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移动阅读;高校图书馆;青番茄;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4日

在移动的3G技术成熟和4G技术的逐渐展开下,高校大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和便携电脑的普及,使手持终端浏览器的移动阅读更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让移动阅读成为纸质阅读后的又一重大阅读方式。移动阅读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给期刊出版商和平台提供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给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及服务创新。

一、移动阅读的发展与表现特征

(一)硬件发展带来的阅读行为移动性。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个人桌面计算机已经逐渐被移动终端设备超越,KINDLE、汉王电子阅读器等成为追求高端阅读体验人群的选择,手机、IPAD等手持终端设备成为高校便捷移动阅读的潮流。目前,高校几乎所有的教职工和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拥有移动阅读的功能。

(二)软件发展带来的阅读成本低廉性。移动阅读的数字内容资源来源于传统的图书馆内容提供商,比如IEEE、MEDLINEPLUS、JSTOR和EBSGO,整合的“资源+服务”在移动阅读资源和内容制作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高校图书馆基本上使用该发展途径,而该途径也可以扩展外延,在国内的书生、超星等传统数据库以及GOODLE BOOKS、AMAZON KINDLE等网络电子书数据库的提供商与图书馆有着传统而且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获得一定的数字资源和技术援助。移动阅读的发展省略了纸张印刷、物流、采编等环节,降低了阅读成本,电子书的可反复下载也避免了传统纸质图书大量副本的采购和纸质图书的丢失损毁的情况。

(三)移动用户的发展促进了移动终端的大容量与兼容性。我国是手机用户大国,高校手机使用普及率更是高达95%以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阅读的主要方式,尤其是网络在线阅读以及移动终端阅读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移动阅读终端本身就具备储存功能的情况下,通过储存卡扩展空间,可以储存大量的阅读内容,构成一个电子书架。移动商提供的通信兼容可以使图书、报纸、杂志、音乐、视频等多面体综合表现出来,在阅读内容上成功实现跨越式融合。

二、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一)在线网络阅读多,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少。随着硬件的普及,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和电子阅读器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越来越多,数字化阅读以其先进性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和习惯。通信运营商及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新兴的媒介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语音通话到音乐视频,大家热衷的网络微信、微博,还有各种频繁更新的网络游戏,这些早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纸质阅读范畴,而且来得更生动快捷。移动阅读产业竞争的核心是阅读内容,在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下,当前我国移动阅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泛娱乐化倾向严重。从艾媒咨询的2012年与2013最受中国手机阅读用户喜爱的手机电子书类型调查情况来看,言情、都市、武侠和玄幻、悬疑,占到总份额的70%以上。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出现了重视网络忽略书本,追求时尚轻视经典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爱读书、读好书、收藏好书的传统阅读兴趣。

(二)移动阅读导致碎片化阅读增多,系统化阅读减少。碎片化阅读有它的一定优势,是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节奏更容易形成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对微信、微博、WAP推送消息等进行及时阅读,可以对海量内容进行拆分阅读,便于消化、流通。但是,碎片化阅读使大学生形成一种惰性,在侵占了系统化阅读时间的情况下,习惯并且依赖在线搜索,利用网络进行实时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无法形成系统的、有深度的、具有理性化的思索,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正确判断力都构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三)移动阅读导致功利性阅读增多,经典阅读减少。很多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获得各种证书,临时备战所需要的考试内容,虽然各种证书提高了自身“含金量”,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缺失了人文素质,使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提高大学生修养、陶冶情操的阅读经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大学生偏离了经典、严肃、有深度的阅读内容,泛阅读和浅阅读干扰了大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的形成。阅读和投机取巧相联系,读书变成了获取现实利益的工具,违背了图书馆书香育人的宗旨。

三、大学生在移动阅读方面受制约的因素

(一)用户类型方面的差异。阅读行为的主体是用户,用户的不同类型也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选择。大学生在性别、学历、专业、爱好方面的差异,使阅读内容、阅读选择个性化、多元化,阅读行为也不一致。本科生在课堂授课之余,选择的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扩延;研究生、博士生更多倾向于自己的专业深层次的研究。由于需要不同、阅读目标不同,让大学生们在阅读的电子资源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二)用户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高校图书馆在建立数据库和电子资源时,针对电子阅读提供商提供的电子资源,有免费和付费两种。大学生用户经济能力有限,习惯使用免费资源。对于付费电子阅读资源,经济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的购买、接受能力。而通信商电商提供的移动电子载体,比如电子书和平板电脑的购买价格也超出了一部分大学生的购买能力。

(三)移动阅读的环境差异。现在高校普遍与通信运营商建立了合作关系,移动电子资源环境和阅读环境多取决于通信运营商提供的硬件服务和网络服务。智能手机操作是否灵敏,储存容量大与小,在移动电子资源获取环境中,网络的速度是否快捷、提供的流量是否足够、资源查询是否有效、提供的阅读资源是否优质都是影响移动阅读的因素。

四、移动阅读服务的主体――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必要性。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创新图书馆服务已经在国家图书馆、北大、清华等多家高校图书馆实现,移动阅读服务使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图书馆把等待利用变革为主动推送,让在校大学生的碎片时间得以利用,而高校图书馆优质馆藏数据资源,也给大学生阅读提供了高效、优质阅读内容,使得浅阅读、泛阅读得以更正。

(二)研究用户需求,完善图书馆网络环境。现今高校图书馆应该主动服务院系师生,时时了解专业动态需求,做好调研,更新电子资源。图书馆的移动阅读环境改善首先要完善移动资源获取环境,与通信运营商沟通,加快校园网络建设,提高网络浏览速度,图书馆要做好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移动电子资源的阅读环境改善要做到:将移动资源浏览、移动检索界面设计、格式不同的电子资源兼并整合到一个操作平台,让用户在一个平台上通过不同的链接检索到多个数据库的资源。还要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制定符合本图书馆资源的阅读终端,根据高校专业特色和大学生的阅读需求调整开发相应的阅读终端产品。

(三)搭建高校图书馆自有阅读平台。将移动阅读平台搭建成一个资源聚集的平台,以满足用户对信息类型和载体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专业文化资源,用户可以得到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及时数据。在这个资源聚集的平台上,优化检索平台,以智能化、个性化新型引擎为特色,加强研发,为用户的移动终端提供高效、精准、全面的信息检索服务。在这个自有的阅读平台上,可以实现多方交互的沟通,比如图书馆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馆与馆之间的实时交互,等等。

(四)促进移动阅读联盟建设,遵守移动阅读法规。建立大学图书馆移动阅读联盟,降低移动阅读服务成本是当前各大高校图书馆的共识。在各自的服务对象、用户需求基本类似的情况下,区别较大的是各个高校的专业方向、专业内容导致的馆藏资源差异,因此馆与馆之间建立移动阅读联盟,是各自取长补短的一个好的选择,而且能够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在用户使用电子资源时,对电子资源的版权保护要遵照法律法规。图书馆要遵照法律法规采购聚合电子资源,用户也要做到合法使用。

五、联盟“青番茄”做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一)青番茄概况

1、青番茄是深圳市青番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建的Web2.0时代的网上图书馆,运行于2010年8月,开启了Web2.0免费实体图书馆的先河。青番茄凭借“阅读尺码”来确定用户的权限,比如图书的借阅数量、时间以及需要充值的押金。

2、青番茄的特色服务是:量身订阅、老年阅读、漂书码头、每校一馆、果实计划、GT学生公司。

3、其中最具活力的就是每校一馆,它与高校图书馆是平行的,是专属高校的网络图书馆,帮助师生搜索订阅,完成足不出户的免费借阅服务。它还将大学生不再需要的图书放漂,完成与更多人的分享。

(二)高校图书馆与“青番茄”加强合作。在互联网上,科技信息发展的必然产物如百度、GOOGLE、当当网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图书馆的敌对方,被动抵御导致的是两败俱伤。它们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宗旨和高校图书馆具备高度的一致性,高校图书馆可以把它们看成竞争对手,也可以看作合作伙伴。

1、与“青番茄”合作促成业务双赢。图书馆可以与“青番茄”制订协约,彼此交换馆藏数据、读者信息,在各自的网站上进行双向链接,整合彼此电子数据资源。大学生校园一卡通的借阅证号,也可以是“青番茄”的借阅证号,“青番茄”的地方用户和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用户之间顺利完成电子图书借阅的互补流通问题。

2、与“青番茄”合作促进利益双赢。“青番茄”是一个免费的商业网站,它的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中,而高校图书馆属于公益机构,仅从经济利益表面上看,两者的结合没有利益可谈,但是彼此的潜在利益通过时间还是能慢慢浮现的。“青番茄”的免费服务模式在吸引了地方大批用户的前提下,与高校图书馆结盟,有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加入,为它的注册数、流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凝聚力上给予它更大的发展和生存空间。而高校图书馆与“青番茄”结盟,不仅弥补了馆藏不足,并且借助“青番茄”实现个性化服务,量身订阅,无论在资源建设上还是人力配置上,都是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成本。

六、结束语

移动阅读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载体,实现了文字、声音、影像等媒体内容的传播和个性化服务。移动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图书馆应该在自己的网络平台上,拓宽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建立起馆藏资源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让大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使移动阅读走上高效化、科学化的深层次发展轨道。

主要参考文献:

[1]付跃安,黄晓斌.试论我国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发展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3.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49-02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2015年我国药学家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更加坚定了我国工作者在创新道路上的信念和追求。但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因此培养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旨在培养工程技术基础好、医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具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而作为本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如何培养其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之一。

一、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对比

目前,我国约有110所高校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很多学校依托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或医学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其他学科发展该专业,因此不同学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会各有侧重与特色,这种特色也体现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如较早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东南大学最早开创了一贯制本硕连读,并不断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早期独立实验教学去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2]。第三军医大学旨在培养合格的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以适应部队卫勤保障建设需要。通过构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设计技能―创新技能4个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课程―创新性课外科技活动―实习―毕业设计5个类型的课程培训体系培养学员的创新实践能力,并建设了创新实验室服务于学员专业学习阶段,进一步提高其应用军事生物医学工程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3]。华南理工大学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则体现了理工类院校的特色,形成了以生物医学电子、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力学为主导的培养体系,并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医疗器械及技术服务产业密集的优势,开办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平台[4,5]。南京医学大学针对医疗卫生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确立了“医用导向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医工融合”式的课程教学平台和实验教学平台,并实施了“认知体验,实践锻炼,深化拓展”三阶段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并输送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6]。

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办于2003年,在借鉴老牌院校办学经验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更适应医学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经验,并从三方面构建了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7]。首先通过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如电子类课程的改革,重点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独立开设专业课程设计,以设计某个典型的医疗仪器为主线,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最后,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方式,得益于珠江三角洲的有利条件,我们开辟了一批实习基地,学生的毕业设计将与现实的工作需要相结合,增强了面向市场的技术应用意识和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为加快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开始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1.制度保障。我校于2010年颁布了《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章程,指导我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章程规定每年评审立项一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校级项目为基础重点申报一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激起了本校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并于2014年版的学生手册中添加了“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实施方案(试行)”去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该活动的积极性。同年,在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也体现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神。此外,学校配套了相关经费支持并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开放各类实验室与重点实验室向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

2.创新实验室建设。我专业原有基础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各3间,大型医疗设备实验室1间,主要用于实验教学;另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生物医学工程光电子实验室各1间,是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场所。前者的实验内容体系由原来的“基础型、验证型”扩展至“设计型、综合性”,此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深入,因为其只在上课期间面向学生开放。后者教师会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自己的研究项目,但受众面小,也不利于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鉴于此,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于2013年12月开始筹建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并于2014年5月投入使用。

创新实验室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采取全天式开放,确保最大化地提供学生的实验学习时间,而且它面向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开放,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台进行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创新实验室在管理上采取了“专业教师指导为前提,医学电子协会自主管理为主,技术人员管理为辅”的方法。医学电子协会的会员是来自于本专业的学生,其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开放管理,包括安排学生值班、出入人员的登记、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和实验耗材的使用登记等。技术人员每周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以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良好的设备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必要的物质条件,创新实验室在创建之初配备的设备就综合考虑了它们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另外,其他实验室的专业实验设备除了满足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外,也会提供给创新实验室。

3.学生基础。创新实验室的使用者为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因此其掌握开展相关训练项目的理论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用基础。针对一年级学生,医学电子协会定期举办单片机、JAVA语言等的培训活动,考核结束后学员将进入大二、大三学生的项目组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既打消了一年级学生不自信的心理,为其独立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打基础,又对项目研究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使其能往更深入的方向展开。在相关的竞赛活动结束后,医学电子协会举办专门的经验交流会进行切磋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我们还配备了专业教师提供指导。这些举措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各项竞赛项目中,如每年的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各级别(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工程学院项目设计大赛等。近年来,本专业代表我校赴赛的团队在东莞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佳绩。

三、结语

目前,我们对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基于创新实验室平台,以参加各种活动项目为途径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经过创新实践培养的学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但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下一步计划与研发力量较强的公司企业达成联合培养协议,启动本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符合我校特色、体现区域优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宫照军,顾宁,梅汉成.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32-136.

[2]汪溪,黄宁平,孙啸,等.东南大学与美国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对比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28(3):567-572.

[3]宁旭,秦明新,金贵,等.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1):128-131.

[4]吴凯,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9):80-81.

[5]郭圣文,吴效明.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30(2):4084-4088.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影像技术学;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现代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相互结合的学科,主要在理工科院校开展,作为一所以医学教育为主的高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中,注意与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侧重医疗器械实践培养。该校生物工程专业前身为医学影像学(工程方向),自1999年开办至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培养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工程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

1该校发展历程

牡丹江医学院自1958年创立以来,目前已经拥有近60年的教学历史,1997年6月,学院通过了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评价,成为全国首批本科教学评价合格院校。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如今的发展壮大,牡丹江医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及科研投入上均下足了功夫。尤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科研、实习和就业方面均走在了同级别院校的前列。

2生物工程及影像技术的发展背景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结合物理、化学、数学和计算机与工程学原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的研究;提出基本概念,产生从分子水平到器官水平的知识,开发创新的生物学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器械和信息学方法,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患者康复,改善卫生状况等目的[1]。近几年来,我国的医疗体制变革正处在快速时期,理工类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尤其是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对于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就更加急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点大力项目[2],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该政策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专业其中一门[3]。我国在2006年时出台了改革政策,将医学影像学专业区分为两种学制不同的专业进行教育,此教育模式早在上世纪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结果。4年制医学影像技术是专门从事影像技术与操作方面的工作的一类高精尖技术人才,在仪器操作及治疗剂量控制方面的能力水平要明显优于五年制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4]。

3该校学科建设情况

该校拥有较高规格的影像实践基地,该基地初建于2003年,现拥有6个实验区,47间实验室,建筑面积达3000㎡;配备X线机(常规X线机、程控X线机、高频X线机)、CT(螺旋CT、往复式CT)、MRI(超导MRI、小型MRI教学仪)、ECT、DSA、超声(彩超、黑白超、数字超声教学仪)、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麻醉剂、体外碎石机、血液透析机、激光相机、洗片机、高压注射器等50余台设备,总价值达1000余万元。可满足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的实验课、实验室开放等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动手机会。亦可带领学生参与医院大型设备的拆卸、搬运、安装、维修等工作,让学生得到“实战”的机会。该校于2013年在医学影像学院增设4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与原医学影像学专业(工程方向)(5年制)不同,《医学影像设备学》作为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教学大纲亦作调整。根据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理论课删减部分陈旧设备相关知识,如压缩常规X射线机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及电路分析的讲解,由学生课余时间自行学习讨论。在实验课改革方面,删减部分陈旧实验项目,让学生多多地参与实验课教学互动中,增加学生实践动手机会,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每学期均进行实验室开放,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DSA设备的安装,X射线机设备的局部改进设计等。积极组织指导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大学生科研立项,近几年该教研室共指导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共6项,例如:“常规X线机灯丝加热电路改进”。该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2016年1月,医学影像学院经实地考察,与北京威格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8家医疗器械公司达成合作。2016年7月,首届2013级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公司进行生产实习。2017年7月,经调查反馈,一年来各家医疗器械公司均能按学校要求培养学生,实习效果非常理想,多位学生实习表现优秀,被实习公司正式录用。校企合作模式将继续开展。医学影像学院于2013—2014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改革创新教材、医学影像专业特色系列教材中,影像设备教研室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编写了《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指导》《医用常规检验仪器》《医用传感器》《临床设备学》4本理论及实验教材,并已投入使用。该校现已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已提上日程。

4未来学科发展模式

4.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只要目的,在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设施基础的同时,坚持理论教学为基础的主要宗旨[5],让学生在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后,运用先进的实践教学来不断地提升、完善自己的综合技能[6]。使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可以将专业发展为: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形成独特的专业特色的优秀学科[7]。

4.2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无论在学科建设中进行怎样的改革,其宗旨都是培养优秀的毕业生能被社会所用[8]。因此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9]。因此让学生提早进入医院及工厂进行实习,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使其在即将进入工作岗位前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早上手,从容地应对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教学中主动聆听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不同呼声对于教学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尽最大可能地覆盖尽量多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10]。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及教学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逐步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教学效果明显的优秀教师队伍[11]。

4.4建立教学评估及监控体系

完善的一套教学评价及质量监控系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12]。建立一套过硬的实践教学基础、完善的实践教学过程、科学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加强对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3]。

[参考文献]

[1]李树祥,刘晓勤.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8(1):5-7.

[2]王能河,但汉久,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2):70-74.

[3]宁旭,金贵,许佳,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7(22):3512-3513.

[4]陈月明,孟雪.基于工程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87-91.

[5]吴凯,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16,28(9):80-81.

[6]王岫鑫,庞宇,冉鹏,等.“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134-135.

[7]钟娟,郑旋.基于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学与财富,2014(10):151.

[8]张岁霞,杜守洪.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方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9):147-150.

[9]王洪凯,刘惠,邱天爽.《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32-133.

[10]陈瑛,龚著琳,苏懿,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79-80.

[11]李鑫,王爱英,闫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导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6(26):357-359.

[12]王境生,袁力,袁聿德,等.国内影像医学(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1(9):987-990.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 培养模式 可行性

1.医疗仪器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医疗器械产业是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新兴产业,在世界发达国家近十余年来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年增长率,被誉为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数字化医疗设备被列入重点发展项目,并把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之中。医疗器械产业的主流产品是医疗仪器,它在整个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作为现代医疗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仪器聚集和融入了大量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是医学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物,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激光技术、放射技术、核技术、磁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化学检测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现代高科技产品,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是其基本特征[1]。

医疗仪器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如图1所示),每个阶段所需要的人才不同。第一个阶段需要高校和企业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人员进行源头技术的研究;第二阶段是技术转移和产品开发阶段主要是由医疗仪器生产企业的研发工程师来完成的;接下来医疗仪器进入市场流通,这一阶段由企业的销售人员完成。医疗仪器的使用主体为医院,现在也出现了很多家用诊断保健医疗仪器。为了提高医疗仪器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在医疗仪器的使用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日常的管理、保养和维修,在该阶段就需要专业的医疗仪器维修人才。在我国6.6万多所医院中约有1.6万多所县级以上医院,拥有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即从事医疗仪器管理、保养和维护专门人员)10万余人。其中,省市级以上大医院5.5万余人,县级医院约4.5万余人,县一医以下五万多所医院基本上没有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外医院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占医院科技人员的15%―20%,而我国三甲医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却仅为1%-3%;从医疗设备资产配置的比例上看,发达国家的医院是每100万元医疗设备资产配备1人,而我国医院一般在30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资产的配1人,地市级三甲以下(含三甲)医院1000万元设备资产配备不到1人[2]。此外,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和销售公司生产、售后服务,技术监督等也需要专业的医疗仪器维修人才,可见,我国医疗仪器维修人才数量需求量非常大。如何加快医疗仪器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2.国内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

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起源于生物医学工程。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始创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工科院校的信息技术类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此后,一些医学院校也相继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截止到2004年9月,有80所高校陆续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相关专业。其中医科院校27所,工科院校40所,高职高专大约5所。根据学校层次的不同,本科以上专业称“生物医学工程”,专科专业称为“医疗仪器维修专业”或“医用电子仪器专业”等。根据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上述高校可大致分为三类:(1)培养研究型、学术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实力较强的工科院校(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2)以培养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密切配合的高级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的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三军医大学等,大多为医学院校。(3)侧重医学仪器设备管理,技术服务和维修的院校,如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等,多为高职高专学校。其中,第一种类型院校的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层次较高,一般从事医疗仪器研发类工作,这类院校的毕业生大多不愿意从事医疗仪器维修工作;第二种类型主要是偏重医疗仪器在临床上的应用,该类型院校毕业生一般从事医院医学仪器的操作或相关医学信息处理。就第三种类型中高职高专层次的院校的办学的情况看,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原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各医疗仪器相关专业发展状况较好,共设有医疗器械工程系(下设精密依赖器械、医疗器械检测、临床工程技术、药剂设备等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系(下设医用电子仪器专业、计算机及应用/数字医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医疗、计算机软件技术/医用软件、计算机信息管理/医用信息系统);医学影像工程系(下设医学影象设备专科)。

3.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照国内部分高校对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从事医疗仪器安装、维修、计量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它作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范畴,是以理工为基础,电子学为主体,维修技术为应用的高等专科教育。

依据本培养目标建立以电子技术和微机应用技术为主线,医工结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以电工电子类为主,机械类和医学类为辅,专业课以电子类医疗仪器为主,医用制冷和电动设备为辅。在该理论教学体系中,电子技术学习是贯穿全程的主线,是专业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并由此延伸到机械和基础医学的初步知识的学习。医用电子仪器是一种特殊的电子仪器,它具有一般的电子仪器特性,又因其应用目的是对疾病的治疗和诊断,使其本身的设计原理有别于一般的电子仪器。如前所述,医用电子仪器集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其理论基础是非常庞杂的。按照专科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基本要求,在专业课设置中,以“必需、够用、专门”为前提,专业课的设置主要强调应用性,注重基本概念,避免过于繁琐的理论推导。强化技术应用,加强了整机基础电路、典型电路和与维修工作关系密切重要电路,削弱医用电子仪器具体电路的分析及理论计算等偏重理论的内容。

4.开办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可行性

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虽属新设专业,但它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基础上,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到实验器材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利用我校现有条件,而不必一切从头开始。具体而言,我校现有电子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有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队伍,在电子信息专业教育教学中,均已积累丰富的办学经验,同时配备有较为完善的电子信息实验设施,足以开展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这些都是我校开办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办学基础和有利条件。此外,由于该专业是从电子信息技术和医学工程专业结合分化而来的,其专业课程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有所区别,以医学电子仪器为主。专业课体系中还包含基础解剖学、生理学及医学物理学等课程,所需师资可通过引进相关医学专业人才或与本地医学院校开展合作教学实现。

近10年来,我国医用电子仪器一直保持很强的发展势头,该产业对医用电子仪器维修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且目前国内开办医用电子仪器维修专业的高职高专学校还很少,其培养的人才也远未满足医用电子仪器行业的需求。综上所述,我校具有开办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基础条件,也迎合了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模式;社会化;现代化建设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06-01

医学问题的社会化从整体观念出发,突破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而适用于现代医学模式,也与现阶段社会发展相适应,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实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个体的生老病死与整个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疾病可导致社会生产力下降。使有效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的使用,影响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因此,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已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几年来,世界上许多对“医学问题的社会化”的大规模研究,都无一例外地表明,医学问题的社会化推动社会发展是不可否认的。

1“医学问题的社会化”的含义

诺尔曼说:“医学的核心是社会科学”。实际上,这是对医学问题的社会化的一种解释和论述。医学问题的社会化揭示的是医学中的社会问题,从健康教育和疾病现象出发研究社会[2]。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属性,以分析和解决起源于社会文化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为主要目的。

2 医学问题的社会化所涉及的内容

医学问题的社会化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在诸多方面与医学社会学的内容相一致,具体包括:

2.1医学领域内各种社会人群、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对传统医学领域中的有关概念的社会层面的分析。具体包括:健康、疾病等概念的社会学含义。社会关系的研究,包括医患关系、医护关系、人际关系、医院及保健组织的研究。

2.2 医学与社会的互动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⑴医学理论的发展,技术手段的更新以及医疗卫生领域的变革给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法律、道德、文化、习俗所带来的影响。⑵医学问题的社会化既研究医学给社会带来的正面影响,也研究其负面影响,以扩大社会的正面影响,减少、控制负面影响。社会制度、社会变革、社会文化等对医学领域产生的作用,如医学发展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控制的增强作用,社会改革、开放对求医行为,医患关系的影响等。⑶具体医学领域的社会学研究,医学问题的社会化需要将视角深入到具体的医学领域,研究其中的社会层面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 医学问题的社会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医学问题的社会化对现代医学的影响主要涉及:⑴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医学问题的社会化打破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⑵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在新的医学模式下,世界卫生组织从医学问题的社会化的角度提出,改变目前封闭式的专科学院式的教育为开放式的综合大学,有利于理医、工医、文医等结合,使学生具备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和能力。课程设置应进行更新,增加必要的交叉学科知识,尤其是人文科学知识[3]。教学方法也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社会服务。⑶对临床医学的影响:现代化的诊疗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这使一些临床工作者过分迷信和依赖实验室和仪器检查,而轻视临床经验的积累和辩证思维,表现出用高技术去完成低水平诊断和思维,这是一种浪费和退化[4]。医学问题的社会化要求不断拓宽,不断完善临床医师的思维结构,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诊断技术所带来的诊断水平的提高,才能推动临床医学的进步。⑷对预防医学的影响:目前,全球的疾病和死因结构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已由过去的以急慢性传染病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病和传染病的新发和复发为主。由于慢性病涉及到每个人的行为,新发和复发的传染病与个体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之密切程度甚至传统的传染病。所以,行为的干预和改变一方面要依靠社会卫生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防御。

从以上的几点分析可知,医学问题的社会化通过影响现代医学而推动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途径为:①了解某一大到国家,小到社区的区域中居民的健康状况,为政府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等提供依据。②改变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观念的影响,倡导积极的健康观,抛弃“无病即健康”的健康观念;促进居民健康,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为不断扩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具有一定体力、智力、劳动能力的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重要因素。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群从事劳动年限增加,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发展、农业发展、工业化、都市化是现代化的四大特征。医学问题的社会化就是用代表现代最高水平的知识和技术取代传统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杜治政.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J].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 (9): 1-5.

[2] 崔晓阳, 李益, 廖虎, 等. PBL 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 医学教育探索, 2010 (4): 43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