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遗传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University, USA

William D. Johnso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USA

Basic Biostatistics for

Geneticists and

Epidemiologists

A Practical Approach

2009, 373pp.

Hardcover

ISBN 9780470024898

John Wiley

R.C.爱尔通等著

任何从事遗传学或流行病学研究的专业人员阅读专业文献时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许多统计数据和统计方法,这就要求他们对生物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方法能准确地理解。本书两位作者基于科研、教学的经验曾成功地撰写了专著Essentials of Biostatistics(《生物统计学精义》),本书是其新版本,作了增补和修订。本书以遗传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科研人员为基本对象,着重讲述专业所需要的统计方法,注意通过实例给出有关背景材料,阐述基本概念,包含必要的计算但不涉及较复杂的推演。是一本入门读物。

全书由13章组成。1.引论,强调统计方法对于专业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3.给出群体、样本等基本概念,阐述了描述性统计学的思想及作用;4-5.包含了稍难的一些材料,即概率、随机变量和分布的概念,其中涉及的计算以能保证应用为限;6-9.用简易的方式讲述极大似然估计、最小二乘法、假设检验、χ2检验等基本统计方法;10-11.讨论相关和回归、方差分析和线性模型;12.重点讲述目前广泛应用于专业研究中的一些统计技术,如转换检验、自助再抽样等;13.关于对专业报告进行评价的一些指导。

与其它同类统计学的入门书籍比较,本书更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并且讲述浅显,通俗易懂。还包含大量选择题形式的习题(附答案),有利于读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自学。本书可供有关专业大学生和科研人员阅读。

朱尧辰,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遗传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50-02

遗传学是一门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科学,对于推动整个生物科学和有关科学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1]。遗传学是我院各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学好遗传学将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遵循遗传学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探索。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施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好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理论知识,使知识的掌握不再成为枯燥的乏味的单纯的知识灌输。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了以下课堂教学经验及体会。

1.教学内容。①根据不同专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遗传学是我校农学、种子工程与科学、生物技术、园艺、植物保护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授课学时也不同,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不应该按统一的标准一概而论。比如,对生物技术专业来说,除了讲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研究方法外,还需详细地讲解现代分子遗传学概念、理论、技术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②在课堂教学当中适当结合国内外学科前沿,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关领域中最新研究成果,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手段之一[2]。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遗传学中的理论和技术也在迅速不断更新。在进行遗传学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只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应以教材为基础,补充和完善遗传学学科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等新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注重把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引入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3],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随着科学的进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注重多媒体的正确使用。同时使用的课件要灵活、内容丰富,再复杂的内容也要想方设法用简单的途径和方法展示、通过具体例子很生动的表达,善于归纳总结,并注重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3.安排单元测验,提高教学效果。目前遗传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过程考核没有量化。为了帮助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及格率,培养学生的遗传学综合应用能力。每个单元之后应安排一次小测验,测验内容反映教学目标及突出教学重点,同时要注重遗传学综合应用能力。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及计算题等。每次对测验成绩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状态,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适时安排讨论课,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教学单元讲授后安排讨论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首先要拟定讨论题目,题目应该难易适度、面向大多数学生。题目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具有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的问题。按题目的要求写出发言提纲,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教师注意倾听和发现典型的、代有普遍性的问题,并重点记载学生发言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最后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把学生理解不深刻、不正确的问题给予纠正和深化。学生做报告和参与讨论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

遗传学实验教学是遗传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遗传学的快速发展给遗传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遗传学实验教学不仅应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且还应加强应用技术和实际操作的训练,特别是近代遗传学新兴技术的训练。

1.实验教学内容。①注重遗传学实验的先进性,改革和创新实验教学内容,瓦特森(Watsen,J.D.)和克里克(Crick,F.H.C.)于1953年提出DNA分子结构模式理论后,遗传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20世纪70年代初,分子遗传学已成功的进行了人工分离基因和人工合成基因,开始建立了遗传工程这一个新的研究领域。90年代后,遗传学的研究进入了基因组学。由于遗传学广泛应用近代化学、物理学、数学的新成就、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因而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到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从事遗传学研究首先要掌握遗传学研究方法、技术理论基础、应用等内容。传统遗传学教学中,实验内容安排大都以经典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为主,在实验安排上跟不上遗传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因此,为解决这种现象,应根据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逐步的安排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帮助学生了解遗传学研究方法,同时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能力。比如讲授完DNA复制时就安排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技术;在真核生物表达调控时,讲解从真核生物体内如何提取不同RNA的方法、DNA微阵杂交等内容。②实验课内容要凸显高校遗传学研究方向,不同高校在同一个领域的研究材料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区别。比如,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在“核算测序”中测定拟南芥热休克转录因子的核苷酸序列。实验课内容的这种安排,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当前的遗传学研究方法、技术,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高校的研究方向,如果学生在本校继续深造,就会很容易的进入研究工作。

2.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保证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因为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实验教学内容也是当前的遗传学研究技术方法。由于实验的内容先进,因而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有充分的准备。实验课的主要准备内容包括:一是实验教师的准备,教师提前在学生做实验的同样条件下,从头到尾把实验做一遍。二是学生的准备,教师应在第一次上课时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实验记录本,每次新的实验开始前一周让学生预习,了解实验内容并将相关问题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学生必须在做实验前要了解每个实验的目的、方法、操作步骤、作业等内容。有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实验教学效果就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3.撰写高质量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及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实验报告是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反映,也是实验课的继续。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是学生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及教师教学成果的综合体现。加强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力,不仅利于实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本身的专业素质,而且也能促进学生理论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传统的实验报告格式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为此,要求学生的实验报告的书写按论文格式进行写作,包括引言、实验目的、实验方法、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这样有利用于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加强学生的逻辑推导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批改实验报告,如果实验报告有不清楚、错的部分,教师应该书写自己的要求并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师的要求更改。从而,学生也就会很重视从实验课的准备、进行、到实验报告的书写等部分,这对培养学生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概念 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生物概念反映生物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它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生物现象和本质的认识。只有有效地掌握了生物学概念,才能有效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一、谚语式教学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在高中课本中有众多的生物教学概念,如何使其变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简单明了,是我们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通过谚语,我们可以轻松、简单明了地来展示和理解高中生物学概念。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非常好地反映遗传学中的“遗传”概念,也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遗传的现象。“鲤鱼跃龙门,麻雀变凤凰”又突出了生物学中的变异现象。可以看到,通过两个简单的谚语,我们就让学生简单明了地掌握了生物学中几个重要的概念。又如谚语“一山不容二虎”可以解释生物学中种内斗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象巧妙地解释了食物链的概念,通过其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从而感到丰富多彩的生物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通过劳动和观察,留下了许多有用的谚语来解释生物概念。仔细寻找谚语和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发现很,例如“飞蛾扑火”可以解释生物学中的生物应激性 。而“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很好的解释了条件反射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指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引入这些劳动人民创造的谚语,让我们的生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使课堂变得趣味无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生物学中各种各样的概念。

二、设疑式教学

提问是开启智慧的钥匙。通过教师的提问,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问也是一门学问,好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研究知识的主动性。甚至于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些都说明了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在课程中提问的过程也是探索、深入了解知识概念的过程。新的生物课程在实际编写中都会特别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许多概念都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正确的思维,从而更透彻地理解生物学概念。设疑式教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例如生物课中我会提问“绿色植物是不是绿色的植物?”通过提问,许多学生都会产生疑问和好奇心,学生会对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或者通过教师讲解,进一步理解基本概念并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比较式教学

在讲解高中生物学中的各种概念时,可以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概念,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也能做到很好的区分,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好知识。例如把细菌的异养型营养方式和蓝藻的自养型营养方式进行对比,可以启发如把学生对于“异养”的概念认知。通过对比,学生不仅对新章节中“异养”的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还可对前面“自养”基本概念进行复习巩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对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立一个对比表格来进行很好的区分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掌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别和相同的地方。比较式教学是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四、概念图式教学

通过图片可以形象直观地认知事物本质。许多语言不太容易描述清楚的概念,往往通过一幅图就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

概念图是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将概念主题置于图中,利用大括号和有关概念进行连接。首先要选取概念,通过阅读课本的内容,标出重要的部分和观点,并将它们列出。然后把能反映主题的最具有广义性、包容性、概括性的概念放于图的左端,同一等级的概念在同一层次上。最后继续添加从属概念,从而就完成如上所示的概念图。概念图本身就是针对学习、理解概念而产生的,通过概念图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总结各类生物学概念。

五、总结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几种有效的生物概念教学方式的讲解,对于高中生物学中如何更好地掌握生物概念提出了一些方法和见解。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1]。教育部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及《关于进_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各高校都开展了_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对提高《遗传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很多工作已在相关全国教学会议上交流,或在有关期刊/论文集中正式发表。由于遗传学是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研究范畴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遗传学知识的积累量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有一个好的教学体系对《遗传学》教学过程加以规范和提高。我们把优质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贯穿在整个《遗传学》教学过程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以培养"宽基础、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目标,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因此,构建优质教学体系,在整体上提高了国家精品课《遗传学》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精品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遗传学》教学平台的质量和教学资源的校内外无障碍共享,取得了明显的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1优质教学体系的建设

1.1教学内容的优化

《遗传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设置要遵循现代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为宗旨,从应试教育向开放教育发展。在保持学科自身完整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遗传分析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在细胞、个体、群体和分子等不同层面上对遗传学有较为完整和深入的认识,更深、更广、更准确地掌握遗传学知识,为遗传学与人类健康、遗传学在动、植物育种等领域中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为此,要高质量地修订《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使之能充分反映和体现出本学科最新发展趋势。在内容安排上,以遗传物质的本质、传递、变异以及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为主线,从遗传物质的细胞学基础到分子基础、从遗传信息的载体到传递、从质量性状到数量性状、从基因突变到染色体结构变异、从性状表现到基因的表达和调控、从细胞核遗传到细胞质遗传、从个体遗传到群体遗传,知识传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简带繁、以点带面,这样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系统性地领略遗传学的全貌并融会贯通,用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解释_些与遗传学有关的生物学现象。教师在备课时将遗传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知识、新案例及时补充到课堂和实验内容之中,结合实物、图片、录像等进行多媒体教学,使《遗传学》课堂教学保持_种新鲜的活力,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每章布置一些精选的习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明显提高《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授课时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交互式对话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把上课、实验、讨论、考核等不同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述遗传学三大定律时,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这部分内容已有所掌握,授课时不再直述有关定律的基本内容和实验方法,而是讲解孟德尔和摩尔根是如何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试验,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授课过程中还可随时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回答,提高解决曰常生活中一些具体遗传学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听得有趣,还可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概念、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又如在进行遗传学实验时,可以设计一些合适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置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过程,由发散到收敛、求异到求同,通过实验最终得到合理的结果。通过这一求异和求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和结论,而且也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加强双语教学,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遗传学学科的高速发展,了解和掌握国内外遗传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学期结束时的"教学情况反馈问卷"和课后征询意见制度的实施,可以多方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教学意见,保持教学双向信息反馈通道的畅通。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中,CAI教学课件制作的好坏会明显影响《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效果[16,17]。我们在1998年自制《遗传学》教学课件基 础上,进一步编制出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实体照片等多种媒体组成的完整教学课件[18],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遗传学知识。课件分为课堂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可同时满足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的不同需求,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不断加工完善和改进的空间,能够适应个性化的教学。

1.3实验教学的创新

遗传学是_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随着遗传学的迅速发展,《遗传学》的实验教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19,20]。在实验过程中,将启发性、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贯彻到各个环节,使每个实验都具有背景知识的讲解和说明、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果的总结和提高、理论的考核和评价等过程,将实验课转变成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小平台。在实验课新体系中有目的地增加国内外遗传学科的最新进展,增加设计性、应用性、综合性实验项目,适当增加实验难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从事实验的积极性。目前综合性实验已达到总实验量的56%,比10年前大大增加(表1)。对于一些验证性实验,也尽力将其设计成具有_定探究性的设计性实验,如"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属于带有传统意义的验证性实验,实验时由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组对比实验,最终经讨论和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原来纯梓验证性实验得到了_定的改变。又如"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时约有1小时材料处理的等待时间,利用这_间隙插入"人类Y染色体的进化"等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小讲座,其内容综合了近年来在Science、Nature等杂志上发表的有关Y染色体的研究进展,讲解Y染色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引起了学生较大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依托学科优势,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的共建平台,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服务,可使许多实验项目的研究方法发生明显的改变。如"西瓜染色体加倍〃综合应用性实验,利用学院“211〃平台的细胞流线仪,在西瓜三叶期就可鉴定加倍苗,提高了实验的效率;"油菜籽品质遗传率测定",利用科研平台的近红外品质分析仪,方法简便快速、不破坏样品,结果准确。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充分体验到高科技的魅力,达到科研反晡教学之目的。在实验教学的改革中,还要重视室外先进实验基地建设以及实验室的开放工作,鼓励学生依据实验教学目的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愿望得以实践;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到的遗传学知识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学校SRTP项目,引导和培养学生熟悉、参与、跟踪世界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开放性、研究型"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4教学团队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助于《遗传学》课程持续发展。教师作为课程教学中的主导,肩负着传授知识的重任,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本课程坚持实行请好老师、用好教材、讲好课程,打造精品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队伍中有教学名师或优秀

教师,采用团队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1,22]以及获奖的教学课件,确保了《遗传学》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学院主管、负责人总抓、团队骨干负责"的三级教学管理体制下,教学团队制定了具体建设规划,形成了分工明确、协调统一的建设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骨干教师为主力军,青年教师为后备军,造就了学历、年龄、学缘、职称等结构合理、学术水平好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多年来坚持首席主讲教师负责制、合作备课、教学会议研讨、学要求等方法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多年来_直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主讲,确保了《遗传学实验》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利用学校学科门类多、课程设置齐全的特点,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综合性实验的创建,选修具有最新遗传学知识和技能的研究生课程,到外校进修相关课程和切磋实验技能,掌握遗传学最新的实验技术,提高了任课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水平,并减少了《遗传学》与其它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教师间的观摩教学和传、帮、带,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1.5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进

《遗传学》课程的考试内容和方法既要考核学生对遗传学基本规律、理论、概念和方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重了解学生综合运用所学遗传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水平。因此,考核命题要灵活多变,少出"死记硬背"题、多用"分析"和"理解"题,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遗传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测试;考核方式也要多样化,如笔试、面试、课程论文结合,单项试题与综合分析试题相结合等。评价时不仅要注重答题结果,更应注重考核学生解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对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和加分。如2000年开始采用的"理论综合试题",其内容能够综合全书的主要内容,在开课时提前将题目告诉学生,允许学生经过_学期的学习和思考后再行完成,有利于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且可给学生留有创新发挥的余地。《遗传学实验》考试则结合《实验情况记录表》,把实验预习、操作、报告、纪律等纳入考核范围;实验全部结束后还要单独进行实验原理和方法笔试,教师根据学生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给出最终成绩。

1.6精品教材的编写

教材建设是《遗传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教材的选用与学生遗传学整体知识的构成有着密切关系[23]。我们根据教学课件内容创编了具有明显新意的"十一五"国家多媒体规划教材《遗传学》,具有传统印刷教材所没有的特点[21],已被省内外多所院校在教学中采用。该教材编排独特、文字精炼、图文并茂,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新方法,特别是可以明显减少学生上课做笔记的时间,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内容;并有利于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学习和复习有关内容,现已被推荐申报"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在教学中还为学生提供30多本中英文参考资料,同时提供与遗传学有关的_些相关杂志,这些学习资料在学校图书馆可以借阅,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基本知识。

1.7教学网站和教学共享平台的建设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我们在学校的支持下加大力度进行《遗传学》网站等共享平台的建设,使之具有鲜明特色、内容丰富、共享性强等特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曰历)、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辅助资料(如教案、习题和参考答案、实验指导、网络版和课堂教学版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学资料)已全部上网,教师与学生对话式窗口,方便师生交流,形成了讲授、答疑、讨论、信息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具有"高开放"的特点。教学平台的建设现已实现了《遗传学》课程的校内外无障碍共享,学生随时可以点击"jpkc.zju.edu.en/k/531/"网<jpkc.zju.edu.en/k/531/%22%e7%bd%91>址进入网站学习,与教师在线交流,并可上网利用模拟试题自主测验学习效果。教学网站的建设方便了学生和教师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学习环境。同时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教学网站中收集和编辑了与《遗传学》课程有关的多种学习资源,包括参考文献、中外网络资源、中外遗传学重要期刊、遗传学名词英汉对照、名词解释、遗传学研究领域诺贝尔获奖者等。《遗传学》课程已按教育部的要求完成课堂教学全程录制和上网。

2优质教学体系的应用效果

2.1提高了《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优质教学体系的构建促进了《遗传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遗传学》现已成为国家精品课程,《遗传学》教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实验教

材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自创的教学课件也获得了全国"第六届高等农业院校多媒体课件评比_等奖",教学团队师资质量好,课程教学从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评价上形成一个科学优质教学体系,能够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整体上较好地解决了《遗传学》教学内容丰富、而教学时数有限的矛盾,也解决了多媒体课件好看、但笔记难记等问题,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心理,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遗传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争取国家和省级创新项目及学校SRTP项目中发挥了作用。

2.2教改成果和教学资源共享应用广泛,辐射作用明显。

《遗传学》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中所做的_些教改工作以及《遗传学》网站和教学平台的创建,不但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与其他一些高等院校《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全国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全国已有40多所高等院校的教师引入我们创建的《遗传学》多媒体课件、教材和教学网站应用于教学中。一些学校的教师也经常来校观摩和旁听我们的《遗传学》课堂和实验教学,交流《遗传学》的教学经验。目前我们创建的《遗传学》网站点击数已经超过190000人次。精品课负责人在2010年全国遗传学教学会议上对《遗传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创建、精品教材编写以及教学网站建设等支撑体系做了详细介绍,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2011年我们举办了全国《遗传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国大学生农学创新实验暑期培训班和浙江省首届植物染色体制片技能大赛,扩大了课程在全国的影响力。

3优质教学体系构建的进_步设想

第_,《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需进_步整合和优化《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新方法,力求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反映出遗传学学科的最新进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教学要求。

第二,继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进_步完善探讨式、讨论式授课方式,在课堂上尽量多留出一点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同时鼓励学生多利用功能强大的《遗传学》网站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积极与省内外有关院校交流《遗传学》教学课件,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无障碍共享,提高《遗传学》课程在全国的知名度。

第三,通过教学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遗传学》教学师资队伍,在引进高水平教师的同时着重培养和提高现有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以适应遗传学学科飞速发展的现状。

第四,推进探究性和开放性教学,创造条件开设学生自主实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的强大支撑作用,做好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工作,把科研中的新成果、新发现应用到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中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潜能。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学科中的许多概念,如旅游开发、旅游经济、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旅游心理、旅游公关、旅游美学等等,基本上都存在不严格、不清晰、因而“不可靠”的问题。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开始于描述世界的概念的形成。在逻辑上,“是什么”的问题,先于“为什么”的问题。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是在对对象的描述、分类、整理、比较、和量化的概念框架中进行的。因此,新学科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常规学科,严格的、清晰的有效的概念构建是其不可逾越的基础工程。

(一)概念有两种描述词语,一是指涉及某一类事物,具有一定性质的一切事物,如学校、旅游等;二是指涉个别事物,如马克思、非洲狮等。普遍性概念要满足科学研究的要求,需要经过三个上升的环节:

1、构建直觉定义。定义开始都是直觉定义,其基础是我们对于某种特殊现象的感觉。根据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儿童在开始组织世界时都是直觉定义------虽然,大多数人在成年时仍然沿用这种直觉方式,但它能满足日常生活交流的需要;

2、构建抽象定义。直觉定义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要求,所以要经过进一步发展,就是要上升为抽象定义,如在哲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研究中使用的概念即抽象概念:正义、幸福、价值、真理、自由等等就是经常使用的抽象概念;

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作为一个人,他在开始学术研究时,是凭直觉去把握对象的。他凭直觉对自己说,“这就是我要研究的东西”。然后,他划定对象的边界,并给它起一个名称,于是,产生了直觉定义和抽象定义。

3、构建操作性定义。科学研究需要更清晰的概念。为此,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了操作性定义的要求:从抽象定义变为操作性定义,方法是“采用测量它的操作方法”来界定对象,一般是使用变项和量度,使用条件描述法、指标描述法、行为描述法来使概念具有操作性,就是确定它实际上测定的就是它应该测定的东西。于是,就完成了一个有效概念的构建。

(二)一个有效概念至少要满足两个功能:

1、分类功能。概念至少要能满足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分类功能,将事物分类--二分法、三分法--多分法。不论几分,都必须坚持统摄原则和排他原则,即“非此即彼”。

2、比较功能。概念要满足事物的比较功能,即“大小”、“高低”、“强弱”等等。

只有清晰性、有效性的构建概念,概念的可靠性才能建立起来,才能在类似的情境研究中产生相类似的结果。只有这样,新学科的研究得以真正开始,形成学科共同体,不断深化对现象的认识,最终形成学科范式,使新学科从前科学成为常规科学。

在中国,旅游学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催生的早产儿,基本概念构建的不可靠成为学科发展的后遗症。

二、中国旅游学科中“旅游资源”概念的“可靠性”问题分析

2003年,颁布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旅游国标》)。我们以《旅游国标》中的“旅游资源”概念来进行讨论分析。在《旅游国标》中“旅游资源”明确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这个“旅游资源”概念,因为《旅游国标》的权威性得到最广泛的使用。但是,问题在于,要理解这个概念,关键是搞清楚什么是“旅游吸引力”?什么是“旅游开发利用”?什么是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就需要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营销学、旅游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联合攻关,并取得公认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否则,我们就只知道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和因素”。简单地说,这个权威定义就是“万事万物都是旅游资源”。

很显然,《旅游国标》的制定者,作为人,他是凭幻觉(非直觉)去把握对象的。凭幻觉对自己说,“万事万物都可能是我要研究的东西”。所以,他不可能划定对象的边界,因为它设定的三个附件都是无边界的。于是,他只是在“资源”前面加上“旅游”二字,算是给它起一个名称“旅游资源”。因此,这只是一种成人的投机取巧,旅游资源的定义没有达到“儿童在开始组织世界时都是直觉定义”层面,因为直觉定义也是“有边界”的,否则,它就不成为定义。所以,这个“旅游资源”概念存在三个缺陷:它不是直觉定义;它无法上升到抽象定义;它更不可能上升到操作性定义。

也就是说,《旅游国标》中的“旅游资源”概念离科学概念的构建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由于不成其为有效的概念,所以,它就不能完成概念的功能:

我们仅以概念的分类功能来分析它的不可靠性。在《旅游国标》中,编制者提出了旅游资源分类的“标准分类”和“性状分类原则”两个分类方法:

按“标准分类”分类。即根据“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来分,旅游资源可以分为: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如一栋主体建筑;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如一栋主体建筑与周围的配套建筑。b=a+a,,那么,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可以分为a类和(a+a)类两大类。这是先无中生有杜撰一个不存在的所谓标准,然后按该标准进行分类。不仅如此,此标准还让人啼笑皆非。

按“性状”分类原则分。那么,什么是“性状”呢? “百度”一下,我们知道:性状(traits)是遗传学名词,指生物体的任何可以鉴别的表型特征。生物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有的是生理特征,有的是行为方式,等等。研究性状主要是为了发现遗传规律。

再看《旅游国标》按“性状”分类原则分类的结果:“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划分”。可以分为:A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等“类”。

显然,《旅游国标》的“性状”不是指遗传学的“性状”,而是指“性质与状态”两重含义。那么“旅游资源”的性质是什么呢?按照《旅游国标》自己的定义,旅游资源的性质,是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吸引力、旅游开发利用价值、能产生效益等属性。假如按照“旅游吸引力”性质来分类,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产生“哪种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如可以分为产生x吸引力、产生y吸引力、产生z吸引力等类型的旅游资源。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旅游国标》的制定者先制造一个与遗传学“性状”似是而非的语词,让读者认为是一个新标准,然后回到一般用法“性质”上来,又再采用“偷换概念”的小把戏,把“旅游资源的性质”偷换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和因素的性质”,于是,旅游资源顺水推舟地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等8大类,旅游资源分类就成了“地分成地文景观、水分成水域风光......”多么顺理成章啊!为了规避“什么水、什么地才是旅游资源?”这个基本概念问题,《旅游国标》的制定者真是煞费苦心。

我们按照《旅游国标》的分类方法对青岛崂山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进一步揭示这种分类方法的荒谬性:

按“标准分类”分类。青岛崂山可以分为“大山和大山与许多小山”、“大动物和大动物许多小动物”、“大建筑和大建筑与许多小建筑”等n多类,绕口令!

按“性状”分类原则分类。第一步分类,把青岛崂山砍成块:它是山,属地文景观;山上有河,它是水域风光;山上有各种动植物,它是生物景观;山上有古墓,它是遗址遗迹;山上有房子,它是建筑与设施;山上有人卖矿泉水,它是旅游商品;山上有道士讲经,它是人文活动。第二步分类,把8大块砍成31颗肉丁;第三步分类,把31颗肉丁剁成155粒肉沫。景观学变成物理学,旅游资源可分为分子,再分为原子,再分为中子。

到此,相信问题已经得到说明,所以《旅游国标》中的“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部分,限于篇幅,就不再分析了。参与过旅游规划编制、评审的同仁,相信都有这样的经历:评审会举行时,评审专家东拉西扯不知所云,编制者弄巧成拙一头雾水,东道主东张西望不知所云:都以《旅游国标》为依据,殊不知,问题恰恰出在《旅游国标》上:不知道什么是“旅游资源”,又怎么进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