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星期二下午,学校的阳春厅内暖意浓浓,四年级的家长们汇聚在一起,认真地聆听区家长学校校长、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李映本老师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注意孩子的创新启蒙》,家长们无不觉得受益匪浅,仿佛收获到一本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秘籍".
创新,意味着改变,意味着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李老师说:"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创新能力的". 创新能力,是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成才、成功必不可少的才能。创新精神,惟有从小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李老师生动详细地讲述了三点:
讲座3.jpg
1、启迪孩子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和各种才华
3、发展孩子的创新思维
1
启迪孩子的创新意识
父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要素,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以家长自身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我们要充分地相信孩子,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独立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我们应特别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采用"助燃"方式,鼓励孩子提问,并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想像,去创造,去寻求答案。李老师也语重心长地指出,家长们应该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呵护好孩子的童心,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观察、多动手,鼓励孩子的创新意识。
讲座9.jpg
记下来回家再消化
讲座10.jpg
讲得有道理,赶紧做好笔记
2
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
李老师针对孩子的各种特点,将孩子分成7种智能型,即:语言智能型;数学逻辑智能型;音乐智能型;空间思维智能型;肢体动作智能型;交际智能型;自理智能型。这就要求身为家长的我们,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年龄小,经验缺乏,学习中的他们极易被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学习,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父母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新兴趣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讲座11.jpg
会场专心听讲的家长们
— 2015 —
12.15
3
发展孩子的创新思维
李老师说:"家长们应该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同时,他也将联想能力归为四类,即:归类联想;快速联想;多义联想;类别联想。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离不开推理、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丰富的联想,可以提高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对于孩子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对孩子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身为家长的我们,应尽量发掘孩子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发想象。对于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创作。我们还可以采用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一题多解的方法启发孩子思考,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孩子,则是父母生命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让身为父母的我们一起,唤起创造的力量,心怀关爱、赏识、尊重、耐心,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吧!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孩子的行为受到家庭最直接、最连续、最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数量大增,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问题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本文中笔者着重从独生子女的分享教育谈起,探讨了家长在对待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进而论述了家庭教育中应该具有的分享教育,最后就误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中国传统社会提倡多子多福,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很多父母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把独生子女放在了无比特殊的地位,以致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无所适从。同时孩子也承受着周围太多的压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下面提出几点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一) 甘当“孩奴”,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一方面,在日常的物质生活方面,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常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在很多父母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映射。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享用着家里最好的资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父母就像奴隶一样为子女默默奉献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懒惰、物质攀比、依赖性差、独立性差、霸道、占有欲强、个人中心主义等等。前一段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留日学生汪某刺母事件就真实的反映了父母甘当“孩奴”的恶果。据报道汪某在日本留学期间从来没有打过工,所有的费用仅靠母亲工资支付,最终因为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在机场连刺母亲九刀。
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一切以孩子的成绩为中心。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奥数班、英语辅导班等就成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同时,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择校风、陪读风愈演愈烈,独生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每天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这使得很多独生子女在步入社会后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甚至出现交往障碍。
(二) 以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很多父母存在着“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一种误区。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美术等,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职业理想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载体,而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因此,很多父母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等,其实是父母非理性的要求造就了这样一种结果。
二、 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分享教育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父母过多的从自己的立场行事,没有很好的把分享教育应用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这造就了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的性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迫切需要分享教育。
(一) 劳动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包大揽,过分保护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劳动分享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1、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首先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对自己的责任;其次,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主人公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劳动、家庭事务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最后,适当的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环境容易使独生子女不善于团结协作。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与自己或者同辈群体的协作中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意识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与父母或同辈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适应社会。
3、劳动分享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独生子女的超前消费、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在对“劳动不易”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劳动分享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朴实、节俭的优良习惯。
(二)思想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思想独立性,以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孩子的人生,这种错误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要么叛逆、执拗。因此,加强父母孩子间的思想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思想分享有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思维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有见解、有决策能力、有执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思维的独立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异常重要。同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规划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遇到选择做决定类的事情时,父母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着,而不是决定者。
2、思想分享有助于孩子独立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可以归结于父母。因此,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不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平等的决策权、参与权、话语权。这样在提升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支配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三、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后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特有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分享教育更是孩子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自身,都要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一)就社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就如何提升家教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国家可以集中教育资源,创办教育咨询机构,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另外,完善家长学校。使家长定期地从家长学校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教育修养,进而指导教育实践。
(二)就家长自身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
1、有一种残忍叫呵护备至,有一种爱叫残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吸取老子“无为”的理念,学会“消极教育”。不要大包大揽,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充当兄弟姐妹或同辈群体的角色,创造条件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感恩。
2、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孩子的方式,树立全面发展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成功并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孩子的成绩如何之高、钢琴弹奏如何出色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关注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着手,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幸福,提升生活质量。
3、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引下,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而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种私有产品。比如有些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就偷看孩子的日记或手机短信,这就犯了家庭教育的大忌。其次,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应该时时刻刻以长者自居,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最后,对待家庭事务父母可以适当地听取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提升孩子的责任意识。
总之,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是提升我国整个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只有社会、家长通力合作,家教水平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独生子女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肖红梅.浅议幼儿期家庭劳动教育【J】.创新教育,2010(13)
[2]冯静.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2010(8)
小鹰一直都成长在鸡群中,它不知道除了小鸡之外自己还是什么。直到有一天,一只老鹰翱翔在养鸡场的上空,它感到自己体内有一股奇特的力量,心也在猛烈地跳着: “我是一只雄鹰,我要飞上天空,栖息在山崖之上。”于是,它展开了翅膀,一下子就飞上了一座矮山,接着它又飞上了另一座更高的山。最后,它终于冲上了青天,到了高山的顶峰。一只雄鹰就这样诞生了。
鸡群里的雄鹰之所以能飞上天空,是因为它骨子里就有鹰的力量,它只是发现并运用了这种力量,籍此完成了伟大的飞跃。而这种力量对于鹰,也正如人的潜能对于人,如果发现并运用这种力量,人也可以完成从“小鸡”到“雄鹰”的飞跃。
而德国的卡尔威特很早前就提出了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分能力的人。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分能力的成人,到15岁时,就会只剩下40分了。
孩子潜能的挖掘原则:
循序渐进原刚宝宝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父母必须要顺应宝宝发展的规律,对宝宝的要求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持之以恒原则作为父母,一定要相信宝宝。面对宝宝,必须要坚持进行潜能挖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教育,只会妨碍宝宝的发展。
赏识为主原则宝宝的发展过程中,父母要善于赏识,及时发现宝宝发展过程中的可贵之处,哪怕宝宝取得一点进步,父母都应该给予表扬和赞赏。
爱心、耐心原则对宝宝充满爱心、耐心,是教育宝宝的最大原则。耐心面对宝宝出现的种种情况,哪怕是爱画画的宝宝把家里的洁白的墙壁涂得乱七八糟,你也得表现出宽容的一面。
思维逻辑潜能{数概念的形成}
1~3岁的孩子思维处于萌芽阶段,计数能力理解很低,此阶段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认识直观、形象,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最初的计数是口头数数,并不理解数字所表示的内容,带有“顺口溜”的性质。3岁时,宝宝数数一般不过5,但到了4岁,宝宝就常为自己能数到100而自豪。这时,宝宝对带有明显数概念特征的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4岁,已到了孩子学习数概念的关键期。
2~5岁孩子常玩的数学游戏
{2~3岁}
穿珠数数让宝宝按数穿珠,如穿一个红的,再穿两个白的,间隔着穿。或穿一个红,一个黑再穿两个白,一边穿一边数。
走几步练习“走三步跳两下”或“走两步跳一下”先从2和3之内变化,熟练后作4以内的变化。
对物体分类对生活中的物品或食物分类。例如从苹果、鸭梨、桃子、桌子、柚子分类放好。
{3~4岁}
摆单数双数用珠子或花生排开两行,单数下面是单个的,双数是齐头的。孩子拿取时常一手拿两个,遇双数时可完全放手,遇单数时只能放下一个,孩子很容易找出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平时数东西时可以一手拿两个,用2,4,6,8,10去数,比一个个数要快些。
倒数让宝宝按照各种要求倒数。例如可以从10数到1,也可以先从6起倒数到1,再从15起倒数到10,从32倒4个数,31,30,29,28。从28起倒数5个数到23,也可从23顺数7个数再倒数5个数等等。
给5以内不同大小、高矮的物品排序例如按照从大(高)到小(矮)或从小(矮)到大(高)进行排序,排完后还可以问问宝宝一共有多少个物品。
{4~5岁}
看钟第一步先认几点钟;第二步认几点半,第三步认一孰第四步认三刻;第五步,在宝宝快5岁时开始练习,如1点过5分,差5分到1点1刻等,因为每走1个数字就是走过5分钟,钟上也可看到5个小格子,先要会背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五三十,三五四十,四五五十,五五六十,最好5岁前学会看钟表。
猜扣子取10枚放桌上,大人随便按住几个,让宝宝看桌上的余数去猜大人手中有几个扣子。猜对了就让宝宝按,大人猜。玩熟了10个扣子后,可试变成11、12到15个。到6岁时可发展到玩15~20个。
唱歌敲节拍让宝宝听着音乐的旋律敲节拍。
认识钱币提供一毛、五毛、一块的纸币或硬币,让宝宝练习凑钱。如用5个1角换1个5角等。并且可以在买小食品时让宝宝尝试自己付钱等。
多彩的世界{色感的培养}
卡尔・威特说:“对于普通人来说,色彩方面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没有直接或明显的实际作用,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有了对色彩、形状等方面的认识,这对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和感觉能力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色彩具有无穷的奥秘与表现力,就像七个基本音符可以谱写出无穷无尽的美妙乐章一样,色彩也是神奇的,它可以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对色彩的感觉呢?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色彩
父母为孩子准备的衣服、被褥等用品最好用不同的色料制成,还可让孩子玩弄成套带色玩具,让孩子说一说平常遇到的物品是什么颜色的,从中感受各种颜色的差别。丰富孩子的色彩语汇
在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对颜色的感受时,要尽量丰富孩子的色彩语汇,让他们用更贴切的语言来形容颜色。例如选择一些色彩鲜艳明快,与孩子生活较为接近、易懂的图片、或各类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告诉孩子漂亮鲜艳的颜色需要用不漂亮灰暗的颜色来衬托、比较才能映衬出美丽的色彩效果。然后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讨论:这幅画的主色是什么?是用什么颜色衬托的?看到画中颜色你心里有什么感觉等,以此来丰富幼儿的色彩语言,提高他们运用色彩的有意性。走进大自然
色感智商并非随着智能提升而自然增长;需要经由不断地练习与摸索方能进步。大自然是色彩大师,让孩子多点观察大自然的一切,分辨客观世界之间的色彩差异,并注意它们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变化,这是孩子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基础,也是他学习用色彩进行表现的前提。感受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做为认识色彩的第一步,例如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色彩,如:春天浅绿的草地,到了夏天变成深绿,到了秋天又变成枯黄;天上的朝霞和晚霞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用颜色表达自己的心声
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世界也有很多感受和幻想,引导幼儿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对人、社会、自然的看法和愿望,画出自己对生活中色彩的独特感觉,这是对他们进行色彩训练的一个目的,也是提高孩子素质,开发他们艺术潜能的需要。例如表情是有色彩的,高兴愉快是红橙色,响亮而暖洋洋的;哀愁是紫、蓝、灰色,暗淡而沉闷的。
也可用色彩来表现味道的酸、甜、苦、辣,表现音乐的韵律、梦的意境等等。只有这样,才会使孩子对色彩的认识感受和运用处于一种灵活变化的探索过程中,才会避免对色彩的机械运用,让孩子在绘画中不断涂抹出他们心中的色彩。
玩色彩小游戏
例如在各种色彩卡中,让孩子听口令找出对应的色彩卡片。或者进行玩色小比赛,例如预备好一张大纸,任选7处为起点,妈妈先用红色蜡笔画一条大约3厘米长的线,然后,孩子也用红色蜡笔画一条同样长度的平行线。接着,妈妈在画的红色线之后,用绿色的蜡笔援上等长度的线,让孩子如法炮制。到最后,孩子拿了和妈妈不一样的蜡笔,就是代表游戏结束。孩子在这些小游戏中,越来越巩固对颜色的掌握。
鼓励孩子想象颜色
父母不要用平常的思维去教导孩子“太阳就是红色的,树木就是绿色”的,那样只会妨碍孩子对色彩的运用、想象以及失去对色彩刺激的敏感性。为孩子提供色差明显、对比强烈的工具材料,吸引孩子换色作画的兴趣。然后,从物体的固有色着手,逐步扩大认色范围,掌握红、黄、绿、黑、蓝、白等颜色的名称,除了尊重孩子对色彩的选择,并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尽可能多的使用色彩进一步把作品涂的色彩斑斓,不断提高他们造色、配色和运用色彩的能力。哪怕在孩子的作品中出现“绿色的太阳”、“色彩斑斓的香蕉”,你也要惊叹于孩子的想象丰富。说不定以后真的培育出了各种颜色的香蕉呢!
音乐的世界{听觉的训练}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高亢的、低沉的、昂扬的、消沉的,有的动听、有的美妙、有的恼人。声音是孩子感觉和了解世界的又一个途径。
宝宝的听觉发展是一个历程。在你还没感知他的声音时,他已经在你的心跳、血液流淌中开始感受你的声音,宝宝对母亲的声音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了。母亲的声音对于宝宝来说,是舒服而又安全的。随着宝宝的年龄增长,他对声音变得越来越敏感,能区分出各种声音。听觉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和视觉发展是同等的。
有些父母从胎教开始,就赋予了宝宝听觉的训练,适当的声音刺激,不仅能大大促进大脑的发育,而且可能使出生后的宝宝在音乐方面具备天生而来敏感和兴趣。
孩子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听觉的培养往往和视觉培养同时进行,让孩子在多彩的世界中倾听世界的声音。
倾听大自然
让孩子面对绚丽的大自然时,也同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叮咚的流水声、各种各样的鸟叫声和虫叫声……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以及音乐美。
双儿妈:从宝宝一出生后,我就喜欢抱着宝宝去逛公园,或者给宝宝放一些柔和的大自然声音,宝宝每次听到鸟叫声,都显得很高兴,甚至在哭闹中也能迅速安静下来。
感受生活中的节奏
鼓励孩子感受生活中的各种旋律:如钟表,滴答滴答;上楼时,嗵嗵嗵嗵;小狗,汪汪汪叫;甚至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不同的走路节奏。
小美爸:我喜欢带小美出街,引导她有意识地倾听街上的各种声音,例如人群嘈杂声、汽车开动声、商场的音乐声……小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区分出各种车子不同的声音了。选择合适的音乐
音乐永远是听觉的最好训练手段。要让孩子从小倾听合适的音乐,就能培养孩子喜欢音乐的兴趣,能让孩子感受到音乐的美,开启孩子的智慧。
孜孜妈:刚出生的宝宝,可以选择轻柔、缓慢的音乐让他们倾听,让他们感到安全、舒适。到一岁半至二岁时,可以选择有象声词、反映各种音响的音乐让他们倾听,鼓励他们模仿发音。二岁半至三岁的宝宝,可以选择短小、具有鲜明音乐形象的音乐让他们倾听,发展他们的音乐理解力和想像力。
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和孩子进行听觉辨别游戏,比如在孩子的房间中藏些发声物品,让孩子辨别声源方向并将物品找出来;还可以让孩子听声音找图片等等。总之,活动设计应灵活多样,将听一视一动多种活动结合起来。此外用一些音乐玩具或者收音机等方式培养孩子养成倾听的习惯。孩子倾听的声音多了,自然也会提高对声音的反应速度。
莉莉妈:促进孩子听觉的音响玩具品种很多,如各种音乐盒、哗铃棒、摇铃、拨浪鼓、各种形状的吹塑捏响玩具、能拉响的手风琴及各种发出声响的悬挂玩具等。我的宝宝可喜欢玩音乐玩具了!
鼓励孩子用动作和语言表达倾听感受
在家长会的发言稿
你们好!
我是郑楠的家长。首先感谢学校老师给予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能让我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教育,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的孩子郑楠,刚上小学时,我们就选择了光明小学,事实证明了一切,我们的选择千真万确,一年多来,我的孩子成熟多了,她的行为朴实,勤奋刻苦,不事张扬,不求虚名,得到了周围人的肯定。借此机会,我感激各位老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老师们落落大方的举止、谈吐不凡的气质、生活朴实的作风、勤奋好学的精神,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孩子,使她既学会了读书,又学会了做人。让她在这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此,我代表与会的家长们对各位老师的辛勤教育表示衷心的感谢!
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家长是老师的助手,在此就孩子的成长教育谈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孩子的“健康”
这里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培养从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忠告各位家长一句:孩子做作业时我们不要看电视,玩电脑。我们可以看一些专业书籍,或看一些小说杂志。我们家凡是让孩子读的小说杂志全是我们家长读过的,这样会方便与孩子交流沟通。
三、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可怕的,哪怕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例外。我认为:如果能找到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那么这种努力一定有收益。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我常对孩子讲“我们不求无怨无悔,但求无愧于心。”我不求孩子办大事,但求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可以不在乎结果,但必须重视过程。孩子考砸的时候,帮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作业中不犯类似错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这是家教的最重要任务,以此来作为今天的总结。孩子的成长还离不开学校这片沃土,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培育。还希望老师对郑楠及所有孩子悉心呵护,
使孩子的明天更美好!
在家长会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__________的家长。首先感谢学校、老师给予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能让我站在那里和大家共同讨论孩子的成长教育,我感到十分荣幸,也感激各位老师对我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学校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让我们每一位家长身上多了一份职责,学校的老师对我们每一个孩子倾注了爱心和心血,更让我们家长感动。因此,作为家长,我明白、支持老师的工作,也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情,我想在座的各位家长肯定有很多比我做得更好。说来惭愧,我感到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还存在着不少疏漏。下方,我就初浅地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与各位家长共勉。
一、作为家长,我觉得对孩子在学习方面督促和鼓励是很重要的,在督促与鼓励过后,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让孩子知道“我要学”的重要性,而不是“要我学”。只有主动学习,孩子才会认真地、及时地完成每一天的学习任务。每一天的家庭作业我们都认真督促,严格要求,做错了题目自己改,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要透过自己的刻苦发奋才能获得进步!
二、对孩子多一些鼓励。我常对孩子说,只要你尽力了,就能够了。每一个人的起点不一样,我们不能太高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只要你的孩子用了心,尽力了,就是考得不好,也要鼓励他,对他的压力不好太大,此刻的孩子正处在一个成长期,我们做家长的,也就应明白一下孩子,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口气,给孩子一些自己管理自己的空间,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让孩子轻装上阵。
1、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有相对独立的、安静的学习场所。以平常心对待孩子,与孩子交朋友,让孩子感到亲情,驱除压力感,有话乐意向你说,有苦愿意向你诉。
2、采取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多一点时刻和孩子在一齐,多一些沟通。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指责。每个人都有惰性,孩子贪玩是天性,我们大人也一样,一天工作累下来你也想休息休息,和朋友们打打牌,聊聊天……因此,对于孩子的贪玩不能一味指责,而是要鼓励他快把功课复习完了再去玩。不定时检查作业,抽查功课让孩子知道我们在时刻的关注着他。家长在有些时候还是要做出牺牲的,陪着孩子看看书、看看电视,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怀和爱意,我坚信“有失必有得”,你会发现孩子的心和你近了,孩子也变得懂事了,你还会发现自己所付出的是值得的。以前,孩子不爱和我交流,有事不主动说,问起来他也不知道,不做生活的有心人。问得多了,他也慢慢注意观察了,学会思考了。此刻学校发生什么事,他都主动跟我讲。
3、培养健全的人格,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众活动,增强群众荣誉感。如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我推荐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让他们有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正因只有在活动中孩子们才能体会到群众的力量和自己真正的快乐。人大代表述职报告
三、家长要放低姿态,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观念对待孩子,做孩子的朋友。成为孩子的朋友,才能为孩子带给一个简单、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才会乐意与你谈心,有苦愿意向你倾诉,你才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与学习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成为孩子的朋友,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陪孩子一齐读书、看电视,引导孩子多看、多言、多思,提高孩子的语言潜质和鉴赏水平。正因,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潜质的增强,能够极大的改善孩子的学习潜质,促进思维发展。
四、言传身教。孩子成长初期的认知水平较低,模仿水平较高,我们给他们讲道理,个性是大道理,他们不会太懂,而我们的所言所行,就会像一面镜子在他们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好是歹,后果不可估量。因此我们做家长的要以身作则,时刻做好模范表率作用,用自身行为来教育孩子,增强孩子辨别是非的潜质。
五、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俗话说: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耐心、鼓励和表扬能够激励人的自信心,自信则是每一个成功者共有的特征。小孩子的心理承受潜质很差,大人的一句表扬或批评的话,在他们看来往往就是对他们整个世界的评价。因此,我认为,就孩子的日常行为而言,做得好的方面,要及时提出表扬,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指出不足处,并提出更高要求,这样,她就会牢记自己的优点,逐步改正缺点,循序进步。
六、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就如同一次单程远航,人生态度,如同远航的方向,方向对了,能避免少走弯路,快速前进;树立了正确、用心的人生观,人生就能到达更高的目标,实现更大的价值。
七、培养孩子的社会职责感、同情心和良好的自身素质。在当今物质充盈、物欲横流的`时代,具备良好品德能使人增强品位,提升品格,一个富有社会职责感、富有同情心的人往往会有很好的人缘,而好的人缘能让孩子在现今的社会中更好的发展。从小培养孩子“善良、诚实、勤劳、勇敢、谦让”的良好品德,将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最新状况,也及时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到达共同教学的目的。
看着孩子一天天的变化,作为家长,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知道,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离不开同学们的无私帮忙,也离不开家长的辛勤付出。我有理由坚信,有我们的陪伴,有老师的科学指导,孩子们必须会健康地成长,他将会是我们的骄傲!
在此,我再次向为了我们的孩子而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所有的老师和家长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美满!
在家长会的发言稿
各位家长:
晚上好!为了孩子的教育大事,今天,我们又一次相聚在一起。首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衷心地欢迎和感谢!感谢大家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学校召开一年一度的家长会,是想提供一个家校交流的平台,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使我们之间形成一条教育纽带,以便老师能够及时调整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促使家长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希望本次的家长会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收获。
一、先向家长们介绍一下我班的情况: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孩子们便已成长为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这期间,我们共同目睹了孩子的一段成长历程。自我接这个班以来,看着每个孩子逐渐渐长大,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坐端正认真听讲,更加遵守纪律了;积极动脑筋。做作业也比以前自觉多了,效率高了很多,学习习惯好了很多。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能遵守学校纪律,关心班级。应该说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多方面地衡量每个孩子。
确实,孩子们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各位家长的帮助下,各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我们这个班的学生总体来讲,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虽然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孩子大多比较聪明,却非常好动,自制力以及自理能力相对较弱。丢三落四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会儿书本忘在家里了,一会儿作业本找不到了。每次作业,我们做老师的总要数一数没有,有时候少了本子时还问不出少了谁,非得一个个报名字才能查到。不过,让我感动的是有你们家长的全力支持。将近两年时间的接触,我对各位家长也比较熟悉了。一直以来,家长们总是非常热心、积极地支持着我们,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正是由于在座的大力支持,用心教育,我们班涌现了一批表现优秀的孩子,他们善于探究,潜心学习,请家长多多培养他们,让他们在班级中脱颖而出,也能带动整个班级,形成中年级“博学精思”的良好学风。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作为班主任,我想谈一谈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安全、诚信、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2、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
这些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关怀、祖辈的呵护中长大,备受关爱,事事顺心,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要把书读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做。其实长时间这样反而会使孩子养成依赖性,结果是生活能力没有,学习习惯缺乏,成绩也不见得好。所以家长们,您可以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会独立,有时候即便是受到挫折,相信在您的引导下,那也是一种收获。教育观念是家长素质的核心,我们家长的观念也要逐渐发生变化,应更加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全面发展。认识到孩子是不是一个合格有用的人才,不是一张试卷决定的,而是社会对他的检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有社会适应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生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更为重要。所以,不能像以往那样,眼睛只盯在分数上。
3、培养孩子的“肚量”
孩子在家中唯我独尊,生活圈子狭小,很容易出现气量小的毛病,往往心中只有自己而无他人,只看见自己的优点,别人的缺点,有时甚至拿自己的优点跟别人的缺点比较。因此,我们要耐心地培养孩子的“肚量”,多带孩子去一些公共场所,让孩子与同伴们一起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的性格,孩子小时候就有很好的“肚量”,将为他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为鸡肠鼠肚的人往往会自寻烦恼,遇到一点儿小事容易钻了牛角尖。您想,54个人同在一个教室,摩擦是难免有的,关键在于如何避免,这就需要相互间的宽容、大度,也希望家长们多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导。
4、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人的心理素质,往往会对人的一生起重大作用。孩子年纪小,容易被一些大人看来似乎很小的事而激励。殊不知,小小的事却包含孩子成功的喜悦。作为家长,应学会和孩子一起分享。要给孩子自信、鼓励点滴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靠外部驱动,任何一个孩子都愿意取得好成绩,只是因为方法不当或是努力不够而暂时落后,教师和家长要为他们树立自信、指导方法,花时间帮助他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如孩子确认要干某件事时,做家长的应给予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的才能,并予以鼓励,孩子会倍受鼓舞,努力进取的决心可想而知了。如果孩子稍有不对,父母就谴责,打骂,会大大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变得畏缩软弱,失去信心,影响今后的发展。比如我们班的徐晶华同学,进入三年级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能甚至不想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老师不懈努力和家长的全程配合下,他现在不仅能按时完成课内外的学习任务,单从我教的数学这一门功课来看,他的进步是惊人的,无论是作业的速度还是作业的正确率都提高了很多。所以,我希望家长和老师们携起手来,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做到真正有效果。
5、鼓励孩子多运动,保护好视力。
运动能使孩子身体健壮有力,反应敏捷,动作协调,聪明、乐观,促进良好品德和思维素质的发展。建议家长不妨和您的孩子一起参加运动,这样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玩得更加开心,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要您的孩子保护好视力,不要沉溺于电视,电子游戏之中。做到合理用眼,消除眼疲劳。我们班已有几个学生眼睛近视了,希望家长能够重视保护孩子的视力。
三、孩子的学习方面
重视家庭教育,家长的善导是家庭教育的黄金,要掌握孩子的心理,抓好萌芽教育,才能使孩子逐渐步入正道。教育孩子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们的责任。这段时间里,我希望家长们能多费点心思,配合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作业。要督促孩子养成放学后及时完成作业,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2、抓态度。要帮助孩子获得学习专心、细心,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信心。作业的书写要工整、清洁、准确,不能“虎头蛇尾”或“龙飞凤舞”。您的孩子可机灵着呢,学校作业认真做,家庭作业随便对付,一次两次不认真,能逃过门,那就会有三次,四次。因此,当您发现孩子态度不端正时,一定不能随口一句“下次要用功,要认真”就算了。
3、抓阅读。阅读是获得一切知识的前提。语文考试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适度的课外拓展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成绩好的孩子更要注重。
我常跟学生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只能教给孩子以方法,需要孩子的灵活运用。
4、把您的时间留一点给孩子。我知道家长们每天的工作也很繁忙,但请你一定要留一些时间给您的孩子。每天花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
其实很多在座的家长们,都有各自教育子女的一套方法,而且我相信你们教育孩子的经验,绝对不会比我少。说了这么多,我只希望:让学校和家庭成为一条教育的纽带,以促进您孩子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让他们各有所能,各展所长,争取越来越进步。
四、我希望家校之间加强联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走到一起来了。为了我们美好的理想,我们必须一起努力,实现这个理想。孩子要健康成长,光靠学校教育肯定是不够的,家校结合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你们抽空可以来学校也可以打电话问问孩子的情况,或反映一下在家里的情况,以便我们及时针对你的孩子的特点展开教育。老师愿意从一点一滴做起,请和我们一样: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永远不要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讲的内容不能太多展开,最后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1、以高远的目标激励孩子。
2、以严格的要求约束孩子。
3、以实际的行动支持孩子。
一天,我无意中在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外国实验室里,导师问自己的学生:“白天,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道:“做实验。”导师又问:“那你晚上在干什么?”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做实验。”他的导师听到这儿,勃然大怒:“那你还有什么时间来思考?”……
不知这事例是真是假,但我们不难感受到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性。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我们就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我们若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可以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在他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同是三年级的学生,经训练后,有86.7%的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达到逻辑思维的较高水平,而未经训练的学生要在五年级才有75%的学生达到相应水平。新课程改革从两年前就开始了。在今年下半年,我国广大地区的孩子们也都开始接触到了《科学》这门新的课程,科学课的开设正为孩子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学生有高效的思维提升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皮亚杰描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依据具体的形象及亲身的操作,而我们的科学课就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因为科学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活动多,可让学生有大量的具体形象感知及亲身操作的机会。
《科学》的确是一门让学生在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的学科。就拿六上年级的科学教材来说,一共有120个活动,但需清楚的是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其中内隐着的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没有思维的探究,学生最多只能是一个忠实的观看者和记录者,是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和认识。课标提到“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从这些行为动词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课堂上的各个活动蕴涵着极大的思维成分。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探究强调动手做(hands-on),但更强调动脑筋(minds-on)”。科学探究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动手—动脑”(hands-on and minds-on)是美国及许多西方国家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教学思想。它是认知理论在科学教学中的体现。美国的布莱笛曼在一个由全美科学基金会赞助的大型研究项目中,通过近15年对全美近1000个小学课堂及13000名学生长期的考察,得出以下结论:“如果应用实验性科学教学方法,教师可期望学生在科学过程技能及创造力方面有实质性的提高;在感知觉、逻辑推理、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方面有中等程度的进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指出“探究”不但要有“科学的过程”,还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论证和批判性思维时能将过程和科学知识相结合。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要善于把握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在不断深入的活动中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的是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的能力。思维深刻性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可以促进思维的准确性、概括性和预见性,主要表现为对科学现象、结论能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我们科学课要做的也就是和学生一起经历一个从事物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因此在不断深化的学习活动中定能助长学生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深刻、敏锐的触角。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在《摆》一课中让学生花20分钟的时间做一个15次/10秒的摆,这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有浅入深的过程。能否做成功一个15次/10秒的摆,绝不是路老师的终极目标,提出这样的一个活动要求,目的在于引起了学生对自己做摆过程的关注,关注做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注做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在做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当把摆做成功的时候不就是对摆本质了解的时候吗?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正是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极好训练吗?
又例如我在上《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时,有这样的一个情景:
……
师:摩擦力不仅可以感受到(手拿着测力计)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师:我们来试试,桌上这个重物用测力计钩住它拖动起来,看看它和桌面产生了多大的摩擦力?
会做吗?
生:会
学生动手测量摩擦力(这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体验过程)
交流汇报
师:谁来代表你们哪个组说说测出来的摩擦力是多大
生:。。。。。。。
1.5牛
师:其它组呢
( 老师要板书 如: 1.8牛
生:。。。。。。。
2牛)
师:为什么同一重物,在相同的桌面产生的摩擦力会有哪么大的变化,同学们能找找原因吗?
生:每个组测量的误差带来的
生:看测力计的刻度有误差
生:拉的时候测力计的刻度有时大有时小,有的组可能是大的时候记下的刻度,有的组可能是小的时候记下的刻度,所以不统一
师:同学们都找了找原因,那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摩擦力的读数哪
愿意看看老师是怎样做的吗?
生:愿意
师:(演示)(轻轻拖动。。。。。。)1.8牛
老师读数的瞬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重物动了一下(或“重物动起来了,重物刚动”)
师:看得非常仔细,刚动那一瞬间的拉力就是摩擦力。
我们再来重复测量一下刚才那个重物产生的摩擦力好吗?
生:好
学生第二次重复测量摩擦力(这是一次应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摩擦力)
汇报交流2
……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教师大可直接阐述测量摩擦力方法,学生照用就可。但教师并没有为了“刚动那一瞬间的拉力就是摩擦力”这一科学结论而直奔中心,而是将实验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感知,并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观察一步步走向深入,逐渐认识到事物现象后面的本质,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思维深刻性,对客观事物的敏锐性得到进一步的滋养。
二、在相互表达和倾听中提升思维严密性
科学研究的成功,重大科学奥秘、规律的揭示无不与实验方案设计、实施的严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究其本质则是思维严密性的体现。思维的严密性是在思考问题时能考虑到涉及实验的各个方面。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表达往往反映了他的内在思维过程,对学生表达的指导,让学生对他人表达的“挑刺”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锻炼过程,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
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涉及到自变量、应变量、控制变量方面的一些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学生甚至老师最难把握的便是控制变量范围的确定,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控制变量往往涉及到很多方面,稍有不慎,便会遗漏,致使实验失败。然而这也为我们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供了一个机会,其中一大策略就是多让学生表达和倾听,听别人意见,对比自己,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更富严密性的方案,在不断的交流中吸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在整个过程中懂得科学的严谨性,明白一项实验的成功须考虑各个方面,甚至是你想不到的方面,在这样的长久的表达和倾听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定能有所提高。当然作为教师自身更应该注重倾听和指导了。在科学课上,教师若能关注学生的表达和倾听,抓住其中的缺陷,引领学生认识自身回答的不足,则对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培养也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在执教《温度和温度计》这一课时曾有过这样一个插曲。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一下身边能测量到的温度。结果在反馈时,一位学生汇报的最高温度为39℃,我敏锐地认识到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当时身边没有其他的材料,最高温度也就是人的体温,到底是学生在谎报还是确实如此呢?我问学生是怎么测量的,学生就演示了一遍,原来他是用双手搓温度计的方式使温度上升到了39℃,学生的汇报显然是真实的。但我却并未就此而罢休,反而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才为什么会对他的汇报产生怀疑吗?”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最后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参加的是一个验证的过程,讨论的过程,虽然最终实验证明学生汇报是科学的,但这中间教师的行为真的是一种“多虑”吗?学生所收获的只是一个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只有37℃这样一个常识吗?若教师不从心底关注学生的表达,又怎能发现这其中的“不科学”,发现这其中蕴涵着的教育资源呢?
所以,在科学课的交流中,我们也应像语文老师那样关注学生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并在表达和倾听中让学生思维严密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做到三思而后行。
三、在反思和质疑中增强思维批判性
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怀疑权威,所以我遭到了报应,自己也成为了权威。有人把批判性思维列为未来社会公民必具的五大技能之一。在《美国学校教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指出“在课堂中应该形成一种氛围,以批判思维为教育的中心”。
思维的批判性主要表现为思维能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及时变化,从而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这需要有准确的判断和自我批判的态度。表现在学习中就是学生能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个人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
增强学生思维批判性的的最关键一点就是要向权威发起挑战,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比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当有学生指着那从溶液中烧出来的白色粉末状物体说是盐时,老师往往用先在水中加盐再烧的方式验证前一次实验中得到的白色粉末状物体是盐。这样的验证真的可以说明这是盐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若在此时能问一句“你凭什么知道这就是盐?白色的物体只有盐吗?”从而引导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自身批判。“一节没结论的科学课恰恰是一堂最具科学的课”。在“平面镜成像”的活动中,教材上明确指出物与像等大。可以说这是科学真理,是不容质疑的科学真理,然而在注重证据的科学课堂上有学生却质问老师:物与像的等距是怎么测出来的?这让所有的同学和老师傻了眼。接下去老师该怎么做呢?是一锤定音式的逼学生记住结论还是鼓励学生想办法去证明,将这原已成为真理的定论变成悬而未决的猜想?我想从为学生一生发展的眼光来看的话,选择后者远比选择前者的意义来得深,来得广。
著名的“姆潘巴”实验,就是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现象。从1963年“发现”这一结论至今已差不多有42年的历史,可几乎所有看到过这一论断的人都相信了,但在去年11月起,在上海向明中学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上海市的3名女中学生——向明中学的庾顺禧、叶莎莎和上海中学的董佳雯,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4个月来,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用先进的多点自动测温记录仪,在记录了上万个数据后进行多因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同质同量同外部温度环境的情况下,热液体比冷液体先结冰是不可能的,并提出了引起误解的三种可能。她们认为,只有当冰箱有温差、牛奶含糖量不同或糖没有溶解、含有较多淀粉等非液体成分时,姆潘巴现象才有可能发生。
庾顺禧、叶莎莎和董佳雯对世界权威的质疑体现着那份可贵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实证的科学精神,他们带给同伴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影响远在他们探究出结论之上。因为我们都知道科学是发展的,今天的真理到了明天也许就成了古董,会被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结论所替代。以前一直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后来产生了更科学的牛顿力学,接着又有了比牛顿物理学更科学、更深广的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一切的变化,进步都来自于思维的批判。
批判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提问的过程,而提问本身就是一个批判的形式。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自己当成是学生的伙伴,一定要保持人格上的平等,不但要容许学生质疑提问,还要有意识地去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多问一个“真是这样的吗?”,促使学生多反思,多质疑。这些看似平凡的反思、质疑,却能促进学生思维中批判性的增强,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锻炼思维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能根据问题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墨守陈规。
例如在六下年级“微小世界”中“放大镜”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后鼓励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放大镜的问题。学生提出很多我没有想到的问题,六(1)班廖文杰说国庆节时,我在外公家玩了几天,发现外公早上用放大镜读报时经常抱怨:“这个放大镜字倒是能放大,就是容易看跳行,眼睛都看花了。”我拿过来看了看,确实很不容易定位,就想到了其他老人用放大镜读报时可能也经常看跳行。于是,我就想发明一个能分行,防止老人看跳行的放大镜。我肯定了他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并在课后与他一起努力设计制做了导行放大镜,参加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生项目发明二等奖。(附表在后)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课堂上所需的器材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们预备好的。即使让学生去准备,到底要准备些什么,也往往是由老师作出安排。一件不多,一件不少。在实验中也一样,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往往由老师在实验前作好了指导,学生们也就按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将实验进行到底。这样一来,效率虽高,但是长期以往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肯定是不利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除了学到的科学知识外,剩下的我觉得全是“按部就班”了。这样的孩子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因为将来孩子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研究是没有人能为他准备一切的。因此,笔者以为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多给学生经历一些“风口浪尖”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完成探究,学会随机应变。
在《奇妙的指纹》一课中,有位老师在上课时忘了带印泥,无法用印泥去取指纹了,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问学生能否用身边的器材将自己的指纹取下来,没想到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身边的文具,有的甚至用讲台上的粉笔,地上的灰尘纷纷成功地取下了自己的指纹……这原本是一次课堂危机,然而没想到却成了课堂的一大亮点。虽然指印的效果不如印泥来得漂亮、清晰,但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极度亢奋中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既然一不小心的疏忽竟带来了如此美丽的风景,那我们何不少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多去预设几个这样的好情景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我们能带着“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相信科学课的活动会产生更大的效益,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奠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