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定义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定义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融资 贷款 股票 债券

一、企业融资概述

(一)融资定义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二)融资风险

企业的风险来自于两个方面,即经营风险和融资风险。债权融资中的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而产生的由股东承担的附加风险。实际上这种附加风险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可能丧失偿还能力的风险;二是由于举债而可能导致企业股东的利益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二、企业融资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

(一)内源融资方式

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

(1)直接融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2)间接融资方式。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三、我国企业融资管理的现状

(1)企业的融资通道过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1.3%。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企业也难以通过股权融资。

(2)获得信贷支持少。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企业放贷。同时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据统计,我国300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2003年全国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14.4%。据浙江省2001年统计,全省民间投资中自筹占55.9%,银行贷款20.1%,直接融资不到1%。

(3)流动负债所占比例较大,而长期负债则占很少的部分。主要由于银行一般只会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而由于各种原因一般不会提供长期贷款。

(4)企业之间互相担保,申请贷款。一旦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则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若短期内急需资金,企业之间会互相拆借,或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解决。

四、对我国企业融资的建议

要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针对存在的问题,统筹安排,系统规划,逐步解决,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宏观政策引导,为企业融资发展创造条件。

(2)建立信用体系。

(3)增加投入,加快担保体系建设。

(4)开放和完善民间融资市场。

(5)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改善信贷管理,全方位开展金融创新。

(6)提高企业自身素质,重塑企业形象。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现状;原因;对策

一、小微企业的定义和标准

根据2011年我国修订的《小微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小型企业为:20人以上从业人员,或者300万元以上营业收入。微型企业为:20人或10人以下从业人员,或300万营业收入以下。

二、小微企业的特点

生产规模小;数量大;分布行业广;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低、信用观念不强;小微企业普遍没有适宜的抵质押品。

三、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

(一)小微企业的自身融资能力低

企业自身融资,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融资,也称内部融资。企业通过晚付早收等方式,既满足了自身的资金需求,也不会产生利息,同时对企业的发展不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很多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效率低,在初创阶段常常遇到资金瓶颈,因此很多企业自身积累的资金无法满足企业正常运营的需求,只能通过外部机构提供贷款解决困难。

(二)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过高

由于小微企业的特殊性,目前大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来自于间接融资,即是通过民间借贷或者银行来获取的。由于自身发展的问题,通过股权或则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公司要上市了。仅仅只有不到1%的资金由小微企业靠直接融资获得,这使得小微企业融资途径比较单一。同时,民间借贷、银行借款的成本相对较高,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运营负担,即便如此,款项的发放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延期发放的问题。

(三)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受到限制

直接融资成本低,而且融资金额很大,但是直接融资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小微企业规模不大,不符合直接融资的一般性条件,无法获得投资者的信赖,很难进行股权和债券融资。进行IPO条件更高,对小微企业来说更是天方夜谭,根本没有办法实现。

四、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小微企业管理问题

目前,很多小微企业管理制度及流程控制存在漏洞,而且并不能严格执行,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无形当中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资本累计速度过慢,这都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二)小微企业的信用缺失问题

小微企业对行业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应有的预测,直接造成了小微企业无法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以至于借了款,无法归还银行借款本息。同时小微企业很多信息不进行披露,银行无法获得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这样更加加重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不信任,信用贷款无法通过,这都是信用缺失造成的。

(三)外部原因

商业银行也是盈利性机构,在对外放款时会对放款风险进行评估,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银行一般不会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因此,作为高度商业化的银行这无可厚非。种种原因,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条件越来越苛刻,同时很多银行都采用授权授信制度,在严格的审批制度下,银行的内部风险降到了最低,相应增加了小微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门槛,这无疑对小微企业融资来说是雪上加霜。

(四)根本原因

制度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小微企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和融资特点与现行的商业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不匹配。

当前我国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严格审批下的金融供给体系。在这种体系当中,监管者对准入企业有严格要求,由于制度的原因,银行具有天然的垄断地位,金融机构体系主导了间接融资,而与之对应的直接融资市场则发展不成熟,资本市场体系比较单一。小微企业很难在这样的金融体系中,找到自己的融资途径。因此,我国小微企业的资金供给被金融制度牢牢控制住了,不充足的资金供给成了小微企业发展的障碍。经济学原理及社会发展规律都在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力不能决定生产关系时,就要进行变革,是什么约束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是现行的金融体制,所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五、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拓宽小微企业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向小微企业倾斜,为小微企业融资创造更多条件,加强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打通小微企业更多的融资渠道。1、财政补贴,政府对小微企业的补贴主要是培训、环保设备等等。2、贷款贴息。3、减免税。4、提供担保,政府牵头成立小微企业商会,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5、政策性保险。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要发挥政府在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应该营造一种诚实守信的从商氛围,培养守信用的企业文化。受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商业信用意思淡薄,宣扬契约精神,形成诚实守信的氛围。其次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收集管理系统,把企业的信用资料全部收入其中,实现共享,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在各个方面进行限制,让其寸步难行。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入诚信评级制度,来形成良好的商业信用氛围。

(三)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小微企业要学会自律,向外展现出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定时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还要把企业的审计、财务等信息及时反馈给银行,实现企业运营更加透明,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企业应有长远的规划,多从企业的长远利益思考问题,不贪图暂时便宜,及时还款,为蝇头小利而使自己的信用产生污点,得不偿失。即使有困难无法还款,也要和银行多交流,让银行了解企业,树立自身良好形象,促进企业健康良性发展。

(四)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投入,也可以政府牵头建立市场化的担保机构,来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2、建立担保基金补偿制度,政府在做预算时专门留出一笔费用作为小微企业的担保基金。3、确定担保比例,合理分配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之间的风险分配。央行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在风险分担和业务开展上积极与担保机构的合作。(作者单位: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敬坤.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6).

[2] 卢文阳.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3).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定义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对2002-2012年社会融资年度数据进行简要分析,基于我国社会融资发展变化的现状,深入分析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对银行的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融资;信贷融资;直接融资;银行业务

一.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

社会融资规模,中国人民银行定义其为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1年5月的《社会融资规模构成指标说明》,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其他①。

从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融资的角度看,其构成可分为:一是信贷融资,包括金融机构表内信贷和表外信贷表,内信贷主要是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表外信贷主要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二是证券融资,包括非金融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和票据进行的融资;三是保险融资包括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向实体经济的投资等;四是其他融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向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产业投资基金对实体经济进行的投资、金融机构的房地产投资等。

二、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现状

(一)社会融资总规模不断增长,增速较快

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统计数据看,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较快,增速逐渐提高,金融体系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2002年―2012年,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5.76②万亿元,年均增长20.64%。

(二)信贷融资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占比呈下降趋势

在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下降的同时,金融机构通过表外贷款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2012年,金融机构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方式对实体经济的表外融资合计为3.62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23%,而2002年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不足0.1万亿元。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在信贷融资中,2012年金融机构表内贷款占比71.6%,表外贷款占比28.4%,而2005年金融机构表内贷款占比82.5%,表外贷款占比17.5%。从近年来变化趋势看,金融机构表内贷款与表外贷款具有此消彼长的特征(如图1)。

金融机构表内贷款规模受货币政策取向的影响较大,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形势下,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又要规避贷款规模限制,通常做法是将一部分表内贷款转化为表外贷款。例如,2007年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表内贷款下降,而表外贷款明显上升;2008年10月至2009年,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货币政策转化为适度宽松,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表内贷款明显上升,而表外贷款占比回落;2010年,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我国又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表内贷款总量减少,而表外贷款规模明显增加;2011年-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回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金融机构表内业务明显回落,表外业务明显上升。

(三)直接融资比例不断上升,间接融资逐渐回落

近年来,随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扩容发展,证券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证券融资规模达到3.55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2.6%,而2002年证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只有1.4%,规模只有0.03万亿元。从股票市场上看,2002-2005年,我国股市虽然走过了初创时期,但股权方面的相关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到股市筹资功能的发挥,4年累计筹资总额只有2199亿元;2005年,我国实行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开始实施IPO新规,上述举措为一批业绩优良和高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创造了条件,股票市场的融资得以发挥;2009年创业板市场的启动,为一批科技型企业和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开辟了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到2012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达到0.25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6%。

从债券市场上看,1993年我国开始企业债券发行试点,但规模很小;2004年以前债券市场发展较为缓慢;2005年我国允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到2012年末,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达到2.25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4.3%。

从银行承兑汇票市场来看,我国处于发展阶段。为了解决企业较大范围的货款拖欠问题,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银行结算制度的改革,通过推广票据结算,逐步实现商业信用关系票据化。然而自票据结算推广以来,商业承兑汇票遭到冷落,银行承兑汇票受到欢迎。到2012年末,为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融资规模达到1.05万亿元,而2002年却为-0.07万亿元。因此,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利于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扩大。

三、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对我国银行业务的影响

从财务角度看,银行业务可以分为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

(一)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对表内业务的影响

表内业务指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栏目可以揭示的业务,例如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透支、各项垫款等。就整个社会而言,直接融资的增加,并不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总量,这是由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的。

发展直接融资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产生的影响表现为:首先,直接融资的增加会导致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居民储蓄存款减少和企业存款增加;其次,还会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短期化,改变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期限结构,进而会降低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并对其资产负债管理产生影响。

发展直接融资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表现为:首先,在企业对外融资需求量一定的条件下,直接融资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其间接融资的减少,从而导致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减少。其次,直接融资的增加,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二)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对表外业务的影响

1、难以准确评估预测表外融资业务风险。银行的表外融资业务金融创新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这需要商业银行在表外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努力,但由于表外融资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运作透明度不高,因此其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较难预测和评估而且,由于表外融资业务风险是银行整体风险的一部分,随时可能转化为表内风险。

2、表外融资业务快速增长导致银行潜在风险增大。一是表外业务虽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当企业资金链断裂,到期支付风险暴露,银行为这个敞口垫款,产生到期兑付风险。二是保证金存款比例较高的银行,利用保证金存款等短期资金,大量发放中长期贷款,导致存贷期限错配现象日益严重,进一步放大了银行流动性风险。三是在长期负利率的条件下,“双重表外”业务扩张,银行将理财产品作为揽储的主要手段来做蕴含较大风险,脱离了监管的范围,缺乏比较有效的风险对冲隔离机制。(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尹继志,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变化与政策调控,经济体制改革,2013(1)

[2]索彦峰,社会融资结构变迁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理论研究,2012(12)

注解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融资模式 经济绩效 比较

融资就是企业取得运营所需要的资金,融资模式是多种融资方式组合的结果,通常应以某一种融资方式为主,其它融资方式为辅的融资格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融资渠道的单一化造成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由于企业与银行的同源性(同是国有企业)使得这种债权债务关系缺少应有的监督和约束力,致使企业经营不善,银行不良资产增加。为了改变这种企业、银行两难的格局,有必要探讨国外企业的融资渠道,取其精华,在我国建立合理有效的融资模式。

一、企业融资模式的基本类型

当今世界,各种融资模式千差万别,但在总体上仍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Market-based)(或称直接融资)。以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Bank-based)(或称间接融资)和以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过渡型(Transition-based)。

(一)英美融资模式

英美模式(English-American Model)并不是一个十分严密和确切的定义,它指的是一种企业与银行保持一定的距离的融资关系。银行作为金融中介人,只从事一般债权债务型的借贷活动而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中长期贷款与股本投资。根据这一模式,商业银行出于对资金“三性”的考虑,维持一个保持距离型(Keep at Arm’s Length)融资,其不介入企业的经营控制与监督,不影响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商业银行本身实施分业经营体制,即银行不涉及证券业务与投资业务。

英国与美国均主张“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都有十分发达和成熟的资本市场,企业可以很顺利的在资本市场中融通到所需资金。因此,英美国家的证券融资比重远远高于银行融资。在证券融资中又以债券融资为主,股票融资次之。这与自MM“资本结构无关论”以来的众多融资结构理论的观念相吻合。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债券利息具有节税作用,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过多的股权稀释,分散现有股东的控制权。由表1可见美国企业通过股票融资的比例不断下降,而且1970―1989年净股票发行占公司投资比例为-8.8%,上市公司回购的股票规模超过了发行的新股,而长期债务与资本的比率由34%上升至59%。从总体上来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通过发行债券取得资金。

通过表2,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内部融资结构还是外部融资结构,英、美两国的证券融资比例都比银行融资比例要高,而且,其内部资金的比例也都分别达到60%以上。事实上,上述事实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与历史根源: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它从殖民地经济挣脱出来之后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原来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因而资本原始积累主要依赖证券融资。而且,证券融资也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独立地形成,并逐渐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另外,它也与美国历史上一直反垄断的倾向有关,典型表现就是1863年限制商业银行业务单一州原则的美国国民银行法案和1933年规定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的出台。当然,美国近20年来,债权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等金融创新也功不可没。英国的情况则是由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相当充分,并长期处于世界殖民帝国和工商业垄断地位,居民及企业储蓄甚丰,企业自有资金率相当高,不需向银行筹集长期资金。

(二)德日融资模式

德日模式(Germany-Japan Model)是指一种银行实行综合制经营,并通过银行对企业参股与持股而全面介入企业经营过程,企业的融资始终以银行融资为主,而以证券融资为辅的模式。当然,德日模式不是一个严密的定义,它只是对这一特殊银企关系的概括。针对这种银企关系过密的特点,有学者把它称之为“关系型融资”(Relationship Financing)。

表3说明了从1956-1975前后20年的时间,日本企业的外部融资中银行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贡献极小,总计都没超过10%。在日本,最大的股本持有者是金融机构,它们持有43%的公司股本。在德国,100家最大的股份公司中,银行在75家派驻了代表,银行代表占股东代表的22.5%。这样银行既是公司的主要持股者,又是主要贷款者。正如著名学者青木昌彦所说的:一方面,“银行是公司的主要股东,但是他们并不对这些公司的经营实施直接控制,在盈利情况良好的条件下,他们只作为平静的商业伙伴而存在,他们的权力只有在公司绩效恶化的情况下才是可见的。”另一方面,“如果公司利润开始下降,主银行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能够在相当早的阶段,通过营业往来账户、短期信贷等途径取得信息,察觉出问题。”如果情况继续恶化,银行就可以行使大股东的权力参与公司管理。这样,形成了全能的银行和银行在企业融资中的主导地位。资本市场的相对不发达和银行服务网络的发达是日德采取银行主导融资模式的主要原因。由于银行的发达和银行服务的快捷周到,通过银行贷款融资,资金成本较低,而资本市场的相对不发达使得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反而较高。在银行融资模式下,银行与企业关系密切,一般都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银行在贷款给企业的同时也对企业实施一定的控制。

德国与日本一样都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都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的阶段。在19世纪后期开展产业革命时,由于当时投资不活跃,工商业不得不依靠银行的资金,所以企业也更习惯于同银行开展业务往来,并逐步与银行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战后,金融危机的爆发,商业银行被迫购买企业的大量股票以抵偿银行的贷款,客观上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特殊的银企关系,并最终形成了鲜明的、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 Bank)(或称综合化银行制度)。在这种全能银行制度下,银行以“全能”的形式对企业起支配作用,证券公司发挥的余地不大。

二、两种融资模式的经济绩效对比

(一)英美融资模式的经济绩效

英美模式是面向市场型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300多年来实行这种模式的英国和美国先后充当了科学技术的先锋,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虽然经济成就的取得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英美实行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直接融资制度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创新,应该说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其具有的比较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经济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资本市场则是风险资本形成和支持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最重要机制,从而有利于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

2.英美模式通过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对企业进行双重的约束机制,为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资本市场不仅具有信息的公开性和可得性、资产的流动性,为金融资本的需求者创造了一个获得低成本资金的供给机制。

4.在多样化的高度市场化的融资体系当中,企业的融资选择具有自主性,有利于企业合理安排自己的资本结构,保持较佳的负债率,较少受制于银行。

(二)日德融资模式的经济绩效

日德模式是强烈掺杂着政府干预色彩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100多年来,日本、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众多后进国家的学习榜样。其资本市场的融资模式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1.它能按照政府的意图,利用政府的力量,集中调度、运用金融资源,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

2.银行作为集团内重多关联公司的大股东和债权人,能通过事前治理、事中治理和事后治理能力对公司经理的行为进行有力的制约和激励。

3.银行与企业间相互交叉持股,长期保持紧密型协作关系,有助于银行为关联企业提供一揽子债务和股权资本,推动企业在相对稳定的资金环境中快速发展。

但是日德模式存在明显的内在缺陷:第一、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阻碍了企业形成良好的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结构,使得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金融制度性基础脆弱。同时它使银行与企业关系过密,为国家金融稳定性埋下了隐患。第二、日德模式导致企业新极具内部占有性。一方面,银行和企业交叉持股往往会损害、排斥其他股东利益。另一方面,银企携手组成的财团能有效的抗拒外部资本市场的并购威胁,保护国内市场的垄断,减弱了企业提高竞争的动力。第三、银企交易缺乏透明度并有强烈的政府参与因素,有可能滋生腐败,弱化银行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第四、日德模式导致企业形成高负债率,一旦超出企业承受能力,会对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并会危及银行的稳定。

三、融资模式的发展趋势:融合化

任何一种融资模式的形成,都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制度背景下的产物。每一种融资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制度环境约束并反过来作用于制度的变迁,融资模式的效率会逐步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70年代后半期开始并在80年代加速进行的金融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使各国的融资制度模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迁,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融资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化趋势,英美国家的企业融资开始注重银行间接融资的作用,同时日德的资本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融资制度相互融合化的趋势中,米什金(1999)通过对1970-1985年西方国家非金融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考察,发现银行贷款是工商企业最重要的外源融资渠道,股票筹资的份额成日渐缩小的趋势,这也就是米什金所称“金融谜团”的要义。长期以来,发行股票是美国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来源。然而从1984年开始,美国公司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筹资,而是大量回购公司股份,这说明近年来股票市场已经成公司融资中“负来源”。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相对弱势正在迅速扭转,目前大规模的银行间合并以及合并后的大型金融集团在市场上所占的相对份额不断增加,正在使美国的金融机构的地位发生飞速的变化。从日本的情况看,随着政府对大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管制的放松,企业的融资手段呈现多元化,企业融资模式发生显著变化,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得以长足发展,公司债券融资在企业融资总额中融资比重由60年代4.7%发展到80年代以后的11.9%,发行债券占GDP的比率达到94.3%,这一比率已经超过资本市场融资的美国(美国发行债券占GDP的比率为87.4%)。同时,随着日本工业化的成熟和企业获利能力的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大大提高,企业从银行借入资金的比例大幅度下降,资本增资、内源融资在企业融资需求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

四、结论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择何种融资制度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根据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国际竞争态势等因素综合决定。不管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还是新兴市场融资模式都各有利弊,各有其适用性。总的来说,英美模式在进行技术创新、发展开拓性产业方面可能略胜一筹;日德模式在几种资源优势发展成熟产业方面又是英美模式所不可比拟的;而新兴市场融资采取先间接融资,再逐步发展到直接融资,最终实现多种融资方式协调发展的模式,应该说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

[2] 张维迎.公司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改革,1995.

[3] 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白钦先.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上海: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可持续发展;融资;融资结构

1.中小型企业融资概况

1.1 企业合理的融资结构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资金来源不同项目之间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其实质是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企业的融资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的规模、公司治理状况、资金需求量的大小及外部融资环境等等。合理的融资结构是企业资产高效运作的起点和结果,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企业的融资行为

融资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指资金的融入。其定义即指中小型企业为了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货款而采取的一种货币交易手段,或者是为了取得资产而筹集资金所采取的货币手段。其实,融资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广义的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通过流动来用剩余的资金补充缺少的那部分的一种经济行为,这是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

2.中小型企业融资方式的特殊性

2.1 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中小型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在最后所产生的资金,即企业用来调节内部资金流动的现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其总体来说给的概论就是指中小型企业不断的将自己的储蓄(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旧和定额负债)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源融资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也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2.2 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中小型企业融资方式的其中一种,它是指当内源融资已经无法满足中小型企业的资金需求时,所采取的通过吸收其他的经济主体当中的储蓄存款,继而经这部分资金转化为自己的投资当中。总体来讲,外源融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融资,二是间接融资。外源融资不仅仅会受到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也会受到国家融资体系等众多因素的制约。

2.2.1 直接融资

中小型企业的直接外源融资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的股权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的债券融资。从股权融资来说,上市的门槛过于太高,使得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依然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解决急需的资金。

2.2.2 间接融资

外源融资的构成当中除了直接融资,另一个就是间接融资。所谓的间接融资就是指中小型企业通过某些金融中介机构来进行的一种资金融通的过程。它有金融机构筹集资金和运营资金两个小方面组成。其拥有很多优点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讲,首先就是吸收存款的起点相对比较低;其次便是融资风险低,安全性较高;但是间接融资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经营状况的关注以及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

3.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现状与解析

近几年,在流动性紧张和通货膨胀压力持续高企的形势下,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普遍加剧,盈利空间有所缩小,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再次成为焦点。

3.1 中小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稳定,难以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

根据目前我国现阶段实际现象得出,中小型企业最为重大的融资难的障碍就是业绩不够突出,成果不够理想,导致信用度不高。而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缺少管理人才,并且基础还差,管理经验还不丰富,普遍缺乏规范的企业治理制度和相应的财务结构。此外,一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还不完全是垄断行业,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可以划归为竞争性很强的行业,盈利水平不高,透明度不够清晰,这样就使得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资金的总体产量评估相对低下。

3.2 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抗风险能力弱

虽然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很多,但大部分都是由于缺少掌握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的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不够规范。而尤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还是家族式管理的,这也是使其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原因之所在。其中会出现决策盲目,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担保能力不足,或是产权不够明晰等其他现象。虽然很多中小型企业仍会采用租赁,承包的经营方式,但就是可能因为产权不明晰,主体缺位而带来的高风险使得银行望而生畏。

3.3 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

目前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信用担保行业发展难以满足广大中小型企业提升信用能力的需要;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通常仅在筹建开初得到一次性的资金支持,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由于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使得担保资金的放大功能和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都受到较大的制约。

3.4 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现有的信贷体系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中小型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地方性小银行相对不足。此外,各银行为把心脏贷款中的不良贷款比重控制在最低水平上,采取了贷款加收的个人负责制,一旦发生贷款偿还违约,发放贷款的信贷员可能会遭受罚款,内部“下岗”等情况,这种政策严重影响了银行采集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4.探究融资结构在不同成长周期的特点

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的生长阶段都会呈现不一样的形态。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其不同的生长周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融资结构安排,而合理的安排融资结构对中小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具有重大的影响。

4.1 创立期

中小型企业在刚刚创立的阶段,大量的资金已经用来创办企业,因而资金方面比较拮据,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生产产品,企业就面临着融资的问题,由于刚进入市场,企业还未找到立足之地来开通销售渠道,为了更好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必须进行大量的市场开发。初创期的中小型企业内源融资比例低,外源融资主要依靠股权资本。

4.2 成长期

成长期的中小型企业主要依靠外源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且以债权融资为主。中小型企业在成长阶段的主要融资来源有留存利润,银行短期贷款及租赁等,但由于积存的存货相对过多,因而会出现流动性风险等问题。

4.3 成熟期

在成熟期,虽然投资回报已经逐渐走向平衡的态势,但仍然包括以上的全部融资来源。当然在这种阶段中小型企业主要依靠内源融资(以留存收益为主),外源融资主要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

4.4 衰退期

在衰退期,中小型企业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比例为4:6,而间接融资则占主体地位,由于此时此刻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并购或股票回购的现象,投资回报率也因此下降,从而中小型企业在此阶段会通过业务收缩,资产重组,或被兼并等形式来延缓衰退,或蜕变为另一个产业的企业,因而外源融资较多。

5.对其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1 防范措施

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以下是几条融资风险防范的经验:第一,从财务分析入手,加强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第二,从企业管理入手,加强企业投资融资项目的审核与管理。第三,从融资方式入手,加强中小型企业发展各阶段的融资渠道在其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财务状况、生产能力、信用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从而需要不同的金融市场来帮组企业融集资金。

5.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2.1 首选内源融资

首先,中小型企业需要实现产权的制度创新理念,随之加快中小型企业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其次,培育中小型企业内源融资的政策环境。通过促使中小型企业建立强化内源融资的机制,促使企业增加内源融资的资金来源。

5.2.2 降低成本

企业成本向来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股权融资方面来说,隐性成本便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企业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方面。隐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掩盖住某些上市公司或是企业的所要进行股权融资而付出的真是代价,另一方面这样的现象也会扭曲股权融资市场价格信号。

5.2.3 改善银企关系

由于小企业自身发展和融资特点,决定了小企业融资问题仍然是个世界性难题,还有待继续研究和探索。就目前看,在银行业与各方都积极努力关心小企业的较好环境下,要更好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还需要广大小企业更新观念,不是仅把银行作为一个简单的融资窗口,而是要重视并主动与银行建立以信誉为基础、互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长期稳定,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来促进成长过程中自身经营管理和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

6.结论

要发展就需要交易,要交易就需要融资,要融资就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对于中小型企业的不同生长周期的不同生长阶段都有不一样的融资结构。当然,一个企业要融资就要有风险,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攻克的关键问题。所以,我国政府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银行和企业都必须强化风险意识,积极探索,创新融资业务,并建立期一整套的融资风险防范体系,运作机制,从而更好地使中小型企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业务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义超.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王艳茹.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结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

[4]杨兴全.上市公司融资效率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孙茂竹.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J].财务通讯,2012.

[6]黄雨佳.企业生命周期与资本结构[J].会计之友,2012.

[7]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8]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