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学金属冶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如今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尽管有利于教师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较低,课堂教学效果处于低效状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是学生的个人主观行为,教师不可用自己的地位代替,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章中《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这节内容时,我就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让他们通过网络技术或者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找有关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的资料,如金属资源的开发,金属冶炼,人类冶炼和使用金属的历史,金属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海洋资源的类型,海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现状等等,然后将寻找到的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课堂上,让各个小组轮流进行总结性阐述,然后展开分析、交流和讨论。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进行论述,一方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联系生活实际,实现化学课堂的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化学教学的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一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向学生讲授课本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而是在新课的引入环节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对铁这种物质比较熟悉吧,它无论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你们知不知道铁究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还有,钢铁易腐蚀、铁锅易生锈、铜质水管易长铜绿,这究竟是为什么?你们在吃零食时,经常会在包装袋里发现一小包铁粉,那么放铁粉的目的又是什么?以上这些问题,都涉及今天我们要学习研究的内容――氧化还原反应。”这样,我通过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了本节内容的学习价值和意义,进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化学新知的学习中来。
三、开展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化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教师应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和体验,通过化学实践促进化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所以,除了必要的课内教学,我们还应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对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做一下改变,以适应现代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中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部分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大部分时间教给学生,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与指导,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时,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由于没有制定实际的操作方案,无从下手,只能胡乱操作,整个实验画面变得十分混乱,实现操作步骤错误百出。当教师发现达不到实验效果时,只能自己动手操作,学生观察。教师操作完以后,让学生按照刚才自己的操作步骤继续完成实验,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根本无法继续完成实验,只能无果而终。
1.2忽视问题探究的意义与价值。新课改以后,部分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使用"探究"二字,并单纯的认为,如果化学教学不采用探究式教学,就代表新课改没有真正的实施。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问题都需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探讨。例如,某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教学时说"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怎样电解饱和食盐水",然后就带领学生做实验,学生在听到实验任务后,不知道怎样进行实验,所以没有任何反应。
1.3教师过分依赖教学设计。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并没有亲自做过实验,只能通过教材中所提示的实验结果来了解分析。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当学生的实验结果与正确的实验结果有所差距时,教师根本无法给予正确的解释与回答。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往试管中的氯水中加入石蕊试液,由于氯水呈酸性,所以氯水应先变成红色,继而变成无色。但部分学生在将石蕊试液加入到氯水中后,溶液迅速褪色,并没有产生教材中所描述的现象,当学生询问原因时,教师更是尴尬。
1.4教师过于注重实验探究结果。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完成实验探究任务,部分同学会由于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实验探究失败。此时,很多教师会认为实验探究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从而对学生的态度就会有所偏差。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金属的冶炼》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将Na放入氯化镁中是否有反应。当第一组学生进行实验后,回答不反应时,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任何评价,更没有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而当后面同学回答有反应时,教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如何正确运用实验探究模式
2.1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主体,应当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又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如果缺少教师正确的指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进行《金属冶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将学生平均分成多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都分有各种实验器具。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使用K、Ca、Na、Fe等金属物质分别与氯化镁进行反应,观察是否能将金属镁置换出来。最初学生对实验无从下手,教师就可以选取其中的一种金属物质,为学生演示一遍。学生明白了操作步骤后进行实验探究,发现,K、Ca、Na等金属物质都能把金属镁置换出来,而Fe放入氯化镁中并没有反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总结出金属具有不同的活动性。
2.2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次的实验探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来。教师可以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寻求答案,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金属钠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播发烟花绽放的画面,学生在惊叹烟花绚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说:"同学们,烟花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制作了,烟花到底是用什么制作的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当中。"这时候,同学们就会进行积极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所以,在接下来的实验探究中,学生会更加积极踊跃,这就会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2.3设计实验探究的实施方案。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一定要带领学生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避免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由于不清楚实验探究的目的、步骤及最终的实验结果,而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等现象。实验探究方案一般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或者还有问题及讨论。教师在带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特别注意对实验步骤的设计,这是实验探究的关键,决定着实验能否成功。当学生将实验方案设计好以后,教师应仔细检查学生的实验方案,对出现错误的地方应及时修改。同时,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4教师应注重实验过程。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部分学生会由于操作失误,会使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教师应向学生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而不是置之不理。例如,当学生在观察氯水与石蕊试液进行反应时,部分学生观察到溶液变红后,在短之间内变为了无色,而小部分学生观察到将石蕊试液加入到氯水中,容易直接变为了无色。教师应当针对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使学生明白,试剂加量过多,导致溶液直接变为了无色。
何为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效率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内,通过双边活动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之间的比率。如果以学生学习效率来衡量教学效率,则应是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有效学习量与精力投入量之比越大,学生所获得的感悟越多,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1、教学与反思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来自微观世界的粒子及特征;有来自浩瀚银河系的信息传导;有来自生活的物质组成、结构、物质等等……如何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最优的方式将其激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问题。
1.1教学链接脱钩了?
进入新课程以后。教材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九年义务教学中的知识点大量减少,能力点也不作较高要求,学生学习负担得到减轻。然而,当这些学生步入高中新课程的学习时,迎面而来的大容量、较高层次的新知识,却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无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物质的量的计算,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的新知识点的出现,带给学生的是一脸的茫然,学习成绩与初中的成绩大相径庭。难道是我们的教学链接脱钩了?
1.2教学目标偏离了?
新课程强调:从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并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面对高考的压力,许多课堂教学中本应落实的三维目标的培养却变成了只有知识与技能为主体的教学。
1.3教学效率降低了?
不少学生反映: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可成绩却总不见提高。这是为什么呢?来自教师的信息,同样不容乐观:课堂上往往是你精疲力尽地讲了半天,有的学生还是不得要领。特别是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做课外练习时更是一头雾水。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及氧化剂、还原剂、被氧化、被还原关系的确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总是一错再错。问题出在哪里呢?
显然,我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了强烈的质疑。而问题的反思也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找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2、策略与定位
影响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从学生认知规律和对知识的构建能力看。教学策略与定位是影响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2.1重视问题的预设与生成
高效率教学要避免无效提问,要重视问题的预设与生成。围绕着“三维目标”的教学,我们既要重视问题的预设,同时又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养成,提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促进问题思维的再生与发展。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方式可以通过以下模式(见图1)展开:
例如:在进行“化学平衡知识的应用”这节课的教学时,以往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并作答。有时为了节省时间,有的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知识点问题。在这种看似完美而又热闹的形式下,一些本应深入探究的过程被忽视了;一些可能存在的疑问被带过了;一些学生对问题还未理解的也更加迷糊了……这显然与新课程中对“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不相符合。反思这节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缺乏对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意识,没有考虑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进行问题的预设与生成?例如:为了提升学生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而进行的问题预设之一:“在金属钾的冶炼中,可用金属钠在熔融状态下把钾从其卤化物中提炼出来,如何解释?”预设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发现钠不如钾活泼,却能把钾从其卤化物中置换出来这一生成性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反思:如何才能促进反应物向生成物的方向进行?当学生通过分析该反应的特点及其熔点、沸点对其影响后,在找到钠之所以能用于冶炼钾的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促进了新的问题的生成:促进化学平衡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7
2.2关注知识的重组与定位
反思初中化学教学到高中化学教学特点的转变――从趣味性到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跨跃一个很大的台阶。因此,为了让学生能适应高中的学习,高中化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有策略性,目标的定位既要确保基础性、大众化,还要有独特性。既要善于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促进新的知识点的生成:还要善于调节和培养学生整合思维和重组知识的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思维方式,教会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组织程度及认知格局。做到既能把整体的凝固的知识还原为个体的流动的知识,又能将各个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链接,从而赋予知识新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目标定位,应从认知物质的简单分类和化合价的知识点开始,用分解与组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失―升―氧―还,得―降―还―氧”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行知识的重组与链接。注意,进行重组与定位时,在策略上要注意处理选修和必修的关系,切不可一蹴而就,要为这部分知识深广度的螺旋上升留下空间。
2.3加强师生的交流与沟通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加强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新课程把教学过程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流、合作沟通、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这是对教学的新的完整的界定。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沟通不仅只是在课堂上,还可在课前、课后、校内、校外,或借助网络等等,都可成为师生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一种生命活动的体现;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实现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建构活动,更多的是建立了一种平等、尊重、理解、信任的“学习共同体”;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加强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既可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又可促进学生步入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实现教学效率质的转化。
3、效率与务实
如果说策略与定位是影响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那么,务实则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因素。
3.1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构成课程改革支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撑,再好的课程理想也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不能进入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率教学,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如在学生中实行“差异教学”,开发并落实“重心下移”及“团队自主学习”等课程资源,能让一大批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变换一种玩法
如果你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过于单一,学生肯定就会觉得不好玩,没意思。渐渐地,就会丧失对这门功课的兴趣,久而久之,教学效率当然要下降。变换教学方式的方法有很多,如:使用多媒体动画模拟:中间插入魔术表演;针对学号进行互动游戏:把知识点设计成竞猜或讨论题等形式。只要方法对。效果就能看得见。例如: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我打算课前安排一次10分钟的错例分析。结果,我刚把题目写出来,底下就出现了一片反对声“又改错呀?不好玩”面对学生的抵触,我只好临时变换训练方式,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学号与对应的题号,写出正确的电子排布式,写错的还要加罚写两个电子排布式。没想到这种互动游戏,却让学生们玩得兴高采烈而又记忆犹新。
3.3提升教学质量
超越自我,提升能力。这不仅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最高境界,也是促进高效率教学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师生为此要付出的努力其实就是一种务实。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就是提升教学质量。反思高中化学教学效率,不难看出,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初中化学主要侧重如何将学生“引”进门,而高中化学则更关注对教学“质”的提升。教学质量就是教师的生命线,只有高质量才有高效率,才能催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把观念转化为成果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夏正盛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对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分析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立足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情感、素质、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
问题一:教师教学思想的局限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一些教师的化学教学模式依然没有转变,再加上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思想依然不能完全转变成新的教学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依旧延续着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于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学习根本看不到化学的价值和作用,找不到探究化学的积极性,导致化学课堂的效率严重受损。
策略1: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将与化学教学有关的生活实际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教学《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让学生认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三则材料,材料一:伦敦烟雾事件;材料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材料三: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结合最终会转化成硝酸和硝酸盐,硝酸是酸雨的成因之一。三则材料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对我们的生态环境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含氮化合物的知识,也使学生树立珍惜美好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问题二:教学目标的片面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但一些教师为了应对高考,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好的成绩,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方面的提高和培养,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完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策略2:精心备课,完善教学目标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而且,在备课的环节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备课的开始,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模式的选择都是建立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设立完善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铁、铜的获取及应用》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铁、铜的存在形式及常见的冶炼方法,掌握高炉炼铁的化学原理。(2)学习铁、二价铁、三价铁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能运用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分析转化过程,掌握铁离子及亚铁离子的检验方法。情感目标:(1)通过对我国铜铁业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2)通过对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和各种实验现象的预测,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能力目标:借助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在为教师的教学方向确定基调,教师不能将其成为形式和摆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问题三:盲目跟风,错误地理解新课改理念
在新课改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一些教师不能对基本的教学理念做出正确的理解,过于追求面上的形式,因此,导致基本的课程理念根本不能切实贯彻到教学过程中。而且,盲目的理念贯彻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一些教师的化学课堂上,充斥着一些关于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课堂上师生也有了互动,但是,这样的问题思考只能是浪费时间,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如,一些教师在倡导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是一上课就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学,学生就像没头苍蝇一样瞎撞不知道该从何处学起,使得学生根本找不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提高。所以,下面就对上述两种情景的解决策略进行简单介绍。
策略3:有效提问,分组学习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钠、镁及其化合物》时,在学习有关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在课堂上我按照教材中“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演示实验。在直观的实验展示之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验结束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①为什么金属钠要保存在煤油里?②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确定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吗?请将你的分析与同学讨论,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学生在形象的实验展示中学习的探究欲望也会被激发。
(2)开展小组自主学习,凸显课堂主体性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例如,在教学《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时,我采取的是小组自主学习的模式,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从物质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②知道怎样的有机物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③了解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是食物中的主要有机营养成分。教学难点:①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组成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②知道自然界中有机物占绝大多数,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外一些资料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将大大缩短学习时间,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四:评价机制不完善
对于高中生来说,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任务都在围着高考进行,所以,一些教师忽略了评价在这一时间段中的价值,总认为现阶段的学生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了,所以,不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过多的评价。还有一些教师采用的依然是终结式的教学模式,评价学生的好与坏还是主要依靠学生的成绩。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思想都不能体现出评价的价值,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策略4:倡导自我评价,完善评价机制
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采用形成性评价,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并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既可以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地认识自己,又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当然,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主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要倡导自我评价,完善评价机制,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己,重拾学习的信心,并以一个良好的心态走向考场。
上述几点简单介绍的便是新课程理念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应对措施,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准确地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学生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浙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初探[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1(05).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环境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教育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堂教学是加强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高中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探索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增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当前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21世纪社会发展的特点是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正成为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全球性问题。环境污染及防治与化学变化紧密相关,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新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教育事业与环保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教材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着眼,整个知识体系以化学物质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文明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材的始终。所以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因素。
一、高中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相关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的实验,如硝酸性质的探究、氯气的制取等都带有一定的环境污染,尾气的排放是实验污染的最大来源。教师应在不改变实验内容和原理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改进,使污染降到最低程度。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都隐含着环境教育的内容,如消毒剂、臭氧层破坏、土壤污染、室内污染、核武器的使用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结合教材,在课堂内外将环境教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许多化工厂生产过程给环境带了巨大的污染,如酸雨、工业废水、土壤污染、白色污染等,有些工厂投入大量的原料,却得不到可观的产量,没有体现化工生产的原子经济性。
大气污染的学习从初中跨越高中,从无机到有机,教师在学生完成了新课知识的学习以后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归类和整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又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和空气一样,水对于维持生命有着至关重要作用,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随着环境的恶化,天然水已被严重污染,劣五类水体范围不断扩大,饮用水水源受到威胁,人类自身的饮水安全保障受到削弱。因此,水体污染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环境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涉及到对水体产生污染的主要化学物质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全民普法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是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好场所,但根据化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课上又不能向专门讲解法律知识,只能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渗透一些相关法律知识,以教育学生增强法律意识。一般的渗透方法是讲解某类物质或操作方法对环境的危害相关的法律条款防治方法。例如学习 SO2时介绍煤和石油的燃烧、金属矿石冶炼等产生 SO2污染大气产生酸雨酸雨危害引入《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关于禁止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气体介绍防治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和环保知识,更进一步了解了环保法制知识,增强了环保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懂法,为了将来更好地守法,这也是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教学大纲的思想教育的要求。
高中化学教育对环保意识的培养
实验操作的改进
化学实验总是伴有气体,如会产生氯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对环境有害的气体,还有固体和液体的生成,这些产物绝大多数是有毒、有害物质。在化学实验中无论是学生探究还是教师演示都必须对尾气进行吸收处理,不直接排放,减少排污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我们一定要做到“使用药品减量,洗涤用水减量”,这样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减少污水的排放。化学实验完毕的很多药品可以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也减少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有害物质的排放。
2、在研究性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如果仅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显得过于重视知识性和理论性,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环境教育利在实际,保护环境重在行动。所以在学习中贯穿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开展环境教育研究型学习活动,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办法采取行动的过程,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被世界各国人民共识,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已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内容,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做到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主张公平分配,满足当代和后代的全体人民的需求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节约实验药品、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很多学生在实验时不考虑药品的用量,“跟着感觉走”的随意性很大,甚至会认为用量越多越好,搞得实验室毒气弥漫。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渐在化学实验中树立“定量”意识。
4、利用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的6月5日即世界环境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在这些重大节日中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达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在活动中,为同学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培养实践能力,并在活动中获得一些环保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观察、分析,使他们能够感悟到人在环保中的责任和作用,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结语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考虑在实践中进行环境教育。比如:参观化工厂、社区环境调查和亲近大自然等。另外,从日常生活中树立环境意识,比如不使用塑料袋子、一次性筷子,将垃圾进行分类等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了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综上所述,要培养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开展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方法、形式、内容多种多样,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学生要通力合作,上下一致,从各个角度,各种场合开展环境教育,树立强烈的环境责任意识。只有我们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共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林宝风等.基础化学实验技术绿色化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许信旺.可持续发展与当代环境教育[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4, (5).
[3]韩素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辽宁师范专科学报, 2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