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1篇

本文将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精神内核、特质等方面进行浅析,探究湖湘文化和湘西文化的渊源与关系。

一、湖湘地域的远古文明和湘西文化的源头

“湖湘”一名最早见于唐初著名诗人王勃在其所撰写的《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虽复苍梧北望,湖湘盈舜后之歌;绿荇西浮,江汉积文妃之颂。”由此可见,湖湘之名由来已久,而湖湘文化则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历代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的总和。”(引自聂荣华、万里《湖湘文化通论》,P35)换而言之,作为一种具备时间(历史发展)和空间(地域存在)双重内涵的湖湘文化,必然是一种广义的文化。从时间维度(也就是历史发展轨迹)方面讲,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湖湘本土的史前远古居民的活动息息相关。

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远在旧石器时代,湖南早有古人类活动;湖南境内屡次被发掘出来的大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则被部分学者认定为湖南本土的土著民族文化,而这个土著民族就是殷商人尚未进入湖南之前的本土史前文化的创造者“苗蛮”的一支,也极有可能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赫赫有名而又扑朔迷离的“三苗”。至春秋战国时期,据史料记载,湖湘大地上主要居住着五个古老的民族或部族群,即越人、蛮人、濮人、巴人和楚人,而其中前三者最为古老,是真正意义上的湖南“原住民”。古越人是湖湘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分布于湘东北、湘东、湘中和湘南地区,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向西南和南方迁徙,成为湖湘侗族的先民。蛮人也是湖湘地区最古老的民族或部族群,一般认为是殷商至西周时期的“荆蛮”,即远古时期曾经与炎、黄两大部族集团逐鹿中原的苗蛮――“三苗”的后裔。后来,在楚人的不断征伐和排挤下,向湘西和湘西南迁徙,成为了现今湖湘“苗”、“瑶”族的先民。另外,濮人也是湖湘大地古老居民的成员,聚居在湘西的濮人成为了秦汉时期史籍中记载的“武陵蛮”和“武溪蛮”的主要民族构成部分,也就是现今湘西和湘西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族源之一。在我国先秦的古代典籍中,对于居住在南方(包括湖湘)的各民族统称为“南蛮”,比如《礼记・王制》中所说的:“南方曰蛮”。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四裔》中将南蛮分为卢戎、蛮、濮、巴四族,他认为“南蛮”实际上是指蛮、濮、巴三个民族或者部落群。巴人相传起源于鄂西清江流域,为廪君巴务相的后裔,在势力日盛的楚国的逼迫下,向川东退缩,成为现今湘西土家族的族源。

追溯历史,可以看出湖湘本土“三苗”族群文化生活的发展演化,直接催生了湘西文化的雏形,“三苗”族群向湘西、湘西南等地区迁徙,而当时湘西如天然屏障般的地理环境、封建社会落后的民族政策以及各种深刻的历史原因,得以完整地保留了湖湘先民的文化本色与精神特质。

故此,要细细体味湖湘文化的特殊秉性,只有深入神秘的湘西。那静静依偎沱江的凤凰古城,那里既是苗族文化的宝库,也是湖湘文化的缩影。

二、无所依傍,浩然独往――湖湘文化与湘西文化的精神特质

湖湘文化精神的特质“可以用一个‘蛮’字来概括”。 (引自罗敏中《论湖湘文化之源及其‘蛮’的特质》)历史上的先贤周敦颐、王夫之、王]运、谭嗣同以及的先驱黄兴等,都是这一文化精神特质的鲜明代表。学者钱基博认为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地理成因――“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盖四塞之国,……重山叠岭,滩河峻激……人杰地灵,大儒迭起,……盖地理使之然也。”(引自钱基博 《近百年湖南学风》,岳麓书社1985年12月版)在这样特异的地理环境之下,萌生出极具独立性的湖湘文化精神,这一精神的杰出代表――屈原,就是具备了“独立自由”之思想,才能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离骚》。

历史上,湖湘远古居民、“三苗”族群与汉民族、中原王朝相对而言,长期处于生存空间、文化话语、政治话语的弱势地位而被边缘化。也正因为如此,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被磨砺出顽强拼搏、敢于冒险、独立不羁、草野彪悍的精神品质,而这些品质与湖湘文化精神中的强悍、不畏艰苦、勇于探索、不肯屈服的精神特质是一致的。

三、湖湘文化的“活化石”――神秘、古朴、务实、劲勇的湘西文化

泱泱华夏,各民族、各地域的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类别。这些民族或地区的文化,既有普遍的、共同的、基本的人类性成分,又有其属于民族性、地域性、社会历史性的特殊个性。如果将湘西文化划分为湖湘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湘西文化不但具备与湖湘文化相同、相近的文化特质,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其缘由与湘西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湘西地区山高路险,崖壁陡峭,崇山峻岭层层阻隔,使得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极为不便,于是,大量各具特色的民俗传统与民间文化得以完整、长久地保存下来;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被孤立,不能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使得湘西先民不得不借助祭祀神灵的方法来祈福纳吉,消灾避难。于是,众多生动的神怪传说、史诗佳话应运而生。此外,由于种种历史、政治原因,湘西各族群之间的相对封闭也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分布错落有致,各自传承特色鲜明。古时土家族的首领土司就实行“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禁令,迁出迁入者甚少,而土司辖地四周亦有封建朝廷的重兵把守,禁止汉人入峒。

湘西文化浸透了巫风楚韵,是一种以生命底蕴为人格理想、一种高扬着形式创造和内蕴着虚幻性审美智慧的文化,是研究湖湘文化的活化石。首先,崇巫好祀,顺天逍遥,天人合一。崇神信巫是湘西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汉书・地理志》说:“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信鬼巫,重祭祀”。在天人关系上,湘西文化主张顺应天意而行,天人合一,追求自由自在、逍遥快活的生活,这一点在土家族“人化宇宙”的观念上得到了印证。

其次,湘西文化具有原始古朴的品质。这种原始、醇正、古朴的品质闪烁在湘西文化的方方面面。湘西人偏爱红、黑二色,常以红、黑为主调去统一其他的色彩。红、黑二色在湘西文化中具有原始巫术崇拜的涵义。黄永玉的画作中经常运用这两种颜色作为主调,抛开美学、装饰性意味,就是其湘西文化底蕴的影响了。

再次,价值取向上务实进取,重情重义。湘西文化中饱含湖湘人务实进取,重情重义的价值观。在长期的征服自然和抗击的斗争中,湘西人表现出雄强蛮悍、不屈不饶、桀骜不驯的气势,体现出勤劳勇敢、务实进取、重情重义的心理和精神特征,落后的农耕技术和艰难的生存环境培育了湘西人务实进取的精神。

最后,湘西文化彰显出强悍、劲勇的民族性格。湖湘大地上巴人的民族性格素来就是强悍劲勇。史书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 (引自《 华阳国志・巴志》)湘西的土家族人就是继承了巴人的精神特点,《大明一统志》云“南浦县、涪陵郡,人多劲勇。”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2篇

关键词:湖湘文学;民族音乐;协同高校教学发展;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98-02

通过研究湖湘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其与民族音乐的密切关系,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及音乐影响力使其成为湖湘音乐表达的重要内容及载体。地方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是当地人民喜爱并推崇的艺术展现形式,文化与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成为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地方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展示方式,在湖湘文化的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地的高校音乐教学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一、湖湘文学、民族音乐、协同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背景研究

湖湘文学、湖湘音乐作为两种不同的地域艺术呈现方式,在中华文学与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指导,做好民族音乐与湖湘文学的音乐课程教学融入具有现实必要性。我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明确指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之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具体阐述为:通过将地方民族音乐与当地文化融入到当地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切实提升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力与传承优势,从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艺术舞台上的影响力。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时忽略了当地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音乐教学影响力,特别是湖南地方高校将高校音乐教学与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割裂开来,忽视了其教学指导影响作用。对这一问题的改革,是我国各大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主趋势。

二、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教学的意义分析

1.有利于提升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的精神品质与内涵。湖湘文化中最鲜明的一点就是“湖”与“湘”的解读,“湖”从地理位置上解读为洞庭湖,而“湘”则指湘江,因此从地理位置上,湖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的标签印记,是特定历史文化精髓的展现。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涵盖丰富的思想价值与深邃的精神内容,这正是高校音乐教学中所要求体现的教学精神品质。只有引导高校学生感受湖湘文化,品位湖湘文化,探寻湖湘文化,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当地的民族音乐内涵,才能在高校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做好对当地文化与音乐精髓的把握。湖湘文化不仅承担着教育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更将地域文化与民族音乐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使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更深刻、更积极地参与到高校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在高校的音乐教学研究中鼓励学生研究、传播湖湘文化,积极拓展湖湘文化层面中的音乐内涵与价值,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启迪、陶冶,从而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取向,指导后续的音乐专业学习,增强对音乐教育的亲切情感。

2.有效丰富了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底蕴。湖湘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产物,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关注研究价值,但是很多湖湘文化却隐匿在民间,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探索。在这些湖湘文化中,我们也可以搜寻到音乐的影子,常见的花鼓戏、巴陵剧都是湖湘文化的内容,也是民族音乐的呈现,而这一切都为当地高校音乐教学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方向的指引下,我们不断的去挖掘、搜寻,弘扬传播当地的文化与音乐,做好高校音乐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不断丰富与完善了湖南高校音乐教学的艺术底蕴。

3.有效推动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完善。湖湘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其传承与创新性,而这也恰好是湖南高校音乐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在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育人”导向的功能发挥,只有做好文化与当地民族音乐向音乐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才能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理念的创新完善。一方面,湖湘文化与民族音乐为高校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使高校音乐教学更加系统、丰富。另一方面,音乐教学为湖湘文化的传播与当地民族音乐的弘扬提供了便利,使当地的文化精髓更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不足剖析

基于目前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现状来说,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湖湘文化教育融入力度的不足。只有不断强化湖湘文化、民族音乐中的音乐教学指导元素,才能真正实现三者的协同融合,建构起更加系统完善的教育融入机制。其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湖湘文化及民族音乐关注意识较低。大部分学生不了解湖湘文化,更不熟悉当地的民族音乐,湖湘地域特色在其专业音乐课程学习中处于缺失阶段,使三者协同性差,学生对湖湘文化、民族音乐缺乏基本的关注研究意识。其三,湖湘文化、民族音乐与高校专业音乐教学存在结合上的错位。高校作为文化交流碰撞的综合体,应该为学生建构起开放性的知识交流平台,湖湘文化与民族音乐作为地域性特征的文化艺术形态,在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结合时却发生了偏离与错位,多数高校的专业音乐教学忽视地域文化因素的教学指导作用,使其结合存在明显错位。

四、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分析

1.加强对湖湘文化及民族音乐的关注,凸显其高校音乐课程应用作用。从我国湖南各大高校音乐教学现状来看,音乐教学课程设置缺乏地方关注,往往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以西学为主,带有全盘西化的明显印记,使当地的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始终处于劣势,本土音乐教学十分尴尬。要想打破现状必须从转变价值观念入手,在当地文化的关注引导下积极推动湖湘文化、民族音乐的课程融入,打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多元的课程教学建构中,通过系统化的建构让学生在开展音乐学习时能抓住湖湘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审美意义,在文化与民族音乐的熏陶感染下茁壮健康成长。

2.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发挥湖湘文化的音乐教学指导。高校音乐教学的实施推广必须与湖湘文化的传播与民族音乐的发掘结合起来,而湖湘文化的传播推广与民族音乐的资源发掘要求高校必须做好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推广,在这方面,校园艺术社团是高校教学实践活动组织的主力。目前,我国湖南大多数高校都建立起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社团,其借助文学艺术实践搭建了文化音乐交流的共享平台。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湖湘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在民族音乐的素材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以湖湘文化及民族音乐为主题的艺术类文化社团,使校园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实现了文化的传播,也带动了音乐的创新。在艺术社团的不断努力下,完成了当地民族音乐素材的搜集与编写演唱,而这些带有湖湘文化特色并结合当地民族音乐优势的民间歌曲,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地文化,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也使其成为当地文化高校音乐艺术展示的有效窗口,对当地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积极拓展湖湘文化的教育外延空间,实现湖湘文化与音乐教学同步。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实地采风等也是了解当地湖湘文化,丰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寻求教学灵感与突破的有效手段。这些都为学生了解湖湘文化,参与当地民族音乐表演拓展了外延空间,成为湖湘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地采风使学生在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可以做好相关音乐素材的整理与编订,使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课堂生动丰富起来。学生不仅仅能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感受音乐魅力,更能借助第二教学课堂实现课外拓展,这对于湖湘文化的传播及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湖湘文化教育外延空间的合理拓展,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得到统一,实现了三者同步。

4.积极举办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引导学生参与讲座做好音乐创新。湖湘文化的既定文化优势及民族音乐的独有历史底蕴为主题讲座的开展奠定了前期基础。因此在湖南等地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文化讲座的形式实现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及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协同。通过前期的主题选择,讲座的精心策划,讲座的合理安排与布局,讲座的统筹协调,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学生在参与讲座的同时感受到湖湘文化、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密切关联性,从而感同身受,受到启发。通过定期举办该类型的讲座,鼓励音乐专业的学生就讲座主题进行研究讨论,积极探索音乐创新的有效方式与手段,实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技能提升。

五、结束语

音乐作为常见的艺术展现形式,只有继承文化精髓,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实现价值,发挥魅力。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浪潮,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也备受关注,在学习西方音乐艺术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地域性及本土、本国文化音乐的关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与地域文化、民族音乐存在密切关联,本文选取湖南地区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以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为研究方向,就其协同意义、协同现状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理念关注、教学外延的拓展、实践活动的开展、艺术讲座的组织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协同方向与协同策略,为三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以期在新时期引导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实现新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周玉屏.湖湘音乐融入地方高校声乐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北方音乐,2014,(04):176+182.

[2]王文君.论湖南高校音乐教育中湖湘文化的融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80-281.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CR-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7—8517(2012)10—0023—02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绚丽多彩的区域文化。有着“山水湖南,人文湘楚”之美誉的湖南,在湖湘医学研究方面,学者们分别对湖湘医家医著、湖湘中医文化、湖湘道地药材和湖湘民族医药等内容进行了整理研究,出版和发表了相关的著作及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湖湘医学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1 湖湘医家医著的研究

1986-1989年禹新初零星整理了部分湖湘医籍,继而曾勇系统收集了自先秦迄今二千多年来湖南医学著作480种,出土医书14种,及历代正史、野史、地方志书、医史专著、人物传记、笔记杂说等数百卷中的有关内容著成《湘医源流论》。书分渊源、学术、人物、医籍四篇,研究湖南医学源流;由湖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编出版了大型中医古籍丛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该书精选了湖南历代名医的著作100余部汇编而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内容囊括了内经、伤寒、金匮、诊法、医案、医话、养生、杂录等各方面,涉猎内容十分广泛,堪称湖湘医学之大成。

潘远根按历史发展的进程,探讨了湖湘医学发展的脉络。先秦时期,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即可看到湖湘医学的兴盛。其后汉末长沙太守张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又为湖湘医学增色。晋唐时期,湖湘医学走入低谷,而后又起于宋元,盛于明清。易法银等收集考证了有关史志、医籍及著述,共录民国前之湖湘名医666人,编著成《湖湘名中医略传》,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取存著作者68人,分“生平简介”、“医籍简介”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部分,以显示湖湘医学的繁荣;中篇按朝代之序辑与民国前湖湘名医有关之史志文献,以示湖湘名医之辈出,下篇将与湖湘中医有着密切关系的《马王堆医书》、医圣张仲景、炎帝神农氏、药王孙思邈作一概述。张璐砾收集了散落的文献,探讨了刘月恒《生草药性方谱》的学术特色。万胜等认为湖湘中医文献具有历史悠久、著述浩繁、内容丰富、收藏分散的特点,是湖湘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并对当代湖湘五大名医李聪甫、刘炳凡、夏度衡、谭日强和欧阳锜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在湖湘医家妇科学方面,魏飞跃等选取清代湘籍医家妇产科代表作中的实例,挖掘出医家们不仅具有在治疗上强调护胃健脾、处方时师古意而用药灵活、善于通过“随症用引”,而且其著作常以注重实用、要言不烦见长。在湖湘医学伤寒论研究方面,刘仙菊通过文献整理,提出了“湖湘仲景学说”的概念,认为湖湘大地为仲景学说的发祥之地,亦是湖湘仲景学说的起源之地,湖湘医家在注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精究考据,尊重经旨,提“相体辨治”,完善体质学说。

2 湖湘医学文化的研究

何清湖从湖湘文化源流以及湖湘历代名医探索了湖湘中医文化的渊源。湖南,自古就有“人文湘楚,山水湖南”之美誉,自炎帝于姜水而徙于南,数千年来,湖湘文化之发展可谓大儒迭起,书院崛兴,承前启后。荆楚之域,历代名医更是迭起不穷。初有炎帝神农尝百草;汉·苏耽“橘井泉香”流芳百世的佳话;长沙马王堆出土古医书14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者毕具,可谓中国医学稀世之璧玉;唐宋以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者不乏其人,汇聚成浩瀚的湖湘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因其做过长沙太守,故亦有称“张长沙”者,其方亦被称为“长沙方”;药王孙思邈与湖湘中医之缘结于涟源龙山,他长期居住于龙山采药、治病,其《千金要方》即撰于此。综观历代湖湘医家所著,医经、伤寒、金匮和养生等面面俱到,形成湖湘中医文化体系;何清湖还总结了医德为先、心忧天下,思变求新、敢为人先,执中致和、道法自然,兼容并举、中西汇通的湖湘中医精神特质;阐述了湖湘中医的历史地位;分析了湖湘中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现代湖湘名医、建立湖湘名医俱乐部的发展模式。

3 湖湘道地药材的研究

道地药材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是湖湘中医的特色,湖南省地形地貌为东、西、南三面山地围绕,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泊平原密布优越的地势气候蕴藏了丰富大量的药用植物,蔡光先等主编的《湖南药物志》该书收集药物近5000味,其中植物药2077种,动物药256种,矿物药51种,道地特色药材有玉竹、吴茱萸、湘莲、栀子、白芷等,基本收集了湖南境内全部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全面系统地整理湖南省的中药资源,总结近40年来湖南本草学的发展情况,突出湖南特色,系统地总结了湖湘名家、名方及流传于民间颇有疗效的单方、验方。葛晓舒等也对湖南中医药单验方收集整理情况进行述评。

4 湖湘民族医药的研究

湖南省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55个,近700万人口,湖南省民族医药资源丰富,省内四大主要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即土家族医学、苗族医学、侗族医学、瑶族医学,是我国民族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至1984年湘西自治州凤凰县欧志安引先生先后在《贵州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学报》等杂志上发表或报道有关湘西苗族医药研究成果。欧志安研究完成的《湘西苗药汇编》,获1981年度湘西科技成果奖,拉开我国苗族医药研究的序幕。此后周卫华探索了湘西苗药治疗妇科病资源。

同时湖南土家族、瑶族、侗族医药研究不断兴起,在学术上有较高的建树。田华咏等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特色,医学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卫生保健和常用的土家族药物,在临床证治上重点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的命名与分类,还编撰了《土家族医药研究新论》选录论文30余篇,包括“湘西土家族医药论述”、“土家族医药发展史略”、“土家医脉学简析”等。在湖南瑶族和侗族医药方面,刘育衡收集整理了湖南流传的瑶族“庞桶药浴”及药浴植物,湖南瑶族传统端午药市调查与比较研究等内容。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通过对湖南省境内侗族聚居地的实地调查,共考证侗药689种,整理医方1420首,辨考病名938种,病症453种。而诸国本则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家族医药和苗族医药的历史、现状做了调查,总结了对当前民族医药继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科研、开业和职称评审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田华咏编纂的《湖南民族医学史》,共十章,25万字,分别介绍了湖南少数民族概况、南土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民族药资源、湖南省民族医药研究成果和湖南省民族医药学术团体及学术交流等。

综上所述,湖湘地方医学内容丰富,具有湖湘地域特色。但我们应客观地看到,一方面,就湖湘地方医学自身内容来说,尚未能系统地揭示湖湘地方医学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研究湖湘地方医学流派而言,尚未对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经验和诊疗特色进行全面深入地收集整理和研究探讨,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内容,探讨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和用药特点,促进湖湘医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向更高层次发展。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文化;文化动力;民营企业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B127)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区域文化特征与民营企业文化动力源泉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8日

文化动力是指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文化动力观就是对这种推动作用的认识。企业文化动力中所包含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科学与技术文化、精神文化、传统与惯例文化、突破与范式文化、道德与责任文化等。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的文化动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然而,其本身的动力来源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一、区域文化对区域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现代区域之间的竞争,是不同地域范围内区域间综合实力的角逐,既是其资源、能源、技术、项目等“硬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生态、科技、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其中文化是一个区域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在特定的区域里一点一滴形成的,是当地所特有的,是一个区域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区域品格的象征。看一个区域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竞争力,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制度经济学派认为,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习惯以及意识形态等被称为文化的东西,是影响制度创新和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从风俗习惯到观念系统,从心理到意识,形成了对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的独特看法;传统文化所确认的行为规范、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在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任何制度中都包含着文化内涵,制度的内涵从文化的角度就是以自身的存在包含、象征、实现着人的观念及其所体现的人内心感悟的生存世界和意义。传统文化所表现的习惯和风俗,在制度创新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为制度创新的新资源,把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演变为有效的制度;二是成为制度创新的“瓶颈”,即它们唯有改变方能建立新制度。一种制度只有与文化相容才能被接受和发展进而发挥作用。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优秀的区域文化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优秀的区域文化能够发挥创造能力,培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他能决定创业企业经营的理念。许多具有潜在创业优势资源的创业者在优秀区域文化的激励下尝试经营活动和在此激励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形成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创新文化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得以形成和高效运转的环境,是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的源泉。企业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是企业内部成员在企业内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区域文化的结果。

区域文化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同,从以下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区域文化影响企业文化个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企业的个性。一个企业的文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地区人文特征、商业特征的缩影。区域文化观念对区域内企业文化的培育、形成、发展都有无形影响;第二,区域文化有利于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消费者的文化渊源决定着企业文化的认同;第三,区域文化有助于企业规避文化风险。企业文化风险的产生“源自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就内部来看,文化风险主要是针对来自不同文化员工的管理风险,即由于不同文化导致的管理风格的差异以及由于不同文化的管理人员之间和员工之间不能建立起协调关系而带来的管理失败的风险。化解企业文化风险,需要文化整合。区域文化能有效建立文化认同,有效缓解文化冲突,消除文化差异。

二、典型区域文化形成的企业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的区域文化按地理位置,主要有潮汕文化、徽商文化、晋商文化、湖湘文化、江浙文化等。在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文化,无一不打下当地区域文化的深深烙印。

(一)潮汕文化。潮汕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两个方面的精髓。一是精细。农业的精耕细作、手工业的精雕细刻、商贸的精心经营、饮食的精工制作、艺术的精益求精,无一不与精细有关。在地少人多、孤身下南洋的窘迫下,激发了潮汕人敢闯敢拼的同时,他们还学会了善于谋略、精打细算、精明细致地经营事业,精而不奸,使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商业竞争中站稳脚跟、成熟事业;二是乐群。潮汕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们乐观、团结、能与人为善,既能团结内部族群,又善于与异族打交道。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族群,与其他族群互为影响、碰撞、交汇、融合而发展成的民系。潮汕文化通过移民、商业传播以扩散出去,同时又受到华侨文化的影响,焕发出独特的侨乡色彩。在2016年的“宝万之争”中,据报道,宝能集团得到了来自潮汕商会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支持。

(二)徽商文化。徽商发端于东晋,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以经营盐、典当、茶木为主,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一,曾雄踞中国商界达三百年之久,拥有“无徽不成镇”的盛名。徽商文化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贾而好儒的文化追求。其“晓诗书、通大义、好贤礼士、雅好艺事”的儒商形象,体现了徽商对高文化素质的一种追求,在此追求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方能在商道中运筹帷幄,立于不败之地;二是以义取利的诚信品格。徽商在经营活动中,坚守“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信条,以儒术饰贾事,遵行“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徽商“以义取利”的诚信品格,守信用、重承诺,正是当今社会最为可贵的品质;三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徽商的创业历程可形象的称之为“徽骆驼”精神,“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充分地体现了徽商的这种驼商创业文化;四是回报社会的感恩情怀。徽商在致富之后,不忘回报社会,积极捐资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建义仓、修水利、筑道路、兴学校等。

(三)晋商文化。晋商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明清时期,他们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在国际贸易中也是实力雄厚的商业集团。他们经营的品种之繁多、商业资本之雄厚、活动区域之广大、在商业界的影响之深远,与犹太商人、威尼斯商人并称为世界三大商人。中国传统商人主要在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下从事商业活动,可称作儒商,而晋商则是儒商现象的典型形态。晋商文化及其精神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差,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及客观地理环境的影响,造就了晋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二是集群发展的抱团意识。晋商的集群发展是以利缘、地缘、神缘、亲缘、业缘为纽带而形成的抱团意识;三是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晋商在创业过程中,勇于开拓,不怕风险,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他们曾经摆脱地域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弃农经商、背井离乡、走出故里、闯关东、下江南、越戈壁、甚至到国外发展;四是竞合相间的兼容策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眼光敏锐,审时度势;积极主动,适机而上;协调关系,增强友谊;既能与人宽容共处、和平共事,又能让利经营、薄利取信。

(四)江浙文化。作为工业化时代一个社会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别适应市场化、工业化变革的精神素质,江浙文化实质是一种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的自主创新精神。在江浙人的性格中张扬着创新、开拓、不墨守成规的精神或文化因子。正是这些文化因子使浙江、江苏成为制度、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江浙文化核心内容有:一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勇于创业、善于创业、不断创业及创新创业则是江浙商人的共同本质特征。@种勇于创业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都无所畏,这种善于创业的能力,也源于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硬是在别人不愿做、不敢做、做不到的事业中取得成功;二是勤于思考、灵活应变的竞争意识,强烈的经营谋利动机和敏锐的市场意识,调动了江浙创业者大脑中的每一个神经,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开动脑筋、勇于探索、挖空心思地捕捉商机,绞尽脑汁地寻找市场空当,乘势而上,乘虚而入;三是学习模仿,小中见大的务实精神;四是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冒险精神。

(五)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来源于两种文化的融合: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这两个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从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湖湘文化的精髓主要有:一是心忧天下的精神,具有责任意识。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到变法图强的谭嗣同、中的湖湘志士,以及时期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潇湘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伟人先贤心忧天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救国图强为理想的伟大精神凝聚成了湖湘文化的核心精髓;二是兼收并蓄的精神,具有开放意识。从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率先打破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禁锢,创立了具有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光辉的哲学体系,到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主张而成为近代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首创者,再到率先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三是敢为人先的精神,具有创新意识。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四是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传统儒学的一种“入世哲学”,目的就是要改变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理想中的社会秩序。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三、识别民营企业文化构建的动力源泉

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千变万化,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也存在差异,企业的发展历程也完全不相同,企业成员的背景各异,由于复杂的经历、学识、能力等个性因素与市场竞争、社会责任观等共性因素的综合结果,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企业发展的文化有着相似的动力来源,识别这些文化动力来源,有助于企业培育与强化软实力。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营企业管理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百花齐放,如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政”,即民本思想或人本主义,其主要内容包括:和、中庸、仁、富民、德治,教化、正己、礼、正名、义利、信、尚贤等。道家《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既有“治国”,又有“用兵”;既有宏观调控,又有微观权术,是被称为“君王南面之术”的重要著作。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原则,善下的用人思想。老子说:“知人者智”。意思是说:认识人才,发现人才,才称得上有智慧。如何使用人才呢?老子形象地比喻:“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句话的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所集聚的缘故,是因为它处于低下的好地位。老子把江海比作领导者,把许多河流比作众多的人才,领导者对待人才应该谦下。法家的以法治国的行政管理思想、富国以农的经济管理思想、用人唯贤的人事管理思想。兵家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的索情――信息管理,“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的五事与系统管理文化。孙子曰:“将者,国之辅也”,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谓之曰领导者的才能素质。其他的流派,谓之曰诸子百家,各有所长。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5篇

关键词:湖湘元素;动画角色造型;视觉元素;风格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60-1

一、动画中角色的重要性

角色,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在电影中,由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是绝对的核心,它串联着整个故事,也影响着电影的方方面面。把角色放在动画中,简单来说就是动画中的人物,角色可以说是动画的灵魂,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角色是创造者们分析,创造的产物,创造者们在动画中赋予了角色不同的人格,性格,可以像人类一样传递喜怒哀乐给观众。一个优秀的动画角色不仅仅可以演绎出精彩动人的故事,也可以在影片最初就抓住观者眼球,让人印象深刻,从而使一部动画更加成功,比如中国优秀动画《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中的截然不同的父子俩、日本动画中的机器猫、奥特曼、皮卡丘等等,俨然成为了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

二、动画中角色造型的特点

无论是美国动画中的大力水手、米老鼠、唐老鸭,日本动画《千与千寻》中的千寻、龙猫,还是八九十年代中国动画中的阿凡提、舒克与贝塔、黑猫警长,虽然它们来自世界各地,风格迥异,但它们的形象都同样地深入人心。前辈们的这些优秀动画作品、动画角色造型,也给今天的动画设计师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动画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比如设计的角色形象既要有特点,也需要结合剧本中角色的性格特点,去设计角色基本造型和角色的动作、语言。由此可以看出,动画角色设计过程是非常复杂、繁琐的,但设计者的想象空间是无限宽广的。

三、湖湘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湖南动画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湖南动漫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打造了一系列动漫品牌。不仅有蓝猫、虹猫、山猫等知名品牌,还打造了“动漫湘军”这一核心品牌;与此同时,也大量地把湖湘文化中的剪纸、年画、皮影戏、花鼓戏等传统艺术形式融入了动画中。

(一)“吃得苦、霸得蛮”湖南人精神的运用

自2000年至2007年,湖南动漫产业进入全盛时期,年度生产动画占国产动画市场的1/5,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国。这其中以“三猫一鹰”为主的动画贡献了大部分力量。“三猫一鹰”中的蓝猫,作为中国原创动漫的“领头猫”,在《蓝猫淘气3000问》中,给观众呈现出的是活泼、开朗、淘气、遇到问题之后“吃得苦、霸得蛮”的典型湖南人性格,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

(二)皮影戏的运用

湖南皮影戏,旧称“灯戏”“影子戏”或“灯影戏”,流行于湖南长沙和衡阳,以及益阳、常德、湘潭等地。早在60年代,湖南皮影就取得过辉煌成绩,湖南皮影艺术家何德润、谭德贵创作的《鹤与龟》《狐狸与乌鸦》在国际上获得过许多大奖。作品《鹤与龟》中鹤的造型运用细长的曲线,展现纤长的颈部、足部,使得鹤的造型整体十分协调,不用太多的润色,便能表现出丹顶鹤优雅傲慢的性格。

(三)花鼓戏脸谱的运用

花鼓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2008年,湖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鼓戏作为湖南特殊的文化,势必成为湖湘动画所借鉴的对象。花鼓戏的脸谱和京剧类似,都是用油彩把脸涂满,去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特征。我国早期优秀动画《天书奇谭》中很多动画人物造型,就借鉴和吸收了花鼓戏中的人物造型。

四、结语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精彩纷呈,湖湘英豪可歌可泣的传奇历史,为优秀的动画创作提供了好的素材和灵感来源;湖湘大地具有鲜明文化地理特色的景观,也为动画场景创作提供参考。湖南人独特的人格气质为设计师创作优秀活泼、妙趣横生的动漫人物形象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动画创作者也能运用更加成熟和优良的动画技法、手段。在动画制作上,更要吸收和传承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和优秀传统。湖湘动漫人不但要制作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动画,也更应该要注重把湖湘元素融入动画,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周文敏.湖湘皮影元素在动画人物设计中的应用浅析[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03).

[2]许婧,汪炀.中国动画黄金80年――读动画[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

[3]吴冠英.动画造型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期刊更多

湖湘论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湘法学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湖湘三农论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