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市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党的十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相比,与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相比,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在总量、素质、结构及能级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不合理、不平衡、不到位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分布不够均衡。通过调查表明,我市各街道、乡镇基本上都配备了1名宣传委员,但是其他文体服务中心、广播站、通讯报道人员多为兼职人员,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宣传文化人员只有2名至3名,由于文化站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也相对老化,加上乡镇、街道一级承接上面的任务过多过杂,往往疲于应付,很难专心开展宣传文化工作,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大多停留在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和按部就班的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居、村基层人员配备不足。市区各内只有大型成熟社区才有专职宣传人员,而且比例只占10%,至于郊区农村几乎没有专职宣传工作者,基本上都是村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人才分布呈现城市多、乡村少的特征。同时,个别部门还存在空岗空编的情况。
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且结构不尽合理。从本市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来看,基层宣传文化人才职称特别是高级职称相对稀缺,大多数人是属于管理岗位,而专业技术人才,例如编剧创作、舞台表演、美术设计、音乐设计以及网络文化管理、文物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人员则相当缺乏,图书文博专业人员中的高级人才几乎没有。在新闻媒体中,经营人才的稀缺更成为普遍的现象。从年龄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才的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占到65%,35岁以下的只占23%,队伍梯次结构不合理,中高级职称人才老化严重(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其中在副高及以上人员中,30岁以下的只有0.2%,31岁至40岁的占23.7%,41岁至50岁的占45%,50岁以上的占31.1%),致使活力不足。
3.宣传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待加强。近年来,新进入基层文化事业单位的年轻人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整体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但是总量上仍然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而且真正具有创作能力和文化生产能力的人才偏少。有的单位虽然编制满员,但策划人才、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以及领军人才尤显匮乏。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毕业较早,继续教育不足,又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致使成长缓慢,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无法站在专业和学科的最前沿,因而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整体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方法距离新形势下宣传文化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基层宣传文化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改善。各区县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受编制与职称职数的限制,高级职称的人偏少,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一方面,人员老化,一些人占着编制却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想要的紧缺人才因为编制已满,难以引进。目前对人才的考核评定主要还是依据学历和职称,一些文化部门在人才的招录、使用和晋升方面都打上了事业单位的烙印,套用机关干部的管理办法,体制内人才队伍“铁饭碗”现象严重,收入分配制度不科学,达不到竞争、择优和效率优先的原则要求,有一技之长且具发展潜力的年轻同志,则想方设法通过外聘等方式寻找出路,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普遍比机关公务员低,在文化人才政策配套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人才的户籍、子女入学、住房、交通等配套激励措施未能跟上,导致基层存在文化人才流失现象。同时在基层文化单位,不同编制身份人员的待遇相差悬殊,编制外聘用人员待遇较低,不利于吸引人才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虽然部分区县对民间文化人才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总体上覆盖面小,资助力度也小,很多部门只停留在给他们发个荣誉证书或聘用证书而了事,对民间文化人才的吸引、组织和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思想认识和工作措施尚需进一步到位。
5.部分区县投入的经费不足。近年来,尽管各区县宣传文化经费投入增长较快,但直接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培养以及教育培训上的资金却并不很多,大多是投入到了宣传活动上,而且各区县的差异明显,滨海新区和市内六区的经费相对充足。个别区县还没有设立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专项经费。经费的使用和分配也不尽合理,区县一级宣传部门掌握的经费较多,而街道、乡镇一级文化专项资金相对不足,至于社区与农村则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社区和农村日常宣传文化活动的开展。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比如有的领导对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重视不足,认为经济工作是硬的实的,宣传文化工作是软的虚的,而且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致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比如很多基层宣传文化系统的人事管理办法仍停留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人事制度改革之后,仍缺乏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还存在吃“大锅饭”现象。部分文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作上基本没有兑现,也影响了文化专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基层文化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大,高水平的引不进来,培养好了就想跳槽,导致出现了“引不进、用不上、留不住”的现象。还有客观条件限制因素,比如有的乡镇、街道自身财力有限,没有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经费;有的区县没有制定宣传文化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扶持文化人才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没有出台针对文化人才创业给予贷款、担保和奖励方面的政策,在人才服务和领导水平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教育培训,继续提高基层宣传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用人先育人”,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必须抓住提升队伍素质这个中心环节,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第一,丰富教育培训内容。一方面,要抓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教育广大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帮助他们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养成识大体、顾全局的政治素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践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是非观和事业观。另一方面,要抓好对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和掌握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表达、写作、表演与创作等业务能力,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第二,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通过创新教育培训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并调动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根据人才成长多样性的实际,除了可以采用集中教育培训、继续进修深造、实地参观考察、轮岗交流挂职、基层锻炼、委以重任、项目合作、项目资助、导师带培等传统方式和途径外,各单位还可以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设计出更多的培养方法,比如理论人才可采用“课题锻炼”模式,新闻人才可采用“订单培训”模式,艺术人才可采用“剧目培养”模式,等等。第三,完善教育培训格局。既可以把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有计划、分批次地选送到党校、行政学院接受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也可以借助我市高等院校多、科教发达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艺术院校)、行业机构、学术团体、民间组织和其他培训机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创设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教育培训、工作室、文化创意中心等基地,构建我市基层宣传文化队伍重实效、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格局和形式。
2.坚持多管齐下,着力优化基层宣传文化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要积极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创业环境,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和平台,大力营造爱才、重才、惜才、留才的浓厚氛围。第一,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坚持群众认可、市场认可、社会认可和业内认可的原则,积极探索对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制定符合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将考核结果与对宣传文化工作者的管理和使用挂钩,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完善从基层优秀宣传文化人才中选拔任用干部的方法与渠道,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真正形成“重业绩、重能力、重品德”的用人导向。第二,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打破身份限制、单位限制,可以通过选调大学生、人才派遣、聘用社工、招募志愿者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加入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实现郊区(县)的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文化宣传员的目标;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立文联和民间文化组织联合会,加强对民间人才的联系与引导,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在戏剧、曲艺方面的人才优势,定期对民间文化组织或文化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吸收民间人才参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统筹整合所辖区域文化资源,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帮助他们发挥专业知识和文艺特长。第三,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力度。要保证各区县文化发展经费投入与当地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倡导各区县设立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积极推动区县一级公共文化活动项目的立项、申报、评估工作,并依法实行政府采购,建议从天津市海河文化发展基金会拨出专项资金,在市级层面设立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资金,资金及相关的评优表彰活动向本市郊区(县)、基础条件薄弱的街道(乡镇)与居(村)倾斜,适当提高基层工作者,特别是编外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收入及待遇。
3.注重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管理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制度机制。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提高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需要紧密联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特点和基层的实际,建立一套便利、管用、真正有约束力的体制机制。第一,要紧紧抓住当前事业单位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建设文化强市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宣传文化系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按照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和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管理机制,加大市场取向的改革力度,完善对基层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扶持和激励的制度机制。第二,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内部干部的交流力度,畅通各级宣传部门和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各单位的干部使用渠道,探索建立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对宣传文化干部共同考察推荐、择优选拔使用的有效途径,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生动局面,为激发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有利条件。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信息库,做好对个人简历、学习培训、业务成就、专业特长、考察考核等情况的收集存储与及时更新工作,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第四,要加大改革创新激励机制的力度,健全绩效管理,改革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对宣传文化系统中的特殊职业、特殊专业、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津贴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方式,逐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以事业单位为主、社会捐赠为补充的宣传文化人才奖励机制,实行适合宣传文化单位特点的薪酬制度。
一、我县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措施不够得力,监督检查少。
(二)理论武装工作不够牢固。存在理论教育覆盖面不广、理论教育流于形式、理论学习制度落实不到位和对县域社科工作开展不够重视等现象。
(三)宣传资源不够整合,合力不强。
(四)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载体单调。
(五)外宣工作广度不够,方法不多。
(六)具有__特色的文化不够鲜明,缺少标志性的文艺作品。
(七)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整体素质不强,人才匮乏。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观上认为作为党的宣传文化部门根本没有条件贪污腐化,放松了构筑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长城。
(二)对理论武装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对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面用心不够。二是对开展理论研究(包括县域社科理论研究)工作有畏难情绪。认为在基层进行理论研究难以开展。
(三)宣传资源未能形成有效的整合。未能有效整合和管理宣传载体,载体之间各自为政,影响载体利用。
(四)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精神文明建设明显滞后,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状况。
(五)对外宣传阵地少,经费缺。对外宣传载体不够灵活,对外宣传文化工作受到很大的制约。
(六)对具有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挖掘不透。客观上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主观上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缺乏主动占领文化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
(七)影响我县基层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宣传工作认识有所偏差。二是干部队伍理论素质偏低。三是受到干部人事制度的限制。四是宣传文化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坚持把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查找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
(二)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创新理论武装工作。一是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包括创新工作方法、渠道和载体。二是坚持抓好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的落实,加强对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指导。三是以县域社科工作为抓手,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工作。
(三)努力营造大宣传格局。县委宣传部要把宣传战线团结起来,着力构建“大宣传”的工作格局。以今年庆祝建县(区)20周年为平台,抓总协调我县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组织一系列宣传活动。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抓好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启动创建全省文明县城活动,挖掘先进典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及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扶持“送戏下乡文化”和建立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制度。
(五)大力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外宣工作格局。通过与国家、省、市及香港的主流媒体建立良好关系、设立“旅游文化节”和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大力开展对外宣传工作
一、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总体状况
市辖荣成、文登、乳山3个县级市和环翠区1个城区,2个开发区(高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工业新区。全市共有50个镇、18个街道办事处、2532个行政村、365个居委会。
全市县及县以下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人员,编制数为1096名,实有人数1745名。县一级共有宣传文化工作人员1558名,其中党委宣传部门工作人员105名,文广新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117名,图书馆、文化馆工作人员112名,艺术团工作人员101名,报纸和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1123名;镇和街道一级共有宣传文化工作人员187名,其中宣传委员72名,宣传文化干事28名,文化站工作人员87名。现有人员知识结构:大专以下学历的1022名,本科学历的706名,研究生学历的17名,分别占总人数的58%、41%、1%。年龄结构:35岁以下的648名,36到50岁的951名,50岁以上的146名,分别占总人数的37%、55%、8%。
从总体上看,我市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是好的。一是队伍比较健全。镇和街道办事处大部分都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宣传委员、宣传文化干事和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村和社区大部分都安排有人负责宣传文化工作。二是整体素质较高。体制内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大本以上为主体,年龄结构以30岁到50岁年龄段的为主体,结构是比较优化的。三是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同志都安心工作岗位,尽心竭力干事,努力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四是保持了良好的作风。大部分基层宣传干部都能理论联系实际,与群众打成一片,廉洁从政,多年来基本没有出现违法乱纪问题。
宣传文化队伍状态较好,与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搞好宣传文化工作的基础性工程紧紧抓在手上。一是把住进口。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一直坚持逢进必考,杜绝了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保证了进入宣传文化系统人员的基本素质。二是敞开出口。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表现好的,基本上能及时得到提拔重用,干部队伍流动较快,保持了活力。仅去年以来,4个市、区宣传部就有4名副部长被提拔到部门和镇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三是强化在职培训,近年来各市区和镇都在党政机关积极开展自主选学活动,每位机关干部每年都必须自主选学至少两门以上课程;经常举办报告会、培训班和辅导讲座,对宣传文化干部进行系统培训,使宣传文化干部的知识能够及时得到更新。四是建立竞争机制。坚持工作绩效考核,坚持竞争上岗,真正把有德有能有政绩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树立了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
二、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在不断得到切实加强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对调研中大家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突出的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任务增加,人手相对不足。这些年,宣传文化系统的任务不断增加,上面的机构不断扩大,如网络管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未成年人教育、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管理,这些都是新增加的职能,需要有人去干,但因为编制在机构改革时都定死了,而且是省控的,要增加编制很难。所以有些应当增加的内设机构和人员很难按需要配备上,不少市区的内设机构都是一个科室挂几个牌子,有的镇和街道办事处宣传委员、宣传文化干事、文化站工作人员只能一人身兼数职。二是要求提高,能力相对不足。现在搞理论的,面对的是与自己同等学历的听众;搞演出的,面对的是经常看全国一流演出的观众;搞文学创作的,面对的是越来越挑剔的读者,这些都要求宣传文化工作者有更高的水平和能力。但由于基层条件较差,待遇偏低,引不来也留不住高层次人才,宣传文化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三是业务拓展,专业人才相对不足。比如优秀的网络文化人才、文物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目前都十分缺乏,这对我们正确指导工作、提高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都有一定影响。四是发展文化产业,产业意识相对不足。宣传文化系统大部分都是事业单位,多年来形成了事业意识、“事业情结”。领导干部有这种情结,往往只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忽视它的产业属性,只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忽视它的产业功能。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有这种情结,往往产生“等靠要”的思想,认为社会事业就应当政府投资,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五是面临市场竞争,竞争机制不足。许多文化产业部门的管理,深深打着事业单位的烙印。工作人员的招录、选拔与任用,基本上套用机关干部的管理办法;班子业绩考核,基本上是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评价指标体系;内部分配,基本上是套用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而这些单位的经营面对的是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的是适应竞争要求的企业机制。这就使得这些单位在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时,时时感到掣肘。从这些新的矛盾和挑战中可以看出,目前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仍然是干部队伍健全问题、干部素质提高问题、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干部观念转变问题和体制机制转换问题。
三、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综合调研中大家反映的意见,我们就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是要进一步重视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宣传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基层表现尤为突出,在基层一些地方,宣传文化工作开展得如何、投入的多与少,都与领导的认识甚至文艺爱好直接相关。因此,要真正把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特别要认真研究制定科学的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考核标准,加大宣传文化工作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和份量,有效发挥目标考核的约束激励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基层开展宣传文化工作的经费来源除了有限的财政拨款外,大多数要靠四处“化缘”、拉赞助。近年来,国家和省、市采取设立专项资金、投资基金、以奖代补等形式,投入到宣传文化领域的各类资金在逐渐增多,基层由于水平有限,作品和人才都难以入选各类评奖,因此这些钱很难能够到达基层。今后各类评奖及专项资金都应注重向基层倾斜,为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开展工作提供更多支持。
三是要进一步充实强化工作力量。尽管对照国家的政策规定,目前我市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人员配备比较到位,但是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中仍然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总量不足。相对于所承担的繁重宣传文化工作任务,当前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力量明显不足。我市目前共有宣传文化工作人员3362人,其中县及县以下城乡基层的有1745人、市直的有1617人,市直的及基层的人数大体各占一半,宣传文化队伍在人员布局上呈现上下一般粗、而不是金字塔型的分布结构。特别是在上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由于取消了文化站,绝大多镇没有专职的文化站长和宣传文化干事。二是留不住人。目前在镇一级,宣传委员基本上成了个人职业发展的“跳板”,这一岗位上的人员变化很快;文化站长在乡镇机构中更是属于变化最快的岗位,有的人这个月上岗下个月就不干了;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安排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大多数人也是心不在焉,总想着跳槽。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除了要继续配齐配强镇文化站长、宣传文化干事等工作人员的专门编制从而在整体上充实基层力量外,重点是要研究制定引导优秀宣传文化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工作制度。“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包括宣传文化行业在内的多数行业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现有制度环境下,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不可能简单地依靠大量增加基层从业人员的编制和数量,关键是要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和科学机制,把聚集在中央、省、市的文化资源和优秀人才的服务重点引向基层。比如,省、市级各类宣传文化单位从业人员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中,可以把服务基层作为前置条件,规定到基层锻炼和服务的时间必须要累计达到一定要求才行。
一、地区宣传思想战线干部队伍的现状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地委宣传部围绕“创新思路、服务大局、固本强基、尽职有为”的要求,结合宣传思想战线的实际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截止**年底,地区宣传系统有干部职工101名(地、县宣传部),其中地委宣传部32人,平均每个县(市)仅10人;汉族干部职工占68%,少数民族干部职工42%;学历来看,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95%,大专以上的学历占80%,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者占12%,总体来看地区宣传系统干部队伍的整体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宣传干部思想状态稳定,工作状态积极,热爱并愿意从事宣传思想工作,极追求上进,主动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充电提高。近年来,地区宣传思想多项工作走在了自治区前列,特别是在理论普及、信息调研、对外宣传、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优势明显,信息调研工作连续4年得到自治区的表彰,处于领先地位,基层理论普及的创新做法还被作为重大典型向全国推广。成绩的取得与广大宣传战线干部职工开拓进取、敬业爱岗、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从一个侧面也充分证明了地区宣传系统干部队伍的素质。
二、地区宣传系统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宣传干部队伍年龄结构需要优化。地、县101名宣传干部中,30周岁以下的占21%,而40周岁以上的宣传干部占41.6%。表明宣传干部的年龄结构还不十分合理,年轻干部比较缺乏,干部梯次结构不合理。
2、宣传干部队伍知识水平需要提升。由于宣传思想工作要求干部不仅要能写会讲,还要善想实干,宣传干部中高层次、高水平领军型的人才比较缺乏,部分干部表现单一,必须及时为干部搭建学习提高的平台,以满足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的要求。特别是部分干部对学习的自觉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新的思想理论,仅仅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解和掌握,缺乏静下心来系统学习、深入研究的耐心和精神,使工作不能很好适应。
3、县乡宣传干部队伍整体偏少逐级弱化。从调研看,目前县级宣传部门编制最多的有13名、最少的仅7名(包括工勤编),随着时代的发展,宣传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不仅承担着日常的常规工作,还要采写大量的新闻稿件,且稿件任务在逐年增加,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人员已捉襟见肘,不能满足任务要求。乡(镇)与群众交往更直接,承担着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教育引导群众的重要职责,但由于乡镇宣传工作没有没有专职宣传岗位和专职宣传人员,工作没有抓手呈现弱化状态,即使个别乡镇有专职的宣传干事,由于没有进班子推进工作的力度不大。
4、宣传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地区宣传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发展变化的形势相比,与各级领导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一些干部欠缺综合分析能力,只能“就事论事”,不能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不能从一般性的事例中总结、挖掘出普遍性、规律性的结论和观点。二是部分宣传干部缺乏创新的能力和意识。特别是一些宣传干部思想上受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工作思路和方法没有创意,工作起来按部就班走老路,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5、宣传思想工作对干部的要求高留人难。由于宣传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宣传思想战线的干部必须对所有工作都要有所了解,不仅要有较高的组织协调、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水平,还要有较强的政治素养、大局观念,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与时俱进,善于捕捉发现工作中的亮点与规律,宣传工作对人的要求十分严格。但是宣传工作又特别敏感、十分清苦,社会上流传的“呆在宣传部经常犯错误”说的就是宣传工作的高要求,宣传干部出口窄,出路差,留人难。
三、加强地区宣传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对策
在新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干部队伍,不仅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前提和现实需要,也关系到地区“三大突破”的实现和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五个方面重要工作”的顺利推进。针对地区宣传思想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新形势下的地区宣传战线干部建设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1、严格落实《地区宣传系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去年,地委宣传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地区宣传系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对地区宣传系统干部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作了的规划,对指导今后的干部队伍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定要严格落实相关制度,为干部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2、大力引进年轻的高层次人才。要针对地区宣传系统干部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水平偏低等问题,通过公开选拔、考试录用等办法努力引进年轻的高层次人才,为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不断充实宣传干部队伍,努力实现宣传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
3、加大对宣传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要结合现实需要,科学安排教育培训内容,既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又要提高业务技能,采取考察学习、专家讲座、座谈讨论等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对干部的学习培训要建立检查考核机制,把考核成绩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确保学习培训不走过场,取得实效。今年以来,地委宣传部领导高瞻远瞩,配合自治区启动了“大培训”计划,先后选派地县乡宣传干部5批、50余人赴区内外进行培训学习,通过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干部的工作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内容摘要】基层公安机关的警营文化建设是公安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公安文化在凝聚警心、激励斗志、陶冶情操、树立形象,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从此项工作的积极意义和难点对策等方面加以剖析,以期对今后公安队伍建设的全面提升有所裨益和参考。
【关键词】警营文化 积极意义 存在难点 对策建议
警营文化是警察机关在长期的警务工作和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并为全体民警认同和恪守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同志也曾在全国公安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指出,公安文化在凝聚警心、激励斗志、陶冶情操、树立形象,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都在想方设法进行警营文化建设。基层公安机关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还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为此,笔者对此谈些粗浅的看法,呼吁各级领导对加强基层公安机关警营文化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建设警营文化对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健康向上的警营文化生活占领了民警的业余文化、思想阵地,增强了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警营文化对广大领导、民警的思想和行为有绝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警察是高负荷的职业,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任务繁重,警力严重不足,再加上执法环境差,基层民警的工作压力力,心理压力更大,民警思想文化生活单调乏味,队伍缺乏朝气。缺少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的引导,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如公安部通报的几起典型案件中,涉案民警流连酒桌,喜欢到舞厅、桑拿等场所,有的甚至参与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展警营文化建设,在浓厚的警营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使民警们产生警察职业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对警察集体的归属感,树立正确的警察价值观,产生自我心理约束和有效的自我行为控制。
(二)有利于提高民警整体素质,提升队伍形象,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文化工作的蓬勃发展,不仅能活跃警营生活,而且能提高民警素质,激发献身公安事业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事业心,从而使公安队伍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给公安队伍植入了先进的思想“基因”,民警找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目标,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愉悦感会大大增强,真正起到科学理论武装人,先进文化培育人,高尚情操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作用。
民警整体素质的提高,直接改变、提升了队伍的整体形象。当前,我们要把队伍建设成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要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品位、能战斗,有着文明的执法形象、得体的行为举止、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的现代人民警察队伍,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警民文化共建活动,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公安文学艺术作品,既展示了警察风采,也使公众充分了解公安工作的艰巨性、艰苦性,以及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保一方平安的决心,使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深切感受到公安民警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体会到民警“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念,同时也可改变不少人对警察固有的偏见,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警察不只会简单的“打打杀杀”,警察不仅能破案,还能书会画,能文能武,是充满人情味、有着良好文化素质的新形象。重塑了警察形象,推进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三)有利于加强队伍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公安中心工作,促进队伍正规化建设。“为政之要,在于得人”,警营文化在引导管理者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不同于枯燥的说教,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偏重于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忽视民警个体与群体及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公安机关必须从经验型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从重视民警“硬”管理转向重视民警的“软”管理,从重视民警的监督管理转向重视民警的激励管理,把调动和发挥广大民警的智慧和才能作为一切公安工作的活力和源泉。警营文化的管理效能在于以一种间接影响的方式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方式感染民警、引导民警、规范民警,使民警的思想行为与警营文化的要求趋于一致,这是一种与行政管理制度相配合的“软管理”,能产生良好的管理效益。
二、当前加强基层公安机关警营文化建设存在的难点
(一)“文化育警、文化塑警、文化强警”的理念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表现在:一是一些领导和民警片面认为警营文化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关系不大。长期以来,在公安机关存在着“重业务、轻文化”的思想,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育警”的强大功能,没有把“文化育警”同“政治建警”、“科技强警”结合起来。二是认为警营文化只不过是吹拉弹唱、写写画画等等,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会影响工作。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导致了对警营文化的淡漠,也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上的浮浅,一直以来把警营文化定格在公安队伍建设的边缘。三是对一些优秀的警营文化人才重视不够,没有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力所能及地创造良好条件,导致这些优秀人才在小环境下难以施展才华,甚至遭排济。
(二)文化设施建设跟不上广大民警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层公安机关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文化设施的建设往往量少质差,随着公安民警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对文化设施软硬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现状,严重束缚了广大民警对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
人力资源的缺乏。人才是立业之本,做好警营文化工作首先需要的是人才。这其中既包括组织管理人才,也包括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专业人才。有良好组织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熟练掌握警营文化工作规律,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又具有文艺特长的公安宣传文化干部是目前开展警营文化工作急需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县级公安机关还很缺乏。在县级公安机关会书画摄影、声乐、舞蹈、表演、器乐、小品创作、侦探小说写作等方面的骨干人才也很缺乏,起不到很好的领舰带头作用。因此,对上述人员的筛选、培养、使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三、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积极倡导“文化育警”的理念。警营文化工作是公安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开展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公安机关“三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__年全省公安政治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注重警营文化建设。基层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文化育警”的理念,工作上形成党委重视、齐抓共管的局面,明确相关职能部门。逐步在基层公安机关营造浓厚的警营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队伍的文化素质和品位,促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
(二)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完善奖励机制。警营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制度保障,基层公安机关应结合实际建立起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相适应、满足民警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安文化工作机制。根据公安工作不同时期的目标任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警营文化发展规划。如五年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为稳步推进警营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完善警营文化工作的奖励机制,对在警营文化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公安机关应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为公安机关争得荣誉的单位和个人,可考虑嘉奖记功。通过完善奖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民警投身到警营文化建设中,并为他们施展才华,贡献聪明才智提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