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运营管理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案例教学 沙盘模拟
【基金项目】教改项目:本文受上海海事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17-01
《运营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骨干课程,国内外各管理学院几乎都将该课程列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或学位课程。《运营管理》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针对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的绝大多数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讲,像其他管理类课程一样单纯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不免过于单薄,显得课程枯燥无味并难于理解,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因此《运营管理》课程还需要借助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沙盘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运营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课堂讲授
运营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等知识点,需要借助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笔者根据多年授课经验和素材积累,制作了包括字、图、像、声、数学模型等多种内容承载形式的课件,对活跃课堂教学形式和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及教学内容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有些内容仅凭字面的描述很难让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理解,可以适当运用录像资料,将现实世界中的生产运作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授流程类型时,通过观看汽车制造、啤酒生产、糕点制作、钢铁冶炼等影音资料,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批量、重复性、连续性之间的区别,探讨这些流程类型的优缺点以及适应性,并结合当下实际讨论相似企业是如何根据战略制定选择不同的流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顺理成章的理解影响流程选择的因素以及流程选定后的系统设计,并且印象深刻、不易混淆。选择单一知识点的录像资料时播放时间不易太长,一般控制在3-5分钟,要节奏明快、主题清晰,预留较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讨论,加深印象。契合知识点的现成录像资料并不好找,笔者来源有二:一是出版社提供的配合教材的影像资料,弊端是基本英文为主,又涉及到许多专业词汇,学生的观看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自我搜寻和制作,比如通过参观蒙牛在呼和浩特的全自动生产车间、位于桂林的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啤酒生产线,笔者自己制作影像资料并配图说明,或者多关注一些来源,像腾讯视频等网站,节选部分重新录播后展示给学生。
在讲授定量运营管理问题时,不要过多纠结于数学推导,尽量让学生明确每个数字或符号代表的管理学含义,解决的是哪类问题,像库存模型、物料需求计划、作业计划等,这部分课件要多插入一些EXCEL等软件的求解过程或动画演示。以讲述物料需求计划为例,通过在EXCEL表格中设置公式,既能明了每个子项毛需求、净需求、期末库存等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能知道子项毛需求与上一级净需求之间的关系,顺便熟悉了物料清单的内容;同时配以“饭局”的动画演示,用点菜、买菜、做饭等这种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生动解释物料需求计划的输入、输出等。这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把学生从纷繁的计算推导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管理本质。
二、课前引导、课后讨论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性价比”较高的企业真实管理情境的教学形式,不受客观条件约束且有较强可操作性,能够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增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根据《运营管理》课程中多年形成的案例教学经验,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取和使用案例,以达到最佳的案例使用效果。
引导式的案例通常在导入概念、理解方法原理时应用,比如要讲授新的主题,目的在于更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进入新的知识领域,所以可称之为课前引导案例。这类案例一般短小精悍,通常是根据企业某一具体环节的运营活动或某项知识点设计的,强调企业运营领域某一环节的关键知识,并不纠结于表面数据和细枝末节,利于教师顺利提出要讲授的关键内容和问题。比如在讲授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时,选用了上汽集团国产化案例,篇幅短小,重点关注上汽纵向一体化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理解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相关概念、展开讨论企业选用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可能原因和优缺点等,老师间或穿插些理论解释,半小时左右这部分内容就能讲授完毕,相对照本宣科,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内容更加生动、易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还有一类案例是作为知识点讲解完毕后使用的,便于学生更好的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可称之为课后讨论案例。例如在讲授完因素评分法企业选址方法后,让学生课后讨论“大亚湾核电站选址”的案例,该案例清晰的阐述了因素评分法在核电站选址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快速的了解理论方法在企业选址中的实际应用;课堂讲授完生产线平衡的知识,课后就下发运营管理领域耳熟能详的“草籽娃娃”案例,通过分析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作业节拍、按计划平衡生产线、安排工人岗位等内容,化理论为实践。
在不考虑时代经济背景、仅作为知识点传授时,可以选用一些广为人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并且有极其详细的使用说明的案例,利于教师备课。但涉及到当下经济背景和较新运营理念时,还是需要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实际出发,选编符合企业运营管理实际发展的最新案例,使学生感觉这些管理现象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三、结合实践的沙盘推演模拟
在《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实验教学环节,通过采用沙盘推演模拟的教学方法,以运营管理理论教学为中心,通过实践性教W和实验,加深学生对运营管理关键的基本原理、基本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基本模型等内容的掌握,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的目的。比如在“啤酒游戏”沙盘实验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根据模拟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成供应链中的不同角色,包括生产商、批发商、分包商、零售商等,通过独立制定采购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供应链中“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对策,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
为了学生综合理解制造型企业的运营过程,在课堂主要知识点讲授完成后,可以借助用友公司的ERP教育软件进行企业沙盘运作实验,采用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相结合的形式来模拟,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建立厂房、开拓市场、研发新产品、设备购买、生产计划制定、原料采购、财务安排等的制定,分别从战略、战术和操作层面对所学的运营管理知识进行系统性运用,使知识成为有机的整体。
总之在《运营管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集装箱港口 精细化管理 计费管理 财务管理 关系探析
一、引言
集装箱港口的计费管理是一种经济价值的管理活动。它是基于港口给予客户服务活动的物化劳动的价值计量的商务管理过程。集装箱港口通过计费活动获取货币资金,进行资本运作,为再生产创造条件,实现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如何保持港口的健康发展,获取经济效益,实现价值最大化和持续增长,是港口运营管理的核心问题。集装箱港口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合理设置若干个关乎港口运营管理的层次与环节,力图解决这一核心问题,而港口的财务管理正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
二、港口计费管理
(一)内涵
所谓集装箱港口计费管理,就是港口按照一定的分类,选择和适用恰当的费率,运用必要的计费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对货物的承运人、货物所有人、经纪人在港口提供运输物质生产或者港口设备使用等相关业务而进行计收运输价值的经济管理活动的总和。由此可见,集装箱港口的计费管理就是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是基于港口生产的物化劳动的财务管理的延伸。
计费管理有深刻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指导其实践活动的发展。
(二)特点
1.技术性。集装箱化是港口发展到一定程度,基于信息化、专业化和技术化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先进的贸易运输方式。因此,在此基础上的计费管理是一种技术活动,包括计费规则的适用技术,运用适当信息系统技术,以及计费人员具备专业的港口业务和综合技能技术。
2.融合性。计费管理的过程就是价值链的传递与运动的过程,表现为价值与业务综合共生。计费管理活动本身包含了码头生产业务的延展与管理,同时又是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也就是说,计费管理的过程就是码头业务的再延伸服务,又是财务价值的管控过程。现代综合性集装箱港口平台的建设,使得计费管理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更为宽泛。
3.经济性。计费管理的环节本身不直接产生经济收益,但是管理活动使得港口的物质生产保持连续性,因此,计费管理是一种经济活动。
(三)流程设置原理
港口计费流程设置的基本原理即按照港口计费设置的既定目标,根据港口的生产运行实际,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辅助手段,实现信息流转和价值传递,不断改善流程本身的缺陷,实现港口的安全生产作业,为经营管理层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信息。
港口计费流程的定义表明,计费管理既是一种实务,又是一种技术,技术手段不能超越本港口现有的生产状况和技术设备;流程设置原理的目的包括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计费管理活动。
(四)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
港口计费是联系港口生产和管理的纽带。首先,港口计费是从港口作业操作中逐步分离的,因而与操作是密切关联的。其次,港口的中心环节是装卸主业的安全生产,通过实施生产的管控,最终实现价值的再生,即通过对安全生产的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使港口生产盈利,而港口计费就是要实现价值链中最初目标,是实现资本管理运动的起点,是联系操作作业和管理的纽带。事实上,集装箱港口的管理和运营存在并渗透于各个环节,特别是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港口通过分解经营目标责任,把运营管理的理念渗透于运营的全过程。
港口计费是港口拓展市场的重要方面。与所有的企业一样,集装箱港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为了价值再生和价值的连续运动,以创造利润和财富。而市场商务拓展就是为了使企业具有更为健康和广阔的客户资源。港口市场商务拓展状况对于其运营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决定作用。当今市场经济,各港口制定并实施本土特色的市场战略,对外千方百计地圈定货源腹地和强力扩展战略蓝图,对内优化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以稳定并扩大客户。港口计费贯彻和执行港口市场策略,直接面对港口客户,按照港口提供的物化劳动和服务计量收取客户支付给港口的费用。因此,港口计费在从事以价值链为内在特征的管理活动中必然承担起两方面的职能:一方面是贯彻港口市场商务策略和与特定客户签订的各类协议,规避收费风险,正确合理计收费用;另一方面是担当港口与客户的中间调停和信息沟通职能,妥善分解服务摩擦。而分解服务摩擦的过程就是在职权范围内提供客户人性化的服务。因此,港口计费正是赋予了非一线的开拓港口市场的作用,其职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本港口的声誉和市场开发。
港口计费是信息流和价值链的重要环节。集装箱是港口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而集装箱港口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信息流集散中心。港口计费的工作原理就是运用港口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流转和控制港口作业的信息,使之实现向国家机关,比如海关、商检等部门,向港口生产部门,向港口的财务管理和信息中心等多个横纵向单位流转,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价值,推行港口计费管理活动。集装箱港口操作作业的本质就是实现货物的空间位移,货物位移过程中所凝聚的有价值的劳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的流转传递着流动的价值。参与这个过程的港口计费环节正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链的联动呼应。而在第四代港口下,基于保税港区的建设和开发,综合物流平台的打造,计费管理活动传递的信息更为复杂和多样。
港口计费管理的水平由港口的客观条件决定并且对港口的全局产生很大的影响。港口计费是联系港口操作作业与财务管理及其市场商务拓展的重要节点。因此,作为港口计费的管理水平高低对于港口的全局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有:计费运用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决定效率;计费的风险控制水平对财务管理产生重要影响;港口计费的人力资源结构配置和内部稽核控制能力高低决定对客户服务水平的优劣;港口计费关于信息流转的几个方向(与操作作业的流转、与财务管理的流转、与其他国家机关的流转、与银行金融机构的流转等)的控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相关的机构和部门。“营改增”本身对于整个物流界产生重要的影响。2013年8月1日,全国实施“营改增”对于集装箱港口计费管理流程和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应对这些影响,港口本身对于计费管理的优化调整决定港口客户服务的品质。
三、集装箱港口财务管理
集装箱港口财务管理包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项职能。港口财务管理传递了经济信息与财务信息。港口财务管理的过程产生财务信息,管理者借助于价值信息进行决策。作为综合计量价值运动的唯一尺度以及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为财务管理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财务管理的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集装箱港口的基本财务管理系统包含目标的设定、过程的组织实施、监督和控制、效果的检测等。具体有审核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有关的报表等等。会计核算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且必须按系统的功能形成特定的结构,否则就会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混乱,影响会计核算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发挥。
2.每个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既定的目标,目标又决定系统运行的方向,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都是为了实现系统的目标。集装箱港口财务管理产生信息的系统基本功能是:信息输入、信息交换和信息输出。
3.港口作为一个经济活动的系统会生成多种经济活动信息,以生成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港口典型的经济信息系统之一,也是港口唯一正式的经济信息系统。
集装箱港口财务管理是旨在提高港口内部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处理价值运动所形成的数据,并产生与此有关的信息,发挥最基本的职能。
集装箱港口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朝着自己的目标运行的,是连接外部环境和自身的纽带。其信息系统的目标为:提供财务信息,加工利用信息。其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投资者、债权人、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管理者、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利益相关集团、职工、供应商或者社会福利部门。
会计通过报表提供信息。会计报表主要有对内财务报表(即成本报表)和对外财务报表。对外财务报表主要包括基本类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附表。
四、计费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从港口计费管理的内涵、特点、流程设置以及其在港口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计费管理活动的“管理”理念是其核心和灵魂,无论是内容还是理论支撑,其与港口生产组织和市场开发密切关联;二是计费管理是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探究集装箱港口计费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对于推进港口精细化管理、优化关联环节具有积极意义。
(一)流程延续性
集装箱港口具有严格科学的流程。基于此,从流程关系上来看,港口计费是财务管理的前提,财务管理是港口计费管理的后续和延展。
从集装箱港口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的关系上,可以明确港口计费管理是连接操作运营与综合管理的“中间人”或者“中间环节”,这种关系正是管理起点的财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的流程设置符合集装箱港口的生产经营实际,同时遵循了价值管理的基本规律。把港口操作作业所提供的物化劳动,通过计费管理的货币计量传递给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更细化的专业化管理。因此,这种流转关系还表明了信息的流转和价值的转化管理关系,即价值链。财务管理对计费管理的信息和计费报告进行再加工、再处理正是港口管理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二)价值计量性
从两者管理内容上来看,港口计费和财务管理都以货币为中心进行价值管理。关于计费管理作为港口专业化和分工精细化下的新生产物,目前尚未有权威的或者专业化的认定。比较通行的做法是,把港口计费管理和财务管理划为一个对口的部门进行管理,其根本原因就是港口计费和港口财务管理都是以货币为中心的价值链管理的经济性活动。这就表明了两者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港口计费所计量管理的是现实的货币或者支票形式的货币,而财务会计所管理的是虚拟的数字货币(或者说是非真实货币)。财务部门的岗位分工可能会使出纳兼有对港口计费的职能,同时也兼有会计管理的一些职能(在会计法和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维系计费管理与财务管理媒介的是流程设置和运行,其基本形式是计费管理报告。报告传递的两条渠道是纸面或者电子的计费报告和计算机软件系统传递的系统信息。
电子报文的格式化、规范化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计费管理和财务管理中形成“无纸化”的办公媒介,传递相关的报告信息。随着港口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最后统一归结到以计算机软件系统传递的数字无纸化信息的单一渠道。当前,各集装箱港口发展水平和定位有所差异。在相当长时间内,纸面流转和计算机传递报告信息的局面将共同存在。
(三)信息流转性
从信息流转上来看,港口计费为财务管理提供准确的价值信息,而财务管理要进一步对港口计费流转的信息作互动处理,并按照会计的相关准则进行加工处理,最终为公司提供有效的财务管理决策信息,对外部提供会计报告。
港口计费管理主要是对以港口操作作业的执行完成报告为依据进行计量,即对来自港口操作的信息在职权范围内进行处理,把处理后的信息流转给财务管理部门再进行会计处理。港口计费对信息的处理是港口处理价值信息的最后阶段。因此,计费管理环节必须保证进入价值化处理的信息准确、完整、及时,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部门把计费管理处理流转信息进行合理准确的会计处理,形成财务报告,供相关部门参考或监管。港口计费管理必须为经过自己处理传递给财务管理的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准确性负责,而财务管理要按照会计准则运用适合的行业规则对传递来的信息进行再处理。同时,这种流转关系需要内部的稽核或者审计来保证,并且不可以颠倒重置。无论是港口计费,还是港口财务管理,必须按照相关准则,共同致力于为公司的管理运营,提供有效准确的决策信息而服务。
(四)风险预控性
财务风险控制是集装箱港口运营管理的核心和基础,这是由集装箱港口的特点所决定的。集装箱港口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桥梁和通道,对于国家或者地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集装箱港口占地大,港口设施设备标的物成本高,运营管理和对外涉及的关联行业和单位多,收入额度特别大,涉及的客户群体和分类也庞杂。因此,集装箱港口的风险控制非常关键。而作为风险管控中的重要环节――财务风险管控的基础性作用更要高度重视,它是港口资金运动连续性的重要保证。
港口计费管理风险产生的环节有:信息输入输出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化技术系统和服务器之间、计费人员在计费技术适用的环节、纸面信息流转交接的环节,以及其他环节。
从风险控制上看,港口计费管理活动把会计账务处理的坏账控制在源头,而财务管理则与港口计费环节有效合作,可预防坏账、呆账的产生和扩大。港口关联的审计法律部门、操作部门和商务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可以对本港口的风险控制管理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防范,以及事后审计产生积极影响,以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控制的源头是计费管理环节。港口计费管理关于财务资金收入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对于财务会计处理账务、减少坏账呆账非常重要。
港口计费在运用一定的技术和规则进行计费活动、加工处理信息和流转的过程中,要对信息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技术性和其他管理控制的疏漏而造成的误差、丢失和不完整的风险;或者可能对计费活动和港口其他环节产生不利或负面的影响,严重时,可能导致价值链管理的重大事故。
港口计费管理信息流转风险产生的原因有:输入输出的信息本身不对称性,技术设备运行故障,计费技术的运用失当,流转渠道设置缺陷和责任归结不清,以及档案管理体制运用失当和计费人员的操作失当。对应的措施有:推进信息的标准化建设,设备及系统的优化提升,计费技术的差异化和协同化建设,设置规范无缝的流转交接体制,健全并严格运行计费档案管理职责,加强对计费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并严格执行追责制。
因此,计费管理的职能履行过程就是对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延伸和对财务风险的事前管控。
(五)岗位互动性
从岗位职能上看,港口计费兼有操作、财务管理、客户服务和市场开发的综合职能,劳动强度和责任风险大,要求从业者具备港口操作作业经验、客户服务技能与财务专业知识,是一个综合性程度高的岗位。而财务管理是偏重于财务账务的处理,倾向单一的以财务为中心的技术性职能工作。
集装箱港口的计费管理具有很强的业务性与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综合性特征。在第四代综合性港口下,以信息化为武装的集装箱港口计费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延伸。其技术含量与技能含量对任职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即:集装箱港口生产运营专业知识、财务管理基本技能、外语知识、贸易知识、计算机技术和关联统筹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营改增”又对计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一体化和分工专业化下,作为新型的计费管理学科,业内外正加紧研究以推进其发展,服务于港口的发展。计费管理的从业资格或许不久成为一种职业准入出现在业内。
五、结束语
(一)结论
1.价值链是贯穿于集装箱港口计费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纽带,围绕这条纽带相互关联并发挥作用。这为港口管理者研究港口管理提供了一个思考点,开辟了一条途径。
2.当前以及未来“微利”时代和在港口竞争协同化下,管理精细化是集装箱港口必然趋势和要求。计费管理正是精细化的财务管理。
(二)展望
1.提高和丰富集装箱计费管理在港口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成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应成为业内的重要责任。
2.物联网下,建设集装箱港口综合物流平台,计费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应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以开发其功能,挖掘其价值,这需要业内外共同推动。
(作者系经济师)
参考文献
[1] 杨志刚.国际航运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 梅叶,罗勋杰,蒋庆华,等.我国港口客户服务与计费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J].集装箱化,2011(10):12-15.
[3] 曹金凤,梅叶,张长莲.基于集装箱码头计费管理与港口运营关系的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3(7):1-3.
论文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逻辑关系;整合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是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二级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院校、矿业类院校、电力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等,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工程建设事业和房地产事业建设与发展所需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基本统一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各院校在办学的实践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设行业发展的实际,结合本校、本院的办学条件及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风格和特色。这使得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管理类课程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构成学生完整知识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课程体系尚处在完善和探索之中,本文对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整合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院从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这期间,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完善,但相对于21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管理类课程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稳定性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以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在专业方向上,共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个方向。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平台课程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掌握。专业方向课程仅为主修该方向的学生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平台课程的设置不稳定。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5门专业课。在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合同管理6门专业课组成。在最近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另外,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定位不准。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和城市土地管理课程归入任意选修课。而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放入必修课中;城市土地管理放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中。
2.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要素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各个课程不是单一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逻辑关系。课程的逻辑关系,在时间安排上有两种关系:一是顺序关系和平行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先后顺序关系,同一类课程中各课程间的平行或顺序关系视课程内容而定。二是有些课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少,但又是构成工程管理专业复合性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这类课程开课的时间则应根据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统筹考虑。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部分课程之间曾出现逻辑关系混乱,衔接顺序不合理的情况。如工程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做基础,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开设;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需要工程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后开设等。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但管理学原理在运筹学课程之前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帮助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前开设,但工程项目管理却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之前开设等。
3.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过于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中管理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样,三大目标控制和生产要素管理原理上也是一致的,只是性质和目的有所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三大目标控制重复,工程项目管理与物业管理课程中均有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城市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均有土地开发的内容,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的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重复,房地产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定价的内容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与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重复。
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
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平台课程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2门专业课程组成。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项目策划4门专业课程组成。对以上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平台课程先于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原则梳理关系。
平台课中管理学原理是本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工程项目管理奠定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前开设。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开设。会计学原理为工程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应放在工程财务管理前开设。工程财务管理是全面分析业主和承包商双方与工程项目有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应在工程项目管理后开设。工程财务管理也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提供经济分析方法,应先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开设。组织行为学是培养与人沟通、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因此,组织行为学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建设监理、物业管理前开设。工程估价是专业核心课,为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审计提供基本知识和方法,所以工程估价后开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审计。工程合同管理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奠定基础,工程合同管理后开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工程项目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管理,为后续的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提供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应放在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前开设。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中的管理类课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是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应放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财务管理后开设。工程审计课程主要内容是工程造价审计、工程财务审计、效益审计和运营管理审计,应在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后开设。
对于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中的管理类课程,城市土地管理不需要其他课程做基础,应该先于房地产开发开设,房地产开发后开设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项目策划。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梳理,可以得出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按照梳理出的课程逻辑关系整合课程内容,使课程之间整体协调、相互渗透、避免重复。整合原则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于应用性知识。整合后各课程内容如下:
运筹学:线性规划和单纯形法,对偶问题,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马尔可夫链决策规划,网络优化模型,排队论,库存论,博弈论。
管理学: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设计,领导,激励,沟通,控制。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行为和群体冲突,非正式群体及行为,人际关系与信息沟通,领导及其影响力。
会计学原理:会计帐户和复式记帐,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和成本计算,会计凭证和帐簿,核算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
工程财务管理:筹资方式,资金成本与资金结构,项目投资,证券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财务预算、控制、分析等。
工程估价:工程费用结构,工程建设定额原理,施工资源的价格确定,工程量计算,建筑工程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建筑工程招标标底与投标报价等。
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合同体系,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工程合同的审查谈判与签订,工程合同的履行,工程合同索赔管理等。
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计划,工程项目的组织,工程项目采购,工程项目时间管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程项目费用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等。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职能,现代企业制度,建筑企业管理组织,建筑企业文化,建筑企业战略管理,建筑企业经营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计划管理,建筑企业生产要素管理,建筑企业技术管理,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等。
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监理企业,工程建设监理组织,工程建设监理规划,工程建设监理目标控制,工程建设监理的组织协调等。
工程审计:工程计划审计,工程招标投标审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财务收支审计,工程投资效益审计,工程管理审计等。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项目选择,土地开发,开发项目规划设计与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管理等。
城市土地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城市地价管理,城市土地的经营与储备,城市地籍管理等。
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营销计划及组织,房地产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营销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
物业管理:业主自治管理,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招标与投标,物业管理早期介入,前期物业管理,房屋维修管理,物业设备管理,物业环境卫生、绿化管理,物业安全管理,物业综合管理与综合经营,物业服务收费等。
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项目投资策划,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房地产经营策划,房地产品牌策划等。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开创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管理的先河,标志着人类从经验管理进入了科学管理时代。
二、科学管理理论回顾
泰罗的科学管理,是针对传统的经验管理而提出的,其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社会的内在冲突使劳资对立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泰罗指出,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成”,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一门科学。按照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泰罗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主要有:(1)工作定额原理。(2)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建立专门计划层。(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只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的因素;研究的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基层管理与生产管理,属于管理的微观层面。它虽然解决了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却没有涉及企业宏观层面的经营和管理问题。
三、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影响与启示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学范式的影响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nn) 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管理学从一诞生开始,就有两个理论范式在主导着管理学的发展,这就是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人本主义范式,这种分类方法的突出意义是强调管理学理论范式追求的目标。
科学主义范式以美国古典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W.泰罗为代表,人们往往把科学主义范式称为泰罗范式,即将操作分为最基本的机械元素并进行分析,然后将它们最有效地加以组合。泰罗范式的核心是使工作更加多产和高效。
一方面,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范式,使人们认识到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各种管理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可以说,科学主义范式对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许多企业组织参照采用。另一方面,泰罗的科学管理演示了工作要素的可辨识性和可重复型,其直接后果是带来了组织及其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把实验的手段引入到管理研究和企业管理的实践
泰罗结合他多年从事机械生产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实验对科学管理进行了探索,如著名的搬运生铁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运实验以及金属切割实验等。这三项实验从最基本的到最复杂的,都取得了成功,为科学管理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这些实验将科学管理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科学管理把实验的手段引入到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中去,是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它为现代实验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分析与设计。泰罗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从事调查研究,为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拟定计划并指示和命令等工作。至于现场的工人,则从事执行的职能。(2)员工招聘、甄选和培训。泰罗认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和工作相配合,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它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3)薪酬和激励。为了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泰罗提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4)劳资关系。科学管理理论正是为了实现劳资对立向劳资两利的转化而提出的。泰罗主张,工人和雇主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力,有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四)科学管理理论的延伸――现代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泰罗的科学管理甚至是更早的巴贝奇等人。20世纪以后,运用数学来研究管理的学者日益增多。泰罗首先提出了最优化的管理思想,主张对工厂内的一切事情,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见。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学派都摈弃凭经验、直觉和主观判断来进行管理,主张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但管理科学学派已不局限于作业管理、操作方法的研究范围,而是扩展到整个组织的管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科学学派是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五)科学管理理论与流程再造的对比
科学管理与流程再造的区别在于,首先,二者考察和研究的主体不同。科学管理侧重研究的是组织中单个人的行为,是管理的微观层面,而流程再造考察的是组织层面的业务流程。其次,二者的理论依据不同。科学管理是基于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斯密的分工理论,通过对工作流程的细化、分解,试图找到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而流程再造则是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改造,从而建立完整和高效率的新流程。
科学管理和流程再造的思想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都曾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有各自的局限。鉴于此,现代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应该把对企业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考察结合起来,把流程细化与系统整合的理念更好地应用于运营管理实践中。
(六)泰罗主义的复兴――新现代泰罗主义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管理学出现了一股对科学主义理想追求的思潮,力图对人本主义和后现代管理学的“非理性”进行消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彼得.F.德鲁克(Drucker,1991)的《新生产力的挑战》一文标志着泰罗主义的复兴倾向。我们把20世纪90年代的这种管理学复兴视为泰罗主义在当代的重新复苏,将其称为新现代泰罗主义。
关键词:营运管理;实践;设计
作者简介:池丽华(1965-),女,福建闽清人,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周勇(1962-),男,浙江奉化人,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教授。(上海?2002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95-02
所有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都可以采用营运管理的思路与方法。营运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OM)的基本定义是对组织中负责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和改进。换句话说,营运管理是提供一套以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出尽可能好的产品与服务的思路、体系、方法、技术。在制造业、零售业以及专业服务业等一切商业领域,营运管理已发展成为一种职业,如直接从事营运督导工作或者从事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甚至提供专业服务的咨询公司也需要资深的营运管理专家。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开设“营运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教学方法要不断改革,而案例教学、实践课业、项目调查等实践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
一、营运管理课程特点
上海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属于行业院校,办学定位于商贸服务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高于一般院校,更为强调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我校开设的“营运管理”课程不同于其他院校,课程名称与讲授内容均有所不同。更多的院校采用“运营管理”或者“生产运作管理”,主要内容是围绕制造领域,对产品制造过程的所有环节实施管理活动的介绍,对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以后的运作管理内容相对介绍较少。这门课程更多是面对流通领域,特别是流通最终环节的零售业,其运作流程和管理活动大大有别于制造业的运作管理活动,而且零售业也习惯称为营运管理,“营”是经营管理,“运”是流程与运作管理,因而是把经营管理和流程式管理相互结合的一种管理活动。这门课程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其具体特点表现在两方面。
1.行业特色明显
为体现课程特色,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一方面体现营运管理从生产制造与服务过程向供应链两端延伸的发展趋势,总结并提升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标准化营运管理体系的内涵;另一方面以连锁商业为主要教学内容,对生产制造过程只进行基本原理的阐述。由此,我校自编了《商业营运管理》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有很多零售行业专家参与,文中的案例多是编者对来自企业的实际案例的采集整理。教材将生产运作的管理知识运用于商业企业,特别是连锁商业,围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介绍了商业营运管理的一般规律及运用的管理工具,结构上划分为“营运管理基础”、“总部营运管理”和“店铺营运管理”三大部分,不仅从理论上总结了营运管理的要素、原则与方法,而且突出消费者需求变化与信息技术更新对营运管理模式和解决方案的影响,为教学过程深入研讨指出了方向。这是一本典型的商科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商业企业运作管理流程与方法的较为实用的教材。本教材已获得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
2.课程实践性强
所谓实践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中引用大量案例。企业经营中遇到的一个个小问题都可成为编写案例的素材。这些案例引导学生从实践角度回答如下问题:如何持续改进工作·如何建立标准化营运管理体系·如何有效实施营运督导·如何开展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如何提高店铺的经营业绩·如何控制商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如何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如何分析和利用经营数据·对于正在学习而缺少实际经验的学生而言,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其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亦对其逻辑思维结构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上述问题可以设计成学生实践课业,通过调查发现营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会应用各种管理工具和思维尝试去解决问题,并形成分析报告。
针对以上课程特点,认为“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1.案例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中将案例分为:问题型、困惑型、探索型、成功型与失败型等几种类型。问题型案例是通过对事件的描述让学生去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这类案例更多是针对管理流程及操作环节设计的;困惑型案例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描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索型案例倾向于对企业面临的未来不明朗的事件探索出可能的解决思路,此类案例更多是营运管理战略问题;成功型案例和失败型案例是对企业过去成功经验或失败经验的总结。各种类型案例穿插运用于课程教学中。一般设计思路是:每章开讲的引导案例多为问题型案例或困惑型案例,由问题引出本讲的主要教学内容,如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讲述过程中穿插成功型或失败型案例,而课后更多布置给学生的案例是困惑型或探索型案例,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并要求以小组讨论方式,采用头脑风暴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由于课程授课课时有限,需要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借用课程中心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实现对案例资料的学习,并通过该平台的学习互动,适时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而这一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行业适时信息,也可与各类相关网站连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保持对行业最大程度的关注。
2.实践课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