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管理和控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合同管理;内部控制设计;合同管理机制
一、引言
合同管理是高校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规范管理、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高校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本文从高校合同管理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高校合同管理意义、涉及类别及现存问题,提出了高校目前合同管理中存在缺少统一归口管理机制、缺失部分合同管理流程、缺乏合同信息系统防控等问题,导致高校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风险。鉴于以上问题和风险,本文通过对合同组织、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归档评估等方面的业务流程梳理和内控环节设计,提出了应通过信息化的联动手段,逐步研究建立健全合同的归口管理、履行监控、拟定审核以及归档评估等机制,对合同管理进行一定规范,减少高校合同管理过程中面对的风险。
二、高校合同管理现状
(一)高校合同管理意义
合同管理贯穿于高校经济活动的始终,涉及高校日常管理的多项主要业务,需要单位各部门共同参与和管理。高校在经济活动中通过签订合同,规范合同双方的经济活动开展。一方面有助于高校防范法律风险,预防经济纠纷,维护合法权益,保证高校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有助于控制高校财务风险,通过合同管理帮助高校节省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费用,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高校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可以有效协调高校内部各方关系,有利于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提升高校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二)高校合同涉及类别
本文所称的合同是指高校与其他法人之间的协议。根据合同订立的不同形式,主要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高校经济合同一般以书面合同为主,即指通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而订立的合同。根据高校合同涉及的主要业务,主要包括科研合同、人事与劳动合同、教育合作合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基建合同、仪器设备租赁和不动产买卖、租赁合同、修缮合同、货物采购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外事合同等。
(三)高校合同管理问题
1.缺少统一归口管理机制
根据财政部的内控基础性评价指标要求,高校应建立合同归口管理机构,且对所有合约展开集中划分与不断编号,针对法律关系较为复杂的合同资料,需要联合各机构展开集中审核。目前,高校合同由不同部门管理,未建立统一归口部门,例如,设备采购合同由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工程合同由基本建设部门管理、科研合同由科技部门管理、重大合同订立由学校法律事务室审核。合同不能统一归口管理和备案,管理方式方法不能统一,各部门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不完善,可能会造成多部门共同管理的边际盲区,影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2.缺失部分合同管理流程
根据财政部的内控基础性评价指标要求,高校应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确定合约实施的责任人,以最快速度对合约施行状况进行审查、研究与验收,针对必须补充、变更或解除合约的状况,需要根据法律展开相应的审查工作。目前,高校合同管理制度和流程尚不健全,存在缺少合同验收和结算规定、未能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缺少对合约签订、实行、变更状况等进行登记工作与管理工作,缺乏对合约按期进行划分汇总和归档管理、缺少关于涉密合同管理的具体规定、缺少合同纠纷管理规定等问题,合同管理过程中流程制度的缺失,会阻碍合同内控风险防控。
3.缺乏合同信息系统防控
根据财政部的内控建设要求,高校应以信息化为抓手,遵循内部控制的原则,全面识别和评估相关业务风险,梳理业务流程,通过对各个主要经济业务的流程衔接点,实现系统之间的联动效应,有效实现合同内控管理的信息化落地。目前,高校合同的信息化管理往往仅包括合同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等功能,缺少合同执行、结算、变更、备案、终止以及归档等程序的信息化管理,重要经济业务的信息系统未实现一体化,缺乏与收支、资产、采购等系统的链接,这就导致无法有效依据合同进行结算、无法以预算为来源进行管控等问题,会阻碍合同内控风险防控。
三、高校合同管理机制内控设计和措施建议
高校合同管理主要分为合同订立与履行两个关键流程。合约签订流程涉及合同调查、拟定文本、审核、签署等一系列程序。合约履行涉及合约实施、补充、变更、终止、纠纷解决、结算、归档及后评估等一系列程序。在合同管理的各项关键流程中,应确定业务流程和内控要求,按期审查与评估合同管理的薄弱流程环节,使用有效控制手段,最大限度避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保障高校根本利益,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一)健全合同管理组织体系
对合同组织环节的控制是指对合同组织体制、制度流程、部门间沟通协调的内部控制。合同管理制度的规范和齐备、合同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和协调是合同内控风险防控的基础。
1.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控制机制
建立规范的合同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实行合同管理的分级授权制度,明确上级单位、高校决策机构、业务部门、合同归口部门、监管部门的合同管理权限和职能,确保高校对外签订合同经过合法授权,不签订超出有关规定范围的合同;同时,高校应定期梳理合同管理各个环节业务流程,针对合同的风险领域查找、界定关键控制点,明确合同管理在各环节的关键控制要素,确保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2.建立合同归口管理和岗位责任控制机制
高校应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设置合理的合同管理岗位,明确合同管理职责分工,建立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完善合同管理沟通协调制度。高校需要指定非合同执行机构的其他部门或者是独立的机构视作合同归口管理机构,对所有合同资料采取集中管理方式,构建财会机构和合同归口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制度,完成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的有机整合。详细而言,应该确定不同环节的具体规定,参加重大合约的起草工作、谈判工作、审查工作与签署工作,参加高校合约纠纷的调节、仲裁、诉讼环节,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高校需要科学设定相关岗位,确定合约的授权审批与签订权限,对专用章进行合理的保管,禁止未经授权私自以公司名义对外签署合约,禁止不法签署担保合约、投资合约和借贷合约。
(二)加强合同订立控制体系
合同订立环节控制是指通过开展合同策划与调查,规范合同谈判过程,明确合同文本拟定和审核要求,在权限范围内签署合同文本,对合同订立情况进行登记备案,确保单位合同订立过程规范有序。
1.建立合同策划和谈判控制机制
合同策划是合同控制的起点,高校应明确合同签订的业务和事项范围,凡是应当签订合同的业务和事项均应签订书面合同,严禁将需要招标管理或需要高级别领导批准的重大经济合约拆分若干小金额的经济合同,严格审核合同策划目标是否与高校职责使命和战略目标一致,加强合同的计划管理,防止因签订合同导致超计划投资、超成本支出。订立合同前,还应根据市场实际情况组建素质结构合理的谈判团队、选择适宜的洽谈方式开展谈判,充分做好签订合同的准备。
2.建立合同拟定和审核控制机制
高校在对外发生经济活动时需要拟定正式的书面合同,一般合同应由业务部门或项目负责人进行起草、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法律关系复杂的特殊合同或重大合同应由归口管理部门参与起草、法律管理部门审核,保证合同内容和条款的完整准确。合同拟定结束之后,高校的相关机构需要对其规范性、经济性、可行性和严密性进行严格审核,建立健全的审查控制或合同会审制度。
3.建立合同签署和登记控制机制
高校应合理划分各类合同的签署权限和程序,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与对方当事人签署合同,确保合同签署权限程序合理、登记备案手续完善。合同应实行合同连续编号管理,按照统一编号对合同订立情况进行登记,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合同经编号、审批及签署后,方可加盖合同印章。
(三)加强合同履行控制体系
合同履行环节控制是指高校借助对合约实施状况的监督,规范合同补充、转让和解除等合同变更程序,明确合同结算要求,妥善处理合同纠纷,详细登记合同履行和变更情况,确保高校合同履行过程管控严格。
1.建立合同履行监控机制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履行情况的跟踪和监控,实行对合同从订立、履行到终结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合同履行环节得到监控与监督。与高校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并督促对方积极执行合同条款,保证合同有效履行。如果发现对方或自身因素造成无法按期履行合同的情况,需要以最快速度提示风险并马上使用相应对策止损。
2.建立合同变更控制机制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合同履行监督审查机制,对合约实行过程中签署补充合约,或变更、解除合约等根据法规进行相应的审查。与此同时,需要确定合约终止的条件以及应当办理补充、变更、解除、终止的相关程序,安排专门人员对合约手续进行二次审核。
3.建立合同纠纷控制机制
当合同出现纠纷问题时,高校需要在规定期限内和对方进行商量与谈判。如若达到一致意见的,二者需要签署书面协议;如若经协商无法处理时,经办工作者需要向相关负责人进行报告,且按照合同约定选取仲裁或诉讼方法进行处理。高校应梳理可能存在的合同纠纷问题,明确合同纠纷类型和相关解决方法方式,建立健全合同纠纷管理方面的制度流程。
(四)建立归档评估控制体系
1.建立合同保管与归档控制机制
高校应在登记并统计合同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经济活动业务需要对合同文本进行科学分类和统一编号,按照类别和编号妥善保管合同文本,建立合同台账,并与合同订立、履行的全过程进行信息系统台账管理,规范合同查询、流转和借阅程序,对合同保管情况实施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确保合同保管安全可靠、查询快捷方便。合同履行完成后,合同管理人员应及时办理归档手续。
2.建立合同检查与评估控制机制
高校应建立合同管理检查评估控制机制,定期对全过程的合同管理总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确保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落实。具体检查评估合同签订是否符合程序、合同审核意见是否得到合理采纳、合同是否全面履行、合同纠纷是否得到妥善处理,对合同管理分析评估中发现的不足应及时加以改进。
(五)加强合同管理系统建设
加强合同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全程联动、模块衔接、信息系统控制机制,建议高校借助业界先进的内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内控管理的一体化、可视化、自动化管理。将预算、采购、资产等管理模块与合同管理相连接,形成高校关键业务模块的信息系统联动机制,使“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监督”有效衔接,实现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合同订立及履行过程管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2012-11-29.
[2]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Z].2012-12-19.
关键词:内部控制 合同管理 调研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54-02
内部控制以责任、牵制、程序、手续等各项制度为控制依据,建立健全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部门和个人的职权范围及其责任界限,规定授权处理程序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部流程和方法。当今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仅只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查错纠弊行为和防范风险的手段,它已经上升为受到政府监管和社会大众关注的强化法人治理的重大举措。财政部了多项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和行业操作指南,标志着强化内部控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中型国企、上市公司等企业适用的管理制度与手段,它同样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各行业经营活动加强管理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石和重要途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正式施行,该规范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框架清晰、路径明确的指引,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以权利制衡权力、预防、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方面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一、内部控制调查与结论
A单位为一事业单位,其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保障,财政补助拨款不足部分由单位经营创收弥补。下属事业单位6个,投资兴办国有企业2个。为掌握《内控规范》施行之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2015年10月,我们对A单位所属8个单位展开了全面的内部控制调研。我们在制定调研提纲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调查问卷、实地查验、个别访谈、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A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和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选取了合同管理的控制情况进行了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调查情况
调查表法,就是评价人员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考虑理想的控制模式,将需要调查的全部内容制成固定式样的表格,由被评价单位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回答,以此来了解测试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我们设计了包括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合同管理和内控方法运用等12项内容,对每个控制点只需回答“是”、“否”或“不适用”,问卷发放给8个单位的职工回答,我们按照各单位职工总数的20%比例发放,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与被调查者和收到多少反正相关,容易发现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A单位在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会议分类管理、车辆单车核算、信息内部公开等方面。如在各种内部控制方法中运用比例最低的是信息内部公开制度,问卷调查其中一部分的内容见表1。
(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调研
我们依据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和《内控规范》,结合A单位实际情况设计了内部控制调查的14个项目和110个内容。调查表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按照事业单位的属性进行设计,划分为良、中、差、无和不适用5个级别,依次从控制机制、风险管理、流程控制、货币资金控制、实物资产控制、对外投资控制、预算管理控制、采购环节控制、合同控制、流程手续档案控制、工程项目控制、绩效考评、信息沟通和内部审计14方面进行考核,由各单位负责人根据标准分值进行自我赋值得分,权重系数是根据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设计合理的标准调查表,容易发现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保证调查效果。就内部控制框架而言,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没有根本区别。但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与内容方面两者会有所不同,企业在预算管理控制和采购环节控制方面会有部分不适用的内容,但不影响总体评价。
(三)调查结论
经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8个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得分:
调查总体认为A单位普遍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要求,其内控制度遵循了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的原则。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方面:
1.内部控制调查显示各单位内部控制整体水平不均衡,部分单位尚未将《内控规范》的要求落实到本单位的制度建设中。一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一些内部控制虚设,管理权限失控,职责不清,内部控制存在着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相关要素。其中,控制环境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控制环境一般包括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组织文化等。A单位应从岗位设计和职责权力分配入手,让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2.从内控方法运用来看,突出问题是信息内部公开方面较差。由于内部信息的不透明,为管理者的提供了空间,国有资源的运作就会出现随意性和隐蔽性的状态。信息不公开,就没有竞争与监督的压力,各类导致内部控制失衡的现象就会发生。A单位要以此内控调研为契机,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的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二、合同管理内控制度的调研
合同管理为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之一,在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调查的同时,我们选取8个单位的合同起草、审查、签订、执行、备案及监督管理方面进行实地查验。经济合同,作为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不论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在合同管理环节及其风险管控方面也具有一致性。2014年以来,8个单位对外签订了100万元以上重大经济合同61份,合同金额10575.15万元,其中以企业对外签订的合同居多。A单位签订的合同类型主要有四类,包括技术咨询和服务合同、租赁合同、购销合同和建设工程合同。
(一)经济合同管理情况
A单位经济合同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位制定了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和技术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对合同起草、审查、签订、执行、备案、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专门机构对合同进行了归口管理,负责合同专用章的管理、合同文本档案的存档和编号及合同履行的监督。某设计院的合同监管部门为综合经营室,其合同签订的流程如下:
第二种模式是合同由各单位、各部门自行管理。对外签订合同实行授权委托制,经济合同签订由部门参与洽谈、起草,各部门管理存放合同档案,进行合同登记、统计、归档等日常工作。
(二)合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1.个别合同不能得到有效履行,款项无法如期收回。一些技术服务合同,由于分部实施,项目验收要待各期项目全部完成后才能进行,不能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完成。还有一些项目因主体工程变更,导致技术服务顺延。另外,由于个别业主经济出现异常,已验收项目的尾留款不能如期入账。
2.部分合同条款不全面、缺少委托手续。根据《合同法》《民法通则》的规定,不仅可以是法定代表人可以签订,而且委托人也可以签订,但是其必须有委托授权书,书中明确委托事项的范围时间等问题。调研中发现个别合同基本要素不全,合同主体资格未达要求,条款不完整或约定的意思不明确、不具体。如违约者承担违约责任等条款等于没有约定,签订合同时未充分考虑到自身的风险。另外,个别企业对外出借资质,看似合同总额大,但单位实际收益小。这些因素都容易产生法律风险。
3.部分单位没有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对经济合同的签订流程没有进行制度上的规定和约束,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显然A单位的第二种合同管理模式不符合内控规范的要求。一些签订的合同由相关部门自行保管,没有统一登记编号,对近年签订的合同统计不清,在纠纷发生后寻找合同原本大费周章。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合同管理策略
当前经济环境实际上是一种契约经济,单位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外,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合同是对外交易的主要手段,我们有必要从内部控制视角约束合同管理,预防潜在风险。为增强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我们针对A单位在合同管理方面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首先,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提升内控执行力。内控范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首先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提高内控意识,明确岗位职责,自上而下,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将内控意识融入日常工作之中,树立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依照《内控规范》检查内控制度设计的薄弱环节,确保不相容的岗位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重点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出发,明确领导机构责任职能,清晰组织机构划分,规范执行机构业务流程,加强管控监督意识。使制度本身能够突出重点,弥补不足,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以制度保障执行,提高组织运行的理性化程序。强化风险控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对合同风险管控的重点包括合同文本的合法性、经济性和严密性,关注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合同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是否明确等。对技术服务项目中合同款项无法如期收回问题,建议以项目负责人为主,加大合同资金的追偿力度,解决部分合同不能如期履行的问题。
其次,基于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内部核算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收集、核对、整合、传递的过程,并且通过反馈机制进行沟通与改进。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拟定合同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参与重大客户的资信调查,对各类合同进行法务审查,统一管理合同专用印章和合同档案。建立资金收缴台账和合同履行情况登记表,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并由单位审计部门定期对自己的收缴情况实行跟踪检查与监督。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强化关键环节的控制,如对签约主体资格、合同协议履行、变更或解除进行有效监控。把握重点合同,对一些标的较大、风险较大的合同实行会审制度。
第三,提高内部信息的透明度,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工程技术人员对外承揽项目的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对于单位承揽的技术服务项目,应该信息公开、财务公开,运用民主决策程序,采取技术人员内部竞标的方式选择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参加人,增加技术服务项目的透明度,做到机会公平、规则公开、结果公正。与此同时,单位负责人要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对外承揽项目的积极性,规范外揽项目收入分配秩序。控制出借资质行为,预防风险,提高单位收益率。项目负责人不但关注合同中的自身利益,更要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书,树立良好的契约意识。
参考文献:
[1] 彭俊.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财会学习,2016(1)
[2] 谢海娟,何和阳,刘晓臻.基于五大目标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指标研究[J].财会通讯,2016(3)
(作者单位: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陕西西安 710021)
虽然一般认为自闭症是先天性疾病,但自闭症儿童的症状程度与家长及家庭有着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家长的认知、情绪、行为、应对方式等均对教育效果有着重要作用,究其根本,家长的心理控制源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心理控制源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方式、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知或定向。父母对教育子女成功与否的态度和看法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表现、认知倾向与教育方式等,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
此外,儿童所在家庭的功能也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是家庭功能的重要组成。亲密度指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适应性指家庭系统为了应对外界压力而改变其角色分配、权势结构或联系方式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成员支持、生活习惯、教育风格以及家庭功能等会对儿童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及问题行为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成员关系亲密、功能良好的家庭中的儿童,通常会更自律,学习更主动,社会适应性较好,问题行为更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和家长与儿童行为表现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对其深入研究可能会找到更加高效且实用的干预和教育模式,以及缓解自闭症儿童家庭负担及家长压力的方法。因此,本文对自闭症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长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以及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在一次自闭症家长讲座上向包括浙江、江西、河南、福建、河北、黑龙江等23省在内的420名自闭症儿童家长发放问卷(M年龄=35.67岁,SD=4.942岁),其中女性334人,男性86人。共回收问卷412份,其中有效问卷399份,有效率为96.8%
1.2工具
1.2.1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
采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The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Scale, PLOC)测量自闭症儿童家长对教育子女成功与失败的看法。该量表由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子女的控制、运气或机遇及父母的控制五个分量表组成,包含47个条目,以5级评分,从“1”(很不赞成)到“5”(很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家长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越趋于外控,在子女教育上越容易呈现消极、被动的状态。
1.2.2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
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Ⅱ -CV ),包括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分量表,共30个条目,以5级评分,从“1”(不是)到“5”(总是)。FACES Ⅱ -CV是邹定辉等人根据Olson等于1982年编制的FACESfl(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SecondEdition)进行第三次修订而成的版本。
1.2.3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中的父母问卷测量儿童的问题行为。该量表共48个条目,包括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一多动、焦虑及多动指数6个因子,采用4级评分法,从“0”(无)到“3”(很多)。量表分半信度0.88, Crobach。系数0.92。由于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无法理解社交规则及难以自控等方面,因此本研究只选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中品行行为和多动指数两个分量表进行研究。
1.2.4人口学信息
自编问卷,包括家长和儿童的性别、年龄、确诊时间及家长在子女治疗上支出的费用占家庭总支出的年平均比例等基本信息,均由家长填写。
2结果
2.1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量及相关分析结果。教育成效、子女的控制、运气或机遇、父母的控制与自闭症儿童的品行行为和多动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亲密度和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品行问题和多动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儿童问题行为三者间相关较高,可能存在中介关系。
2.2儿童问题行为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回归分析结果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儿童问题行为对其性别、年龄、治疗费占家庭总支出比例、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以及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回归分析。在模型第一层进入儿童的性别、年龄和治疗费占家庭总支出比例,第二层进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第三层进入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由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教育心理控制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对预测变量进行了多重共线性的诊断。结果表明,预测变量之间的容忍度(Tolerance )均大于0.3,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4,可见预测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不严重。
自闭症儿童的性别不能显著预测其问题行为,儿童年龄可以正向预测其问题行为。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分量表得分不能显著预测儿童问题行为。子女的控制和父母的控制可以显著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以及运气或机遇均不能显著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
2.3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中介效应分析
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总分、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总分可显著预测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同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显著相关。因此,进一步采用依次检测法(causual steps)检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中介效应。
对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回归系数进行检验后发现,亲密度和适应性能显著负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β=-0.214,t=-4.369, P<0.001),亲密度和适应性能显著负向预测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β=-0.356, t=-7.588, P<0.001),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能显著正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β=0.330, t=-6.613,P<0.001),亲密度和适应性仍然能显著负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β=-0.097, t=1.944, P<0.001)。以上结果说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自闭症儿童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会通过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亲密度和适应性较好的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更为紧密,相处时间更多,得到的支持陪伴也更多,当家庭成员面临外界压力时,可以灵活改变其角色分配、权势结构等。这样的家庭往往规则明确,赏罚分明,气氛融洽,儿童会比较容易学会遵守规则,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家庭来说,当儿童被确诊时,如果家庭可以迅速调整成员的角色和分工,让孩子受到合适的照料与教育,互相支持使家庭环境和谐稳定,在此环境中儿童的行为也会受到积极影响。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以卫星及通讯发展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由GPS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GPS信号接收机三部分组成。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位置,不管是任何天气条件,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获得GPS定位到的准确的几何图像。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分布和运转的轨道与地球相距约11000海里,通过GPS信号接收机就可以获得传回用户设备的导航信息。全球定位系统有着相比于以往的雷达定位系统更加高精度、全天候、自动化和高速度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诸如交通、航空、测绘、勘察等多领域多学科。虽然全球定位系统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作为军用,但当它研制成功之后,人们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了这个早期军用系统的专属产品其实在民用领域同样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人们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导航。
2空中交通管理重点介绍
民用航空的空中交通管理,顾名思义是为了对民用航空所进行的飞机飞行活动提供飞行支持和维护,同时由于民用航空的逐渐发达,空中交通管理还会对空中交通流量进行和陆地类似的交通秩序维护。总而言之,空中交通管理是为了保证民用航空有序飞行和旅客安全到达目的地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空中交通管理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空中交通服务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
2.1空中交通服务管理
空中交通服务管理应该提供的服务有: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飞行信息服务和危险警告服务。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主要目标是防止航空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和其他飞机相撞,同时要防止飞机在机场或附近空域内与其他飞机或障碍物相撞,保证空中飞行活动的安全和良好的交通秩序。飞行信息服务可以为处于起飞、飞行、降落状态的飞机提供实时的飞行信息,并适当地提出一些操作性高的可避开危险和加速飞机飞行的建议。危险警告服务主要是为了解决飞机飞行中遇到问题需要救援的问题,帮助定位待救援飞机的位置和所遇到的情况,协助搜救工作。
2.2空中交通流量管理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可以监控空中交通的当前情况,管理的目标是帮助飞行中的飞机之间进行高效的沟通,科学地预测和控制交通流量,在保证所有航线、空域的交通流量不超过航空运输局规定的最大安全容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交通流量。提高空中交通管理的能力可以帮助空管部门更加有效地利用空域和地面等多种资源。
2.3空域管理
空域的划分应在国家安全和飞行需要的基础上,结合空中交通管理和通信、全球定位系统、地面基础设施及机场周边环境等进行。我国空中交通管理发展的目标是由国家使用先进的空中交管系统进行统一的空域管理。
3全球定位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3.1全球定位系统帮助维护空中交通秩序
城市的陆地有纵横交错的公路、高架桥等,公路有交通规则才能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而空中的各种航线更为复杂,不仅有平面间隔还有垂直间隔。飞机在飞行中相比陆地车辆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诸如气流和气压的影响,因此需要一套航空适用的更加严格缜密的交通规则。飞机的大小和性能决定了它可被允许飞行的高度。小型飞机的活动范围在3000米以下,大中型飞机可以活动在3000米高空以上。1000到7000米之间属于中空飞行,7000到12000米之间属于高空飞行,更高的距离属于平流层飞行。不同飞机,不同的高空距离时飞机之间的垂直间隔都在交通秩序规范之内,而实际飞行中具体如何确保飞机都遵守了这些交通规则,就需要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让空域中所有飞机之间实时的精确间隔都在空中交通管理的监测之内。
3.2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有效缩短航线成本
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业的迅速发展,大多数民航公司都开始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来达到有效缩短航线总体成本的目标。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对于航程较短的航线和直达航线的成本改进效果尤为明显。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大幅地减少飞机在高空中原有的大部分多余的盘旋,用合理的小程序间隔指挥引导飞机少绕弯路到达目标。
3.3全球定位系统与数据传输相结合的ADS系统
在海洋上、地面HF无线电通信和雷达都无法覆盖的区域,飞机要想与地面空中交管系统取得联系,离不开全球定位系统的协助。这是全球定位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另一应用。因为全球定位系统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定位信号的,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它依然能全面地控制飞机的飞行。当飞机飞过无线电和雷达无法覆盖的区域上空时,以前的方法是增大飞行程序间隔,因此飞机必须遵循较远的安全航线,虽然确保了飞行安全也增加了航线的成本。而全球定位系统与数据传输数据相结合的ADS系统,使空中交通管理中心不再依靠地面警戒雷达来控制飞机,这样空中交通管理的指挥就不再是不确定或者未知的,ADS系统会将正在海洋上空飞行的飞机的位置准确地反映给空管中心,表现为飞机把自身定位自动汇报给地面而不再需要加大航线距离来飞过未知区域。
3.4民用计算机卫星通信系统正逐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地持续、高速的发展,城市交通建设与交通管理控制水平也随之蓬勃发展和空前提高。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运输量和机动车辆持续增长,交通设备、产品的科技含量及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弱点也相对明显,由此造成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如交通拥堵,行驶成本增加,噪声污染以及交通事故频发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高额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这都成为制约社会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因此,有必要对交通管理控制进行分析研究,势在必行。
近年来,城市实施道路交通的“畅通工程”,力图通过行政手段促进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协调,推动城市交通拥挤堵塞问题的缓解。我国大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主要表现:一是人多车少,运力紧张。二是车多路少,路网稀疏,道路面积小。我国城市道路的人均面积太小,道路占城市面积率及路网密度太低,再加上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运力不适应客运量的需要,城市专业货运部门的车辆也供不应求,结果导致自行车、社会自备车的大量增加,从而使车多路少的矛盾更突出。在城市道路立法管理方面, 国务院1996 年制定的《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作了原则性规定,此外又相继颁布了一些其他相关道路管理的法律法规,各地方道路管理部门也纷纷出台了适合当地交通管理的政策及措施。但是这些问题仍然明显存在,这就有必要对城市道路的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2、城市交通管理
2.1 城市交通管理的内涵
城市交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因此,在进行城市交通管理时,要反映不同时段上城市的动态演化过程,以便实现动态调控。要想创造畅通、有序、安全的交通环境,必须有发展的眼光,力促打破孤立、单一、直线式的粗放型管理的小交通思想和框框的束缚,树立开放、整体、系统、科学化管理的大交通概念。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是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主体。良好的城市道路和完善的城市道路网是城市发展的明显标志,因此,道路建设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不断壮大,制定修立交桥、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下通道等城建规划势在必行。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交通、交通组织规划和渠化设计是做好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这种方式是以先进的线路连动控制系统引导交通,使松散的车流压密,全线绿灯连续通行。
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是城市交通组织管理的基本前提。为此要严格控制非交通因素占用城市道路,取缔非法占道,改变某些地方对非法的违章占道只收费不管理的现状;提高道路交通的机动化程度和道路尤其是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要做好城市的交通管理,法制先行。必须重视交通法制建设,依靠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城市交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必须实行社会各方面的综合管理。
2.2 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才、资金和技术。随着人类社的发展,城市发挥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中心的作用日益显着。人们都知道,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物资交流和人们的交往,提高了工作进程。然而,随着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地面的汽车交通运输,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交通拥挤、交通噪声、交通事故频繁,道路堵塞,环境污染,对居民区的不良影响等的问题正越来越被各国政府部门所重视。
2.3 城市交通管理的意义
要维护一个城市良好的城市交通,必须要进行城市的交通管理。进行交通管理的主要意义有以下二点:
1. 交通是人类生活四大基本要素之一,是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建设好交通管理,不仅带来交通效益,降低社会发展成本,而且更主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对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通过交通管理机制,可以揭示城市交通管理的主要制约因子及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为制定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和实施交通管理战略提供基本依据。
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分别就交通法规管理、交通秩序管理以及交通优先发展管理、交通运行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及策略
3.1 城市交通管理模式
城市交通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社会的许多方面,因此城市交通管理应考虑到社会的各种因素,尽可能采取合理的管理策略和措施。城市交通管理模式主要有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两个方面。
交通需求管理(Traffic Demand Management)是对交通源的管理,是指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城市交通的发展规划,影响城市交通结构,通过削减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减少道路交通流量,从根源上缓解交通紧张局面,是一种政策性管理。交通系统管理(Traffic System Management)是对交通流的管理,是指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对交通流的管制及合理引导,使交通流在道路网络上重新分布,均匀交通负荷,提高道路网络系统的运输效率,从技术上缓解交通压力,是一种技术性管理。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我国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应当从行政管理手段和技术管理手段两个方面同时着手,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节源,减少城市道路交通流量;同时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对交通流的管制和合理引导,均匀交通负荷,提高道路网络运输效率。
3.2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交通需求管理策略主要是从控制城市交通总需求的角度来进行城市交通的宏观管理。通过制定城市交通准入制度,减少道路交通流、缓解道路交通紧张,制定城市交通长远规划增加城市交通能力,以及利用经济杠杆来调节城市交通需求。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有效措施来进行城市交通需求管理。
1.优先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交通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交通紧张、道路利用率不高、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等几个方面。针对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出现的这些状况,有关交通规划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一些人均占用道路面积少、人均污染指数小、人均能源消耗低的交通措施。城市公共交通具有人均占用道路面积、人均污染指数、人均能源消耗最少等其他交通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在发展城市交通时应考虑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各城市应根据道路网络、环境控制和能源储备等实际情况,制订优先发展的实施措施。
2.限制发展策略
当道路交通网络总体负荷达到一定水平后,交通拥挤将会加重,因此必须对某些交通工具实施限制或控制发展,以防止交通拥挤状况进一步恶化。一般说来,应限制交通运输效率低、污染大、能耗高的交通工具的发展。如:适当控制小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的发展速度;各城市应结合具体情况对出租车交通实施总量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限制发展策略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在实施前必须对此策略可能造成的正面效益及负面效益做认真的分析和定量化评价,处理好限制发展与不发展之间的关系。
3.禁止出行策略
当某些城市的道路网络总体负荷水平接近饱和或局部区域内超饱和时,应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区域内,对某些车辆实施禁止出行或通行。禁止出行策略一般为临时性的管理策略,同时由于它有一定的负作用,在实施前必须进行“事前事后”效果的定量化评价。常采用的禁止出行策略有:某些重要通道或区域的车辆单双号通行,在某些时段或区域对某种交通工具实施禁止通行等。
4.经济杠杆策略
经济杠杆策略是介于管理与禁止出行策略之间的柔性较大的管理策略,通过经济杠杆来调整出行分布或减少出行需求量。其基本原则为:对鼓励的交通行为实行低收费,对限制的交通行为实行高收费。常用的措施有:收取市中心高额停车费(减少城市中心区的交通量);收取某些交通工具的附加费(减少其出行量);对某些重要通道当过分拥挤时收取拥挤费(调节交通量)。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是一系列被动的、消极的城市交通管理措施,它的实施总的说来会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不同的城市应该在城市交通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使用不同的策略,尽可能给社会最小的影响。
3.3 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策略
交通系统管理是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对交通流的管制及合理引导,使交通流在道路网络上重新分布,均匀交通负荷,以提高交通路口、交通主要干道和交通网络系统(即城市交通的点、线、面三方面)的运输效率,增加交通通过能力。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有效措施:
1.节点交通管理策略
交通节点往往是城市交通的瓶颈,节点交通管理策略就是以交通节点(交叉口)为管理范围,采取一系列的管理规则及硬件设施控制,优化利用交通节点的时空资源,提高交通节点的通过能力。常用的节点管理方式有:
⑴ 进口拓宽,增加交叉口进口车道数,提高交叉口在单位时间的通行能力;
⑵ 进口渠化,根据交通量及转向流量大小设置不同转向的专用进口车道,优化利用交叉口空间及通行时间;
⑶ 信号配时优化,根据交叉通量、转向流量大小优化信号灯配时,使有限的绿灯时间内放行尽可能多的车辆;
⑷ 在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采用定时段(高峰小时)或全天禁止左转(全交叉口或部分进口),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