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体经济政策

实体经济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1篇

2011年12月,CPI以15个月新低收尾。但今年伊始由于春节因素导致CPI再度反弹,结束连续5个月下降的趋势,超过市场普遍预期值。食品价格成为CPI上涨的主要推手,同比上涨10.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3.29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1%,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7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8.7%,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28个百分点。

春节因素过后物价应该继续呈现走低趋势。然而,国内外多种因素决定了未来物价走势不容盲目乐观,助长物价继续走高的因素仍然不可忽视。从国际上来看,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开始呈现新一轮上涨,国际油价攀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自1月10日开始,LME铜价实现六连阳,期货市场上橡胶、黄金、乙烯等其他大宗商品都有不同程度的走高,输入型通胀不可忽视。此外欧债危机尚未消除,美国可能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多种因素叠加起来,或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流动性泛滥,会再度推高物价形成新的通胀。

从国内因素看,经济增速连续数个季度下降,要求货币政策放松呼声此起彼伏,1月份信贷投放总量突破8000亿元,货币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助推作用并没有根本消除。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诉求强烈,今年以来油价已上调一次,基础性商品价格走高对物价冲击不可轻视。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猪肉、蔬菜价格上涨趋势没有明显回头迹象。

同时,我们在观察CPI数据的走势时,还必须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这个数据研究的是同比的情况,即它是以一年前的情况作为统计基点的,因此,去年年底出现的大幅回落,是在去年同期相当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是,2012年1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0.7%,创下自2009年12月以来26个月新低。与此同时,当月全社会用电量出现罕见负增长。往年临近春节的时节,工业生产活动不活跃,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均会下降,但出现负增长是近年来少有的情况。用电量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用电量直线下降,而今再次罕见负增长,说明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不景气的迹象。

CPI和PPI,前者反弹,后者创新低,说明我国经济存在的通胀还未根本消除而经济不景气又加剧的两个极端现象,也就是说通胀和经济下滑的两难经济现象没有根本缓解。应对两难现象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压力不小,这是需要保持格外清醒的头脑和高度警惕的。因此,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中长期物价上涨的因素还比较多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仍要保持相对偏紧。

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农业科学院;使用问题;建议

科研经费作为科研项目实施的重要资金保障和来源,对科研成果有直接的影响,充足的可养经费可以保证科研项目更好地实施,但是由于在科研经费的报批和使用上存在较多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使其在使用时更加科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果,应将经费管理作为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口,研究政府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为进一步研究科研管理制度和创新国家科研经费使用体制打下基础。

一、现行科研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首先,科研单位更注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项目经费的争取、科研成果的评奖、科研论文的发表,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认识不足,科研单位更看重到账的经费是多少,而在经费的日常使用管理上却比较宽松;其次,错误的将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当做项目科研经费的负责人,使得科研人员觉得自己争取来的项目经费可任意支配和使用,财务人员在经费使用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把关;最后,一些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监管责任的动力或认识不足,在利益的驱使下,将科研经费挪为他用。

(二)科研项目立项时不严谨

虽然国家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进行了相应的财政改革,实现了提前预算、政府集中采购、国库支付等,并逐步加强了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科研经费使用混乱的局面,一些科研单位并不是为了科研需求出发,而是打着科研项目的幌子为自身谋取利益,为了得到科研经费的使用权,不惜费尽心尽,巧立名目挂牌立项,该行为不仅有悖于严谨的科研精神,而且大大降低了国家用于科研的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编制不科学

科研单位经费使用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完成的,但课题负责人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知识凭借相关的经验进行经费使用的预算编制,不了解科研经费管理需要遵循相关的及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制度,仅凭课题负责人的主管意识和具备的经验进行编制,很明显经费使用编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由于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并没有参与到经费使用预算编制中,很难对经费使用预算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

(四)缺失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财务评价和利用

科研经费的考核内容有: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科研课题经费总量等内容进行考核,然而并没有针对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过程进行相应的监督和分析,缺乏立项预算为基础的考核。加上在具体的工作中,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工作量大,工作程序复杂,使得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关于科研立项的相关知识,所以对科研项目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即便有评价也是流于形式。

二、提高财政性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建议

(一)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宣传,提高员工对其的认识

科研单位要切实落实好对科研经费正确使用的宣传和引导,做好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政策、法规、制度宣传工作,从而提高科研人员对经费使用管理的意识,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确保每笔科研经费均用在刀刃上。

(二)严格管理科研立项

一般情况下,科研项目纵向课题的取得虽经过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专家组的审核,但为了从根本上打击立牌子骗取科研经费的违法行为,与此同时,还要防止一些单位在同一研究课题上变换花样,改头换面,在不同部门进行重复申报情况,有必要加强对科研立项的管理;科研经费横向课题一般是与委托单位以协议的形式实现的,并不是必须通过专家的审核,针对这种现状,更要严加管理科研立项工作,全面监督横向课题经费的取得过程,避免科研经费被挪为他用。

(三)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的预算管理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关于科研经费的使用预算编制问题,科研大内管理者要对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编制工作进行全面的优化,并且根据自身所在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在编制课题经费使用预算时,课题组、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成立预算编制工作组,该工作组就是统筹协调课题编制工作,各个部门从不同的专业角度,针对科研内容并结合科研工作量进行细致、科学、准确的分析,以保证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编制的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准确化,以避免科研经M的浪费或超支。

(四)实现科研经费使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

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到科研经费使用的财务管理中,有助于科研人员随时查询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准确地编制科研项目的会计报表,做好课题项目核算变更说明与财务信息披露,通过该方法可以尽快发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

三、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会越来越重视,所以科研单位务必加强对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做到每一笔经费的使用都记录在案,严禁杜绝一切以科研为名的虚假经费申报行为,以保证科研经费较高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3篇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京津冀都市圈在政府管理、基础设施和环境等要素上竞争力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而在总体经济、对外开放、产业、管理、科技和人力资源与生活质量等要素上竞争力劣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各要素不同的支撑点上,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国际竞争力不均衡特点明显。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相比,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国际竞争力差距仍然较大。

围绕“十一五”时期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就如何进一步提高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国际竞争力,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对策一:以公平竞争、互利互补为原则,增强区域总体实力

在京津冀地区,河北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与两大直辖市形成巨大的落差。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把着力提高河北经济实力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河北经济实力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经济实力的提升,必须以公平竞争、互利互补为原则,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对策二:改善投资主体结构,拓宽其他投资来源渠道

首先,适当扩大天津、河北的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比重。区域规划必须要考虑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在投资方面尤其要注意这点。

其次,大力拓展民间投资。应积极采取措施,利用一切条件,鼓励民间投资。“十一五”区域规划尤其要强调京津冀都市圈区域民企环境的建设问题。各地要积极寻求措施,在市场准入、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民企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对策三: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提升对外开放竞争力

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经营环境。“十一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应把引进外资作为工作重点,加紧服务贸易等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要营造有利于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投资环境,重点是改善经济运行机制和行为规则,提高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程度。要进一步理顺体制,优化环境,为外商投资提供优质服务。要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发展网上招商、招商、委托招商等招商方式。

要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的水平。要鼓励企业“走出去”,不断开辟新的市场。在对外经济的发展中,要着力扩大商品及服务出口的份额。

对策四:加强区域分工协作,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十一五”区域规划要重点考虑京津冀都市圈如何加强区域分工协作,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问题。

首先,要对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和布局统一进行规划。在鼓励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前提下,以各地区现有的经济结构为基础,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建立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群,重新构建京津冀都市圈产业格局。

其次,要明确产业分工,实现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北京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为中心,带动现代制造业、都市农业的发展;天津以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促进商业和城市服务业的振兴;河北省的唐山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秦皇岛巩固和提高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形成完整的、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都市圈的核心地域,带动外圈的发展。

对策五:建立科学的政府公共管理体系,提高整个区域的政府管理水平

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完善而科学的政府公共管理体系,积极进行政府公共管理的基础建设。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拥有处理政府日常事务职业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公务员队伍;建立一套与科学发展观相匹配的政府公共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在重视经济指标的同时,将政府公共管理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要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预决算体系;促进与加快公共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质量。要积极引进科学的管理办法,促进公共管理科学化、技术化,并积极推进公民与社会参与公共管理,确保公共管理的标准化及其公开、透明与效率。

对策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和协调

应考虑建立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机制和资源的共享机制问题。要进一步规划和整合区域内的交通资源,包括海港、空港、铁路、公路、管道等设施的布局分工和协作。要加速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协调,构筑一体化的交通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的阻隔,促进跨区域运输发展,提升区域交通网络的便捷程度。应加强区域内航空港、海港的有机联系,促进分工与协作,提高经济效益。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基础设施方面,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协调项目建设,为区域发展构建良好的载体。

对策七:加强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和协调,考虑建立京津冀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并建立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

应加强区域生态经济功能规划,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统筹协调流域上下游、行政区域间、开发与整治、发展与环境、近期与远期等关系,形成区域内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区域合作机制。各地政府应把本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考虑。

应以区域内生态环境整治为先导,加快重点地区的生态建设,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防治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加大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流域的环境治理力度,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应努力建立起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监测体系是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控能力建设,建成京津冀都市圈生态监测网络,确立和完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对策八:开源节流,解决水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

应在区域规划中明确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率等相关指标的目标。除大力开发工业节水、居民生活节水技术外,要积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灌溉技术。要从水资源的监测出发,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使用,在进行水环境修复、水污染的综合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技术。要加大京津冀地区的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要加强对工业领域的整体经济调控,以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政府应通过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鼓励节能并引导、鼓励新能源的应用。

对策九:提高企业绩效,增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企业的竞争力

要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创造宽松环境和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建设一支新型的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在通过市场配置经营者、完善决策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对策十:发挥京津科技优势,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要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基础性、企业主体、国家科研机构骨干的作用,进一步形成整个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区域内科技创新方面的协调和合作。应以科技合作为先导,发展科研与生产的联合。可考虑建立完整的京津冀科技信息系统,全面掌握京津冀科技状况及发展动态。要充分利用京津强大的科技优势,促进整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要扩大人才规模,优化人才结构。要按照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盘活人才存量,统筹人才资源开发,扩大人才增量,不断壮大公共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及农业实用人才队伍。

对策十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进一步明确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社会发展的目标,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加大环京津地区贫困带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彻底改变该地区的发展环境,缩小与京津地区的差距。可考虑实行特殊的财政支持、生态环境补偿等政策,最大可能地解决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的贫困人口问题。

要充分估计京津冀区域的就业与人口流动趋势,并进行科学地把握和调控,使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群的形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对策十二:推进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市场一体化进程

加快生产要素在京津冀经济区的流动,促进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不仅应加强商品市场的建设,更应重点加强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提高生产要素在地区间、产业间的配置效率。

对策十三:对区域内主要城市群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实现优势互补

做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主要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发展,才能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才能发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主要城市群的各自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才能提升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和总体竞争力。

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必须立足于各城市的发展基础,做到发挥优势,抑制劣势,合理分工,实现共赢。在合理调整城市职能分工的同时,合理调整地区产业布局,最终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对策十四: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因子分析法;政策建议

如何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的辐射下提升城市竞争力,是保定市发展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河北省11个设区市的比较,得出具体的差距,并针对提出提升保定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1.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我们在科学性、可比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原则指导下,选取了X1GDP,X2人均GDP,X3金融机构年储蓄存款余额,X4固定资产投资,X5人均年可支配收入,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8园林绿地面积,X9供水综合生产能力,X10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X11每万人拥有医生数,X12每万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数,X13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X14公路客运总量(万人),X15公路货运总量(万吨)X15,X16单位GDP财政收入,X17单位GDP财政支出,X18人才密度和X19专利申请授权数构成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本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12年《河北省统计年鉴》,实证的数据都通过标准化处理。

1.2 河北省11个城市竞争力的测算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的11个设区市进行城市竞争力的评价,通过计算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前5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利用旋转方法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并根据经过旋转后主因子所涉及的指标,我们将F1定义为城市经济实力,F2定义为经济发展质量,F3定义为城市管理,F4定义为城市发展潜力,F5定义为城市基础设施。

本文运用SPSS19.0软件,根据回归法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从而得到因子得分函数:

F1=-0.003X1-0.207X2+0.214X3+……+0.148X19

F2=-0.002X1+0.114X2+0.050X3+……+0.254X19

F3=0.187X1+0.424X2-0.185X3+……-0.219X19

F4=-0.001X1-0.283X2+0.064X3+……+0.090X19

F5=0.109X1+0.317X2-0.039X3+……+0.053X19

本文以各主要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来计算综合得分,F=0.28164*F1+0.22447*F2+0.16683*F3+0.16511*F4+0.09103*F5,河北省11个设区市的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及排序。其中前五名的各主因子与综合得分排序情况如下:唐山市F得分0.84,排序第一名,其中F1得分0.734679,排名第三,F2得分0.60082,排名第四,F3得分1.96796排名第一,F4得分0.65704,排名第四,F5得分0.62275,排名第三;石家庄市F得分0.77,排名第二,其中F1得分1.90607,排名第一,F2得分0.97285,排名第二,F3得分-0.4376,排名第八,F4得分0.59608,排名第五,F5得分-0.07537,排名第六;邯郸市F得分0.16,排名第三,其中F1得分-0.39302,排名第六,F2得分0.30294,排名第五,F3得分0.04541,排名第五,F4得分1.57055,排名第一,F5得分-0.73517,排名第二;保定市F得分0.06,排名第四,其中F1得分-0.18329,排名第四,F2得分1.79964,排名第一,F3得分-1.3312,排名第11,F4得分-0.86361,排名第九,F5得分0.79274;秦皇岛市F得分-0.08,排名第五,其中F1得分1.46201,排名第二,F2得分-1.10154,排名第十,F3得分0.24479,排名第四;F4得分-1.54736,排名第十一,F5得分-0.28197,排名第七;

2.保定市缺乏城市竞争力的分析

首先,保定没有绝对优势的经济实力。虽然保定的经济实力排名第四,但优势不明显,而且与前三名的差距太大。靠近京津,一方面保定的首要职能是政治职能;另一方面保定优势资源都被京津地区所吸收,导致保定被边缘化。

其次,政府城市经营与管理能力较低。保定城市管理因子得分中全省最低,保定资金外流和外逃现象严重,并且基础设施实力落后,这不利于城市建设和产业集群。

最后,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人才外流和消费低迷局面并存。保定市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得分排名第九,比较靠后。由于比邻京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和缺乏系统的招贤政策,保定市的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保定收入水平低,保定的消费能力不足。

3.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要加强城市经营与管理能力,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一要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二要加快县域之间的交通建设,完善市区基础建设;三要积极建设生态城市,提高绿地覆盖率,加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防治。

其次,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第一我们要做好保定文化古城的定位和城市品牌的宣传;第二加快和完善文化公共基础建设,如关汉卿大剧院、历史文化名苑等;第三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影视作品或特色文化节等方式提升保定文化古城的知名度。

最后,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源。一方面,可以以项目、产业、需求等为支撑和向导吸引人才,通过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另一方面,教育体系应以产业发展为向导,以育才引智为渠道,建设人才智力密集区。(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肖红叶.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2

[2] 林善纬.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郝寿义.有关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几个问题[J]理论政策,2007(4)

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建筑 市场竞争力 全生命周期 指标体系 政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正在向低碳经济转型,并将减排计划纳入了“十二五”规划。我国城市碳排放的60%来源于建筑维护功能本身,建筑消耗的能源为全国商品能源的25%-26%,目前我国每年建成的建筑中,0.95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因此,减少建筑的碳排放是实现减排计划、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文献综述

低碳建筑之所以难以推行,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为低碳建筑额外的投资可以弥补以后耗费的运营成本和能源消耗费用。因此,需要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使购买者认识到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支出低于普通建筑。在20世纪70 年代,Anderson,M.K.等人将全寿命周期费用概念运用于建筑领域,20世纪80年代,G.Wagstaff. 等人在全寿命周期费用估算中考虑了建筑行业中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资金的时间价值。此外,庇古提出 “庇古税方案”,提倡对有正外部性的活动给与补贴,以期增加社会福利。在本研究中,即为对投资“低碳建筑”的投资者进行有效的补贴。

三、指标选取

低碳建筑竞争力指标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稳定与前瞻性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重要性和灵活性原则。根据收益成本法进行分析:

1、节能收益:该收益相对于高碳建筑来说,比较的是节省的能源所带来的收益。贴现率则是考虑的是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建筑,其未来的现金流贴现到现在时所带来的收益。

2、消费者意愿每平方米比高碳建筑购买价格:对于衡量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消费者愿意为每平方米的低碳建筑多花的钱是投资者的收益。因此要鼓励消费者多消费低碳建筑,逐渐改变消费者的观念。

3、外部性收益:基于外部性理论,低碳建筑带来的外部性收益是全社会的收益中体现出来。为了减少无谓损失,应该考虑到使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进行比较分析。

4、政府的补贴:政府对低碳建筑的补贴或者是对高碳建筑的惩罚也是低碳建筑竞争力强弱的指标之一。政府补贴力度大,则低碳建筑竞争力强。

5、投资者使用新设备增加的投资:相对于高碳建筑来说,投资者在建造时需要使用比较先进的设备。而在其他方面的变化并不是很大。所以低碳建筑的投资者相对于高碳建筑来说新增的成本就是使用新设备增加的投资。

四、政策建议

对于建立的模型来说,若想估算出低碳建筑市场竞争力的值,则必须有数据作为支撑。根据上文建立的低碳建筑评价指标,可知模型所需数据需要政府的支持。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1、对能源局的建议:在上文所述模型中,对能源的价格进行贴现是模型的基本思路之一,因此,预测低碳建筑寿命周期内的能源价格是精确模型计算结果所必须的数据。建议国家能源局通过对过去若干年能源价格的统计分析,对其价格波动性具有的规律加以分析,在考虑未来可能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学软件对能源未来价格进行预测。

2、对国家建设部的建议:本文目前研究的低碳建筑是相对于同类高碳建筑而言的,将低碳建筑追加的投资与通过模型计算出的能源贴现价格进行对比,从而将低碳建筑的市场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

3、对商务部的建议:衡量低碳建筑市场竞争力是基于双因素模型基础上的“消费者―供给者―调控者”三维模型来衡量的。笔者将消费者偏好分为节能偏好和绿色偏好两种。节能偏好通过节能敏感性衡量消费者愿意为低碳建筑的节能功能多付出多少钱。绿色偏好衡量消费者愿意为低碳建筑造成的正外部性,即环保效益多付出多少钱。上述两种偏好的测量可由商务部进行问卷的设计及发放回收,数据的处理计算。

4、对财政部的建议:由于低碳建筑具有正外部性,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效益,财政部可以考虑通过对低碳建筑开发商进行补贴的方式鼓励低碳建筑的开发,以期增加社会福利。补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节能补贴,即计算开发商对低碳建筑比同等的高碳建筑追加投资的数额,另一种为环保补贴,即由于低碳建筑对环境造成的正外部性而进行的补贴。

目前我国的低碳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推行实施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因此,需要比较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中与传统建筑的成本,得出低碳建筑在经济和环境中的优势,量化其竞争力,而模型需要的数据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低碳建筑将逐渐深入人心,渐渐取代传统建筑,成为建筑业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孙耀龙.基于生命周期的低碳建筑初探[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

[2]朱静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住宅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3]陈菲.生态住宅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4]高宇波.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可持续住宅研究[D].2008.建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