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述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述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西传统村落;园林改造规划;现实意义;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96-01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号召使得新农村建设成为必然趋势,由此引发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使得一些传统建筑物被规划为现代化的建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号角下开始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广西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典型的传统村落,约有18万个自然村,但传统村落仅存277个,其中69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长期研究古民居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原副院长朱涛担忧,“古村落是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区完整的古村落所剩不多,纳入国家和自治区保护的更少,这意味着我们的农耕文明和历史文化遗存正大量遗失”。为了保护地区古村落,进行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一、广西传统村落园林改造与规划的现实意义

1.保留民族特色,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社会在进步,民族文化需要传承,只有民族特色与时展融为一体,才能使社会继续发展。民族装饰有他自己的符号语言,能激荡人们的灵魂,触发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并感悟到种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哲学及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道”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像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出现很多新的社会要求及社会条件,人们都是很有必要思考、研究和探索具体传承与发扬传统的具体方法。广西传统村落不是静态的,它该是发展的,除了它自身拥有着的传统特色艺术风貌,它该融入到现代装饰中,既装饰现代环境又使自己得到了传承。

2.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现代化节奏的加快使得广西一些农村环境恶化,其实桂林的好多村庄本来有很好的自然环境,但是由于现在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村庄也开始承受它们无法承受的环境压力,村庄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卫生以及农业、工业、生活污染方面面临诸多问题。生态文明是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视角层面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园林建设是提高群众对环境满意度的重要载体,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举措,因此,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建设也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3.农耕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农民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信息时代的到来,农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需求与农耕时代生产生活条件的矛盾日益突出,古村落的居民对生存现状条件越来越忧心,为此,村民特别是年轻人或外出打工,或外迁择地建新居,或进入城镇居住和就业,很多古村落逐渐沦为留守村、空心村。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日晒雨淋之下,大批古村落历史建筑破败,民间风俗、传统文化等日渐瓦解和流失。因此,广西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是民生之策,能改善广大农民居住条件,同时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在提升生活环境的品质品位的同时,能进一步使群众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广西传统村落园林改造与规划思考

1.对传统村落建筑物内部的改造与创新。传统村落的改造分外建筑物内部的改造和外部的装修,为了使传统村落园林改造能够适应更新的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首先需要对旧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改造与更新。我们可以根据新的使用功能要求,重新组织内部空间关系,并对影响新功能的原有建筑结构进行局部改动。在二层建筑后屋加以中庭,天井下的空间,使住宿的人们在四面高墙的住屋中仰望此蔚蓝的天空,在此可以让心灵得以放松。传统意境空间的营造必定离不开软装的修饰,软装修饰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行为。中国古代室内空间的软装有着很深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特别重视色彩的特征性,把传统装饰图案中的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的构成充分应用,占满着人类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具有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平衡、尺度与比例、节奏与韵律的特征,便体现装饰遵循的秩序感艺术规律。

2.对传统村落外部墙面的翻新修葺。对于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与规划,整修后人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建筑物的外观,外观给人以第一印象,做好外部墙面的翻新至关重要。因原有建筑空间十分闭塞,故采光、通风的处理更为重要。墙面基本都做成可开启的气窗,赋予建筑空间更大的自由,灵活的可能性。整体的建筑采光的需要,已确定门洞的开凿,基本即确立了建筑立面的改造形态。在不影响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情况下,对其开窗方式进行中西式的杂糅。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人口较多,可以在墙面上制作以民族特色的图案,将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综合了理性和感性思维方式,运用特有的视觉形态,向世人传达着独具特色而朴素宜人的视觉信息,它重叠了实用意识、民俗风情、伦理道德、宗教习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心理的艺术形态体现。

3. 对文化遗产是利用不是开发。当前我国一些有些特色的传统村落园林改造后就成为了游客们的旅游去处,当地居民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认识不足,只重经济利益,而轻社会价值,缺少保护规划和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加上各级财政预算都没有专项保护经费,导致大量古村落得不到有效保护和维修,濒临消失之危。传统村落是脆弱的,要考虑游客量过多的压力,不能一味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更不能为招徕游客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无关的景点。联合国对文化遗产采取的态度是利用,而不是开发。利用是指在确保历史真实性和发挥其文化的精神功能与文化魅力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收益;开发则是一心为赚钱而对遗产妄加改造,造成破坏。坦率地说,这种对文化遗产的开发等同图财害命,必须避免。广西传统村落作为录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较多的地区,应保护好中国的传统村落,将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完好,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三、 结语

总之,对于广西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与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以及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尤其需要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加强传统村落自然地理环境保护和整治,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家乐旅游和生态旅游,培育农村特色产业,赋予传统村落新的活力,以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广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钦楠,张祖刚.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崔世昌.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2000年6-10.

简述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传统节日;民族性;设计;文化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在我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璀璨的历史,形成了诸多光彩夺目的民族文化传统。它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一个产物,鲜明的印记了农业文化烙印,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社会规律和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它凝结着中国人的生命意识、伦理情感、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影响力从古至今,无处不在。 

所谓“节”,是针对一年中气候变化而言的。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将一年分为四时八节。后来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把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段落,统称为“二十四节气”。据《礼记·曲礼上》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由此观之,节日是一种固定的风俗,一旦形成就很难再取缔,它只能继承发展,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加以改造和补充,这就使节日风俗具有传承性的特征。 

(二)关于设计文化 

1、文化的定义范围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文化总是在连续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发展,没有继承,文化就会断裂;没有创新,文化就会枯竭。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同当前国际经济潮流的发展趋势一样,设计也是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活动。 

2、当设计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现在正流行着一种说法,“设计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的时代是设计文化时代也是文化设计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以至自然环境和传统生活习惯的不同表现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对色彩、造型、文字也会各有偏爱。而这些偏爱也会反应到传统产品的设计中。 

有史以来,东西方文化就有过积极的交流,这种交流和对话,为地区之间的了解、交流做出了贡献。“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已真正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越来越多的设计艺术正朝着“民族化”大流发展。例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文化正大规模的影响着亚洲国家,由圣诞节衍生出的设计就是运用了西方节日文化内涵,这些西方节日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时,已不再是单纯地购买产品,而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进行一种文化熏陶。可见,设计艺术民族化,已成时代的潮流。对今天的学者来说,只有在世界史的宏观视野中,在各大文化的比较中,中国的特色才得以显示出来。 

二、现状和问题 

(一)关于传统节日放假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行放假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特色仍显缺乏,这些年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节日。二是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针对在法定假日调整方案进行了网上民意调查,由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得出2个结论:1、有利于保护民族的文化身份、民族情感、民族的精神方式;2、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放假是顺应时展的一种趋势,是迎合本族人民对于复兴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 

(二)设计,不能没有文化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民俗和文化,更没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人文以及风土人情。半个世纪来,人类科学技术又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全球化是一个尚在争议的话题,因为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弱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就会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在城市规划方面我国卷起各种“狂潮”,短短不足20年的结果,尽管房子建了不少,但是“千城一面”。 

(三)由反思回归论述的主题 

因随着黄金周、洋节日的增多,我们的传统节日正逐渐被人们遗忘,由节日文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不能不得到正视。黄金周出游是批发式的旅游,对旅游景点压力很大,不少地方政府、旅游经营部门都竭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热衷于在风景名胜上建星级宾馆、桑拿等,导致了景点的“城市化”,法定假日调整势在必行,国家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淡薄也说明文化遗产的流失,而从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中国文化、民族精神才是设计创新的出发点。 

设计的多元化发展如中国人的筷子与西方人的刀叉,设计师应秉着“something new, something different”的设计哲学从传统文化和思想根源中汲取设计思想,但同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应用也不能忽视。设计文化的重点不只是强调文化的差异,而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设计师的根本责任与任务及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创造美的、健全的、平衡的与环境协调的适合人类生存,体现人类文明的和谐空间。由传统节日传递出的中国文化其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也正体现了这点。 

三、结语 

简述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范文第3篇

(1.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2.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摘 要】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设计的过程中,作品的“形”、“意”和人的内心情感一直是设计师和心理学家共同的研究对象,文章通过异质同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构,运用组合、转换和再生的方式对这些元素进行创新、组合形成新的作品,从而让中国传统文化既赋予作品传统的神韵又不失时尚的优雅。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异质同构论;纪念品设计

作者简介:蒋亚丽(1988—),女,陕西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与方法、人机交互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张阿维(1964—),女,陕西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产品艺术造型、设计理论和方法及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穆王君(1989—),女,陕西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系统开发技术及网络化工业设计。

1 中国传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文化精髓。它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来的人文特征及精神内涵,同时也蕴含了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和地域特色。这是一种多元化的美,我们不仅要传承,更要用这些美去创新去发展。

在当今设计领域中,各种新兴元素不断涌入,这就需要我们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和现代化思潮相互结合,让中国的设计不仅富有民族特色同时要与世界接轨。而“中国风格”的设计不仅只是对传统图案表面的套用、移植,更多的创意是让中国文化元素作为媒介,运用新的设计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而将其融入到新思潮中,表达出更具中国味的创新设计。[1]

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方法——异质同构

2.1 异质同构概述

从格式塔心理学观点来看,心理和物理是同型的,心理中有个力学的“场”,知觉对象到大脑皮层都是能动的力的结构,不管什么事物,只要其力的式样在结构上与人情感中的力的作用相似,这些事物就能表现出人的情感。当物体的形态在视域中出现时,它在大脑中激起的是一种特定的电化学力的式样,这种力虽然产生于人脑这种媒介中,但其基本结构却与物体形态中所含的“力的图式”基本相同,格式塔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异质同构”。即当外物与艺术形式中体现的力的式样与某种人类情感生活包含的式样达到同构对应时,事物与艺术形式就具备了人类情感的性质。如夕阳西下、树叶飘落都与人在悲伤时大脑力场的力的结构相同,都会给人带来落寞的感觉,因此我们在艺术创作或文字创作时就可以用这些具象的形来表达人的感觉。阿恩海姆认为,对事物艺术形式的审美知觉,本质上是对其中力的式样的知觉,一旦某两个特定事物(或艺术形式)在大脑中激起的力的式样在结构上相似时,即使这两个事物(或艺术形式)的外表和种类都不相同,但引起的情感经验或本身具有的情感表现性也会相同;同样,如果某种外部事物或艺术形式在大脑中激起力的式样与某种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力的式样同形,那么就可以用这种可见的艺术形式或事物去再现或表现内在的和不可见的情感生活,即力的式样可以使不同事物构成同感、同美。[2]

2.2 异质同构原理

“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它是用一种元素的形去破坏或者去嫁接另一种元素,使两者之间产生冲突和连接,从而产生新的视觉形态,弱化形的作用而强调意的存在。异质就是载体“物、我”,同构就是桥梁“合一”。[3]简单地说是把几种不同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生成一个全新的视觉图形,在视觉传达上自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从而产生新的视觉效果和新的意义。但这些视觉形象之间必须有一定属性关系的相似性,这种相似可以是心理上的、视觉上的、也可以是知识及经验上的。所以,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一体从而形成更具意义的图形,我们就必须观察和掌握这些元素之间的同构特点,用广阔的视角和新的思维去思考、想象它们在不同状态下的表达效果,巧妙地把同构原理运用于其中。

3 异质同构在中国传统元素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异质同构这种构形方式早己超越了文化、地域与时空的界限成为一种人类共有的潜在造型意识。翻开记载历史的图像中发现,无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还是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都是通过异质同构的方式创造的。研究发现在中国远古时代人们就用这种方式创造出了奇形异状的图案。如陕西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人面鱼纹图腾、人面鸟首图腾,《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盘古都是异质同构手法的运用,这些造型的基本元素取自于宇宙万物,但经异质同构后的造型又超越万物,富有神秘的寓意,它们往往隐喻、象征着某种哲理。异质同构在图形元素设计中不是单一的对视觉元素的装饰,而是在一定思维意识下对一个或多个元素具有独特内涵的表达,是美学意义上的升华,给人以富有哲理性的启示。

为了解释异质同构,文章引用符号学家艾柯提出的:将符号定义为任何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一个记号X代表并不存在的Y。它的存在取决于能指(表达层)和所指(内容层)的结合,其中X可被看作是能指,Y可被看作是所指。一个符号的能指层可以同时表达多个所指意义,而一个所指内容也可以同时由多个能指层来表达。在图形创意过程中,我们对设计元素的挑选、组合、转换和再生,实际上就是对符号学的运用。因此我们可以用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来解析异质同构的创作特征。[4]

现代设计大师陈幼坚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但他对中国文化的执着,并没有使他变成一个固守传统的“艺术遗老”,而是让东西方文化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更为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使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神韵又不失现代时尚的优雅。作品“茶语”由于受到中国茶文化影响的审美意识使他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到设计作品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解构将汉字融于茶具中。对中国人而言,形从来就不是真实客观的存在,而是主观认识对客事物的表达。显而易见,此作品的所指层指的是标志的主题意义“茶语”,而用来表达和阐述这一概念的作品本身则是表达层,也就是能指层。符号学理论认为符号的所指系统被切分成若干相关的符号及符号系统,各种编码的方式、层次不同,得到的符号必然多样。进一步分析图形的符号特征,我们可以将所指层切分,以便获得更小的语言单位,便于分析表达层即能指层的内在结构,一步步的深入选择图形、文字等设计元素,从中寻找创意点。在此,“茶语”就可以被分解成“茶”和“语”两个单元,也可以说是两个单元符号,每一个单元符号都有各自对应的能指和所指层。‘茶’这一所指可以有汉字、拼音、茶具、茶蒸汽等能指表达;“语”这一所指可以有汉字、拼音、英文、人等能指来表达。也就是说,“茶语”的主题可被转译为:汉字、拼音、茶具、人等等。本作品中,作者选用了茶具、汉字、茶蒸汽和拼音四种具像符号。有了这四个符号,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它们之间的交集,即同构。可以发现,作者在四个符号之间十分巧妙地运用了破坏、切割、连接等手法,合理地解决了“形”与“形”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之相互和谐和统一,把“汉字”以解构的形式溶于茶具,并且用线条简单勾出动态的茶蒸汽,将拼音溶于其中构成一个整体和后面的汉字以呼应的方式同构在同一画面中,来描述这个形象的设计不仅只是静态的、单一的视觉语言,而是将茶的品味与意境相融合。

4 异质同构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两个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现在都受到东西方文明人士的崇拜和羡慕。由于地域时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文化的不同,秦汉文化是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了中国人追求目标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在设计中应用秦汉文化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也是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

本次设计的主题是“秦砖汉瓦”。所谓“秦砖汉瓦”是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用上文的分析方法对“秦砖汉瓦”这一设计主题进行解构,“秦砖汉瓦”可以被分解成“秦砖”和“汉瓦”两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各自对应的能指和所指层。“秦砖”这一所指可以有空心砖、图案砖、线条勾画砖、长城等能指表达;“汉瓦”这一所指可以有筒瓦、屋檐、神兽瓦等能指来表达。从而“秦砖汉瓦”的主题可被转译为:图案砖、神兽瓦等等。本次设计中选用了线条勾画砖和神兽瓦作为所指层并运用异质同构论合理的切割、连接使之相互和谐和统一,以纪念品为载体采用镂空图案的方式同构在同一画面中,传达了设计者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与思考。

5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传统元素和新时代新元素相融合的过程,设计具有文化韵味的纪念品,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各地生产工业的发展,进而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当今世界设计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柳沙.设计心理学[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简述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范文第4篇

一、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诗词文赋是古代文化的伟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一相传,为中国文学留下丰硕的成果。文学和艺术自中国古代开始就已经相提并论了,因此在中国艺术歌曲诞生之初,文学的代表――古典诗词便与艺术之精华――音乐结伴同行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大多以诗词为蓝本,包括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其中以古典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尤为突出,这样的歌曲数量较多,其歌词严谨、典雅,形象生动、内涵深刻,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近现代作曲家在根据古诗词谱曲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在创作中探索如何应用西方现代创作技法来表达中国诗词所特有的神韵,无一例外地努力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气质、民族风格,在音乐如何体现诗词的意境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二、声乐教学中发挥古诗词声乐作品的作用

(一)加强理论研究

中国古诗词教学应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历代音乐家都曾对民族声乐艺术作过理论总结,如战国时期的《乐论・师乙篇》《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不仅精辟地论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发声、润腔等技巧,而且详细地规范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意识,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将这些典籍中有关声乐艺术的理论进行精选,并从现代声乐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统整理,从而为古诗词教学夯实丰厚的理论基础。

(二)建立教材体系

编写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及辅助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萃选》,包括简谱、五线谱对照的声乐演唱谱与钢琴伴奏谱。教材中对每首古诗词歌曲的教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文学赏析(作者简述、创作背景、文学风格、诗境与艺境、白话体译文);(2)歌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曲式结构、调式风格、旋法特征、钢琴的背景与歌唱);(3)古曲演唱提示(基本音乐情绪、重要的吐字归韵、有特点的行腔、声音色彩的把握)。

(三)调整课程设置

为声乐专业所有学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掌握古诗词歌曲的一般知识以及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歌曲应成为声乐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同时,为那些立志研究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与研究”,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上课程的教学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切实按纲实施教学。在声乐教学中有系统和针对性的选用中国古诗词歌曲,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民族声乐审美趣味的理解,提高传统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利于有效解决学生气息、语言、音色塑造、风格把握等技术问题。

(四)加强技法传授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创作的一开始就体现出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一体性。演唱与伴奏二者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完成对艺术歌曲的完美表达。钢琴伴奏上的特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钢琴伴奏上注重营造诗词的意境,常采用采用富有民族色彩的音乐织体,强有力地烘托和渲染歌唱声部,刻画和补充音乐形象,充分、有效的发挥了钢琴伴奏的艺术功能。演唱者与伴奏者呈现一幅“和与度”的古画。例如-唐,李商隐词;许树坚\刘小明曲. 在声乐教学和演唱时,需要有极高的演唱技巧,同时在气质上要有了无颓唐痕迹,通过与伴奏织体的细微变化、融合贯通,达到了诗词意境,向人们展示出艺术与人生的觉悟,凸现生命价值.从这意义上看,演唱好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一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文本,它还向人们展示了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并昭示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层面.演唱、演奏古诗词还符合民族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优美的旋律、丰富多彩的伴奏编配、清晰的意象,是一个极有意义的探索领域。

总之,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使其成为声乐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有系统的让学习者涉猎中国古诗词歌曲,可以使其由浅入深,逐渐积累文化知识,丰富歌曲诠释手段,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如何与钢琴伴奏达到“和”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徐竞存.戏曲声乐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左霞.浅议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J].中国音乐学,2001,(03).

简述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范文第5篇

【摘要】中国电视综艺晚会作为中国特色的电视体裁,在当今环球时代中面临着新的挑与机遇,实现娱乐化与商业价值不再是中国电视综艺晚会的最大目标。怎样更为深入地实现电视晚会的文化宣传功能,怎样提高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传播力度,成为当前中国电视综艺晚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全球化 《中华情》 中国电视综艺晚会

从2004年开播至今,《中华情》晚会节目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每年以50期的节目编排量成为央视的一大歌会晚会品牌节目。大型传统节日晚会是《中华情》节目的一大亮点,也是其文化宣传使命的体现。因为它的定位是全球华人,加上广泛覆盖的全球化传播渠道,《中华情》已然成为中国电视综艺晚会走向国际的典范。2005年的“江城月・中华情”,因为其精良制作与编排,获得“第39届美国休斯敦国际影视节”电视文艺类最高奖项――白金大奖,这也是首个中国电视晚会在国际上获得最高认可。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综艺晚会面临这诸多挑战,也面临着更多机遇。作为中国特色的电视体裁,电视综艺晚会势必走上国际化道路。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情》

电视晚会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当代文化在社会生活市场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中的多元化转型的新状态。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综艺晚会要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引进前沿高端技术的同时,不断提升节目意义与宣传力度。因为社会与文化的大背景,必然使之具有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属性和发展趋势。2005年9月17日,在我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旁,“江城月?中华情央视2005年中秋双语晚会”在武汉举行。2006年4月,“江城月?中华情”荣获“第39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电视文艺类最高奖项――白金大奖,评委会毫不吝啬地给予了《江城月?中华情》晚会极高的评价:“杰出的艺术创造力和高超的运用电视技术的能力,创作出了堪与好莱坞大片相媲美的视听效果。”

当一轮皓月冉冉升起的时候,每个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处,也无论是不是诗人,心中都会涌起无限思绪和柔情。中秋节,这是中国人祖祖辈辈的一个古老约定,天上月圆,地上人圆。有人合家团聚,在融融月光下共享天伦之乐;有人独饮乡思,在月光流转中缅怀梦里的故乡和远方的亲人。《中华情》晚会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在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中凝聚A人的心,在飞速发展的都市文化中点燃华人的梦。“有海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情,”这是《中华情》的宗旨,也正是这句话道出了《中华情》晚会的特色和风格,它不仅仅是属于中国晚会它是华人的晚会,它的光芒因为华人华侨的期盼而散播到五湖四海,散播到大洋彼岸。如双语主持人季小军在“江城月?中华情”晚会上所说:“武汉是文化名城,历史古城,古时送别友人的离去,今日迎来华人的重逢。”

(一)《中华情》的节目介绍与成功案例

好的理论可以打造好的品牌,好的构思可以成就优秀的电视节目。《中华情》的优秀在于它以中国风韵展现中国,以现代风潮步入国际。

1、节目由来

大型歌会晚会作为电视栏目中的重头戏,播出时间选择在春节期间,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时机。在此时推出一档全新节目,广大受众势必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大型歌会晚会《中华情》的第一期节目就选择在2004年春节横空出世,在CCTV-4国际频道播出,赢得了较为广泛的关注。

《中华情》晚会是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全国文联、文化部、广电总局部署发起,香港亚洲电视、澳门电视台等媒体合作,面向全球推出的大型景观晚会和综艺文艺庆典,它的诞生,成就了中央电视树一帜的国际品牌。以“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情”为理念,自开播以来,《中华情》得到了全球各界人士的支持。借助国际频道覆盖全球的传播优势,以华语经典音乐为载体,以中国风韵为基调,为华人构筑情感交融的舞台,以情动人,凝聚全球华人的力量,呼唤和谐与统一。汇聚了来自内地、港台和海外的当红演员形成豪华的明星阵容;汇集了金庸、丁绍光、白先勇、余光中、余秋雨等文化名人,以及华语音乐史上的音乐大家共同构筑起华语文化最具活力又有文化深度的精神家园。

2、经典节目回顾

从2004到2012年,《中华情》走过了九个年头,在国内名城以及海外土地上留下了不少“经典”足迹。从“北京工体――横空出世”到“江南古镇――同理之春”;从“2005年春节――金色维也纳”到“悉尼歌剧院至尊演唱会”,《中华情》为世界观众展现着华语音乐的魅力和中国文化的博大。“邯郸之春”、情系潍坊”、“活力永康”、“泰山魂”等大型歌会也记录着《中华情》晚会的成长轨迹,在传播华语音乐的同时,展示当地异彩纷呈的文化、时尚和民俗。

3、节目形态分类

《中华情》分为特别节目和日常节目两种内容和形态。

(1)《中华情》特别节目:“中华情大型歌会”:“中华情大型歌会晚会”每期时长90分钟,与《中华情》日常栏目穿插播出。特别节目依然保持着原有大型华语流行歌曲演唱会形式。它是由中央四套、九套适时播出,香港无线电视台、台湾中天电视台、澳门奥广视播出晚会录像。精粹展现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全球华语音乐的雅歌劲舞,在传播音乐的同时,也把当地的文化、时尚、民族风俗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华情大型歌会晚会”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录制,分为国内版和海外版。

(2)《中华情》日常节目:“中华情一情艺在线”与”“现场主题歌会”:“情艺在线”是“中华情”的一档节目,在同一段播出时间里,“情艺在线”与“中华情大型歌会晚会”轮流播出。

“中华情――情艺在线”是一档以音乐为主的综艺性节目,2006年2月3日开播,采用音乐竞赛的形式,将歌曲、游戏、才艺表演、互动等环节串联在一起,注重主持人与嘉宾及现场观众的互动,因此每期节目都邀请香港、台湾甚至是海外的艺人参加。吴宗宪等主持人的倾情加入,使得“情艺在线”作为央视旗下的综艺节目具有了其他综艺节目鲜有的港台娱乐氛围。同时在选手的比赛环节,也不定期的邀请了一些留学生或在网络上发表过音乐作品的外国朋友参与。将他们的才艺大比拼演绎成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情艺在线”传达出沟通及华人朋友的娱乐意图和造星运动,在线直播的才艺传达着永恒不变的中华情。

4、节目成就

在全球化传播大环境的今天,面对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多达七次的播出,《中华情》是中央电视台综艺晚会播出次数最多,收视人群最广的节目。总导演郭霁红致力于打造“山水景观晚会的新模式”,因此,《中华情》成为具有丰富地特色与文化底蕴的晚会栏目,成为宣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文化,招商引资,与全球华人互动交流的文化合作中心。

(二)关于全球化的概念

作为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晚会,《中华情》在全球化语境下,无疑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有所艺术体现,有所宣传担当,以走出去的构思与模式,迎接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韦氏字典》将“全球化”定义为一个“在全球空间与实践领域中”促进各种活动、孕育各种动机的演绎过程。

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得不提两种传播――硬传播与软件传播。正是这两种传播,促进了全球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新闻报道、时事评论、政治宣传的传播,实现了“硬传播”,然而,如此传播却容易受到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受众的抵制。由此补充“软传播”加以搭配,对不带明显意识的形态和政治色彩内容的传播,如对艺术、娱乐等内容的传播,实现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的传播,使传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促成了全球化语境下大传播的现象,即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全面有效的传播。

(三)以《中华情》为代表,简述全球化语境下,电视晚会“软传播”的意义

“所谓‘软传播’是指很少甚至不带明显意识形态色彩、政治色彩活宗教色彩的 媒介传播。这类传播主要内容是娱乐、休闲、文艺、文化等方面。”如此“软传播”以旁敲侧击的方式,通过文化艺术等形式含蓄得传播国家意图与宣传目的,进而使得传播过程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进而使得传媒全球化的出现成为必然。迄今为止,电视仍然是全球最普及,最及时,最形象的信息传播渠道。娱乐、文化的传播更是离不开电视这一媒介,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晚会是以电视为载体,所以,没有电视就没有电视晚会。电视晚会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形式,以电视媒体的优势,把大众汇集成一个巨大群体,通过电视传播手段形成互动和认同。因此,面对文化多元化和个体的游离化状态,电视晚会通过“软传播”手段,形成了最大程度的社会整体感和群体认同感。

二、中国综艺晚会的发展走向

(一)全球化语境给中国电视综艺晚会带来的挑战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综艺晚会还面临着很多挑战,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克服其自身的诸多局限性因素和不足。

“根电视综艺晚会的意义与性质等特点可以将中国电视综艺晚会分文以下几类:庆典性晚会、节日性晚会、纪念性晚会、行业专题性晚会、文体性晚会、景点旅游性晚会等。”

在全球化语境下,有一类晚会不得不提,文本性晚会。一个国际性大型运动会开幕式晚会的重要程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它是一个国家表现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一个打好时机,也是展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机会,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它起到的沟通作用往往超过政治要闻本身,并有这样的说法:开幕式的成功预示着整个运动会成功了一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晚会也证明了这一点。内容上强调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形式上更多考虑高科技手段,人文与科技结合,全方位展现和营造晚会气氛。

总之,电视晚会作为中国电视荧屏上的一种特有的电视体载已具备了其基本的模式与展现手法,因为它是主流宣传媒体的文化综艺宣传主力,所以,它代表国家意志的性质始终没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形式。但是,中国晚会不只是子啊宣传国际意识,更主要在于它担负着宣传中国文化的使命,因此,更多情况下,不能被旨在宣传国家意识的固定模式所局限而不在创新与开拓。全球化形势日益深入,国际宣传推广成为中国电视综艺晚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文化风格的继承与国际化道路的发展

1、传统文化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明安香在其《全球传播格局》一书中提到:“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一边表现为非物质的影响力,它主要以文化的形式传播一个民族、国家的兴趣、爱好、审美、风俗、情感、意志等,一般不会或很少直接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问题,属于典型的软实力。”在当今世界传播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交流、向世界传播的利器与宝库。

如今,中国的少林功夫、太极拳等已风靡全球;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也是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攀升;也有包括春节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吸引着全球人民的关注与参与。

《中华情》晚会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广袤丰富的地域特色,致力打造绿色山水景观晚会,继承的同时有所发展与创新。歌会的演绎方面也注重新老结合,经典与潮流的融合,使它在保有民族文化气质的同时,更具有现代风潮的气息。本土文化需要保留更需要继承,对传统精粹的继承与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电视的传播与发扬。电视综艺晚会作为立足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形式,同样担负着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任。

2、中国电视综艺晚会的国际化道路

品牌的建立,使得中国电视综艺晚会进军国际传媒领域成为可能。《中华情》在国际上所获得的认可已然说明中国电视综艺晚会是完全有可能在国际传媒领域中占据位置。晚会类型的电视综艺节目不再固步自封,只有将文化性与科技性相结合,将艺术性与政治性相交融,不仅仅偏袒政治意识,而忽略其受众真实需求,如此,才可使晚会真正的走出国门,并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综艺晚会已经走在国际道路上,电视的传播,网络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日渐普及,各种信息技术的日渐发达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也将中国电视综艺晚会带人一个赞新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发扬,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晚会节目已经进入世界人民的视野。

综上所述,正如《中华情》晚会一类的中国电视综艺晚会,在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那一步是正确的一步。中国电视综艺晚会肩负着更多对外宣传的使命,它在逐渐被世界所关注与认可,保持传统文化风韵,展现中国特色魅力的同时,走上国际化传播路线也将是其必然发展走向。

参考文献:[1]“中华情”美国获奖归来,郭霁红细述激动时刻―搜狐新闻网,http:///20060428/N245543962.shtml.

[2]明安香.传媒全球化与中国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

[3]明安香.关于信息传播全球化和新世纪初我国传播发展策略的几个问题.新闻传播论坛,2002.9.

[4]余楠,郭霁红.打造绿色生态晚会.南方人物周刊,2010(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