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
1.直接融资的概念
1.1 直接融资的定义
直接融资是指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1.2 直接融资的渠道
(1)股权融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包括:1)主板上市,交易所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是我国最大股票筹资市场。2)创业板上市创业板是指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板证券市场,其目的主是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企业。是主板市场的补充。3)私募股权融资,指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公司通过非公共渠道(市场)的手段定向引人具有战略价值的股权投资人。主要对象是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
(2)债劵融资,是指通过发行有一价债券融通资金的融资方式,发行债券类型主要由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券以及可转换债券等债券融资。
(3)融资租赁,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是当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直接融资方式
2.企业采用直接融资的必然性
2.1 直接融资的优势
直接融资不受中间环节的影响,资金需求者直接从资金供给者处获取资金,改善了资金集中在银行的状况,实现了风险社会化;直接融资市场上信息透明,资金进出比较自由。
股权融资优势:(1)能使企业获得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2)加速资本积累,使企业以几何倍数扩张。(3)没有中间环节,融资成本低。(4)优化产权结构,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债券融资优势:(1)债券融资的避税作用。税法规定债务利息要在税前扣除。(2)扩大股东收益。债券融资获得的资金资只偿付利息,并不分红。(3)强化股权控制。
可以明显看出,虽然目前其发展态势不如间接融资,但因直接融资有着其他融资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使得它必然将成为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首选。
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间接融资远远高于直接融资,尽管我国企业直接融资也在一直上升。虽然我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已经从13:1下降到2.5:1,也说明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飞速发展。但我国的直接融资规模过小却是不争的事实。
3.2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不协调
3.3 上市公司不分发股利
投资者购买股票的真正目的是获得每股股票的股利,但我国大部上市公司每年分派股利都微乎其微,甚至有些公司几年都不分发股利。很多公司上司后,并没有把散户真正的当做是公司股东,只顾及大股东利益,发行股票融资金后,就自顾自己发展,不考虑小股东的利益。很多企业把股票当做无需还款的筹资的工具,拿小股东的钱发展自己的利益,致使我国股市的散户也被迫从投资者变成了投机者。
3.4 上市门槛高
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资金短缺的现象,融资上市本应该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我国设立的上市门槛过高,要求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使很多企业被挡在外面。最近新成立的创业板本来给一些中小企业带了希望,但公布条件后(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很多人认为得这个市场的建立并未太大作用。创业板和主板的上市条件几乎没有拉开距离,门槛还是高的让人望而生畏,并没真正解决上市难的问题,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企业上市需求,如此高的门槛对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3.5 金融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信息不透明
(1)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且实施力度不够,这直接导致了直接融资过高的信息成本;(2)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并且披露内容的及时性与真实性都较差,也导致信息成本上升,使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降低;(3)是缺乏可信度较高的信用评级制度,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4)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4.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的方法建议
4.1 规范金融市场监管制度,是企业信息透明化
我国金融市场成立时间不长,有很多规则制定也不尽完善,这也给一些企业钻了空子,直接融资市场中,有时会出现信息作假,信息披露不及时状况,这是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已达缺陷,一定要尽快完善,保障投资者的权益,也使市场更健康发展。监管制度应从在的“严进宽出”改为“宽进严出”,一来是信息透明,保护投资者,二来也可以企业扩大融资范围,帮助企业更容易融资。
4.2 改善我国低利率政策
低利率政策极大地阻碍了直接融资的发展,尤其是股权融资的发展。企业当然愿意低息或无息使用资金,即使无法贷到足额资金,也把银行贷款作为地选择,这样就极大地忽略了直接融资。而且低利率的偏向性政策已不适用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应该及时停止。
4.3 发展债券市场
我国债券市场是直接融资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发展缓慢,我国企业大部分最多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投资者并不十分了解企业的信用,而且债券市场中信用评级工作非常不完善,也不具权威性,这一严重制约债券市场发展的缺陷一定要克服,引进或发展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为市场内企业公平评级,增强投资者对债券市场的信心,是债券市场蓬勃发展的前提。同时大力建设高流动性的债券二级市场,目前债券市场上除了国债和大型国有企业的债券流动性较好以外,其它公司债券流动性都不强,这也是债券市场发展慢的一大原因。
4.4 降低股票市场上市的高门槛,创新融资渠道
降低股票市场上市的高门槛是真正打开直接融资市场大门的根本方式,给予需要资金的企业以支持。同时我国的中小板、创业板的上市门槛应该在降低,与主板上市拉开距离,适合不同的企业融资需求。
另一方面,目前的融资渠道明显不能满足需求,一定要进行不断创新,推出更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尤小湘.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应如何定位[J].西安金融,2007(04):20.
[2]周道坤.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的经济分析[J].理论导刊,2004-12
直接融资影响下的银行业市场环境变化
货币政策由“控信贷”转向“调总量”。由于直接融资比重日益上升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客观反映整个社会资金的松紧状况。自2010年下半年央行实施流动性收缩政策以来,银行体系出现资金紧张局面,但社会整体流动性依然宽裕,通胀压力有增无减。2011年,央行提出社会融资总量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是更为合适的金融宏观调控中间目标,年初启动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便是以社会融资总量为调节基础,将单个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资本充足率和稳健经营性等评价结果与贷款增速挂钩,进而将信贷个体调节和总量控制结合起来,标志着货币政策真正由“控信贷”转向“调总量”阶段。
客户融资渠道由“单一”走向“多元”。直接融资市场通过多样化的投融资渠道、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以及高收益预期等多种优势影响客户的投融资需求,在直接融资较为活跃的地区形成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局面。
业务范围由“表内”拓展至“表外”。直接融资市场拓宽了银行的业务范围,融资顾问、代客理财、债券和基金销售等与直接融资相关的中间业务,形成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经营模式由“分业”迈向“混业”。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带动银行、证券、基金竞相开展融资和理财服务。一方面,银行与证券类机构在部分领域差异性减少,服务趋同;另一方面,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变得更为迫切,也更为现实。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多家商业银行开展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以及保险公司试点工作。同时,产业资本纷纷涌入金融领域,产融结合型集团日益增多。
直接融资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
传统业务面临“去中介化”的挑战
企业贷款方面,客户“脱媒”现象明显。有调查显示,直接融资的贷款替代效应明显,企业直接融资需求旺盛,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信贷资金对经济拉动作用趋于较弱。越来越多的企业期望通过上市或发债募集资金,信贷需求明显下降。随着企业直接融资需求的持续高涨,此种趋势仍将持续。
存款业务方面,直接融资带来存款分流及稳定性下降。近年来,企业、居民多渠道投资理财快速增长,在带动商业银行存款增速明显放缓的同时,存款波动性也加大。第一,存款需求下降趋势明显。以深圳为例,2008年以来,银行业个人理财产品募集量达到约2600亿元,年均增速80%以上,而各项存款的年均增速仅为24%左右。第二,负债稳定性降低,主要表现为投资活动加速储蓄存款活期化,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问题更为突出。此外,存款增速与资本和货币市场高度相关,受新股申购、债券发行以及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资金在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之间频繁转移,导致银行存款波动性加大,同时带来的市场利率波动进一步加大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难度。
盈利增长面临利差收窄的挑战
直接融资发展降低银行的贷款议价能力。在我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方式进行融资的成本远低于贷款。首先,股权融资没有还本付息压力,且能提升公司的市场形象和影响力。其次,债券融资工具种类较多,成本比同期限贷款利率低。因此,具备直接融资能力的企业客户在与银行谈判时处于绝对买方地位,表现出较强的议价能力。
直接融资影响银行盈利的稳定性。目前,我国发达地区银行业与直接融资相关的中间业务净收入约占所有中间业务净收入的三成。但是,这部分收入受资本市场影响波动较大,“靠天吃饭”特征明显。债券、融资顾问、托管等中间业务收入也同样波动巨大。目前,净息差仍然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占净利润的比重达到80%以上。“十二五”期间,随着利率市场化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替代性金融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存贷利差缩小将成为必然趋势。据测算,净息差每下降10个基点,上市银行盈利水平就会平均下降8.6%,影响远超过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直接资产损失。在失去利差保护的情况下,直接融资将对商业银行盈利稳定性产生巨大影响。
直接融资发展提升银行经营成本。在直接融资的“挤出效应”和贷款规模约束下,商业银行优质客户资源减少,竞争更趋激烈。一方面维护存量优质客户的成本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拓展新客户的投入资源也要不断增加,经营费用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在资金成本、客户资源、营销渠道、产品支持以及可用贷款额度上均弱于大型银行,随着更多的银行将营销重点转向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营销方式面临金融需求急剧变化的挑战
“双大”驱动的传统营销模式难以持续。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主要依靠信贷投放,信贷投放又主要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使大中型企业对银行体系的资金依赖迅速下降,同时带来企业和个人对各类投融资工具的财富管理需求迅速上升。面对这些变化,长期以来“垒大户”的营销方式和依靠营销竞赛、分指标、发通报、发奖金的运动式业务推动方式,将难以适应社会的金融需求,也必然难以维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应对营销转型的需要。准确把握和跟进社会金融需求变化,对管理体制、产品、服务做出调整和创新,是转变营销方式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内银行管理的水平与素质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仍较为粗放,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对新兴业务的拓展较为困难;管理创新能力不足,导致金融服务趋同,低水平重复竞争现象突出。
组织体系面临市场深化的挑战
现行组织管理体系难以有效整合和共享资源。资产管理、并购重组、结构化融资、财务顾问等以直接融资为平台的新兴业务,淡化了银行分支机构和部门之间清晰的职能划分,要求不同条线、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区域分支机构的共同推动。目前,我国银行业实质上还停留在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阶段,组织体系的设置多为层级职能模式,部门之间很难跨越小团体的利益鸿沟,配合度低、沟通成本大、联动积极性不高,分散、多头、低效突出。
现行组织管理体系的市场应变能力较弱。目前,各类金融机构对直接融资类业务的竞争手段多为产品组合、政策灵活性以及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相比证券、基金等机构,商业银行管理层级多、决策链条冗长,市场敏感性不强,从客户信息共享到产品研发,再到营销协同,业务流程繁杂重复,难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近年来,除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集合信托计划也对贷款的替代明显。
风险管理面临客户结构变化和风险叠加的挑战
直接融资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客户融资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改变。为应对大中型企业加速脱媒问题,很多银行均已将中小企业业务上升至战略高度。目前,小企业在资本市场(包括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的年融资总量不足1000亿元,通过间接融资渠道的小企业银行贷款每年约为2.5万亿元,银行贷款占小企业融资总量的95%以上。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违约率相对较高,资本消耗相对更大,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也相对更低,如何在银行资本和规模的双约束下,建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和流程,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全面提升提出挑战。
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要求商业银行加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近五年来,基于降低融资成本、分散资金来源、增加投资收益以及风险管理、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等目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金融市场并利用其提供的多种工具及其衍生品进行保值或投资。由于部分企业对新型金融工具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对高收益的追求使其脱离了最初“套期保值”的避险本意,企业的市场风险极易转变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此外,为适应直接融资发展带来的社会需求变化,各家银行都在探索不受牌照限制的投资银行业务、研发自己的直接融资产品,如债券发行、债券承销、资产管理、融资顾问等等,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敏感型业务的比重显著提高,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相互交织,而国内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习惯于具体风险的管理,条线之间协调不顺畅,队伍素质和能力也与专业化管理要求存在差距,难以应对直接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需要。
推进商业银行直接融资的有关政策建议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融资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抓住直接融资带来的市场“溢出红利”,有效抵补“脱媒”负面效应,不仅需要商业银行自身努力,更需要监管部门的引领和指导。
坚定不移地推动商业银行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应督促商业银行牢牢把握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市场格局演变等重大变化,加快转变依靠信贷、融资、成本、利差、双大(大企业、大项目)驱动的发展模式,通过前瞻性的政策引领和持续的形势宣导,培育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管层科学发展的意识,强化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推动商业银行尽快从单纯的融资中介向全面的服务中介转型。
进一步明确地推动商业银行加快管理变革。发展方式转变实质上是管理的变革。2011年,宏观政策进一步回归常态化,国内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商业银行管理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监管部门要持续密切跟踪直接融资发展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鼓励并引导商业银行通过重构组织构架,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经营结构,完善资本配置体系,主动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变化。
以服务实体经济和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为导向推进金融创新。直接融资的发展推动商业银行从单纯融资中介向全面服务中介的转变,这一市场定位的变化需要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支持。监管部门要以服务实体经济真实需求和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为基本导向,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银行业创新:一是提高创新领域法规建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二是审慎推进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提高综合化经营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完善并表监管;三是引导商业银行理顺创新管理组织体系,实行专业化创新管理;四是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品研发和推广流程,实行产品服务创意、功能设计、流程设计、推广销售、维护及售后的全流程管理;五是推动商业银行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服务创新激励约束机制。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几乎每年均以超过GDP近多个百分比的速度高速增长,而储蓄率更是年年高居不下。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一方面放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使得央行实现“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目标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在国内金融压抑,即金融市场效率低下、金融产品不发达、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高储蓄使得信贷资金无处可用,银行无选择地多贷款,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而企业过分依赖贷款,势必加大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另外,由于储蓄高增长而形成的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格局也极不利于金融体系储蓄与投资转化机制的良性循环,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因此,适度、合理地分流储蓄资金势在必行。高储蓄如何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关口,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已迫在眉睫。于是,几度搁浅的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再呈呼之欲出之势,有关部门一再强调:“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力求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单腿”支撑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并举的“双腿”支撑,加大融资结构调整的力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风险。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规模发行股票,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呢?在目前的中国能否依靠“政策市”过急地去推动直接融资?这些问题很尖锐,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如果说股市因为扩容而调整,这还只是股票市场的问题,而在加快直接融资的名义下大量发行股票,如果客观上对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产生不利的影响,那问题就大了。况且,我国的资本市场似乎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证券市场已经到了危局的境地。目前市场的交易量极度萎缩,日成交量不足百亿;券商经营状况再度恶化。“当务之急应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的看法似乎已越来越受到实践的挑战,急切加快直接融资的比例不得不让人深思。
在此,将运用实证建模技术,对我国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协整分析,以探析适宜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融资方式,并对未来的融资决策进行一定的经济思考。
2融资方式、结构及其演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20世纪90年代的内生金融发展模型在理论上清楚地说明了一个运行状况良好的金融部门,通过动员储蓄并将储蓄有效地配置到高效率的生产部门、金融技术收益的增长、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性技术选择以及证券市场外在性等方面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金融体系完成这种促进职能的中介方式有两种,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一个经济中的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不通过金融中介而直接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而间接融资则是指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是否通过金融中介是区分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的根本依据。更准确地说,金融中介可以区分为简单中介和复杂中介,定义是中介显然是指诸如银行之类的复杂中介。
融资方式提供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和质量,所以融资方式的选择不仅是微观企业关心的问题,它对宏观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说,直接融资在融资公平、风险承担、流动性等方面具有优势,而间接融资则有利于调动储蓄、扩大信用规模,便于宏观经济调控等。不同的融资模式具有不同的功能,运行机制和不同的经济绩效,特别是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融资者的约束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很难给予具体的量化评价。从实践上说,各国具体融资模式的选择更多的是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储蓄、收入分配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及发展的产物。对于金融结构或者说融资方式或融资模式的发展和演变,戈德史密斯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戈德史密斯通过考察世界各国金融结构的演变历史,发现各国的金融结构变迁呈现出一些惊人的共性,如金融资产总量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加,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逐步形成并存格局、金融工具的流动性逐渐增强等,这些共性特征的出现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成长相伴随,而金融体系由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演变为直接融资的相对地位迅速上升乃至占据相当比重则构成了各国金融体系演变的主线。
从我国金融业和融资结构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到1990年,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银行以外的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发行的国债、企业债券的规模也很小。1990年以后,证券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直接融资的发展。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的发展,中国的融资结构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选择合适的金融发展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3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31数据以及经济变量的解释
第一,我们通过统计年鉴,收集了GDP、INDIRECT、DIRECT、PRICE连续15年的数据(2000―2015年),并利用SAS统计软件将所采集的数据转化成一个统计分析数据集。
第二,在SAS/INSIGHT环境下打开该数据集,点击数据表左上角的功能按钮,选择define variables,在弹出的窗口中按提示定义变量名、标签及属性。将年份设置为字符型,其他均为数值型。
第三,解释经济变量。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价值。Price:价格指数,是关于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标。R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从名义GDP中剔除了价格变化并以固定价格表示的GDP。其中RGDP=GDP/PRICE。Indirect:间接融资,是筹资者通过银行间接获得储蓄者资金的一种形式。Direct:直接融资,是企业自己或通过证券公司向金融投资者出售股票和债券而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32相关分析
321绘制散点图,考查变量之间的关系
进入SAS/INSIGHT环境,同时打开数据集GDP选择菜单analyze到scatter plot(y,x),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变量RGDP作为散点图中y变量,选中INDIRECT和DIRECT作为散点图中x变量。由此得到,这些观测点随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增加,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也相应增加,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322计算相关系数
散点图已直观的表明了变量间的关系,为了考查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可以通过SAS软件计算其相关关系。在SAS/INSIGHT环境下,打下该数据集,选择菜单analyze到multivariate(y’ s),在变量框中选中变量,生成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出变量RGDP和INDIRECT的相关系数R=09926,RGDP和DIRECT的相关系数R=09566,INDIRECT和DIRECT的相关系数R=09815,均为正值,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同时由于相关系数均接近1,说明变量两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RGDP和INDIRECT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
33回归分析
331回归模型
从上述的相关分析可知RGDP和INDIRECT,DIRECT之间都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要进一步考察其数量关系,建立其多元回归模型为RGDP=β0+β1INDIRECT+β2DIRECT+ε。进入SAS/INSIGHT环境下,打开该数据集,选择菜单analyze到fit(x,y),选择变量RGDP作为y变量,选择INDIRECT和DIRECT作为x变量。
参数β0=118668,β1=05415,β2=-10598。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间接融资每增加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415%,直接融资每增长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降低10598%。
332显著性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将自动生成拟合回归直线的汇总说明。从中可以看出统计量决定系数(R-square)为09937,校正的R^2(AdjR-sq)为09927。说明RGDP的变异有9937%可以归因于INDIRECT和DIRECT 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有063%是未能解释的。R^2接近于1,说明其拟合优度较高。
(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将自动生成方差分析表。从中可知,F统计量的值为9481041,与其相应的P值=00001,表明原假设成立的概率仅为00001
(3)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将自动生成参数估计表。从中可看到,3个参数β0,β1,β2的T统计量分别为18198,12249,-4002与T统计量相应的P值分别为00001,00001和00017表明原假设(参数为零)成立的概率均小于005=a,应拒绝原假设,即参数非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显著的。
333回归诊断
(1)是否符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在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中,假定随机误差项具有相同的方差,而在经济问题分析中有可能违反这种假设。SAS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会自动生成残差预测值的散点图。从中可看出残差有大体相同的散布,它表明等方差的假设没有问题。
为了验证残差为正态分布的假设,可拟合后残差图和参考线。残差图表明,数据点散布在参考线附近,近似于一条直线上,可以认为残差的分布与正态分布差异不大。
(2)共线性问题
由于经济变量往往随时间存在共同的变化趋势,就使得它们之间容易出现共线性,即自变量之间有着严重的线性关系。具体可计算DIRECT和INDIRECT之间的可决系数R^2以及方差膨胀因子来判定。可以得到R^2=09633,接近于1,方差膨胀因子为27284>10,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解决方法一:在存在共线性的变量中剔除一个F检验值较小的。从回归模型可知INDIRECT的F值为1500323,DIRECT的F值为161777远远小于INDIRECT的F值,可剔除变量DIRECT重新假设回归模型为RGDP=β0+β1INDIRECT +ε。根据上述SAS的步骤重新得到回归方程为RGDP=13757+0367INDIRECT-DIRECT可决系数R^2为09852,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F值为867366,与其相应的P值=00001
解决方法二:由于R^2与样本容量有关,样本较小时,容易引起共线性(R^2 容易接近1)。该样本数仅为15,因而可以扩大样本容量再进行分析。
4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而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则与经济增长呈较小的负弹性关系。市场化的间接融资规模较之市场化的间接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中股票市场的不完善和企业债券的严格限制是削弱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原因。对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41自然倾斜的金融战略
对融资方式及其结构演变,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历史发展,顺应和维持这种金融倾斜局面而不人为推动或抑制,即自然金融倾斜发展战略。反之,通过政府自觉的法律约束或政策行动积极推进或抑制直接金融的发展,从而缩小或增大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的倾斜度就是人为金融货币发展战略。从我国实际看,间接融资的市场化融资程度有待加强,证券市场化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因此,当前不应刻意去发展直接融资或扩大间接融资规模,简单地变换融资方式可能会增加而不是减小金融风险。因此,应当推行自然倾斜的金融发展战略,健全和完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
42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强化间接融资市场化程度
作为间接融资的主体,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直接决定了间接融资的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和项目选择直接决定了间接融资的效率。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加快真正商业化进程,将国有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彻底的分离,建立与市场经济的国际竞争环境相适应的严格的经营责任制、完善的内控制度、完备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间接融资真正做到以市场化为基础。
43规范证券市场发展
金融发展是质与量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走出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展的误区,应当首先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择优标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其次是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加快与《证券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再次是提高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力度和效率,加大对证券市场中介违法操作的监察和惩罚力度;最后是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使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从行政方式转向市场方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44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完善直接融资结构
直接融资不等于股票融资,在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债券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放弃企业银行债券发行规模总量的限制,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决定筹资的方式和数量;其次强化发债企业资产抵押和担保人制度,建立企业债券受托人制度;再次要健全企业债券评级指标体系,树立中级机构信誉,完善对企业债券的评估机制。最后是开展金融创新,实现企业债券的上网发行,加强企业债券二级流通市场建设。
关键词:融资;直接融资;中小企业
一、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现状与特点
据调查,吕梁辖区交城县现有中小企业460余户,近年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交城县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1.货币市场渠道。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进行低成本融资,缓解资金压力。从2009年起人民银行就积极向政府、企业宣传动员开展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2010年5月,选择出60户中小企业申请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决定把山西古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4 户企业列为发行集合票据企业,票据发行金额4.64亿元,发行期限为3年。今年该项工作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2.依托理财渠道。交城县一些中小企业、个人通过北京等地的投资公司采取设备回购、融资租赁和信托等方式,直接融资规模5亿元。
3.商品劳务渠道。大宗商品原材料企业通过预收货款的方式筹集资金。
4.民间资金渠道。鼓励和允许企业通过吸收内部职工或特定范围人员的节余资金发展生产。
从交城县中小企业直接融现状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比较困难,而从一般的商务合作伙伴、民间个人直接融资比较容易。呈现出投资主体越低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越容易。投资主体越高级,中小企业融资越困难的特点。
二、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面临的问题
1.投资主体高度集权垄断对企业直接融资影响的主要表现。一方面,高度垄断集权的投资体系,容易扭曲国家政策意图,不利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高度集权垄断的投资主体,窒息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活力,使投资主体失去了竞争动力与发展潜能。另外,在高度集权垄断的投资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下,国家对民间资本流动基本处于不信任的状态,民间资本的流动长期处于地下状态。由于没有明确可行的疏导、管理制度,民间资本流动经常游走在合法与非法之间。从中央到地方对待民间借贷活动经常表现出明显的两面作风:出现风险时,称其为“非法金融”;支持弱势经济有效时称其为“必要补充”。民间资本缺少阳光的流动渠道,投资方向不容掌控,使用效率难以提高,国家宏观调控也经常受到冲击。
2.中小企业素质影响了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能力。在整个企业主体生态体系中,中小企业处于企业初生阶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低级阶段,一方面抵抗风险能力弱,另一方面受规模、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客观限制,使其不能在组织体系、经营管理等方面复制大中型企业管理运行规则和抑制风险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不能达到直接融资规定标准的。
3.社会信用现状没有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必要的保障。社会信用状况是经济行为主体在统一社会道德或法律制度激励约束下的具体反映,而社会道德、法律制度的建设实施情况对经济主体信用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社会各界普遍把中小企业信用意识不足看成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这是只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借款不还、偷逃税款、做假账等问题表现在企业,根子在于政府缺少一个界限明确、规范完备、贯彻到位的信用激励约束制度,守信企业得不到肯定,违规企业受不到惩罚,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就不会得到根本改善。从这个意义讲,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现状还不能够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必要的保障支持。
三、促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建议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表明: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要更多地从改革直接融资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着手,政府所能做的,就是让投资机构能够如同鞋厂做鞋一样,根据中小企业“脚”大小,创造并提供满足不同层次规模企业需要的直接融资产品,而不是由法律政策部门提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政策引导,打破投资主体的高度集权垄断。要通过法律制度的调整完善,放宽政策,创造条件,引导国有资本、民间资本积极投入实体经济。经济管理及金融管理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调整投资体系运行制度,批准设立投资机构,监管分析投资机构融资工具质量、风险上。要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直接投资主体,生产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直接融资产品。
关键词:企业 融资方式 选择
一、企业融资方式的类型
1.内源融资方式。即将本企业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无需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不发生融资费用,其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通常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资金需要时企业才考虑启用外源融资方式。
此外,笔者也赞成一些学者的观点,即相当一部分表外融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融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融资行为,表外融资可分直接表外融资和间接表外融资。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属直接表外融资。其资产所有权虽未转入融资企业表内, 但其使用权却已转入, 故此融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的资金结构。间接表外融资是用另一企业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从而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限度内的一种融资方式。此外,还可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方式把表内融资转化为表外融资。
2.外源融资方式。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本,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企业的外源融资一般分为直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两种。(1)直接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是一种通过初级证券进行融资的方式。初级证券包括非金融性支出单位的所有负债和被他人持有的股票。具体来说是指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相互直接进行协议,或是在金融市场上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过程。一般来讲,直接融资主要以股权融资为主。(2)间接融资方式。间接融资是间接进行证券融资的一种融资方式。即资金盈余方通过存款方式或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闲置的资金现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这些金融机构再以贷款、贴现或通过购买资金短缺方发行的有价证券等形式,把资金提供给使用单位,从而实现资金的融通过程。其代表方式是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根本区别在于资金融通过程是否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
二、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任何企业都会面临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但是,每个企业在融资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 情况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并保持资本结构一定的弹性。一个企业是 选择权益融资方式合适,还是选择债务融资方式合适,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一家企业都有其各自的行业特点、资产结构特点和具体的财务状况,所以每个企业都应以其现实的和今后几年预计的净资产收益率为基本标准,同时考虑本企业的财务结构、资金使用率等情况来综合选择融资方式。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应主要关注如下几点:
1.由于净资产收益率在考核企业业绩和评价投资收益方面具有特别意义,因此,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企业增加投资者和追加投资的基本指标。这样,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企 业,可能选择债务融资方式较为“合算”;而效益不佳、前景不甚明朗的企业,则可能选择权益融资方式较为合算,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其财务压力。当然,究竟采用哪种方式,还应根据企业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