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

1 大豆主要病害防治

1.1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

大豆灰斑病表现在幼苗子叶上有圆形或半圆的褐色斑痕,成株期的叶片病斑颜色从一开始的绿圆斑会发展为叶边缘褐色,叶中为灰褐色的斑痕,形状酷似蛙眼,所以又叫做蛙眼病。有的也会长成不规则的病斑形状。大豆灰斑病主要是危害成株期的叶子,有时作物的苗、茎、种子也会受到感染,最后导致作物病死。病害严重时病斑就布满叶面,整个叶面被斑痕覆盖,最后导致叶片枯萎脱落。生于作物茎部的斑多是椭圆形或者纺锤形,种子上的病斑同叶片相似,也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蛙眼状。

防治方法:(1)湿润多雨的地区,用50%福美双或50%多菌灵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药0.3公斤;(2)针对感病品种,常用药剂有40%多菌灵胶悬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00克,或50%甲基托布津100克,兑水80公斤~100公斤喷雾。视病情发展,间隔7天~10天,共喷2次~3次。

1.2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

大豆霜霉病的表现是在作物第一片真叶展开后,叶面叶脉两侧开始出现绿斑,成株期叶面会出现圆形或者不规则的班痕,并有黄绿色点分布于叶面,边缘较模糊,之后点变为褐色,叶片的背面有灰色霉层。大豆霜霉病主要是危害幼苗、叶子和豆粒。有病的豆粒表面会有灰色的霉层,里面有大量致病的卵孢子,卵孢子可以在种子和叶子霉层立过冬,一直到第二年又称为传染源。发病期在每年的6月中下旬,每年7、8月多雨年份是高发期。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优质种子,排除有病的种子,选择好的品种。实行2~3年轮作。(2)药剂防治。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

1.3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

大豆菌核病的表现是开始从植物的主茎部位往下一段距离开始发病,发现呈不规则形状的水渍状斑痕,呈浅褐色或者类似白色,从病发部位向上或向下蔓延,导致发病处蔓延上部枯死,易造成茎折断。潮湿时病患处有白色丝絮状菌丝,向上产生黑色菌核,最后导致主茎变空,使整个菌核充满主茎,致使作物发生枯死。

防治方法:1、病区必须避免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油菜轮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一年以上即有明显效果。2.对于发病的田地翻土时要注意将表层土的菌核翻入土内;烧毁残茎减少感染可能。注意田地的平整和排涝情况,以防通过流水传播。4、菌核萌发出土后至子囊盘形成盛期,于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约30克~60克,加水40公斤~50公斤喷雾。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克,加水50公斤也有良好效果,但喷洒已经发病的作物表面效果不佳。

2 大豆主要虫害及防治

2.1 大豆食心虫的防治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轮作,适时收获,及时拉回场院。(2)药剂防治。用5%甲拌磷颗粒剂750~1000克拌土10千克,8月10日前后,撒于田间,每4垄撒1垄,或用80%敌敌畏乳油,每667平方米用100毫升,浸蘸20厘米长高梁茎秆或玉米茎秆50根,每隔5垄插1垄,每走7~8步插1根。

2.2 大豆根潜蝇的防治

防治方法:用药剂拌种预防幼虫,40%乐果乳油按种子量的0.7%拌种,兑水喷雾,边喷边拌。如拌大豆种子100千克,用0.7千克药,兑水4千克,用喷雾器喷雾,边喷边拌,摊开晾开。成虫发生盛期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667平方米喷药液40千克。

2.3 黑绒金龟子的防治

黑绒金龟子基本都是危害幼苗,咬噬生长部位,严重的可以将幼苗吃光或者咬断苗茎。

防治方法:可用2.5%敌百虫粉剂喷撒,每667平方米2千克:或用2.5%敌杀死、5%来福灵、2.5%功夫等药剂,每667平方米15~20毫升,兑水40千克左右,喷雾。

3 结束语

总之,要想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就必须用科学合理的方式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对于大豆种植者来说,要熟悉大豆病害和虫害的症状,摸清规律,对其发生、发展及危害严重性有准确的掌握,确立严谨的植保策略,合理运用生物、化学、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根本防治,这样才能达到产出优质大豆,提高产量的目的。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大豆主产区。由于黑龙江省土质肥沃,气候冷凉病虫害发生率低,适合无公害大豆的生产。但近年来,随着气候异常,大豆生产中的病虫害逐年加重,因此,探讨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高病虫害的防治能力,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其危害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简要概述了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以期为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1 危害黑龙江省大豆的常见病虫害

1.1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又叫豆荚虫、小红虫,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危害,咬食荚中的嫩豆粒,可以吃掉半粒豆,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年份虫食率在10%左右,严重时可达30%-40%,使大豆产量和品质下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内食害豆粒,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幼虫在豆地结茧越冬,在在第二年7月末始见成虫,8月中旬为危害盛期,危害约1个月。

1.2 大豆蚜虫

大豆蚜虫俗称蜜虫、腻虫,属同翅目蚜科,是东北地区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大豆蚜虫群集于被害植株的嫩叶背面、幼茎及生长点等处刺吸汁液,造成叶背扭曲或皱缩,致使植株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受阻,无法为大豆生长提供能量,造成大豆生育期推迟。受害严重的植株生长不良叶卷缩,发黄叶片早落,植株矮小,分支及结荚减少,百粒重下降,甚至整株死亡,此外还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黑龙江省大豆蚜虫在6月开始出现,高温、干旱和少雨都易使蚜虫大量发生。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土传性真菌病害,该病的致病菌为鞭毛菌亚门的大豆疫霉菌、大豆专化型,属寄生专化性较强的藻菌。这种病多发生在潮湿或有积水的地方,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大豆重茬连作,土壤中病原菌积累,理化性状恶化,土壤为生态环境改变所致。幼苗的根及茎基部产生褐色不规则病斑,可导致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就会使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致使地上部植株矮小瘦弱,叶片淡绿,结荚明显减少,发重病时使病株萎蔫,幼苗枯死。

1.4 大豆胞囊线虫病

胞囊线虫病是由大豆包囊线虫寄生所引起的一种通过田间农机具、土壤、植物病残体、动物粪便或者带菌种子等传播的土传病害。其主要危害部位是大豆根部,根尖部位尤为明显。感病植株的根系萎缩,肉眼可见节状瘤,而根瘤稀少。这种病主要是是由于根部受害,就会影响植株出现生育不良,矮小,茎叶发黄,花器群生,发病比较严重的还能在根部产生一些浅色的小颗粒,这就是线虫的胞囊。随着危害程度的加剧,后期胞囊颜色变为褐色。

2 防治措施

2.1 大豆食心虫的防治

防治方法有两种,关键是作好成虫盛发期测报。大豆食心虫属滞育性昆虫,无论南方、北方,每年只发生一代,且成虫盛发期仅集中在几天之内。在成虫盛发期(黑龙江为8月5-10日),释放赤眼蜂卡(螟黄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300块/hm2,或用敌敌畏熏蒸。敌敌畏熏蒸可用高粱秆、玉米秆、去粒玉米棒、棉球、吸水能力强的厚纸板等蘸足药液(不对水),放600~750点/hm2,离地约20cm左右,用药量3750g/hm2左右。也可以选用敌杀死、功夫、桃小灵、氯氰菊酯、来福灵与益微或康凯、磷酸二氢钾、米醋混用等药剂全田喷药,这些药剂均是无公害大豆可以使用的。

2.2 大豆蚜虫的防治

对大豆蚜虫防治应把握以下防治原则。蚜虫刚出现时不要马上打药,而是经常到田间细心观察,发现大豆有卷叶株(窝子蜜)时,针对窝子蜜植株单独喷药。当发现有蚜株率达到70%或窝子蜜株率达到10%时,再进行全田喷药防治。这样有助于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蚜虫增长。非特殊年份,蚜虫天敌足以控制蚜虫增长,而不用全田喷洒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这样坚持下去,保护了天敌,控制了蚜虫等病虫害,使病虫害防治进入良性循环。防治大豆蚜虫选用辟蚜雾、敌杀死、功夫、氯氰菊酯、来福灵。

2.3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病。出苗前染病引起种子腐烂或死苗。出苗后染病引致根腐或茎腐,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成株染病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蔓延至第10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上部叶片褪绿,造成植株萎蔫,凋萎叶片悬挂在植株上。病根变成褐色,侧根、支根腐烂。在湿度高或多雨天气、土壤粘重,易发病。重茬地发病重。在农业措施中,应注意及时深耕及中耕培土,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在发病初期,可喷洒或浇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植物动力2003或多得稀土营养剂可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也可以选用适乐时、金阿普隆、菌克毒克、35%多克福种衣剂,配合使用益微、埃姆必、生物肥。

2.4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

目前,对于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大豆与禾本科作物棉花等非寄主作物轮作,而且不能小于3a。加强田间管理,排涝防旱,提高作物长势,可减轻发病。另外,结合土壤消毒药剂对其进行消毒,化学药剂防效最好的是涕灭威30kg.hm-2,防治效果可以达到70%以上,高剂量种衣剂的防治效果也可达到60%以上。对于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物防治是其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内诸多研究所已开展了针对胞囊分离菌的研究,并筛选出防治胞囊线虫的保根菌剂,其盆栽及田间试验的防治效果都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段非.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257.

[2]王立俊,范飞.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5):202,204.

[3]王朝晖.新害虫大豆根绒粉蚧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3):53.

[4]杨雪梅,王朝晖,赵姗姗,等.高寒地区大豆根绒粉蚧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6):37.

[5]王羡国.黑龙江省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品种的选育及防治建议[J].种子世界,2009(5):103-109.

[6]高松.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2.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蚕豆主要病害;危害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S435.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54-01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北部,属省会西宁市辖县,耕地面积4.62万hm2。大通县海拔2 280~4 622 m,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农作物以小麦、油菜、马铃薯、蚕豆为主,全县播种面积45 487.41 hm2,蚕豆播种面积为1 642.69 hm2。其中景阳镇、新庄镇、塔尔镇是大通县蚕豆主产区。

1 蚕豆锈病

1.1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和茎。初期仅在叶两面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斑点扩大并隆起,形成夏孢子堆。发病严重的整个叶片或茎都被夏孢子堆布满,后期夏孢子堆逐渐形成深褐色不规则形或椭圆形冬孢子堆,其表皮破裂后向左右两面卷曲,散发出黑色的粉末即冬孢子。

1.2 发病条件

锈菌喜温暖潮湿,气温14~24 ℃均适于孢子发芽和侵染,气温20~25 ℃易流行,因此多数都在3—4月发病,尤其是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早熟品种生育期短,可避病。植株下部的茎叶发病早且重。从土质和地势看,土壤黏重、通透性差、低洼积水发病重。

1.3 传播途径

北方以冬孢子附着在蚕豆病残株上越冬。萌发时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传播到寄主叶面,后在病部产生性子器、性孢子、锈子腔及锈孢子,然后形成夏孢子堆产出夏孢子,借气流传播形成再侵染,秋季形成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锈病的发生与品种、播种期、温湿度等有关。

1.4 发生规律

翌年越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在寄主组织内形成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锈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温度适宜,阴雨天湿度大的情况下,有利于发病。

1.5 防治方法

选用早熟品种,在锈病大发生前收获或接近成熟时收获。适时早播,生育后期避过锈病盛发期。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整枝[1]。发病初期用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进行喷雾,隔10 d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2~3次[2]。

2 蚕豆枯萎病

2.1 危害症状

病株茎基部有黑褐色病斑,潮湿时常产生粉红色霉层。茎基部病斑逐渐向上发展,最后整个植株枯死。叶片自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病叶常扭折、弯曲,干枯脱落。叶初呈淡绿色,逐渐变为浅黄色,叶缘尤其是叶尖部分常变黑焦枯。病株根系弱小,极易拔出。根系受害,侧根和主根上均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条纹,可导致主根变黑,皮层腐烂,须根全部坏死并消失。

2.2 发病条件

土壤湿度、温度和酸碱度对此病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当土壤含水量低于65%时,发病率较高,土壤越干燥,病势发展越迅速,有的病株在结荚前就已枯死。土壤湿度高、土质肥沃,病株将产生大量自生根,可延迟病势发展,有时病株仅有部分枯萎而其他部分仍能开花结实。土壤温度在l5 ℃时,病株开始显症,土壤温度升高,病害发展快,当达到25 ℃左右时,病株常迅速枯死。土壤温度高于32 ℃时,病害发展减缓。病害在瘠瘦的土壤内比在肥沃的土壤内发生较为普遍且严重。酸性土壤比碱性土壤易发病。

2.3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病原在植株生长期间主要以分生孢子通过流水、农具等传播,从伤口侵入植株须根,再扩展到主根。土壤含水量低于65%时发病重。缺肥及酸性土壤发病重。田间以结荚期发病较多,现蕾至结荚期为发病盛期。

2.4 防治方法

增施钾肥,科学灌水,要求速灌速排;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可用种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3]。可用草木灰600 kg/hm2+磷酸二氢钾30 kg/hm2,或3%~4%的石灰水,喷洒在豆根附近的土壤上进行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用25%丙环唑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l 500~2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95%敌磺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噻菌灵悬浮剂1 000倍液浇灌豆田。发病严重时,7~10 d后再灌1次[4]。

还可在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浇施蚕豆根部,用药2~3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蚕豆根腐病

3.1 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根和茎基部,引起全株枯萎。根和茎基部发病,开始表现为水渍状,后发展为黑色腐烂,烂根表面有致密的白色霉层,以后变成黑色颗粒。病茎水分蒸发后,变

灰白色,表皮破裂如麻丝,内部有时有鼠粪状黑色颗粒。

3.2 发病根原

蚕豆腐皮镰孢霉(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ollenw.f sp.fabae),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瓶状。大型分生孢子稍弯,纺锤形,具0~6个隔膜,无色。分生孢子卵圆形至圆筒形,单胞。厚垣孢子基部1~2个细胞,无色,圆筒形,单生。

3.3 发生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在田间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从根毛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田间借浇水及昆虫传播蔓延,引起再侵染。一般在蚕豆花期发病严重。田间积水或苗期浇水过早,病害发生重。多年连作的田块发病较重。

3.4 防治方法

一是合理轮作。实行与马铃薯、小麦、油菜等作物3年以上轮作,效果最好。但不宜与豆科牧草轮作[5]。二是加强田间规划和管理。选择高燥、排水好的田块,播种时尽量避开阴雨连绵时间;灌水实行速灌速排,防止土壤过干过湿,干旱时及时灌水,多雨时疏沟排水[6]。三是科学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7]。四是药剂拌种或浸种。在播种时,用种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或敌克松均匀拌种10 h,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种10 min。五是合理密植。确保通风透光良好,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轻病害[8]。六是进行土壤消毒。土壤消毒剂应在傍晚时拌细土施用,不宜对水喷雾,避免造成伤苗[9]。七是药剂防治。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灌根,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0-12]。

4 参考文献

[1] 尚启兵,高运青,徐东旭,等.冀北蚕豆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2(6):122-123.

[2] 陈新,袁星星,崔晓艳,等.蚕豆病害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8):108-112,123.

[3] 李翠英.蚕豆几种主要病害的发生与药剂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2009(12):45.

[4] 刘志平,章朝尧.莲都区蚕豆主要病害及防治[J].丽水农业科技,2007(3):28-29.

[5] 李春.云南蚕豆主要病害的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06(2):21.

[6] 马建列,白海燕.西昌市蚕豆病害调查及防治对策[J].杂粮作物,2002,22(4):237-238.

[7] 张晓兰,杨玉珠,杨卫国,等.保山透心绿蚕豆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7):88,91.

[8] 郭志礼.六盘山地区蚕豆丰产栽培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2012(3):74-75.

[9] 刘绍莲.蚕豆根腐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2(6):55.

[10] 马占川.春蚕豆根腐病防治农药筛选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9):29.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第4篇

1、大豆羞萎病

1.1病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染病沿脉产生褐色细条斑,后变为黑褐色。叶柄染病从上向下变为黑褐色,有的一侧纵裂或凹陷,致叶柄扭曲或叶片反转下垂,基部细缢变黑,造成叶片凋萎。茎部染病主要发生在新梢。豆荚染病从边缘或荚梗处褐变,扭曲畸形,结实少或病粒瘦小变黑。病部常产生黄白色粉状颗粒。

1.2防治技术:(1) 在发病初期喷施25%咪鲜胺水乳剂250毫升加43%戊唑醇悬浮剂50毫升/公顷。(2)必要时在结荚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2、大豆根腐病

2.1病害症状: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初发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病重时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病株侧根和须根脱落使主根变成秃根。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长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

2.2防治方法:可用种子量0.5%的50%多福合剂或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或在大豆生长期发病时,用菌克毒克260~300倍液900~1?200mL/hm2加300~500倍液小叶敌600mL/hm2叶面喷洒。

3、大豆叶斑病

3.1病害症状:主要为大豆叶斑病病害叶片,大豆叶斑病初期为散生灰白色不规则形病斑,大豆叶斑病扩展后大小为2~5mm,中间浅褐色,四周深褐色,病、健部界限明显,后期病斑干枯,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子囊壳。

3.2防治技术:(1)实行3年以上轮作。(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4、大豆孢囊线虫病

4.1病害症状:在大豆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小,叶片变黄,叶柄及茎顶端失绿呈淡黄色,开花推迟,结荚小而少;发病严重时茎叶变黄,叶片干枯、脱落,大豆成片枯死,似被火烧焦一样,因而有火龙秧子之称。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根系不发达,侧根减少,须根增多,根瘤少而小,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白色小颗粒,即孢囊。

4.2防治方法:(1)用5%的甲基异硫磷颗粒剂120kg/hm2用细土拌匀后施入表层20cm土壤中。(2)应用大豆保根菌剂进行防治。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制的最新成果,主要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兼防大豆根腐病,并对解决大豆重迎茬障碍有一定效果。使用方法:按1?500mL/hm2的用量,将菌剂与大豆种子倒入容器中充分混合,使菌剂均匀包衣在种子上,阴干后(一般30min)即可播种。

5、大豆褐杆病

5.1病害症状:大豆褐杆病也叫大豆疫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和叶部,导致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轴变褐、变软,真叶期被害幼苗茎部呈水浸状,叶片变黄,严重者枯萎而死。成株期:往往在茎基部发病,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扩展,病茎髓部变褐,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叶柄下垂但不脱落,呈倒八字型,根部受害变黑褐色,病痕边缘不清晰。

5.2防治方法:(1)用2%克露1 200g/hm2对水450kg/hm2,间隔7d进行2次叶面喷雾。(2)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72%克露拌种,随拌随播。

6、大豆菌核病

6.1病害症状: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豆褐纹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07-1

大豆褐纹病又叫斑枯病,据调查2003年以前大豆褐纹病在红兴隆分局地区发生还较轻,2003年开始有较重的发生,发生面积26.7万亩,占大豆种植面积的18.2%,近年来有逐年加重之势。一般地块病叶率达30%左右,病情指数为15%左右,严重地块病叶率达90%以上,病情指数为60%以上。该病主要造成叶片枯黄,提前10-15d落叶。当病情指数为20%时,产量损失可达12%,病情指数达50%时,产量损失可达19%,病情指数达90%时,产量损失可达26%,大豆植株下部叶片感病对植株中、上部产量损失率影响很大,所以要防治好植株下部叶片受害。

1 病原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叶组织里,散生或聚生,球形,器壁褐色,膜质,直径64-112μm。分生孢子无色,针形,直或弯曲,具横隔膜1-3个,大小26-48×1-2(μm)。病菌发育温限5-36℃,24-28℃最适。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30℃,高于30℃则不萌发。

2 危害症状

褐纹病的典型症状是叶部产生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1-5mm,褐色或赤褐色小型斑,病斑略隆起,中部色淡,稍有轮纹,表面散生小黑点。病斑周围组织黄化,发生重的地块叶片多数病斑可汇合成褐色斑块,使整个叶片变黄,病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自下而上的发生,直至叶片脱落。茎和叶柄染病生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的病斑。病荚染病上生不规则棕褐色斑点。

其中,不同叶子的危害症状不同。子叶病斑不规则形,暗褐色,上生很细小的黑点。真叶病斑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直径1-5mm,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

3 发生规律

该病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容易发生的气传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从伤口、气孔直接穿透组织表皮侵入大豆叶片,该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7月上旬为第一个高峰期,7月中旬至8月中旬病害增长速率非常缓慢,8月下旬以后,随着气温降低,病情快速增长,8月末至9月初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发病严重时,9月上旬大豆叶片自下而上全部黄化脱落。我地区6月中旬至7月初气温偏低、多雨、高湿、少日照,前期发病重;8月中旬至9月上旬降温较快、多雨、高湿,后期发病重。

4 发病条件

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病菌的菌源数量、气象条件和耕作、栽培技术等。

4.1 品种

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但品种间的抗病性则有明显差异。

4.2 菌源数量

一般种子带菌率高,幼苗、子叶和单叶上发病率也较高。田间越冬病残体多,成株期发病较重。所以,大豆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此外,豆田进行秋、春翻地比不翻地的豆田,由于菌源少,发病较轻。

4.3 气象条件

春季气温低,多雨、高湿、日照时数少,则大豆生育前期发病重,开花结荚后,降温较快,遇多雨、高湿,大豆生育后期发病则较重。

5 传染途径

以器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引致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先侵染底部叶片,后进行重复侵染向上蔓延。侵染叶片的温度范围为16-32℃,28℃最适,潜育期10-12d。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6 防治方法

6.1 综合防治

6.1.1 选择适宜品种 根据当地种植条件及气候,选择合适的品种,虽然目前还没有高抗品种,但是可以选择抗病性表现较好的品种。

6.1.2 栽培措施 根据大豆的长势,进行合理的大田管理,科学施肥、合理灌溉,要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6.2 药剂防治

此病属于气流传播为主,多循环病害,在合理轮作和合理施肥的基础上,防治方法应以药剂防治为重点。在6月中旬喷药可控制前期叶部病害,在8月20-25日喷药可控制后期病害。发病前及中后期各进行一次药剂防治,防病增产效果最佳。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300倍液,隔10d左右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

参考文献

[1] 靳学慧,马汇泉,钟湘植,等.大豆褐纹病发生与危害[J].现代化农业,1995(10).

[2] 辛明路,甄鸿凯,李贤亭,等.大豆褐纹病的防治试验[J].现代化农业,1996(04).

[3] 靳学慧,吴兴泉,马汇泉,等.大豆褐纹病造成产量损失的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7(04).

[4] 郭红莲.大豆褐纹病发病规律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