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育煤矿安全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企业的客观要求,也是煤矿企业极力寻求新型管理途径,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必然趋势。现结合开滦范各庄矿业公司塑造本质性安全人的实践,谈谈煤矿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实现途径。
一、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必须充分体现人本性特征
煤矿安全文化的首要特征就是人本性。所谓人本性就是以人为本的特性,就是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确立一种尺度、遵循一种原则,使人的安全需求和人的安全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人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人本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属性。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第一需求就是生命安全,只有遵循一切以人的安全为首要前提的原则,保证了人身安全不受伤害,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所有社会性实践活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不能脱离这个大前提,否则,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⑵人本性充分反映了煤矿企业中人的主导地位。煤矿生产实践表明,在煤矿安全生产的人、机、环境这三个要素中,人的因素发挥着更多的主导作用。相对于机和环境因素来讲,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安全安全生产中的最大变数,人的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决定着安全工作效果。因此,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必须从培育人的共有价值观、提升人的素质、规范人的行为入手,以人为主体,围绕人的安全开展一切主题活动,努力打造本质型安全人。只有抓住煤矿安全生产中“人”这个关键要素,强化人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才能牢牢把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⑶人本性是煤矿安全文化提倡生命无价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实践煤矿安全文化的人本性,就是要以更充分地发挥人在安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着眼点,把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愿望、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员工认清自己在安全工作中所处的地位,激发和引导员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抓安全,并通过实施安全激励政策,大力营造一个“以人为本抓安全、抓好安全为了人”的积极向上的安全氛围。
二、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必须充分体现规范性特征
安全文化是煤矿管理文化的核心,其根本目的是铸就每个员工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安全习惯。具体就是要求员工在每一项流程的每一处细小环节上都要按章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文化的提倡不会沉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这也是安全文化规范性的应有之义。规范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在企业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即管理行为规范。企业管理行为是企业中所有管理者管理行为的综合反映,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规范了,企业的各项制度就能够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安全文化的规范性就是通过具体的安全规章制度约束,使管理者正确履行职责,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落实好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安全规章制度,建立起规范管理模式,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始终保持在执行规范、完善规范的过程,促进日常每一个管理细节的规范化,从而为实施科学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完成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成功过渡。体现在自我行为的规范性,即规范操作行为。操作行为的规范程度是企业管理行为规范与否的客观表现,更是对管理行为规范性的检验,管理行为越是规范,操作行为也就越趋规范。
三、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必须充分体现延续性特征
煤矿安全文化的延续性是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其一,培育煤矿安全文化是一项企业将安全理念融入、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督促员工把握精髓和实质,落实在自身行为上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它需要煤矿人用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去研究和探索。它的建设过程是一场持久战,这是安全文化延续性的具体体现之一。其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动态的,是随着客观环境发生变化而不断成熟、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趋近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依据客观实际,不断更新观念,丰富安全文化的内涵。其三,从现阶段看,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只是煤矿人对自身文化研究的初始阶段,其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实践煤矿安全文化的延续性,就是要深刻认识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准确把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和基本方向,真正将其作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煤矿、实现企业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研究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四、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文明性特征
打破煤矿企业给人留下的“煤矿工人桀骜不训、野蛮粗俗,煤矿企业环境‘黑、脏、乱、差’”的印象,是煤炭生产企业一直为之努力,但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工作。实践安全文化文明性特征的主要途径有:一是以企业共同愿望为引领,培育员工共有价值观,使文明理念成为员工认可并强力执行的日常规范。二是以开展井巷文明、文明语言和文明行为进工作面等活动为载体,通过企业文明行为养成训练提升员工自身的内在素质,并将内在素质通过外在行为得以充分体现。三是注重文明环境的塑造,通过实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进行环境刷新,改变煤矿企业的外在形象。四是通过开展如“品百首经典名曲、赏百首经典诗词、读百篇经典文学作品”等文学艺术赏析活动,用高雅文化熏陶员工,提升员工审美文化品位和思想境界。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企业的价值主要是通过企业的领导以及管理层还有职工间的行为习惯具体体现和发展,一个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最终能体现出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以及怎样提高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根本主要是指全体职工的价值、理想、效率、道德等一系列与企业相互融入共同发展的全过程,只有把企业文化真正意义上融入到职工的心中,才能使企业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职工激励
一个优秀的企业其文化建设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然后在总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行,将企业的文化力提高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再由科学的文化管理取代传统模式管理,建设互相学习和完善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等有效途径,确立、忠心、热爱、拼搏、超越,的核心价值观,勇于承认职工的价值,支持企业职工的追求并引领职工提升自我价值的体现,使本企业的职工真正成为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所有者。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都开始重视起自身企业文化的相关建设,并希望能以此起到对职工的激励与维系作用,这里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了凝聚职工之心,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而存在的。我们需要明白,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时、短期的东西,而是一种会随着时展而发展,不停激励企业全体职工共同进步的力量源泉。成功的企业文化需要对外具有吸引力,对内具有凝聚力。
二、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思考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以人为本是任何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的支持,只有职工与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才能切实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使其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能屹立不倒。企业文化的建设理应起到提高企业职工责任感、自豪感以及使命感的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的相关建设对职工进行激励与维系,以此促进企业的相关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虽然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并促进其相关发展,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安全文化建设是优先于一切文化建设。在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中,保证自身职工的身心健康安全,培养其安全文化意识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中,相关企业需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价值观与安全行为规范进行反复培育,使其将安全生产作为自身工作的一种本能;在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中,企业还应营造出一种安全生产的工作氛围,通过对每一名职工的尊重,使其认识到企业对职工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以此提高企业自身的安全文化建设,并通过安全文化建设起到对职工的激励与维系作用。
(二)企业的环保文化建设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对自身职工实施的安全文化建设,企业自身的环保文化建设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中较为优先的部分。我国近年来虽然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大部分的发展成果都建立在对国内环境的破坏上,这对我国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为了能够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干净的河山,企业必须将自身的环保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降低自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企业环保文化建设中,相关人员应遵循我国环保法的指导,转变经营者的思想,将长期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其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落实到每一名职工的脑海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自身职工从内心深处认同企业的环保文化建设,最终降低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除了通过企业环保文化建设对自身职工进行影响,相关企业还可以通过设立具体的环保制度的方式,加深自身职工对企业环保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最终实现通过企业环保文化建设激励并维系职工的作用,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用奖罚激励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奖罚激励方法。并注意,奖励时要做到:1、善于把物质奖励与精神结合起来,做到二者相辅相成;2、创造“先进光荣、落后耻辱”、“追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的心理气氛和思想情绪;3、及时奖励;4、奖励的方式要考虑人们的需要差异;5、奖励的程度要和劳动者的贡献相当;6、奖励的方式要富于变化,一般说来新颖的刺激与变化的刺激的激励作用比较大。惩罚时更要注意:l、惩罚更要合理;2、惩罚要和帮教结合;3、掌握惩罚时机;4、惩罚时要考虑行为的原因与动机;5、对一般性错误,惩罚宜轻不宜重;6、采取适当的惩罚形式。只有运用合理的奖罚激励,奖罚分明,才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产生一种认同感,从而使先进荣誉感、企业荣誉感、社会荣誉感和祖国荣誉感日益深人人心,增强职工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从而产生为企业,为社会经济建设而奉献的积极性,形成企业的以惩罚激励调动和激发职工积极性的企业文化。
三、结语
总之,企业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是不断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武装起来的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创建一流的社会主义企业,既要靠先进的管理,先进的技术,更要靠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生机蓬勃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群众创造的,创建一流企业离不开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求充分发挥企业精神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静.铁路技术职工培训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
[关键词]电力企业;企业文化;问题综述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305-01
当今的“企业文化”早已经成为了电力企业发展的主题,借助企业文化来推动企业变革,促进企业的革新战略,这更是电力企业的共同心声,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结合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建设和谐的电力企业,正是加强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和重要保障。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引导价值取向的作用。企业文化将员工的事业心化成具体的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统领管理,激励员工的“灵魂”。通过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开展“感恩文化”“金点子”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引导员工。
(二)激励工作积极性作用。企业文化所形成的内部的文化氛围能够起到精神激励作用。它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从而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和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力调动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工作效率。
(三)凝心聚力的作用。企业文化把企业员工都团结在本企业文化的周围,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员工的思想和命运与企业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员工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企业这个集体,将企业视为自己最为神圣的东西,甘愿与同甘共苦,共命运,企业文化可激励起员工的职业荣誉和自豪感,增强了大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电力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是以人为本,电力行业的企业文化具有各自企业的文化特色,主要包括制度文化,服务文化和安全文化三种。(一)制度文化的内容。电力行业的制度是严格的,要求也是严格的,它决定了生产,经营,管理等不能出现任何偏差与错误,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应该从思想政治,奖惩措施等方面来制定,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并成立监督管理小组,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与考核。通过长时间的约束与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二)服务文化内容:真诚的服务是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环节,电力服务文化要以“顾客是上帝”的标准来实行。电力企业的员工有两种身份:一种是代表客户向企业提出问题,并索要解决方案;另一种就是代表电力企业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避免高傲,不闻不问的态度,减少不必要的纠纷,提高工作效率。(三)安全文化的内容:电力企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安全文化特征,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企业的特色,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有以下几点含义:一是生产安全。生产安全是电力行业最基本要求,这是由行业特征来决定的,因为电力关系到国民自身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出现生产安全问题,那后果就会很严重。二是经济安全。国家的安定团结,企业的稳定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都与经济安全相关联,企业一旦出现经济危机,职工的利益将遭到影响,国家的安危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企业文化的目地,内容,步骤
(一)企业文化落地工程的主要目的。加快统一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步伐,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提高变革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国家电网”品牌价值,增强全局的社会影响力,企业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全局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为了确保企业文化真正落地,应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企业文化落地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全面推进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把全局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全体干部员工的智慧和干劲凝聚到推动全局科学发展上来。(二)企业文化落地工程总体思想和目标。按照统一部署,以推行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基本价值理念体系为核心,以学习贯彻国家电网公司行为为准则为重点,以实施企业文化落地工程入手,加快建设以“四统一”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三)电力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电力企业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工作作风,管理模式等等一系列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电力企业的精神主要有:奉献,诚信,服务,卓越,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总纲,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关系着我国的广大人民,体现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一贯宗旨。
四、传统电力企业文化的不足
从总体上看,传统的电力企业文化已经不适应目前市场环境的变化。受原有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电力企业文化存在着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文化导向存在误区。传统的电力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导向,过于注重内部的内向型文化,这种文化导致企业忽视市场需求,忽视顾客的满意度,企业的形象不是服务型的企业,而是“电老虎”的形象。正是由于传统电力企业文化的上述种种缺陷,使它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不相吻合,我国目前电力企业文化的现状是传统正在打破,而现代企业文化又没有形成,处于一种无序的混沌状态。因此,传统的电力企业文化急需变革。这样才能顺应企业环境的经。
五、把企业文化融入制度建设中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实施企业文化落地工程在全局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活动办公室设在全局宣传部,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全面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企业文化落地工程顺利实施。(二)加强宣传,展示成果。充分发挥局内外宣传媒体的作用,抓好企业文化落地工程,新闻宣传工作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关注度上以及在重点媒体的发稿数量上取得了新突破,广泛宣传企业文化落地工程的现实意义,目标要求要求和方法步骤,引导广大干部员工积极参与实施企业文化落地工程。(三)将企业文化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加强春检和大小修,技改工程项目的管理,是这个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建设管理中,该局合理安排时间,优化调度,提高检修标准和质量,各级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加强现场监督,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和人身设备的安全,春检的同时组织开展了设备消缺,隐患整改工作,活动启动以来,使影响安全的重大缺陷得到了及时处理。(四)全员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关键在于基石是否牢靠”。企业文化建设也需要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全体员工。旨以人为本的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最活跃的因素和起决定性作用的也是人,企业文化的提出不仅要符合企业自身特点,最重要的是全体员工要接受这种企业文化。(五)创新载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世界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及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进行调整是必要的,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有影响的主旋律活动,寓教于乐,寓情于理,润物无声,让企业员工在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受教育,受启发,同时要注意抓好硬件建设,积极拓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新载体,增强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结束语
我国电力企业文化恰好最缺乏服务社会,创新技术的理念,因此有必要以之作为高切入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在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措施,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将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目标化为领导和员工所认同的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 企业文化建设探微.李平.活力,2008年8下.
【关键词】冶金企业本质安全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冶金行业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行业特点来看,冶金行业属于高危行业,近年来安全事故频发,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以,打造本质安全,实现安全生产越来越成为各级管理者的共识。本质安全的基本特征为: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实现个体安全;二是物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动态过程中,还是静态过程中,物始终处在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在日常安全生产中,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况而发生事故,形成“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系统;三是制度规范、管理科学,培训教育到位。杜绝管理失误,企业生产中实现零缺陷、零事故,从而基本形成无灾可救、无险可抢,无事故发生的格局。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在冶金企业中如何打造本质安全。
一、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素质上来保证本质安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本质安全依靠的是员工群众,同时,安全也是员工群众最大的利益。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从转变观念塑造理念入手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家依靠的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所以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那就是“产量第一,效益第一”,为此常常有一些违章作业的发生,最终导致发生事故。所以我们首要的是必须消除这些残留在职工头脑中的思想隐患,根据企业发展和形势变化,培育一种全新的安全思想观念。一是要形成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管理理念。要转变员工一些固有的观点、思路和原则,让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提高对抓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形成适合企业发展形势的新理念。近些年来,冶金企业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被职工认可的安全管理理念。比如:“违章等于事故”、“隐患等于事故”、“安全是第一政治,安全是领导者的第一责任,安全是社会的第一文明,安全是企业的第一形象,安全是企业的第一效益,安全是职工的第一幸福”等。这些理念紧扣企业发展实际,贯穿了国家对安全工作的新要求。通过不间断地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使这些理念入脑入心,在员工思想上生根必芽,为抓好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二是要培育职工知耻尚荣的安全荣辱观。“遵章光荣,违章可耻” 。“安全无事故光荣,违章出事故可耻”。这些都是安全文化的重要观点,对职工的安全价值观形成影响重大。所以说,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培育职工正确的安全荣辱观。
2.从源头上把好关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冶金企业条件艰苦,特别是一些矿山企业常常远离城市,造成招收工人时比较困难。这也就使一些单位降低标准招工,造成员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给管理工作无形中带来了隐患。通过实际工作统计,这些人发生事故的概率明显偏高,可以说是重点治理范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源头控制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严格把好入口关。在招工时,要有硬性的条件,确保所招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二是严格岗前培训,三级教育到位,使新工从一开始就绷紧安全这根弦;三是要严格标准。对新上岗的职工要严格岗前考试,特别是针对企业实际要让新工掌握一定的安全技能,对达不到标准的决不能允许上岗。
3.加强培训,提升职工抓安全保安全的能力。加强安全培训,提升能力对安全管理至关重要。一是要加强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使职工树立依法抓安全的意识;二是加强岗位操作规程的培训,使职工依规上岗操作,杜绝违章和事故;三是加强“查隐患、抓违章技能培训”,使职工能够熟练辨识隐患和违章,熟知危险源和预防措施,从而能够实现自保和互保;四是加强案例培训,使职工能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保证安全生产。
二、坚持投入改造,从物的可靠性上来保障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理论认为:工艺技术、工具设备、控制系统和建筑设施等应具有预防人为失误和设备故障引发事故的功能,最低限度也要做到即使发生事故,人员也不受伤害或能安全撤离,降低事故严重程度。物的本质安全在打造本质安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提高认识,把保证投入作为大事来落实。企业要发展必须要进行投资,抓安全工作也是一样。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安全投资有明确的要求。目前一些企业管理者也越来越重视这项工作。在企业中,安全可以说能够代表一切。它是职工最大的利益,在工作中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少。要列出投入计划,设立专项基金,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到位,保证安全资金一分钱不节约,一分钱不省略。对矿山企业来说,矿领导下井带班,其中一项职责就是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安全设施的完善和有效。(2)改造治理,全力提高整体装备水平。一是要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对一些老企业来说,设备老化、设施陈旧、作业环境差,存在着大量的隐患。隐患猛于虎,隐患就是事故。因此,必须要把消除隐患列为安全管理中的工作重点。首先要建立隐患排查制度。要建立以专职安监人员和职能部门技术人员为骨干,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隐患排查体系,坚持日排查与专项、专业检查相结合,使隐患排查常态化;其次是要落实隐患整改责任。对每一项隐患,必须要实施“四定”整改措施,即定项目、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严格考核;二是要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要制定本质化安全装备计划,分批分期更新改造。对能上设备的,就要减少作业人数,尽最大程度减小危险因素;三是要彻底治理重特大危险源。对不适宜人作业的场所和地点,要开展技术攻关,努力实现全自动控制,从根上消除不安全隐患。(3)自主开发,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改造。一是要注重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或结合企业实际自主研发,解决管理中的难题,开发新的技术设备设施,积累实用的知识产权,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二是要善于走出去学习新技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要经常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行业交流,学习其他企业好的做法,引用新的技术保安全;三是要善于进行工艺改造。企业决策者要注重观念的更新,对老的不完善的工艺和设备要大胆进行改造。实践证明,通过工艺改造可以有效地消除一些潜在的隐患,实现本质安全。
三、坚持完善提高,从管理上来确保本质安全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抓安全必须要依靠管理,具体到企业来说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贯穿到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推进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建立、健全了安全责任制,就能够督促各级领导重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对企业来说,落实责任制的方法很多。比如每年初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签订责任制,把安全责任进行逐级落实,形成一个严密的安全保障网络。
2.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生产环节,它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必要途径,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长效制度,是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通过推行安全标准化建设,可以在企业形成一整套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使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基础上达到本质安全的要求。
[关键词]儿童中心主义;幼儿民间文化;幼儿大众文化
一、儿童中心论批判
20世纪初期以来兴起至今仍不衰落的儿童中心主义,在其百年的历史中几度起落,可谓历尽风雨沧桑。相对于教师中心或教材中心而言,儿童中心的利弊功过已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并在一种中庸的意见中达成共识。但本文要说的是,儿童中心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运动,它存在着内在的局限和不彻底性。
儿童中心主义有两个相互联系的缺陷:其一,按照该思潮的代表人物杜威的观点,传统教育之积弊在于校内校外的隔绝分离。但是儿童中心主义本身也在这种分离的惯性控制之下。这表现在它只是一种教育领域内部的运动,而不涉及更宏大的社会文化领域。如果我们联系现代社会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那么儿童中心主义在性质上同女权主义一样应当都是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在宏观的社会权利和权力领域的不平之声。但是儿童中心主义并没有像后者那样扩展开去。其二,这一局限所导致的结果或其具体表现,就是儿童中心主义只关注儿童的心理,也就是只关心在学校内部改善儿童的处境,更准确地说是通过掌握儿童心理、理解和尊重儿童的表现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儿童中心主义不关注儿童的文化内容,也就是儿童作为人类的一个自然阶段的群体固有的、同时又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言语、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儿童中心主义仍然是以成人的标准为参照系,由此儿童文化就没有获得任何独立实在的意义,也就不能获得实质性的关注。
由于这两个内在结构的缺陷,儿童中心主义还带来另一个更严重的附带后果,就是它对于社会领域的忽视和对于儿童心理的独特的年龄阶段的过分强调,并且这一切都是在尊重儿童的名义之下进行的。它的部分的成功和盛行,反而更加将儿童从整体的社会中孤立出来,更加强化了儿童的幼稚性。因为儿童中心主义尽管强调要尊重儿童的心理,但是所尊重的是儿童的不成熟心理。单纯强调儿童的心理,最终发展的逻辑必然仍将是训练式的教育(不管它是实质训练还是形式训练),于是所谓的生活教育就只能是一纸空文。
存在着不成熟的心理,却并不存在不成熟的文化;存在着文化相对主义,却并不存在心理相对主义。然而一种幼稚的儿童心理观的不合逻辑的扩大,导致了一种幼稚的儿童文化观。这实际上是取消儿童文化的独立性,是无视儿童的文化存在。儿童中心主义在这方面不但没能作根本的改进,反倒做了帮凶。
二、幼儿的民间文化
有一次在幼儿园大班做观察,我发现了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
例1:教师正在组织一个美工活动,内容是让幼儿画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玩具汽车。现场的效果从我们几个站在一旁的观察者看来是不大好的:教师一开始费了好大的劲宣讲规则和绘画要领,结果到动手画的时候还是有许多幼儿不知所措,于是教师又满头大汗地来回奔波于各个小组之间,仔细地叮咛,手把手地教。最后这个活动所花的时间大大超过预期。
其时我注意到在活动室的一边,有四五个男孩子坐一起,丝毫没有受到混乱的活动室的影响,自顾自地边聊边画,有的自言自语,有的指手画脚,有的紧皱眉头,有的眉开眼笑。但不一会儿就都画完了,看看老师还在忙乎,几个孩子于是就摆了起龙门阵:
幼儿甲(俯过身去看了看幼儿乙的画,对乙说):“哎,你的车怎么画成那样!乌龟不像乌龟,汽车不像汽车。”
另外几个幼儿闻言站起来,趴过去看乙的画。丙对甲的意见表示赞同,并小声对甲说:“他画的是稀巴烂。”甲听了大笑不已。
这话和笑声被乙听到了,他看了看甲和丙,又看了看自己的画(汽车画得很小,确实有点像小乌龟的样子),有点儿恼羞成怒。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拿起铅笔,在自己画纸上胡乱涂抹了几笔,然后自我解嘲似地拿起画来对其他幼儿说:“看,这是我画的稀巴烂。”
不料这一举动却起到了明显的搞笑效果。一桌子的幼儿对乙的这一行为大为捧腹,而乙也从一开始的不好意思、恼怒到皮笑肉不笑,最后到自己也开怀大笑起来,而且还带着一丝得意。当时的场面颇为热闹(但是还没有影响到其他幼儿,所以,也没有引起其他幼儿的注意)。让我觉得惊奇而且不解的是,在我看来这样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在这几个小朋友间引起了如此的轰动效应,以至于他们笑的时候,身体整个地向后仰去,而且笑得如此爽朗。我不禁想起电视剧《水浒传》里的场景,觉得这些孩子有着十足的梁山好汉的气魄与风度,一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架势。
这种毫无必要的夸张的笑,原本会是一种很幼稚、很可笑的举动。但是我看到的情景是如此真实感人,我惟有羡慕和赞美。心理主义可以充分地解释幼儿的自我解嘲行为,能够描述个体心理在这个事件中的转变历程,但是它不能解释一个整体性的现象。心理学站在科学的高度将这种行为判定为幼稚。但这却是幼儿最真实生动的生活,这种生活是自足的、自我完整的。
后来我想,这大概是幼儿的民间文化。幼儿并不认为自己的绘画有什么问题,但是同伴的嘲笑一方面给了他压力,另一方面又给了他评判的角度;而孩子对自己进一步的审视造成了他的窘迫难堪。于是,他用自嘲来摆脱这种难堪的境地,恰恰是这种自嘲获得了群体的赞赏。于是,在一种狂欢的气氛中幼儿意外地解救了自己,消解了使自己难堪的绘画的评判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体心理的机制,有社会心理的现象,然而聂为关键的、最具戏剧性的环节是那个“意外”,即群体自发的一致的舆论――批判和赞赏。这其中存在着文化的核心成分:群体认同的价值规范。
这种价值规范在幼儿这一年龄阶段(其实它一直延伸到整个人生阶段和整个人类历史阶段,但是可能在幼儿阶段更加明显罢了),并不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偶然的心理反应,而是一种稳定的文化特征:一种由诙谐和幽默、颠覆和造反带来的积极的再生,这是一种幼儿的狂欢文化。这种狂欢文化在幼儿园通常有如下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1.在不利、被动和失败的情况下,通过创造、变更、自我嘲讽等等,使原来的标准或规范变得可笑。这又有如下三种情况。
(1)摆脱尴尬。与前面的自嘲相类似的现象还有:幼儿在一些规则游戏、体育游戏或者表演活动中,常常会由于一时的失误或应变不及而造成可笑或难堪。这常常会给幼儿带来挫折和对于某一类型活动的条件反射式的排斥。但是在比较宽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的、没有严格的成就标准、气氛比较活跃、观众参与自由而积极的情况下,当事者常常会由于自我意识到某些动作可笑,而变本加厉,故意夸张和强化这些动作,从而一方面摆脱了严肃性而获得戏剧性,另一方面也获得了人民性――他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个体,而成为全体发笑的观众中的一员。
(2)反对苛刻的制度。下面是我在一个幼儿园的小班里看到的情景:
例2:在午饭后的漱口、临睡前的刷牙环节,盥洗室往往因为水龙头数量有限而人数较多导致拥挤。为了培养孩子养成排队等待的良好习惯,避免争抢和混乱,聪明的教师特地编了一首歌谣教小朋友们边等待边对唱:
“前面的朋友快一点。”“后面的朋友等一下。”
等待是良好习惯,需要培养,教师的方法也良好有趣。但小孩子的天性是:好嬉游而不喜拘束。所以个别好动者就设法在等待的环节里找些乐子。于是就有孩子改编歌词:
“前面的朋友呜啦啦。”“后面的朋友吹喇叭。”(孩子并不是规规矩矩地唱,而是将漱口杯倒过来,扣在嘴巴上,发出一种呜呜的声音。)
此言一出,孩子们忍俊不禁,并竞相效仿。这个孩子见大家都十分买账,便更加得意忘形,不断推陈出新:
“前面的朋友梆梆梆。”“后面的朋友乓乓乓。”
“前面的朋友敲三下。”“后面的朋友哇啦啦。”
此举屡试不爽。孩子们或跟随其后,或稍作变化。娱乐归娱乐,秩序还是很好的。教师也不横加干涉。
本性是需要加以约束的。但是本性的约束会激发另外的本性。幼儿对教师的约束稍加变形,便以有趣的、合乎韵律的“艺术化”的方式获得了群体认同;同时借助于对象化将那原本高高在上的标准降低,借助于笑声将那原本严肃的规矩变轻,从而获得了狂欢的快乐,得到了意外的欣喜。这是幼儿自己的幽默游戏,好像也是民间文艺创作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
如果说上面的纪律是合理的教育要求,那么下面这个事例则是不合理的规范:
例3:在一个常规纪律、行为习惯十分严明的幼儿园里,有一天,一位教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幼儿上厕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而且长时间上厕所的人越来越多了。教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经侦察后发现原来一拨一拨的孩子在里面愉快地聊天呢!
每个人都有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这是心理学完全可以解释的;教师对于幼儿心理的无知状态导致上述现象,也使教师产生疑惑。但是其中显然还有超出心理的成分:厕所里的聊天意味着规范的偏离,偷偷摸摸反显出隐秘的快乐;这份快乐又意味着群体一致的反抗。
厕所与稀巴烂,闲聊与搞笑,这些都是严肃生活中的造反,是话语中的诙谐,是日常单调生活中的节日与狂欢(《水浒传》文化正是这种造反的、诙谐的、狂欢的文化)。其中充斥着人的非理性的滥觞,理性常规的闲置与,日常生活秩序的颠倒,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愿望的释放和发泄。但是这些又都是以被允许的形式,在被允许的时间和空间里,使一般不被允许的心理、态度、言语和行为合理化。
在许多幼儿园里,当过渡环节安排不够紧凑、幼儿静坐时间过长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幼儿偷偷地做一些表演性的动作,以求一乐。这往往是教师所不允许的。简单的直接针对的措施往往无济于事,但是符合幼儿心理的迂回的手段却常常很奏效。在教师不断的重复之下,幼儿不断地被社会化,而幼儿自发的群体文化,“幼稚”“可笑”的现象越来越少。这似乎也确实是教育的目的。
(3)反抗制裁和被忽视。在集体活动的时间里,教师往往将那些好动的幼儿从群体中隔离出去。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论这种做法的危害性,但想说说这些幼儿通常在这些情况下的表现:他们常常会做出比平常更古怪的、故意干扰其他幼儿的逗乐动作――在地上爬来爬去,或在地上打滚,但是他们并不会做出更过激的破坏,如怪叫、扔东西等等――这表明他们即使在造反和捣乱的时候对自己仍然是有约束的,或者是有一定理性的。这种努力有时能够成功,有时却很失败,甚至招致更严厉的制裁。如果教师是有经验的,他不但不会去理睬,而且也会设法不让别的幼儿注意孩子的这些拙劣表演。
2.主动的创新的幽默。这常见于幼儿自己的游戏中。例如从前有所谓“城门城门几丈高”的歌谣游戏,有好事者取其谐音,变更曰:“城门城门鸡蛋糕”,以博一笑。
从上面简单例举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初步窥见幼儿民间狂欢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它是自发的;它以笑为目的且以笑为其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它包含了个体的创造但同时又是群体对于这种创造的认同和采纳;它可能是言语的,也可能是动作的,或者是这两者的结合;它包含了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倒转、拟人、双关、谐音等等;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在方式上也有一定的范围,这使得幼儿的民间文化不仅如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是非理性的,而且同时又是理性的,它是一种民间的审美理性。
我认为,幼儿的文化是确乎存在的,并且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文化由于它的非主流特性,也由于幼儿的非自觉性而被压抑在社会文化的无声的底层,成为民间的文化。并且由于幼儿被看作是不成熟的、无权利的,所以他们的民间文化常常要用在合理化的秩序范围内的幽默与狂欢来表现,通过他们自得其乐的反抗来表现。并且这种文化至今没有获得任何独立性。
所以这种幽默与狂欢虽然具有狂欢的本质特点和基本特征,却得不到展开。社会上有专门的狂欢节,这个狂欢节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充分自由的,往往可以持续数日。但是在幼儿园里,幼儿的狂欢行为虽然常见,却十分拘束而零碎――不论是时间、空间,还是心理。这也是一种文化无权的体现。
三、幼儿的大众文化
上述种种文化的表现,往往被教师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作是胡闹、不守规矩、捣乱,扰乱活动秩序和活动室常规,有损教师的威信和权力。而这时候心理学的作用便是规劝人们避免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例如呵斥、体罚、情感或机会的剥夺等方法,而选择使用更为有效的、正面的、诱导性的措施,例如许诺(“只要……就……)、直接强化(表扬)、替代强化(树立榜样)、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等等。
这是民间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具体过程。幽默、游戏、狂欢、戏拟等现象所遭到的人为的压制和所受到的条件上的限制,是由整体社会变革和生存环境的变化所致。而与这些压制和限制同时发生的,有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原因,幼儿的大众文化就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而演变出两个主要的领域①:
1.幼儿园不再是一个自然的生活环境,而是一个组织化的机构,必然有它自己一整套将现存的制度合理化的话语系统,以塑造幼儿的角色并规范他们的行为。
“幼儿园真好玩”“老师像妈妈”“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我们都爱幼儿园”……这些都是幼儿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里的主流文化,同社会主流文化中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单位等意识,同祖国是母亲、单位是我家等神话并无二致。这些话语诉诸人的情感的崇高与天性的真诚,是对个体情感上的规范。而幼儿个体和群体对于这些规范的服从与内化,便形成大众的主流文化。
经过教师的教育改造,狂欢文化中的双重性被单纯的严肃性所取代,审美的创造和欣赏将转向功利的大众化行为,如告状、邀功领赏,或用内化的道德或规范标准去反对或制裁自己的同伴。
即使小班三四岁的幼儿,也会阳奉阴违,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这种阳奉阴违在一般情况下是消极的、不健康的,既非民间文化,也非大众文化。但是有时候它成为一种个体求生存和自我保护的心理方法,幼儿通过机智幽默的创造而为群体所接受,并可能将自己从不健康的心理中解救出来,从而获得心理释放,赢得主动。
2.如果说幼儿园的大众文化是政治性的、计划性的,那么家庭和社会的大众文化则是商业性的。现代社会的权力除了政治、司法和行政三大方面,还逐渐确立了另一个无所不在的权力体系――大众媒介,包括电影、电视、杂志、报纸、图书,等等。这个权力体系主要由市场操纵,有时兼顾政治主流文化的要求(例如宣扬伦理道德或市民规范的小人书)。
卡通片对于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可以说是幼儿的第二生活,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时候已经取代了第一生活――从前的幼儿生活,因为从前的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和行为往往是从真实生活中取材的,而现在的幼儿则常常模仿卡通片中的人物。它是幼儿民间文化衰退的产物。同时,它还使得这种衰退成为合理的必然,使幼儿不必因为户外空间的丧失、文化传承的中断而陷于无所事事、混乱的境地。
儿童食品广告的影响不比卡通片逊色多少。这些广告不仅声情并茂,卡通化、MTV化(在我看来,MTV是商业性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且它同社会对幼儿角色规范要求背后存在着实体性政治权力一样,它的背后有着实体性的诱惑和煽动性的许诺。
四、从幼儿文化的角度对教育进行思考
心理学不仅在观念上取消了人们对于幼儿群体认识的文化意识,还在后果上造成了一种伪装的民主景象。这种民主打着尊重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素质,开发幼儿的潜能,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等等幌子,对幼儿实施了全方位的控制。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给人们带来使命感和自信心,教师由此感到自己有必要也有能力控制幼儿一日的全部生活。并且原先不那么理直气壮的东西,如直接的集体教学活动,在加入了心理学的支持,被“游戏化”之后,也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生存与发展,不能互相损害;制度和创新,也应当得到辩证的统一。如果我们在重视将幼儿纳入社会化的轨道的同时,在维持我们整个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的制度现实的同时,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能重视幼儿当下的生活体验,重视他们的快乐和欢笑以及无拘无束的戏耍,重视他们民间文化创作的智慧,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重视他们的文化存在。而幼儿的民间文化,如果是在宽容的氛围中,将不仅仅是、也可能主要不是表现为狂欢的文化,而表现为他们对世上万事万物自由而独到的、又具有群体性的看法。
法国思想家福柯有一个基本的见解:主体得以被约束的工具,常常就是他们得以创造性地表达他们自己的工具。[1]这可以作为幼儿狂欢化行为的有效解释之一。幼儿的创造尽管针对规范却不破坏规范,如果教师能给予宽容就好了;如果教师能够在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之外,重视给予幼儿以相当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结伴,只对他们提出必要的规则要求而不横加干涉,尤其是不作简单的价值判断就好了;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保护而不是嘲笑幼儿的“幼稚”,如果社会能够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和讲自己话的机会以及社区户外活动场地足够安全而宽阔就好了。那样的话,我们才有可能在约束和创造之间获得根本的平衡。
席勒将游戏看作是实现人性整合的方式和标志,认为游戏的意义就在于把人从感性的欲望、功利的需要这两重限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感性与理性相协调的自由。[2]在许多美学家和哲学家眼里,游戏是一种理想的和谐与均衡,而这一点我们在上面的案例中已经领略到了。上面的案例表明民间文化本质上具有游戏精神。
民间文化、主体间性(熟悉的同伴群体、自由的交流、默契的理解)、生活世界(追求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追求本我生命的文化表现与感受),是个体生存的精神土壤,是一切意义价值的源泉。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功利性的,而这种功利性也常常影响到一切层次上的教育者对待游戏的功利性的态度(诸如游戏教学化)。当教育的功利被过分夸大时,它在损害游戏和幼儿的民间文化的同时,也必然损害自身的效果,因为民间文化、游戏实在也是教育的土壤和根基。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狂欢文化有再生功能,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民间文化具有治疗、拯救功能。①幼儿园是一种要求进取的组织,个体在其中必然会遭遇失败的挫折,产生被约束的烦躁和被抑制时本能要求释放的焦虑,而民间文化或者游戏正好以一种有分寸的、非破坏性的、审美的方式,使个体和群体能够通过日神状态的陶醉和酒神状态的癫狂,反抗必然性,扭转挫折,从而获得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获得一种健康的心理,获得洗礼和再生①倘若教育不知道从时间、空间、职能、功能等方面限制自己,认为儿童的一切都应当通过教育来解决,那么我们不仅会忽视民间文化所具有的天然的再生机制,而且会剥夺民间文化发挥作用的可能。这一点,或许可以看作是从文化的角度对于教育的批判进而对于教育所作的限制吧。进一步来讲,如果教育不仅有塑造和传承的功能,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使命,负有更新时代精神的重任,那么教育实在是要再谦虚一些,要看到民间文化和游戏具有宝贵的精神和作用。
但是在所有这些之前,首先要保证一点:存在于教育机构一切方面的制度化的权威和规范是否有足够的宽厚和包容,能够容忍来自民间的暂时的颠覆、嘲讽和戏弄?当然,这只是适度的“允许”而已。否则,倘若教师以悲天悯人的良好心愿,对此加以提倡乃至欣赏和纵容,那么不仅规范会遭到破坏,而且民间文化就不复为民间文化了。主流文化同民间文化之间保持严格的距离,互不侵犯互不迁就,于各自都是必要而有益的②。
参考文献:
[1]路易丝-麦尼克.福柯.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