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教学;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历史、社会进步的阶梯。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历史教育将进入一个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的新阶段。笔者就如何进行高中历史创新教育,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师生的,教师应通过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摒弃教师就是绝对权威的观点,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让学生不敢亲近,教师应放下所谓的架子,融入学生之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努力的创造一个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其次,则应更新观念。教师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教学重心真正地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上。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练习的机会,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让教师在课堂上细讲的时间大大缩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中融入创新精神,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接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课下,教师应尝试多和学生沟通,尽量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取他们对历史教学的看法,进而改善教学方式。
二、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质疑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所学的历史知识。要想实行创新教学,教师就要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并非什么都对,权威也并非什么都正确。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怀疑课本教材;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对于现成答案的不满足,能够促使他们独立思考所学的历史知识,尝试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时,态度一定要认真,不管“问题”有多异想天开,都不可以嘲笑。好让学生继续地探索发现和提出更多新的问题,以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目的。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喜欢提出问题行为应加以正确地引导,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探索发现和提出新问题的意识,还可以让学生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的解答问题。
三、营造课堂竞争氛围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与语言发展水平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应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匠心独到的问题,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学生之间小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发展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令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升华。面对那些学生所提出的与教材重难点相关的且极具代表性的问题,教师都不应该把答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可尝试将其转变成可辨性强的讨论话题,进行学生间的小组讨论。在实践教学中不怕学生有错误的看法,最怕的就是学生没有自己看法,教师应适当地表扬那些敢于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的学生,让学生意识到,敢于表达自己观点这种行为是正确的。教师应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让他们在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地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开拓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说到底是一种力求标新立异,从客观事实中挖掘新关系,提出新问题,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渠道,从而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1.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是从多个角度去找寻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求异思维,让学生意识到把教师和教材当权威的观念是错误的,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教师应有目的地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的产生别具一格的思维创造性,因此求异思维可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集中思维和倾向思维而言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且突破常规思维的思维方式。3.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获得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的结果要重要的多,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学习,为其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奠定基础,而获得知识的结果也只能成为学生的短期记忆。因此,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训练创新思维、传授学习方法作为教学重点,采取一种能丰富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而不应把传授历史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让其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应用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艺术感觉 创新思维 独立自主 发散联想 激发创新
进行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特别要摒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美术教学新理念。
目前,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是“简笔画”教学法,第二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第三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其共同特征是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学生学习绘画的目的,教学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让他们从小学会从最平凡的事物上发现美,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去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身心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包括“多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见到什么都能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事物中发现美。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形成对色彩、造型和结构等的敏感性。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以及通感等方面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
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能感受美,就要懂得欣赏美,所以艺术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的内容应该广泛,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以及各类艺术的美等。至于美术这门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美术方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以及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对变形和比例的把握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创造出新的艺术。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所谓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它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一般来说,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
美育的主要目的之二,就是要培养学生超脱现实的审美态度。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但要能理解作品、欣赏作品美,还要学会用语言、用激情,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景中去。教师要会“引”,学生才能“入”。只有真正进入作品情景中去,学生才能陶醉其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什么叫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积极的、有变化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的心理基础是自信心、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所谓自信心,就是自己认为自己行,有能力创新,思维良好。教师和家长应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拥有自信心,绝不能轻易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只有在创新思维良好的状态下,人的潜在能力才充分地发挥出来。
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形象的积累、发散思维和内部整合。美术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创新思维与创新想象有密切关系。形象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特征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需要依赖并经常对这类思维进行训练,以保证美术创作练习的完成。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他们提出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和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作活动应由教师引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由师生共创的交互创作完成。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致,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待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其作品的创作完成,还需要教师的不断赞赏与激励。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新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学习数学中所遇到各种问题的习惯. 并通过采用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那么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究竟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创造过程中的一切思维活动”. 任何正常的人都可以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并且这一思维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得有关信息能够有序化地产生一种积极的效果,它具有三大特征,即新颖性、非常规性、灵活性. 创新思维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锻炼培养出来的.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关键的是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必需的思维方法,发展其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追求新知,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目的. 现笔者就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创新教学方法在本文中加以探讨,希望能够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尽绵薄之力.
第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创新思维的特点. 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站在创新的思维高度来设计教案,根据相关的理论,结合其特点,将创新思维运用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发散性题型与灵活思维的培养:要想保证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那么在选择题型上也应该选择那些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的题型,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并运用多种方法.通过灵活而全面的解题起点和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2)近似性题型与类比思维培养:教师可以将一些相似度比较高的题目减少已知条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类比的思路. 比如说:观察下面一列数,按规律填上适当的数,0,3,8,15,24,35很明显,这道题目考的就是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类比来得出结论. (3)开放性题型与想象思维:凡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都一定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能力,自然而然,数学思想也是一个充满着想象的过程,老师通过在教案的设计中引进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不但能够提高学生探求数学解答过程的兴趣,大大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其在数学的学科中不断地求异创新,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大胆假设以及联想等一系列活跃的创新思维,从而改变以往的数学教育的沉闷状况.
第二,重视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老师可以在教授每节课的内容时,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几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问题的情境中,促使其独立的思考,寻找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并积极寻找正确韵解题方法. 同时,也可以将数学中的一些思想方法与具体的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挖掘每堂课所包含的思想方法. 比如在学习初中数学的“三角形”时,就应该能够初步根据题设与有关的定义、公理、定理进行相应的推理论证;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后,教师可以就“在实数范围内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实数根,那么最多有几个?”这一问题加以讨论,并得出结果是两个. 这样教师如果事先给学生创设一下问题情景,一方面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而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奋感,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一、营造和谐氛围,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成果。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 、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实施主体性教育,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主体性教育是关键。“主体性教育”旨在弘杨人的主体性,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积极地参加学习和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推动主体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模式。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质疑、分享,平时要注重一题多变的有意识的训练。例如,当老师讲“燃烧与缓慢氧化”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燃烧现象有那些认识和了解吗?”同学们发言后,对“燃烧”现象了解了很多。对燃烧能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但同时也会造成灾害。
那么,同学们想探讨“燃烧”的实质吗?你们想解决燃烧造成的有关理由吗?接下来老师就让学生按着自己想要解决的理由,自我选择学习方式,30分钟后老师听同学汇报学习过程和结果。有的同学看书理解燃烧;有的回忆氧气性质学习时,说明燃烧的条件;有的通过讨论合作的形式,研究设计“燃烧的条件”实验方案;有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了“自燃”是缓慢氧化产生热量聚集引发的燃烧;有的同学通过组内的讨论及老师的交流,了解了防止自燃的策略。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学习策略,独立、地解决学习中的理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深思理由,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联想是思维的桥梁,历史上有不少创造和科学思维难题的解决都得益于联想。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长期研究摸索苯分子结构的过程中,根据人类当时已掌握的有机化学知识很难对苯分子的结构作出合理的假设。直到有一天夜晚上打瞌睡时,在梦中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然一条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当他从梦中惊醒时由刚才的梦境产生联想提出了苯环结构的假说,并通过了实验证明了这一假设的正确性。
这一化学史上的趣闻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想像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理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大胆想、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启迪少压抑,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 ,在研究、探索中不断创新。
四、通过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化学是中学化学刚入门的学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向创新学习的转变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发现理由,意识到理由的存在呢?化学趣味实验可以以其独有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得新知。如寻找简捷的实验室制O2策略。有的学生首先在KClO3加热分解的基础上选择Fe2O3、CuO等作催化剂制取O2,但此法与原法差别不大,谈不上简捷,也算不上创新。有的学生想到了用MnO2催化H2O2分解制O2,但反应剧烈,不易制约。
有的学生则想到氢气可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氧气若也可,岂不是简捷吗?于是同学们选择了反应物H2O2,并开始寻找合适催化剂的探索。学生试验了沙粒、铜片、铁片、锌片、铅片、锰片、土豆片、猪肝片、银的粉末等,他们发现铅片、锰片、土豆片、猪肝片、银的粉末对H2O2的分解均有良好的催化作用。通过有趣的探索性实验,学生知道了动物中有过氧化氢酶可能性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设计出了实验室制O2的简捷策略(即以Mn、Pt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氧气)。这类趣味实验可使学生对某一化学知识及原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其涉及的知识往往超越了学生现有的知识,从而达到培养成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
化学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重视“双基”的教学,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要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深思、解决现实生活及社会中存在的理由,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 。
例如,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广州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地铁”,“为什么湛江的公交车改为天然气公交车?”。这样既有利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理由的能力,同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巴德年院士强调“加强临床医学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水平[6]。缺乏科研支撑的临床技术会导致其发展后劲不足[7]。目前医学领域存在着不少需要攻克的难题,例如许多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还不清楚[8];许多疾病只能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而不能根治[9],这些都需要医学人才来从事相关的研究,才能推动医学的不断进步。因此,加强本科阶段医学生的科研训练,尽早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和技能,有利于挖掘他们的科研兴趣[10],为培养将来致力于攻克医学难题的人才做准备。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其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具备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诊治病人的能力,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去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索和分析新的问题,最终解决新问题,从而提出新诊治和预防疾病的方案。医学院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为主,注重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安排的实验课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较低[11-12]。为了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就要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其学业和职业的发展[13]。通过参与科研训练,能够提高他们主动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得学习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并能学以致用[14]。对于毕业后要深造的学生来说,本科阶段参加过科研训练的学生不仅更受导师青睐,还为其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表明具有创新思维的高校毕业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15]。除此之外,通过科研训练,可以增强医学本科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锻炼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培养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而这些都是促进其迅速成才的优秀品质,对个人的发展大有裨益。
2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形式
由于医学本科生不仅要学习专业课还要接受临床技能训练,没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科研训练中,为了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一般学校会安排几名学生共同参与一项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每个学生进行一个独立的子课题。由于指导教师对该课题理解深刻且经验丰富,能够给予相当大的指导和帮助,有利于学生的迅速成长。我们会先向学生简要地介绍该课题所属的研究领域如帕金森病,其中包括该病的研究现状、临床上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等;然后介绍该科研课题要解决的是什么科学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还需要进行哪些研究,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课题以及研究领域有个初步的了解。科研训练的形式多样,一般分为文献阅读、实验研究、撰写论文等。
2.1文献阅读
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检索。例如,如何选取关键词、常用的哪些数据库来检索;接着,考虑到读英文文献对于专业英语基础薄弱的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会建议学生先读一些该领域的中文综述,以便尽快地熟悉该领域,当然也有少数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可以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然后,我们会帮学生选取几篇该领域具有代表性且高水平的英文文献,并逐步地指导如何阅读文献的摘要、图、讨论等各个部分,并了解各个部分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指导如何进行精读、泛读以及如何带着目的去读文献;最后,学生根据需要自己检索并阅读该领域的文献。在阅读文献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从中找出科学问题、理清科研思路,还要善于学习其中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并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能学以致用。此外,还要求学生进行文献汇报,就是由学生以PPT报告的形式向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讲解文献。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精读文献和查找相关资料来真正地理解文献,还要能归纳和整理作者的研究思路。汇报过程中,报告人与听众展开互动,对文献的内容展开提问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强化和加深对文献的理解。通过文献阅读和文献汇报,学生可以了解领域的研究进展,学习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拓宽科研思路,锻炼科研逻辑性,提高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精读和略读大量的英文文献,学生的专业英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16],这就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与世界对话的窗口,使得学生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受益。
2.2开展实验研究
这是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后才能进入的环节。首先是课题设计阶段,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在对所研究领域和课题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课题的假设,并制定出相应的实验方案。为了提高课题设计能力,学生需要精读文献,关注其中的前言部分是如何提出科学问题的、以及其中的实验结果部分又是通过什么实验方法来探究该科学问题的。接着是实验操作阶段,会先让学生学习实验技术的原理,之后观摩学习别人如何操作,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般由老师指导着学生做上两次实验,学生就可以独立动手操作。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的流程进行操作,这就要求他们在过程中要一丝不苟。一旦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会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的原理推测可能的原因,然后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时,如果即使曝光半小时,目的条带还是很弱,就可能是因为该蛋白在样品中含量本身就少,就需要通过增加上样量和提高抗体的浓度的办法来解决。最后是结果分析阶段,会指导如何对数据进行定量,并对多次数据进行总结归纳以及统计学分析。同时,要求学生定期对所做的研究工作以PPT的形式做工作汇报,汇报过程中,学生需要首先展示出该课题的背景、科学问题、总实验方案以及现在进行的实验是为了回答什么问题,接着要展示现在的结果能不能回答该问题,如果不符合预期,该如何解释,下一步该如何进行。通过开展实验研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做事严谨的工作态度[17]。
2.3撰写学术论文
这也是科研活动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出来并予以发表不仅是对自己研究工作的认可,也是让别人了解你研究工作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18]。首先,学生将自己所有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所有数据进行定量和统计学分析,把结果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学生按照结果、方法、前言和讨论的顺序撰写论文的初稿;最后,我们指导学生反复修改论文,并挑选杂志进行投稿,之后还要面临着修改、投稿被拒、再投稿等多个环节。从做完实验到将文章发表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需要学生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力。同时,通过这个环节,还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3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遇到的问题
大部分医学本科生在刚开始参与科研活动时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显示出很高的热情,但是随着科研活动的开展,先是一部分学生开始找出各种理由不完成指导教师交代的任务,接着便逐渐地不参与科研活动,最终能坚持到撰写并的学生只能占少数。常见的理由如下:英文基础薄弱,读英文文献比较吃力;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不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很难处理好学习和科研的关系;学生表示课外时间还要参加其他的活动,对科研的兴趣不足,不愿意把大量的课外时间花费在科研活动中。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当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想中途放弃[19],这其中当然是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例如害怕遇到挫折、意志力不坚定,但也不能忽视客观方面的原因。医学本科生的日常课程安排的特别满,几乎每天上下午都有课,只能利用晚上和假期的时间来参与科研活动。例如,一套免疫组化技术的标准流程需要1.5天可以完成,但由于医学本科生平时很难有连贯的时间来学习完整的实验操作,他们经常需要2~3周的时间才能学会。我校的医学本科生是从大三开始到医院学习并接受临床技能的训练,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更少了,加之临床医院与校本部的距离较远,使得他们更难继续参与科研训练。此外,尽管学校鼓励医学本科生要参与科研活动,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致使学生没有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下去的动力。
3.2解决措施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改变现状:第一,建议医学院校在给医学本科生排课的时候,专门安排出一个月时间,可以称为“科研活动月”,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这段时间参与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熟悉所研究的领域,掌握要用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他们一入门,之后便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开展科研工作。第二,建议医学院校应该制定出医学本科生科研奖励的政策,加大奖励的机制。例如,发表科研论文是学生申请奖学金和保研的加分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觉得完成科研工作是有意义的,即使中间遇到一些困难,他们愿意去想办法克服。第三,建议在医学本科生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同时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介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培养他们对科研工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