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关于积极心理和幸福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尤其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研究已逐步推进。主要内容包括:小学生积极心理特质及其表征现状的调查分析与评价、小学生积极情绪与人格建构、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负担(包括:课业学习负担、身体心理负担、人际交往压力等)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发展关系、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结构维度及其指数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等。这些研究有助于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改良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有助于增强学生个体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心态。这些研究对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普遍的借鉴指导意义和分析应用价值。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具体包括: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成分与构成方式;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行为表现的影响因子;在构建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课程系列;对小学生广泛开展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和实验,并考察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变化。探究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有效方法与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的有效性。
1.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化过程研究。探索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和概念,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化过程及其特点,考察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情绪体验、人格特质和行为表现等。
2.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和教育内容体系研究。探究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成分及其构成形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
3.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研究和编制适合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写并实施适合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系列教材。
4.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及其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对中小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探究学生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影响因子。
5.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研究。制定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进行针对性、专业性、有效性的教育和实践,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应该在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培养、情绪心理管控、意志心理训练、交往心理形成、学习心理表现、幸福心理和自我认知、青春前期心理调教等多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关键词 中职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发展特点 教育对策
分类号 B844.2
1 问题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心理素质能够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中职学生具有怎样的心理特点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欠佳、中考失意,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厌学现象严重、人际交往困惑、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等问题。而且,进入职校后,由于对专业学习的不适应,对社会缺乏认识,特别是对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和求职择业缺少认识和客观判断,他们对未来还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和不良情绪。此外,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分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和问题,忽视了预防性和发展性工作;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欠和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工作割裂,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欠完善。这些问题使得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陷于被动和片面,难以有效展开。
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研究往往侧重于学生的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治疗,所使用的研究工具也多在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严重程度,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预防性和发展性的轨道。有学者指出,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研究和教育重心确立为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侧重于预防性、发展性和促进性,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和开发心理潜能上。
但到目前为止,从积极视角研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很少。已有研究要么处于理论介绍或者探讨阶段,要么是对某项心理品质培养的零散介绍,不够系统。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由于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不清楚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和特点,因此研究者均是从宏观角度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建议,缺少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具体实例的支持,所以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无从入手。
综上所述,要转变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有效化解中职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描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全貌,必须摸清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为职业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了吉林省舒兰市、山东省淄博市、浙江省宁波市三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发放问卷20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1924份,有效回收率为96.2%。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见表1。
2.2 研究工具
采用官群、孟万金等2009年编制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该量表包括六大分量表,15项积极心理品质,共61个题。认知分量表包括创造力、求知力、思维和洞察力品质,情感分量表包括真诚和执着品质,人际分量表包括爱和友善品质,公正分量表包括领导力和合作力品质,节制分量表包括宽容、谦虚和持重品质,超越分量表包括心灵触动、幽默风趣、信念和希望品质。问卷采用5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3 研究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每个班级由两名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共同进行。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总体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超越等六大维度均分在3.2-3.8之间,单样本T检验显著高于中数3,这说明中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良好。描述统计结果表明,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维度、超越维度、节制维度、情感维度、公正维度、认知维度。其中人际维度均分最高,认知维度均分最低。
对六大维度的15项积极心理品质的描述统计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发展最好的三项品质为爱、心灵触动和信念希望,发展最差的三项品质为真诚、创造力和领导力(见图1)。
3.2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差异
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六大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见表3)。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认知和节制维度上,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经济一般和经济落后地区(MD:0.23,p=0.000;MD=0.11,p=0.032;MD=0.26,p=0.026;MD=0.29,p=0.031);而对于人际和公正维度而言,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经济一般和经济落后地区(MD=-0.08,p=0.033;MD=-0.12,p=0.040;MD=-0.06,p=0.027;MD=-0.11,p=0.033);在情感和超越维度上,经济一般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MD=-0.06,p=0.024;MD=-0.09,p=0.032;MD=-0.11,p=0.028;MD=-0.07,p=0.037)。
3.3 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年级、性别差异
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进行年级和性别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12,3570):
5.24,P=0.000;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6,1784)=4.28,p=0.000;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各年级男女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上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4。
进一步的单变量方差分析表明,在认知、情感、人际、节制、超越五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2,1882)=11.15,p=0.000,F(2,1870)=3.78,p=0.023,F(2,1888)=5.38,p=0.005,F(2,1889)=12.24,p=0.000,F(2,1893=6.97,p=0.001)。公正维度年级差异不显著。Tukey事后检验表明,在认知、情感和节制维度,高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高二和高三学生(MD=-0.10,p=0.029;MD=-0.13,p=0.034;MD=-0.06,p=0.026;MD=-0.06,p=0.030;MD=-0.13,p=0.028;MD=-0.09,p=0.032;),而高二和高三学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超越维度,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得分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MD=0.05,p=0.029;MD=0.07,p=0.039;MD=0.12,p=0.034),高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在人际维度,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二学生(MD=0.13,p=0.001;MD=0.13,p=0.007),高一学生和高二学生间不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除公正维度外,在积极心理品质的五个维度上,中职学生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
进一步的单变量方差分析表明,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上,只有公正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F(1,1789)=6.72,p=0.01)。T检验表明,男生在公正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1901=2.37,p=0.02)。
3.4 中职学生与全国高中生常模在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发展差异
3.4.1 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的差异比较
Z检验表明,中职学生与全国高中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除节制维度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高中生外,在认知、情感、人际、公正和超越维度,中职学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高中生(见表5)。
3.4.2 积极心理品质15项品质的差异比较
Z检验表明,除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品质差异不显著外,中职学生与全国高中生在13项积极心理品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宽容、持重和心灵触动品质上,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高中生;在创造力、真诚、执着、爱、友善、领导力、合作力、谦虚、幽默风趣和信念希望等10项品质上,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全国高中生(见表6)。
4 讨论
4.1 中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整体发展状况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测评,由于是问题取向,经常发现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给中职学生心理发展蒙上阴影。本研究使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测评发现,中职学生心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并且整体状况良好,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得分随着年级升高而提高,说明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中职学生心理在不断成长和成熟,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中职学生也是值得信赖和有希望的学生群体。
4.2 中职学生与高中生常模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除节制维度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高中生外,在认知、情感、人际、公正和超越维度,中职学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高中生。这主要因为,中职学生整体是从普通教育分流出来的,在普通教育中,他们处于劣势,得不到应有的适合的教育,有的甚至是落伍者或被淘汰者,导致心理上整体落后于普通高中生。但是,在职业学校,一旦得到了适合的教育,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多数学生的积极心理会很快得到发展。有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绝大多数积极心理品质高于普通高校学生就说明了这一点。
4.3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差异
有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有什么影响呢?本调查发现,在认知和节制维度上,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经济一般和经济落后地区。说明经济发达地区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更先进的科技,更重视学生创造力、求知力和思维品质的训练,因此学生在这些品质上的发展也更好;学生经常接触丰富的多元文化,了解的信息和知识越多,就越能够培养谦虚和持重的品质,对人对事也越能够宽容,也越能够接受和包容新异观点和事物。与之相对,另一个有趣的结果是对于人际和公正维度而言,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经济一般和经济落后地区。这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的中职学生生活节奏更快,竞争压力更大,相对疏于人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不太关注人际合作和互助。在情感和超越维度上,经济一般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很可能是因为,经济落后地区受传统价值观影响更多,受外界复杂信息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较小,更有利于培养真诚、执着、心灵触动、信念希望等品质,这些也是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优秀品质;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具有先进理念和科技优势,掌握大量信息,对自己的认知、对未来目标更清晰执着,对未来更抱有希望,同时也更关心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关注自我成熟和成长。因此这两个地区学生的情感维度和超越维度发展得更好。
4.4 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认知、情感、人际、节制、超越五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认知、情感和节制维度,高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高二和高三学生。在超越维度,高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在人际维度,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二学生。总体而言,除公正维度外,在积极心理品质的五个维度上,中职学生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这说明,低年级学生得分低很可能是因为新生刚入学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随着年级升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逐渐走向正轨,找到了正确发展方向,从而积极心理品质得分也不断提高。
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上,只有公正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检验表明,男生在公正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要求形成的。在传统的性别角色概念中,男性情绪稳定、成熟、敢作敢为、领导能力强,因此男生在公正维度上得分更高。
5 教育建议
5.1 切实把教育重点转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关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于被动,难以有效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它最大特色就是强调一切从“积极”出发,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尽管中职学生存在很多心理和学习问题,但同时他们也拥有很多优点,比如能吃苦、勤劳、勇敢。本研究发现,在积极心理品
质的五个维度上,中职学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高中生常模,但在节制维度上中职学生要高于高中生常模。因此,要高度重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为出发点,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发展性和促进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和人格,磨练积极意志品质,并学会建立积极组织与关系。
5.2 提高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师首先要拥有积极心态和乐观的精神面貌,具有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且,根据勒温的心理场理论,在师生的交往和互动中,学生的行为及蕴含其中的理念、情感等,以教师心理场中的一种心理张力的形式,潜在地影响教师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单向的,双方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为了能有一个积极的良性互动和循环,教师要率先拥有“积极”意识。其次还要具备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技巧。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训教师,包括以“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培训教师,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师对其它各科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辅导,帮助教师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5.3 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本研究发现,中职学生的人际维度发展最好,认知维度发展最差。15项品质中,中职学生发展最好的三项品质为爱、心灵触动和信念希望,发展最差的三项品质为真诚、创造力和领导力,女生的公正维度(领导力和合作力品质)得分要低于男生。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相对落后的品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文体活动、技能大赛、社会实践和见习中,选择最佳切入点,为学生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并开发学生优势品质,并以优势品质带动弱势品质,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快乐学习,进而获得全面发展。同时,要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多为女生创造机会,培养女生的领导力和合作力。从不同角度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成就和优势,不仅能重新唤醒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自治,而且能激励他们的做人勇气,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5.4 构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全面支持体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建立全面系统的支持体系。因此,可以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师生家长全员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的支持体系。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学科渗透、心理活动课、心理咨询和辅导、网络支持系统以及班会、团会和队会活动。同时,还应该鼓励一些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如鼓励成立业余爱好小组,以班会、团会和队会等正式群体的积极优势和主导作用引导和影响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方向。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该争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
参考文献
1 喻正宾,职业学校新生入学心理初探及对策,考试周刊,2008,19:197
2 成秀梅,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22
3 李广乾,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现状及提高对策,职教论坛,2005,(12):40
4 7 文书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9-11
5 林崇德,李虹,冯瑞琴,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5):110-116
6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19-23
8 尤建国,培养中职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42-43
9 崔志武,唤醒教育:职高学生成才的新起点,中国特殊教育,2007,(11):93-96
10 李萌,张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中国特殊教育,2008,(7):93-96
11 崔志武,赵凤英,实施“唤醒教育”塑造学生积极心态――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职教创新中的运用,中国特殊教育,2010,(11):66-68
12 官群,孟万金,John Keller,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9,(4):70-76
13 14 孟万金,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及数据库建设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成果,2010
15 赵建平,对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职教论坛,2011,35:135-138
16 林士俊,周梅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2,(2):89-93
17 冯夏婷,刘艳芝,经济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以广东省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0-105
18 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27(4):148-152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中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结构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Structure and
Culture in Guangxi Minority Regions
TAN Lixia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 new direction for psychology research focuses on human strength and virtue, tap human potential for a better life.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self "Guangxi Minority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xi minority areas Surveying, Guangxi minority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he structure. Surveying by the scale, factor analysis, found that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xi Minority Regions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to life, including the quality of the structure, learning attitude, will, emotions, justice, innocence, thinking, moral, and spiritual beliefs calm factor of ten, and accordingly propose appropriate educational measures.
Key words minorit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structure; train
0 前言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当今心理学界较新的名词,主要探讨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挖掘人类潜能。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大多是病态、消极的研究,而积极心理学则关注人类积极向上、健康、乐观与爱的一面。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国内学者逐渐发现积极心理学对于缓解压力、治疗心理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以2008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成熟。5・12汶川地震后的心理重建中积极心理学发挥了重要作用,鲜明的体现出其优越性。2009年,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完成了测量量表和网络测评系统的开发, 向大样本测评和大面积推广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积极心理学的崛起,不仅是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近年来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而中学生心理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身体发展的迅速与心理发展相对的缓慢使之不平衡,他们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都不是很成熟,自我同一性未形成,此时期易出现一些如情绪障碍、学习适应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在当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是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很多时候都是发现有心理问题、问题严重才引起老师、家长的注意,缺乏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关注中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挖掘学生自身存在的乐观、勇气、上进、诚实等积极心理品质,对于预防心理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积极心理学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在2008年,启动了“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课题研究,并研发出了信效度较好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且在2009年以北京市第十九中中学学生为样本进行了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的序列化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结构,从而为制定培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但孟万金教授只是以北京发达城市为样本,在我国存在着多民族,每个民族由于地域、风俗民情、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差异,也会对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产生影响。本文笔者就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着手,模仿孟万金教授对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的序列化研究,参照《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自编问卷,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初步得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十个因子,为对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指导。
1 方法和对象
1.1 研究工具
选取广西某中学初一(4)班与高三(1)班学生,让其每人分别写出20个自己认为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的词语;笔者通过翻阅《新华字典》收集积极的心理品质词语,后期对回收的词语和收集的词语进行筛选与合并。参照官群、孟万金教授编写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选取相关形容词,再请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老师对总结出来的词语过目校正,以减少词不达意、歧义等情况,最后自编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问卷》。通过检测,得出此问卷克隆巴赫系数为0.980(见表1),符合要求。该问卷由所筛选的96个词语组成,让被试根据自身情况对词语进行量化,等级是0~6,数字越高代表越符合被试自身的情况。
表1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问卷信效度
1.2 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西某中学的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初一、初二年级各随机抽3个班发放自编的调查问卷。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74份,回收率为91.3%,有效问卷261份,废卷13份,有效率为87%。其中,男生99人(占37.9%),壮族105人(占40.2%)。
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问卷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因子分析,探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
2 结果
2.1 确认待分析的原始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
通过做Bartlett检验和KMO检验,统计分析表明,KMO的值为0.94〉0.5,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为19200.345(df=4560),伴随概率值为0.000
2.2 根据因子贡献率选取因子数
在因子分析中,通过求出公因子特征值的大小作为甄选因子的标准。比较公认的方法是Kaiser准则(Kaiser criterion):即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初始因子。本研究中,共有19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因子数较多,根据其贡献率(表3)得出前10个因子旋转后的贡献累加率为51.675%,已经具备代表性。
表2 KMO检验和Bartlett's检验结果
表3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变量贡献率
根据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进行因子提取,可以得出十个因子,各因子题项负荷量表见表4。
2.3 因子的解释和命名
根据因子负荷量表(表4)及相关性,并结合《心理学导论》相关内容和心理学相关术语为其做如下解释和命名,十个因子分别为生活、学习态度、意志、情感、正义性、纯真、思维、道德、沉稳和精神信念(见表5)。
3 讨论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自编问卷,以少数民族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为对象,对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由此也可看出这十个因子在中学生心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3.1 保持青春活力,积极面对生活
开朗、活泼、阳光、勇敢、纯真是中学生的代名词,他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根据发展心理发展特点,这个时期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掘、自我意识的增强、独立精神的加强,这既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了契机,又可能是绊脚石。如今社会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但社会中也存在着许多黑暗的东西,学校、家庭的正确引导为保持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纯真思想、培养规范道德行为具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学校里,老师通过课堂及活动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在学习中,组成学习小组,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积极的学习氛围,多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在家庭中,家庭气氛和谐,父母抽出时间与孩子互动,利用周末多到户外活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态度,体验幸福的含义,学会感恩、孝顺。这对培养学生开朗、活泼、阳光、青春的生活态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保持求知欲,做读书的主人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这一时期,学生会很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并把学习成绩好坏当做是否有成就的标志之一。因而在中学时期很易培养上进、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这也成为了少数民族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的一个突出因子。然而,目前很多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只是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取而忘记了学习的根本,导致厌学、逃学现象越来越多,保持中学生爱学习、把学习当乐趣成为一个重要任务。成功的获取,需要意志的支撑。中学生通过书本的学习不仅仅学到了知识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在求学道路上,需要顽强的自制力,专注的探究,严谨的求学态度。
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掌握观念、原则和思维概括性。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刺激、促进他们运用先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探究新知识,寻求背后的规律与本质,并体验自己去发现、获取知识的惊喜和满足。
3.3 坚持心中的梦,为之努力奋斗
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中学阶段逐渐形成,他们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心中勾画着一幅蓝图,因此他们是有理想,有梦想的新一代。正是这一个梦想,推动着他们坚韧、上进、努力、沉稳,他们有着对未来的向往。他们逐渐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相结合,但社会的纷繁复杂让他们易于陷入迷途,在此刻,老师、家长正是发挥作用的时候,加强对中学生精神信念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认识挫折,认识失败,树立锲而不舍,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品质。
4 总结
首先,本次研究是笔者通过开放式问卷、汇合整理、专家评议后自编成《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效度,这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提供了一定的材料。其次,本次研究,笔者通过因子分析,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心理品质结构进行了探索,发现了其具有生活态度、学习态度、意志、情感、正义性、纯真、思维、道德、沉稳和精神信念十个因子。最后,依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品质结构提出了建议。
本次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收集的样本量以某中学学生,还未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在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结构中还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以继续探讨。
注:此为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2.
[2] Seligman M E,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3] 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2010.
[4] 官群,孟万金.中国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4:71-76.
[5]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行动力;积极心理学;幸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20-02
积极心理学为提升人类幸福感,提供了健康方向。这要感谢马斯洛,他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要感谢荣格,他提出对生命意义进行研究;要感谢易经,它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告诉我们中国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还要感谢塞里格曼・谢尔顿( KnnonM. Sheldon) 和劳拉・金(Lawra King)等多位教授,他们把积极心理学推广到全世界。
教育塑造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温暖的与和谐的。这个理念符合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积极品质、活力与美德”的本质特点。作为教育基础的中小学,更需要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中根植积极品质,充分挖掘学生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实现人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世界和谐的理想。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省会城市,石家庄经济与文化都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需要倍加努力。所以,我们选择围绕营造中小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的心理品质来设定教育发展目标。从1995年探索起步,到今年,石家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过了十五个年头,这十五年,可以说是探索与实践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十五年。
第一个五年,我们选择了几所理念先进的学校,委托他们研究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品质形成的因素,发现两个环境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这个研究结果使得我们把研究的第二步,锁定在了如何营造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校环境,如何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第一中学、28中学等一批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第二个五年,是我们培养具有积极发展能力和预防能力的教师队伍的五年。我们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培训规划”。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与发展,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是培训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学校心理咨询师要走“学者化”道路,向着科学、制度、职业、规范化发展。
第三个五年,石家庄市教育局联合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和省会文明办成立了“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同时启动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学校环境,让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风吹到每一位中小学生心中。一个中心、26个分中心、245个三级站点,2000名心理咨询师,形成了石家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局面。2012年,心理咨询师将覆盖石家庄市每一所中小学。
我们知道: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执行者,全力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职业使命感,让有幸福感的教师培养获得幸福感的学生,既是对教师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中小学生教育环境的适宜营造。这是石家庄市在2009年启动《教师健康促进工程》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 ;后现代心理学 ;五指模型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52-0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2010年通过对部分省市的大、中、小学生人格状况的一份深度问卷调查显示蔡晓海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占到四成;中学生有84%的人常有难过、压抑和焦虑的情绪;小学生有将近50%都感受过愤怒、羞愧、委屈等不良情绪。[1]
二、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成长必要性
(一)理论框架基础
1.积极心理品质
1999年,Hillson和Made首次提出“Positive personality”(积极品质)的概念 ,后来,Seligman在其著作中分别使用了“positive personal trait”、“Positive quality”和“Positive character”。 2000年7月在Christopher、Peterson等人的领导下 ,研究者们通过拜读大量名人著作,并从中归纳出了两百种人类拥有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遍著作和观点都支持的6种美德24种力量,分别包括:(1)智慧与知识;(2)勇气;(3)爱与人性;(4)正义;(5)节制;(6)灵性与超越。[2]
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一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都有利用积极心理品质的成份;二是积极心理品质本身有助于心理疾病的好转; 三是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好地预防心理疾病;四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3]
2.心理成长理论
葛鲁嘉认为心理成长实际上就是心理生成的过程,是生成的存在、是创造的生成。[4]心理成长是一个我们广泛应用的通俗概念,成长是指达到更高的功能水平或适应能力;心理成长就是指我们的心理行为过程达到更高的功能水平或适应能力。
3.后现代心理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思维、创造性、人际关系、共存意识等高级心理,心理学应尽快与伦理学、艺术学、社会学、教育学接轨,使心理学能成为用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指导人的发展的活生生的科学,与人类日常生活的情景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为了使心理学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提倡用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使之成为“能充分地反映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和指导人们适应社会变迁的心理学”。
(二)实践探索和需求
1.2008年灾难后青少年灾后心理康复与心理成长的迫切需要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遇难69197人,失踪18379人,受伤374176人,受灾4624万人。地震造成严重损坏房屋593.25万间,倒塌房屋346.19万间(中国新闻网,2008)。[5]地震给青少年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极大,作为灾后重建土地上未来的建设者,迫切需要灾后心理康复和灾后心理成长,从心理废墟中站立起来,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2.西部地区留守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亟待提升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导致西部人力资源外流,造成大量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他们缺少关爱,在成长发展中遭遇更多的困难和问题。这迫切要求高度重视留守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健全人格,增强适应力,预防心理问题等相关问题,更好的成长发展,应对未来挑战。
3.乡村及弱势儿童的教育公平诉求等
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加剧,教育资源投入不均衡,导致两极化。如何激发乡村及弱势儿童的内在资源,如何提升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都需要构建素质教育实践探索中的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成长,在新标准下提供不同地区和城乡孩子公平竞争的起点,并最终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三、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五指模型建构
基于以上实践需求和客观条件,2008年MF项目由国际美慈组织MercyCorps带入中国[6],历经课程翻译、本土化、试点、推广、深入研发等过程,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支持下,六年来该项目已经累计投入千万元资金,覆盖四川绵阳、德阳、成都、雅安和甘肃、云南部分地区的十余万名青少年。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五指模型建构建构过程分为本土化修订、丰富内涵、应用开发和规范整合四个阶段,最终完成整个五指模型构建。
(一)本土化修订:基于MF加油项目的初级版本,进行本土化研发,提出五种积极心理品质。
MF加油项目作为2008年汶川地震后美国MERCYcorps组织引入到中国大陆的灾后心理援助项目,该项目致力于提升灾后青少年四个核心能力品质,分别是团队合作与信任、自尊自信、建设流和耐挫力。
根据MF加油项目进行本土化修订,如下:
1.改变了MF项目三种品质的表述方式:将团队合作与信任能力的表达修改为团队力;将建设流能力的表达修改为沟通力;将自尊自信修改为自尊。
2.沿用了MF项目一种品质:自尊和耐挫力两种能力与中国文化中的表达没有太大差异,所以直接沿用。
3.增加了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因为中国教育中对于创造性相对重视不够,甚至一定程度压抑了创造性,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的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所以我们增加了创造力作为第五种品质。
(二)丰富内涵:根据积极心理品质6种美德24中力量,提取部分核心品质与能力要素与五种积极人格品质融合,丰富五种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研究者Christopher Peterson和George Vaillant领导的小组通过研究发现了积极心理品质的六种美德以及相对应的24种力量:(1)智慧与知识包括:好奇心、爱学习、判断、灵活性或独创性、社会智力、观察;(2)勇气包括:英勇、坚韧性、正直;(3)人性和爱包括:仁慈、爱;(4)正义包括:公民的职责和权力、公平、领导能力;(5)节制包括:自控、审慎、谦卑;(6)超越包括:美的欣赏、感谢的心情、希望、灵性、宽恕、幽默、风趣。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五种积极人格品质的内涵:灵活性或独创性与创造力融合;坚韧性与耐挫力融合;领导能力融合与团队力之中;自控融入自尊自信品质之中;幽默融入沟通力品质中。
1.应用开发:结合五个手指的功能与特点,分别与五种积极心理品质匹配,进行应用性开发。
为了更方便青少年儿童认知和理解五种品质,五种积极心理品质需要与我们每个人自身的资源相结合,根据手语操和手势语等实践应用,我们创造性的发现五个手指与五种积极心理品质正好一一匹配。
1)大拇指――自尊: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和称赞,积极评价等以及通过实践提升青少年自尊发展和培养自信。
2)食指――创造力:食指是最灵活和功能最多的手指,与创造力中的灵活性、问题解决内涵相一致。
3)中指――耐挫力:中指作为最长的手指,可以很好的展示中流砥柱和支撑不到的含义,这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退缩,坚持不懈的耐挫力内涵一致。
4)无名指――团队力:无名指要想单独完成任务时显得笨拙无力,但是与其他手指协作完成任务时却非常灵活,并且享有佩戴戒指的最高荣誉,这与团队力中强调分工协作和团队目标等内涵一致。
5)小拇指――沟通力:小拇指通常用来做拉钩钩的游戏,促进青少年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理解沟通力蕴含的沟通目的、过程、方法技术等知识,以及能力训练和提升。
2.规范整合:发展出青少年心理成长的五大积极心理品质(personality character) :
自尊――用大拇指代表,包含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尊、自信等内涵,以及帮助个体或群体提升自尊自信。
创造力――用食指代表,包含思维发散性、打破常规、灵活性和创意等内涵,以及提升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
耐挫力――用中指代表,又名复原力、弹力、韧性,包含挫折认知、挫折应对、以及挫折后成长等内涵,以及坚持不懈、不言放弃、勇敢面对等能力。
团队力――用无名指代表,包含团队构建、团队目标确立、团队分工与合作、团队执行力以及效果等。
沟通力――用小拇指代表,包含沟通目的、方法技术、过程、结果等内涵,以及社会交往、沟通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等。
四、五指模型下一步的研究探索:
该模型在实践应用中进行了一定程度推广,基于多年来项目推向的实践应用,目前五种积极心理品质在项目覆盖地区的十余万青少年及教师群体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和传播,但是该模型还存在以下不足,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1)积极品质、核心能力,人格要素等概念的清晰界定、区分、比较与融合。本研究中涉及相关概念较多,但是界定不够清晰,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论述。
2)五种积极心理品质的相互关系和系统性论证。通过对模型中五种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从而进行相关关系论证,以及整合五种品质进行的系统性论证,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3)五指模型还需要加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结合,实现本土化研发和应用,尤其是在金木水火土五行分析、中医学经络脉络与身心研究等研究方面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4)五种积极心理品质与其他要素或环境变量的关系研究。中国的教育现状和背景下,五指模型是否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学业教育尤其是学习成绩提升方面产生作用,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5)五指模型不仅仅作为指导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理论,在如何帮助青少年实现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和能力成长的实践训练中,需要加强产品化研发,推出五指模型的教具、教材等。
参考文献
[1] 蔡晓海.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思考(A).教育心理学研究2013.21(11).226-228
[2] Salovey P, Rothman A J, Detweiler J B,et a.l Emotional States and Physical Health [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3] 张倩, 郑涌. 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心理学探新, 2003.
[4] 葛鲁嘉.心理成长论本:超越心理发展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人民出版社,2012,(04)..
[5]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高校地质学报,2008,14(3);38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