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乡文化总结

家乡文化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乡文化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乡文化总结

家乡文化总结范文第1篇

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从中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以此来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产生好好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愿望。“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本次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结合学习《吴文化》这本乡土教材,进行调查访问,查阅资料,让学生对家乡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喜爱。

二、活动主题:

爱我故乡

三、活动时长:

2个月

四、过程设计:

(一)课题背景:

在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江南,我们的故乡,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清丽的山水风光、发达的经济,勤劳善良的人民。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吴文化”。你知道自己的家乡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特产吗?你知道它有什么文化遗产吗?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它的面纱,去了解它,研究它。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1.从各个角度了解故乡;

2.学会上网搜索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

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问题并能做简单地处理;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提高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1.热爱自己的家乡

2.以自己的家乡为荣,产生一种自豪感。

(三)活动过程:

1.确定课题:故乡是最让人依恋和怀念的地方,是我们的家。你想了解它吗?了解它的各个方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课题为:爱我故乡。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制定研究计划(一课时)。课后的任务: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

2.上网搜索信息:故乡的各个方面的简介。(一课时)

3.观察:家乡的变化。请你用图画或照片表现自己观察所得,并作图片说明,写下随感。(一课时);

4.调查:了解故乡的历史、特产、文化、风俗、经济各方面的情况。((一课时)

5.动手:自己动手,做出家乡风味的美食。大家在品尝中感受家乡的好。(一课时)

6.动手:把家乡的美丽画下来。(两课时)

7.活动:开展“美在家乡”的活动,可以以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课时)

课时

老师指导

学生操作

第一课时

1.宣布本课的主题:制订本学期的综合活动计划。

2.提出制订计划的要求:切合自己生活实际的,便于操作的课题。每组先确定三个。

3.布置下周活动任务: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

1. 先分组讨论,将本小组觉得合适的三个课题写下来,等待交流。

2. 全班集中讨论,然后汇总,将多数同学感兴趣的课题最后确定一个主题:(1)爱我故乡

(2)美丽的冬季

第二课时

1.指导小组交流自己向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组织全班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次交流整理。

2.针对班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说一说家乡的有什么特点。

1.小组交流自己向爷爷奶奶了解的故乡的相关情况。

2.全班同学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做介绍,并作一归纳特色。

3.请来自外地的同学说说家乡的特点。(本班学生有一部分是外地的,有的是刚过来一年,对于出生地的情况记忆比较深刻。)

第三课时

1.事先布置上网或图书馆搜索故乡的各个方面的简介。

2.交流搜索的信息资料,比较异同点。

3.布置:观察:家乡的变化。

1、 学生先交流搜集的信息资料,注意相同的信息不要重复交流。

2、 在交流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地方不同的特点。

第四课时

1.你留意家乡最近有什么改变,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所

2.各个小组分别小结汇总。

3.请你用图画或照片表现自己观察所得。并作图片说明,写下随感。

4.全班在小组交流汇总的基础上再次交流。

1.将自己观察到的家乡最近的改变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用图画或照片表现自己观察所得

3.将自己的交流由小组长负责小结汇总,准备全班交流。

4.全班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次交流汇总,得出变化(1)高楼一下子多了许多;(2)晚上的夜景漂亮了。(3)城市的绿化、市民娱乐休闲的地方多了。(4)马路宽了(5)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家用轿车多了。

第五课时

1.了解故乡的历史、特产、文化、风俗、经济各方面的情况。

(1)历史上的故乡是什么样的。

(2)故乡的特产有什么?最让他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3)有什么文化特产?

(4)经济发展有是怎样的?

2.小组交流自己了解的情况。

3.小组汇总后在全班交流总结

1.各学生首先在课外分别对自己了解到的故乡的历史、特产、文化、风俗、经济各方面的情况,做好书面的记录。2.课上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了解到 情况。(结合《吴文化》)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总结。尤其是感兴趣的太仓特产上:有茄子、芋艿、香葱、三豆、白蒜、糟油、肉松、长江四鲜等等。

4.说说自己了解后的感受。

第六课时

1.故乡有这么多的好东西,我们自己动手,做出家乡风味的美食。大家在品尝中感受家乡的好。

2.把自己事先做好的美食拿出来,相互品尝。

3.说说这些东西的营养价值。

4.说说自己平时的食物,现在有什么想法。

5.评评最佳家乡菜。

1.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菜肴拿出来,说说是什么地方的美味。

2.将自己事先做好的美食拿出来,相互品尝。说说它们的特点。。

3.介绍自己的美食的作用。

4.大家评选最佳菜肴。

第七、八课时

1. 提出要求:把家乡的美丽画下来。

2. 说说准备画家乡的什么来体现它的美丽。

3. 请大家设计自己的美丽家乡。

4. 拿出自己的材料,动手绘画。

5.评选图画。

1.欣赏老师找到的家乡的各个方面的图画,明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体现故乡的美。

2.确定自己准备画什么。

3.动手绘画。

4.推荐小组优秀贺卡参加评选,并说说自己画这些的理由。

第九课时

1.开展“美在家乡”的活动,可以以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说说现在你对家乡的认识。

3.你对家乡的感情,你准备用什么形式向家乡表达你对它的感情。

1.学生说说对自己的家乡的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家乡文化总结范文第2篇

我支部共有31名成员,分别来自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海南等省市,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同学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将自己家乡的介绍给大家。通过本次活动,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的能力,也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特色,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操,增强爱国意识。本次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受到普遍同学的欢迎,现将的活动作如下小结。

一、组织成员,做好前期准备,营造氛围

活动开展前,积极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建议,使活动最大限度了满足同学们的要求。为了把活动做出效果,也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活动,我支部宣传小组积极宣传相关工作。团干部们积极参与准备活动,使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组织到位,活动有效

为了让活动开展的有条不紊,制定的活动计划,明确责任,序时开展系列活动。所有活动都要组织到位。

先由团支书介绍,然后来自各地区的同学们,准备展示他们精心制作,美丽而又具有丰富人文风情的家乡文化。各地区都按不同的特点,挑出同学分别介绍。从安徽到浙江,从江西到海南,从北京再到河北……经过同学们精彩的演说与介绍,都把自己家乡那种特别的风俗习惯、人文风情以及美丽的风景和小吃,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大伙都有一种马上就要去游历一番的冲动。

活动虽然小,但同学们反响良好,所享大于所想。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青春、活力、激扬。这次活动紧扣着爱祖国必先爱家乡,借介绍自己家乡来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和更爱自己的祖国为主要任务,充分调动同学们对活动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团队精神的良好局面,并且使我们大学生通过参加介绍家乡的活动,了解不同的地区,感受文化熏陶,释放压力,锻炼勇气,拒绝冷淡,调节心情。 改变了同学们对团日活动的看法,使团日活动成为培养同学们友谊、团结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同学们对班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同学们对班干部工作的信任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支部团结。除了时间因素外其他进展都较顺利,影响力较好,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同学们的积极、努力、团结,使我们更了解彼此,让我们的友情升华,从大家的笑容都能看到他们的满足。各地区的PPT展示里介绍了很多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使我们了解更多关于祖国的山水、饮食、文化,增长我们的见闻,让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当最后一幅图片的落幕,我们的活动也结束了,留下的是同学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反应很热烈。

三、活动后总结经验教训

(1)具体细节粗糙,由于时间有限,有些同学没能上台介绍自己的家乡。

(2)活动前有同学缺席请假,没有做到全员参加,以后我们在活动中要争取做到做好。

家乡文化总结范文第3篇

一、精心挖掘各地方言童谣,选择合适内容给予孩子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递增,我班的孩子不再是单一的苏州本地孩子。通过调查,发现班级中孩子有来自江苏省内的,也有省外的。通过各方面的了解,选取苏州、淮安、盐城、徐州、安徽、四川几个地方作为童谣家乡话的来源地,尝试挖掘这些地方的方言童谣,选择适合孩子的、健康向上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内容。通过教师和家长的精心挖掘及筛选,我们选择了苏州童谣《羊》、《一根葱》、《鹁鸪鸪》、《公鸡头,母鸡头》;淮安童谣《斗虫飞》、《小花鸡》、《取个媳妇没多高》、《喜鹊传信》;盐城童谣《小白兔》、《小松鼠》;徐州童谣《小巴狗》、《小老鼠》;安徽童谣《盘盘盘脚盘》、《堆花片》;四川童谣《红公鸡》、《打铁》这些地方的童谣,作为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目标。各地童谣内容选定了,那么如何用各地的方言念诵这些童谣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为此,我们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幼儿体会各地方言的趣味性。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体会各地方言的趣味性

方言童谣,需要用各地的方言念诵,这是我们在方言童谣教学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褊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做师生。

1.利用班级教师资源,对幼儿进行方言童谣教育。班级的教师和幼儿一样,有自己的家乡,会说自己的家乡方言。我班的两位老师,一位是苏州人,一位是淮安人,因此在苏州方言童谣及淮安方言童谣的教学问题上,有了教学的来源。同时,我们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平时在学校甚至在家里,都是以普通话的形式与他人交流,对自己的方言都不是很了解。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苏州本地孩子几乎都不会说苏州话,外地的孩子很多都出生在苏州,自己的家乡话及苏州话都不会说。因此,相对来说,学说方言童谣,对孩子对老师都是一种挑战。面对挑战,我们没有退缩,在苏州方言的学习上,我们以苏州话的形式让幼儿初次了解童谣,并制作精美的PPT,帮助幼儿了解童谣的意思。在方言教学童谣时,童谣内容几乎不带入普通话,等幼儿对童谣熟悉了、了解了,以普通话的形式帮助幼儿巩固。例如在学苏州童谣《公鸡头,母鸡头》时,我们以游戏的方式导入,制作了公鸡头指偶和母鸡头指偶,用苏州话念:“雄鸡头,雌鸡头,黄豆黄豆来哪哒?了唉哒,了咯哒,你来猜猜了哪哒?”虽然孩子在第一遍听这首童谣时不太明白,但通过观看老师表演,应该对童谣有点了解。孩子们通过教师对方言的了解,学会方言童谣,体会方言童谣。

2.利用家长资源,学习各地方言童谣。班级中孩子来自各省市,那么家长势必是来自各省市的,我们充分抓住这一特点,让家长教授幼儿童谣。比如在学习四川童谣《打铁》时,我们邀请文天宇的妈妈来给小朋友上童谣课,文天宇妈妈平时说话的语气中都带给人一种四川话的感觉,因此对于这个教学方式非常合适。幼儿对于文天于妈妈的到来很欢迎,学习童谣的兴趣就浓厚。

3.利用幼儿资源,幼幼互学。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班孩子会念家乡童谣的也有。于是我们请会念的幼儿来教其他小朋友,让幼儿带着幼儿学习童谣,相信这样的学习形式会受到孩子喜欢。事实证明,幼儿在跟着同伴学习童谣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同伴的家乡,而且学会了同伴的家乡话,学会了家乡童谣。例如我班彤彤来自盐城,从小就会念盐城话的童谣《小白兔》,小白兔这首童谣儿歌又几乎每个小朋友都会念,但都是以普通话的方式念。我们请来彤彤用盐城话念,幼儿非常喜欢,已经知道意思,念起童谣来就特别顺口。

三、区域环境衬托各地童谣,活动氛围充满童谣乐趣

家乡文化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土;文化;课程;园本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9-02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发特色教育资源,构建园本课程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趋向。乡土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为幼儿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乡土文化只有得到重视并加以开发才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而言,通过开发乡土课程,不但可以让孩子发现家乡的美丽,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之情,而且能使幼儿从小萌发学好本领,长大建设家乡做贡献愿望。对幼儿园来说,乡土课程的开发利用既弥补目前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更是园本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有利于园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是园本化科研活动的一种成功举措。

一、收集资料,了解乡土文化组成,构建乡土课程

乡土文化资源主要指幼儿所在家乡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乡土文化资源作为乡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价值意义。

茂名,坐落在祖国的南海边缘,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海滨城市,素有“南国油城”之称,有着许多独特的粤西乡土文化,涵盖了风土人情、文物古色、饮食文化和民间艺术等。近年随着茂名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生动的教育资源备受关注与重视。

1.罗列乡土文化的知识结构。了解乡土文化的元素、组成,是构建乡土课程、进行园本研究的前提。而乡土文化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跨度大。所以,教师应该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突出幼儿的个性发展”的原则,对乡土文化进行梳理、总结、归纳。例如,我园在课题研究《挖掘乡土资源?摇开启幼儿心智》中,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家乡茂名的乡土文化按颜色归纳为“红、黄、蓝、绿、黑”五类:

2.创设乡土化的园室环境。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隐形的学习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因此,开发乡土文化、构建乡土课程,创设乡土化的园室环境是首要任务。

布置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极大地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来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设计与规划,一方面能体现出乡土课程的特色,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发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突现园本课程研究的丰富教育内涵。例如,我园在小班开展“绿树文化”主题活动时,在教室、活动室粘贴了荔枝树、龙眼树、香蕉树等植物的各种图片,在走廊吊上手工制作的水果装饰品,并结合综合活动《家乡的荔枝》让幼儿在直观的环境中感受认识荔枝,了解荔枝的生长过程,感受种植荔枝给家乡农民带来富裕生活的喜悦,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选择家乡特产作为游戏玩具。玩具是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教师准备游戏材料时,除了考虑其安全性、实用性外,还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点,而家乡特产的玩具就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例如,结合我市的乡土文化中的“特色工艺”,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木偶、贝壳、石头、竹条、藤条、荔枝核、龙眼核、稻草等作为游戏玩具。这样不仅能让幼儿有效地了解家乡的特产、乡土文化,而且让乡土特色教育更具渗透性和灵活性。这种恰当选择并有机渗透乡土资源的做法,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活动,理解乡土文化内涵,完善乡土课程

常规教育活动和主题活动,是幼儿教育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形式,更是乡土课程开展的主要途径。

1.将乡土文化渗透到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在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开展乡土课程,是一种随机的、潜移默化的、在真实现场展开的活动形式,通过挖掘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在其中体验发现、探究乡土文化,感知乡土文化的学习快乐。

在时间上,确保乡土课程的开展。乡土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我们紧扣《纲要》的目标,将乡土课程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例如,在幼儿晨运时,播放富有家乡特色的民间音乐和朗朗上口的童谣;在幼儿就餐时间,每天有计划地搭配各种家乡的水果;在午睡前,给幼儿讲述家乡故事、趣闻轶事。这样将乡土课程灵活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真正做到情境化、生活化。

在习惯上,贯穿乡土课程的内容。养成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幼儿的习惯培养上,贯穿乡土课程的内容。例如,我园在小班级科学活动“水果我知多点”中,把家乡的荔枝、龙眼、李子、香蕉等水果作为活动材料,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气味、口感等多方面去认识和辨别水果,也间接培养了幼儿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的良好学习习惯。

2.开展乡土文化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指在一个时间段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进行观察、思考、实践、交流的活动。相对于常规教育活动,在幼儿教学中主题活动具有更贴近日常生活、更具系统性、更具灵活性的优势。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主张综合主题教育的教学法,即把儿童应该学到的方面完整地、有系统地教给幼儿。综合主题教育正是体现了《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整体性这一特点。教师可本着“去粗取精、灵活妙用”的原则,根据“本土文化”的主题线索,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将特定乡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从而构成乡土文化课程的主题活动。

形式上,创新乡土课程的开展渠道。我们依据幼儿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尝试开展以主题活动为形式的乡土课程,以春游、秋游、游园活动、亲子活动等多种方式丰富完善主题,在我园的庆“六一”系列活动中,我们还以“识家乡话成长”为主题,开展了一场隆重的文艺演出,幼儿在说说、演演、唱唱中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内容上,丰富乡土课程的教学内涵。乡土课程具有教学内容集中、教学效果显著等优势,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能学会关注家乡的人、家乡的事,萌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例如,我园在开展“年例”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年例的故事”“年例的饮食”“年例的仪式”“年例的礼仪”等内容,通过多渠道让幼儿认识家乡独特的民间节日――年例,让幼儿了解年例的由来、主要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等,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走出校园,加强乡土文化实践,深化乡土课程

乡土文化的浸润需要让孩子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亲身去体会家乡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活动,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乡村、走进大自然,让幼儿真实地感受乡土文化的内涵。

1.实地观察。乡土课程应立足实际,开发适用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可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观察,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乡土活动中亲身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家乡文化的历史渊源,使幼儿从小感受到家乡建设的艰辛,在乡土文化的氛围中形成对家乡的感性认识,增强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帮助孩子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例如,冼太夫人作为家乡著名的历史人物,却远离幼儿的生活年代,而且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如何指导幼儿正确、科学认识这位巾帼英雄?我园在经得家长同意与配合的前提下,组织大班级的幼儿前往高州市区的冼太夫人庙进行参观。活动中让幼儿实地瞻仰冼太夫人的雕像,加深对冼太夫人的认识,并向解说员学习儿歌《冼太夫人》,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对冼太夫人的敬仰之情,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让幼儿在“参观了解――亲身体验――分享表达”的实践中深入了解乡土文化,促进乡土课程的开展。

2.动手操作。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事物的认识需要以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为孩子创设走出幼儿园的机会,在乡土文化的具体文化氛围中,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去了解、感悟乡土文化。

例如,我园与附近的果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定期组织幼儿前往果场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开春时,组织幼儿前往观摩种植树苗,帮忙培土;初夏时,指导幼儿配合果农剪枝、捉虫、除草;收获时,带领幼儿帮忙摘果。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了解水果的生长过程,体会种植水果的艰辛与快乐。

乡土是一种永恒的情怀,乡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是一座有待开发的教育宝库,在幼儿园开展乡土课程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幼儿的情感发展的规律。我园“以构建园本课程为目标,以乡土文化为内容,以行为习惯为手段,以多彩活动为载体”,用乡土文化引导幼儿的成长,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健君.幼儿园乡土文化双语活动课程[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家乡文化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未成年人;中华文化经典;语文课程

德育只有进入课程,才能保证其首要地位,才能收到实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更应该在德育上下足功夫。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意义,让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学科的课程都成为道德教育的源泉。

一、从途径上看,主要是与课程的整合

1.与语文课程整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丰富文化积淀,明辨笃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重点落实“认、吸、积、炼、辨、爱、奠、行”八字的理念,注重诵读教学方法总结,注重教学评价的效益性等。通过一些活动,通过竞争、合作,达到理想的目标。如利用板报栏,利用集会学习宣传、诵读,使此工作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我学经典,我光荣”的浓厚氛围。在时间上,我们坚决落实区要求的时间,早读10分钟,下午10分钟,每周升旗5分钟,每周一节诵读课,每天大课间5分钟。同学们积极配合,在课余时间还认真诵读,大部分学生都能熟读十几节,还有部分学生能流利地背诵,并对一些句子能正确理解,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些经典诗句都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很好的适用,为小学生做好合格人才奠定了基础。利用课间,课余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学校报栏内图文并茂的经典内容,既强化了记忆,又增加了学习经典的乐趣。同时注重学生的学法,如,原文与译文结合学习,写感悟的方法等,他们是这样检查学生的:学生会背的,经检查后盖“五”字的图章,通过认真检查落实,学生学经典士气高涨,乐趣有提高,学生会在生活中运用经典。有老师认为,经典诵读是孩子们接受良好古训、接触文言文的一次良好机遇,也是孩子们学习语文及大语文观的要求。

2.主题班会结合。每周周二的班队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利时机。各个班的主题班会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班会以“忠、孝、礼、仪、廉、耻、诚、信”等内容为教育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收到了较好效果。

3.抓实品德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巧借传统经典文化,丰富课程内容,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教学《说说家乡的故事》时,学生尽数家乡的英豪;教学《可爱的家乡人》后,组织开展了“走进家乡名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走进当阳的名人、认识当阳的名人、学习当阳的名人、感悟当阳的名人,从而追赶名人、争做名人。在这些课堂上,教师或引用名言警句,或介绍经典故事,告诉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

4.落实学科渗透。每一门课程都是德育的有效载体。音乐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将经典的诗词或精心谱曲或编成舞蹈,学生在演、唱、跳、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唤起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美术课上,老师们带领学生以经典故事为内容进行创作,让孩子们在绘画中悄无声息地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地方课上,我们依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的规律,低年级学生开展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活动,中年级学生开展探索中华名人足迹的社会实践活动,高年级学生开展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从手段方法上看,主要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育、课外诵读为手段,开设校本课程,并辅以学校营造的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过观察、调查,总结出适合小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手段及方法。在实验研究工作中,我们立足于教育教学,双管齐下,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小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手段。我们的主要做法:(1)筛选适合小学生诵读的中华文化经典篇目及内容,形成体系。(2)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3)创设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经典韵味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