段。这样的教学实训软件相当于构架了教学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今后面临实际企业工作时,就不会感到特别陌生,无所适从。

目前海关、外贸、外汇、国税、外贸企业等各有关部门外部网以及包括各单位相互联网及接受申报等内容都是“电子口岸”的重要组成。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技能训练平台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目前校内没有训练平台,而合作企业又无法接受学生真实的实习,致使学生顶岗时尚不具备岗位能力,不仅企业不满意,也给学生就业带来了重大阻力。我们在企业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到了企业,对企业正常应用的电子报关、电子报检、电子核销等电子口岸大通关系统知之甚少,不能操作,企业还需要重新组织培训,成本高。另外,当前能购置到的软件也仅仅是外贸流程的一个模拟,无法实现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训练。因此,校企合作开发行业应用软件的一个仿真系统非常必要,也更能体现专业文化建设中得实训职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朱发仁,傅新民.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职教论坛,2007,1(下):52.

[2] 燕林涛.加强高职院校丈化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

[3] 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4] 夏洁露.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4篇

一、观念文化――引领发展

生命教育的高级层次是引导生命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观念文化上建设的出发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需要,培养其开创型人格,使之成为创业型人才。创业意识是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倾向。培养创业意识就是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需要和创业动机,培养他们的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树立想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使之具备勇于探索、知难而进、艰苦奋斗、顽强竞争的创业精神。

(一)生涯规划,展创业雄心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并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除了专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外,我们还注重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对社会,对企业,对自身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为契机,举办创业方案设计比赛,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既运用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也充分发挥想象,加深了创业兴趣,对创业的前景也充满乐观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人或者他们的小团体能形成一种近期、中期、长期的创业规划,对他们的学习和人生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

(二)专家指导,启创业思维

就业指导专家委员会由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专家、职业技术人才、职业技术能手、企业劳动人事部长(经理)、区人才交流中心主任、我校部分校领导组成。委员会是学校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联系社会、谋求合作、共同发展的组织,是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稳定、全面、紧密的合作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利用职校在知识、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形式。通过这个平台,我校可以更加便利地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更加广泛地获取就业供求信息,并在开展创业咨询、调研活动和就业维权等方面得到更多更广泛的支持。

(三)校友座谈,铺创业之路

学校定期举办“创新・创意・创业”成功校友座谈会。校友结合自己工作中的经典创意案例,谈到要有意识地从身边熟悉的地方着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将设想中的方案转化成现实中的成果。校友结合自己创业过程中的创新思维谈到,不拘泥于所学的专业,而以专业为契机,更广泛地涉猎知识,并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交叉利用。校友结合政府、学校在促进学生创业活动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成功校友的勉励中,广大同学选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并在此基础上将毅力、耐心和信心融入自己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课程文化――服务师生

“实践促创业,创业促就业”的生命发展理念要渗透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不但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而且还要在各项活动中融入创业发展的教育理念,形成有益于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我们在课程文化的构建中着力向四个方向转变和强化。

(一)实现课程开发多元化

课程开发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二)突出课程目标市场化

课程目标设计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市场挂钩,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创业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提供条件。

(三)转化课程内容职业化

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的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用性。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使中职课程突破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符合职业培养目标的特色,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四)实施课程评价开放性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提供实验实训设备、模拟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和思考,使他们锻炼和掌握工作技能。因此,评价方式不能拘泥于书面考试,更应注重在工作情境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加入职业岗位上行政与管理人员对学生的评价。这种开放的课程评价,把学生在实际工作的表现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三、活动文化――快乐成长

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不仅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塑造良好的品德素质,更是学生积极实践不断提升自我的生命教育阵地。我校开展的课外活动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各类文艺体育活动、技能竞赛、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这些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在学生生命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从三方面加课外活动建设,增强创业发展的潜移默化。

(一)建立长效机制,落实制度保障

学校对课外活动统筹规划,加强整合,明确分工,使课外活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如财会、营销、动漫等专业竞赛小组的成立,从体制机制的完善、教学资源的配备、学生参与的引导、硬件设施的保障等方面入手,将课外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使其与教学计划、课时、学分相结合,赋予课外活动制度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明确组织机构,实施科学管理

明确各组织机构来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生创业发展工作,建立一套良性的管理运行机制。如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包含有多个项目,需要学校统筹规划。因此,学校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师资力量的配备、学时安排等都科学地进行组织和管理,明确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团委学生会、各科组教师的职责,保证了学生创业发展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

(三)创新活动内容,调动师生合力

我校利用课外活动开展以创业发展为主题的生命教育特别突出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心理、创业技能、创业实践和创业成果的良性循环和相互渗透,在内容安排上除了常规的创业知识讲座和培训之外,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研讨”、“创业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例如在我校每学年的两个特色活动“科技体艺节”和“五四青年文化节”中,我们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将社团活动、文娱活动等作为学生在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还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比赛”、“专业技能竞赛”、“职业素养大赛”等活动来展示学生的创业实力和创业成果,帮助学生的创业发展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

四、教师文化――幸福工作

高扬生命之帆,开展生命教育,强化师德专业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树立教育新理念,坚持一切从中职生的生命发展需要出发,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倡导“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的育人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引导老师做阳光、智慧型教师,在职业教育这一平凡的岗位上,追求教育理想,体悟职业幸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走进中职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克服自卑,挖掘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养成,培养学生具有自立、持续发展的信心、毅力和能力形成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抗挫意识的新一代中职生。

(一)克服倦怠,让教师感受幸福,树立生命意识

一个职业倦怠的教师怎么可能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又怎么可能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呢?为此,学校举行职业健康保健讲座、“远离职业倦怠”心理讲座等,让教师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工作;在学校管理上更多些人文关怀,从精神上关心教师,用尊重、认可、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教师,让教师建立起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开设教师健身房,定期举办教师趣味运动会、球类比赛、瑜伽和健美操练习等活动,既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也锻炼了教师的身心;开设教师休息室,免费供应饮料、点心、报刊、杂志等,教师在辛苦工作之余在此喝喝茶聊聊天,既愉悦身心,又能在交流中增强同事间的感情;组织教师开展团体拓展活动,让教师在一系列新奇有趣以及富有挑战性的团队活动中,感受生命的精彩,同时感悟教育的根本――张扬人性,尊重生命。

(二)名师培养,让教师自我发展,实现生命价值

学校推出名师、名班主任培养工程,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通过以老带新、业务学习、经验交流、技能比拼等活动,一批批年轻教师成长起来了;通过学历进修、技能考证,一批批双师型教师成长起来了;通过外派实习深造、出国考察学习,一批批专业骨干教师成长起来了;通过继续教育、专家引导、技能大赛,一批批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班主任成长起来了。这些名师、名班主任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使教师们真切感受到从事职业教育,生命同样精彩,人生同样幸福。

五、物态文化――陶冶性情

校园文化建设要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让他们今后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因此,我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注重先进企业文化的渗透。

(一)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整合

在引入和吸收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整合,找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点、切入点,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这个结合点、切入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大力倡导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协作能力;加强遵纪守法教育、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根据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共同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规划,从而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视野。

(二)注重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风校训、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标语牌、路牌、信封、摘抄本等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突出“职”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通过创设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环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其就业的需要。同时重视职业训练活动,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5篇

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面临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是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创新精神、提升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等,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很多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在办学目标、学科建设、校园基础建设、迎接教学评估等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很难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更无暇顾及公共艺术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公共艺术教育规划和实施途径、教学保障等严重不足。如安徽新建三所地方高师院校(一所本科,两所专科都是近几年新建的地方高师院校)均没有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1.2没有专业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新建地方高师院校一般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交给专门的艺术院系,课程教学任务也是由这些院系的专业教师额外承担。由于艺术院系在学科专业方面本身就存在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集中精力把工作重心放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上来,专业教师也由于其专业背景的限制,对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差异性缺乏了解,在课程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套用专业教育的模式实施教学,说教式教学现象普遍,缺乏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致使非专业学生不理解、对艺术课兴趣不大、学习的热情不高等问题大量存在,影响了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1.3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

教学部门缺乏合理和科学的调研与论证。课程设置既缺乏系统性,不仅没有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所列指导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又与基础教育师资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要二者关系严重脱离。没有从面向地方,以及未来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校园文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方面进行调研和论证。地方高师是基础师资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特别是高师培养对象与知识需要的角度,构建有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衔接好培养与需要的关系是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根本出发点。

1.4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践内容的缺失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在课型的选择上,既缺乏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内容模块,艺术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情感性教育,只有参与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真切体验到不同艺术形式的内涵、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目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仅在公共艺术教育第一课堂零星地开设了一些理论方面的课程,而作为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块普遍缺失。

1.5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地方特色不突出

地方高师院校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地方艺术资源的独特性。而目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往往忽视了地域优势,尤其是地方艺术有效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特色课程教材开发严重不足。民族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从熟悉的艺术资源入手并走入系统的艺术素质教育,必然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和启发,也更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岗位的现实需要。综上所述,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面临的困境,既是很多地方高师院校业已存在的问题,也有其自身在发展当中碰到的新问题。既有学校顶层规划设计的原因,也有教育教学部门执行偏差的因素。如何在起点低,条件不充分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地本校富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方案,是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针对当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探索适合本地本校富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要理清建设思路。学校有关部门应从观念上认清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地方高师培养新型基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需要,吃透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实质,加强顶层规划与设计,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完善基础条件保障。其次,承担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主体单位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在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在方案反复验证的基础上,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实践模式。

2.1加强顶层规划与设计,明确建设思路

“不重视美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认真研究制定未来十年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2010年在吉林市举行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新建地方高师院校有关主管部门应从思想上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性质和作用。一是要深入领会教育部、省市有关艺术教育方面的政策、规划等文件的精神内涵。《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真正从办学思想上转变艺术教育观念。二是在吃透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加强顶层规划与设计,明确建设思路,成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研究制定公共艺术教育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相关教育教学制度,配齐师资,完善相关基础条件保障。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开课不足、师资不足”等三大需要正视的问题。

2.2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的调查研究

作为承担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任务的职能部门,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在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在制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之前,首先要根据地方高师培养新型基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一是对本地区中小学教师艺术素养与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对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多样化、特色化建设等现状进行调研,对中小学生艺术兴趣爱好、艺术活动参与方式等进行调研,对中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知识能力、活动模式、组织能力及效果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二是对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实践的各个环节、各专业大学生的艺术需求与评价、校园文化建设与社团的组织机构、制度保障与师资建设等进行针对性的调研;三是对国内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调研,有选择地借鉴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材开发、课程实施与管理等优秀做法。调查是方案设计的前提,在系统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设计出符合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案。

2.3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践体系

以调查研究为依据,以新建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模式的建构为中心,探索既符合新型教师人才培养要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对新建地方高师院校是一个新的课题,既要学习借鉴同类院校的优秀做法,又要在低起点上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地方特色的探索,做到低起点,高规划。输在起点,但不落在思维。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发展特色应是新建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比较好的做法。例如合肥师范学院近几年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方面就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该校结合地情校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公共艺术综合性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拟定了包括限定性选修、任意性选修在内的共计十二门公共艺术系列课程的综合改革与建设计划,涉及审美素质教育多个艺术领域和多种内容,从作品赏析、前沿知识到艺术实践体验等方面,形成综合系统性的公共艺术审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知识模块上,系列课程建设覆盖了影视、动漫、服饰、建筑、书法、设计、思潮、民间艺术、摄影摄像、钢琴名作、中外美术、新媒体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学科内容,课程知识内容自成体系,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和学习兴趣。为体现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部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中还大量增加了安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内容,如徽州建筑、徽派版画、界首剪纸、芜湖铁画等,充分体现出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