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的教学方法

化学的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的教学方法

化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一、联系课外内容,增强学生的实用感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热点,使化学教学贴近于社会实践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开展专题教学,介绍化学领域新发展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进行生活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兴趣

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占教材内容的四分之一,且在高考考试中占化学总成绩的25-30%。有机化学除了涉及到化合物的性质外,还涉及了化合物复杂的结构。因此,初中学习无机化学的学习思路无法在高中的有机化学中应用,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无法转变思路而对化学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对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通过结合本人高中时代学习有机化学的经历、多年的化学教学理论学习以及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对高中有机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作以一一讨论。

一、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以为教学就是“把知识点教给学生”。事实上,教学应该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注重培养学习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进入高中后要学习有机化学,它的学习思维完全有别于初中时期的无机化学。许多学习会因无法找到学习有机化学的正确方法而失去对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而同时,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首次接触有机化学,对有机化学保持着较高的新鲜感。教师应把握时机,及时对学生的这种新鲜感进行升华,使之成为学习有机化学的不竭动力。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呢?

笔者认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迫于教学压力而不能放开手脚,只能按部就班地向学生“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点,怎么可能激发还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呆板的教学方式极易让学生感到反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在学生对有机化学还处于新鲜期时,教师要能够抓住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做深入的学习与探索。尤其是有机化学这个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有许多生动的实例可以利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确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和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成就感。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家庭用到的洗涤剂、洗发水、洗衣粉起到去污作用的主要成分就是有机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我们生活中用到的塑料、合成橡胶就是通过石油化工制得有机物单体,然后经过高分子化学得到的。此外,有机化学还涉及到药物合成、农业、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领域。可以说,人类离开有机化学将寸步难行。如此,通过向学习介绍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使命感和成为一名有机化学家的荣誉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二、适当开展多媒体教学。

不同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机化学涉及到有机物的结构,甚至是三维结构,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此外,有机化学还涉及复杂的反应方程式和反应机理。高中阶段,许多教师迫于教学压力,一节上下来基上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不可取,许多学生一堂有机化学课下来,完全不知教师所云。多媒体教学在展示空间三维结构、展示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展示化学反应机理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多媒体教学在引起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方面也有许多优势。在讲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模型。比如讲到化合物成键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碳、氧、氢和氮等元素是如何互相连结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用红色带有四个孔的小球代表碳原子,用绿色带有三个孔的小球代表氮原子,用蓝色带有两个孔的小球代表氧原子,用白色带有一个孔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再用一个圆柱小棍代表键。同时,向学生解释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别可以连接四个、三个、两个和一个键,通过棍与球之间的连接,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有机物的成键过程,这就是典型的球棍模型。如讲到甲烷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多媒体动画,先出现一个红色的小球表示碳原子,然后四根圆棍接在碳原子上表示四个键,然后再将四个白色的小球连接在圆棍上,表示形成四个碳-氢键,最后就形成甲烷分子。同样地,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甲醇、乙醇、乙烷等等有机物的成键过程。此外,对于复杂的有机反应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分割成多个可见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反应过程。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

有机化学学习不同于无机化学,不能单纯地通过记忆达到学习的目的,需要对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反应机理有较深的理解。因此,学生的主动思考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传统有机化学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仅处于接受状态。利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这一授课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知识点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知识点相关的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研究物质的反应与性质,从结构的角度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诱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思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到醇与酸的酯化反应时,许多教师会按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即向学生介绍醇与酸之间脱去一个水形成酯,其中醇提供一个氢、酸提供一个羟基,氢与羟基结合形成水。但是,为什么不能是酸提供一个氢、醇提供一个羟基呢?许多学生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因此,在讲授酯化反应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进行探究式教学。即提出假设:假设氢是由酸提供的,羟基是由醇提供的,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提出进行验证的方法。这种探究式教学通过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

由于有机化学在初中化学中很少涉及,且学习方法也完全不一样,因此许多学生因为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而放弃有机化学学习。正确的学习思维,可以让有机化学的学习事半而功倍,因此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的前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有机化学教学要让学生重视有机物的结构,结构决定了有机物的性质,通过对结构的深入理解,可以很容易地记住有机物的性质。总之,无机化学重性质轻结构,而有机化学重结构轻性质,有机化学是从结构出发。

五、培养学生合理的有机化学归纳策略

有机化学知识点多且易混淆,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一一详细讲解,但学生课后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归纳,根本无法学好有机化学。笔者认为,老师除了把知识点教给学生,更要教学生如何举一反三。而高中有机化学的归纳主要还是通过有机物的结构(主要是官能团)进行,不能的官能团决定了有机物不同的性质。如乙烷、卤代乙烷、乙醇、乙酸、乙醛、乙酸乙酯就可以通过官能团进行归纳总结,轻松地辨别它们的性质。

六、培养学生解答有机试题的方法与技巧

有机化学试题相对繁琐,但是具有固定的解题思路。老师在教学有机化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有机化学习题的解题技巧[2]。许多学生不是对有机化学不感兴趣,而是因为有机化学题目难解以及有机化学成绩差,而失去学习有机化学的信心。有机试题的解答与学习异曲同工,都需要从有机物的结构出发。让学生养成从有机物的结构出发来解答问题,对题目中涉及的有机物,要看其本质,看其具有哪些典型的官能团,从而辨别属于哪类物质,最后通过简单地对号入座即可达到解题的目的。(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化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学指导;讨论评议;设境质疑;归类总结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用现代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以下对优化课堂教学的若干教学方法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自学指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列出自学提纲,提出目标要求,经过学生力所能及的探索(阅读教材、分析、总结、概括等)自主地获得知识、运用知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结合、共同投入的心理操作过程。

二、讨论评议,变单向传授为多向传输

讨论评议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讨论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要精心安排讨论的全过程,巧妙设疑,提出论点。即从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出发,找到讨论的契机。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争论:教师提出论点,由学生思考、反驳,教师与学生一起不断地发展、深入。也可在学生之间引起争论: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设想结论或解法,在学生间出现不同意见时,讨论自然地展开了。教师再在各种观点间进行沟通、比较、择优汰劣,去伪存真。这种讨论的过程能使师生、学生之间的思维不断地趋于同步,但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讨论的关系,每个论点的提出都尽可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切不可信口开河,不加思索,思考与讨论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三、设境质疑,变“正确无误”为顺乎自然

化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动态的、探索性的。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到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探索、争论、发明、创造。要把公理化编写的教材还原为生动活泼的化学创造思维活动,因此不必追求思维的一次成功。有些教师备课认真,在课堂上告诉学生的往往是最佳的思维途径、最简捷的思维方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就是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我们告诉学生的只是成功的思维。如果我们向学生介绍这条成功的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将会破除学生对化学思维的神秘感,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思维方法。若要如此,就要允许出现思维的歧误,有时甚至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对各种可能的思路进行研究、辨析,对正、反两方面相互比较,相互转化,从而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允许犯错误也是对学生求异思维的保护和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符合思维规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设疑一起疑一思疑一释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失败原因的探讨、失败思维过程的反思。提高了思维的监控能力。长期坚持,对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方向都是很有作用的。当然,借助歧误分析还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优化心理素质,这也应引起重视。

四、归类总结,变零星积累为“整体集装”

平时教学总是以单个知识点逐步进行的,因而学生也就以零星积累的方式接受和存贮知识,致使遗忘率高、教学效率低。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板块结构,从而以“整体集装”的方式存贮于记忆之中,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比如,用类比的方法,由一例到一类,再由一类到多类,进而将多类加以统一,并尽可能地扩大类的外延,使有内在关系的内容归类于统一的模式之中。又如,对系列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提取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用方法和思想加以统摄,使学生从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掌握。也可用图表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网络,或运用变式教学形成知识链式结构,等。以上讨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若干做法,须强调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启发,妙在得法。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阎立泽,韩庆奎,于清江,等。化学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4.9

[2]张顺清。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化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化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67-03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有机化学学科自身特定的语言系统、价值观念、思维、行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拥有自己稳定的范畴体系。有机化学学科文化中的价值标准、哲学思想、思维模式、语言系统等不仅影响着该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影响着其他学科包括人的发展。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本质上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最高级、最复杂的反映形式。在有机化学学习中,通过阅读、听课、观察、实验、练习等活动得到的感性材料,需要经过大脑的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改造、升华,最终变成理性认识,转化为学习的成果。化学中的基本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并内含科学抽象、逻辑方法、观察联想、想象创新等丰富内容。

有机化学是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内容广泛,知识点多。如果在有限的课时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满堂灌的方法,学生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教学局面,活跃课堂气氛,应该对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探索,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较为完整的有机化学教学及教学改革思路。以下就笔者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贯穿对学生化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谈谈做法和体会。

一、化学思维方法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辩证关系

化学思维是从事化学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手段和工具,既有自然科学的一般思维方法的共性又有个性。当前,随着现代化学的迅猛发展,在校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化学的所有知识,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把化学思维方法充实到实际的教学中,给学生较为系统的训练和指导,使他们学到最有用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便能够自主、独立、能动、持续地获取化学知识,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活力的化学工作者。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的一般要求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化学思维方法的训练缺乏足够的认识。事实上化学思维的训练与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有着科学的辩证关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具备化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反之有良好的化学思维方法能促进对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既表现了对化学知识量的积累的加速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对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

二、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良好的化学思维方法

注意将化学思维方法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解环己烷的构象时,可以采用模型,学生看到用球棍模型连成的环己烷,发现环己烷的所有键的键角都符合四面体的要求,说明环己烷是一个无角张力的环,而且随键的转动环己烷不只有一种构象。随后引导学生注意环己烷的两种典型的构象,比较两者在能量上的不同。根据直观模型学生很快可以比较出椅式构象比船式构象稳定,因为船式构象原子之间比较拥挤,斥力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乙烷构象知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为什么椅式构象比船式构象稳定。通过观察学生比较容易比较出椅式构象相当于乙烷的交叉式构象而船式构象相当于乙烷的重叠式构象,所以椅式构象比船式构象稳定,通过对环己烷的构象分析学生很快能够对其他环烷烃的构象稳定性做出判断。再如,在教学中以“稳定性”原理作为贯穿有机化学全局的主线,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性能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将稳定性大小、体系能量高低、结构因素、反应活性以及反应规律连成有机化学教学的一条主线,这样讲授的结果可以取得前呼后应、贯穿始终、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如果掌握了“稳定性”原理这一思维方法就会对有机化学中的结构问题、反应历程、反应活性问题以及反应方向问题有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将化学思维方法用于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

笔者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将“杂化轨道”理论、“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理论、“动力学控制与热力学控制”、“非键原子之间的作用力”、“空间位阻效应”等等用来解释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活动,虽然有些例子也许还不是十分恰当,但这样结合和扩展的结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原理都是彼此有内在联系和相通的,化学思维方法既体现了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也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思维方法的共性。这样做的结果学生既感到有机化学有很好的规律性可循也增加了有机化学这门经典学科的魅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和原理的认识。例如,空间位阻效应又称立体效应,主要是指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基团彼此接近而引起的空间阻碍和偏离正常键角而引起的分子内的张力,空间阻碍一般会降低反应速率,例如,在溴代烷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中,由于烷基体积的增大,引起空间阻碍,使反应速率变小。然而在有些反应中,立体效应有可能增加反应速率,例如,在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中,三烷基取代卤代烷的烷基增大时,由于取代基之间的空间斥力,引起碳卤键的异裂,导致碳正离子的形成,从而提高了反应速率。空间位阻效应缘于非键原子或基团之间在其距离小于范德华半径是产生的排斥力是体系能量升高,而避免这种排斥力从而降低体系的能量是分子体系在静态和动态时的必然要求。根据这一原理就不难理解人们在处理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需要保持适当距离,距离太近会产生排斥,太远则不构成作用力,所以人们在交谈时,身体应该保持一个适当距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也是这样,即所谓的“度”。“豪猪原理”其实也是该原理的具体体现,用以上化学原理来解释是空间位阻效应的使然。

四、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方法原理对于分析处理事物的指导意义

分析综合与综合分析这一哲学思想在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是普遍遵守的一种方法原理。在进行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时,首先要从大量的天然有机物中提纯、分离出各种不同组分的纯物质或有效成分,然后再根据各种谱学方法所提供的不同角度的信息,经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常能做出合乎逻辑的结构鉴定,因此把这种从分析到综合的思想方法,叫作分析综合法。要想对最初化合物的结构弄清楚,必须分析在前、综合在后,而只有分析彻底、才能综合得体。所谓分析,则必经前期对物质客体进行精细的分离提纯,然后通过多种现代物理测试手段进行分析表征,从中收集各种不同的资料信息。所谓综合,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纷繁实验数据现象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全方位思考,同时通过筛选、逻辑推理,最终达到准确判断。不言而喻,综合并非简单加和或机械加工,而是一个主客体对话、认识飞跃的创新过程,所以综合比分析在认识层次上更高级更复杂,在思维运作上更抽象更精彩。无数事实也说明,客观事物的抽象性程度愈高,对物质运动的认识就愈深刻。也由此领会到有机化学研究的方法在于努力借助现代手段、珍惜客观反映信息,又重视抽象而辩证的思想方法、力促本体规律的真实体现,这样才能达到合乎逻辑的结构鉴定的效果。进行结构测定的目的,在于掌握性能与结构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设计合成及应用领域的内在规律。

五、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化学思维方法训练

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验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容易形成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为了纠正这种想法,可以讲一些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的化学史。如韦勒在实验室用无机物合成尿素,成为打破传统的生命力学说的开端,为人工合成有机物提供了例证。另外,格林试剂的由来,伍德沃德合成,扎依切夫规则和霍夫曼规则等都是在实验基础上成功的。这些事例使学生们体会到了化学确实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绝不能重理论轻实验。

化学家们的很多偶然发现,如:黄鸣龙对Wolff―Kishner还原方法的改进、费歇尔糖的发现、D・L甘油醛构型的确立,阿柯糖的意外得到等,这些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客观发展规律。如果苯肼与碳基没有亲核加成反应,费歇尔不可能意外地得到糖,没有费歇尔的呕心沥血,这些偶然也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

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基础课程要反映当代科学的新成就,如现在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中增加有关富勒烯、相转移催化、均相催化、超分子化学、色-质联用技术的内容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整个课程的主干内容,紧密围绕“稳定性原理”这条主线由浅入深地将最基本的东西教给学生,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掌握住一把打开本学科知识的钥匙。讲课过程中可留下问题,指定参考资料,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发现更多的疑点,提出更多的问题,掌握有机化学学科体系的思维方法。若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就会主动地查阅参考资料,增进知识,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得到保证。放宽有机化学知识口径,调整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目标和要求,在切实加强“三基本”的前提下,精选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注意把新的知识引入课堂。解决好四个矛盾,即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经典理论与现论的矛盾;理论与应用的矛盾;课程体系与相关学科之间融合、渗透与交叉之间的矛盾。还应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与教师平等地讨论问题,争论问题。创造尊师爱生,在学术问题上平等的良好学风,这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知识的更新和水平的提高,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有机化学正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迅猛发展,有机化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张,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其作用机理揭示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并向世人展示出一幅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壮美景象,启迪着人们的心智,也为人类探索有机物质世界的本质提供可遵循的思路。因此,学习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的目的不在于为知识而知识,更在于了解和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从有机化学学习的角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为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科技人才培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2]王兴南.论创造能力及创造型人才培养[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

[3]周远清.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5).

[4]施开良.化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化学,2002,(6).

化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课堂讨论法

这里说的课堂讨论法与一般的讨论法完全不同。一般的讨论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讨论,这里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进行的面对面的交流讨论。这种方法一般用在学生遇到较难理解的知识上面,或者是在教师进行章末总结以及复习的时候,学生可以进行自由的提问,由会的学生进行解答,如果都不会,由教师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解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二、示范解题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教师教授新课或者学生做习题的时候。在讲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例题,然后教师从中找出学生在解题方法上所存在的不足,最后教师将自己的思路告诉学生。教师应注意在解题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更加明白解题的方法以及技巧。

三、课堂阅读预习法

这种方法主要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地阅读,就是教师提前根据阅读内容设置一些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目的地阅读。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课本都比较新,文章中都没有划下重点,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时,都不能独立地完成,都是抄袭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根本不喜欢学习,不想看书,甚至是不会看书,即使他们拿着一本书在看,其实也是做做样子给教师看的。所以,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教师必须要正确地引导,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慢慢地让学生学会带着思考问题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方法。

四、实验法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理论和概念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而且化学实验具有很多的特点,这些特点都能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神奇,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都是因为化学实验。如果课堂上有化学实验,那么学生就会兴高采烈,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进行化学实验。

在课后,教师不一定都要布置理论作业,还可以布置一些小实验,让学生回家完成。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不会淡化。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一起做实验,互相学习、交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五、听讲法

在教学中上专心听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从中能够获得知识,如果学生要有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而且还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意志,学生是否愿意听、会不会听等方面的因素。现在的高中生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认真听讲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比喻恰当,那么专心听讲的学生将会更多。如果教师就照着书本读读,学生听着就会像催眠曲,提不起精神,那么认真听讲的学生必然会更少。在讲解教材中的定义以及概念时,教师要用黑体标出来,那么,学生在听的时候,就会将重点标出,不需要浪费时间记很多没有用的笔记,只要记下教材上没有的就可以了。

六、改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