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篮球投篮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导式;发现式;激励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338-01
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学导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法,同时也体现一种教学组织模式,是一种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因素的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为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发智力,发展体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1 学导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分析
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提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和小结。
提示:导入新课,提出本次课的目的与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学:课前预练,课上自学、自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重点,发现难点,自学和教学提供依据。
解疑:由学生自提问题,通过练习与相互讨论或教师辅导进行答疑。
精讲:教师重点讲解、示范,解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演练:课堂上反复练习,课后坚持体育锻炼,力求掌握动作技术。
小结: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掌握“三基”情况,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提出课外练习和下一次课进行预习的要求。
以上的自学、精讲、演练是主要环节,而提示、解疑、小结是辅助环节,各环节的程序应自然流畅,环环相扣的。
2 学导式教学法运用
2.1 学前“导趣”,激发动机: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对某项运动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如在进行篮球――“二步上篮”的教学时,教师应改变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授动作要领,直接指导学生一味地进行模拟练习的教学方式,可利用电教设备,在实施教学之前组织学生观看美国NBA篮球比赛的录像,让学生情绪活跃地进行观看和评论。当录像播放到美国NBA篮球比赛的一些精彩上篮的镜头,特别是一些身材矮小的队员做出精湛的技术动作,在身材高大的队员面前轻松上篮时,学生都会情绪激昂、兴奋不已。这时,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巧妙地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和鼓励:“篮球运动员身材高大固然占有优势,但精湛的技术和战术却更为重要。你们看,NBA最矮小的队员身高只有一米六多,而高大的队员身高却超过2米。虽然矮小的队员站着才与高大的队员齐腰,可他们却敢在如此高大的队员面前漂亮上篮,这不仅仅需要自信和勇气,更需要的是精湛的技术和战术去破解对方的防守。大家只要认真学习,也会有这么成功的一天。”学生听后都跃跃欲试,特别是那些身材比较矮小的学生,受到很大的鼓舞,表示要认真学习,战胜身材高大的同学。这样的引导,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以后的教学莫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2 学中“导思”,诱发思维
2.2.1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去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而创设的。它可以是以设问的方式,也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中引入,还可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题材。如学习立定跳远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觉得什么动物跳得远?”学生通过思索后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答案:青蛙、袋鼠、蝗虫、猫科动物……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起跳前,这些动物会做什么样的准备动作?你们能模仿吗?”学生稍作思考后又继续回答:深蹲、前倾、蹬……这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有注重观察和勤于积累的好习惯,借助这一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内容――立定跳远。
2.2.2 导思学创,实现自我创新能使人快乐,求美能使人愉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去调动知识结构中能解决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并将其重组、建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使之能自觉地去经历生疑、思考、联想、想象的认识过程,最终得到“自我实现”,使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2.3 学后“导果”,不断提高: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运用知识不仅仅是获取进一步学习的条件,而且还能够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积累经验。当然,运用知识不能局限于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还要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等。要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重视学后导果这个重要环节。如学习定点投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投篮并记住10个投篮中投中的个数。接着又让部分投篮动作协调、投中个数多的学生介绍自己投篮的动作要领和经验体会。然后再帮助学生归纳出投篮的动作要领,组织他们进行第二轮的投篮练习并与第一轮作比较。在学生初步掌握定点投篮的动作要领之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投篮的分组比赛。学生比赛结束后,教师可给予优胜者表扬,同时对动作不规范、出现技术上错误的给予纠正。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通过科学分析和总结归纳去获取正确结论的方法,积累成功经验,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3 运用学导式教学法时的注意事项
学导式教学法是“学”与“导”的统一,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导式教学法一般以单元教学为宜。因此,应该制定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设计教材练习的程序,必须依据教材的系统性其动作的原理来编排,设计好学生自学、自练内容,体验动作技术结构的环节,努力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练习。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体育课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过程,要有良好的规范性。学生在听讲解,看示范时,必须有正确的队形和良好的秩序,才能了解教材,了解重难点,正确掌握技术、技能。只有在教学中采用强而有力的思想教育措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启发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练习,才能使学生学得紧张而有序,练得生动而活泼,才能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安全而有实效。如果学生不明确学习目的,不认真听讲解,看示范纪律差,不听从指挥,那么体育教学就难以进行,更谈不上实效性。
2.课前进行充分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的。狭义上的备课是指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我们所说的备课通常仅指狭义上的一部分,它包括三方面: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在这三要素中,课标和教材一经确定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和时代精神,创设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以便更有效地地组织学生“唱戏”。如何让学生“唱好戏”?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知识基础怎样?设计什么样的教学任务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而且在备课中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总之,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学生,由于基础比较弱,所以更要求教师平时备课时更做好充分准备。
3.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增强课堂时间观念。
习惯是养成的。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特别是我们体育课的教学常规,大部分由集合、报告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安排见习生、慢跑热身或游戏热身、徒手操等组成。这些部分我们每次上体育课都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时间为5~10分钟。在这里最少可以节省2~3分钟,教师只要以身作则,不迟到,及时整队,避免不必要的提问时间,带领学生上好头几节课,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方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由于很多时候体育课都需要一个课后总结、回收器材的时间,教师可以课前让体育班长安排每次的器材回收人员。从这些细节教育学生养成节省时间的良好习惯,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优化体育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体育教学重点是一节课重要实现的目标,体育教学难点是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对出现困难情况的预判。一般体育教学重点是从体育教学目标的角度进行确定,一节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难点则更多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个地方比较困难,据此准确找出教学难点。例如:蹲踞式跳远完整技术练习,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原因,快速准确地助跑踏板和快速充分地起跳的结合就是这项技术的难点。体育教学重点可以是一个面,而教学难点则是一个点。例如:如果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那么各部位协调有序地发力则是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可以是一个技术点,也可以是某方面的能力,甚至是意志品质方面。例如:篮球运球的难点一般都集中在控制球的能力方面;耐久跑的难点则是学生克服极点坚持跑完全程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在深刻地分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找出教学难点;体育教学的重点相对于难点来讲比较固定,而难点体现在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中,即使同一教材内容,难点也会因人而定。教学活动中,一旦难点被突破,学生就容易掌握重点,此时原来的难点就不复存在。
5.改革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寓教于乐。
体育游戏在发挥体育教学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在游戏中能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通过模仿各种社会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指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的能力),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学生们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体验合作的愉悦。
以上就是本人在现阶段高效课堂背景下,在平时教学中所彩用的策略,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作为新时期的育教师,应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大胆尝试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时间观念,开创体育教学工作新局面。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仲春.有趣才能有为――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J].林教育:高教,2011(11)
[2] 沙蕾.探析初中体育教学实效性提高策略[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24)
关键词:初中体育;户外教学;体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83-01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发展。而初中体育课是一门可以同时锻炼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课程,所以,初中体育课显得尤为重要。户外教学体验模式对于初中体育课堂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种形式,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偏好的基础上积极应用这一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
一、转变观念,引入户外教学模式
观念往往影响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往往会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学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初中体育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要,积极引入户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现实中,有的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且教学方法单一。所以,初中体育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要让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体现出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克服不足。户外教学模式已经不是新兴的教学模式了,但是要想真正做好户外教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练习。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非旁观者,要避免以往那种教师让学生自由活动一整节课,而教师只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即可的现象。体育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的前提下,还要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最终帮助学生逐渐克服自身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户外体验,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体育课的户外教学体验模式强调其实践性、指导性和系统性。体育的户外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去实践,去练习,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实践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若是体育教学像其他学科一样仅仅限制在课内就会显得十分枯燥无趣,对于好动的初中生来说是完全不能够接受的。所以,体育课堂要到户外去体验和学习,教师可以将室内、室外这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将体育课堂带到户外来进行。例如,在学生对篮球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些传接球和运球、投篮的动作和技巧,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练习了。这种教学模式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趣和实用的。指导性是指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理论学习是对知识的宣导,而户外体验则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二者协调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巩固实践技巧,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户外学习的表现来对教案进行及时的完善和补充。室内与室外、理论与实践,二者是相互指导、相互补充的。系统性是指通过户外体育教学的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和平台,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体育。户内户外的结合可以将体育知识系统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系统地理解体育知识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体育。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特长,找准自己的定位,提升自身的体育技能,成长为具有专长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三、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师生互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对于体育课的户外教学也是如此。但有的体育教师往往只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演示,学生只是听教师的讲解和进行自由练习,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而师生互动的前提则是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想法,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无疑是师生互动的良好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即使自己的想法是错的也不必担心会受到教师的批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学生表现优秀时给予奖励,在学生的表现并不十分出色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增强学生的信心。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是十分有利的,在户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趣味比赛,如篮球赛、足球赛、接力赛等,以增进师生间的友谊。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比赛发现学生的不足和弱点,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在活动和比赛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可以得到培养,同时竞争意识也被激发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一举两得。
四、结束语
初中体育户外教学体验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要应用好这一模式,初中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引入户外教学模式;增强户外体验和体育教学的效果,使得体育教学更具系统性和实践性;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竞赛和活动中锻炼身体和心理,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应用科学,是教育技术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它是指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中的要求,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教学设计是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系统分析方法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教学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等作为其理论基础,以系统方法作为其基本方法与技术。由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历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在众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中,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又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基于此,我试图通过教学设计的五个要素对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加以梳理与分析。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内容,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计划过程,它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系统中诸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媒体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设计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在系统计划过程中,每一步都有相应的理论与方法作为科学依据,从而使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教学问题的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设计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层次,即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可用于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一般情况下,一个较完整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大致包括: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设计、课堂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环节。教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上面的每一个内容都认真分析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一个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设计至少包括如下步骤:第一,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第二,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第三,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教学预期目标)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第四,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并提供学习指导;第五,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即平时所说的练习设计);第六,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三、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与方法
(一)教学设计理念选择要依据新课程,实现“教师如何教”到“学生如何学”
一般的教学设计中,体育教师会比较注重“教”这一部分的设计,而对学生如何学的设计比较少。例如,我以前在进行篮球三步上篮教学时,在课堂中会让学生先看示范动作,然后原地模仿,最后让拿球进行练习。在整堂课中学生出功不出力,只是应付老师,对篮球没有兴趣。后来,我进行了认真思考,认为必须要转变观念,教学设计重点要放在学生学的角度上,改变以往传统上的“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理念。同样还是篮球三步上篮,我在课堂中先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篮球3分钟比赛。在比赛后,我会对学生进行提问:“你在比赛中为什么传球不到位,上篮走步,防守不知道如何去防,有机会投篮投不进呢?”当学生都不出声、低着头时,我就问:“你们想不想改变这些不足的地方?”这时学生都大声说:“想!”我就紧接着说:“那好!你们必须从头开始,静下心来一步步地学习!”就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对篮球练习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通过两次设计的对比,我深深感觉到“学生怎么学,可以怎么学,会怎么学,最好怎么学”的设计理念才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设计理念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教学内容选择要接近最近发展区,实现“学习受挫”到“学习收获成功”
按照维果茨基的解释,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在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假设我们把“真实水平”与“潜在水平”分别称为最近发展区的前端水平与后端水平,那么,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对前端水平的把握。在以往的教学中,因为太强调教师的教,而没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的前端水平的发展,即便是有预习,也常常因为不了解预习的具体情况而不知道他们究竟做了些什么,这样,教师所预设的前端水平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比,不是拖后,就是超前,使得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从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从这一层面来讲,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的新颖度与难易度以及深浅度的安排做到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的“最近发展区”)。这是激发与培养学生课堂参与兴趣的前提之一。实践证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只有那些新颖、难度适中的知识、技能内容才会使学生产生兴趣。所以,我认为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上必须要坚持以适宜培养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最终实现以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信心。如今,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其对体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没有进行硬性规定,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选择原则和选择依据。我认为最为合适的原则和依据应该是根据教材大纲、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器材场地及地域文化特点等加以实施。
1.选择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目标统领教材是新课程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为此,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在选择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时就必须要依据这个理念进行设计,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加以丰富、修正。例如投掷类内容的选择,为了能帮助学生较快地、正确地掌握好投掷动作中的挥臂动作目标,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就可以选择掷纸飞机;为了实现提高学生投掷中出手的速度目标,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选择甩绳内容;为了实现增强学生臂力的目标,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选择单、双手抛实心球的练习内容。
2.选择要利于实效性的实现
教学内容的选择目的是为了教学能顺利实现课程目标,而在实现的过程中实效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也是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比如,在课的准备部分,体育教师往往都会选择游戏化的准备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个内容更应注意其实效性原则的贯彻,因为不坚持这个原则就会导致课堂为了游戏而游戏。因此,建议体育教师在游戏内容选择上应该坚持有效性的原则,要能够为主教材做好铺垫服务,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我曾经观摩过一节技巧课,上课教师的设计就非常有实效性。课堂内容是前滚翻教学,执教者设计了“看天”与“看谁坐得快”两个不同的游戏。可以说,最初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其游戏的选择很普通,可是随着教学的推进,我发现这两个游戏恰到好处的为后面的前滚翻教学做了铺垫性的准备。透析两个游戏,我们会发现两个游戏当中将“低头与团身”这个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巧妙地渗透到游戏内容中,这样不仅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有效地为接下去的教学做了铺垫。所以,我认为两个游戏的选择与设计体现了其实效性。
3.选择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人,是一个时刻都在变化的活体。恰恰就是这个特点,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依据教学对象的水平阶段、生理以及心理特点进行选择。实践证明,同一水平阶段上的学生往往也会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前要深入到教学对象中去认真、仔细地考察和甄别,通过了解学生体育上的兴趣、爱好、态度以及心理特征等,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三)教法选择要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实现从“学生学会学习”到“学生会学习”
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而这主要是教学方法的不科学所致。因此,为了扭转这个现象,教师就要避免为教而教,而应充分去考虑学生的兴趣,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学习,积极参练。我们应将兴趣作为教学质量提高的切入点,从是否有利于学生“乐学”“乐练”为出发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等,最终达成人人喜欢体育课且愿意上体育课的目标。通过教学实践以及相关文献的整理,我认为下面三个方面值得体育教师认真思考践行。
1.留足空间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预设对于教学活动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教师在备课中对课堂程序、师生活动、器材、队型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都应有预设。对于上述的内容,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足空间。这个空间包括了思考的空间、尝试的空间等。空间预设的实现需要教师对预设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加以把握。同时,在教学的切入点选择、重点把握以及教学难点确定方面,教师都要考虑如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例如,耐久跑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跑的方式:定时跑,比一比谁在规定时间内跑步的距离远;定距跑,规定同一个距离,看谁用的时间少;领先跑,小组集体出发,由学生轮流领先。不仅如此,我还依据学生年龄段特点预设了几个问题:“你最喜欢的跑步方式是什么?”“你有自己跑步锻炼的更理想的方法吗?”因此,课堂出现了主动参与、大胆展示的生动局面。学生在积极参与练习的前提下,还自创了各种不同的耐久跑形式,以及运球跑(边运篮球边保持一定速度的跑步)和携手跑(两人或三人一组,手拉手共同跑)。
2.精于探究
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点是教师精于探究,通过探究找到合适的途径与方法。体育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动态性。所以,无论教师的预设多么好,多么具体,都不可能预见到课堂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将课时教案进行具体实施时,有可能你会被想不到的事情或意外所打断。预案设计仅仅是我们对教学流程的一个大致设计与判断,因此,其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课堂主体性体现强度的提高等,对体育课堂教学上的“意外”出现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例如,在蹲距式起跑一课中,两组学生就蹲距式起跑与站立式起跑哪个起跑速度更快产生了争论。哪一种起跑技术能更快、更具有先进性体育教师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假如这时体育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就会打击学生探索研究的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当时我的做法是:一是组织学生对两种起跑的姿势分别进行尝试并基于对比性的比较,二是组织学生小组间采用不同的起跑姿势进行起跑比较。通过两次不同的探究形式,请学生观察起跑前几米哪种起跑姿势可以使运动员的速度更快。
3.预设与生成
全面发展是教学设计较高的要求,其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还包括了学生学习目标方面。这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得也是非常明显的。我认为仅仅辨证认识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更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具体的教学中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和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辨证关系。例如,在不同形式的传接篮球练习中,有的学生提出要求采用分组打比赛形式来进行传球练习。在学习篮球传接球技术阶段,如果采用篮球教学比赛,学生往往注重抢断、运球、投篮等,传接球练习的机会减少。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比赛中只能通过传接球、原地运球和投篮等方式进攻或攻防转换,不能运球。在比赛中,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传接球方式进行进攻,学习兴趣很高,有效地促进了传接球技术的掌握。师生互动,情景交融,学生在民主与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出了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性,营造氛围,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造性。
(四)教学组织形式选择要强调有序性,实现从“规整性教学”到“灵活教学”
“有序性”是指教学组织要严密,包括场地器材的安排要简单、经济,以便于操作和组织教学。课堂教学过程要井然有序,一气呵成,不能有杂乱无章、停停绊绊,更不能出现教学中断的现象。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有目的,活有目标”。如发现有些非常内向,同时活动能力也比较差的学生,我就会帮助他们找到与他们关系比较要好的,也比较热情的学生那组,让他处在一个爱动、爱玩、热情的群体中,其同伴会热情地邀请,用友好的态度陪其一起玩,久而久之他就会产生运动的欲望与兴趣,自然而然就会融入其中。一线教师只有着眼于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更为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他们动体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1.设置弹性标准,运用分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教师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由于班级中学生身体素质有差异,因此,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就要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在体育课中运用分层教学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水平前滚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难易不同的四组练习方法:1组,有斜坡的前滚翻;2组,正常的前滚翻;3组,有宽度限制的前滚翻;4组,有远度限制的前滚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这样的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起到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组织,生活活泼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大多比较喜欢上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往往具有求新、求异的需要,即对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喜新厌俗。因此,我们要把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新颖。如让学生做准备活动时,我们应杜绝单一无味的练习,而应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一些花样,如游戏性比赛、新颖的体操或舞蹈,也可配上优美的音乐伴奏,这样更能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完成练习。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及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3.创设竞争氛围
学生的特点是争强求胜,渴求表现自己,因此竞争是体育的最大魅力所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竞争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学生在竞争中展示自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竞赛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如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反应、比质量等。竞赛结束时,教师必须进行小结和讲评,表扬优胜者,以示鼓励,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学生,教师则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争取再赛时胜利。
(五)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要注重激励性,实现“教师主体”过渡到“学生主体”
1.激励要讲究适时
我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案例,至今还记忆犹新:校内实心球公开课结束后,我告诉学生将实心球放到指定地点,所有学生争先恐后地跑到指定地点把球胡乱一扔就回来了,地上的实心球放得杂乱无章,有的还放在指定地点外。没想到学生李xx(平时爱欺侮同学且屡教不改的一个学生)最后一个过去,一声不响地把地上的实心球收拾得整整齐齐。我当时真的被感动了,马上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他,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为他鼓掌。下课后,我又专门找到他进行了进一步的谈话,从此,他的体育锻炼更积极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第二学期被同学们推选为体育委员,成了我的好助手。可见,适时激励和表扬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学生面临困境时,表扬如一针强心剂,能让他振作起来;当学生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之中时,表扬如黑暗中的明灯,能让他重燃希望。
2.激励要讲究适度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过了就会起到反作用,评价也是如此。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一定把握好对学生表扬的分寸。表扬是对学生的正向肯定与及时鼓励,然而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反向评价。理想的评价与表扬应该做到:言如其实,恰如其分。过轻表扬会令受表扬者失望、泄气,过重的表扬会使被表扬者产生自满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激励性表扬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想好措辞、准确表述,控制好表扬的度。
3.激励要讲究策略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点拨导向性和解惑释疑以及激励表扬等功能,同时还能激活体育课堂教学的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具有一定的活力。教学对象是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其优秀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所以,教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例如,当发现学生的不足时,教师有时需要通过委婉的形式加以评价,有时需要用幽默的措辞进行表达。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积极地、大胆地探索域实践,适时地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
4.激励要有促进性
差异是现实的,课堂上学生的动作也不可能每次都尽如人意,当学生的动作出现问题时,一些教师就急于换人来作该动作,他们以为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怕如实地评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教师应该考虑的是既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又巧妙地给予鼓励表扬和指点,让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获得进步的动力。如跨越式跳高教学中,一个学生在起跳的时候,动作没做到位,摔倒了。其他同学都哈哈大笑,使他有些沮丧。见此景,我马上说到:“同学们不要笑,其实××同学并没有做错什么,仅仅是动作没有到位。同学们再仔细地想想刚才老师的示范动作。××同学,我们相信你可以的,对吧?同学们,我们一起给他鼓掌,加油!”这一番话加上掌声,促使××学生站起来,再次走到起跳点。第二次他终于做出了漂亮的过竿动作。可见,有效评价能给学生学好体育的动力,可让学生明白准确掌握技能的重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有所建构,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四、结语
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技能。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对症下药,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更好地掌握技能,促进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鹏.王书栋.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2.毛振明赖天德.论“现代评价方法”与“传统评价方法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10(6).
3.吴健.新课程下的有效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11(7).
4.张加军.吴海鸥.论有效体育教学及其策略[J].四川体学,2008(12).
5.金晓峰.论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J].浙江体育科学,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