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造性思维 特点 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对人才创造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更是受到重视。大学生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和中流砥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值得我们重视。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在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区别于其它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能动性。首先,它往往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创造性活动是提供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因而它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其次,它往往带有突发性,常被称为“灵感”。同时它又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因此,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我国教育大学生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要想掌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规律,必须首先了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可以结合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来探讨。其一,它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是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基本特点;其二,高等教育对象的主体一般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致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从“求学期”向“创造期”的过渡

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社会价值方面不一定很高,他们更多的是创造性的学习。从连续性的方法论上看,这种潜能一旦得到开发,并在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思维的创造性就会不断地发展,逐渐指向于有社会价值的科学发明、创造。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而有效地促使他们从“秋学期”向“创造期”过渡。

(二)有明显的阶段性

在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层次都是不同的。大一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从发明创造的平均年龄看,他们刚刚进入“启用期”。若操之过急,则会适得其反。从大二过渡到大三,创造思维的发展产生了部分质变,发生了渐进过程的“中断”。这时,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深刻性都得到了高度发展;运用辩证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已经有可能进入创造的“生长期”。进入到大四,特别是进入毕业论文的协作阶段,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创作论文的过程中,大学生得到了创造的实际锻炼,体验了创造的酸甜苦辣,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有所创新。总之,从心理的各方面,大学生都为自己走向职业岗位,为未来的创造发明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得益于想象力的推动

青年,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代。通过不断学习,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过渡。创造性思维必须在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才能顺利发展。因为创造性思维不仅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要出新产品必须构思出新事物的新形象。一般而言,大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得越好,他就越有可能结合过去的经验,创造出具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思维产物。

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的基础,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创造意识与热情

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是发展创造力的动力。这常常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创造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自内心是一切创造者共有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发展合力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是指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在其他专业有广博的知识,现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各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表现出总体综合的趋势。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逐步使其发展成为最佳的知识结构。

(三)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借助于丰富而熟练的知识技能体系,能够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的性质、联系和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直觉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猜测,并引导学生去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根据科学知识来修正错误的勇气。

(四)磨炼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指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创造活动中的艰难险阻以实现确定的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志对情感和情绪起着调节作用,正是意志力使人的情绪服从与理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磨练学生的意志,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鼓励学生充分想象

想象是形象思维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重新组合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抽象―形象的转化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概况的能力,促进他们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充分发挥右脑的优势作用。

总之,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构模型及其思维形式的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操作性策略与方法是很重要的,而且应该在潜意识领域作深刻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段继杨.创造力心理探索.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2]林钟编.大学生思维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182.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64-01

创造性思维在数学中应用广泛,初中学生正好处于这种最富创造力思维的阶段,新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都存在很大的内在潜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的重要。为此,我做了一些粗线的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一、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涵义

数学创造性思维从属于创造性思维,它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数学中发散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它是创造性思维于数学中的体现;数学创造性思维也直接从属于数学思维,它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相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是数学思维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一中形式,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魂思维,审美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数学方法和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的把握数与形有关知识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数学创造的完成。

二、数学创造思维的基本特征

1、数学的发明是在形式,结构上的为数学美所控制的选择。

在数学的领域中,发现或发明都是以新的组合方式进行的,发明创造就是发现各种形式的组合,并且选择那些有用的组合加以保留利用,排除那些无目的组合。所以,发明就是选择,而选择是被科学的美感所控制的。

2、数学的创造是思维自由想象基础上的构造。

数学创造性思维需要想象,想象提供理想化的方法,理想化的思想方法使研究对象极大的简化和纯化。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自由穿凿物与想象物,它以逻辑上无矛盾为必要条件。因此,没有一种心理技能比想象更加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内在的本质。想象能使人开拓新的思路,开创新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领域,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想象与构造是基于深刻逻辑分析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想象推动创造,创造得益于想象。

3、数学的发现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

数学规律的发现既要靠直觉思维,想象思维,也要靠逻辑思维。既要靠发散思维也要靠收敛思维。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也有演绎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得猜想,靠逻辑推理来证明。

三、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既是新课标对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若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而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的一中“再创造”过程。如何在数额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巧设悬念,提高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常规的思考。

2、运用变式,拓展发散思维。

“一题多变,变中有序。一方面可以从变中创设争论的气氛,激发辨析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让他们兴趣满怀地参与数学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把学过的分散,单一的知识导向结构化,系统化和规律化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条件或结论的适当改变得出新题目,在题目的演变中使学生时刻处于一种愉快的探索知识的状态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广度。

3、讲究解题策略,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解题策略作为一种策略性数学知识信息,其在解题者认知结构中的储备状况,事实上不仅决定着数学问题能否被解决,同时也是影响数学问题能否被创造性解决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尽管对于一个具体数学问题采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可能均能获解,但往往由于体现出的智慧程度不同,从而反映了解题者不同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4、抽象问题趣味化,激发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使数学的抽象定义,枯燥的公式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通过趣味化抽象的数学问题,激发数学创造性思维。

总之,数学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的最佳途径,作为教师应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努力把握知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结合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素质,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128-130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中清晰指出,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开拓创新能力,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重点培养思维能力,体育教师还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锻炼逻辑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表现,最终达到新课标要求。

1.小学体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一直以来,体育活动受到了广大小学生的高度热爱,体育课拥有非常高的欢迎度。因而,若将创造性思维训练活动与体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课堂参与度,还可锻炼学生思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强化和发展。另外,创造性思维还可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增强批判思维意识。综合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培养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习。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为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应更新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创新教育,具备创新精神,进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合理渗透创新教育理念。而创新是指借助自身之力摒弃传统、旧的事物,开拓、创造新事物。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创新则是指学生有效运用现有生活经验、依托现有知识框架开展创新性活动,从多种渠道开拓思路,进而萌生新的想法。创新能力指在学生形成新的想法后,创造新鲜、独特事物的能力,具体包含自我认知、独立分析以及自主学习等多种能力。所有的体育教师应深入研究创新教育理念,进而将其与体育教学有效融合到一起。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学习,从多种途径着手认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全面贯彻创新教育理念。积极总结失败教训,明确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日常行为活动的衔接点,从理论教学有效过渡到实践活动,并为学生构建融洽、自由的教育氛围,切实培养创新能力,实现新课改目标。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占据着主置,学生仅仅扮演着听众的角色,他们依照教师的要求生硬模仿、机械记忆,主动性不高,独立思考时间较少,缺少创新性。而创造性教育强调对思维能力与学习技能的培养,它指出知识只是提升个人能力、实现健康发展的基本手段。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愈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教学仅是知识框架再构建的过程,因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自主参与性,让学生切身体验学习全程,并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平台,确保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进而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蹲踞式跳远这节内容时,教师只利用较少时间讲解知识点并进行示范,为学生预留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进而显著提升自主参与性,激发参与热情,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构建活动情境,通过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除开展知识与技术教学外,还应融入体育游戏,借助游戏改善体育学习效果。大部分小学生均比较喜欢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游戏可活跃教学氛围,且每一种体育学习均可通过游戏来开展,构建生动、真实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效锻炼逻辑思维。同时,还应为体育游戏设定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想法,经由教师讲解烘托、制造气氛,可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获得真实感受,使其保持思维活跃。

(4)多多鼓励,锻炼创造性思维。经由体育锻炼活动达到竞争目的,赢得肯定,增加成就感,这是体育活动的基本魅力。小学生通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并已形成荣誉感基础,通过体育教学,经由体育锻炼可强化小学生的进取心与信心,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从竞争激励层面来说,学生的思想意识直接关乎着逻辑思维,若想培养创造性思维,则离不开主动意识的鞭策,教师的鼓励不仅能纠正学生的肢体行为,还可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坚定的意志,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乐观对待周边事物,踊跃思考,强化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范文第4篇

一、问题提出

物理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而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人为物理教学内容深度浅,范围广,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静态为主,动态讨论为辅,无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少教师教学方法单纯,教学中照本宣科,方法含量少,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思考研究

⒈概念界定

创造教育是一门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能,奠定综合性素质,为造就创造、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一门创造学分支学科。站在教育岗位上来说,就是创设问题情景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的教育活动。

⒉培养创造教育能力的几点原则

⑴学生主体性原则 ;⑵首创性原则;⑶求异性原则;⑷多样性原则。

⒊培养创造能力的策略—创设情景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结合物理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制订有关的策略,从而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推进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步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善于利用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操作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突出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这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突出培养三种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操作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仅仅依靠以上三种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依赖第二部分的研究分析中的原则和策略,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细化分解为以下八种能力:①观察能力;②注意能力;③记忆能力;④实验操作能力;⑤检索能力;⑥积累资料能力;⑦发问能力;⑧讨论能力。这样,使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表现为具体性、分层性和可操作性。

四、中小学开展创造教育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树立创造教育的教育观。

开展创造教育,应当有正确的教育观作为指导。中小学开展创造教育,首先应当了解创造教育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创造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充分展示人类的创造力,并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创造力;二是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稳定和延续);三是创造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的个人认识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四是创造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于实现个人认识的自然发展,这种个人认识自然发展过程的实质在于重演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因此,自然发展的思想是整个创造教育观的实质和灵魂所在。我们只有认识和掌握了这些基本思想,才能真正树立起创造教育的教育观,也才能以此指导创造教育的实践。

2.构建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实验,总是按一定的模式进行的,实施素质教育也应当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创造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呢?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中小学曾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就构建了“自主创新学习”的教育模式。该教学模式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以师生关系和谐为基础,以培养质疑品质为关键,以教师创新示范为前提,以小组交流为主要方法,以更新教学手段为有力保证,以及时反馈鼓励为有力措施,进行教学。

3.探索创造教育的方法

进行创造教育,既要有一定的模式,也要有一定的方法。因为只有具体的方法才能实现模式所规定的目标。目前,国内外正在探索或运用的创造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国际上包括我们国家普遍推行的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第二种是美国使用最广泛、我国正在推行的CPS教育,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育和训练,它运用创造学原理培训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第三种是超前教育,超前学习(Over-step Learning)。第四种是右脑开发训练。

对这些方法,要认真理解,消化掌握,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些更切合实际、操作性更强的方法,以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本“创新”,而这种“新”仅仅是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种创造力就应是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自己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性强,后劲足。学生不仅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在一些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可见“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上,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人才辈出,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张德锈编著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好杰,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文化时报, 2007.09.04

3.杨兴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贯穿思维培养》. 时代教育 , 2007年 第23期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范文第5篇

所谓创造力,是发散思维的外在表现行为,是一种思维能力,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创造力本质在于创新,能够提出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创造新成果。创造力是完成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需要人去挖掘、引导和培养,学前儿童由于心理差异,年龄层次的不同,创造力的培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培养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在方法和策略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基础

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教育环境密切相关。学前儿童好动且富有想象力,从3岁起,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开始表露,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保证幼儿的创造力发展的外在因素和基本保障。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创造性思维》中写道:“富有创造力的天才喜欢回到幼儿时期的概念世界中去,用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所特有的敏锐目光和解题方式来编织某一领域的最新知识。”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便于幼儿发挥创造性思维,释放幼儿的天性,给予幼儿极大的自由,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适当给予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即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让幼儿自由活动,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六大解放”观点,即解放幼儿的眼睛、嘴巴、头脑、双手,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勤于观察,学会思考,大胆操作,充分交流,感知自然,做到这“六大解放”,幼儿的天性得以发挥,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二、家长和教师应允许幼儿提出疑问,善于启发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培养创造力的内在动机,古今中外的许多发明家,如爱迪生、瓦特、鲁班等,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幼时的好奇心,在孩提时代,他们就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遇到新鲜事物总会打破砂锅问(纹)到底,诸如同样是金属制品,为什么轮船在水里可以浮起来,铁块就会沉下去,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创造力诞生的标志之一。作为幼师和家长,应该允许孩子大胆想象,时常设置疑问,启发幼儿的兴趣,鼓励他们多思考,用发散思维看问题和现象。摒弃旧观念,转变评价方式,正确评价幼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使幼儿自由想象、大胆探索,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商量解决,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下乐于创造性的进行活动。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幼儿园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幼儿游戏活动环节。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开展创造性游戏,通过组织幼儿游戏,既可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又可以培养幼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幼儿在这种满足感的驱使下,会逐渐形成创造过程中的所谓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发挥创造力。通过幼儿游戏,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幼儿可以从最初的简单模仿,过渡到能将过去的经验进行组织和概括,最后发展成为实际的创造。幼儿游戏中,包含有许多创造性空间,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不应抹杀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施展空间,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启发幼儿多做一些表演性游戏和建构性游戏。

四、注重开发和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创造力便无从谈起。一切创新活动的开端都是以想象力萌芽为标志。3~6岁年龄段是学前儿童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崇尚自然,内心充满好奇和幻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顺乎孩子的天性,尊重幼儿自由幻想的权利,这也是保护了幼儿的创造天性。

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首先,要开发幼儿的感性思维,引导幼儿想象各种日常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并指导幼儿观察、了解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在其头脑中形成记忆。丰富的各类事物形象,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其次,经常带领幼儿进行参观、游览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增长见识,这样,幼儿就极容易将事物的某些特点串联起来进行想象,而想象力也将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全面发展。再次,要充分利用文学艺术,培养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可运用讲故事、童话叙述、朗诵诗歌、绘画、音乐等激发幼儿的想象,让幼儿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幼儿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