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辅导员 突发事件 预防 处理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未来人才,为国家科技进步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因此,稳定、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教育和科研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校园内人流密度急剧增大,大学生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之间生活习惯的差异、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频率。此外,在互联网信息交流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改革、高校与社区建设联系的紧密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再也不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这给高校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管理人员,在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管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且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定义和特点

1.1 突发事件及其处理的定义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内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偶发性因素引起的,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对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影响和威胁,乃至会危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紧急事件。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从狭义上讲是指对突发事件的相关当事人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协调,进而对突发事件做好善后工作并由相关责任方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从广义上讲,善后处理还包括了做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的评估复原工作,从而保证高校危机管理系统能够不断完善创新。①

1.2 突发性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突发事件一般情况下都是缺乏精确的可预见性,它是事物内在矛盾被激发之后借某个契机瞬间发生的,因此存在非常大的偶然突发性。这一特点决定了突发性事件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影响人群、事态规模、影响范围都难以准确预料,一定程度上使辅导员猝不及防。

(2)危害性。突然事件的性质决定了其必然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给学校造成不同程度上的经济或名誉损失,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另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后续危害性还体现在对其他学生群体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等。

(3)扩散性。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更加多样且快捷。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必能迅速在校园内甚至社会中传播开。而一旦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或扭曲、以讹传讹,则会对学校声誉和校园的稳定造成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4)紧迫性。突发事件事发突然,瞬间对学校和学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如不及时处理后果则会相当严重。因此,处理突发事件极具紧迫性,需要辅导员冷静、沉着、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

2 辅导员在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中的角色定位及作用

2.1 防患于未然,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虽然突发事件存在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但是辅导员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制定相关的危机应对预案,同时保证师生间经常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将突发事件杜绝在萌芽阶段。

(1)加强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教育,营造校园安全氛围。不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源于学生中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大学期间是学生构建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判断力,容易盲目跟从,以偏概全,否定主流。同时,大学生正值年轻气盛之时,容易冲动,做事极易情绪化。如被人怂恿或个人情绪得不到合理发泄,则可能寻找不当方式来实现自我表达,从而造成突发事件。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让他们了解法律的价值、意义,明白法律要求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也可达到预防部分突发事件的目的。辅导员从源头抓起,加强在校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和法制意识教育是预防突发性事件的治本之策。

(2)树立危机意识,制定危机应对预案。突发事件对辅导员而言常常是“杀个措手不及”。面对急待处理的事件,若辅导员一时难以冷静处理,后果将更加严重。所谓“居安思危”,加强对突发事件处置的研究,拟定多项处置方案,制定详细工作流程,建立效率高、权威性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决策。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利用应对预案里给辅导员提供的诸多备选方案尽可能迅速地对事件作出响应,利用较为合理的手段处理当前事务,把突发事件对学校及学生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

(3)加强与学生交流与沟通,推进关爱型校园文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下在校大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多样而快捷,其中难免会接触到社会上一些偏激的思想。由于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容易被人煽动,同时,不同群体受感情波折、就业困难、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了他们的心理压力较大,情绪不稳定。这部分学生如果得不到合理发泄,对其身心健康都将存在负面影响,也对周围学生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进关爱型校园文化建设,确保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被关心的,例如通过辅导员的“两进三同”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让学生对宿舍、班级和学院、学校形成较强的归属感,以方便长期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②此外,辅导员应训练学生掌握冲突管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给予有需要的学生个别心理辅导,帮助其度过特殊时期等。这些做法都可以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2.2 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处理阶段的四个关键点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应当把握事件处理的关键:明确自身角色,分阶段做好相应工作,以减小事件给学校和师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1)原则上保证第一时间到场,自觉履行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职责。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线人员,辅导员要做到第一时间到场,坚守岗位,全面快速地了解事件相关信息,为后续妥善的处理赢得时间。此外,辅导员需及时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听从上级领导和部门进一步的部署和指挥,不冒然自行其事、自行处理,更不隐瞒事实,协助做好当事人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2)善后处理阶段,在与家长交接前先充当“临时监护人”,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的角色有所变化:一方面辅导员是学生的老师,另一方面,在与学生家长交接前,辅导员也是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在遇到医疗、司法等问题时,辅导员要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与沟通,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无论学生是受害者还是肇事者,辅导员都应保护其合法权益,避免学生遭受二次伤害。同时,辅导员应对事件中涉及的其他学生给予更多关心、多疏导,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感,引导学生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为事件的后期处理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

(3)在事后谈判阶段,辅导员应充当“协调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当突发事件当事人或当事人亲属寻求谈判方式解决矛盾时,辅导员充当“协调者”的同时也需充当着“协助者”的角色。辅导员代表学校的一方,要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处理事件,在维护学生权益的同时更要维护学校的利益。与此同时,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最直接的学校管理人员,又要在学校和学生及学生家属之间构建起沟通桥梁。一方面将学生及学生家属的意见反馈给校方,另一方面及时有效地将学校学院各部门领导的意见传达给学生及其家长。在协调工作中,辅导员要敢于充当当事人的倾听者,有同理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安抚当事人的情绪,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平复情绪。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范文第2篇

一、快速反应

1.第一时间到现场。

突发事件的报道第一要义是快。相对于中央台和省台,地方台有其自身先天的优势:距离现场更近。当事件发生时,地方台更容易争抢“第一时间”,争取“第一现场”。正是贴近基层的位置,使得地方台新闻节目较之省台、中央台更容易贴民,接近社会,当本地区发生突发性事件时更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只有最快到达现场,离现场越近,报道才越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

2.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要做到第一时间到现场,快速反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快”即发现新闻线索赶赴现场要快,现场摄制速度要快,后期编辑要快,制作播出节奏要快。所以,地级电视台应该未雨绸缪,建立重大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预警反应机制,做好严密的准备,制定突发事件采访报道预案,创新保障机制,完善人员管理机制、设备管理机制,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快速反应。线索是所有新闻的起点,没有线索就没有新闻,也就没有突发新闻。作为地方台,应该建立起覆盖所有突发事件领域的线索资源网,可以与110、120、市政办等一线人员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只有编织了这张强大的信息网,才能使记者具备极强的快速反应能力,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赶到现场,争取主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多突发的新闻线索可以从微博等信息上获得。

3.创新新闻报道方式。

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记者不仅需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应急能力,更需要在采访过程中面对新情况的及时应变能力和采访能力。如今,中央台在应对突发新闻时,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动辄就卫星连接现场直播。对于地方台来说,直播的投入太大,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只有从新闻报道的方式上进行创新。记者在现场要即时完成新闻采写,可以通过现场解说的方式,把新闻完整地以现场播报的方式完成,这样我们就能以最快的方式播出。去年10月份,莆田东圳路一原水管道爆裂,短时间内附近街道被淹。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而节目是晚上六点播出,如果按照传统的采播方式,采访完了写稿编辑播音,时间上肯定来不及。我们把新闻全部以现场播报方式完整录制,保证了准点播出。

如果在速度上争取不到第一,那就要通过“深度开发”,争取“后来居上”。在追踪报道时,要设法了解前期报道中没有获得的重要情况,尽快寻找新的消息来源,把新闻做深做透。只有这样,新闻才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引起受众的共鸣。

二、正确引导

突发性事件报道敏感性强,把握不好,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给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危害。因此,我们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一定要从政治上、大局上考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1.把握真实性标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确保的信息真实、准确。因此,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中,必须牢牢把握事情的真实性。因为突发性事件影响面甚大,而大部分人又并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事件的具体面貌和进展情况,这就容易形成猜测或恐慌心态,甚至谣言四起。此时,具有公信力的主流新闻媒介若能真实、准确地报道事件情况,以及政府处理事件的态度、措施,则能占据舆论引导的有利地位,从而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对促进事件处理、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去年9月1日,莆田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主城区大半受淹,不少人财产遭受损失,当时社会上流传是东圳水库泄洪导致被淹,一时谣言四起,人心惶惶。针对这一不利稳定的社会传言,我们适时采编播出了水库电脑监控图,真实地反映当时水库水位较低,不仅没有泄洪,反而拦截了上游的洪峰,起到了蓄水的作用,减轻了灾害。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专家对水灾原因进行分析解读,稳定了民心。

2.坚持导向性原则。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不仅要报道新闻,更肩负着舆论引导之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公众最需要的是新闻媒介准确、及时地传播有关信息。公众需求得以满足,有助于事件的处理,反之,则可能会给事件的处理带来不良后果。但是,对突发事件也不能“有闻必报”,要从大局着眼,该热的热、该冷的冷、该稳的稳。在突发性事件的播报中,新闻媒介应把握好传播程度、视角、态度等,做到适当报道,营造健康的社会心态。具体而言:对那些敏感性很强,容易诱绪,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地方形象,以及一时难以解决的复杂的突发事件,媒体要遵守宣传纪律,不能跟风炒作;对某些带有特殊性的不宜公开报道的突发事件,可以通过《内参》等渠道反映,以利问题解决;同时,突发事件报道的数量要控制适度,防止过于集中,给人们造成负面因素过多的错觉。此外,事件发生后,公众最关心的莫过于政府的应对态度、处置措施及进展情况,因此,新闻媒介应及时将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并收集舆情,反馈公众态度。同时,新闻媒介在报道时应与政府部门做好沟通,统一口径,不能提供相互矛盾的信息,否则会混淆视听,影响事件处置。去年12月,莆田东海镇青山水闸损坏,海水倒灌,两百多亩农田被淹,一时怨言四起,不少群众把这归咎于政府部门不作为,吵着要赔偿。我们经过现场采访,发现农田被淹有多方面原因,我们当晚就播出了采访的新闻,并及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第二天,市水利部门派出专家现场解决损坏的水闸,市农业部门也派出农技专家指导农民复耕。正是因为我们主动将事件的情况适当、准确、快速地传递给民众,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着党和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置做文章,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维护了社会稳定。新闻播出后,有市民特地打电话咨询,要租用被淹的盐咸田,危机事件转危为“机”。所以说,在新闻报道中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什么时间报,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大局。

3.发挥监督性作用。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监督与舆论引导不是矛盾对立面,而是在服务公众利益基础上的一致。新闻舆论监督能使突发事件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相关管理和防控机制、措施、责任得到完善,进一步促进社会建设。“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和代言人,在新闻舆论监督系统中处于中介地位,只能代表舆论监督主体,但本身不是舆论监督主体。新闻媒体只有依靠舆论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才能发挥新闻舆论监督针砭时弊、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作用。”[2]因此,在突发性新闻,特别是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群众,恪守职业道德,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去完成调查采写任务,履行记者的神圣职责。

三、人文关怀

在突发新闻的报道中,记者既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又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前往现场的精神固然令人感动,但记者在采访时首先应作的是不妨碍不影响事件的处理,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应主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媒体在真实反映客观事件发生的基础上,不要用血腥与暴力的画面去刺激人的眼球,一定要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考虑到事发当事人及受众的感觉,避免无意识地伤害到一些人。尤其是电视媒体,不要为了追求画面的渲染,或者是煽情,或者是感染力,去细致地展现受难者的惨状,或者追问受难者亲属,这都有给人伤口上撒盐的可能。因此,在报道中要注意理性决定报道内容的取舍,做到理性报道、避免血腥。在真实之上彰显人文关怀,是对记者和媒体本身提出的更高要求。

总之,政府、传媒和公众是大众传播系统的三个角色,传媒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构筑了一个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地方台在应对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中,要正确引导群众情绪,让群众多一点冷静,少一些冲动,多一点理智,少一些盲目;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形成舆论与大众媒介的良性互动,构建一个成熟的公共领域,从而为实现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范文第3篇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温县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交界处,由于黄、沁河历史上多次泛滥、改道,形成了西高东低,南滩北洼,中间岗的地貌特点。洪水泛滥时,水沙泥石在推移、沉积的过程中,构成了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地质结构。黄河滩区属极强富水区,综合补给模数为27-29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地下水埋深在3-15米;清风岭地带属较强富水区,综合补给模数23-2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因地下水过量超采,形成降落漏斗,地下水埋深15-40米,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困难;清风岭以北地区,地层结构比较复杂,层次增多,岩性偏细,该区属强富水区,综合补给模数26-2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由于地下水连年超采,地下水埋深极深,严重影响农业灌溉及农村生活用水。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精神,我县组织对全县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的农村饮水状况进行摸底调查,编制了《温县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目前全县农村人口38.4万人,其中饮水不安全人口11.12万人(高氟区人口7.01万人,苦咸水人口4.11万人),占28.96%。

二、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预防预警机制。加强培训、演练,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鼓励群众报告突发性供水安全事件及其隐患,及时处置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县、乡镇农村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制订应急预案,确定不同等级的安全事件及其对策,落实应急责任机制。

3、统筹安排,分工合作。以乡镇政府为主体,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加强协调配合和分工合作,处理好日常业务和应急工作的关系。县直各有关部门视情况给予协调、指导、技术支持,并组织力量全力支援。

4、快速反应,有效控制。突发性事件发生以后,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应根据应急要求快速作出反应,组织会商,启动相应预案,有效控制事态蔓延。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饮用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事件包括:

1、发生特大旱情,导致饮用水源取水量严重不足;

2、饮用水源保护区或供水设施遭受生物、化学、毒剂、病毒、油污、放射性物质等污染,致使水质不达标;

3、地震、洪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供水水源枢纽工程、净水构筑物、供水工程构筑物、机电设备或输配水管网遭到破坏;

4、地质变迁或爆破、开挖等生产活动,导致供水工程水源枯竭;

5、因人为破坏,导致供水安全突发事件;

6、其它原因导致供水安全突发事件。

四、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指挥体系

为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县政府成立县农村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指挥部,县长担任指挥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副指挥长,成员由县政府办、发改委、水利局、财政局、民政局、卫生局、环保局、*局、广电局和各乡镇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技术组,办公地点设在县水利局,县水利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业务副局长任技术组组长,办公电话*技术组由县水利、气象、建委、环保、交通、国土资源、卫生、教育、*等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负责领导小组的技术支持工作。

各乡镇政府和县自来水公司及有关供水企业也相应成立饮水安全应急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本单位的饮水安全应急工作。

(二)职责分工

1、指挥部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重大安全生产事件预防和应急救援的规定;

(2)及时了解掌握饮水安全重大安全事件情况,指挥、协调和组织重大安全事件的应急工作,根据需要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和应急措施;

(3)修订完善全县农村饮水重大安全事件应急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

(4)在应急响应时,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5)负责指导、督促、检查各乡镇和有关单位饮水安全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2、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负责全县饮水安全日常应对工作;起草全县农村饮水重大安全事件应急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收集、分析、整理农村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并及时向上级机构报告;协调指导事发地应急领导机构,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力量开展抢险排险、应急加固、恢复重建工作;协调相关部门组织救援工作;协助技术组的有关工作;对潜在隐患工程不定期安全检查,及时报告执行情况;组织应急响应期间新闻工作。

3、技术组职责:

参加指挥部办公室统一组织的活动及专题研究;应急响应时,按照指挥部的要求研究分析事件信息和有关情况,为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或建议;参与事件调查,对事件处理提出咨询意见;为全县农村饮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4、成员单位职责:

(1)县发改委: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和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

(2)县水利局:负责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管理,负责提供农村饮水重大安全事故信息、预案以及工作方案,负责恢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需经费的申报和计划编制。

(3)县财政局:保证应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费及时安排下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4)县民政局:负责遭受农村饮水安全突发性事故村镇群众的生活救济工作。

(5)县卫生局:负责遭受农村饮水安全突发性事故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及饮用水源的卫生保障。

(6)县环保局:负责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做好区内水源地保护工作,负责制止向水源地排放污水和固体废物的行为,应急处理水污染事件。

(7)县*局:负责维持水事秩序,严厉打击破坏水源工程、污染水源等违法犯罪活动。

(8)县广电局:负责农村饮水安全法规、政策的宣传,及时准确报道事故处理工作。

5、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机构职责:

负责拟定本乡镇饮水安全事件应急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和应急救援预案;掌握本辖区供水安全信息,及时向乡镇政府和上级应急机构报告事件情况;指挥协调本辖区饮水安全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6、供水单位应急机构职责:

负责制定科学合理的抢险应急工作方案,配备必要的抢修设备及应急队伍,并定期组织演练。

五、预防及预警

(一)预防

1、监测单位及报告制度。县应急指挥部要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事件信息,因地制宜地制定工程措施,为解决好供水事件提供科学依据。乡镇和供水单位应急领导机构负责所辖区域的监测、检查、预警工作,要设立并公开报警电话,多渠道获取相关饮水安全信息,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县应急指挥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有责任及时报告突发性事件。

2、预防工作。增强群众对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做好饮水安全工程设施的检查维修,按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需的维修物料,加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组织建设。

(二)预警

1、预警。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依据农村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划分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4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为标志进行预警。

一级(特别严重):突发事件造成2万人以上饮水不安全;

二级(严重):突发事件造成1至2万人饮水不安全;

三级(较重):突发事件造成0.5至1万人饮水不安全;

四级(一般):突发事件造成0.1至0.5万人饮水不安全。

2、预警。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农村饮水安全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信息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由县应急指挥部在主流媒体上。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络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六、应急响应

县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县重大饮水安全事件和跨乡镇饮水安全事件的指挥调度,乡镇应急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乡镇饮水安全事件的应急、抢险、抢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工作。供水单位负责本单位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发生饮水安全突发事件时,供水单位要立即向乡镇应急领导机构或县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先期进行处理。对应预警等级,应急响应划分为四级,凡上一级应急预案启动,下一级预案随之自行启动。

(一)一级响应

当发生特别严重饮水安全突发事件时,应立即一级预警,启动一级应急响应预案,启动以下工作程序:

1、工作会商。由县应急指挥部负责人召集,参加人员包括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2、工作部署。县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做出工作部署,明确工作责任,在半小时内将突况上报县政府,并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指导做好抢险救援、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

3、部门联动。按照县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协作配合,明确分工,并按照具体任务要求,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指导工作。

4、方案启动

(1)抢险救灾。当供水安全突发事件发生,造成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时,要采取向受灾区派出送水车,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异地调水,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抢修等措施保障受灾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2)医疗救护。要加强对水致疾病和传染病的监测、报告,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并派出医疗救护队,紧急救护中毒、受伤人员。

(3)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出现应急事件后,要发动群众参与建筑物的抢险、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及早恢复供水。

5、宣传动员。在发生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后,要做好宣传发动,稳定群众情绪,防止发生疫情,防止发生恐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二)二级响应

当发生严重饮水安全突发事件时,应立即二级预警,启动二级应急响应预案,启动以下工作程序:

1、工作会商。由县应急指挥部负责人召集,参加人员包括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2、工作部署。县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做出工作部署,明确工作责任,在半小时内将突况上报县政府,并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指导做好抢险救援、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

3、部门联动。按照县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由各部门协作配合,明确分工,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指导工作。

4、方案启动。当供水安全突发事件发生,造成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时,要采取向受灾区派出送水车,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异地调水,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抢修等措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1)抢险救灾。在应急领导机构的统一指挥调度下,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有效控制事态蔓延,最大程度减小损失。

(2)医疗救护。要加强对水致疾病和传染病的监测、报告,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并派出医疗救护队,紧急救护中毒、受伤人员。

(3)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出现应急事件后,要发动群众参与建筑物的抢险、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及早恢复供水。

5、宣传动员。在发生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后,要做好宣传发动,稳定群众情绪,防止发生疫情,防止发生恐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三)三级响应

当发生较重饮水安全事件时,应立即三级预警,启动三级应急响应预案,启动以下工作程序:

1、工作会商。由乡镇和供水单位应急领导机构负责人召集,会商后报县应急指挥部。参加人员有相关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2、工作部署。乡镇和供水单位应急领导机构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做出工作部署,明确工作责任,在半小时内将突况上报县应急指挥部,并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指导做好抢险救援、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

3、部门联动。按照县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应急处置由各部门协作配合,明确分工,具体任务要求,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指导工作。

4、方案启动。当供水安全事件发生,造成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时,要采取向受灾区派出送水车,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异地调水,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抢修等措施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1)抢险救灾。在应急领导机构的统一指挥调度下,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有效控制事态蔓延,最大程度减小损失。

(2)医疗救护。要加强对水致疾病和传染病的监测、报告,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并派出医疗救护队,紧急救护中毒、受伤人员。

(3)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出现应急事件后,要发动群众参与建筑物的抢险、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及早恢复供水。

5、宣传动员。在发生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后,要做好宣传发动,稳定群众情绪,防止发生疫情,防止发生恐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四)四级响应

当发生一般饮水安全事件时,应立即四级预警,启动四级应急响应预案,启动以下工作程序:

1、工作会商。由乡镇和供水单位应急领导机构负责人召集,参加人员有相关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2、工作部署。乡镇和供水单位应急领导机构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做出工作部署,明确工作责任,在半小时内将突况上报县应急指挥部,并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指导做好抢险救援、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

3、部门联动。按照县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应急处置由各部门协作配合,明确分工,具体任务要求,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指导工作。

4、方案启动。当供水安全事件发生,造成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时,要向受灾区派出送水车,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异地调水,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抢修等措施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1)抢险救灾。在应急领导机构的统一指挥调度下,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有效控制事态蔓延,最大程度减小损失。

(2)医疗救护。要加强对水致疾病和传染病的监测、报告,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并派出医疗救护队,紧急救护中毒、受伤人员。

(3)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出现应急事件后,要发动群众参与建筑物的抢险、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及早恢复供水。

5、宣传动员。在发生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后,要做好宣传发动,稳定群众情绪,防止发生疫情,防止发生恐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五)响应结束

当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到保证时,应急领导机构可宣布应急结束,并协助进一步修复供水基础设施,恢复正常供水秩序。事件处理完毕后,由县应急指挥部结束公告,报上级应急机构备案。

七、保障措施

1、资金保障。县财政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应急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照突发事件等级划分,由应急领导机构报本级政府,申请动用农村饮水安全应急专项资金。

2、物资保障。县*、消防、城建、交通等部门制定应急送水及车辆调配方案,各级领导机构制定抢险、救援物资调配方案。发生饮水安全突发事件时,由县政府统一调配,确保物资及时供应。

3、应急备用水源准备。供水规模在1万人以上的区内集中供水工程,要建设适度规模的应急备用水源,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从距离最近的饮水井调水。井灌区在浅层地表水污染或出水不足时,就近从深井取水。

4、应急队伍保障。应急期间,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消防、交通、城建等部门,承担居民临时性吃水困难送水及供水设备维修等任务,保证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畅通。

5、医疗保障。当发生人员伤亡或饮水中毒事件后,应急领导机构要立即组织医疗卫生技术队伍,调配医疗卫生专家,根据需要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并调集必需的药物、医疗器械等物资,支援现场救治和防疫工作。

6、治安保障。*部门要负责做好受灾区的治安管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救灾行动和工程设施安全的行为,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八、后期处置

1、调查与评估。应急结束后一周内,乡镇和供水单位应急机构要向县应急指挥部提交书面总结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原因、发展过程、造成后果、采取措施和效果等。要对事件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做好应急工作。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稳定;和谐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发展,稳定为先。保持社会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城市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我们在落实各项具体管理措施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增强服务管理意识,切实帮扶弱势群体,预防消解社会矛盾

城市管理点多面广,与广大市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管理对象大多是以自谋生计为主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城市“脸皮”和弱势群体“肚皮”之间的矛盾,把因管理可能引起的不稳定、不和谐的矛盾倾向消除在最初的萌芽状态,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实现弱势群体利益与社会其他群体利益的协调发展作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确立和谐城管理念,增强服务管理意识,在认真把握和处理好“脸皮”与“肚皮”、“繁荣”与“市容”关系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一是针对流动的小商小贩,要做好分类疏导、定时经营的管理工作。在市区支干道和居民区等地段,合理规划设置摊点群、疏导点,并作为必要的公共产品来提供,把流动摊贩相对集中到指定地点,实行统一管理、保洁经营,并分区域、分地段、定时段设立早晚市市场,让小商小贩能有所卖,有所得,增加经济收入,竭力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稳定。二是针对三轮车的管理,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着力在文明营运培训、车容车貌更新上下功夫,减免从业成本,既促进他们文明守法、按章营运的自觉性,也最大程度地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三是针对广大市民要做好宣传和普法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各种载体宣传城管并进行普法教育,让广大市民群众自觉接受“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大城管理念,有效增进市民,特别是经营者对城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二、增强源头解决意识,热情做好工作,妥善化解社会矛盾

长期以来,工作作为密切联系城管部门与广大群众的纽带,发挥了“稳压器”、“晴雨表”和“联心桥”的作用,它将矛盾纠纷解决和处理在萌芽状态,有效地预防和化解了各种矛盾,维护了社会大局的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要强化首问责任制。凡是来访者都能得到热情接待,由首问接访人员负责到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依法依规、及时高效地做好调处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巡查排摸制度。把预防工作走在调解之前,把调解工作走在激化之前,把力量和精力放在事发之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达到由上访向下访的转变,由群众找领导向领导找群众的转变,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打破事件总是群众找领导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

三、增强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合理处置社会矛盾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重大负面事件。它具有复杂性、尖锐性、突发性、危机性等明显特点,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一是要健全预案,建立机构。城管部门,作为政府管理城市的职能部门,承担着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户外广告、城区河道管理的各项内容,管理范围面广量大,管理情况千变万化,各种突发性事件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为此,要把建立健全相应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预案放在工作的首位,每年,针对季节性特点,要尽早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夏季的抗洪涝,冬季的抗冰雪,大风时的广告安全管理,都应纳入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范畴,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要靠前指挥,严密组织。事件发生后,作为主要负责人,一定要靠前指挥,全面掌握事态发展状况,要快速高效地组织起现场指挥部,做到统筹全局、集思广益,统一决策、慎重决策,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化解矛盾,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控制事态的蔓延和恶化,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三是要处置迅速,确保效果。要以群众的生产、工作、生活安全为主,在应急处置机制健全的基础上,迅速组织人员进入临战状态,各突击应急队,要根据现场指挥部分配的抢险任务,本着“先抢通、后完备、先干道、后支道”的原则,及时迅速地做好抢险救援的各项工作,确保城市道路畅通、市容环境整洁,破损、危险广告牌得到安全解决。还人民群众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生活环境。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个体突发事件 信息沟通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96-03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其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大学生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在具体工作中,教师会遇到这个或那个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

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是指因为自然、人为、社会及政治上的种种原因,突然爆发的,由大学生个人发挥主导作用的,给学校秩序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或伤害的恶性学生事件。学生个体突发事件具有紧迫性、复杂性、显著性、社会敏感度高、不确定性、不可控性等特点。 [1]

一、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的诱因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校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往往和发展困惑、情感困惑等因素纠结在一起。当他们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时,这种内心深处的不平衡容易引起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2]

(二)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

家庭的变化、自然灾害及其他人为不幸因素直接威胁到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恐慌,导致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信息沟通的程序

处理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3]面对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要冷静有序面对;面对复杂情况,要理顺复杂关系, 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多方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

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地广泛收集有关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有关信息,包括内部的、外部的、积极的、消极的、直接的、间接的。快速去伪存真,鉴别分析,确定因果关系,把握其本质。主动披露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增加透明度,尊重事实,宣传口径要统一,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可以将谣言揭穿,将不利影响有效地减小。[4]

信息沟通,包括纵向信息沟通和横向信息沟通两个方面。纵向信息沟通包括学院和学生家长之间,学院和职能部门之间,学校职能部门和学校领导之间,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之间等。横向信息沟通包括学院和学生之间,学院和教师之间,学校职能部门和新闻媒体之间。这其中,纵向信息沟通占主导地位,它贯穿于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处理的全过程。

建立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实践证明,高校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的处理,离开学校领导的直接参与是不可能达到处理目的的。要理顺成员之间的关系,整合可利用资源,把责任落实到位。

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职能部门应当和新闻媒体及时有效地沟通,否则不当的新闻报道只会加剧公众的负面情绪,触发更大的。

信息的收集、更新、反馈和报告,需要有一个健全、畅通的渠道。可以创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链。信息渠道是否畅通决定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处理能否顺利和快速准确。

信息沟通提交的资料,可以按照下列顺序图示传递和。当相邻的节点连接不同时,信息可以跨一个节点彼此传递。

三、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信息沟通的原则

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后, 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将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程度降到最低,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和科研的秩序。

(一)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发生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时,教师不能推卸责任,要第一时间保护现场,迅速整合信息,尽快收集各式各样的线索,为解决学生个体突发事件出谋划策,为全面、快捷处理学生个体突发事件赢得时间。

(二)第一时间消除影响

应该快速响应并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消极情绪蔓延。要将影响学校声誉的因素尽可能控制在学校的内部。尽可能快速隔离危害源,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损失。对在场学生不应采取强制措施,应将情绪激烈的学生带离现场,让其紧张情绪得到充分释放,然后启发他们理性思考,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三)第一时间主动报告

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影响广泛,传播迅速。第一线教师应立即向学校层层报告,争取主动权。教师不能擅自处理,更不能隐藏真实的情况,应先通过电话报告,后快速移交准确而详细的书面报告,并主动通知家长,使其配合学校处理相关事宜。

(四)第一时间进行教育

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给教师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来优化安全教育,也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消除影响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使各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信息沟通的前期

(一)及时进行教育

开展通识教育。应该在第一学期对新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感恩教育、家庭和社会责任教育、挫折教育与社会常识教育。通过这种方式,使新生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

重视个性化教育。一些学生由于学习环境变得宽松而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些学生离开家庭后,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有学生因为深陷情感漩涡,不能自拔……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在第一学期就与大学新生进行沟通,和家长及时交流。

(二)有效掌握信息

高校扩招和独生子女入校使学生事务管理变得日益复杂,这也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应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室、运动场、宿舍、食堂、医院、学校、网络和其他学生中取得学生日常信息,并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

信息收集,包括对学生的心理、身体、家庭、学习等有关信息的收集,对收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和更新,建立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平台。只有掌握最新的信息,并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才能将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热爱学生和让学生学会爱,这是掌握信息最根本的基础。它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生活状态的变化,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主体作用,收集动态的资料,保证信息渠道畅通。

(三)学做学生朋友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接触最密切的人之一,一旦学生有问题,通常会第一时间向教师寻求帮助。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热爱,掌握学生的需求;听取学生的声音,掌握学生的特点,真正关心学生。

要特别注意思想偏激、易冲动、有很强自尊心的学生。对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应先和他们成为朋友,创造良好关系,使他们感到只要生命存在,就有希望。教师在学生当中,应该有一些亲密的朋友,当你试图去了解学生中的一些信息时,他们就会立即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提高应对能力

教师应在事先做好各种应急准备,注重快速反应能力在日常工作中的演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如果教师捕捉了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的线索,应当抓住关键,以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变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焦虑和压力。这要求教师、学生、室友、朋友、家庭、心理咨询专家等通力合作,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承受挫折和压力。

五、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信息沟通的中期

在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处理中,迅速获知事件发生的详尽过程并获得第一手信息,是避免事件进一步发酵的前提。学校应及时简要消息引导舆论,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六、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信息沟通的后期

一旦发生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必须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可以有效地减少流言蜚语,为学校树立正面形象,让学校成为一个展示社会责任的平台。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处理完后,应积极组织学生特别是当事人的同学接受团体辅导,帮助他们稳定情绪,使学生尽快恢复平静,消除恐慌。[5]应继续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廖金宝.学生干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探究[J].科技文汇(旬刊),2010,(10):183-187.

[2] 邵焕举等.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J].网络财富,2010,(10):7-8.

[3] 王鸿.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预警防范机制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10,(12):179-182.

[4] 贺湖.中小学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