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主体教育观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以人为本;现代体育教育观;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07-01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升,以人为的提出正体现了这一观念。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在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成为体育教学进步的强大动力。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只有从教学形式、内容和目的等方面,从教学的理念上发生改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现代体育教育健康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主要是学生的发展作为重点,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中心和目的。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现代体育教育观的最基本的价值。
人为关怀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内涵。由于学生是体育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有理性的个体,每位学生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决定了学生对体育的思考方向,只有从学生的情感出发,才能够做到以德服人的体育教育。
对人性的肯定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所在。对学生的只会、潜能的信任,对学生健康体魄和身心和谐的最求。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权力,尊重学生,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因材施教的实行体育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
2.“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从价值目标上看,现代体育教学不再将“增强体质”作为教学的目的,更加重视学生的心里、人格、价格等。“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幸福和自由,体现学生的价值,关注学生的人生现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转化文学生的价值观念、身心素质、文化成果和文化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要实现
3.1 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与教学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将体育教育和学生的自由、尊严、价值等联系起来,通过有效地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现代社会不再以经济生长作为唯一的目的,将人的最终发展作为追求目的,促进了社会的人文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体现。现代体育教学能够塑造学生更加健康的体魄,进而让学生而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实现学生的价值。
3.2 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转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过分的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意识到“人文”的重要性。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是在“生物体育观”的理念下实行的,学生承受了较大的运动负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身心扭曲,是人们精神的“异化”。摒弃“生物体育观”的理失衡是现代体育教学所提倡的。现代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反映了对学生自我价值的肯定,是传统体育观念的更新。现代体育教学观充分认识发展的概念,是文化和人文的共同构成,以学生的身心核心发展为手段,实现运动和人文实践的结合。
3.3 “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
中国特色主义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体育教育中要努力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工作,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属性和内容,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衍生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体育对社会发函的作用是其他活动不能替代的,现代体育教育观要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创造体育教学的文化底蕴,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
3.4 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学生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体,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提倡 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授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通过体育教育学会做任何生存,体验人性的伟大和价值,鼓励学生勇敢超越忧患、突破困境,最后实现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和主体人格的目标。
4.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4.1 以综合性的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
随着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从生物、社会、心理、教育等角度来考察和开发学校体育在社会生活与促使个体全面发展中的多种价值,认识到体育教育不仅具有发展技能、增强体质的功能,还有育智、育心、育群等功能,从而确立了学校体育以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为现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追求体育教育的综合性。
4.2 推进时代性的体育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推进时代性的体育教学内容,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崭新的教学思想。首先,现代体育教学要更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将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体育锻炼引入体育课堂,形成体育教学的时代特征。其次,要将各阶段的教材衔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里,要具有层次和递进的特点。最后,体育教材的内容要有可变性和弹性,体现文化特点和区域性。
4.3 制定多元化、科学化的体育教学目标
现代体育教育教学重视和追求教学的技能、情感和任职,强调知、情、意、行的均衡发展。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中,需要制定多元化、科学化的体育教学目标,提倡学生在课堂生不仅仅是获得体育知识,而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精神需要和生理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技能,突出现代体育教学的情意功能。
4.4 运用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相对独立的,缺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以多元性为教学目标,运用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化的体育教学效果。
4.5 强调学生的社会培养和个性发展
现代体育教育观强调学生的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具体地表现在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和自信心,将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和社会性培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结论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四个方面: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转变,“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和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现代体育教育要以综合性的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推进时代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制定多元化、科学话的体育教学目标,运用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社会培养和个性发展,进而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智颖,王延奇,郑兵.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 中国成人教育,2011,08:160-161.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04-01
一、 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内涵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应该有以下几种内涵:
(一)素质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应该也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因此学生应该享有平等的受的权利,应该是面对大众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应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各个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教育做不到的,它可以培养人的全方位的能力。音乐教育应该达到的是使学生产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培养四有新人。
(三)音乐教育是体现主体性的教育。在音乐教育整个环节中,学生才应该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音乐教育的整个环节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的整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
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被动接受音乐教学。大多数的学生对音乐课怀的是一种恐惧的心理,总是担心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的不好会在课堂中挨批评,或者是完成了作业但是怕自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这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片面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教育的愉悦过程。音乐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一味追求技术,忽略对音乐审美的学习,所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没有内涵,让学生只是成为了“音乐匠”,而不是“音乐家”。
(二)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国中小学的孩子年龄普遍处在6-18岁之间,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激励学生从事创作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对他们一生的音乐活动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而如果目前虽说是推行素质教育,但仍有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持续的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学校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创造力方面的培养,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音乐的表现也多存在模仿,很少加入自己的理解,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加提不上从事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了。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其中包括学习态度、团队意识、音乐的体验与表现能力,音乐的理解能力及学习音乐的态度等等。从以上可以看到,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并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上去设立健全、健康的评价体系,而是将教育的目标及目的直接指向了应试教育。
三、素质教育观下中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一)重新认识音乐教学过程,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客体地位,教师总是处于主体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能够被激发出来。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也要落实素质教育的宗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
(二)激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学校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学生音乐进行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讲究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创作能力恰恰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完成老师布置的音乐作业,而没有创新方面的意识的话,那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三)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育。一个学生想成为好的演奏者只具备音乐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他的乐理知识不好,或者是听音有问题、节奏也不准的话是根本不能高质量的完成演唱或演奏的。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知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四)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这里的单一指的是只注重技巧,不注重情感、内涵的考试方式。例如在声乐考试中,教师给高分的往往是那些技巧好的学生,声音唱上去了,嗓门够亮音量够大的学生在考试中比那些先天嗓音条件差一点的学生占的优势大的多,分数也高很多。我们应该改进这种评价方式, 光有声音没有感情的歌唱不能得高分,如果感情表达的很好,哪怕声音差一点都不能给低分。 只有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才能帮助学生从音乐的素养,音乐的技巧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提
高、成长,反之,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会发声的机器。
四、结束语
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学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对自身的办学进行着不断的探索。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不变的发展方向。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启发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帮助学生点燃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淋漓尽致的感受音乐的美,所以在教学中忌讳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师生也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中交流各自对音乐的体验,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33-01
思想教育的创新研究在高校中是一项发展性的课题,当前在国内研究中是一个热点研究与难点研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机制及教育载体等方面工作进行创新,对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在教育创新中所具有的内涵
创新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其渗透在社会的各方面中,涉及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层面,同时还涉及到能力、方法、创意、效果及应用等环节,并与教育、技术及知识等相协同衔接。思想政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及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急切要求在思想政治的教育创新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可知,思想政治的教育创新,其本质与内涵就是创新发展,要求我们随着当今时代的变迁与环境的变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服务对象的多元化等,要不断地更新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的方式,丰富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的手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可控性不高
高校现阶段思想政治的教育环境所具有的开发性与可控性间存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教育主体(学生)被动性与教育客体(教师)主动性错位,传统教育强调主体的权威地位,要求学生必须接受与遵从教师的教育要求,形成教育者主动而被教育者被动的现象,这就使得教育的界限被打破,使得教育主体缺乏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思想政治的教育创新发展。
(二)教育内容体系不深入
高校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由于内容过于空泛、笼统,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稳定性,使得教育的工作只停留于一般说教的层面中,缺乏有着深刻说服力与感召力、震撼力的教育内容,对于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发展性课堂体系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且把学生世界观与价值人生观等深层次的问题深入到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中,造成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难以深入。
(三)教育方法手段有待优化
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采取传统的较为单一枯燥的灌输式教育,会导致思想政治的教育失去说服力与吸引力,加上一些教育方法手段的不成熟或者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得思想政治的教育成效止步不前。因此,应该将思想政治的教育在教育及科研中渗透,并渗透到学生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当中,寓教于乐、于知、于管理中,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的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对策
(一)创新教育的观念
观念作为实践的先导,在思想政治的教育创新中,首先要转变教育的观念,教育观念要适应社会发展与时展的要求,并树立起创新的意识。只有树立起创新的意识,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新问题,并开辟出新思维空间,获取创新性思维,以正确把握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客观性发展的规律,从而科学指导教育实践,加大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以及时效性。
(二)创新教育的内容
高校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其内容是一个相对稳定并不断创新发展的体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思想、政治、道德及心理等教育。高校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主要以基本的道德作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明确规定教育的主要任务与主要内容,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进行深入的素质教育。
(三)创新教育的方法
高校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其教育的方法就是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的目的而采取的方式与手段。教育方法的受体为受教育者。随着当前社会环境及实践活动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深深打上时代的印记。因此,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教育方法一定要加强对时代的适应性与对个体的针对性,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受教育特点不断创新教育的方法,从而努力实现教育的目的。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必须加强科学理论的指导,教育观念创新先行,必须针对实际情况与实际问题,在探索当中不断调整、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和实践的学术研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25(17):141-142.
[2]董学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03):63-64.
论文摘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之一,高校既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处于基础地位又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本文探讨学习型社会视野中高校教师教育的性质、目标、课程体系等,并提出高校教师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研究学习型社会视野中高校教师教育的新内涵,探讨其性质、目标、课程体系等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习型社会的概念
“学习型社会”这一概念是个“舶来品”,在国外被称作“learningsociety”。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赫钦斯(R.H.Hutchins),他在1968年《TheIearningSociety》的著作中最早提出“学习型社会”这个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发表了一份名为《学会生存》的报告,采纳了赫钦斯提出的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教育革新的“根本方向”,从而使得这个概念开始为国际社会所关注。报告认为:“社会与教育的关系,在其性质方面,在发生变化。一个社会既然赋予教育这样重要地位和这样崇高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个它应有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学习化的社会’”在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又把学习型社会思想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问题紧密联系起来。1998年兰森教授编辑出版了《处在学习型社会》(InsidetheLearningSociety)一书,将学习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学习型社会是个需要了解其自身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社会、一个要了解其教育方式的社会、一个全员参与学习的社会、一个学会民主地改变学习条件的社会。兰森旗帜鲜明把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来看待,与以往者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末国外学术界有关学习型社会的新知识。理解学习型社会,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上探讨。从微观层面的学习型个人来说,通过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技能、完善自己的个性;从中观层面来说,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学习力求创新来获得持续发展;从宏观层面来看,学习型社会,也是通过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社会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系统的持续发展。
二、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教师教育
学习型社会对学习型教育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教师教育重新审视其性质、教育观念以及目标。只有对高校教师教育进行新的认识与探索,才能够使其进一步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够有效引导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深入改革。
1.学习型社会视野中高校教师教育的性质高校教师教育的性质问题,是回答高校教师教育究竟是什么的一个最基本问题。面临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面临着学习型社会对高校教育的新要求,应当对高校教师教育性质进行新的认识。
学习型社会中教师教育的内涵或性质具有了一体化和专业化的特点。一体化指的是不仅注重教师职前培养,而且关注职后教师的进修与研修。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教师教育不仅指职前培养,更强调职后的教师进修或培iJIl以及新教师为期一年的试用期教育,这些一起统称为教师教育。从宏观的教师教育来看,高校教师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是接受有师生互动的教师教育的高级阶段。教育类大学生在高校期间可以充分利用丰厚的学校教育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在高校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的活动中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特点,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将教师教育活动融人到日常生活中。由此看来,高校教师教育是个人终身教师教育的高级培养阶段,是有效提高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动力、毅力和能力的关键阶段。专业化是指教育理论课程作为师资培养的专业课,应能体现专业特点,且在教师教育中能转化为现实的素质和技能。也就是说,概而言之,教师教育性质就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性教育。
2.学习型社会视野中高校教师教育的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调控作用。研究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教师教育,就需要对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教师教育观念进行探索。
首先,树立终身教育观。高校教师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教育教学第一线人才的重任,教师教育单靠职前教育阶段(从事教师职业前的学校教育)所学的东西显然是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解决动手能力差的最好途径,就是接受终身教育,坚持终身学习。只有坚守终身教育观念,才能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建设构筑起终身教育体制,才能规范且强迫性地保证教师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
其次,树立主体观。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学习者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个性的本质特征之一,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而独立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时,才有可能是有个性的人。主体性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校教师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主体观,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与提高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之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主体观指导下的教师教育,应注重对教师教育课程模式的合理构建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与组织的有效运用,通过高校教师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有愿望、有能力自主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只有树立主体观,才能展示和发挥出高校教师教育的益智、育德等多重功能。
3.学习型社会视野中高校教师教育的目标
高校教师教育的目标决定着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关系到高校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由此可见,探索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教师教育目标。对于高校教师教育发展有着导向、激励等作用。依据学习型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依据高校教师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依据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已有基础,学习型社会视野中高校教师教育的总目标应该是:以“加强素质教育,增强质量意识”为思想核心,努力造就厚基础、宽专业、主动学习、主动适应型的人才。具体目标为:有开放的心态、主动吸纳新知识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教学中的反思、探索研究的意识以及与人沟通交往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三、高校教师教育的改革及其实现途径
(一)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开放灵活是相对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独立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而言的。高水平大学、师范院校、其它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社会力量等积极参与,职前职后教育贯通,形成办学、管理和支持系统有机联系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1.建立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建立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制度。
发展教师的在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包括教师的各种在职学历教育和在职技能培训,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和专业发展,使教师培养和培训向一体化转变。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如国内已有的“教师发展学校”。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要保证教师专业化,就要确立和完善国家对教师职业准入的认证制度、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教师培训考核认证制度、培养培训的课程标准和质量评估标准等教师教育标准体系,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制度、标准、保障监督机制,从而依法治教,保证其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改变培养和培训相分离的现状。
2.培养学习型人才。
教育类大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能积极学习的主动体,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和意识,教学重心由教向学倾斜。要改革教学机制,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可以实行弹性学制选课制度和导师制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管理模式要适应学习型社会学生的培养,从制度上保证学生有选择专业、选择教师、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
(二)敞开教育资源,发挥优势作用
高校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智力、技术、信息、网络、图书、教学设施、活动场所等,高校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应敞开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例如可利用高校三个月以上的假期,充分敞开自己的丰富教育资源。高校教师教育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资源即大量理解和掌握了教育理论、参与了教育见习、实习等教育实践的教育类大学生。这些“鲜活”的教育资源可以与社区、社会共享,即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社区、社会各界举行的各种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实践活动,如扫盲活动,普通话培训活动,读报活动等等。
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来完成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不但要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全面提升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身教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说来,高中地理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首先,高中地理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所谓教育,就是教书与育人,要想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不但要具有极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师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一个要求自己,不但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真正尊重学生、关系学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高中地理教师还要注重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高中地理教师不但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圆满完成现代教育工作。再次,高中地理教师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高中地理教师不但要提高地理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在艺术、文学、哲学的修养,掌握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关注与了解当代地理学的动向与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动态。最后,关注地理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局部豁达的胸怀、愉悦的心态、坚韧的毅力和进取的精神,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对学生心理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所谓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首先地理教师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还要树立新时代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
三、高中地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