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认知能力;色彩启蒙

1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的内容

“色彩”这两个字眼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了解色彩、知道色彩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不同,左右人的知觉、情感,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活泼或抑郁、兴奋或沉静、轻松或沉重。幼儿生活环境的色彩与其智力发展、个性发展、情绪好坏等有着极大的关系。

幼儿时期正是处于认识世界,了解大自然的起步阶段。幼儿对一切鲜新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幼儿最初是通过颜色、形状、声音等感观刺激直观地感知世界的,孩子们没有更多的颜色概念,也不能区分各种各样的颜色,只是单纯喜欢鲜艳、艳丽纯度比较高的色彩。然而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前庭功能不断完善,其大脑皮层通过六感来综合摄取外界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整合形成“感觉”。这种感觉使得幼儿对颜色的区分更加明确化,对颜色的兴趣也在渐渐地发生变化,开始有了各自喜欢颜色和讨厌的颜色。

学龄前幼儿尤其对色彩艳丽的颜色及形状有趣的搭配更能引起其强烈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在涂画学习中认识色彩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由于幼儿通常有很好的直观映象记忆,并对色彩明亮、鲜艳的东西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所以在这一时期关注孩子的色彩心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智力发育。

在绘画中,儿童画的内容是非常广泛,题材多样的。儿童画的画面整体明亮、鲜艳,给人以活泼跳跃,分外醒目的感觉。从孩子们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画面中不难看出,儿童对周围事物天真而又充满热情的感受,反映了孩子们稚嫩而又无限的想像力。我国台湾的郑明进先生在其《怎样了解幼儿的画》中认为:通过儿童画可以发现儿童的性格。例如心情愉快、活泼时,用色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黄、红、粉红、黄绿等。色调而在忧郁、烦闷、不安时用色较少且倾向于黑、紫、暗绿等色调。 儿童绘画是突显幼儿天真烂漫的心灵的图像,也是幼儿在成长中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从绘画中多少可以看出儿童发展人格特质、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反应等情况,可以寻找出儿童心理发展的蛛丝马迹。

2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原则

2.1色彩启蒙教育的直观性原则

(1)色彩语言的视觉直观性。色彩具有直观性,直接影响着人的情感。在幼儿期,由于言语能力还比较低下,所以幼儿获得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形象信息。幼儿时期的孩子所做的画作,包括的内容广泛,题材多样。不论是国外儿童抽象、夸张的绘画手法,还是国内幼儿所创作的细致精美的装饰画,其共同之处是在色彩的运用上都是以红、黄、蓝等丰富夺目的颜色为主,画面整体明亮、鲜艳、给人以活泼跳跃分外醒目的感觉,这正是孩子们画画的主要特点,也是儿童画较之成人画作不同之处。

(2)物体形态的触觉直观性。当孩子们对色彩有了浓厚兴趣时,带幼儿开展了一系列填色、涂色活动。在活动中,将孩子们最喜爱的动画形象复印后,请孩子们自己涂色。由于这些是其自己最感兴趣的形象,孩子们涂起来格外仔细、认真。在初次涂色时,绝大多数幼儿涂不均匀,画面比较乱,为使幼儿涂色能力有所提高,有意识地教幼儿按照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有规律的涂色方法。或者准备一些彩色的纸板,用剪刀剪成小块,让孩子用各种颜色的晾晒衣服时用的夹子,夹住同样颜色的纸板。诸如此类的教育方式方法还有很多,用幼儿感兴趣的物体形象作为教育的辅助方式,让孩子愿意动手去接触面前所有的颜色,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色彩感觉,又训练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2.2 色彩启蒙教育的启发性原则

(1)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幼儿辨色能力有关。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4 岁左右的孩子已能正确辨别各种基本色即红、黄、蓝、绿,但在辨别一些混合色(橙、紫等)的时候往往会犯错误。孩子们不能正确而巩固地把颜色的名称联系起来,也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度(如蓝和天蓝、红和粉红)。而从 5 岁―6 岁开始,在教育的影响下,孩子们能基本辨别混合色,颜色和名称能巩固地联系起来,细微地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

幼儿绘画时的用色,是印象色,不是写实色;是简单的颜色,不是复杂的颜色;是色的符号,不是色的真实。因此幼儿的用色是初级的,而不是科学的。因为儿童对客观的复杂、真实色彩不具备科学的分析力,对色彩中的细微的中间色、过渡色和混合色给以理解、比较和分辨,其关键不在其视觉机能,而是受其智力的约束,因此,过早地让儿童面对实物写生,承担起其智力难以承受的真实色彩的表现能力,是不太实际的,也不符合幼儿心理的奢求,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维护色彩教学基本前提。教幼儿画画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更不是培养专业画家,从美育的角度来看也仅仅是启蒙教育。因此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以小学生或成人的绘画技法来教幼儿,更不能过多地让幼儿临摹各种各样成人画,否则不仅无助于幼儿感知客观现象,无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力,甚至会遏制幼儿智力的发展。

在年龄、教育方法等都相同的情况下,幼儿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每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色,并且喜好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潜能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对色彩感觉非常敏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会使用饱满的色彩进行绘画。有的幼儿的记忆力非常强,可以借此优势加以利用,多从记忆图案、色彩、形状、造型方面进行练习。教学实践证明,要先清楚地分析幼儿的个性特点与潜能,因材施教。先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和多动笔的好习惯,不要抹杀孩子们特有的、与生俱来的潜能,要多留意和发掘幼儿各自的长处,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给予幼儿最好的帮助。每个人的亮点各不相同,只要发掘出其亮点,加以活用,就能使之形成独特的个性特点和自身优势,挖掘出幼儿在色彩方面最大的潜能。

2.3 色彩启蒙教育的发展性原则

在认知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叫做“图式”。从功能上来讲,图式是指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纵、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遗传图式是图式在人类长到进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这些先天性遗传图式为基础,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初生的婴儿,具有吸吮、哭叫及听、抓握等行为,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婴儿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些行为模式或因式是先天性遗传图式,全部遗传图式的综合构成一个初生婴儿的智力结构。在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图式。知在认知运动阶段,其图式被称为培知运动图式,当进入思维的运算阶段,就形成,运算思维图式。

3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色彩启蒙教育方法

3.1 启发性色彩启蒙教育

幼儿往往有很好的直观映象记忆,并对色彩明亮、鲜艳的东西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在幼儿园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小班幼儿用喜爱的色彩画线条、画圆圈,虽然没有创造什么形象,但孩子们仍乐此不疲。这是因为孩子们对色彩产生了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小班的吹画活动中鼓励幼儿在画纸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颜色水,再用吸管从不同的方向吹,画面上的颜色相互流淌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图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认识基本色,再辨别较多的色彩,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在中班的染纸活动中,教幼儿将宣纸折叠成形状后,用纸角蘸色,由于该纸的吸水性强,颜色就自然渗透到里面去,这样就出现晕染的艺术效果,重复蘸取不同的颜色之后,色彩相互渗透,出现了有趣的色调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认识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强弱的不同,继而认识调配色。在大班的喷洒印画活动中,先让幼儿在白纸上覆盖不同形状的纸片,用装有颜料水的喷雾器喷洒整张白纸,不同颜色交替喷洒到纸上,颜料相互混合就产生色调变化的效果,当揭开覆盖在上面的纸片,就显现出留有空白的各种图案。这种种趣味玩色活动都能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强烈兴趣,从中还能让幼儿了解三原色及间色、复色产生的过程,从而使幼儿更好地感知色彩丰富多样的变化。

3.2游戏化色彩启蒙教育

认知能力是幼儿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知识的积累有着直接的关系。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也是将来生活和学习所必备的能力,从小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游戏,是培养孩子认知能力的最佳方式。

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康灵敏教师在《色彩教学对幼儿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中也写道“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话的形式。由于孩子们所处的成长阶段,都喜欢玩游戏。因而,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色彩游戏。”

美术活动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是孩子们用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开展游戏化色彩教学活动符合儿童发展特点,能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儿童的智力得到发展。

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一个形象思维极其丰富的阶段,都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想法。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由各种色彩组成的,而这些更多的是在美术活动中一一展现出来的,特别是孩子们的感受力,创造力及表现力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从诱发兴趣,启发思路,激发创造力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儿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让孩子展现生命之美,运用其特有的绘画的形式,突发的内心世界的美丽。

3.3故事性色彩启蒙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觉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其思维活动往往要依赖一定的实物和动作的支持,直觉思维的特点十分显著。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一些幼儿也开始借助于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和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表现出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运用更好的教育方法,配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如今的幼儿美术课堂上,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游戏教育方法是最直接的教育方法。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即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又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幼儿对于色彩感觉的培养。但是反过来讲,幼儿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玩的过程,这是一个在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知识补给的过程,如果把握不好“玩”的度,那么幼儿美术课堂就成了没有发展性的课堂。每一个色彩游戏的实施,都是搭配着一定的故事性来进行的。

一位美学家曾经这样说:“欣赏儿童画要用童眼去看,童心去品味”。一条线在孩子的心中可能是条河也可能是一只鸟。假如人们不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无法读懂孩子们的作品。儿童在进行每张儿童画的创作时,其内心里都有着和这幅画相对应的小故事,因为孩子们的智商发育还不够完全,只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想象,去给自己的画搭配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在面对孩子们的画作时,人们有时会显得一头雾水,不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义,但是作为创作者的儿童,却能讲出自己创作的原因和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故事性。这就是孩子的画,是孩子心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孩子自编自导,自圆其说并乐在其中。因此,面对儿童的绘画作品时,欣赏者也要做好听众,用心去倾听孩子们“谈画”,引导孩子们畅谈自己画中所表达的内容,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儿童画的奇异想象和诗情童趣,往往会因为技法上的幼稚而被成年人所忽略和忽视,但只要人们认真地倾听孩子们谈画,就常能发现许多被人们忽视的美。也只有用心的地倾听孩子们谈画,人们才能真正看懂孩子们的作品、读懂孩子的内心,也才会让孩子们在众人的褒奖与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智商发展的重要时期,色彩不但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并使之的得到一定的提高,还能通过游戏中的故事来培养孩子们各种道德品质的建立。在色彩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对孩子们进行绘画方法和主题绘画要求的指导,让孩子们按照要求进行绘画,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在学习中按照老师要求学习的态度,还为以后的各种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孩子们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故事中所包含的的内涵如此丰富,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利用故事的教育功能,让故事发挥出更大的更有效的作用,在故事中生动的理解色彩、认识色彩、了解色彩。

参考文献

[1]胡爱萍.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幼儿空间色彩设计[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2,(2).

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艺术;美术教育;审美取向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充分带动本民族的艺术文化走向新的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加强。不少人在吸收他国文化艺术形态过程中开始忽略民族艺术。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艺术无国界,求他但不能舍我。因为我们的民族艺术经历千年的洗礼,如同硕大的砾石经过风雨的磨砺呈现出美玉一般,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宝藏。这都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国际舞台上,只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才能博得喝彩,相反,他人的东西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又有几分话语权呢?因此,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来谈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何为民族艺术?它是由民族共同体艺术家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总体,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艺术,每一种民族艺术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民族艺术具有该民族所具有的艺术构造方式及表现手段。

民族艺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让人们充分了解本民族美的文化,并给予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养分,使得创作赋有民族特色和世界眼光。例如,“衣食住行”这个古人创造的词语,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而“衣”字又排在首位,对人们来说有着突出的意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的旗袍可谓一朵奇葩屹立在世界服装界,是什么成就了旗袍在今天服装界的地位呢?这主要还是源于其自身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对服装的诠释,具有着鲜明的东方色彩。而且,旗袍的设计也体现了艺术设计者们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它选用的纹样、花式和制作工艺等等,无不体现民族特色。又如,苗族的蜡染,用蜡绘花于布而染,花纹分明。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在蜡冷却后产生的自然龟裂纹,染色后形成一种特有的装饰效果。试问,用这样的民族布艺来搭配服装又怎能不令人耳目一新呢?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进一步领会民族艺术美的内涵。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化设计思想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但怎样从五花八门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设计元素的重新组构,寻找自己的特色,而民族艺术与民族精神的加入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可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说明。

正如图(1)所示,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选用了中国红与中国结为搭配元素。两个具有鲜明中国民族艺术特点的设计元素重新组构,充分凸显民族文化,给国人一种亲切感。在标志造型中,又有两个明显的“心”型,上下相连,体现着心与心的交流。

图(2)是靳埭强先生在八十年代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志。该标志采用外圆内方的“孔方兄”为构图元素。这一元素主要代表金钱滚滚的银行。而且,在图形中的“中”字赫然,简洁明了地传达标志的含义。从整体上看,标志选用了红色,并在设计中融合了“天圆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设计思想。这些民族文化的加入,使得整个设计更有中庸之道,大气沉稳,并且多了一些人情味,少了一点铜板臭,创造出一种温馨和亲和的形象。①

由此可见,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设计者们对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的提炼也随之加大。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内涵的现代作品,不但对现代设计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如此一来,在面对民族艺术时,人们如何正确评判它就直接决定了民族艺术价值的发挥。这种根据自身的评判标准来对事物个性特征、构造方式和表现手段等等作出评价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

每个民族大都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群体特性。这直接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发展。再加上世界的融合、文化的碰撞和艺术的交流等等,都带领着民族艺术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得审美观念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简单的说,一件好事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一件坏事同样可以引起注意。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一个民族的艺术往往会或隐或现的体现其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这种民族特色优势,很容易引起外人的兴趣和关注,但它给别人呈现出的可以是有价值的、高品位的,也可以是浅薄的、粗俗的,甚至是伪民俗化的。

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中国的民族艺术领域中,有人为凸显民族性、地域性的行为,这表现出了浅薄和粗俗的一面。他们搜奇寻异,亏幽探秘,甚至对一些荒诞愚昧的东西大加展示,或牵强附会,任意夸饰,不顾应有的文化底蕴作表面文章。这样的民族艺术可能会引起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的注意,但这不过是满足人类的猎奇心理,而并非真正的美学欣赏。这样的民族艺术无疑是自己给自己的一耳光,又怎么禁得起时间的推敲,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消失在这大浪淘沙之中。

因此,虽然任何优秀的民族艺术都是具有独立的品格和丰富的审美内涵,但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才能正确评判它,才能为民族艺术披沙拣金,充分发挥其价值并发扬光大。

而要树立正确审美取向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借助美术教育是方法之一,即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在传统的民族艺术教学中,传授方式一般以“技”、“艺”两种方式,虽然它们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部分,但形式仍偏陈旧。在这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老一辈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也要大胆尝试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认知和领悟民族艺术的能力。

第一,构建民族艺术的教育理念。

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清楚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宽知识面,主动去探究和把握民族艺术深层次的东西,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他们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努力做到理念先行,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民族艺术。如此一来,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内容的兴趣程度。如果是老一套的灌输模式,既枯燥又乏味,学生在学习当中会产生一种抵触排斥心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大家想看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美术工作者要紧随时代步伐,了解新东西、掌握新东西和运用新东西,通过自己的智慧把民族艺术的内容艺术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认知民族艺术的内涵。

此外,在笔者看来,教育是人与人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学生。当你自己是一名学生时,想怎样学习民族艺术。这种投其所好的学习方式会带来不错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民族电影鉴赏课,或者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些民族工艺品并将其在校内外展览,展示他们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成就感。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做的有多么好,多么精美,而是为了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民族艺术。

中华千年的灿烂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这对艺术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亦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给予了我们财富,我们就不能辜负它对我们的厚望,我们要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内涵,方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这也是美术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尤其是在这个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年代,美术教育对民族艺术的传播将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同的努力。

注释:

①钱定平.《logo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5

参考文献:

[1]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 .

[3]郭黎莅.关于民族艺术与美术教育的思考.河南郑州:河

南省美术馆,2008.

[4]童铧彬.民族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 浙江绍兴:浙江

绍兴贸易经济学校,2008.2

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 元认知能力 培养

现在的健美操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目前,以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改造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在这四个教育目标中,每个目标都与人的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如学会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如何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认知。在以“教会学生学习”、“为迁移而教”为教育主题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元认知能力

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一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认知能力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之中。元认知能力则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能力。它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比如个体对自己学习“能力”概念的过程有所认识,能够评价自己是否习得这一概念并监控自己习得这一概念的过程。元认知能力包括个人怎样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怎样从已知的可能性中选择解决问题的确切方法,怎样集中注意力,怎样及时决定停止做一件困难的工作,怎样判断目标是否与自己的能力相一致,等等。

2.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的意义

健美操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向学生传授健美操的知识、技术、技能及发展他们的身体,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交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健美操技能的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能否迅速、牢固地掌握取决于个体认知能力的强弱,而元认知能力在成功的认知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健美操教学不仅仅是通过反复的练习而建立一个稳固的封闭条件反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体验、理解、认知结构和认知策略等内部因素,是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自变量”。而元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策略的运用、认知监控的实施等一系列过程,正是属于元认知的范畴,所以技能学习的过程同样离不开元认知的监控和调节。目前健美操的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动传授和学生的被动吸收的教学模式为主,课堂偏重于“学会”某项技术,忽视“会学”方法的指导,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主动性和思维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健美操教学中强调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自觉地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的能力。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3.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原则

只有建立在监控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基础上的监控活动,才能顺利开展,以此达到培养元认知能力的目的。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以下原则:

3.1渐进性原则

和认知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一样,元认知活动是渐进的:从他律到自律、从单维到多维,从浅显到深入,从简单到复杂。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慢到快、由小运动量到中大运动量的原则,灵活运用教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和动作技能。

3.2个体性原则

个性心理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因素组成。气质和性格共同对一个人的能力产生影响。能力的发展有快有慢,在不同个体身上也有高有低。元认知能力是学生在健美操学习中,对健美操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的能力,它是以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为基础,并对健美操认知过程的评价、控制和调节中显示出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各不相同,不同年龄个体的自我监控能力也各不相同。其中性格是个性特征的核心,性格不同的人,其情感和意志的表现也不一样。由于不同个体学习健美操的目的各不相同,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时,要注意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个体个性心理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

3.3指导性原则

在健美操课堂上,只有承受一定的负荷,才能使人的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达到提高体能,增进健康的目的。由于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各不相同,在练习时的自觉性和主体性也不相同。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需要教师的监督指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和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能力,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不断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4.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的策略

学生元认知能力的获得有三条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自发的获得;二是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元认知的能力;三是通过专门的训练获得。这些途径中都贯穿了训练,而尤以教育教学中的训练为最优、最有效的方式。为此,确立元认知能力培养的策略,应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以训练为主要方式。培养元认知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

4.1激发求知欲望策略

激发求知欲望策略是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前提,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揭示学生动机成分中的活跃部分,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健美操强烈的节奏感和优美的韵律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一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对健美操这一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健美操动作大方舒展,刚劲有力,热情奔放,表现力强。在健美操教学中,通过优美的音乐调动积极性,同时教师饱满的精神面貌、整洁合体的运动服装、完整、规范、美观的动作示范非常重要,给学生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健美操表演和比赛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表现欲望,为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

4.2目标式策略

目标是人们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元认知能力培养中的目标式策略,是指学生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引导自己认知的过程,从而提高认知水平。认知目标的确立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具有导向、凝聚、推动、激励等多种功能。健美操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健美操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及注重学生参与运动的情感体验。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学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围绕健美操教学目标而制定,制定的目标要适当,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最大努力而实现的。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自己在哪方面有优势,在哪方面又存在不足。然后根据自身条件制定适当的目标,寻求有效的达标措施,采取相应的监视调控手段,及时反馈、总结、矫正。达标措施也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力求使自己的思维策略和学习策略得以提高。

4.3评价式策略

在健美操教学中,评价包括他人(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健美操学习与锻炼的尝试,再加上教师和同学的评价获得较为客观的认知。所以,在健美操教学中精心引导学生自评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运用评价式策略时要注意几点:首先是引导被评者充分认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既要避免在矛盾冲突中放弃理想自我的追求,又要注意使矫正后的自我适应社会客观现实,防止否定或对抗现实社会的行动,更要引导启发学生把“理想自我”与求实精神统一起来,使其尽量缩小自我设计的超前性和主客观条件现实性之间的差距,让学生通过参加多种训练活动,以获得实现自己愿望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其次要防止被评者自尊心理的变态表现,努力消除不恰当的自卑感或优越感,使评价真正起到矫正、激励、完善、优化的作用。最后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促进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元认知水平。

5.建议

5.1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而教学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则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因此,教师需在健美操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调节,重视元认知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5.2教学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极为重要的途径。由于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矛盾的运动过程,因此,健美操教师应把元认知理论与健美操教学实践完美结合,从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金良,简福平等.元认知能力的构成、作用与培养概述[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7).

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行业逐渐进入全面改革阶段,素质化教育实施以后,高中生物教学方式逐渐多元化,而且教学内容也逐渐放在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方面。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很大提升,这一点在学习中尤为重要,它是现代教育改革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课题。本研究主要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元认知

元认知理论是在结合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教学。元认知指的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在所有的认知过程中,元认知肩负调节和监督的关键作用,极大程度上构成了生物的思维模式。

1.高中生物培养元认知能力的原则

1.1内化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是指学生采用元认知技巧和方法进行训练,强化对元认知技巧及方法的掌握,从而内化为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并且在新环境能够对这一技能合理的使用,实现该技能的循环应用和不断深化。内化原则主要理论支撑点是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一种自控、自动化和整体监控程度,这些都是经过转化而得,同时也是把外规则内化的必经过程。

1.2反馈性原则

反馈性原则是指在培养元认知过程中,培养重点是自我评价、自我反馈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和意识。元认知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馈性,如果在元认知培养过程中去掉反馈原则,那么元认知能力培养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教师不能只单纯的进行教,还需要实施必要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元认知活动实施合理评价。

1.3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在元认知能力培养中,需要全面考虑效果和投入关系,合理评价训练效果。因为本文是将高中生物教学知识作为研究对象,所以,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元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方面,对元认知能力培养效果评价,这三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效果。

2.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措施

2.1提高教师元认知水平

由于教师对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效果具有主要影响作用,所以教师本身必须要具备较高元认知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克服“重结果轻过程”问题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让学生通过自我意识自主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元认知能力培养得失,以此达到完善教学的目的,这一切效果的实现都必须是建立在教师高元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例如,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学习主要目的让学生理解与掌握生态系统内容,而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是对内容进行识别,生态系统营养成分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对内容灵活运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主要是应用内容。依照学习要求的不同,学生科对时间自由、合理分配,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对学习任务与目标的了解,深入、全面的认识教材编排体系。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材中的技巧、方法与思想,以此领会作者的根本意图。

2.2对学生传授有关元认知知识

教师若要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就应该从提高元认知能力入手。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元认知知识内容,让学生对元认知结构和实质有基本了解,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从而获得学生的支持,另外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也要明确教学目标。

例如,在为学生讲述细胞结构知识时,所有结构编排方式都是这一结构的结构、功能与位置,基于该目标提示,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整理,方便在自身知识网络中纳入新知识,以此形成相应知识结构,高中生物教材囊括有遗传学发展史,国内外科学家探索出DNA双螺旋结构、酶、植物向光性、光合作用以及遗传学等定律,学习以上知识期间,一方面要对定律发现过程加以了解,另一方面还应该学习国内外科学家高尚品质,对其研究思路进行深入剖析,对其问题思考方略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从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深入实际,为其科学思维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2.3引导正确归因,激发成就动机

归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两者与教学息息相关,挫折失败和绚丽多彩都是人生常态,学习挫折易让学生产生自己能力不足的想法,形成一种“习得性失助感”,会对学生成绩提高动机产生影响。教师应该认可学生所做出的努力,让他们意识到努力是有效果的,也是值得的,并且给他们正确的参照标准,及时发现自身变化。

例如,高中生物组织中如何鉴定脂肪一节中,需要徒手对花生种子进行切片,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从而获得切片制作技巧,这样就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在反腐练习的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尤其是日常学习较差的学生,会重点表扬,以增强其学习信心,并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领悟学习的真谛。

3.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学有多种教学方式,但需要通过元认知理论对其进行合理调节,使学生元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由现状可以看出,元认知能力可以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大程度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并提高学生的知识协调能力。从教学中得出结论,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记忆能力本身不具有可比性,只有通过情境教学培养的认知活动才是对学生元认知能力进行真正培养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田慧.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措施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101-102

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第5篇

三、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途径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学业好,还要求大学生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不仅要求大学生能力强,还要求大学生有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仅要求大学生在本专业有所建树,还要求大学生有涉猎其他学科的联想意识和创新思维。对大学生进入非认知能力培养,将就业准备、就业技能与大学生的情感力、意志力相结合,会大大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切实做好大学生学业生涯教育

学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自我分析、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在校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法的过程。正确制定学业生涯规划并有效执行是个人良好性格的一种体现,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力的一个较佳的途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科学规划学业生涯并执行到位与学生性格、兴趣、特长等关系密切,即与非认知因素有关。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入学时抓起,开展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系统化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观;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的选择与职业生涯的规划,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考虑个人性格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在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学生的执行情况。

学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要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自身的非认知能力,使其在各个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为自己将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激发大学生职业兴趣,提高大学生就业潜力

兴趣是非认知能力的重要内容。就业潜力是指潜在的就业能力和力量,包括职业兴趣、就业主动性等。通过挖掘大学生的就业潜能,助推大学生在对自身科学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有效就业。

职业兴趣是非认知因素的一种,高校可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明确职业兴趣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业生涯规划,如工科专业的学生,职业定位可以是研究型岗位,也可以是管理型岗位,如果职业兴趣确定为研究型岗位,学生应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发展其综合素质;如果职业兴趣确定为管理型岗位,那么应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等,以满足管理岗位要求。

就业主动性表现为大学生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主动就业,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基于此,应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传达主动意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早准备、早动手,尽早谋划,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主动在求职现场中充分体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等环节,增强就业的紧迫感和现场感,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相关调查表明,就业主动性强的学生更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在用人单位进行招聘宣讲时,具备主动性意识的学生会主动向用人单位提供服务或者帮助,此行为表明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主动意识,可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就会占居主动性。

3.提升大学生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是指个体从事某种始创性或开拓性的工作,并能取得成效,它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其已成为大学生除就业外的一种新型现象,并逐渐发展为大学生毕业去向的主流之一。[6]

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创业品质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其内涵是培养大学生具备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吃苦精神、勤奋、毅力等品质;创业能力是提高活动效率并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包括人际交往、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创业知识则是指和创业有关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其中,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都属于非认知能力。创业教育的途径为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和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以专业设置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应有效利用学校各种传媒,如广播、校报和橱窗等,宣传大学生创业政策、成功案例等,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借助成立创业者协会,如成立模拟公司等方式,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素质等。

四、结语

总之,在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因素中,非认知能力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今天,非认知能力对于大学生就业能起到准备和促进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大学生职业兴趣,挖掘大学生的就业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实现大学生充分有效就业。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Bowles S,Ginitis H.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revisited[J].Sociology Education,2002(1):1.

[3]Cunha,Flavio,Heckman,et al.The technology of skill formation[J].American Econcmic Review,2007(2):31.

[4]安士伟,罗楚新.非认知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日常管理效能的关联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