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自我认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第1篇

文/宋佳

老王自从退休在家后,经常和小区的其他老人一起打球、钓鱼。但和他接触的人逐渐感觉到,他太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了,以至于和他关系不错的人也都纷纷地避开他,而他依然热衷于过分“关心”别人的生活。

像老王这种对别人生活的关心超出了正常范围,并乐此不疲打听别人事儿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窥视”,是一种缺乏心理边界的表现。不仅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更是有害无益。那么,总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到底是什么心理在作怪呢?

1.好奇心理 孩子们总是对什么都保持高度的好奇心,他们对陌生事物的了解也都源自于好奇。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会让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总想对别人的隐私一探究竟。但来自于社会、道德的约束力,会让我们在窥视前止步,化解这种天生具有的好奇心。而有的人因为自身缺乏约束力,而扭曲了这种好奇。

2.发泄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视欲望源于童年。孩子总想要窥视自己父母的隐私,这是一种正常的欲望。如果这种欲望在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从理论上来说,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多少会有想窥视别人隐私的欲望。

3.炫耀心理 希望自己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是一种本能。就像班级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一样,他们其实也是在寻求一种关注。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想炫耀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从而获得被别人关注的满足,也显示出自己的“能耐”。

4.控制心理 每个人都有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秘密,每个人也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因此,有的人就会产生控制心理,希望尽可能多地知道别人的隐私,以便在受到别人威胁的时候来保护自己。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既是礼貌,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对陌生的事物感到好奇是与生俱来的,但如果过分探究别人的隐私,就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类人往往过度自我膨胀,在社会上不仅没有遭到过大的挫折,反而被社会所称许。长此以往,易使他们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最后会导致伤害别人,众叛亲离。想让这类人有改变的动机,需要外界适当给他们一点挫折、一点拒绝,让他们膨胀的自我冷却,正确地认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从而进行自我调适。

健康老人性格结构

现实态度 一个心理健康的老人会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他来说是否愉快。

独立性 办事凭理智、稳重,并且适当采纳合理建议。

爱别人 爱自己的配偶、孩子;爱亲戚、朋友,并从中得到乐趣。

适当地依靠他人 有健康性格的老人,不但可以爱他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爱和必要的帮助。

发怒能自控 老人有时生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能够把握尺度,不至于失去理智。

有长远打算 会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的利益,即使眼前利益很诱人。

对他人宽容和谅解 这种宽容和谅解是对性别不同的人。

不断学习培养情趣 不断地增长学识和广泛地培养情趣是具有健康个性老人的特点。

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文/宋佳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个爱生气的人。他的气是因心胸狭窄而起,最终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第2篇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医学校

教育部2009年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心理健康》列入到中职课程体系中,进一步强调了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一课程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虽然心理健康课已在中职学校得以实施,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中职校心理健康课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中职生心理需求

中职生由于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他们有着不同于普通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独特个性。在大多数人眼中,“中职生”一词经常会与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后进生这些贬义词联系起来。就读中职校是多数学生的“无奈选择”。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不同学者在不同地区的中职校所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都显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高中生。他们普遍存在着自我评价消极、缺乏目标和学习兴趣、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这就要求中职校的心理健康课在内容选取上立足于中职生的实际,将中职学生在学习、日常生活、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使心理健康课符合中职生这一特定群体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但是,目前中职心理健康课在内容上对中职生的心理把握不够准确,有些内容基本照搬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材,没有考虑到中职生有别于普通中学生的特点;还有些心理健康教材的案例将中职生的形象描写得比较消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此外,有部分体验活动和案例或陈腐过时,或刻板说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存在一定偏差

在有些心理健康课的课堂上,教师过度重视活动设计,有关的知识或技能被淹没在花哨的活动和任务当中,造成了“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情况。课堂气氛固然热闹,但教师对学生的认知、领悟、情感体验等心理品质缺乏切实的引导措施,导致学生的反省、感悟、行动、自助难以真正展开,偏离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培养目标。而另一种倾向则是,不少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偏重于心理知识的传授,教学时间由教师决定和控制,活动由教师发起,学生只是活动的回应者,只需按照教师的期望回答出教师预期的理想答案。致使大多数学生缺乏体验和感受,难以真正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对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还缺乏深入的思考。

二、自我肯定训练简介

自我肯定(Assertiveness)是指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况下,表达自己观点与情感的能力。自我肯定行为有着多层次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它包括四种反应内涵:(1)说不的能力———拒绝不合理要求;(2)请求的能力———坚持你的权利;(3)进行谈话、维持交谈和停止谈话的能力;(4)表达正向和负向情感的能力。许多学者将自我肯定行为、非自我肯定行为以及攻击行为一并作比较区分,以便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肯定行为。非自我肯定行为(Non-assertiveBehavio)r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缺乏自信,压抑内心的感受,缺乏主见,羞怯、焦虑、畏缩,常有负面的反应与情绪,即使被人侵犯了权益,也不敢表达出个人需求,只在心里觉得委屈或愤怒。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则是一种凡事“我第一”(mefirs)t,不考虑他人的权益、好支配他人、主观固执、自我防御性强的行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满足个人要求,往往出现侵犯而引起别人不悦。此三种行为放在同一数轴线上,能更直接地阐释出三者的关系。

由此图可见,自我肯定行为位于中间,处于合适的位置。而非自我肯定行为和攻击行为位于两个极端位置,越向右侧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多,越有可能引起他人的不快与敌意,越可能伤害他人;而越向左侧则越被动,越倾向于表现出退缩的行为,容易产生内心的焦虑并让他人反感。而自我肯定训练意在将两端的行为与认知方式向自我肯定的方向发展,形成更健康的交往方式与品格。自我肯定训练(AssertionTraining,简称AT),又译为自我决断训练。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系统的自我肯定训练理论并对其加以发展。自我肯定训练是一种教导个体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自在表达自身权益和意见的训练策略。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参与者做到开放而真诚的沟通。它能够直接对人际互动产生影响,进而改善人际关系。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有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将自我肯定训练运用于教导青少年表达和自我情绪管理,因为青少年常用一些不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如对他人有身体或口语上的侵犯动作、消极的不言不语、转移目标或责怪他人等。青少年通过训练学习自我肯定的技巧和如何表达情绪,并了解情绪的不当宣泄会如何影响他人及与他人的关系。

三、将自我肯定训练引入中职校心理健康课的优势

(一)自我肯定训练的内容符合中职生心理需求

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咨询工作中,笔者经常感受到:人际关系困扰是众多中职生烦恼的来源。例如,有些人厌恶同屋室友的万般使唤,可又不好意思拒绝,只能选择生闷气;有些人受不了同学的出言不逊,自尊受到侮辱可又不愿发生冲突,以默默远离为解决方法;有些人则害羞、胆小,怨恨自己没有出息,不敢与异往,甚至不敢与教师沟通;还有些人缺乏自控,出言不逊,常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顶撞、辱骂教师。这些现象并非个别,可以说人际关系不良在中职生中是较为普遍的。而诸多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或困扰都与当事人不能自我肯定有关。自我肯定训练可以改善个人的沟通,进而有助于建立自信。同时,自我肯定训练体现着积极正向的人性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向积极的思维观念,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人际交往。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过分关注中职生心理的消极方面的倾向,转而去关注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也非常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精神。

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第3篇

摘 要: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适应了这一要求。此方法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需要独特技巧,并要求教师关注相关事项。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提出实施体验式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中职 心理健康教育 体验式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大纲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定如下: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倡探究式学习。中等职业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针对中职德育课堂上普遍出现的缺乏体验和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如何改变教师自我中心,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体验程度,关注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一、中职心理健康课的特点

1.心理健康课需重视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灵的境遇,不同于与其他学科,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在于关注中职生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管理、实施自我管理、职业选择以及情绪调节等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职生身心和谐发展。为此,教学的重点应是知识的应用,单纯的知识讲授在很多学科都可以奏效,对心理健康课却不适用。知识没有内化和体验实践,是无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

2.心理健康是自我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情绪和情感, 即“助人自助”。教师应该积极提高心理体验情境,提供指导和协助,这也是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即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情境,通过引导来使学生实现自我感悟,达到认知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3.注重同龄人间的教育

学生对课程内容感悟分享的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学习的重要方法。同龄人间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相近,使这种教育方式更适合学生学习和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多分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体验的重点就是实践。体验式教学就是关注实践,就是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和感受来认识、掌握知识或技能,要求通过唤起学生记忆表象来进行教学。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环节。

1.心理创设情境是前提

新课程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团体情感互动而产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经验和感悟。

在实践中,心理情境创设的首要因素是关注活动形式。相关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是否自然地表现自我,是否能激发真实的心理体验,取决于教师模拟的心理环境。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应的教育活动并加以创造,使之适合所用中职生。

2.感悟分享是关键

心理活动后的感悟分享环节是学生认知成长的重要过程,是心理活动课的点睛之笔,学生的体验将感官经验升华为认知观念,然后将活动课的影响扩展到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中,强化新意识、新观念。

活动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分享环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有些学生不愿意开放自己,不愿意谈自己,对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心存顾虑,可能会出现欲言又止的情况。此时更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不破坏规则和不暴露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3.课后反思反馈很重要

课后反思也很重要。学生在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得到的感受可能会受到性格和环境的影响而不同,或者因为认知不全面而不同,课后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更真切地审视自我,以更冷静的态度对自我进行再认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行为认识更客观,完善自我教育。另外,学生通过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进一步深化自我认知,达到内心成长和人格完善的目的。

学生通过写日记、记录活动感受或感想,可以发现新问题,也可以认知更多,形成价值观,作出积极的选择。如某学生在“认识自己”章节中的“戴高帽”活动感受里写道:“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默默无闻,一无是处。我今天才发现,我还是有优点的,没想到我的同学们会认为我有那么多的优点,看来我得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职教生涯只是我的另一个生活的起点而已。”

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为了探析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与身心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心理量表测评、体质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害同学事件…一件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E身心健康水平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和凿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一些高校为增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了相应的教学与教研活动。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对大学,fi的身心健康进行分块教育],没有注重发挥各种形式和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也多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j。所以,现行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有鉴于此,本文从调查和测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质和健康知识结构人手,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深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T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宜昌三峡学院等5所高校的5O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842人作为心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对象,其中有效回答fl,理问卷并参加伞部体质指标测试的学#为1715人,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I一90),测定大学牛的心理健康水平。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区分为正常绀、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近年来,SCI90最表在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体质测试法

基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内容,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6项数据,并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中的在线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导航栏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在线评分,据此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体质优秀组、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

1.2.3身体自尊量表

《大学牛身体自尊量表》(PSPP),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利用本量表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对其体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数理统计法

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和体质测试评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2项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一90总分是9O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I一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参照李虹报道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L一90总分兰18O为心理障碍,其中18OSCL一90总分

2.2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依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体质总体评价、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将身高体重等级划分为体重正常、较低体重、肥胖和营养不良4个级别;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将肥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6项原始成绩经过在线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4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看,96.97%的大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昔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4.O2%和24.9O%。由此说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体质健康总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身高标准体晕、台阶试验、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在总评分巾所占的权分别为0.15、0.20、0.15、0.30和0.20。为检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6项体质指标间是否存在差异件,现分别以各项体质指标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经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由表2可知,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除在身高标准体重指标上没有差异外(Sig~0.05),其余5项体质指标的得分均存在差异性(Sig

2.3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2.3.1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健康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和健康自我监控的心理基础,有关资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结构分为3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即青少年对整个健康学的理解与掌握;2)条件性知识,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青少年在健康促进的实践情景时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健康评价的关系,杨剑博士运用访谈法和健康知识评价法,对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了5级评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高低排序看,本体性知识与健康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其次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也发现,对健康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全面,而那些对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的健康评价不高,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健康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健康知识结构越高,健康自我评价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2.3.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基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的。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情况,笔者利用PSPP中的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是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随着体质状况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它3个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要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强健康知识传授力度,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调查和测试的对象中,有24.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议

1)建立和谐的健康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首先,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相对学科优势,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再次,通过专题报告、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等多条途径,宣传普及身心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第5篇

一、情绪调节的理论模型

日前国外对于情绪调节的动态过程以及相应调节策略的研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模型,其中主要有Gross 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和Bonanno情绪自我调节顺序模型。同时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也是相当受关注的,不少研究者为此呕心沥血,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价值不容小觑。

1. Gross 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在该模型中,Gross把情绪的发生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产生相应的情绪调节,即: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前进行,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反应调整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后进行,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

2. Bonanno情绪自我调节顺序模型

Bonanno认为有机体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过程的组织, 要不断调整自己使其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不仅生理系统是这样,心理系统(认知系统与情绪系统)也是如此。要保持心理系统的动态平衡就需要不断调节自己内部的认知与情绪过程,这种调节是一种渐进式的展开过程,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包括控制调节、预期调节和探索调节三个阶段。

二、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以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切入口,对情绪调节理论分别进行阐述。早期精神分析理论,把情绪调节看作被动防御机制,情绪调节困难导致心理问题;情境观则把情绪调节看作为应对情绪情境即时的心理反应,策略使用情况与心理健康相关;而过程观则认为情绪调节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不同阶段所采用的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相关,后又把调节过程扩展到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所持续时间,时间与心理健康相关;同时结构观认为情绪调节结构的差异影响心理健康。

Gross(1998)通过不断的实验发现良好的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相关的情感体验,从而减轻如焦虑等的负性情绪对个体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它有利于身心健康。而 Cynthia A. Stifter等(2002)研究发现,过度哭的婴儿显示出高水平的消极活动,他们表现出更低水平的自我情绪调节。因此,可以看到,只有适当的情绪调节才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国内的研究也表明,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积极的情绪调节能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情绪调节会降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魏义梅等(2007)以 Gross的观点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 (忧郁、焦虑 )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三、情绪调节研究存在的不足

1. 情绪调节概念的界定问题

对于什么是情绪调节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大家公认的界定方式。情绪调节的研究仅仅是近几十年才兴起的,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也再所难免。但是, 由于概念界定不清楚,容易让人对情绪调节产生误解,甚至出现一些人把情绪调节等同于情绪管理、 情绪控制的情况。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不利于情绪调节相关研究的发展。在以后的理论研究中,找到一个能被学术界都接受的定义是很重要的,有利于情绪调节的研究在一个统一有序的环境中向前发展,并得到各个学者在各个领域的证实和支持,形成属于中国本土化的情绪调节的理论体系。

2. 情绪调节的实证性及应用性

国外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大多是实证性质的,而且是从多方面 (如饮食、 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等 )对情绪调节进行研究。而国内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大多都是理论方面的,如探讨情绪调节的各种策略理论、对国外的情绪调节模型进行解析等,而实证的研究还比较少,这算是一个缺口,以后的研究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研究者可以借助一些先进的技术 (如 ERP等)来进行研究,以丰富情绪调节的研究并推动这个领域从单一的学术性向应用和学术性双向互动协调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