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乡土美术 学校美术教育 意义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125-02

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达,西方出现了渴望远离工业城市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也提出回归大自然。中国的艺术家们在短暂的追慕西方现代艺术的余晖后,认识到割裂民族传统、逃避社会现实的作品已经失去了读者,只有找到本土艺术的根基,才能培植出民族艺术的参天大树。于是,他们在艺术领域展开了回归深广厚重的民族文化土壤的寻根之旅。再次踏上生我养我的这块乡土,我们定能探寻到它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

一、乡土美术的内涵

提起乡土美术,我们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民间美术,它们都含有指代那些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的意思,因为它们既有概念上的差异,又有着内容上的相同或联系。

“民间美术”是由“民间”与“美术”两个概念组成,作为“美术”的限定词的“民间”指由平民、常民或劳动人民自行组织、创造和拥有、享用、管理的东西,它界定了这种美术形态的创造环境、创造主体及接受对象:民间美术是生长和发展于传统下层民间社会的,其创造主体是包括一般劳动者、手工艺人等在内的劳动群众,接受对象也是平民百姓。

“乡土美术”中的“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人们出生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由于长期的居住和生活,人们对该地方产生了特别深厚的感情并受其影响。“乡土”的概念范围通常会随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乡土美术”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尽管民间美术与乡土美术在内涵与外延上存在差异,但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乡土美术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属于民间美术,因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大多根植于农村社会,创造这些作品的是以乡村民众为主的劳动群众,同时,民间美术又包含着各地群众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正是不同地域的乡土美术构成了民间美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异彩纷呈的形态。

二、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1.乡土美术能为现代设计教学、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乡土美术中的一系列绘画观念、艺术形式能给美术教育以借鉴――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强调色彩的对比,大胆使用纯色;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多视角形态的刻画、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追求强烈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这些都将给我们广开思路,寻找创作的灵感。

“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设计师”是现代设计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本土特色文化中非常多的元素、理念和信息可以为设计所用,为诸如建筑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各个方面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因为大量的乡土美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为了审美需要而创造的,相反,是人们创造的日常生活用具、民俗活动用品、文化传承用品,这种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统一、实用特质与审美特质的完美结合正是设计的最高理念。乡土美术造物思想中的对于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对材料的选择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来源于自然同时又适应自然,与环境相协调,这种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采取的态度――尊重自然,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统一,是我们倡导的“绿色设计”的宗旨。

2.乡土美术能丰富课内外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

结合乡土美术资源,学校的美术教育能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如将乡土美术中的文物古迹用于欣赏教学中,也可将欣赏课带到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之中,与写生课和创作课相结合。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或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庆典活动,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3.乡土美术是审美教育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教材

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乡土美术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生活中的美术,是以审美的方式生存于世的生动体现。以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如今天这样丰富,但精神生活并不贫乏。乡土美术中的生产生活设施、日常用具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今天我们在美术展馆看到的东西,被我们供奉为杰出艺术品的东西,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样说来,那时的人们活得离艺术更近,与艺术更容易融合。我们从小生长在家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美术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情境”。

4.乡土美术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各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马洒的洞经音乐本身就是戏剧形象,这些往往是与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另外,乡土美术也综合着文学、、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乡村美术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乡土美术能为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土文化 传统性 困境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实施主体和惠及的主体是农民,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程度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成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农村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乡土文化是乡村特定区域环境下的文化积淀,反映特定时代、特定区域民族传统文化及乡村经济社会状况。在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乡土文化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

一、乡土文化的概念与价值

说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豍那么,在乡土社会产生的文化就是乡土文化。

(一)乡土文化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一种孕育于几千年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乡土社会,依赖于乡土社会,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农民本土文化体系,其实质是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它是维系当地人民群众共同生活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如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村民治理方式、娱乐方式、传统礼仪习俗、对土地的感情等。

(二)乡土文化的价值。

乡土文化作为特定时期不可替代的区域文化形式,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区分作用。由于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乡土文化,因不同的乡土文化而带有不同的传统性,这足以将自己所处的乡土文化与其他乡土文化明显的区分开来。二是社会认同作用。乡土文化是乡村特定区域环境下的文化的长期的积淀,对在共同乡土文化中生活的居民具有较强的社会认同与整合作用,对维系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规范作用。“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是在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基础上形成的,它适应于血缘或宗法式的小农经济,这种文化核心是‘礼’。豎“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成为调整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乡土文化的困境

乡土文化孕育并依赖于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乡土社会,根植于传统性,所以当传统的乡土社会解体时,乡土文化也将随之消亡。

(一)乡土文化区分的困境。

保守落后等特性是乡土文化与生俱来的,而这恰好与以先进、开放为特性的现代文化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乡土文化的面临严重的威胁。人们想要保存自己的乡土文化,就不会去改变乡土文化下的社会和生活;而现代化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大地刺激了广大的农民,想要生活的更加幸福,他们就必须抛弃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得不舍弃熟悉的乡土文化,追求接受现代的生存方式。

(二)乡土文化生存的困境。

本身固有的传统性,使得乡土文化在开发上存在诸多难题:乡土文化资源地域分布分散;流传断层和人才缺失;不能有效发挥经济效益。而市场化对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也有要求:乡土文化能够实现资源规模化、传承的连续性、经济价值。传统性和市场化的不同要求使得乡土文化的资源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乡土文化的生存一定要传承其固有的传统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又企图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在传承乡土文化时,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市场化。

(三)乡土文化认同的困境。

我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包括其生存的状态、呈现的形式、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世界观的认同。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可供广大农民选择、认同的文化种类越来越繁多,当广大农民不再自己所属的乡土文化产生认同时,那么,认同困境就会降临乡土文化。

三、乡土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出要求“必须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豏这无疑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遇。

正确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关系,使乡土文化在传统性与现代性在斗争与统一传承与发展中。乡土文化的传统性,是长期以来特定区域的居民留传下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传承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做的是赋予乡土文化一定的现代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努力实现其经济价值,使之成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乡土文化即应保证乡土文化传统性的前提下,实现乡土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一是要保留并保护好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在开发与利用乡土文化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抛弃其与生俱来的、最根本的传统性。

二是充分挖掘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打破乡土文化资源的分布分散性局限,赋予其市场经济下的气息,能够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是实现乡土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以传统性为内容,以现代性为形式,将乡土文化予以传承。另一方面,以乡土文化传统性的方式,赋予现代性的内容,将乡土文化予以发展。

总之,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生存与发展对乡土文化来说是不易的。乡土文化作为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其重要的价值,保护好传承好乡土文化,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

(作者:齐鲁工业大学12级中国化研究生)

注释:

豍.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6.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土情怀 语文教育 返璞归真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03

所谓乡土情怀,即基于自己熟悉的故乡的风土人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高尚心境。它的核心要义在于“人文”,表现为三个鲜明的特征:对“土地”的悦纳,对“家”的牵挂,对“自然”的回归。

乡土情怀的人文性与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为语文教师引领学生汲取民族文化的丰富营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价值取向和情感保障。

一、从语文资源层面看,乡土情怀既是自然资源又是人文资源

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的学习和实践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等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情怀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曾感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同样,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走进生活,多读、多说、多听、多写。所以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思考场所,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场所。而且这样的场所不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外延扩展至生活的外延,开掘学生的语文学习之渠,引入生活源头的“活水”,构筑语文学习的“学堂”。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资源意识是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敏感是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保证。所以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放眼社会,走进生活学习语文。对于教材中涉及的乡土情怀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挖掘其中所含的民俗文化,听民歌、看戏曲,参观古桥、抚摸一棵古树、闲逛一条小深巷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家乡民俗文化的魅力。当然,如果能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远足,如到湘西过“端午节”,到古运河一带进行“本命年的回想”,到寒山寺体会在“枫桥夜泊”中抒发孤寂的心情,等等,都将会更大程度融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并发挥其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实践与熏陶功能。

二、语文教师具备丰富的乡土情怀,积淀人文素养才能构筑语文教学人生,促进专业成长

乡土情怀是一种涵养,蕴含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维水平、情感态度、思想品格等多种因素之中,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通过主客观因素的长期交互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教化。

对于如何构筑语文教学人生,促进专业成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好学,广泛涉猎文史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在长期的繁忙琐碎的学校教育工作中,自己看书提高的时间很少,因而出现知识面过窄、教育理念老化、教育手段落后等种种问题,很多教师长年累月所看的只是语文教科书、教辅资料,自身文化气场不强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严重阻碍。语文教师从事的是母语教学,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所以,既不能远离我们的语言文字的根本而让一些外国的貌似先进的概念术语来左右我们的语文教学,消减我们的乡土情怀,又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怀揣时代和历史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构筑自己的语文教学人生之路上经由语言的艺术形成教育的艺术。

三、给学生奠基一生的语文底子,就要引导学生返璞归真,建立民族文化的尊严

周国平说,所谓语文水平,“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阅读和写作是语文的底子,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时空的聚焦点,着力构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时代精神的交汇点,让语文课成为教师和学生情感沟通、思想交锋的心灵驿站。这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理想境界。这个“璞”就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并以此为情感根基的乡土情怀,“真”就是有尊严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入血脉里的生生不息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土景观;风景园林;景观营造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园林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牺牲和放弃了很多本真的东西。乡土景观元素来源于乡村生活、来源于自然,朴实无华,但却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并蕴含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地方精神,不同地域之间的乡土景观元素保持较为明显的差别。我们认为,从平凡的乡土景观元素入手,去发现其朴实的美和透露出的真情,进而对当前的园林创作活动提供思路,应该是一件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事情[[[] 孙新旺,王浩,李娴.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8(8):37-40]]。

1 乡土景观的概念和内涵

《辞海》中对“乡土”的解释为“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可见“乡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域概念。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 2005,23(4):123-126.]]。其内涵可扩大为自然风光、乡村田野、乡土建筑、民间村落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具有自然、社会、文化3个层面。

2 乡土景观在现代园林中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的压力,环境污染的加重,民俗民风的缺失,对乡土文化的保持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保护乡土资源,挖掘乡土特色,已成为园林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以自然简朴的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营建具有乡土意境的景观,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1)从精神性角度来看,乡土景观使自然要素和土地条件得到灵活运用,在遵循人性化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实用性、耐久性以及亲和感的景观,而且传统乡土意境所呈现出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祥和景象,使人产生亲切安逸感;

(2)从审美性角度来看,乡土景观本身具有的乡野风情,通过艺术手法加工后会展现出强烈的感染力;

(3)从社会性角度来看,乡土景观来源于当地人的生活经验,是对历史文脉的延续,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感受,给人强烈的归属感;

(4)从生态性角度来看,乡土生态系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多样的、生物可以生存生息的系统。

3 乡土景观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原则

3.1就地保护与自然生态原则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业用地逐渐被纳入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变为城市开发用地。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上原有的田园景色、村落格局、乡土风貌,应该在合理的规划指引下得到必要的保留和延续。这是传承本土特色、延续历史文脉的根本原则之一。

乡土景观依托于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是当地自然生态的最根本体现。在整体上,乡土景观不能独立地存在于环境之中,而应该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周围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维护与促进作用。只有这样,乡土景观才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并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3.2异地更新与协调一致原则

当乡土景观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遭到破坏并逐渐消失时,为了保留并传承地域文脉和场地记忆,需要对乡土景观进行异地的重塑与更新。在重塑与更新过程中,必须把握协调一致的原则。

首先,乡土景观汲取了大自然的营养,取材于当地生活,充分体现了人类崇尚自然的精神。因此,城市园林建设应将乡土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协调景观与自然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谋求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次,乡土景观建设需要与城市景观协调一致。乡土景观体现了城市建设形成之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朴素的精神信仰,它与城市景观相互区别。但是,运用在城市园林中的乡土景观却不能与城市景观格格不入,而需要融入城市环境之中,与城市格局、景观风貌、文化氛围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寻求城市建设与本土特色之间的长久、健康的发展。

3.3因地制宜与体现特色原则

乡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发展深受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文化形态以及民风民俗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差异巨大、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和乡土景观。因此,设计需要立足本土特色,充分考虑地方性因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地位和作用,因地制宜的探求切合本土特色的景观设计方法,从而延续地域文脉,体现本土色。

3.4利于操作与经济可行原则

乡土景观的创作是为了在城市园林中进行有效表达,设计的可取性和操作性促进社会认可度,是衡量设计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合理乡土景观设计应该遵循利于表达、利于施工操作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能保证设计意图切实有效的落实到城市绿地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另一面,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动,资源与经济的有效节约成为衡

设计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城市园林中进行乡土景观建设,必须强调用少的人力资金、消耗最少的环境资源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改善人居环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 乡土景观在现代园林中的营造要点

4.1 乡土景观的保留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乡土景观正逐渐被城市建设的浪潮所吞没。对于城市内部或者城市边缘那些有幸被保留下来、尚未开发的乡土环境,我们首先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对乡土景观进行保留与更新,使其在适应城市氛围和现代功能需求的同时,保留乡土格局与乡土韵味,传承当地的历史文脉。

乡土景观中具有生态效益的山水格局、自然植被和动物资源,应该成为保存的首要对象。它们塑造了城市的自然景观风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空气净化、水源涵养和动植物资源的丰富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乡土景观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聚落空间、景观小品、历史遗迹等也需要被保存及传承。

4.2乡土景观的更新与利用

乡土景观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容易与大众产生共鸣等等特点都表明了乡土景观的活力与生机。但其在表现形式及功能上与现代园林还是有所不同,因此在营造乡土景观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其的更新与利用。

(1)自然要素的更新与利用

乡土景观中的自然要素,例如地形、水体、动植物等,在保存的基础上,以不损坏其基木功能和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合理的改造利用,并通过引入新的使用功能,使其满足现代城市园林观赏、游憩、利普、教育等多种需要_

(2)空间的上的更新与利用

要创造给人以亲切感的乡土景观,首先要避免产生超过人性化空间尺度的设计。以人性化的空间尺度为基础是乡土风景给人以踏实的归属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 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幸.乡土景观设计手法[M].李树华,杨秀娟,董建军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这种人性化空间尺度,不仅仅反映在对超大规模广场和建筑的摒弃上,还反映在人性化空间尺度的高树、适合不同游赏需求的道路宽度上。

(3)历史文化的更新与利用

乡土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脉等信息内容。它们一方面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演变,另一方面反映了当地人们在适应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付出的辛劳、汗水和智慧。正因为这种特殊的文化与氛围,造就了乡土景观的独特的魅力。但同时历史文化与传统映象的表现形式与功能也需要结合现代园林的发展与功能逐步更新。如结合现代雕塑、场景再现、抽象艺术等现代园林手法用抽象或具象的方式表现乡土景观的特点,也成为其历史文脉传承的一部分。

4.3 乡土景观的地域特色营造

乡土景观是根据历史的积淀逐步形成的。具体的乡土元素涵盖广泛,包含乡土材料、农耕器具、乡土建筑、农事项目、历史传说、风俗民情等。而表达地域特色的方式不外乎两种:其一、适当的合理再现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可以唤起人们对于地域的认同感,例如以乡土建筑为原型的茶室、凉亭,乡土生活器物和场景的模拟重朔等。其二、对这些具象或者抽象的地域特色元素加以提炼,吸收其精华,再加以转化润色,将各种相关的符号和元素灵活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增加了文化厚重感,延续了历史文脉,创造出无法复制的有地域个性的景观,也加深了群众的归属感。

4.4 乡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乡土生态系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多样的生物可以生存生息的系统,包括多孔隙地面、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环境的循环力与自我恢复能力、低负荷环境、人与自然、生物的共生等方面[[[]李树华.利用绿化技术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的原理与手法――以日本兵库县淡路岛“故乡之森”的营造为例[J].中国园林,2005,(11):59-64.]]。而正因为乡土景观拥有这些特点,所以乡土景观营造时应当考虑通过不断的转变及更新使其可以进入持续发展的阶段。

4 结语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一、乡土美术的内涵

1.乡土美术与民间美术的区别与联系

“乡土美术”中的“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人们出生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由于长期的居住和生活,人们对该地方产生了特别深厚的感情并受其影响。

“乡土”的概念范围通常会随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对于长沙人来说,长沙是其乡土,此人到了外省,则湖南可算是其乡土,有一天他走出国门,则整个中国都可算是其乡土。但是,一般意义上的乡土的范围最小可具体到乡镇,最大不超出省的范围。因此,“乡土美术”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

2.乡土美术的内容

乡土美术的内容极为广泛。

首先,它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大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存在,是最广泛的审美对象。

其次,当地群众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是构成乡土美术的主要内容。这包括生活中的用具如陶瓷器皿、竹木器皿;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用于衣饰的印染花纹、刺绣;用来装饰生活空间的剪纸、织锦、绘画、儿童玩具如泥塑、面塑和娱乐戏曲中的皮影、木偶等;在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如元宵、清明出现的花灯、风筝,婚丧嫁娶中用来渲染气氛的物品等;用于中的各种神的雕像如财神、观音和各种门神版画等。

二、乡土美术的意义

人类学家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间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泉源,以及充满分歧和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我们迫切需要了解人类的多样性,文化人类学研究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他们最后获得的智慧就是多样的智慧。从人类差异的研究,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新可能性会产生灵感。”多元文化的形成是单个的地域文化和谐共存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多元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生活中会受到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空间位置及特定文化心理结构的制约,因而在文化上会表现出地域差异。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因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

民间民俗习惯,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容易被其他形式的文化所同化。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介绍乡土美术及各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美术,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审美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持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包容多元文化的意识。

三、重新认识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将乡土美术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这对于乡土美术和学校美术教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与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贯彻实施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给城市与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1.乡土美术能为现代设计教学、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东西方的艺术家都善于从原始艺术、民间美术、甚至异国美术中吸取营养,从而寻找到创新的突破点。乡土美术中的一系列绘画观念、艺术形式能给美术教育以借鉴──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强调色彩的对比,大胆使用纯色;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多视角形态的刻画、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追求强烈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这些都将给我们广开思路,寻找创作的灵感。

2.乡土美术能丰富课内外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

乡土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剪纸、泥塑、面塑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