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血型遗传学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高校遗传学教学中存在许多经典案例,如:果蝇的翅型、体色、眼色等性状的遗传;豌豆的性状遗传以及玉米籽粒的形状和颜色性状的遗传等。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经典案例,即血型遗传。自20世纪初至今,ABO血型遗传一直是复等位基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经典案例。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血型的经典内涵得到不断提升,新的研究结果使血型遗传所涵盖的遗传学知识点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以我们身边最常见的表型--血型为案例开展遗传学教学不仅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便于理解,还可以将繁多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便于记忆。另外,以血型遗传作为经典案例在遗传学的教学中还可以不断加人新的研究和新的应用,使经典的内涵不断得到新的提升,让学生的视野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知识,为日后的科研接力打好基础。
1血型与遗传学之间的重要关系
开展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关键。血型是人类血液由遗传控制的个体性状之一,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用途广泛。自1900年到2005年,已检测出约29个血型系统[21。临床上最常用的有“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MN血型系统”和“HLA血型系统”。这些血型系统涵盖了复等位基因、基因互作之上位效应等遗传学的孟德尔定律拓展原理,基因的表达调控及群体遗传等遗传学的精髓内容。透过这个知识窗口,可以看到遗传学在血型中的奥秘。
孟德尔遗传定律从建立、发展到不断拓展完善,一直都是贯穿高校遗传学教学的核心知识点。由于现在大学生从高中开始就接触孟德尔定律,如果大学教学还是重复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在高中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引入现代遗传学在人类血型上的最新认识,则不但可以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能自然地激起他们深入探索的兴趣。血型的遗传特征及生化基础可以清晰明了地向学生阐述清楚孟德尔定律的一些重要的延伸知识内容。从红细胞血型到白细胞血型,从常见的ABO血型到罕见的孟买、Rh血型,对于假基因、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和拟等位基因等不容易理解的基因概念以及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通过血型案例,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自己依靠其拥有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背景,在血型案例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比较轻松地掌握这些容易混淆不清的概念和一些难以理解的遗传学现象,如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位效应等。
此外,人的血红蛋白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调控还涉及遗传学中的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真核生物中的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等知识点。对血型相关的一些遗传疾病进行分析,还可以引申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缺失突变及一些重要的遗传标记。血型的遗传学检测方法及临床上的输血原则和溶血、血型互配等现象也与受基因表达调控的红细胞的细胞膜糖基的特征和生化机制密切 相关,引导遗传学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实践中的应用。血型与疾病的关联分析,把科研思维引入高校遗传学教学中,让学生紧跟时展的步伐,理论联系实际,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遗传学中两大重要的主题是遗传和变异,主要包括孟德尔遗传和连锁遗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通过以复旦大学遗传学教学大纲为参考,与刘祖洞主编的《遗传学》和乔守怡主编的《现代遗传学》教材内容相比较发现,血型遗传案例除了与上述遗传学四大内容关联外,还涉及到基因的表达调控、群体遗传、表观遗传等知识点,其中大部分知识点都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目前,血型案例所涵盖的主要遗传学知识内容及在遗传学学科中的重要意义的归纳见表1。因此,把血型作为经典案例,开展遗传学的案例教学既贴近生活,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又能代表性地进一步阐述探讨遗传学的生物知识。
2血型案例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开展
在以血型为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根据高校遗传学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学生掌握了一些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遗传学的教学进度逐步有序地进行介绍:1.血型基本知识介绍;2.红细胞血型的细胞膜糖基特征和生化机制;3.红细胞血型与输血;4.血型的遗传学规律特征,包括(I)ABO血型复等位基因遗传及其应用,(II)ABO血型基因的克隆,(III)ABO血型的遗传学鉴定;5.ABO血型的拓展,包括(I)孟买血型与拟孟买血型,(II)红细胞血型与白细胞血型。下面主表1血型与高校遗传学教学的重要关系
要选取两个方面阐述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开展过程。
2.1血型基本知识在教学中的开展
ABO血型系统是第一个被描述的红细胞血型系统,也是最具有临床意义的一个系统。因此,在进行血型基本知识介绍时往往以ABO血型为例。随着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血型研究的发展,ABO血型的基因遗传背景目前已比较清楚。在介绍血型基因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涵盖着遗传学知识的传播,而且随着血型基因知识的不断丰富完善,涵盖的遗传学知识也越来越广泛。
ABO血型由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即iA、产和i°o在开展遗传学相关教学活动时,一般都用此作为分析生物界中复等位现象的经典例证。这些基础知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可能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获得。因此,在大学开展相关教学时,除了简单介绍这3个主要的复等位基因外,还可以深入讲述新的研究结果,到目前为止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已经确定了160多个^50等位基因,只是目前国际上以4川7基因作为等位基因的参比序列,其他基因均与其紧密相关,非常保守。在此基础上ABO血型又可分为许多亚群,其中A血型表现出最多的亚型。在红细胞血型系统中还有一种Rh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Rh血型主要由3个紧密连锁的基因D/d、C/c、E/e决定,这3个基因以单倍型方式传递,属于拟等位基因。这样在讲解原有知识基础上,又不局限于原有知识范围,由ABO血型到Rh血型,由复等位基因引出拟等位基因,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相互比较,举例分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
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血型是不是一生恒定不变的?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会认为血型是由遗传决定,不会改变。其实人类的血型也会发生变异,如急性白血病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使血型抗原减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以导致血型抗原丢失等。而且,健康人也存在血型变异的现象,但是这个是与细胞表面血型物质受到掩盖以及人体存在一些稀有ABO等位基因有关。这些新的知识可以向学生很好地展示“遗传和变异”,利用身边的血型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遗传学的精髓。
此外,最近几年疾病引发基因甲基化和突变的研究'又可以结合表观遗传学的内容开展教学。
2.2红细胞血型的细胞膜糖基特征和生化机制在教学中的开展
人类ABO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9q34),其基因产物是一些专一性的糖基转移酶,可以催化血型抗原前体特定部位的糖基转移,从而控制ABO血型抗原的生物合成。其中4基因编码产物为N-乙酰-D-半乳糖胺转移酶(简称A酶),可以产生常见的A抗原;S基因编码产物ci-l,3-D-半乳糖转移酶(简称B酶),可以产生常见的B表面抗原;和S基因同时存在产生的等位基因,其编码产物具有A酶和B酶的特异性,在红细胞表面上产生不同强度的A和B抗原;而O基因则是第258位和第349位碱基缺失导致的密码子移位,使终止密码提前出现,合成了无酶活性的短肽,因而体内没有A酶和B酶,也不能催化糖基转移,只有前体物质H的产生为H抗原(图1)。因此ABO血型有时也称为八811型[71。这样,不同的、B、0基因编码不同的多肽,产生具有不同功能的糖基转移酶,非常简单地引出了遗传学中经典的基因与酶的关系的“一个基因一条多肽(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使学生很容易获得一个基因决定一条相应的多肽链(酶)的结构,并相应地
影响这个多肽(以及由单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的酶)的功能这种遗传学思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最新研究发现ABH抗原除表达在血细胞表面以外,还可以出现在除脑脊液外的分泌液中;有大约80%的个体具有产生这些可溶性抗原的遗传基因;这种分泌抗原的表达由双结构基因控制,即第19号染色体2个紧密连锁的Ft/n(用和基因座。ABO血型抗原都由前体H物质合成,SeAe基因和丑冷基因都可以控制合成H物质;简单来说,基因的表达决定体液中是否出现ABH抗原,H/h基因的表达决定红细胞上是否出现ABH抗原。但是,并不是所有带m基因的个体唾液中都分泌ABH物质,还要受到Wh基因的制约,其中hh型(即孟买型)均为非分泌型[7]。这样又引出了遗传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上位基因,很重要的遗传学现象--上位效应。这些属于遗传学中基因互作的重点内容,而且发生基因相互作用的非等位基因仍然遵循孟德尔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可预计的,所以在遗传学教学中还可用于亲子鉴定、重大遗传疾病的关联分析、人种演化、群体遗传分析等相关内容。
2.2相关技术的拓展应用
ABO血型的分子检测是分子遗传学教学中PCR技术拓展应用的案例。血型基因的表达影响血型的表现型,表型相同的个体其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何区分iAiA、Pi0在表现型都是A型和iBiB、iBi0在表现型都是B型的个体,可以根据A、B、0血型基因碱基的差异,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型人类ABO血型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对个体血型(血型基因型)进行判定:是属于AA型、AO型,还是BB型或BO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改进,并结合教学进程,作为自选实验在学生中开设,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在135个学生中开展自选实验,其中有80%的学生选择ABO血型鉴定这个实验,并表示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
此外,还可通过分析核苷酸来确定分泌型ABH血型的Se基因型。主要基因分型技术有:(l)PCR-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这是一种新的基因多态性分析技术,根据基因座某一碱基的差异设计一系列引物,特异性引物仅扩增与其对应的等位基因, 而不扩增其他的等位基因;(2)PCR-DNA测序法,先通过PCR扩增基因的主要片段,然后测定序列;(3)PCR-限制性内切酶法,用对位点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基因,再通过Southernblot分析来确定。目前,PCR-SSP常用于胎儿血型鉴定及白血病引起的血型抗原异常等血型鉴定。随着450基因结构和研究方法的迅速发展,AB0血型定型也将进入基因定型的时代,揭示更多的关于AB0基因和AB0血型表观遗传学等方面的奥秘。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系列与血型相关的论题,引导学生査阅相关方面的最新进展,总结出血型与人类疾病和性格之间的关系以及蕴涵的遗传学原理。学生可以分组制作PPT讨论,还可针对某一论题,学生组队分为正反两方,开展辩论式讨论。一学期可以安排一次课时(45分钟)开展辩论式讨论,前30分钟让学生正反方陈述观点,列举证据开展辩论,后15分钟用于总结和点评。在这个模式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将引导、鼓励与考评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1]。开展“血型是否可以决定性格”类似专题的辩论式讨论,既增加了遗传学教学的兴趣性及可接受性,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辨析中得到操练。正反两方队员通过收集资料和案例,与同学辩论解释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深奥的科学知识,而且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并且将遗传学应用于实际,填补了传统教学在知识灵活认知与实践中的不足。
3以血型为案例开展遗传学教学的优点
作为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广泛熟知的遗传学常识,血型遗传学的研究历程符合遗传学的发展规律与教学规划,其作为遗传学教学案例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 白细胞 血型 抗原 造血干细胞
白细胞抗原(Human Lecucyte Antigen,HLA),俗称白细胞血型,一般是相对于红细胞血型而言。通常输血时红细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吻合就可以了,但对于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及器官移植,必须白细胞血型吻合。[1]
与红细胞血型相比,人们对白细胞血型的了解较晚。20世纪50年代,美国免疫学家斯奈尔发现了组织相容性。1958年法国免疫学家多塞在人体内发现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人体第一个白细胞抗原Mac,即人体白细胞血型,这标志着HLA研究的开始。[2,3]从1958年到1999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LA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目前,在分子水平上已完成HLA序列的测定,并对其基因表达产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形式及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为个体组织细胞的遗传标志,HLA不仅在抗原识别、递呈,免疫应答与调控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HLA不同基因座之间连锁不平衡而产生高度的遗传多态性。[4]据悉,目前国际上已发现HLA等位基因2500余个。新HLA等位基因的发现不但可以在器官、骨髓移植方面帮助患者找到更适宜的供体,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成功率,而且将有助于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全新的防治措施。[5]该研究对白细胞血型的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白细胞血型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为器官移植提供理论支撑。
1. 白细胞血型
MHC是表达于脊椎动物有核细胞表面的一类高度多态、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因其编码的蛋白质产物(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组织相容性的决定中起主要作用而得名。小鼠的MHC称为H-2系统,人的MHC存在于白细胞表面,含量最多,采集外周血白细胞检验,称之为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系统)。它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复杂、多态性最高的遗传体系,其主要功能为参与自我识别、调节免疫反应和对异体移植的排斥作用。
HLA系统位于人类第6染色体短臂(6p21.31),全长3600kb,包含128个功能基因和96个假基因,等位基因总数超过500多个。HLA复合体代表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所有基因均为共显性。HLA作为人类白细胞抗原中最重要的一类,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白细胞上表达最强。HLA抗原是一种糖蛋白(含糖为9%),由4条肽链组成(含2条轻链和2条重链),重链上连接2条糖链。HLA分子部分镶嵌在细胞膜的双脂层中,其插入膜的部分相当于免疫球蛋白IgG的Fc区段,轻链为β-微球蛋白。由于分子结构上的相似,故HLA与免疫防御系统密切相关。[6,7]
2. 命名与分类
第十届国际组织相容性讨论会通过了HLA的命名标准,HLA命名一般以大写字母A、B、C等表示HLA遗传区域中的座
位。HLA抗原特异性用数字表示。HLA-C抗原特异性以Cw为字首命名。HLA基因命名一般以4位数字表示,其中前2位数字表示对应最相近的HLA抗原特异性,后2位数字则用于表示亚型的等位基因。如果出现第五位数字,则代表“沉默取代”。第6、7位数字代表相应的启动子(包含内含子或侧翼区等)序列的多态性。末尾加英文字母N表示无效等位基因或不表达基因。在不能区分等位基因时,可允许取最前面的2位或4位数字表示该HLA的特异性。
现已发现的HLA抗原体可分为A、B、C、D和DR等5个系列。每一个人都带有每个系列上的两个抗原。根据结构和分布特征,HLA可分为两类:即I类抗原和Ⅱ类抗原。HLA-A、B、C属I类抗原,分子量为56000,由一条重肽链和一条轻肽链所组成,分为多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跨膜区和胞内区,其抗原特异性是由重肽链上氨基酸列所决定的。它们除分布于白细胞和血小板,还广泛分布在各种正常组织器官和肿瘤组织的有核细胞膜。其余的HLA抗原即D、DR、DP和DQ属于Ⅱ类抗原,由α链和β链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同样分四个区。分子量为63000,它们只分布在B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8,9]
3. 白细胞血型的应用
3.1器官移植的组织配型
器官移植时要先测定供体和受体两方面的组织型别,只有型别相近的个体间才能达到成功的移植。HLA测定是最简便和实用的组织配型方法。
3.2亲子鉴定
HLA受遗传规律的控制,决定HLA型的基因在第6对染色体上。每个人分别可从父母获得一套染色体,所以可以同时查出A、B、C、D和DR5个系列中的5~10种白细胞型,因此表现出来的白细胞型有上亿种之多。在无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找出两个HLA相同是很困难的,但同胞之间则有1/4的几率。因此,在做亲子鉴定时,HLA测定是最有力的工具。
3.3输血
为了有效使用血液,现在提倡成分输血疗法。HLA同型输血,可大大提高疗效。因此血站应建立供血者的HLA信息系统,以便于查询应用。
3.4人类学研究
各种HLA出现的频率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例如高加索人种中,LA-A-A30和B42抗原的出现频率比较低。因此,HLA系统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
3.5疾病诊断
HLA与不少疾病相关联,具有某种HLA抗原的个体患某种疾病的比率较其他人要高。例如,HLA-A2抗原阳性者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比率较高。[10]
现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专家们正在建设和发展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资料库,这为我国人群HLA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良机,也为免疫遗传学研究的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研究成果的应用,除促进输血医学的发展外,同时也为临床医学、遗传学、麻醉学、病理学、法医学、人类学、犯罪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丁振若,于文彬,苏明权等.现代检验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杨锋.扑朔迷离的白细胞血型[J].健康,2000.1:36.
[3]勇.马学严.实用血液免疫学血型理论和实验技术[M].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刘越,米佳,黄耀江.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研究进展[J].生物学教学.2007.32(11):2-4.
[5]刘道安.天津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3.
[6]陈慰峰.医学免疫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何维.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8]郑文芝. 临床基础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关键词】遗传与优生学、绪论、模型、医学生。
遗传与优生学是助产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引导助产专业学生专业入门的一门机能基础课程,随着遗传病的发病率越来越来高的现状,掌握一些基本的细胞遗传学知识和分子遗传学知识也是一个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同样,学好遗传学知识也是诊断和防治遗传病、以到达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这一目标所必须的,但因为遗传学内容抽象,细胞的结构、功能复杂,不能像有些临床课一样有很多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所以学生听起来觉得索然无味,老师也感到教的吃力。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遗传与优生学的兴趣呢?我想我们应该从下面几点进行探索:
1、在绪论课中埋下伏笔
绪论课,也就是这一门学科的第一堂课,也许有的人认为:这堂课没什么重要的理论知识,纯粹是“东扯扯,西吹吹”,而我则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绪论课非常重要,一堂生动有趣的绪论课就是老师给学生的一份最好的见面礼,学生不喜欢哪门学科往往就是从绪论课开始的,要是这样,就给今后上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怎样上好《遗传与优生学》的绪论课,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1.1幽默的自我介绍
上课之先,来一段幽默的介绍,学生一下子就与你拉近了距离,然后话锋一转,阐明我对《遗传与优生学》教学的严谨,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严格性。例如,我要求学生要做好复习和预习两件事,每堂课之前我会对上堂课的知识进行约5分钟的提问,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进行打分,分数纳入平时成绩积分。
1.2层次分明的介绍遗传与优生学与其他医学课的关系,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这门学科的发展简史。
遗传与优生学是遗传学、优生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对遗传与优生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虽然时间不长,但这短短的百年之内人们所取得的进展是不可估量的,从1865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开始到摩尔根提出基因学说,以及DNA的研究,到20世纪末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多利羊的问世乃至当今世界对克隆人的争论等等。给学生讲述这样的内容,无一不是当今关注热门问题,对医学生来说也无形之中在极大的吸引他们,激发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渴望。
1.3设下疑问,给学生留下悬念
在介绍《遗传与优生学》所研究的内容时,可以恰到好处地设下一些悬念,比如有一次我介绍绪论课时我就用一个医疗事故的故事导入课题:20年前医院弄错刚出生的孩子,20年后仅一次体检验中测验血型便引起了怀疑。我告诉学生,我们学习了遗传规律的分离规律后,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了。学生很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但老师在绪论课中却不讲了,那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体会促使学生日后总带着这个问题,总想有一天能弄清这个问题,以至于到后来我给学生讲述“共显性遗传”时,问到他们还记得我在第一次课给大家说到的事情吗?异口同声:记得!
2、多运用直观教学法、适当穿插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偏低,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我们面对的初中毕业生又没有学过《普通生物学》,所以学习遗传与优生学比较困难,如果多利用直观教学工具,如:模型、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乃至把教学内容用POWERPOINT或者FLASH软件制作成多媒体进行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对于老师教、学生学都显得轻松一些,学生也乐于接受这些教学方法。
3、在教学评价中适当用教学游戏的方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启发式提问
初中毕业生一般十四、五岁,上课还是容易走神,多进行提问,这样能抓住学生的思维,启发式的提问又更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样,教学游戏对于这一年龄层次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也不能一味的“玩”教学游戏,玩多了,时间不允许,学生也会腻烦,适当的穿插教学游戏,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讲授完“人染色体核型分析”过程后,就是利用教学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的,人染色体数目多,易混淆,不易记忆,我就用硬纸张剪了几套染色体模型,涂成各种颜色,将学生分组进行染色体的配对,分组以及粘贴,这样学生既乐意做又增强了记忆,掌握了知识,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呢?
4、穿插对学生情感、美德的教育
一个医学生要有较高的医德素质,遗传与优生学虽然是一门基础课,也要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教育,使学生懂得将来要做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必须学好知识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5、课后善于小结
一时间,寝室里的争辩声此起彼伏,大家各有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到底夫妻血型与下一代有何干系。结婚前要不要测血型,恐怕还得请有关专家指点迷津――新生儿AB0溶血最多见
事实上,夫妻血型差异,以致新生儿与母亲血型不合,确实可能引起新生儿的溶血性反应,从而危及新生儿的健康。在已发现的人类26个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占新生儿溶血的80%以上。下面就以此为例,详细作答。
要解释这个疑惑,首先要对人类血型有所了解。临床上,ABO血型由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所决定。即A型血者,红细胞表面只有抗原A,血清中含抗B抗体;B型血者,红细胞表面只有抗原B,血清中含抗A抗体:AB血型者。则红细胞表面同时含抗原A和B。血清中却无抗A抗体和抗B抗体:而红细胞表面既无抗原A也无抗原B,血清中却同时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的为O型血。
当红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如A抗原遇上A抗体。或B抗原遇上B抗体时,就会发生免疫反应,引起溶血。
O型血的孕妇要注意了
根据遗传学规律,胎儿血型一半源自母亲,一半来自父亲。当孕妇血型为O型,丈夫为非O型时,所怀胎儿可能是A型、B型或O型血。可见,如果胎儿不是O型血,就会出现母亲和胎儿血型不合。如果胎儿的血型是A型,在怀孕的过程中,则胎儿含A型抗原的少量红细胞可通过胎盘进人O型血孕妇的血液中,激发母体的免疫反应,产生抗A抗体。这类由胎儿红细胞抗原引起母体产生的免疫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G(IgG)。lgG分子量小,可以通过胎盘。这样,来自孕妇的抗A抗体与A型血胎儿红细胞抗原A结合,可能引起免疫反应,从而造成胎儿或新生儿溶血。同样,O型血孕妇所怀的胎儿是B型血,也会因血型不合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溶血。
临床发现,99%以上的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都发生在母亲为O型血,而自身为A型、B型或AB型血的胎儿身上。所以,O型血的孕妇要特别加以注意。
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不怕,胎儿怕
母婴血型不合的后果,对母体本身影响并不大,但对胎儿和新生儿却危害甚大。这是因为母体内存在的与胎儿红细胞抗原相对应的免疫性抗体,在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后,会与胎儿红细胞上相应的抗原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引起溶血病。对胎儿来说,为了补充被破坏的红细胞,其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会提高,导致肝大、脾大和未成熟的有核红细胞释放进入胎儿循环系统。如果被破坏的红细胞不能得到有效补充,就会导致贫血,甚至引起胎儿水肿及心力衰竭,乃至造成死胎、流产或早产。即使顺利出生,新生儿亦可能出现贫血、黄疸,严重的可导致心力衰竭和影响智力发育,甚至发生危及生命的核黄疸。
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会随着胎次和人流次数的增加而上升。皆因分娩或人流时,母体子宫、产道可能发生破损,胎儿的血液得以进入母体内,刺激母体产生抗A或抗B抗体。因此,在下次妊娠时,胎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概率就会明显增加,病情亦一胎比一胎严重。ABO溶血病,可防可治
预防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方法是:测定妊娠前血液中抗A或抗B抗体的含量(又叫滴度)。如果妊娠前抗体含量高,可服中药治疗,待抗A或抗B抗体含量下降后再行妊娠;在妊娠期则要监测抗体。从孕16周开始测定抗体,第二次测定在孕28~30周,以后每2―4周查一次。如果发现抗体含量增高,就要开始给孕妇口服中药,如茵陈大枣汤,每日一剂服至分娩。大多数病人服用中药后。抗体滴度会慢慢恢复到正常水平,可避免新生儿溶血病。
生育能力评估
一些高龄女性在考虑生育“二孩”时会担心年龄对生育能力的影响。从准备妊娠的角度而言,已经育有一个健康后代的夫妇不必过度担心生育能力不足。
如果把妊娠的过程比喻为养育一盆花朵,那么则需要以下4个必备条件,即可以发芽的种子、良好的环境、足够的养料和肥沃的土壤。妊娠首先需要夫妻具有良好的生殖细胞,夫妇双方的染色体决定了“种子”的质量;女性的生殖系统结构即“种子”发芽的环境;激素分泌水平则是发育过程的“养料”;足够的内膜厚度便成为了“种子”着床发芽的“肥沃土壤”。
针对40岁以上的高龄女性,建议其考虑妊娠前,在月经干净后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以确定双侧输卵管是否阻塞,判断“环境”情况;在备孕阶段可在家中自行观察月经周期、月经量或通过测定基础体温等方法检测自身排卵情况,也可以到医院进行排卵检测。若发现月经周期不规律、量少、无排卵等情况,须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或治疗。通过检测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或观察B超下窦前卵泡发育情况等,对卵巢功能进行评估,了解“肥料”情况;在确定月经周期正常的情况下,行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即“土壤”情况。
第一胎生育对“二孩”妊娠的影响
生育“二孩”与第一胎须间隔多久主要由既往的生育史决定,第二胎分娩的时间要根据第一次分娩的情况合理安排。
如果前一次是剖宫产,最好选择2年后,在子宫疤痕修复较好的情况下再考虑妊娠,这里的2年通常是指子宫下端横切口的剖宫产史,若为纵切口则可能较难愈合,子宫疤痕修复时间需要更长。子宫壁切口可能愈合得不会很好,加之瘢痕使切口缺少弹性,在妊娠晚期或分娩时易发生瘢痕撕裂,导致子宫破裂。疤痕组织弹性恢复较好常须2~3年,所以,自前一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至少应在2年以后。
第一胎是阴道分娩的产妇就不必担心上述问题了。如果前一次是顺产,一般来说,哺乳期结束后,此时就可以受孕。但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子宫修复,还是妊娠女性本身的心理接受程度、家庭计划,即使是顺产的女性也最好是在1年以后再考虑受孕。同时,只要再次妊娠,应严格控制胎儿体重,无产科并发症或分娩禁忌证者,完全可以再次自然分娩,且总产程会比前一次分娩的时候缩短很多。
如果在妊娠前发生流产,至少须等3个月以后,待子宫内膜修复较好时,且发生2~3次正常的月经后,才能考虑再次妊娠。
如果曾经孕育过智力残疾的畸形胎儿,再次妊娠则会有一定的畸形胎儿再发风险。例如,21-三体综合征,又称唐氏综合征或先天愚型,该病多发生于高龄孕产妇,且再次妊娠后仍有1~2%的再发风险,高龄孕产妇孕育的胎儿再发风险更高。因此,再次妊娠的夫妇应进行染色体筛查。若怀疑新生儿溶血病,应对夫妇进行血型分析;必要时女方应行甲状腺功能、糖耐量试验等,以排除内分泌疾患。
正确认识辅助生殖技术
辅助生殖技术(ART)指针对不孕不育的夫妇通过医疗辅助手段使妊娠发生的技术,包括人工授精(AI)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其衍生技术两大类。使用IVF-ET方法生育的婴儿俗称为“试管婴儿”。
人工授精(AI)是以非的方式将输入女性生殖道内,使与卵子自然结合,实现受孕的方法。根据来源不同,AI又可以分为夫精人工授精(AIH)和供精人工授精(AID)。两者适应证不同,AIH治疗主要适用于女性因宫颈黏液分泌异常、生殖道畸形及心理因素导致不能等不孕症;或男性因少精、弱精、液化异常、障碍、生殖器畸形等及免疫性不育等。AID治疗适用于:①男方无精症,严重的少精症、弱精症和畸精症;②输精管绝育术后期望生育而复通术失败者及障碍者等;③男方和(或)家族有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④母儿血型不合,不能得到存活的新生儿;⑤原因不明的不育。实施AID治疗时,供精者须选择身体健康,智力发育好,无遗传病家族史的青壮年,供精一般从人类库获取。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将从母体取出的卵子置于培养皿内,加入经优选诱导获能处理的,使精、卵在体外受精,并发育成前期胚胎后移植回母体子宫内,经妊娠后分娩婴儿,俗称为“试管婴儿”技术。IVF-ET的适应证为女方因输卵管因素造成与卵子结合困难;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免疫性不孕;男方少精、弱精症;不明原因不孕不育等。IVF-ET及其衍生技术目前还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配子/合子输卵管内移植或宫腔内移植、卵胞浆内单注射(IC SI)、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卵子赠送、胚胎赠送等。
卵胞浆内单注射(IC SI)是在体外受精微滴法、透明带部分切除法及透明带下授精等方法(主要针对男性数量不足,功能异常导致受精障碍采取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技术又称第二代“试管婴儿”,主要适用于男方严重的少、弱、畸精症;梗阻性无精症;生精功能障碍;男性免疫性不育;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受精失败;无顶体或顶体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