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土文化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艺术;即墨子植;民俗美术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即墨樯子艺术的起源
即墨樯子艺术人选青岛“非遗”保护名录。近年来,笔者多次实地调查了即墨}子艺术,访谈了作为青岛市级即墨植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承厚等多位即墨}子老艺人。查阅了即墨楹子当地老艺人的家谱资料,搜集了大量即墨}子图案资料以及老艺人口述资料,希望以此对即墨}子图案纹样形式的变异与时展赋予新意等交错并存的机制进行分析。
“}子”,在胶东半岛当地称谓“饽饽}子”,是用以制作面食的模子,也称“模子”、“果载”、“印花版子”、“面模”,一般为木制,也有陶制、瓦制、玉制等其他材料。而具特殊性且有200多年历史的胶东樯子,尤以青岛即墨一带的}子最具特色,被称为“即墨}子”。随着历史的延续,}子图案的溯源可能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岩画中,如根据研究者的研究,可得知在西辽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就出土了有明确地层证据的凹刻^面岩画图像。到先秦时期,《考工记・总序》中之”旎人”,就是削刻手巧的专业工匠。在《周礼・笾人》记载,“羞笾之实,糗饵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将面胚放人刻有禽兽、花鸟的印模内成形”,这也是最早记录楹模面具的文字记录。到唐宋时期,}子工艺已经很成熟了,近年来出土了很多唐代玩具模子,以及宋代的泥模和陶模,不难看到宋代民间}子艺人技艺之精良。
在访谈中,值得思考的一个事实,据即墨王家葛村上了年纪的村民以及}子老艺人都会讲他们樯子的来源,也都认为他们的祖辈,是300年前来自于遥远云南的一对挑担的兄弟落户至此,带来了}子技艺。当我们试图从文献中记载当地的神话创世传说故事和民间习俗中去证实时,似乎云南和即墨王家葛村樯子有些渊源,这就是《徐霞客行记》中有对云南这一糕饼面模造型的简单描述,今天云南还有樯模这种技艺。从明初到清初期,因历史数次军户剧增而改变了即墨地区的社会构成,而明初军户人口主要是从云南迁移。虽因年限日久,带来了}子技艺的云南兄弟之前的一些相关资料已很难查实。但通过对民间艺人家谱的查询和即墨县志的查阅,大体如此。后来落户即墨葛村云南这对兄弟中的老大的后人大都外出或作别的活计,少有人制作}子;而老二的后人还在做楹子的居多,他们相沿繁衍今天的王家葛}子村落。
从历史来看,虽秦代已经置县,但其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处于整个山东半岛东南部的胶州湾。三面环水一面临陆,在交通不发达的生计方式为农耕渔猎时代,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下。我们认为,经过长达几百年的历史演进,与其说即墨楹子是外来传人,还不如说是长期封闭的即墨当地原住民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自己独特的技艺手段把自己的心理情绪外化为这种楹子艺术。与其说即墨}子是一种必须生活用品,还不如说是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的表达。这种}子艺术化解了他们长期处于半封闭的状态下的心里意识的匮乏感,是即墨人实现自我解放的一种途径,也是即墨人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同样,即墨}子艺术也融人了远古东夷文化和齐鲁文化,承载着胶东民间文化基因的“即墨}子”,具有胶东半岛独特海路文化民俗生活的表达,这种技艺又通过商贸文化往来,甚至影响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的糕点模具和日常器物中。尤其作为祭祀中的糕点比重大。
二、即墨梳子艺术的制作技艺及其图像文化内涵
即墨}子的制作技艺,以父子相传以及师徒相承等方式,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总结与改进,已形成一套流程完备的制作技艺。通过长期实践,在制作和使用上更加便捷。即墨楹子在选材上,主要选择“有骨无筋”且不变形的梨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者走访调查的即墨楹子传承人王承厚、王兆新老人,给出了很好的诠释:好技艺“活”用工具。经验丰富的即墨}子民间艺人,曾用7把刻刀,做出来的活儿也地道、神奇,哪怕是最细微的地方,用的很灵活,或角、或测、或平,使用起来很灵活。即墨老艺人始终注重传承老技艺“一面坡一面陡”,纹样清晰、}面滑润。这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学习制作}子只学其皮毛,而不领会其深意,更不懂得即墨}子这种传统技艺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
体现在人生礼仪中的即墨}子图案,如人之初生的主题是表现繁衍之神的图腾动物形象,刻出阴阳双鱼相交,化生人类万物大千世界。即墨楹子大多}两类鱼,一类为鲤鱼,体态优雅和长寿之意;一类为金鱼,佛教中金鱼代表幸福和自主。或刻包含人类远古生殖崇拜的“鱼戏水”、“鱼戏莲”(莲既有母题之象征,也表达了《诗经》中和闻一多常提到“鱼郎莲妹”),是对子孙繁衍的希翼。或刻“鸟和鱼”、“花和鱼”图案,包含了天地、男女、阴阳化生万物的生殖和繁衍的内容。又内含了“阴阳两性”产自宇宙混沌“一”的本源,日本著名图像专家杉浦康平也认为太阳的使者是鸟,东西方专家大都认为花(以中心向四周发射)为太阳造型的象征。孩子过百岁时或开锁子,女孩用“小燕儿饽饽”(聪明伶俐),男孩用“老虎饽饽”(勇敢和驱邪,老虎身上性器官形状的条纹代表阳性的方便,或受佛教影响代表五行之中为东方“阳”。),在孩子过百岁时。要把孩子带到娘家“出行”,要做一对“太岁”和一对“大葫芦”,在“岁”和“葫芦”上制作彩色面}花,寓意孩子能长命百岁、岁岁平安、福禄岁安。在人生婚俗礼仪中楹子图案更令人叹为观止,在当地,已牢牢打上了胶东半岛烙印的楹子面点被用于婚俗礼仪至今传承不衰,订婚是要做“巧饽饽”,一般是由婆家送给娘家二十个,娘家留十个,然后娘家回送给婆家的}花更多,有“鸳鸯、金鱼、狮子、蝴蝶、佛手、龙凤、瓜、莲花、牡丹、鸳鸯”等图案,以组成“龙凤呈样、鸳鸯戏水、瓜瓞绵绵、榴开百子、福禄双喜、鱼戏莲、蝶恋花、风戏牡丹、麒麟送子、必定如意、夫荣妻贵等有美满、幸福、早生贵子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而其中尤以“石榴”和“鱼”的造型最为重要,寓意绵绵瓜瓞、吉庆有余。结婚时由娘家制作,在婆家展示的“铜盘饽饽”丁二艺复杂、精致。一般先制作莲花底座,在莲花座中间安一个大花饽饽,两边一般制作两条摆尾大张嘴巴的龙,即“二龙戏珠”(“珠”指美好事物或娇妍女人)。待到新媳妇回门,娘家人又为新出嫁的闺女}出两盒“上炕礼”,迎接闺女回娘家。在结婚当天,除了要由“压箱饽饽”(嫁妆四角),婆家和娘家要准备很多小饽饽楹子。给孩子们和前来祝贺的亲友邻里撒去,把吉庆喜事也带给亲朋四邻和淘气的孩子。收获乡亲和“天真无邪”孩子的祝福,这恰如压岁钱的初衷,它隐含了双向的利益吉祥驱使。葫芦藤蔓和狮子滚绣球也是婚嫁和子嗣繁衍的象征。葫芦籽众多,“累然而生,食之无穷”,又藤蔓绕旋,寓意子孙万代绵(蔓)延,是百姓所祈盼的长寿、永恒、爱和和谐的象征,有无限或类神秘的吉祥结符号含义,是佛陀智慧和慈悲的化身,故内含了“d”字符变体造型。雄狮子滚绣球,民间说好日子不断头,因“绣球”有闺阁女子之意,二者又寓意“戏”内含“性”;雌狮子逗小狮子,英国著名符号专家罗伯・比尔指出中国传说认为,母狮的奶从其爪尖产出,故有母爱、和谐之意,“师”有太师少保,寓恭祝官运亨通、飞黄腾达。而今天的饽饽}子类别造型单一,纹样图案少,流于形式,内容单薄,阴雕及线刻浅、层次少,线条缺乏细腻、工整,造型缺乏圆润,图案缺乏生动,不能因材制宜,难成果食花样,奇巧百端之状。
体现在节日风俗中的即墨}子图案,如农历大年是最富有特色的民俗节日。胶东各种形色饽饽樯子又增加了新年浓郁氛围。过年的饽花图样更多,有元宝、鱼、猪头、佛手、莲花、向日葵、桐叶、寿桃、龙、凤、麒麟、飞禽和莲蓬、葫芦等}花图案。祭灶王爷要用花狗,祭天用鱼饽花和饺子等,祭祖先神灵要用鱼、猪头、桃,正北祭用元宝饽饽祭财神,正所谓祭祀有讲究。过了大年三十,就开始互相串亲戚,初一初二看姑姑,初三初四看丈母娘,带着吉祥寓意的佛手、龙风、鱼、元宝、莲蓬,大的叫饽饽,小的即墨当地叫“gu cha”之音。在端午节时流行}荷叶、荷花,荷花纯净并带着断灭的佛教象征。}花十二属相并配以“五毒”图案,因古代瘟疫肆生时有禳病祛邪之意;而以“蛙”为首,蝎子、壁虎、蛇、蜈蚣相围绕,又有阴阳交合之象征含义。民俗图案中隐含的首要内容是生育和繁衍。在端午和春节}马与瓶、如意、元宝组合的图案应用比较多。
的确,民俗生活是民间美术的载体,即墨}子作为一种民间民俗美术,无孔不入地渗透在胶东半岛民众自身的社会生活之中。
三、即墨}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首先,当地经济发展及政府部门的重视对即墨}子艺术传承的影响。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即墨}子艺术的发展同样需要经济的支持。即墨}子艺人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的话,他们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自觉发展即墨樯子。当地政府应很重视当地的民间文化“即墨}子”的发展与传承,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专门为民间艺人提供创作场地。每月给他们发放补贴。
其次,当地民间艺人及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对即墨樯子艺术传承的影响。随着国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虽然当地政府也积极保护即墨}子及其传承人,对即墨磕子民间艺人的帮助和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子民间艺人和当地民众也要逐渐认识到并立足于当地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地担当了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只有当地民众扎根于胶东半岛的沃土上,既热爱生产、生活,叉坚持自己的樯子创作,才能突出即}子艺术特色。
第三,应当积极探索一种原生态的保护模式。即墨}子作为一种原生形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根与源已牢牢地植根进胶东半岛民众生活之中,其最广大的支持和拥护者也是民众。即墨}子艺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它出自胶东半岛劳动者之手,电必然服务于劳动者自己,形成其自有的独立体系和文化圈。表现当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世界和对美好的生活的愿望和想象,存在于海洋半岛特有的自然意象和胶东独特的社会意象,才是即墨}子艺术的创作素材与源泉,只有通过这样的独特意象表达,才能表现出胶东半岛民众独特而微妙情感的表现。即墨}子艺术必须在胶东半岛自然、文化环境中赖以发展与传承的。我们认为,保护和传承即墨樯子艺术,应当保护其生态场,包括胶东独特的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只有对这些胶东当地的环境生态上加以整体保护至关重要,对胶东半岛民众特有的群体心理文化素质、民间信仰宗教等的人文生态加以保护,才能有效保护其原生态艺术。
四、结语
1.1乡土文化的定义
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知识、技术知识、医学知识、民间文学与艺术知识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知识等。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富和乡土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
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所以,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制度的还是生态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已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因此,乡土文化具有以下内涵特征:1)乡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纵观世界上各个主要的农耕文明,大都发生过中断或衰落,唯有我国的乡土文化从未中断过,它一脉相承直到今天。2)乡土文化是一种农耕型的文化。这种形态的文化,不仅在意识形态上使农民群众形成了重农、尚农的思想,而且在社会心理和行为上也产生了深刻影响。3)乡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总是能够积极地吸纳和融合异质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应付。4)乡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这种和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1.3乡土文化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关系
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灵魂,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乡土文化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之间的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受乡土文化的影响,又是乡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是乡土文化的写照。由于乡土文化具有延续性的特质,因此可以根据需求从乡土文化当中找寻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素材来获得设计的思想源泉。同时,乡土文化作为乡土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在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时也是对新的乡土文化的创造和完善。即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一旦形成,就会对该地域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新的乡土文化情景。不同的乡土文化反映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上会产生不同的人居环境风格。
2乡土文化的作用
乡土文化使设计者在认识理解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过程中转化为设计理念,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文化根基。
乡土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记录着乡土文明发展的轨迹和特殊性,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传统,聚集并沉淀为一定的社会密码,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原生态文化。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必须从中吸取营养,寻找设计灵感。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模式或载体的选择,只有与当地的乡土文化相结合,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由此可见,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根基。
2)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导向作用。
乡土文化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乡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乡土精神文化,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设计者提供方向和方法,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他们面向农村美好未来,以农民、农业、农村即“三农”整体利益为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业为重,使设计者自发地去遵从,把“三农”与设计者的意愿和愿景统一起来,从而促使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更加符合“三农”的实际需要。其次,对农民、农业、农村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农业、农村树立大局观念,支持和配合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的设计。因此,乡土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使设计者自觉的按照农民、农业、农村要求去设计人居环境。
3)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
乡土文化具有传承的作用。乡土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今天的乡土文化,是建立在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优秀的乡土文化凝聚了乡民世世代代的智慧,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乡土文化的传承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传承。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不能离开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否则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要批判继承,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对于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又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应继承和发扬,对不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4)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指导调适的作用。
乡土文化中有乡土奋斗目标、乡土的行为规范和乡土的共同价值观,这些都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它让设计者明白自己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哪些地方该发扬,哪些地方该规避,为设计者指明了调整和适应的方向。通过这些指导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使设计者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印迹,坚持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实现人居环境设计与人的天人合一。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3.1对乡土物质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物质文化中有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以及乡土地貌、乡土气候、乡土植被、乡土材料、乡土色彩、乡土符号等元素。它是在乡土地域范围内自然产生,且能被设计者利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带有乡土文化的真实性和朴实性,对节约新农村人居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对乡土色彩的运用。设计者在进行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前要深入了解当地农户的风情民俗,体验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场所精神,运用乡土地貌色彩、土壤的色彩、植物生态、人文内涵、天空、大地、山林、水体等自然物质实体固有乡土色彩,挖掘出当地的乡土色彩,并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去,使得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富有乡土气息,创造出独具匠心的色彩映像。乡土色彩对整个造型赋予了乡土个性语言,它是造型要素无法取代的。又比如对乡土符号的运用。设计者将乡土符号作为物质载体,再结合当地的风情民俗,并以艺术的造景手法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从而设计出能真正体现乡土文化特色、个性突出、生态和谐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还比如对乡土材料、植被的运用,呈现出的是自然美。取材于大自然的石材、植物、木等自然材料,通过造景手法处理使普通的材料变得不普通,利用地产的瓜、果、梨、桃等水果或蔬菜作为绿化设计素材,使之成为新的景观观赏对象。同时那些乡土建筑凝聚了历代民间建筑设计师的灵感,体现了民俗风情与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设计者应重视保护乡土建筑,注重从乡土建筑的布局、墙体、屋顶、门窗和其他细部中吸取地域元素,让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土建筑和谐共生。
3.2对乡土精神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看得见的东西是它的物质文化存在形式,那些看不见的是乡土精神文化,它飘离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载体之外,隐藏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形式的背后,透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物质文化所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审美情趣、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创作手法、设计方法等,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乡土精神文化。而这些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乡土精神、农耕传统、地域风情和民间技艺是乡土精神文化的精髓,可以作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主题和设计理念,通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载体设计,去营造空间环境,不仅能体现乡民的意识观念、审美情趣、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同时还将反映蕴含在其中的深层次的乡土精神文化内涵。因此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乡土精神文化特征的表达,重在意境、神韵、场所精神的塑造上,在潜移默化中将地方的风俗遗存、生活模式、传统空间格局传达出来,作为一种乡土精神文化特色的见证。
3.3对乡土制度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制度文化介于乡土物质文化与乡土精神文化之间,相对于乡土精神文化而言,更具有外观的凝聚性、结构的稳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它既起着规范乡民行为和办事规程的作用,也起着规范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作用。乡土制度文化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提供了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设计规范,这些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规范反映了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共同意愿。同时,乡土制度文化是非物态文化,它的乡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土纪律制度、乡土道德准则、乡约村规等,有利于增强设计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了解乡村的发展历程,知晓先人留下的文物古迹,促使他们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使之合理利用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资源,以乡土制度文化为切入点,引导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如以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为物质载体,引入当地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乡土材料,如古井、水车、石磨、古树等器物和农耕文化的簸箕、斗笠、锄头、风斗等原生态的生产农具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充分展现乡村特有的艺术美。
3.4对乡土生态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应有效利用乡土生态文化元素。因为“环境的背后蕴含着千百年来生态演进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它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改造,深深打上了人的实践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然而,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缺乏对生态文化必要的尊重,对其运用还比较薄弱,大多以损害乡土生态文化为代价,过度的设计已造成乡村资源浪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是发展乡土生态文化、建设乡土生态文明的需要,设计者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有效地运用乡土生态文化资源,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把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微生物、土壤、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一个多维的复合生态体进行设计。也就是说,设计者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充分考虑,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人居生态系统,为农户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4结语
一、引进乡土文化,拓展课程内容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在生活中,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的乡土文化,品德课教学要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
我们的家乡在苏北,濒临有“苏北黄浦江”之称的灌河,滨江滨海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加之丰厚的“二郎神灌江口大战孙悟空”的文化积淀,迷人的水乡风光,孕育了醉人的从汉朝李广利执政海西时就造就的“盐河地域文化”。在教学《我来做个小导游》前,我要求家长带领孩子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纵览家乡的风景,如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美丽的沂河风光、幸福林海、张店古镇……课堂上,我让学生做“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家乡的美丽风景、历史文化景点等。由于学生课前都有了亲身经历,讲起来头头是道;由于介绍的是自己家乡独特的风景,学生讲起来是满腔热忱。
乡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乡土文化资源,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将品德教材内容和乡土文化进行整合学习,适时、适度地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品德教学中,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品德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
二、研究乡土文化,提升课程内涵
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有的品德课堂缺乏吸引力,就是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致。发掘乡土资源,并在教学上适当地运用,能更清楚地解析品德教材,弥补教材之缺陷。乡土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并优化组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家乡的文化多姿多彩,让我们的学生浸润其中,吸收丰腴的营养,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眼光更加远大,热爱家乡之情更加浓烈。
张店地处沂河南岸、盐河东岸,境内还有义泽河、龙沟河、六塘河、武障河等入海河流。在教学《生我养我的地方》一课时,我打破了传统的局限于课堂的教育形式,组织学生研究“家乡的河文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家乡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历史,是从江河开始的……我们的家乡张店镇就是在“六横二纵”的八条河流的环抱中孕育成长与发展的。千百年来,古镇倚河而建,持续发展,繁华依旧。一条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记录着一串串动人的故事,给张店的历史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我们开展了“关于家乡的河文化调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加深了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让学生变得更独立、更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心也随之增强。
乡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它是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在互相作用中积淀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结晶,最能反映民族的风土人情、生存心态和精神内涵,乡土文化是本土本乡土生土长的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从而更热爱家乡,我们要从乡土文化入手,结合品德课程特点,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表现家乡文化。
三、传承乡土文化,发挥课程功能
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热爱家乡是品德课程的基本功能。乡土文化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要让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审视家乡的历史,用虔诚的心灵感受家乡的温馨,用洁净的双手抚摸家乡的面容,用铿锵的鼓点奏响家乡的华章,在活动中增长见识,传承乡土文化。
在教学《民风民俗知多少》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挖掘了“张店锣鼓文化”。学生了解到张店古镇“锣鼓各打各”的文化源于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传说后,心中多了一份热情;学生明白了这句话是形容各人做各人的事,并都做到了一个点上,形成了一种和谐之音,心中一片释然;受张店锣鼓第七代传人林爷爷奏响的锣鼓声的感染,学生们自发组建起小锣鼓队,传承了这一地方特色;近年来打响的“锣鼓”牌西瓜、“锣鼓”牌葡萄、“锣鼓”牌大米、“锣鼓”牌西红柿,让学生看到了家乡的未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是童年的烙印,“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是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辽阔的空间,悠远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多数学生将来还是家乡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所以,发挥品德课程的功能,传承乡土文化,对于引领学生认识民族文化传统,走向经典人生,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城镇文化建设。对一个城镇来讲,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形不成自身的特色,优势就发挥不出来,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千城一面”“千镇一面”。而城镇都是由乡村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是城镇文化的根基。所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能因为城镇的崛起而失去了发展的根脉。
树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智慧结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乡土文化,是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用各个领域中智慧和才能的结晶。保护乡土文化,不是让它们进入博物馆,也不是让农村生活倒退到以前,而是要把这些传统文化积淀变成我们未来文化创造的源泉。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延承和全方位的延承。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激活乡土文化的“现代芯”。乡土文化要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在不改变原有文化内涵的前提下,注入健康、现代的文化因素,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接受。在这方面,相关部门应积极地引导、组织,并给予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例如,城市有市民活动的广场,那么乡村也可以开辟乡村舞台等公益设施。另外,要采取一些帮扶措施,以艺术手段把老百姓生活中的乡土文化基因激活。鼓励老百姓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多给乡土文化表现的机会,多参与指导其中的创作。如吴桥杂技,不仅传承了原有杂技的精华,又结合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了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杂技节目,使这一艺术形式常演常新。
让民间资本来滋养乡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土文化的产业化是一项重要内容。推进乡土文化的产业化,关键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产业融资机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近年来,文化产业日益受到民间资本的青睐。但由于文化产业培育期较长、市场营销模式不明朗等因素,民间资本在投资时又不免顾虑重重。那么如何消解民间资本的投资顾虑,实现民间资本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做好政策引导,出台更有力的激励措施。比如,政府部门文化产业项目指导,针对乡土文化产业项目尤其是重点乡土文化产业项目,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景观改造中大量地应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的设计理念,这些变化大大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步伐。但城乡一体化发展如同一柄双刃剑,它使进化中出现了一些同质化倾向,城市、乡村正在失去地域的、文化的、多样性的特色。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造景元素,它以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也构成不同地区的典型植物景观特色。而在选择植物造景时应符合“适地适树”原则,应以乡土树种来体现地域特色。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要探索在景观设计中利用乡土树种来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
1、对乡土树种及地方性景观的认知
乡土树种又称本土植物。广义的乡土树种可理解为:经过长期特定的自然选择的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该文所论述的乡土树种仅指在当地自然植被中,观赏性状突出或具有景观绿化功能的高等植物,它们是最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
地域是指一个具有具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地方性是指与一个地区相联系或相关的本性或特性;或者说就是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综合特性,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基于以上对地域及地方性概念的理解,可将地方性景观定义为: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基础,辅以特定人文因素的特色景观。
2、乡土树种的地方性
2.1 乡土树种观赏习性和生态习性的地方性
植物生长有明显的自然地理差异,在不同的气候、地形等生态因子的作用下,植物形态会不同。以气候而论,高山植物普遍低矮、近地;而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常绿,树木高大。由于地形的差异,植物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表现的形式也不一样。而俗语中的“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 ”则更为确切地指出这一点道理。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横跨多个气候带,且境内地形多样,使得乡土树种的地方性十分显著。最南端处于热带地区的海南岛,乡土树种椰子树,干性明显,大型羽状叶片集中生长在树干顶端,具有典型的海南岛风情;往北亚热带的岭南,乡土树种木棉树姿挺直高大,枝叶水平排空开展,花色如火,显示出一种气宇轩昂的英雄风格;再往北的西北地区,乡土树种杨树,树姿伟岸,枝叶婆娑,体现着豪迈粗犷的北方气质。
2.2 乡土树种文化的地方性
植物文化是植物在漫长的利用历史过程中,与其他文化门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的与植物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信息的总和。虽然影响中国植物文化形成的因素很多,但都与传统文化这一大环境分不开,地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使各地的乡土树种衍生出不同的植物文化。
3、乡土树种在地方性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原则
植物既是园林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又是地域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乡土树种对地方性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一是通过植物形象,二是通过植物文化。植物形象和植物文化的作用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3.1 通过植物形象塑造地方性景观
植物形象的地方性造就了地方性的乡土树种景观。北方的乡土树种以针叶树、落叶阔叶树为主,常有郁郁葱葱、雄伟挺拔的针叶林景观或季相分明的阔叶林景观。以常绿阔叶植物为主的南方,常见的则是四季常绿、幽篁蔽日的植物景观。棕榈科植物是热带地区的乡土树种,树形优美奇特,姿态优美,叶片飘逸潇洒,树干挺拔壮观,常常形成它们所特有的棕榈景观。它们大部分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以海滨及滨海热带雨林为主。因此,一提到热带地区、海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棕榈科植物,从而形成具有热带特色的植物景观。布雷•马科斯是巴西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他运用现代艺术语言于巴西当地热带植物,展现了浓郁的巴西热带风情。在创作过程中,他常运用对比、统一、协调、韵律等艺术原理进行植物高低错落搭配,并且他强调植物叶形、质感、花色、量的大面积对比,从而突出植物的观赏特性。
新沂沭河西岸景观带的环境设计更是别出心裁,园区大量使用板栗和当地矮小植物以及诸多生长在沭河的野生水生植物为景观的基底,凸现了地域特色。 3.2 通过植物文化塑造地方性景观 《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
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园林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合,隶属于文化艺术的范畴。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造园家将历史文化引入园林。漫步园中,除了视觉、听觉、嗅觉的感受外,还能给人精神上的享受。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常常流于形式,忽略了人们深层次精神空间的需求。在我国的城市里,设计者们使用同样浮华的造景材料,同样空洞的造景手法,堆砌出没有个性的园林景观,也同样带来文化内涵的缺失。因此,要努力拓展园林的文化性,给城市人一片精神领域。
园林景观的文化性,固然可通过多种造景手法体现,但植物是园林景观的基础,而乡土树种又根植于地方文化,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根基。因此,以乡土树种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是最富生命力的。以乡土树种体现景观文化内涵具体有以下途径:
3.2.1 利用乡土树种文化创造意境 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欣赏常常以个体美及人格化含义为主,有许多植物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品格或独特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竹还被视为最有气节的君子。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的品格等。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创造出了植物景观的意境美。在景观设计中可把这种植物文化与绿地景观有机的结合,创造出一定意境的景观。
3.2.2 乡土树种景观和设施景观相结合表现文化性
植物文化的表达除了依靠植物本身之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如建筑、山石、园林小品等作为配景才能更完善。荷为睡莲科多年水生植物,色泽清丽,花叶均有清香。当荷叶枯萎的时候,叶下的藕还生机勃勃,所以荷象征着坚贞的精神。苏州拙政园留听阁借残荷象征坚贞,并从建筑上予以呼应,阁内有银杏木雕,松竹梅槅扇挂落和飞罩,图案中松、竹、梅生机勃勃,鸟雀欢悦,这些都是傲世、坚贞和生命不息、精神不败的写照。竹为禾本科植物,枝干挺拔秀丽,竹节坚韧硬朗,竹叶四季常青,它象征着坚忍不屈,高风亮节的操行。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在庭院角落,花窗之外栽植紫竹、方竹、凤尾竹等。这些竹子或以花窗为漏景,或以粉墙为背景,如入画境,令人不禁想起古人咏竹的诗句。植物与其他景观元素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饱含着文化意味。亭台楼阁因植物的点缀而变得生动且富有灵性,植物文化则在亭台楼阁的烘托下缓缓散发出来。乡土树种与雕塑的结合,可以使无形的植物文化变得更加直观,更易使观众领悟到其中的内涵。乡土树种与匾额、碑刻等具有文字说明的园林小品组合,不仅可以普及乡土树种知识,还可以传递乡土树种文化。
3.2.3 乡土树种与自然景物的组合
中国古典园林常借自然景物来凸显植物景观意境。自然界的风声、鸟语、流水、斜阳、日光、晚霞,在古典园林中都是表现诗情画意的背景元素。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著名格言。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将松、竹与风声相结合,借松、竹等物来听风,或在风的情景下赏景,不仅极好地诠释了植物的“性格”,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大妙境,还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听风文化。梅,落叶乔木,生性耐寒,花蕾于隆冬绽放,率万木之先。梅花神清骨爽、娴静优雅、与遗世独立的隐士姿态颇为相契,在两宋时期,人们已经赋予梅花崇高的文化象征,仅《全宋诗》中咏梅诗就达4700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对梅花景观最美的描写之一。水边植梅,清浅的溪水与高洁、疏瘦的梅花形成一致的审美意向,水面上疏朗、雅致的梅影,加上水中晴朗、悠远的月影,不仅极好地体现了梅花的美感,而且梅花的品格在水、月的烘托中得到升华。
4、结语 园林植物配置流于形式,缺乏连续性思想的指导;园林材料,设计思想等等区域一体化;园林景观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表达缺失,这些都是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当探讨乡土树种的应用准则、寻找乡土树种在创建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中的作用机理时,发现乡土树种的地方性,用最合理的应用方式发挥乡土树种的特性,创建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的城市园林景观是我们城市建设园林景观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孙卫邦.乡土树种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中国园林,2003,19(7):63.
[2](美)R.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王今琪.利用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个性[[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