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临床专业知识

中医临床专业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临床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临床专业知识

中医临床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改革与实践;医药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41-02

高职高专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为基层社区和农村培养具有应用性技能型高级医疗卫生人才,而基层需要的是适宜治疗技术,化学合成药物在基层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尤为突出。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中显示出了神奇的魅力,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应该为基层医师掌握应用。然而,目前我国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教学效果并不乐观[1],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训等现象,各学校该专业虽然都开设有《中医学》的课程,但学生学过后大都不会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为此,自2006年以来,本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思路

未来临床医学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具备现代医学高精尖技能为主的人才;第二类是具备全科型和公共卫生以及预防、康复、养生等综合性知识人才[2]。笔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中医疗法在慢性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资料显示:西医院各科室 80%以上医师在临床过程中使用中医药,其使用中医药的原因是临床需要[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就是面向基层培养适合临床需求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前中医难学不易掌握、老师教学蜻蜓点水、学生学习走马观花的现象。改革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临床慢性疾病引入中医康复医学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 根据临床实际,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重新制定了《中医学》教学大纲,在总学时(5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训学时,将理论学时减少为36学时,实训学时增加到18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把实用性不强而又艰涩难懂的中医知识变为自学,减少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在实施过程中,除加强学生中医基本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训外,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组织临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老师编写教材,增加了专病专治的教学内容,培养临床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以发挥中医治疗技术的特长及优势。

3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现代医学,中医学习时间很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把中医的理法、方、药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根据中医特点对教材进行取舍,突出重点讲授,减少面面俱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加自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中医《诊断》讲授中,适当地增加多媒体的应用,以图片、声像等效果加深学生从望、闻、问、切方面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教学过程中则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对常见病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中药》一章涉及的内容多而琐碎,则采用启发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繁多的中药进行归类比较,学生自己整理、比较记忆,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记忆深刻;像《中医发展史》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常见病证》学生通过前面知识能够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等,都引导学生自学;《常用腧穴》则引导学生互动,穿插扮演。在实训教学中,我们摈弃了全班学生一起看电教、老师单独示范的教学方法,鼓励中医教研室老师参与实训教学,一班分解成7~8个实训组,采用小班上课,老师逐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既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充足动手训练的时间,又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矫正指导,以确保掌握正确的实际操作。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及时矫正与学生的操作训练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 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医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我们把《中医学》成绩分为四个模块,即:理论考试成绩、实训考试成绩、理论课堂成绩、实训课成绩,其比例为:总成绩(100%)=理论考试成绩(40%)+实训考试成绩(40%)+理论课成绩(10%)+实训课成绩(10%)。操作方法为:理论考试成绩是通过优化试题,常规试卷笔试来评定;实训考试采用“模拟实践”的模式,学生随机抽题签,每张题签有4道题,每题10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全部正确得40分;理论课成绩包括理论课出勤情况及理论课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包括实训课出勤情况及实训课平时动手训练情况。并增加了学生评教内容,完善了评教细则,除了以前对理论老师评教中的仪表教态、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内容外,对实训老师的评教增加了实训方法是否得当、实训环节是否完善、教师的示教及指导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5 效果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改革教学中,笔者随机对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的实训教学模式深受绝大多数学生欢迎,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习兴趣,提高了《中医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增进了现代大学的师生关系。

第二,促进了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中医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刻苦钻研,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完善自己,提高业务素质,也就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增多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又能不断得到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从而激发了自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互动,增强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中医教学的效果。关键是使学生掌握了中医的诊疗技术以服务于临床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整个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振优,罗建华.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调查与分析[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693-694

[2] 许家杰. 从美国医学的变化谈跨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需求[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57-58.

[3] 金红. 中医教学结合创新思维真培养的实施及思考[J]. 中医教育,2003, 22(1):35-36.

中医临床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临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一、现代社会对于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需求发生转变

(1)研究生阶段要更加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随着医院分科治疗的细化,现代社会对于中医人才也有着专业分科的要求,不同于本科学历教育中重视理论基本功的培养,需要研究生选择专业方向,形成个人的学术观点。而当今的大多数中医研究生从小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非常弱化,无论从理论思维还是临床实践上都有西化的趋势,所以在研究生阶段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个人的学术观点,指导今后的临床和学术研究。(2)研究生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以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研究生要在实践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会在实践中自我学习的方法,脱离本科阶段口口相传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生阶段寻求未来职业生涯中钻研的方向。

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务必高标准严要求地牢固掌握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并在扎实的理论指导下付诸于实践。在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基础上也不忘现代医学知识的补充,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和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我们中医研究生也需要精通人体解剖病理生理等知识,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解释病情,才能在临床过程中,自信面对疾病。当然现代医学的精通也会使得研究生更了解中医的优势,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中医之长。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完成的,研究生必须在面对真实的患者之前就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所以现代高校对于临床专业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期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特色作用

指导小组由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甚至校外交叉学科的专家+副教授以上组成,“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学术专长”以使研究生从不同知识层面和不同渠道获得知识“达到拓展思路”,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提高研究生临床实践及交叉学科的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模式的转变体现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导师除了应担负起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指导毕业论文撰写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继续学习和提高的方法,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研究生在跟随导师门诊的过程中,试诊就是一个锻炼中医临床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生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方法,导师治疗的经验,通过自己的体会,把收集到的信息用到治疗中,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试诊,提出改进和学习的方向,这是中医临床的一个特色的学习过程。

三、加强培养环节中对于实践的考核措施

首先从招生工作中就强调临床技能操作的考核,占面试总分的30%,如临床技能考核不达标不予录取,硕士生入学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指向标,使得学生加大对临床实践的重视,也可以把一些临床实践动手能力较好的同学能够筛选出来。再者,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设置相关的课程,使得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前得到很好的学习和实践。在研究生进入实习医院后,开展临床技能操作的课程,让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实习医院得到解决和进一步的提高。定期开展临床技能的大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过程中也加入临床技能考核的部分,以期检查研究生临床轮转的成果,查漏补缺。通过层层抓手,严格要求研究生在进入临床之前将实践动手能力提高。

中医临床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 英语 课程设置

一.引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中医药国际交流正在不断加强,在史无前例的中医药国际化的背景下,大力培养具有很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已是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对本校中医专业调查了解,目前大学英语设置主要开设在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停留在英语通识教育基础上,许多都是对高中英语的重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也单单是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主要目标,基本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少数专业设有专业英语课或双语课,但因为师资力量缺乏,教材不规范及学生英语水平原因,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多数专业英语课“只是专业术语的外语单词的堆砌”(杨毅,曹力娅,张飙 2010)。本文将分析如何根据中医药国际化的需要,设置合理有效的英语课程,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体系

1.改革大学英语课,通过双语课及专业英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

目前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与其他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共同特征,即大学英语课程并没有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多数情况下,只是高中知识的重复,大学英语的学习不能与学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提升不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宏武2008),致使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兴趣度和关注度逐渐降低。而在新形势下,外语应该和高校的其他学科一样,要让学习者致力于新内容的获得,交流对新内容的分析和阐释。(何莲珍,林晓.2015)。中医院校的大学英语课不应该仅是教授大学英语通识知识,而应该是专业英语课和双语课的结合,应该是与中医药国际化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也是最有中医药特色的英语课程。结合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采用规范化的专业教材,增加宣传中医药知识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课程。改革现有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学生教,教师学”的教授模式。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为学生创造一个用英语来宣传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环境。教师给出概念或授课重点,学生进行讲解,加大学生的语言输出,并由专业教师进行语言的规范和指导。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用英语交流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文化的能力。(杨毅,2012)整个课堂由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只在课前提出学习任务,并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提供帮助,及在学生完成讲解后进行补充或整理。学生用英语向英语老师教授中医药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中医药专业语言的表达与实际运用。英语老师在接受信息的同时, 负责学生英语语音、语调、阅读听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学生教,教师学”的模式可以增强学习者自主性,这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院校英语课程师资难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目前很多中医院校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中医专业教师无法用英语授课,不能担任专业英语或双语课程,而英语专业教师又缺乏相关中医理论学科知识,这就造成了中医院校专业英语课程和双语课程师资匮乏的现状。通过“学生教,教师学”的教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医院校英语相关师资的压力。

2.模拟课堂和实训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中医药英语课程应采用PBL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设置模拟课堂,在各种专业情景中进行英语的输出和训练。可借鉴商务英语模拟课堂方式,设置医疗咨询,接诊,治疗,医患交流及对外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如在课堂依托医院实景英语会话练习训练学生的情境会话能力,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输出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实训课程的设置,使中医英语的学习内容更加职业化和实用化。笔者所在学校外语学院就建立了中医药英语翻译实训基地,虽然目前只招收了中医药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但中医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具备专业知识的优势,进行中医药翻译的训练,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同时,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如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都设置有临床实训教学基地和临床实训教学课程,课参照此教学模式,设置中医药英语实训课程。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国际化临床接诊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就是很好的典范。由该校英语教研室的教师组织教学,采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的Good Practice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English for Medical Practitioner全英文版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使用教材,课程教学始终围绕着中医医师如何用英语对外国病人进行临床接诊治疗这一中心展开。具体包括:国外医疗接诊模式、步骤;医患交流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英语表达的简练、规范、友好;中西文化差异在接诊过程中的体现等方面。诸如此类的国际临床接诊中心乃是中医药英语实训基地的典范。通过这种实训基地的建立和相关实训课程,学生可以在进一步强化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英语听说训练,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实训课程的建立和培训,还能提高学生中医药国际交流的跨文化能力。

3.开设中医药英语文献阅读及写作课程

“具有较强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能正确撰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用外语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是目前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性之一。而目前的中医药专业学生,缺乏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为改变这一现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通识英语转向学术英语教学。学术英语(EAP)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SAP)两种(Jordan,1997)。通用学术英语(简称EAP)侧重各学科英语中的共性东西,即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需要的学术英语口语和书面交流能力,例如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查找文献、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以及学术等。专门学术用途英语(简称ESP)侧重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工程等学科)的语篇体裁以及工作场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前者是“适合所有专业学生的具有共性的学术能力的教学”,后者是“适合具体专业特点的英语及其技能的教学”(Dudley-Evans&John,1998)。专业的中医药文献阅读和写作课程,培养学生查找阅读文献和撰写论文等学术能力,可以避免中医英语词汇课程的单调和“专业英语词汇堆砌”的尴尬,保证学生专业英语规范化的输入。而学术英语规范化输入的加强培训,能为学生规范化的输出提供基本保证。只有在不断加强输出的前提下,学生才能用英语进行规范化的学术英语的写作。学术英语写作不仅是检验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体现。中医院校开设中医药英语文献阅读及写作课程,能为学生学术英语水平的提高提供渠道和素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

4.开设与国际留学生交流课程,提供学生国外访学项目

我国从1957年开始接受第一批学习中医的外国短期进修人员,由此开始了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对外教育的历史。随着中医药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到中国各中医院校进行交流学习,许多中医药院校已建立起了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名称的专门教学机构,专项从事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笔者所在学校就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且每年招收大量学生到学校进行中医相关课程的学习。国内中医院校可以利用该优势,开设与国际留学生的交流课程,可以采用学术沙龙,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学生与国外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创造用英语学习和交流专业知识的机会,同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中医院校还可以借助国外访学项目的申请和建立,把国内学生送往国外进行交流和学习。可以建立并加强与国外某些孔子学院的联系,以此作为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的平台,既能提高学校师资的综合素质,又能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中医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肩负着培养精通中医传统文化和重点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如何结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自身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英语教学,以满足社会对外向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是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合理有效的课程设置安排可以改变目前中医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瓶颈。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开设双语课和专业英语课,实训课程和实训基地,中医文献阅读写作课和留学生学术交流课程可以有效的改变目前中医专业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低,学术交流能力差的现状,实现英语为中医药发展服务的教学期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2014).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1)

2.王宏武(2008).中日两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对比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3.何莲珍,林晓(2015).高等教育环境下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现实困顿和解决途径[J].现代外语(双月刊)38(1)

4.马骥(2006).抓住机遇,弘扬国粹 走国际化之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医药学刊(3)

5.杨毅(2012).中医药高等院校英语教育的意义、困难与变革[J].大学英语学术版9(1)

中医临床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73-02

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改善了我国国民学历结构,满足了人民群众再教育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但是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普教化”倾向较大、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工学矛盾突出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对于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社会效益及社会认可程度,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将会制约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推动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从而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一、目前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僵化,教学计划陈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在年龄、文化层次、学习习惯、学习需求与动机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的特点[1]。目前绝大部分的中医药高等成人教育课程,并没有针对成人教育学员的自身特点与职业需求进行设置,甚至只是简单地参照全日制学生的课程开展教学,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的特点、提高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帮助他们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目前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均为在职学习形式,教学形式单一,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进行集中面授。中医药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只侧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教授,没有很好地将授课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提高临床实践技能的需求无法满足。再加上作为医药专业的学生,因为工作繁忙,休息时间不固定,导致工学矛盾突出,面授时到课率不高,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合作办学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学历文凭,不能作为报考执业医师的依据,在籍学员均为在职学习,导致学员们无法长期奔波于工作单位与培养院校之间参加学习。许多医药院校受教学场地及生源分布广等原因的限制,为方便学员求学,并未选择在学校本部对所招收学员进行培养,而是将其按照生源所在地,由委托函授教学站集中对学员进行培养。但是因为函授教学站管理理念上的差异,导致教学与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主办院校与学员们的要求。

(四)考试停留于形式,无法体现教与学的质量

在我们对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学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员的学习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技能,而只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将其作为职称晋升的跳板,这就导致学习与考试存在很大的功利性,在这种情况之下所取得的成绩无法真实体现学员的学习水平。再加上大部分课程考试多以闭卷考试为主,通常是侧重于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而忽视对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极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学员临床技能的提高并没有起到太多的促进作用。

二、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优化课程设置,侧重临床实践技能的提高

中医药学是一门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学科,应当侧重于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讲求实用性,需要更好的将专业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必须更侧重于书本专业知识的延伸与实际临床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而且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均为在职学习,所以课程设置的内容必须根据各专业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不能完全照搬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模式。必须要在完善学员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着重考虑如何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如何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更好的有机结合起来[2]。

(二)丰富教学模式,做到按需施教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学历不能作为报考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依据。目前参加中医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员均为医疗机构的在职工作人员,导致工学矛盾突出,集中面授到课率不高,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此,主办院校应该在集中面授这一教学模式之外,借助于现代网络科学技术,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开展远程网络教学,将集中面授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满足学员们在学习时间上的要求[3]。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培养学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员中定期开展教学调研,了解学员们在临床专业技能知识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专业技能知识讲座等教学活动,从而将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更好的联系起来,以提高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

(三)更新管理理念,加强教学监督

随着办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内涵建设,主动接受新的管理思维与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而且由于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对教学工作的不重视,为节约办学成本而不断削减教学投入,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学员们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针对这些情况,主办院校应建立更为完备可行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制定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定期对各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情况做好监督检查,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优胜劣汰、健康发展,从而保证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四)以人为本,创新考试机制

由于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进行招生,所招收的学员在年龄、文化水平、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能单纯的采用“一卷定优劣”的传统方式,而应以人为本,根据中医药专业特色及教学规律,开展以提高学员实践能力、培养学员临床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为目的的考试改革,并结合现代网络科学技术,以网络课程平台作为载体,采用多种考试模式,从而能够客观真实的体现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程度。

党的十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生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药从业人员对自身学历及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大,我们需要促进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的变革,努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提升学员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实用的中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卓君.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亟待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3,(7):112-113.

[2]杨小蕾,兰光明.关于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6):23.

[3]沈菁.传统成人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5):8-10.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Adult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JIANG Jun,LI Xue-jing,CHEN Ge-xin,YAN Yan-yan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007,China)

中医临床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摘要】 在中医临床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用以病例为中心的SSE(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诊治演习)教学模式进行临床理论的教学,以《中医儿科学》教学为例,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测试成绩、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进行分析评价,论述基于SSE模式的应用效果,从而进一步证实在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中新的教学模式将是专业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SSE模式;中医儿科学;临床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型人才,而在3年制大专中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由于学制有限,中医临床理论课程所占的学时比例较少,而且不易学懂,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更不要说是能力的培养。中医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使学生既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又会自如地运用知识,课题组根据中医学临床学科的教学特点,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将SSE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医临床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探索研究。SSE模式即“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诊治演习(Study independendcy—Seminar—The exercise of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模式”, SSE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临床能力和自学能力)[1]。拟通过实践研究进一步证实在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中新的教学模式也将是专业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为3年制大专的中医教学方法探索一条全新的人才培养之路。

1 研究对象

以2005级中医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化的方法抽取1班作为对照组,3班作为实验组。实验组用SS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为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两组均由课题组相同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师资均为双师型。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调查分析;对两组的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笔试的成绩进行对比评价。

2 SSE模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

2.1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自学,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中,由课题组集体制定自学提纲,将每个系统中常见多发疾病分别选1~2个作为自学内容,如肺系疾病中的感冒、肺炎喘嗽,脾系疾病中的泄泻、疳证。给出自学提示,列出参考书目、思考题,并附临床上常见的医疗文书书写格式范例,如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住院记录、临时医嘱、长期医嘱单、化验单、处方等。课前发自学提纲。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

2.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以精讲、讨论、重点难点导析、答疑、诊治演习相结合来完成。

2.2.1 精讲

精讲内容限于难点、临床经验和讨论中发现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采用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主,电子教案、医学视听教材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以图、文、声、动、色为一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2.2.2 讨论

讨论围绕思考题进行,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依靠集体的智慧,在争鸣中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来同化当前的新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聚焦问题的解决,学生在动态的、和谐的、平衡的、互动的、相互联系的环境之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求知天性和主动性,会为完成学习目标而努力。学生在讨论中会相互激励,产生许多创造性的、实用性的甚至是高质量的设想,并会提出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案。如“小儿泄泻”一病,大便呈水样时,临床上用“利小便,实大便”之法,往往收到佳效,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就会提出“患儿若有脱水情况存在,‘利小便’会不会加重脱水?”“针对小儿的体质特点‘四不足,三有余’,此法在运用时的注意点是什么?”这些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小儿体质特点、疾病病理本质、正邪关系等,通过对问题的辨析,如何来理解“泄泻”各阶段的病机特点,灵活辨证,适时佐以“利小便,实大便”之法,提高临床疗效。

2.2.3 重点难点导析

如“肺炎喘嗽”,难点是病因病机、常证与变证的演变与转化;重点是证治分类。在进行重点难点导析时,病因病机通过示意图形式,常证与变证的演变与转化通过案例式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证治分类时,指导学生注意分清主证、兼证,针对小儿幼稚之体、易虚易实、变化多端的特点,强调必须切实注意辨证求因,从因论治。注意小儿肺炎初期切不能忘宣肺解表。中期,里邪壅盛,在开肺平喘的同时,针对实热邪气,不能仅扬汤止沸,更不可闭门留寇,而要釜底抽薪,上病下取,通腑泄热。后期培土生金,兼清余邪。同时注意活血化瘀法在肺炎全程的运用。还要注意在治疗中如何体现既病防变的思想等。通过指导分析,学生加强了对难点的理解,加深了对重点的把握。

2.2.4 答疑

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讨论互动中会提出许多问题。如肺炎喘嗽的病机是邪气闭肺,“开肺”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在咳喘初期,为什么要贵在“疏风宣肺”?如针对不同体质的患儿,“麻杏石甘汤”在不同分型的加减运用中麻黄的用法、寒性和热性药物的比例如何?如“开肺”“宣肺”和“肃肺”的含义,之间的关系,如何运用?等等。教师在答疑时注意激活学生以前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将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看能否用这些学生把握的知识解析所提的问题。而不是学生问什么就直接答什么。通过分析解答,学生可以深入把握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变化过程,如对“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凡咳喘初起,切不可误用寒凉及滋阴之药,闭其肺窍为害不小,俱以表散为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助于理解辨证论治的精髓。而不仅是停留在何主证用何主方之肤浅的记忆上。

2.2.5 诊治演习

诊治演习分别在课堂和课后共同完成。课堂上,在诊治演习情景中,将原有抽象、逻辑、文字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病案为例,课前精心设计模拟好诊疗过程,教师针对案例,再创造出诊治疾病的场景,学生可从收集病史开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问病史、查体,学会客观、准确、全面地获取四诊信息,并能提出辅助检查计划,讨论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问题,课堂上教师步步深入地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操纵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时具有可思考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积极投入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十分自觉地把相关的横向、纵向的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如针对“水肿”为主诉的病例,学生收集整理四诊资料后,进行鉴别诊断,学生就要熟悉肾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依据;若排外其他原因,确定为肾性水肿,还必须确定是肾系哪一种病出现的水肿:肾炎?肾病?泌尿系统感染?明确西医诊断后,再根据患儿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个体特征、症状表现,四诊合参,对其病因、病机、症状、病位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当下的“证”,明了疾病下一步可能发展的趋势(这对“不治已病,治未病”有指导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体会到三辨论治(辨证、辨病、辨症)的临床意义。通过诊断、病证鉴别诊断和治疗的讨论,最后放在临床的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的使用上,课后继续完成住院病历一份,写出模拟临时、长期医嘱单、开出处方。如此可很好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课程考试

在校临床理论学习阶段,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考试考核。考试的内容可围绕国家中医临床助理医师的内容,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题型有单选、多选题、问答和病例分析等多种题型,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践技能笔试考试主要包括病历采集、书写,查体,基本操作,中医辨证分析,疾病的病证诊断(中西医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等,考核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病史采集试题:“请你按照标准住院病历要求,围绕以上主诉(主诉:腹泻2 d),应如何询问该患者的现病史及相关病史的内容?”病例分析涉及到辅助检查的项目,同时可测试对辅助资料的分析能力。

3 效果分析

3.1学生对SSE教学模式的态度和评价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SSE教学模式的态度,我们从参与SSE教学模式研究的实验组5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的形式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问卷设计包括学生对基于《中医儿科学》课程采用SSE教学模式的态度、评价。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

3.2 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

在校阶段试验研究结束后,为了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践技能的综合能力,我们对两个组的学生进行了《中医儿科学》理论、临床实践技能的综合能力笔试考试。结果见表3。 表1学生对《中医儿科学》课程“SSE”教学模式的态度表2 对综合能力培养的评价调查情况表3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4 讨论

SSE模式应用于中医临床课堂教学之中,学生普遍对SSE教学模式及其效果持积极的态度。教育的根本理念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性人格,而不是依附性人格,要以创造为本位。创造力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靠环境的熏陶,唤起学生内在的自觉。该模式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内在的自觉,其优点在于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既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又会运用知识,并形成获取新知识的能力[1]。以上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在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中运用SSE模式进行教学将是专业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本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但要知识渊博,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然后知困。教师必须自己去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对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也是极其有益的,所谓教学相长。

SSE教学模式在专科中医学的教学探索也只是刚刚起步,有很多问题还有待以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去解决、完善,如在实施过程中,因环境不同,对象各异,有时情况复杂多变,其中表现为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模式,心理准备不充分,少数表现出焦虑,尤其在自学和讨论环节中较为突出;查阅资料的途径、手段、时间有限;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观念有待提高;支持完成该模式硬件设施需补充;实习基地紧张;评价的手段和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创新、提炼、丰富和延伸,探索出一条为基层培养中医实用型人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