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大族激光;融资途径;直接融资
1.企业概况
成立于1996年的深圳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中简称“大族激光”)是国内最大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科技研发实力雄厚,有多项核心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单位和国家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重点示范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大族激光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典型代表已经步入成熟期,2011年大族激光共实现营业收入36.28亿元,利润总额达7.16亿元。
2.大族激光成长中的直接融资历程分析
2.1 创立期融资分析
1996年大族激光的创始人科技人员高云峰成立了注册资金仅100万元的大族实业有限公司,开始进入激光打标机产业。以技术起家的高云峰首先遇到的就是严重的资金困境,当时我国的激光打标机完全依赖进口,价格在10万美元以上,大族激光的产品技术成熟又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收到了不少订单,但大族激光却严重缺乏流动资金,无奈之下大族激光只得采取预收客户货款的方式来维持企业的运转,客户支付预付款之后要等几个月才能提货,这种依靠预付款的融资方式成为了大族激光创立期主要的融资途径。同时,高云峰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投入到公司的运营之中,创业者的资金成为了大族激光创立期的又一重要资金来源。
2.2 成长期融资分析
时间进入到1998年,资金极度匮乏的大族激光依然处于小批量作坊式生产状态,企业生产难于上规模。苦于缺乏资金支持的高云峰想到了寻找风险投资,并与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文中简称“高新投”)进行了接洽。高新投经过充分的调研后认为,大族激光的主要产品的市场前景较好,并且企业拥有产品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创业团队务实、团结、奋进,适宜对其进行风险投资。但高新投也提出条件:以净资产作为作价的依据,同时高新投必须控股。高云峰对于失去控股权一时难以接受,那将意味着大族激光不再在他的掌握之下,但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融资的时效性是影响企业能否抓住发展机遇的重要因素,渴求资金的高云峰不得不对控股权做出让步。在经历了长达9个月的艰苦谈判之后,1999年3月高云峰与高新投共同成立了大族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高新投出资438.6万元获得51%的控股权,高云峰本人拥有20%的股权,高云峰的大族实业拥有29%的股权,高新投的这笔资金为大族激光带来了新的活力,2000年大族激光销售了249台激光打标机,收入达5000多万元。在设立合资公司的协议中,高云峰为今后重新拿回控股权与高新投做了约定:如果大族激光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净资产增加到2000万元,高云峰就有权以净资产价格回购控股权。到了2000年9月,大族激光的净资产已经可以满足高云峰的回购条件,他以2400万元买回了高新投手中的企业46%的股权,其在大族激光的持股量增至66%,高新投则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获得了6倍以上的丰厚回报。
高云峰虽然重新实现了对大族激光的控股,但高新投的大部分资金也退出了大族激光,企业的快速发展依然需要外源性融资的支持,大族激光不得不考虑进行第二轮的直接融资。2001年9月,红塔创新投资、华菱科技、深圳东盛创业投资、大连市正源企业与大族激光签署投资协议,大族激光同时进行股份制改造,此时的大族激光注册资本扩大到了5000万元,紧接着在2003年2月,大族激光再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扩大到8000万元。在第二轮直接融资中,大族激光融入资金1920万元,并且出资协议规定新的出资方不参与大族激光的具体经营管理,而是采用出资方出任企业董事并定期审核企业财务的运作模式,这为大族激光不受干扰的沿着高云峰规划好的发展宏图继续前进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和制度保障,2003年大族激光实现营业收入2.8亿元,净利润达3676万元。
2.3 成熟期融资分析
2004年6月25日对于大族激光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大族激光作为中小企业板首批上市的8支新股之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大族激光此次以9.2元每股的价格公开发行了2700万股新股,募集的2.4亿资金主要用于激光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公司的设备投入。大族激光的成功上市,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得企业的行业领先地位得到巩固,并且成为上市公司的大族激光信息公开透明,现代企业制度日益完善。2008年7月大族激光又成功进行了公开增发,融资9.559亿元,募集的资金被用于激光焊接和激光标记设备的产能扩大以及配套机加生产基地的建设,企业资金实力进一步增强。大族激光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后,通过生产项目的建设转化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使得大族激光可向银行抵押申请贷款的固定资产增多,还起到了促进企业从银行贷款融资的作用。
3.对新融资结构理论的验证
根据控制权理论,企业采取内源性融资方式有利于企业的管理者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但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治理结构的优化,而外源性融资方式的利弊则正好相反,企业正是通过两种利弊的平衡来确定企业的融资结构的,高云峰在引入高新投的风险投资时对于失去控股权的一时难以接受,但最终做出让步并对今后重新拿回控股权做出约定就正好体现了控制权理论的这一论断。融资契约理论指出如果将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到企业经理的手中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最有利的,那么企业就应该以发行无投票权的股票进行融资,高云峰在大族激光的第二轮直接融资中的融资策略就是对融资契约理论很好的验证,在第二轮直接融资中,出资协议规定新的出资方不参与大族激光的具体经营管理,而是采用出资方出任企业董事并定期审核企业财务的运作模式。大族激光的直接融资历程同样充分验证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在创立期,大族激光主要依靠的是创业者高云峰的自筹资金;进入成长期后,高新投作为风险投资的资金注入对大族(下转第40页)(上接第38页)激光的早期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高新投成功退出之后,红塔创新投资等新的社会资本的进入继续推动者大族激光高速成长,为其今后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进入成熟期后,通过IPO和公开增发,大族激光从资本市场上获取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供给,企业获得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大族激光每一次直接融资转化为企业实际资产也为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途径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启示
科技革命的风起云涌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正是工业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激光产品创造出了新的强大的市场需求,巨大的商业机会吸引了科技人员高云峰去构建自己的企业战略。科技革命创造出的市场机会使大族激光具备了高速成长的潜力,但如果没有风险投资、社会资本、证券市场资金的陆续注入和接力而仅仅依靠企业的内源性融资的话,大族激光就极可能与这一历史发展机遇失之交臂,我们就会失去一家极其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资金的注入为大族激光的科技研发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并使大族激光迸发出令人赞叹的活力,大族激光2007年的科技研发投入为8,125.55万元,2011年增长到了18,770.52万元,4年时间增长了131%;大族激光的主营业务收入更是从上市首年2004年时的4.085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时的36.2796亿元,7年间增长了800.76%,可见大族激光以直接融资渠道为主的外源性资金支持成为了企业高速成长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鼓励一大批像高云峰一样有眼光、敢创业的科技人员将自己的最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为他们创造便捷合理的包括直接融资在内的融资体系,通过市场化的融资机制筛选出像大族激光这样真正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其与直接融资资金的适时对接,助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大族激光:2011年年度报告[DB/OL].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m/search0425.jsp.
[2]木子.深圳奇迹之资本篇—大族激光:风投助飞[J].深圳特区科技,2012(Z1).
一、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农村金融产品面临挑战和创新的需求
大家已经注意到,本周一国务院刚刚召开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这次改革特别强调要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今后农信社的组织形式方面会因地制宜,有若干种选择,并通过这次改革进行检验。
20__年国务院成立了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题小组,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整个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在专题研究中还包括另外几方面的内容,我在此简单介绍一下。一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将来的作用和取向的研究,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和分工。二是资金流向上如何支持“三农”的资金需求,其中包含两个重要的内容:邮政储蓄从农村抽离大量资金的问题如何解决;再就是参考其他国家实行的社区再投资法等做法,使有关金融机构从社区吸收的资金中,有一定比例要用于本社区。三是关于农村存贷款利率方面的政策研究。四是农村金融机构在国家给予适当支持并摘除历史包袱以后,如果仍出现经营失败而需要退出市场的时候,如何设置退出机制。五是与今天研讨会的主题相近,就是"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此外还有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农村金融监管等专题内容。
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涉及到的几个课题中,已体现出了一些创新和思路转变,这些转变也得益于我们国内的改革经历以及国际经验的借鉴。从国际经验看,世界银行对农村金融问题有一个报告,提到了过去老的“农业信贷模式”和新的“农村金融模式”。以往有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采用过老模式,其特征是利率管制,对借款人给予财政性补贴以及强制性信贷安排(如指令性计划)来力图扩大农村的信贷规模,这种办法虽然很直接、直观,但实践的结果效果并不好,数年后无法再维系。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是根据我国自己的经验教训来推进的,但从国际范围来看,也有“新模式”中的若干共性内容,就是解除利率管制;注重农村金融机构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和尊重商业原则;政府的支持强调要有针对性,注重对效果的评估;强调农村金融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制度建设、组织结构建设以及对它们的监管。在这次农信社改革中,国家的支持不是简单的信贷资金上的支持,而是要强调微观机制的改革,并使农村金融机构解除历史包袱,真正建成财务健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金融机构。国家所给予的支持是与这些效果挂钩的,事后都要进行评估。这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思路变化,同时也是一种创新。
农村金融始终面临着一个难点,即小农户贷款问题,这个难点在中国如此,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是如此。小农户贷款成本比较高,信息处在基层且非常分散,风险相对大一些,业务开展的难度较大。从世界范围来讲,很多国家都在探索,但多数做得不成功。有少数成功的经验,均表现出了体制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的特点,其中一些经验注重把信贷、互助、抵押、保险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用。对于大金融机构来说,小农户的抵押品或担保到你的手里可能不管用,但在社区范围内却可能是管用的。总之,把信贷、互助、抵押、保险甚至其他的做法更有机地在社区内加以结合,通过不断的探索,可能会闯出一条新路。
农村信用社目前承担着我国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通过这次改革,农村信用社体制要在挑战和创新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不断向前推进,同时也可以鼓励其它组织形式的创新。组织形式的创新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搞得成功能创出新的模式,搞得不好你也要关门撤出。对金融行业的创新,我们以往支持、鼓励的力度不够,甚至有些压制,当然主观愿望是为了减少风险。压制了一段时间后,老的组织形式、旧的产品会越发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创新的愿望日益强烈,不满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反倒有可能一下子都放开。但这时又可能一哄而起,有些创新就不够慎重,或者不能真正结合中国的国情,在放开且一哄而起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大的风险。比较稳妥的做法应该是一贯性地鼓励创新,使创新在时间轴上分布得比较均匀,有足够的时间让大家看清它的结果,以便冷静地考虑能否推广。在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监管,防止新出现的金融组织、金融产品中的风险,把创新中不可预知的负效应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加大力度发展直接融资
从今年的经济金融统计指标看,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比较大,贷款增长比较猛,从比例关系上讲,间接融资占比越来越大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就提醒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面对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更大的挑战。从统计 数据中可以看出今年保险业发展地比较好,改革力度较大。但保险资金的运用一部分会进入直接融资渠道,一部分会转入间接融资渠道。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股本投资(包括对企业的直接股本投资)与债务融资这种划分方法,以便观察全社会的股本、债务比例关系。我国储蓄率已达GDP的40%左右,今年还可能略有上升。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还非常踊跃,每年新增加部分又相当于GDP的5%左右,相当于运用外国人的储蓄。这么高比例的储蓄率需要有合理的使用结构,如果债务融资渠道进行运用的比例过大的话,会使得全社会资产负债率进一步恶化,会加大整体的金融风险,也不利于整个社会金融结构的改善。这种状况如果长期保持下去,不仅会带来宏观方面的问题,也会带来微观层面的问题。我们看到很多小企业贷款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由于直接投资渠道不畅、资本金筹集不足。一些小企业一方面抱怨贷款难,另一方面又根本不去申请贷款,因为它们知道自己的资本金太少,没有合格的抵押品,银行给其贷款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小。
作为一个大国,储蓄率非常高,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悬殊,其中有很多值得忧虑的地方。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充分考虑我们的国情,又应有所创新。首先,如何能够使我们的银行体系更加积极地销售直接融资产品(股本投资产品)。近几年,我国基金业发展不错,特别是开放式基金发展势头不错。但总体来讲框框仍然比较多,对于解决直接、间接融资比例关系问题、解决整体金融风险来讲,发展还不够。基金的销售主要是由银行系统代销,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讲,一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组织保证和激励机制还不到位,还没有真正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国家有货币市场基金,它已/:请记住我站域名/是商业银行自己的产品,销售时就与代销不一样。在我国商业银行主导融资媒介的状况下,如果我们不想办法发挥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主动性(其中也包括组织结构上的安排),问题的解决就会比较慢,从而使风险逐步积累。其次,在政策上要体现对直接融资的支持,要使储蓄者感觉到直接融资产品在不少方面比储蓄产品更有吸引力。这种情况是否可以做到?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比如美国的401K条款,通过免税的支持,使储蓄资金更多地运用养老基金方式并使资金流向直接融资。可以看到,美国在实施401K之前与之后相比,直接与间接融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也是如此,在9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改革了养老金体制,同时给予了税收等各方面的支持,养老基金比银行储蓄吸引力变得更大。近两年哈萨克斯坦也有类似的做法。而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这样的转变,这是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再有,在监管政策方面我们也有运作的余地,当我们严格按照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实率进行要求时,银行吸收存款再放贷必然增加其风险资产数量,这就意味着你要有更多的资本金。当银行没有那么充裕的资本金时,就会考虑少用存贷款产品,多用客户自担风险的金融产品,特别是直接融资产品。可以看到,虽然国外中央银行也有一些标志性的基准利率,但是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利率往往比基准利率低得多。为什么呢?实际上反映了商业银行自我的约束,不太愿意做过量的储蓄存款业务,以减少风险及其对资本金的压力。中国为什么现在做不到这点呢?因为我们还没有解决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问题,由于历史包袱大多数是政策性业务造成的,商业银行资本不充足有借口,监管上硬不起来。下一步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要像农村信用社改革一样,要摘除包袱,走上新的起跑线,从而能用资本充实率去严格要求它们,使商业银行更加自觉地考虑它们究竟想发展什么样的产品,造就什么样的产品比例关系。
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也是大家关心的议题。发展有个模式与现实之间的选择问题,很多西方国家的债券市场也是从弱发展到强,其机遇与动力跟我们的现实基础可能有所不同。仿照别人的模式发展一般比较牢靠,但可能动力不足。发展公司债,一般是由于某些类别的公司融资困难或为降低融资成本才开拓了这样一条融资渠道。为维护公司债发展的信心,人们自然想到从高信用等级的公司债做起,但目前我国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非常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甚至是银行互相争抢这种的好客户,同时利率又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就使这类公司缺乏发债动力。另一方面,一些融资困难类别的公司又得不到发债的批准,或要求得到银行类机构的担保,其中的扭曲也导致缺少动力。恐怕需要我们有一些创新才行。
我国债券市场主要的产品是国债、金融债、公司债、项目债。最近我看到一个材料,其观点是利用银行间发展金融债的基础,把A、M、CDO、金融机构次级债等加速发展起来。中央银行也要支持利用各种金融工程方法,把金融产品(包括信贷衍生产品)转换为市场所能够接受的债券产品,也包括金融债的形式。由于我国目前在债券产品和市场上仍存在着若干体制上的不顺,这些问题的解决恐怕有一定难度,因此要平衡什么是最优选择,什么是次优选择,什么是次优而又比较可行的方法。总之,我们面临着加快债券市场发展的挑战,要找出自己的路子,把债券市场的蛋糕做大。
三、要更多地关注社会保障体制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社会保障体制已经成了我国宏观调控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瓶颈环节。以往我们说宏观调控,主要是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近年货币政策的扩张程度已经比较高了,特别是今年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都比较快,财政方面仍继续采用积极财政政策,很多资金最终已变为消费型资金。但是问卷调查和商业银行的调查表明,尽管居民手中的钱很多,但消费需求依然不够高。如果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扩张的结果看不到消费的增长,而是储蓄率的持续增长,那就值得忧虑。问卷调查和商业银行的调查反映,在收入增长条件下,影响消费需求的几大因素一是退休保障,二是医疗保障,三是对下岗和失业的担忧,四是子女教育费用。前三个问题都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如果我们的社会保障体制不能够有力地巩固消费者的信心,那么我们将面临加大货币供应量、积极财政政策运用后仍见不到满意的消费扩张的尴尬局面,我们总不能不计后果地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因此,社会保障体制的选择、改革、进展已成为我们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对症下药,不可能用其他政策完全替代。
我国正面临社会老龄化问题,老龄化问题对储蓄和消费倾向均有巨大影响。我们跟日本的社会老龄化程度相差十几年,所以研究日本的老龄化情况对中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社会保障体制的选择及其改革,直接关系到储蓄总量和储蓄模式,其对直接、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股本投资和债务融资的相互关系的影响力,远大于金融业可能想到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因此,在通过金融手段仍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把社会保障体制问题放入研究的视野,从更全面的范围考虑金融体系如何创新。纵观国际上直接融资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国家及其相应的历史阶段,相当多数都与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金体制变革有关,这个现象值得我们研究、讨论。
我国的社会保障确实存在诸多的困难,从消费信心的角度,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退休金、低保有没有百分之百支付到位问题,但问题还不止这些,还涉及到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运用以及储蓄模式问题。如果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就可能经常会出现支付不到位的情况。既使支付到位,是否就能保证消费信心?从而使得消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其中一大难题就是中国属于城乡差异特别大的国家,社会保障特别主要针对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并没有都包括在内。城乡差别又造成了农民不断进城打工,完全不包括进来也不合理,但包括进来必然会加大支出负担或者降低保障水平。保障水平高了保不起,保障水平降低后虽然可能支付得起,但是否对消费者信心有足够的支撑?因为消费者会考虑,如靠社保而社保标准又较低,还是要自己多攒钱才行。而储蓄产品的风险低,正符合这部 分人不愿承担风险的需要。如果怀疑自己将来养老金的稳定性,则必然会影响自己当前的消费倾向。
另外,社会保障体制的选择在将来有可能会对财政产生巨大压力,而财政政策历来和货币政策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长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角度讲,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我们从事宏观经济工作人员和理论界人士都不得不关心的问题。我在此想表达,特别支持金融业人士研究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对金融业及宏观调控的影响。
今天讲的既是初步想法也是出题目,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通常情况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进行融资主要有两种主要的渠道,按照资金的来源进行划分,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前者所获得的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有可能是企业员工所参与的持股计划,也可能是企业股东的家属、亲戚和朋友等提供的一些资金等;后者也就是从企业外所筹集的资金,有可能是直接融资,也有可能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一级市场上发行股票或者债券来筹集资金,也可能是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筹集资金[1]。间接融资,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银行贷款,也存在一些向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情况,比如中小企业从互联网金融公司所筹集的款项等。鉴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实际情况,多是采用间接融资的形式。
(二)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现状
现阶段,很多中小企业受自身因素的限制进行外源融资时所要承担的成本非常的高昂,因此筹集资金的主要形式多是内源融资。并且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实际上所需要的资金当量其实并不大,只是相对企业本身的规模来说,并不易获得这部分资金。但是在面临市场发展的机遇时,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本的积累很难帮助其抓住发展的契机,因此必须要筹集适当的资金。但是通过内源融资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毕竟有限,对于企业持续发展来说,动力不足,无法确保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要进行适当的外源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完善企业进行内源融资的机制以及应对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外源融资的风险等。
(三)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本身的条件限制了其很多方面的功能,比如在获取信息方面,需要付出比较高的成本,并且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落后的现象也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在核算时并没有专业的会计人员对账务进行处理,一些金融机构对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提供的账目并不认可,也影响了企业进行外源融资的额度。因此,中小企业在遇到资金问题时,如果银行贷款碰壁,为抓住发展时机,企业只能选择其他渠道进行融资,但是要付出更高的财务成本,并且一些法律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分析
(一)控制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需要从两个方面的内容做起,首先要对产生风险的因素进行控制,进而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其次,要对发生风险的频率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且要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通常采用预测和多方案的方法来对实现这一目的。此外,企业还要及时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帮助其掌握最新的政策信息。只有将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企业才能实现较好的发展,在进行融资时的难度才会大大的降低。
(二)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要重视起资本的结构,利用合理的资本结构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要致力于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在企业能够接受的融资风险以内,还要实现融资成本的最小化。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没有负债,也就不存在负债资本,资金的成本也不会很高。但是收益也不可能实现最大化。同时也需要注意,对企业的负债资本进行控制,过多的负债资本会降低企业的总资金成本,收益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却很难避免比较大的融资风险,资本结构也难以实现优化。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应当尽可能的确定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促使企业的价值能够实现最优。在此情况下,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发展动力,在进行银行贷款时,才能更加容易获得审批,并且在贷款的额度与利率方面也更有主动权。
(三)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融资风险,需要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收支性风险降到最低,对于债务人来说,其权益才更有保障。也只有通过盈利才能通过销售收入来进一步抵消销售支出。从短期的情况来看,企业能够实现资金的收支平衡,说明其盈利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也说明企业有能力对利息进行支付[2]。也说明企业可以基于其盈利能力再度进行融资,进而对即将到期的债务进行归还。因此,可以通过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来增加企业的收入,降低不必要的开支,确保盈利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同时能够提升资本利润率,有效的规避较高的风险。只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其融资需求才会进一步弱化,并且进行融资的资质也会被优化,也会享有更多的融资便利。
摘要:产融结合是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和直接融合。当代西方国家中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产融关系模式是英美与日德的银行与企业的模式即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本文主要从两种产融结合模式的运作机制、产生机理、经济效率等三个方面对产融结合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探索我国的产融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国际产融结合的主要模式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和直接融合。当代西方国家中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产
融关系模式是英美与日德的银行与企业的模式,即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其他国家的银行与企业关系模式均是在借鉴上述两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而形成的。两种产融结合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及须具备的条件如表1所示:
表1产融结合模式的特点及具备的条件
模式代表
国家特点具备的条件
市场主导型美英⑴银行与企业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信息透明度高;
⑵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通过直接融资方式,便于筹集巨额资本;
⑶银行间接持有企业股权,便于分散控制风险;
⑷短期趋利性强。⑴利率的形成机制比较健全;
⑵金融市场的运作是有效率的;
⑶中央银行具有较强的货币控制能力。
银行主导型日德⑴主办银行充当大量贷款人,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信用交易关系,
⑵主办银行与企业之间相互持股,与企业保持比较稳定的信用合作关系,避免了过度竞争;
⑶存在有效的监督机能;
⑷存在有效的相机控制机能。⑴银行机构的运转效率很高;
⑵较高的国内储蓄水平;
⑶需要一个引导企业投资的经济计划。
下面我们将从运作机制、产生机理、经济效率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两种产融结合模式的不同特征。
二、现代产融结合主要模式运作机制的比较
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一般理解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主要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外部结合,任何金融中介都是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从运作机制上来讲其特征主要有:⑴以自由市场为运行基础,银企间产权制约较弱,股权结构更加分散和社会化,形成了以资本市场为主要机制的外部结合。⑵商业银行在产融结合中处于非主导地位,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产融结合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⑶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治理,而是借助资本市场的证券交易、兼并、接管机制来间接控制产业资本。
而银行主导型的运作机制的特征主要有:⑴以“社团”或“社会”市场经济为运行基础,银企间产权制约较强,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产融结合中处于主导地位,形成了以主银行制为核心的法人相互持股的产权关系,从而抑制了资本市场的作用。⑵银行通过贷款契约、股权占有、人事结合及小股东的表决权等方式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影响。
三、现代产融结合主要模式产生机理的比较分析
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差异,就其产生机理而言,主要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金融体制、法律法规制约、宏观经济调控能力、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使得两种产融结合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如表2所示:
表2两种产融结合模式国际差异的原因分析
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
融资结构对直接融资的依存度大于银行间接融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基础,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并重
法律的约束和规范禁止银行直接持有工商企业的股权,并且不允许银行干预公司的治理结构允许银行持有企业的股权和进行人事渗透
银行与企业及资本市场的关系(1)企业的负债比率较低;
(2)企业有多种可供选择的筹资渠道;
(3)严格限制银行与企业间的单向持股和相互持股;
(4)股权市场发达。(1)企业的负债比率较高;
(2)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银行对企业提供比较全面的支持;
(3)企业与银行之间有大量的人员交流,增加了信息沟通与传递;
(4)证券市场相对不发达。
政府参与程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相对较小,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私人企业自发投资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往往是本国经济现代化的直接设计者、推动者
联系
机制债权联系两种产融结合模式相同两种产融结合模式相同
产权联系银行间接控制企业股权银行直接持有企业的股权
人事参与银行派员作为外部董事,不干预企业的经营和决策银行派员干预企业的经营和决策
四、现代产融结合主要模式经济效率分析
不管是市场主导型还是银行主导型的产融结合模式,都推动了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下面我们从可持续发展能力、国际竞争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等三个层面来分析比较两种模式的经济效率。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判断,可持续发展是指现期的经济增长不会影响下期乃至以后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黄明博士等认为:对资本这种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来讲,与一国可持续能力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资本形成能力;二是结构调整能力;三是技术创新支持能力。两种产融结合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比情况如表3所示:
表3产融结合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征
(三)风险防范能力
所谓风险防范能力,是指一国经济系统面临外部不确定性而具有的自我调整、化解、规避、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同的产融结合方式在风险和风险防范能力方面也有一些区别。我们主要从债务依存度和融资方式的选择两方面来分析两种产融结合模式的风险防范能力。具体如表6所示:
表6产融结合模式风险防范能力特征
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
债务依存度较低内债依存度高
融资方式债权——股权混合融资为主
扩大了企业的风险,能够有效防范国家的金融风险关系型融资为主
能有效防范企业风险,但是扩大了潜在的金融危机,增大了国家的金融风险
从表6可以看出,在国家经济防范方面,市场主导型通过保持距离关系型融资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企业或产业来讲,则是银行主导型通过关系型融资占有优势。在债务依存度上,市场主导型国家比银行主导型国家显得更为轻松。因此,从一国的风险防范能力上看,市场主导型要强于银行主导型;但就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对其风险防范能力,则是银行主导型要强于市场主导型。
五、现代产融结合主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产融结合两种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关键词】企业融资 风险 内源性融资 外源性融资
一、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
融资是指企业在发展扩张中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部融资,主要是指利用企业自有资金(留存盈利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部融资,主要是指向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债券,使之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一般说来,外源融资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间接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信贷融资即向银行借款。
二、不同融资方式下的风险分析
(一)内源性融资风险
内部融资由于占用了企业的自有资金,有可能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转。尤其是当企业处于创业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或投资时,内部融资是很难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因而不利于企业抓住时机发展壮大。
另外,企业内部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所以,资金的稳定性和规模难以保证。
(二)外源性融资风险
1.股票筹资风险
目前,股票筹资已日益受到企业重视,但如果利用股票筹资决策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如股票发行量过大或过小、筹资成本过高、时机选择欠佳及股利分配政策不当等。股票筹资分为普通筹资与优先股筹资。对企业来讲,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普通股筹资风险较高。
由于普通股筹资中的股利不能在税前扣除,所以,普通股筹资越多,企业所缴纳的所得税越多;当增发普通股时,增加新股东,势必会加剧股权分散化,从而降低企业的控制权,老股东权益相对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原股东对企业已积累的盈余具有分享权,这又会降低普通股的每股净收益,从而可能导致普通股市价的下跌;企业发行新的普通股,可被投资者视为消极的信号,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就优先股筹资风险而言。由于优先股需要支付固定的股利,且不能在税前扣除,若发行数额过大或当盈利下降时,优先股股利可能会成为企业的负担,若不得不延期支付时,则会影响企业信誉和形象。
2.债务筹资风险
企业利用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时,如果发行条件、债券利率、筹资时机等选择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例如发行总额和债券发行价格过高,会给企业筹资带来困难;债券期限过长,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降低。债券利率过高会加重企业负担,利率过低又会影响债券的吸引力。
而且由于债券需到期还本付息,当市场利率下降或企业经营不景气时,无疑会加大财务风险,严重时会导致资不抵债。
3.银行借款筹资风险
(1)不能偿付的风险。如果企业借款数额过大,将降低企业的流动比率,可能出现不能偿付的风险。
(2)降低信用等级的风险。无担保信贷如果不能及时偿付,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筹资能力,从而产生降低信用等级的风险。
(3)担保变卖损失风险。如果有担保贷款不能按时偿还,银行有权变卖担保物,如果以低于担保物价值的价格出售担保物,则企业会遭受较大损失。
(4)利率变动风险。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利率的波动不可避免会带给企业较大影响。
(5)汇率变动风险。这是指企业在利用外币筹资时,因汇率变动而使企业遭受损失。所以,在利用外币筹资时应分析具体情况慎重决策,尽量选择硬通货作为结算方式,分散所借债务的币种,最终达到筹资成本最低的目的。
三、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防范
(一)进一步完善民营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加强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如果民营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企业治理机制,内部管理就会混乱。在加强民营中小企业治理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日本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银行机构,在日本企业融资和监控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许多大企业治理模式为“主银行控制主导型”,银行作为企业的大股东和债权人,在治理企业中居主导地位。这种以银行为主导的公司治理机制,便于企业与主银行之间大量信息的充分交换,以便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民营中小企业应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具有良好的管理素质,不仅应在产品结构、质量、经营效果等方面切实统筹规划,而且应在资金的筹集、归还、利息的支付等方面严密安排,使企业不会因举债过多而增加利息负担,也不会因举债不足或延迟使企业丧失良好的经营机会。只有这样,民营中小企业才能在注重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逐渐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通过确立民营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不断提高融资能力。
(二)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究竟是以股权融资还是以债务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的制约。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资金需求程度不同,所选用的融资体制也不相同。不同的融资体制规范着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制约着企业的融资形式和取向。
相对于债务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是另一种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虽然股权融资的融资成本较高,同时还需承担一定的发行费用。但企业的融资成本,不仅包括会计成本,还包括机会成本。相对于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是企业决策行为的主要依据。从我国情况看,民营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所花费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现实中企业根据对未来市场变化的预期,制定了相应的产品开发计划,但其所需资金往往受贷款规模的限制,等到银行逐级申报增加贷款规模批下来以后,也许市场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使企业失去一次有利的投资机会。可见,我国银行贷款的“时滞”增加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机会成本。所以,如果有条件,企业可以优先选择股权融资。
对股权筹资风险防范而言,要加强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是防范股票筹资风险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经营管理,增强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能更好的吸引投资者,从根本上规避股票筹资风险。对债务融资风险防范而言,主要是利用财务杠杆确定负债比率,在企业资本结构既定的情况下,企业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相对降低,扣除所得税后,可分配给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就增加,从而给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的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蕾.浅析企业融资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商业研究,2005(13).
[2]胡林.企业融资与银行信贷风险防范.金融时报,200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