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的总体规划

网络的总体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的总体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的总体规划

网络的总体规划范文第1篇

1.1分析医院信息工程的总体规划

在医院信息工程的建立过程当中,信息工程的总体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于是,现对医院信息工程的总体规划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1)选择多名有能力且个人素质比较高的医院管理人员组建成一个总体规划团队,并让医院高层领导担当团队的队长,比如:院长、副院长等,然后制定出相应的信息工程项目单。

(2)收集医院所有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医院所有的信息包括:医院各部门的信息、医院信息工程建立的信息、医院开展的各类活动的信息和医院数据库中的信息。

(3)设计出一个能够表现医院现状的模型。设计这个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让总体规划团队的所有成员能够更为直观的对医院的构造和各个组织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来做出一个更为全面的总体规划。

(4)对医院的信息进行分析。对上述的医院模型进行分解,从中探究出医院业务中的有效信息,然后确立医院信息工程中所有实质性信息之间的关系。其中,实质性信息包括:每位患者的信息和医院所有工作人员的信息。

(5)分析“医院环境”的现状。这里的“医院环境”并不是医院自身所处的环境,而是医院信息和技术这两方面上的环境。其中,医院信息环境分为:信息的保存和整个工程系统,对它们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它们在总体规划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而技术上的环境则指的是:医院所有的基础设备,比如:软件设备和硬件设备等,对它们进行分析是为了给架构医院信息系统做更好的准备。

(6)架构医院业务的整体结构。对各类业务信息进行分析,然后架构出医院的整体业务结构。(7)建立各种设备的配置。它的实现原理是:配置医院信息结构中所有的基础设备和通信用的设施。

1.2简析系统设计

医院信息工程系统设计所遵循的原则是:可拓展、真实性、准确性和发展性。可拓展医院的业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增加,这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拓展或者增加系统的设备等,以便让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真实性。医院的信息系统必须要具备真实性,否则将会给医院工作人员和每一位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甚至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准确性。医院信息工程建设的前提条件是系统设计的准确性。系统设计准确性的作用是:一,确保整个信息系统不受外来的侵犯;二,及时的排出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影响;三,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对故障设备上的信息进行处理,以确保信息能够正常的运行。发展性。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医院信息系统也要具备发展性。因为,只有让医院信息系统具备了发展性,才能满足信息化时展的需求。

1.3分析医院信息工程系统的整体架构

医院信息工程系统的整体架构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软硬件设备、网络设备、数据库和网络操作系统。软硬件设备。软硬件设备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软硬件设备进行选择的时候,最好能够选择同一家企业的产品,比如:Cisco企业。网络设备。在网络的选择上,最好选取快速以太网。因为它能够对交换机里的数据帧进行快速的两个以太网之间的相互交换。而且,快速以太网的全套设备在价格上也比较低廉,这就大大降低了医院建立信息系统的成本。数据库。数据库的种类分为很多种,但是相比之下,最好还是选择微软公司的SQL。网络操作系统。随着Win7、Win8操作系统的出现,它们被广泛的应用到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但是这两种操作系统却不太适合医院信息系统,因为它们的操作比较复杂,而且安全性能也比较低。因此,就要选用比较传统的WinNT操作系统,因为它的操作极其的简单,也容易作人员掌握,同时它的安全性能也比较高。

1.4分析医院信息工程给医院产生的影响

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医院信息工程,可以给医院带来许多的效益。现对医院信息工程给医院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将其简单的概括成以下几点:

(1)实现医院的信息化。

(2)促进医院的发展。

(3)提高医院的效益。

(4)拓展医院的业务流。

(5)让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

2结语

网络的总体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城配网 配网自动化 总体规划 建设原则 实施

1.配网自动化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配网自动化就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配网实时信息、离线信息、用户信息、电网结构参数、地理信息进行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和配电管理,集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生产管理为一体的系统。配网自动化的功能应包括配电网络的数据采集与控制(SCADA),馈线自动化(FA,即故障定位、隔离、非故障区段的供电恢复)、负荷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配电应用分析(PAS)等。配网自动化能够实现配网线路故障的快速排除,缩短配电线路故障停电时间,为配网运行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配网运行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客户服务水平,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是配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配网调度自动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整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包含了四个主要环节:配电网络、配电终端、通信系统、主站系统及网络。

2.配网现状及存在问题

配网自动化的实施必须从配网网架结构、配网设备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2.1配网及设备存在问题

2. 1 10kV线路方面存在问题

1)早期的电力规划远远落后电力负荷的增长,造成线路长期过载运行的“卡脖子”现象。

2)配网网架需进一步加强,10kV线路环网率较低,配网供电可靠性及灵活性需进一步提高。

3)线路互供能力较差,由于站与站之间联系线路不足,且个别线路因没有装分段开关而影响联络供电。部分10kV电缆线路,部分由于不能分段运行给供电方式带来极大局限性。

4)线路长,变压器和分支多,常常是一点故障导致全线路的停电,并且故障点难以快速发现,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2.2配变运行存在问题

1)存在配变重载,超载现象,变压器负荷随季节变化大造成非经济运行,三相不平衡现象比较普遍。

2)变压器厂家众多,质量参差不齐,存在99年农网期间变压器漏油情况较多。

3)高耗能配变仍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供电质量和线损率。

2. 3 10kV开关设备存在问题

1)10kV线路分段及支线开关数量不足,难以减少线路在设备检修的停电范围和缩短线路故障的检修时间。

2)还存在部分的少油开关,普遍残旧,且渗油现象较多,由于缺乏正常性维护,部分较难操作,存在安全隐患。

3)存在SF6开关防锈蚀差,密封性差,操作失灵等共通性问题

3. 配电网自动化总体规划及建设原则

配网自动化基本处于摸索、起步阶段,配电网络和设备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网络环网率低,线路互供能力差,卡脖子线路较多,大量高能耗变压器及重载、过载线路需改造等。

根据配网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规模实质性配网自动化建设还为时过早,当务之急是构建坚实、合理、灵活的一次网架。配电网自动化最基本的条件是应具有结构合理的一次网架,具有一定的备用容量和足够的负荷转供能力,具有较为可靠设备。配网自动化实施应充分尊重配网一次的现状,不宜为实施配网自动化而对一次网络有较大的改造、变更。宜结合配电网的实际问题,做好近期及远期统筹规划,在原有配电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优化,使其逐步具备实施配网自动化的条件。结合技术和经济性分阶段投资和实施、分技术层次推广配电自动化是一个有效的好办法。配电自动化的分阶段实施,在初期应首先制定一个总体方针,以确定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原则和实施步骤。

3.1 配网自动化总体规划

1、配网自动化应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供电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为目标;首先实现10kV中压馈线自动化,对配网进行实时数据采集、馈线设备监控;数据分析、处理、报表生成;故障检测定位、隔离和网络重构,实现缩小故障范围、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目的;

2、配网自动化的规划应在满足下列条件下进行:电源容量及布点合理;10kV主网架规划定型或基本形成,线路间具备相互联络的条件;线路供电能力可以满足规划期负荷增长和负荷转带的需要;线路参数、负荷资料等基本齐全;

3、配网自动化规划应遵循“统一规划、局部试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应与城网规划结合,根据地区、网络特点统一考虑,制定好计划,先选择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搞好配网自动化的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分步实施;

4、配网自动化建设应结合实际,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同时要近、远期结合,考虑升级和发展,新上设备应具备先进性和实用性,采用开放式系统,能与多厂家的系统综合集成以满足实时性要求,并留有扩展和升级的余地,避免重复建设;

5、规划注意几点:

(1)配电网上使用的设备,如柱上开关、环网柜、开闭所的开关应预留实现配网自动化技术要求所需要的驱动操作的功能,并预留实现就地取得交流电源的条件和在失去交流电源后的电源维持的设施。

(2)在敷设电力电缆的同时,要预埋通讯电缆的管孔,避免以后实施配网自动化时产生多次开挖。

3.2 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原则

3.2.1 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应遵循“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分析现状,优化设计;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信息共享,增强效益;充分利用,适当改造;领导重视,专业协作”原则

3.2.2 在进行本地区配网建设和改造的规划设计时,应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规划设计纳入其中,统一协调配合,以保证改造后的配网在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以及技术与经济效益等目标指标的实现。

3.2.3 配网自动化建设应以配网调度和生产运行为应用主体;以挖掘资源和整合信息为重要手段;以全面提高配电运行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认真规划,突出实用,分步实施。

4. 配网改造及配网自动化实施的注意事项

4.1 配网改造应进行总体规划,并具有前瞻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配网建设和改造的规划设计,应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规划设计纳入其中,设备的选择也应考虑到今后配网自动化的发展,避免今后为实施配网自动化又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换,造成严重浪费。

4.2 配网站点分布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架空线、柱上开关、杆上变压器将逐渐被地下电缆、开关站和箱式变压器所取代,相关的规划建设应提前与政府规划部门沟通合作,拟定方案,及早预留电缆沟道以及开关站、箱式变压器和电缆分接箱位置,并留有足够的裕度。

网络的总体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枢纽,锚固,原则

1.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是大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骨干,是大众化、大运量、独立专用轨道的城市客运系统。自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在伦敦诞生以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46年的历程。我国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规划建设地铁,但真正开始规模化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还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时期,截至目前,我国有40余座城市在建或筹建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已获批的15座城市规划在2015年之前建设1700km的城市轨道交通,加上目前在建的线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将超过3400km[1]。

考虑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超常发展速度,以及对城市建设和规划发展明显的导向作用,必须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进行合理的规划及优化。

结合不同的城市特征和经济发展背景,创建一个等级划分明确、编织质量良好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将对城市活动和城市功能的发挥呈现出巨大的支撑作用,对优化城市用地空间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规划线网中,多种交通模式相互衔接的大型换乘枢纽对轨道交通线网骨架和城市发展具有“锚固”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线网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枢纽锚固全网”的轨道交通网络优化理论的作用,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进行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是城市交通网络规划的一部分。从总体上讲,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是宏观控制性规划和指导性的实施规划,也是近远兼顾的长远性规划。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总体规划、支持总体规划、超前总体规划、回归总体规划”。

具体来讲,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时应遵循如下原则[2]:(1)线网中的规划线路走向应与城市交通中的主客流相一致。(2)线网规划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并适当留有发展的可能性。(3)规划线路要尽量沿城市干道布设。(4)线网中的线路布置要均匀,线网密度要适当,乘客换乘方便、换乘次数少。(5)线网要与城市公共交通网衔接配合好,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乘客提供优质交通服务。(6)线网中各条规划线上的客运负荷要尽量均匀,避免个别线路负荷过大或过小的现象。(7)在选择线路走向时,应考虑沿线地面建筑的情况,要注意保护国家重点历史文物古迹和保护环境。(8)车辆段(场)是快速轨道交通的车辆停放和检修的基地,在规划线路时,一定要同时规划好其位置和用地范围。(9)环线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10)在确定线网规划中的线路修建程序时,要与城市建筑计划和旧城改造计划相结合。

3. 线网优化的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

3.1 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的含义

“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的轨道交通网络优化理论是指在进行线网优化时,首先应根据交通集散点的分布情况,确定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枢纽的布局,然后根据枢纽布局调整网络,以满足各集散点之间的交通联系。

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非常类似于铁路选线中的坚持重大工程优先选址原则。“重大工程优先选址”的选线原则是指在首先进行多方案比选确定重大桥梁、隧道工程的位置处于优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再进行两端连接线路方案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比选,这样选择确定的线路方案才具有可行性、可靠性[3]。

3.2 坚持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的意义

坚持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对于支持城市总体规划战略发展、支持交通发展战略的实现、保障出行时间和高度可达性、改善城市居民出行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日趋完善,网络效应越加明显,坚持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更为重要。如图1所示的北京市2050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棋盘+放射状”的网络已经形成,重大节点(枢纽)数目较多,在线网优化中更应该坚持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

3.3 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涉及的主要问题

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确定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重大节点(枢纽)的合理位置,在枢纽位置基本确定、线网被锚固之后,可能会涉及其它一些问题,例如如何规划高质量的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局部线路走向的调整、端部延伸以及与国铁的衔接等。

(1)重大节点(枢纽)位置的合理确定

在线路基本走向确定之后,利用大客流集散点(大型住宅区、商业中心、娱乐中心等)、交通枢纽(公交枢纽,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和换乘站点等及进行线路锚固尤为重要。这样不仅充分体现出轨道交通“以人为本”的换乘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出轨道交通网络功能与方便、快捷的服务特色,而且为线路走向的深化提供了依据和基础。例如,上海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4],将上海南路、八万人体育场、徐家汇、人民广场及铁路上海站等大客流集散点作为必经的控制点,为解决上海火车站至漕河泾的南北客流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 北京市2050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

(2)规划高质量的轨道交通换乘枢纽

重大节点(枢纽)位置确定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规划高质量的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在优化线网连接性的条件下,采用至少汇集两条以上轨道交通线路形成大型换乘枢纽结构的理念,以便优化乘客出行的可能性和便利性,有效支持城市的发展,贯彻落实交通引导发展(TOD)的模式。

另外,为了缩短线路间换乘的距离,提高换乘的便利性,方便枢纽工程的实施,有必要优化换乘枢纽的组织,尽可能使线路同层布设,减少换乘的层面,控制车站埋设深度。

(3)局部线路走向的调整

根据重大节点(枢纽)的位置情况,可以对线路的局部走向进行调整。调整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一些其它原则,如保护历史性建筑和一些标志性建筑、结合三维开发保护空间、结合地形、地质现状等。

(4)端部延伸以及与国铁的衔接

轨道交通线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轨道交通线路依据城市规划及城市发展状况,应当考虑线路端部有无延伸条件。另外还要考虑能否和国铁衔接的问题,有条件时可与国铁直接衔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国铁之间的资源共享,无条件时要考虑远期衔接问题,预留接口。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坚持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对于线网的合理优化、引导城市发展、调整城市布局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毕湘利.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谈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12):1-4.

[2] 施仲衡 等.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4.

[3] 朱颖.铁路选线理念的创新与实践[J].铁道工程学报,2009(6):1-5.

网络的总体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 小城镇 总体规划 编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O223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2008 年施行的《城乡规划法》要求城市规划的研究领域和控制范围从城市扩展到城乡整体的区域范畴,改变原有城乡分割的规划模式。但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认为镇[注:本文涉及的“镇”或“小城镇”概念是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域层面的“城乡总体规划”才是统筹城乡空间的真正抓手。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近三十年的历程中经历了由粗及精的发展演变,但其核心内容仍是“性质―规模―布局”三步曲,关注重心仍然在于“镇区”的物质空间规划,因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面对宏观形势的变化,小城镇规划应以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为指导,亟需加快编制方法与内容创新。

2 对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实践评价

由于缺乏独立、系统的法规、规范、标准,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一直面临着适应“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双重技术标准的尴尬。现阶段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具体编制仍然参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注:2006 年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明确其适用范围为“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执行,使其往往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简化版,难以真正体现小城镇实际的发展需求与特点。从《城乡规划法》与“城乡统筹”要求出发,回顾现有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发展定位前瞻性不足

在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小城镇规划更多地侧重于政府计划的内容,而对于市场的发展和实际需求的分析不足。同时,对小城镇“区域地位或作用”的分析不够透彻,致使全局性与前瞻性不够。

2.2 规模预测缺乏调适能力

人口规模预测一直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随后确定用地规模以及进行用地布局的重要依据。通常,人口规模的预测对外部市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少,因此经常会出现人口预测值远远滞后或超前于实际发展的现象。

2.3 “村镇体系结构”已不能适应“城乡统筹”的要求

以村镇体系结构为核心的镇域规划对全域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方面缺乏统筹考虑,不能满足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此外,由于城镇空间布局是基于一定人口规模的用地安排,在空间布局上往往局限于规划用地范围线以内的各类用地优化组织,缺乏与“线外”用地的衔接,导致镇区“孤立”于镇域的现象。

3 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创新导向

从城乡统筹要求出发,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应及时转变视角,从“全域”或“广域”角度切入,变“由点及面”的规划方法为“由面及点、点面结合”。具体创新导向可归纳为“五新”,即新理念、新视角、新内容、新要求、新手段。

3.1 新理念:城乡统筹;强调环境资源的保护;强调“城”与“乡”的平衡

3.1.1 城乡统筹

小城镇是“城―乡”之间基层的衔接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真正抓手。因此,镇域层面的规划编制应将城乡统筹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应将整个镇域纳入规划范畴,统筹整合镇域各类产业、资源,并促进城镇各类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1.2 强调环境资源的保护

资源与环境是小城镇生存之本,在小城镇规划编制中应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生态可持续发展。

3.1.3 强调“城”与“乡”的平衡

通过引导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实现两类空间在居住环境、就业空间、设施水平等方面的均衡化,实现城乡利益综合平衡,真正统筹“城”与“乡”。

3.2 新视角:全域高度;点面结合

3.2.1 以镇域为着眼点优化镇区空间

以实现城乡空间整体协调和城乡资源统筹配置为目标,构建城乡统筹的空间、产业与设施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在把握镇域空间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镇区空间的优化布局。

3.2.2 以镇区为核心整合镇域资源

依托镇区,进行镇区以外农村地域的空间整合、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培育,繁荣农村经济。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产业体系、设施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3 新内容:强化战略性研究;深化镇域规划;增加核心区城市设计引导

3.3.1 强化宏观层面战略性研究

强化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对小城镇在较长时期经济、社会、环境等若干重大问题的全局性统筹考虑,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确定小城镇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3.3.2 深化镇域规划内容

(1)以产业导向城乡空间布局,构建“面”状覆盖的空间框架

规划依托镇域各类特色资源培育类型多样、功能互补的多个产业平台,在镇域范围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

(2)完善贯穿各功能主体的“线”性设施网络

通过“线”性设施网络的组织,实现城乡空间的有机融合。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管网系统;梳理水系、绿脉等自然要素并加以改造利用,形成链接各功能主体的景观纽带。

(3)进行全域空间管制

对镇域内的用地进行全面的分析,据此进行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设区等空间划分,从而为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自然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必要的空间框架和实施依据。

3.3.3 增加核心区城市设计引导

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重视城镇空间景观特色的塑造,适当将城市设计理念引入总体规划层面,在城镇景观规划中深化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引导内容。

3.4 新要求:与“土规”衔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与城乡土地流转

城市(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之间的衔接,在县(市)域层面重点是指标方面的衔接,而在空间上的衔接需在镇域层面具体深化、落实。因此,在镇域空间布局中需进一步深化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并重视对农村居民点整治与城乡土地流转的对策研究,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统筹利用。

3.5 新手段:优化新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强化全过程公众参与

在规划前期,通过广泛的公众民意调查与群众走访,深入了解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问题以及居民的实际需求,在规划中有针对地加以解决、落实,以提高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新时期,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创新,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的需要,更是促进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这一方面迫切要求从国家层面及时制订镇规划编制办法,科学、系统引导镇一级的规划编制;另一方面,也对当前的规划实践提出了理论与技术创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汪光焘,制定镇规划编制办法是当前迫切任务

[2] 蓝万炼,论乡村工业的未来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阶段,经济地理 , 2001 (06)

[3] 陈怀录、华中,小城镇总体规划“规模―布局―时间”模式研究,2002(2)

[4] 陈志诚等,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规划师,2006(2)

[5] 王聿丽,《城乡规划法》视角下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宁波大学学报,2009(6)

[6] 包晓兵、陈华臻,城市规划编制的必要补充――规划策划,科技信息,2009(13)

[7] 杨保军,城市规划 30 年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学刊,2010(1)

作者简介:

网络的总体规划范文第5篇

再有……天就是20xx年“6.25”第x个全国土地日了,非常高兴能在这个时候召开国土资源的新闻会,我个人更是十分荣幸能亲临现场参加今天的国土资源的新闻会,这对如何节约集约用地、依法合理用地,解决经济发展和用地供给日益突出的矛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进行研究和讨论,十分必要和及时。

下面我就我们泽州县几年来土地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研究,恳请在坐的领导和专家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

泽州县现有耕地面积72.3万亩,人均仅1.38亩,且大部分为丘陵梯田,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短期内我县人口多、耕地少、人均占有耕地少的县情不会改变。建设占用耕地不断增加、耕地保有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因此,节约集约用地对我县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始终把节约集约用地、依法合理用地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认真落实市、县、乡、村、户五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严守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多措并举,大力集约节约用地。

二是切实保护耕地,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按计划占用耕地,对非农业建设项目批准占用耕地的,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相当的耕地,严把质量关,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有增无减,质量不下降;

三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努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几年来,我们开发复垦整理土地16222.08亩,净增耕地面积9460亩,耕地保有量稳定在72.3万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耕地资源。

四是建立执法四级网络体系,加大国土资源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了村内信息源网络,乡镇、土办、企办网络,国土所网络和公检法、电力、工商等四级网络体系,四级网络同时运作,互相联动、形成合力。

五是加强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我们充分发挥基层所的前哨作用,在土地日、地球日深入群众进行土地法律法规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利用庙会、赶集等形式进行平时的小规模宣传。

六是实行严格的土地使用审查制度。把全县土地纳入统一的规划序列,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查报批过程中,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等严格审查,对选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能否安排计划进行审核。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土地利用计划的用地报件一律不上报。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面临土地案件执法难、查处难、存量土地盘活难等问题,围绕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这一主题,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通过积极持续的宣传切实增强我县人均资源量相对较少的资源国情意识,增强国土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法律意识。

二、继续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土地市场的深入治理整顿,特别是对少数严重违法用地案件的查处,使全社会共同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严格各项土地管理,深入挖掘存量,调节余缺,整合建设用地资源,真正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准确把握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时机,逐步学会运用土地政策为经济发展“加油门”或者“点刹车”,强化土地供应管理,进一步发挥国土资源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四、加强农村用地规划和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切实征收和用好土地收益,积极推进土地整理;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地质灾害的预防,保护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做好这些工作来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