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

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

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1篇

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幼儿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就能养成好的习惯,开发智力、培养爱好、全面发展,从而达到赢在起跑线上的效果。家长们的殷切期望,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幼儿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如何结合新时期我国幼儿教育的指导要求和家长们的期望进一步做好我们幼儿教育工作,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位幼儿体育教学方面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和认识,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教授曾提出每一个人都具有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论。在他的教育理论中这样说:“事实上,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八个方面,即每个人都具备八种能力: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这八个方面。”而且他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这八方面的潜能,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只要把这八项智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和合理的应用,就能解决不同的问题。而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长大以后,在某些方面是欠缺的,如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在幼儿阶段没有有效地激发和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而造成的。因此,在幼儿教育方面我们一定要重视开发孩子们八个方面的潜能,使孩子们能全面发展。但是,很多家长在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智能往往存在不太科学的认识,主要便现在更多的认为智力的开发仅仅是在讲授知识的课堂上,而忽略了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幼儿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幼儿的智能呢?

一、在游戏中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幼儿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在现有知识上的有效地一连串的推理,最终自己能够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逻辑分析能力可能更多地应用于数学上,但事实上这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整体素养的形成,有益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来开发孩子的潜能。

在体育课上,我们可以合理地设置一系列的有益于开发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游戏。在保证孩子们在活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并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让孩子独立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最终养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鼓励孩子大胆发挥,培养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

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其通过对空间的准确判断和感觉,能够把自己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地呈现在脑中,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

孩子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源于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在感知的过程中慢慢地积累经验,培养自己准确的判断,因此在孩子们上体育课时,我们体育教师要大胆设计一些锻炼孩子此项技能的游戏,鼓励孩子参与其中,大胆发挥。

三、用适当的活动来提升孩子的肢体动作智能

肢体动作智能一般是指人在活动中肢体的协调配合,也就是协调性。这种协调性既涉及了身体的平衡,也涉及了力量的应用,还有速度等方面的合理应用。

在孩子这项技能的培养过程中,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其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我们可以安排简单的跑、跳运动,来使孩子的手脚和身体协调的配合,年龄稍大些的孩子还可锻炼单足的活动,培养平衡能力。

四、用简单的儿童舞蹈来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指孩子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如音调的高低、节奏……从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有着较强的表演欲、表现欲的。我们就可以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带着他们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加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五、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是指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的能力。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过度呵护是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闭现象很多,有些孩子就是长大以后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际。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阶段。在我们的体育课游戏中孩子得到更多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打下基础。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在练习中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

六、多接触大自然,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自然智能是在环境中对多种植物和动物的一种认识和分类的能力,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拥有超强的自然智能,不过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自然观察者。绝大多数的孩子天生都是喜欢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具有自然智能特质的孩子,在生活中会呈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特别的分类、辨别、记忆的方式。

七、游戏中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智能是对单词的意思和排序的感觉,简单地说,就是具有很高的语言智能的人能用语言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说的话、做的动作以及表情等,都会激发起孩子极大的学习兴趣,进而刺激语言智能的发展。此外,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的游戏相互交流也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好方式,即使是两个孩子坐在一起各自搭着各自的积木,他们的自言自语也会很快发展成为你一言、我一语,产生相互交流,也能通过游戏逐渐地训练自己利用语言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八、玩耍中发展孩子的自我认知

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2篇

一、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教师讲的时间要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学生根本就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满堂灌,也叫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残忍地抹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扼杀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很不适应现在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怎么会得到发展呢。所以,我们必须要改正。教师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要有创新教育的先进理念,深刻领会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只有教师的思想进步了、提高了,广大教师才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孩子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孩子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学习数学方法,教会孩子们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如何自主、创新地去学习。因为小孩子普遍独立性差,不会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解决数学问题,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稍稍隐性的东西都无法看透,逻辑思维能力极差。所以,广大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示范给孩子们看,在解决问题时正确地引导,做练习时耐心地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给孩子们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才会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在给孩子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争取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差别,做到量体裁衣,不能张冠李戴,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通过正确的回答问题而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就能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起来,学生都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课堂的教学效果显然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动力之源,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师取得优良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研究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采取适合小学生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相应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秀之处,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巧妙地用激励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创设成功和失败的情境,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感受:那就是在顺境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逆境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学会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多多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印象是深刻的、感受是深刻的,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会迎刃而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探索出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就会培养出举一反三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去感受在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还小,比较单纯幼稚,但是他们都有强烈的自尊心,都不希望在同学、教师面前出丑或是挨教师的批评。记得有一次,我的女儿犯了错误,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不想让别人知道,担心我在众人面前批评她,所以她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将我拉到一边,小声地对我说:“爸爸,不要现在批评我,哪怕你回家打我都行。”当时我很震撼,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温和地说:“放心吧,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就行。”女儿对我万分感激,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女儿的心情都特别好,充满阳光,学习、生活都积极向上,甚至学习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深,我认识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从那时起,每当班里的孩子淘气、犯错误,我都不再简单粗暴地批评、教训,而是耐心地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那颗稚嫩的心。在课堂教学中,我更是如此,从不对孩子发号施令地分配任务,注意和孩子们平等交流,对他们进行科学性、艺术性的教育,使孩子们感受到我的关心和关爱,使孩子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我对他们人格的尊重。这样,孩子们会很自然地、积极主动地接受我的批评和教育。

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3篇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学到的知识通常都是杂乱无章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成一个有序的系统,而这种能力的锻炼及形成则主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有数学教学,就有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不管是小学数学教学还是其他阶段的数学教学,都是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3.在形成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其他方面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质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运用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将自己直观看到的东西上升到感性认识,然后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其他方面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虽然课上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但是这样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带着探索的激情寻求新的解决方法。此外,在教学中,还需要用“故事引入”“悬念引入”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保持比较兴奋的状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发现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让自己处于引导者的地位,不能要把学生当做灌输知识的对象,而要把让学生当做真正的教学主体,注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改变思维角度探索新鲜事物和新鲜问题,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师生的双边“互动”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会想敢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创造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消除学生对老师天然的畏惧感。当教师用心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从中获得适度的“心理自由”后,师生便产生情感的融合。这时,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愿意与同学合作互动、集智取长,激起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四、培养观察力,激发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需要具有观察力和想象力。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曾说:“任何的思维,不管它有多么抽象和理论,首先都是从观察分析开始的。”因而,培养观察力,就是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视野开阔,在看待一件事物的时候不仅要看其表面,更要看其内涵和本质,对一个问题不能急于下结论,而要从多方面的视角观察和体味。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此外,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想象力不是胡思乱想和随意猜测,丰富的想象力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摆脱干扰性、无效性因素的影响,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将各种问题形成链条型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就要灵活运用一些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具有生活趣味的小故事和小例子。这种情境的创设,往往能使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感知、认识、理解更加深刻,同时易于在课堂上快速接受知识,并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五、恰当使用教学道具,精心设计问题

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小学生很难接受这种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道具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解析相关的概念。可以要求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准备道具,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从另一个方面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4篇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若干需要家长特别关注的转折时期。比如,家长都很关心如何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中学,如何帮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大学或好的大学专业,甚至考虑到孩子将来如何选择职业。但是,对孩子如何应对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变化,有些家长却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其实,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转折时期之一。因此,要――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幼儿和小学生面临的任务也截然不同。一个6岁左右的孩子要适应这种变化,会遇到许多困难,以下几点是家长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在幼儿园,幼儿以游戏为主,到小学后要以学习为主。游戏是有趣的,在游戏中学习,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即使是幼儿园的语言学习或数学作业课,也带有极大的直观性和游戏性。小学生的学习则相对枯燥一些,由于学习的内容有系统知识体系本身的要求,不可能把学习变成游戏,总有许多内容是孩子不能只凭兴趣,而必须付出极大努力,克服若干困难才能学到的。

第二,在幼儿园,幼儿过着较为松散的群体生活,到小学后要过较为严格的集体生活,大至学校的校规和学生守则,小至课堂的学习秩序和作息时间,都需要刚入学的孩子从头学起并逐步适应。

第三,在幼儿园,幼儿以学习口头语言为主,即听、说为主,认读为辅。入学后,小学生既要学习书面语言,又要强化口头语言,可以说两者都很重要。但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却是以书面语言为主,重点要学会认读、书写和作文。

第四,幼儿是老师和家长的重点保护对象,他们受到的关照、爱护很多,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事情很少,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年龄很小,能力很有限,对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理解也有限。但入学以后,在学校和少先队这个大集体的组织下,孩子不仅对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许多问题逐步有了更广、更深的理解,也能为他人、社会做更多事情,有更多的贡献。完成学习任务是他们最主要的社会义务。此外,他们也会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公益活动。

第五,孩子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在幼儿园,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入学后,小学生则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并重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向着逐步发展为以抽象逻辑思维方式为主过渡。

第六,孩子自身的变化,除了思维方式以外,还有成年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孩子会逐步有长大了的感觉,直到18岁左右会具有成熟的成年意识。成年意识的形成也有一些关键时期,进入小学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环境和任务的巨大改变,让孩子明显地感到自己又长大了许多。这一点会成为他奋进、向上的动力。

以上6点是从幼儿到小学生过渡中主、客观方面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为了帮助孩子完成好这一过渡,家长可从以下方面做工作。

帮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孩子刚入学时,一般都怀着向往、好奇的心情,希望小学比幼儿园的生活更有趣。但学习的压力接踵而来,不用多久,孩子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差,严重者可达到逃避学习,不愿完成作业的程度。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家长不行,必须有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最起码要做好以下几点:其一,一年级小学教学要力求生动,尽量与孩子互动,保持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诱导孩子喜欢学习的内容;其二,当天的作业,尽量在学校里完成,不留书面的家庭作业,以便孩子回家后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并可在家长指导下,做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其三,家长不要在学校要求之外,给孩子加码枯燥的作业,不妨跟孩子交流,在快乐中活动,可以是趣味数学游戏,也可以是活泼、有情趣的语言活动,这些一样有助于孩子的学习,还可以保持甚至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和秩序,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建立有一定的帮助。但它不同于小学,孩子入学后,必须逐步适应学校的教学秩序,比如,准时到校,按时上课,遵守课堂学习秩序,当天的学习任务必须当天完成,等等。以上这些都是以老师为主帮助孩子逐步适应的。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应当独立完成;老师留的家庭作业一定要当天完成,每天应有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检查作业中是否有错,应如何改正。

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孩子发展过于偏科、偏门,不利入学以后的学习。举例来说:花过多的时间去学外语,却忽略了母语的发展是不对的;花过多的时间让孩子认字写字,忽略孩子口头语言的训练也是不对的;花过多时间在孩子的语文和数学训练当中,而忽略孩子体育、美术、艺术等训练也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适合幼儿的智力活动与训练可以多些,以帮助其做好入学的智力准备

知识的学习应有它自身的系统性,不要把小学中的知识硬要幼儿阶段的孩子来学,等孩子入学后,又要重复学习许多东西,这不利于稳定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和孩子做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智力活动和训练,帮助孩子做好入学的智力准备。

幼儿应该到适当的年龄入学,过早和过晚都不好

在我国,幼儿一般在6~7岁入学。确定小学生的入学年龄是根据孩子自身全面发展的水平决定的。过晚入学,使孩子学习滞后,劣势显而易见。但过早入学也不好,这是因为孩子自身发展的某些限制,会使孩子难以适应小学的生活。比如,孩子的意志力和注意集中性的发展更差,社会交往能力相对更弱,内部语言还处于萌芽状态,手部腕骨的发育更不成熟,承担写字的任务更困难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得老师和家长指导一个5岁多的孩子学习远比指导一个6岁多的孩子困难得多,而其间有些困难甚至是难以克服的,勉强为之,甚至会对孩子的身心有害。所以,适龄入学是我们一直强调的。

就近入学依然是孩子最佳的选择

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漫 儿童 潜化 影响

随着现代媒体触角的不断延伸,图像信息开始全面改造社会生活,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文化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的冲击,使得孩子们的眼界大为开阔,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既能创造经济效益,也是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作为文化传播的种类之一,动漫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已经不亚于正规课堂教育。

动漫作为一种贴近儿童心理活动的文化形态,与其说是动漫吸引儿童,还不如说是儿童选择了动漫。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天赋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最为丰富的资源。

但潜在的艺术天赋转化为现实的审美能力必须经过系统的教育。由于动漫作品良莠不齐,儿童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缺乏有效的鉴别能力,简单模仿与曲解偏离了动漫作品的本意,容易产生不良习惯。所以动画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对儿童的成长教育是非常大的。

一、儿童的动漫艺术审美特点

在儿童的世界里向往的是无所不能的“机器猫”,是善良勇敢的“花仙子”,是聪明机智的“一休哥”,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擎天柱”,笔者认为这是儿童独特的审美方式与动画片的本体功能相融合的表现。

(一)无所不能的想象

动画片的奇思妙想就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它可能是具象的、抽象的,也可以是意象的没有实体表现的任何形态;无论是桌子、碗、杯子甚至是小动物都是具有强大表现力与生命力的。《功夫熊猫》里的阿宝缺乏锻炼,肥胖不堪,没有武功一事无成,但它却有坚定的信念,当乌龟大师对摔进来的阿宝说“你就是神龙大侠”时,这是幽默,更是想象,是更高级的想象。《冰河世纪》中,冰川的消融是因为一只狂爱松子的松鼠,这也是想象。但它将想象与我们已知的知识融合到了一起,让我们觉得事情的发展按照一个合理的逻辑在展开,这又是另一种境界的想象。

(二)强大的精神寄托

儿童的思维是单纯的,他们往往会把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在某个动漫作品的主人公身上,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曲折与胜利都与他们自己融为一体。

二、动漫文化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

从文化的内涵划分,动漫文化属于精神文化。动漫文化以高新科技为载体,凭借其夸张、幽默、形象、拟人化等特征而深受儿童喜爱。因此动漫文化对儿童发展具有文化教化与文化涵化的双重效应。符合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动漫主题(思想性与艺术性)对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品质具有直接的教化功效;而符合儿童审美趣味的动漫形式(视听同步性与卡通幽默感)对儿童形成和谐的人格结构与活泼开朗的个性特点具有深刻的涵化功效。

(一)动画独特的表现形式能够锻炼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有助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开发儿童的想象力,提升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

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初是具有弹性和承载能力的,它们通过汲取大量的信息来积极组建承载逻辑思维的空间,而我们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立方体,随着孩子逻辑思维的构建不断向纵向和横向拓展表述能力等。因此,一部好的动画片能够帮助孩子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

(二)动漫作品涉及的表现内容,有助于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兴趣。

我们总是喜欢称孩子是“好奇宝宝”,从他们出生时第一次睁开眼睛到蹒跚学步开始,他们就在逐步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他们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似乎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神秘的,有些是我们能够回答的,但是很多是我们不能回答的,或者我们的回答对他们而言是不能理解、不能认同的。而在动漫作品中他们却能找到答案,而且答案是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刻的,孩子在观看动漫作品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信息、开拓了视野,并为他们的思维发展积累了感性素材。

三、动漫文化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动漫作品和其衍生产品已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从电视到电影,从玩具到服饰,从网络到报刊,动漫已经成功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把主动接受变成了被动接受。虽然我国对影视作品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但是依然有大量良莠不齐的动漫作品出现在儿童生活中。比如,曾经引进的日本动漫作品《奥特曼》由于涉及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虽然已经停播,但其在儿童心目中仍然具有深刻的印象。还有《虹猫蓝兔七侠传》也曾因为涉及暴力解决问题而一度停播。

(一)可能引发儿童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淡漠和性格缺失

由于儿童处于相对不成熟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盲目模仿和崇拜极易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甚至违法犯罪行为。我们经常在儿童玩耍的对话中听到:“我要替天行道,消灭你们”“神呀,赐予我力量吧”“我要杀了你”“去死吧”等。这些对暴力动画作品的模仿,深刻地反映了儿童所处的成长环境。而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培养及形成是极其重要的,研究表明,长期观看暴力动画片的青少年会对现实生活中暴力受害者感到理所当然,逐渐失去感受同情和伤痛的能力,造成青少年儿童对生命价值的漠视,丧失同情心和体会他人伤痛的能力。

(二)不利于人格培养和建立正确生活价值观

动漫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创造的价值并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更多的应该是其在衍生产品上创造的价值。伴随着动漫文化成长的一代,其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必然深受影响。他们穿着“维尼”的衣服,“蓝猫”的鞋子,背着“HELLO KITTY”的包包,看着“穿越动漫剧”,忘记了自己究竟身在何处;模仿跳着“大象舞”的好色小新,叫嚣着“嫁人就嫁灰太狼”。这些就是他们眼中的“Fashion”,是一种有别于他们的标志。而这些追求名牌所反映出来的炫耀性消费、特立独行的表现和对现实的逃避,都是不利于儿童人格培养和正确生活价值观建立的。

(三)不规范的语言有可能影响儿童形成规范的语言

目前,市场上许多动画片都是我国港台地区配音,因此小朋友们不免会模仿其中的“港台腔”,并把其作为一种时尚。处于口语发展期的儿童,如果长期观看和模仿这类动画片,极易形成非规范的发音和语法结构。

(四)长期观看动漫作品有可能形成固定思维,削减儿童户外活动时间

幼儿期是思维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它需要通过广泛地吸收各种知识,并从中抽象出具有人类思维框架和逻辑结构,从而达到思维的建构。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猫和老鼠》等作品中,从来都是“羊”战胜“狼”、“老鼠”打败“猫”,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

现在的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等照顾,由于年龄的巨大差异,容易造成无法沟通交流的局面。于是,孩子便和电视交上朋友,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孩子与社会及自然接触的时间,使他们丧失了对自然的真实感知,妨碍了他们与他人的语言交流和社交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不利。长时间看电视还有可能造成儿童视力下降,从而影响到儿童的身体健康。

此外,如何避免电视中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不应该是儿童接受的内容,笔者认为,这是作为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四、积极健康的引导与改善(家长、教师与动漫工作者的配合)

任何正确的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前提。儿童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就需要动漫工作者、教育者、家长能够帮助他们从本质上去解决这个问题。配合家长选择适合儿童成长阶段的动漫作品,或者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选择动漫作品。

(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适合中国动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动漫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新兴的媒体市场服务,因此必须将人才培养紧密地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在服务市场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动漫教育的导向作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动漫人才,深挖和依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找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典故精华,从本质上净化和提升中国动漫艺术的创作空间和内容。

(二)把娱乐性和教育性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将娱乐性和教育性通过动漫的形式充分结合起来,使儿童更容易接受一些枯燥的知识。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把被动接受与主动探索联系到一起,通过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拓展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学习面。比如《幼儿画报》《中国上下五千年》《蓝猫淘气三千问》。

(三)从建立自信到学会独立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几乎都是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自主意识差,缺乏自信,怯于面对困难,难以承受挫折,遇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遇到事情总是长辈出面解决,于是便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动漫作品中恰当地设置一些冲突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应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处理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自信。

(四)利用对英雄的崇拜心理

同志曾说过:“让我国自己的动画英雄形象成为广大少年儿童的楷模和朋友。”家长应尽量和儿童一起观看动画片,随时给予孩子适当的解释和引导,告诉孩子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动画片的主题,提高孩子的审美品位,正确树立英雄的形象。

(五)选择适合孩子成长阶段的动漫作品

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应选择相应的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动画片。比如:1—2岁的儿童,感知能力较差、无意注意时间较短,适合观看画面色彩鲜艳、配乐优美的动漫作品,但观看的时间不宜太长。2岁以上的孩子,开始具备较强的心理活动能力,孩子开始关注和思考周围的事物,这时候家长就要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孩子好奇心的作品。4岁以上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观看一些科普性质的动画片,拓宽其知识面。

结语

目前,我国的动画制作已经开始关注娱乐性和民族性,幼儿动画应该立足本土文化,针对动画对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制作适合儿童各个成长阶段的动画作品,从而树立儿童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效锻炼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开发儿童的想象力,提升儿童的智力水平。

(注: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以动漫艺术作为羌族文化视觉传达形式研究》,课题编号:2010007 )

参考文献:

[1]阿正.对话——文化嬗变与中国命运[M].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2]欧阳逸冰.动漫之于儿童的独特审美价值. http:///20100415/n2715364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