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刚入门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或者,数学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口袋里的零花钱罢了,所以数学学得再好似乎都不影响正常生活。久而久之,这门功课就被淡忘,因而就学不好了。所以应当从培养兴趣开始。“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量身高,可以帮学生正确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可以帮学生理解“千米”的含义;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可以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诱发求知欲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可做些点拨、归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如《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片断:
在课堂上老师问学生:“树上停着10只鸟,猎人打下一只,树上还有几只?”
“还有9只。”部分同学说。
“还有1只,因为它被吓晕了,飞不起了”。一个同学这样说道。
“没有了。”大部分同学说。
然后老师分别抽问不同回答的同学,让他们说出理由,并加以鼓励。
(三)要有善于观察、阅读的好习惯
要引导学生做数学的有心人,细心观察、思考,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多方面、多种渠道来学习数学。如:从电视、网络、《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小灵通》等报纸杂志上学习数学,不断扩展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也是尤其重要的。要求学生“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
(一)寓教于乐,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对于小学生老师要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学生主动、自愿地学习和思考。如: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在生活动中的运用。学习了《元角分》后,让学生在教室里进行模拟购物,在购物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元角分进行换算,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
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三)鼓励独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四)多形式的训练
【关键词】学会思维;拓展思维;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特别是我们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复习指导,学会思维,导出新知识
启发学生肯于动脑筋想问题,这仅仅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我抓住知识生长点、连接点,引导学生从无知出发,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解决的 问题或是能够解决的问题,从而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计算时,先复习已学知识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哪二种?2、直线法有哪二种?3、年限平均法年折旧额=?并把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 ÷预计使用寿命 =[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写在黑板上以便与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比较,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导出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加速折旧法有哪二种?——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二、运用举例,对比分析,拓展思维
学生的思维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但是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启发点拨。这种启发点拨,或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运用,或是以中介性的提示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例如:新课 双倍余额递减法首先采用讲授法把概念的公式列示:
1、含义:每期期初按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和双倍于直线法的折旧率来计算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2、计算公式:
(1)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100%
(2)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3、举例:一设备原价50000元,预计使用5年,预计净残值率2%,计算五年每期的折旧是多少?
当题目出来后老师不能直接把答案写出,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过程,当然这题比较难,老师可以先给下面一张空白表格,作一下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第1、2、3年计算完成后,第4、5年计算学生肯定会遇到障碍因为最后两年计算方法又改变了: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预计净残值)÷2
年份 计提基数 年折旧率 年折旧额 累计折旧 账面净值
1 50000 2/5 20000 20000 30000
2 30000 2/5 12000 32000 18000
3 18000 2/5 7200 39200 10800
4 4900 / 4900 44100 5900
5 4900 / 4900 49000 1000
这同时也说明了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要明确本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估计到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
三、针对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启发性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点儿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例如 在讲授年数总和法时
1、含义:每期按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来计算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2、公式:(1)年折旧率=年初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2)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3、举例:仍用前例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完成下表:
年份 计提基数 年折旧率 年折旧额 累计折旧 账面净值
1 49000 5/15 16333.33 16333.33 33666.7
2 49000 4/15 13066.67 29400 20600
3 49000 3/15 9800 39200 10800
4 49000 2/15 6533.33 45733.33 4266.67
5 49000 1/15 3266.67 49000 1000
4、完成后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的联系与区别
另设问直线法和快速折旧法的优点烽缺点
直线法:计算简便,各期(或单位工作量)的折旧额相等,便于运用。但在体现谨慎性原则,考虑配比性方面有不足,同时,对固定资产无形损耗的考虑往往是不到位的。
快速折旧额:从理论上更好地体现谨慎性原则和配比性要求,能均衡各期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折旧+修理费),有效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但计算比较复杂,运用要求高。
因此,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启发性思考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
四、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完了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后,来一个综合题考查一下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举例: 某项固定资产原值90 000元,预计使用寿命8年,预计净残值率为4%。要求分别采用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计算其第二年的折旧额。
(1)年限平均法:第二年折旧额即为年折旧额
年折旧额=[90 000×(1-4%)] ÷8=10 800(元)
(2)双倍余额递减法:
第一年折旧额=90 000×(2÷8)×100%=22 500(元)
第二年折旧额= (90 000-22 500)×(2÷8)×100%
=16 875(元)
(3)年数总和法
第二年折旧额 =90 000 ×(1-4%)×7/36= 16 800(元)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综合计算分析题是无从入手,因为前面新学知识是用表格形式的,改为列式计算后不会灵活应用。
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这样,才能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所作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
关键词:油画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
油画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在我国也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油画界始终都在强调其创造性,但在油画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和发挥其创造性,教师又应该如何优化教学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可持续发展是优化教学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启发学生善于改变已有的逻辑关系
自然规律的形成具有自身的因果关系,因此,人们对事物有一定的思维定式存在。当某一物体出现在人面前时就会引发常规、已有的逻辑关系。如果对这种常规逻辑关系被阻止或破坏,就容易产生惊异感与陌生感,其效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油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开设逻辑改变的训练内容,并穿插在油画创作及写生当中,有效地进行实践与研究。经过类似的课程训练之后,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来改变作品中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启发学生改变油画中形象的原有比例关系
人们头脑中都会对现实事物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如果改变这种既定的大小比例关系就会得到一种形象的特殊关系。教师可以在油画教学中适当地穿插改变形象与比例的训练课程,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对现实事物的正常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的改变尝试,从而取得特殊效果,进一步突出物体的表现力与含义,并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练习有效地运用在日后油画的创作中,多多进行油画实验与探索,使油画画面具有创新的独特效果。
3.启发学生利用辅助工具来改变事物形象
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客观现象通常就是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但如果利用放大镜、显微镜、有色镜等不同效果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观察会有不同的发现,将获得全新的形象,将新的形象进行油画创作就会取得特殊的创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开设有关教学辅助工具的探究与实验内容,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去观察和感受生活,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今后在油画创作中获得惊奇巧妙的艺术效果,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艺术观念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用实际行动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油画作品。
二、鼓励想象和联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联想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的想象与记忆间的纽带,通过联想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新发现。但想象和联想不是记忆与印象的真实再现,而是对真实生活进行一定的提炼、扩展、升华并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循序渐进,从而打开他们的创新思维,创作出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油画作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的发散,是想象与思想的完美结合。而作为学生,正是处于形象与思维形成和高度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在油画教学中要主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有效展开联想,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及油画学习、创作能力。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全面发展的环境
1.做好教学必要设施的准备
首先,需要有一定的图书资料,以及当前艺术发展的材料。油画教学还应当鼓励学生对艺术理论进行学习和探讨。在艺术藏书方面除了要有优秀画册的藏书量外,还要有效增加艺术理论与其边缘性方面的书籍藏书量,强化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油画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次,要创建多媒体教室,有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艺术的信息量,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让学生更直观地接受艺术教育。由于大多数学生不会对文字资料产生兴趣,但却很容易接受图像信息,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达到教学的图文并茂,丰富和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在教学中应设置相应的实验室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地从事油画作品的创作和实验,有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诱导。
2.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环境对大脑创意有着直接的影响。创意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物,任何产生创意的刺激都是宝贵的,因此当一个想法被提出来时要有一定的鼓励和奖励,而不是打击,只有鼓励这种创意行为才能促进创意的原创性。因此,在油画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对油画创作及学习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从而造就不同类型的创作人才。
在油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压力的束缚,快乐地学习和思考,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其创造性思维。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关系,在课堂学习中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创造潜力,从而不断发展油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技法等,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此外,油画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从而达到对学生兴趣与思维的发掘和发展的目的。重视对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掘,不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在精神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作自信心,让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进行思维的开发,而不是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压制。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要促进他们的思维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总之,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十分复杂,而思维发展的环境尤为重要,好的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发展空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的教学服务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油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保证油画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巨云和.打开翱翔的翅膀:油画创作课教学要渗透通感联觉[J].艺术研究,2008(04).
[2]陈静.从油画教学中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黑河学刊, 2008(06).
【关 键 词】 激发;诱导;思维创新
中国步入21世纪,各个领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教育也不例外。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奋斗在小学数学教育第一线的各位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谓发现问题,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自己独立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在关键处诱导学生一下,难点处拉学生一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发现问题的素材,指明探索问题的方向。诱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数学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诱导学生讨论交流,在互助学习中激发数学的思维创新
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同学发言,接受别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开阔思路,启迪思维。如我在教二年上册《数一数》一课时,自制一个练习题:数“有多少个圆”时,让学生寻找合适的方法去数“几个几”。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踊跃讨论,找出如下的数法:(一共36个桃心)
<E:\LIHUI\12月\12.9\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11排版\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11\11-4.jpg>
①2个2个地数,算式是:2+2+2+……+2=36;
②3个3个地数,算式是:3+3+3+……+3=36;
③2排2排地数,算式是:18+18=36;
④横着看,每排9个,有4排。算式是:9+9+9+9=36;
⑤竖着看,每列4个,有9列。算式是:4+4+4+4+4+4+4+4+4=36。
解决不同数法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索,探索新知的过程,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得出小组结论,在全班广泛交流讨论,得出大家都认可的结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升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收获。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问题解答多样化,培养精神
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求异,在概念教学中变换叙述方式,在计算教学中采用多种算法,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编”――多角度自编符合图意的题;“一题多变”――相同属性的条件、问题、句式变换;“一题多解”――常规解法、简便解法、独特解法;“一题多比”――条件对比、问题对比;“一题多问”――并列性连问、递进性连问、对比性连问;“一题多改”――对判断题所供材料改条件或改结论;“一题多条件”――选择适当条件解题等。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总数和其中一部、以及另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题:车站原来有小汽车和大货车共50辆,开走20辆大货车,又出租给别人15辆小汽车,问现在车站有几辆车?我上来直接告诉学生:这道题目我相信很多同学能解答,这不算什么,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才算厉害!学生回答:最简单的方法是:用50-20=30(辆)再用30-15=15(辆),也可以列综合算式50-20-15=15(辆),我提醒学生,车辆连续减少几次?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结合小组讨论,学生很快想到:减少的车辆可以先加起来:20+15=35(辆)再用总数50-35=15(辆),或50-(20+15)=15(辆),最后我让学生把想法介绍给大家:先算出减少车辆的总数,再用原来的车辆减掉减少的总数,等于现在的数量。如果列综合算式应该先算括号里的。培养了问题解答多样化,的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四、激发好奇心是重点,使其产生创新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如教学“年、月、日”时,用故事导入新课:“小东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东问爸爸:‘你过的生日为啥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小东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入新课。点评: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便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五、以感性认识促进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其进行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此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如我在2013年学校教研示范课上教学角时,先引导观察实物和模型(红旗、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同时让学生用学具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总之,学生年龄虽小,但教师要有诱导学生思维创新的意识。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创新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是和《新课程标准》发挥数学在培养诱导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相一致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字] 发散思维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在信息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知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其中,发散思维主要解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为什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强调知识是第一位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方面的价值都是第二位甚至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根本谈不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为重点,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个性的认知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要说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以书本为中心的弊端。教师的教学围着书本转,书本上写什么就教什么;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有的教师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针对学生实际去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学科实际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种传统的模式,优点是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与对前人知识及经验的把握;弊端是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的迷信,不敢有半点怀疑,更不要说提出不同见解。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会有创新的萌芽和创新的成果出现呢。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
二、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着手,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进而迫切去了解其为什么、怎么样;没有一种去进一步研究的兴趣与持之以恒的决心。那么,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可能性是很少的。如果中学生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即使教给他们一定的创新方法与创新技术,也很难有实用价值的创新作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教育学生一定要重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因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已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家庭。各行业、各部门的办公都少不了电脑。当今社会如不掌握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技术,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就相当于一个“文盲”;将严重影响将来的工作与生活。这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好奇心与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网页制作时,笔者先展示了一些漂亮的各有特色的网页,学生对这些精美的网页相当感兴趣,里面动感的特效,精美的图片,优美的背景音乐引得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与愿望。于是笔者趁机发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网页是怎么做出来的?”“想不想自己学做网页?”“想不想给自己建一个个人网站?”等等。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被激发了出来,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被调动了出来。他们都非常急切的想尽快掌握这一技巧。有了浓厚的兴趣以后,讲课的效率就会事半功倍。我在讲解的时候还会特地征求同学的意见,如何做会更美观?然后用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己设计、创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做出来的作品也各有特色。最后我就把比较优秀的作品用电子教室传送到学生电脑上,让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取长补短,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紧密结合学科与学生实际,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和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征。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必须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身心实际。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信息技术是初中生喜欢学习的一门学科,虽然在小学阶段已有了一定的接触,但学生对它的了解还是有限。加之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受师道尊严的影响,认为凡是老师讲的书本上说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因此,学生不敢提出不同意见,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与创新的做法。不少同学还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和其他同学保持一致,这很易遏杀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创造个性。事实上,信息技术学科无论是理论知识学习上的问题,还是实践操作出现的问题,都存在多种解决的方法,有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与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大胆质疑的观点,提高大胆质疑的能力。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Del键,也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还可以用菜单命令。笔者在上课时一般只详细讲一种方法,另外的一笔带过,让学生明白,人家的操作是对的,你的未必就是错的,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去寻找更适合的做法。不要人云亦云,老跟在人家后面转。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2.打破学生思路的狭窄性,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思路的狭窄性是受其身心特点、学习基础、思维习惯及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等因数的影响造成的,也受传统教育观、教育模式、教育方式的影响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非一朝一日的事。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新课标要求教育与引导学生打破思路的狭窄性,敢于展开想象,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敢于质疑书本,敢于向权威挑战,以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使思维由狭窄逐渐变得流畅、变得宽广。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养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以后的变化。因此,当学生在学习新知、上机操作遇到困难或问题,思路无法继续时,笔者通常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而是启发诱导他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并逐渐学会思考。同时,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声、文、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功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学生设计出各种有独特思维的作品,展示其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3.突破学生思维的凝固性,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不局限于某一种解题方法或解题思路,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思维的单一性、凝固性,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逐渐形成不一般的超乎寻常的构思。例如,在辅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笔者教学生用fireworks来处理图片。在教学时,笔者只简单介绍工具的基本用法,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要求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要提一个有代表性问题,并发挥集体的智慧,打破思维定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自己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笔者惊奇地发现多数学生已能熟练地使用这些工具,并掌握操作要领,有的还摸索出了工具的其他用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在上面所举学生图片处理的例子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摸索或与同学交流得到工具的不同用法,从而做出有创意的作品的例子,正是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表现。
总之,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除了以上所述,还应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收敛思维的培养有机结合,因这对培养其创新思维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它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来抓,并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萍 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 上海教育科研 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