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遗传学重点知识总结

遗传学重点知识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遗传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遗传学重点知识总结

遗传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第1篇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也为下一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学习做了铺垫。

关于杂交育种,教材首先从问题探讨导入,使学生从玉米育种专家的角度,尝试从理论上探索杂交育种的方法,接着介绍古代的印第安人通过选择育种的方法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种,并指出其局限性;通过培育“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和“中国荷斯坦牛”两个实例,介绍杂交育种的概念和过程;利用“思考与讨论”栏目引导学生思考杂交育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关于诱变育种,教材介绍了诱变育种的方法,通过实例说明诱变育种的重要作用。因此把“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将“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和“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使用“探究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学案例为课堂教学主线,突破教学重点;通过归纳和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式的异同点,突破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

2.2 能力目标

尝试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表示育种过程;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3、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如下图片:袁隆平院士与超级杂交水稻、李振声院士与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农民育种家李登海与掖单系列杂交玉米、优质奶牛中国荷斯坦牛、太空椒、高产青霉素菌株,引出课题“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课件展示导学提纲,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掌握本节内容的单点知识,初步形成知识框架。

导学提纲:①古印第安人在何种条件下种植玉米的?②什么是杂交育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③,什么是诱变育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④诱变育种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阅读教材,把相关知识点记录在课堂记录本上,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利用投影仪进行展示,教师适时给予指点评价。

3.3 案例引领,突破重点

课件展示一系列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相应结论,完善认知结构,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案例1:大约1万年前,古人就开始驯化野生动物、栽培植物。现在栽培的玉米就是古印第安人最早选择和培育的,他们选育出了果穗硕大、淀粉含量高的玉米。请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面问题。(1)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称为什么?(2)这种育种方法有哪些优缺点?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找到问题的结论,然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这种育种方法称为选择育种,其优点有技术简单、容易操作;缺点有选择范围有限,育种周期长等。选择育种只能利用生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限变异,即突变和基因重组,在某个植株已有的性状组合中选育优良品种。在实践中,人们逐渐摸索出另一种育种方法——杂交育种。

案例2: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为害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使果穗变小,甚至不能结穗。现有两种具有不同性状的玉米,其中一种具有子粒多、不抗黑粉病性状,另一种具有子粒少、抗黑粉病性状。假如你是玉米育种学家李登海,怎样利用这样的两种玉米,培育出同时具有子粒多、抗黑粉病两种性状的玉米新品种?将你的设想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来。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利用学过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图解,设计育种方案,讨论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各组交流解决方案的设想。教师对各组设计的方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形成较科学的方案,并指出这种育种方法就是杂交育种。课件展示育种方案(图1)。

课件展示问题:(1)F1表现出何种性状?(2)F2中出现新性状的原因是什么?(3)F2的表现型是否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比例?

学生讨论后给出结论,教师指出:题干没有给出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所以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可能有四种;F2中出现新性状的原因是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对性状的基因之间出现了重新组合,导致F2两个性状之间的重新组合;只有控制不同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2的表现型才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9:3:3:1的比例。大家都已在理论上尝试杂交育种了,下面以小麦为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杂交育种。

案例3: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纯合的高秆抗锈病的小麦(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的小麦(ddtt),假如你是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怎样才能得到矮秆抗锈病的优良品种(ddTT)?

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育种方案,并用遗传图解的方式来表示。选取2个学生的方案用投影仪展示,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教师用课件展示规范的写法(图2),学生修正自己不规范的地方。

遗传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第2篇

一、学好概念

第一,概念是判断、推理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对知识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习中发生的各种错误判断和推理,多数情况都是由于概念不清,或是死记硬背概念而并不理解概念。反过来看,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促进概念的灵活运用。明确了这一点,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应该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代之以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在理解和掌握概念上下功夫。

第二,分析综合是形成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基本思维方法。如前所述,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各种特性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简单地说,分析就是把事物或知识的整体分解为部分,综合就是把事物或知识的各个部分结合为整体。这种基本的思维方法贯穿、渗透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中,因此,我们在学习高中《生物》的过程中,要自觉地对各种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知识基础。就是说,思维能力和方法的形成不能脱离开具体的知识,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就像任何思维活动都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一样,任何能力的形成都要借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如能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反过来又会促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二者相辅相成,同步增长。明确了这一点,在学习高中《生物》的过程中,就要切实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保证各种思维形式和方法的运用有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理解起来困难。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三、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1.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2.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基粒、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3.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4.基粒、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遵循认识规律和大脑活动规律。如人的认识都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逐步积累,逐步深入的。因此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四、善于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遗传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第3篇

高三生物总复习教学策略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过程中,我们要以“3+理科综合”高考命题为指导思想,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为此,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结合现实高考的实际情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仅供参考。

一、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做到整体把握

因为《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所以我们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就要明确它们和课本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为此要把握好生物学高考命题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就是知识点的考察遵循“双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可是能力水平的考察可以超出课本知识具体体现的层次水平。所以,我们在单元课题的复习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干知识,找出基本知识点和考点,强化知识重点,重视联系实际,关注知识热点。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

二、我们要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通过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可知,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和整体难度基本上不变,考试热点的重视率较高,同类试题或相近试题半年出现,系列练习中的传统试题也不回避。所以,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既有助于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揭示生物学高考命题的新走势,及时地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

三、我们还要通过正确渠道搜集高考信息,做到准确无误

我们要重视从各类正规渠道获得准确可信的高考信息,广泛搜集高考研究的信息,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参与同行的交流与研讨,从而提高高考复习的质量。把握好高考的脉络。

四、我们还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复习,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

众所周知,高中《生物》课本中概念性和命题性知识多,学科间渗透性知识,学科内新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少,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扩展和引申的知识面宽,需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大,所以,课堂上教师照本宣传是难以达到预期复习目的的。在一些单元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透切,学生听得很清晰,可是,由于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缺乏有机的结合,学生仍存在着听得懂、忘得快、或者记得住、做题时用不上的现象。

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是,稳中求变,新中求活。高考试题特点是;全、小、精和洁;考知识中要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我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要达到常见的试题不出错,不常见的试题努力做,认真反思,减少失误。

五、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具体情况来制定周密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1.分章复习阶段

复习最初将高中《生物》课本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引导学生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均达到“领会”和“应用”的层次水平。在此阶段的复习中,要重视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个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和应用上。

2.考题复习阶段

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加强学科内容综合,使知识系统化。这个阶段的复习时在分享复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化归类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该阶段复习过程中,我们依据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提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细胞分裂与生殖、生命活动的调节,环境与生物,污染与健康、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实验、遗传学中的概率统计、图表和曲线图几个专题,通过每个专题的讲解,测试和讲评,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3.学科间综合和模拟测试阶段

这个阶段复习任务是我们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考中综合应用的能力的试题。

高考中的理科综合主要是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3科知识的综合,所以,复习时我们教师有必要提示学生注意生物学与物理学和化学之间存在的知识交叉点。一般来说,生物学与化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植物体内科循环元素和不可循环元素、无机离子和化合物,糖类和脂肪、蛋白质、活性肤、抗原和抗体、化学因素与基因突变等。

生物学与物理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显微镜结构及成像原理、物质的扩散与渗透原理、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光能转换化学能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理因素与人工诱变、失重或超重条件对植物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噪音和超声波与环境污染及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定律等。

在这个阶段还要安排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的题量不宜过多,以覆盖主干知识要点和练活学生思维为宜。学生要规定时间内完成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题,但教师不可不进行全面审阅,由学生自查后提出质疑性问题,然后教师根绝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评。通过这种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过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技巧都得到了提高,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应考的良好心理素质。

4.查漏补缺阶段

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和适应高考环境。在这个阶段,认真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发展方向,结合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找适宜高考冲刺的练习题,试卷格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均与高考试题相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适应高考环境。在此基础上,同学间通过交流彼此的感受取得经验或教训,从而使学生对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遗传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第4篇

一、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特点

1.分析新教材的编排顺序

新教材的编排体系较旧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针对变化我们应该分析删减及增加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对知识点的要求。如教材增加了较多的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新知。教材分必修、选修两类,前者选择的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成间的相互作用;后者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例如,《遗传与进化》的知识体系,没有按遗传学和进化论的发展历史线索构建,而是以逻辑线索构建的,形成一个公理化的体系。公理化体系的特点是先提供不容置疑的科学事实或概念作为逻辑起点,然后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通过判断、推理、证明来建构知识体系,其逻辑形式包括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顺序和逻辑终点四个基本环节。

因此,教师应多分析教材和生物课程标准,并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尽早吃透教材,为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新教材“问题探讨”部分的作用

“问题探讨”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等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专门对“问题探讨”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各抒己见,力争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去利用“问题探讨”部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新知。

例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课,关于萤火虫发光的原因,教材巧妙地运用一首唐诗来让学生分析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同时,教师结合有关萤火虫发光的动态视频,形象地展示萤火虫发光的奇妙之处,让学生处于动态化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学生通过问题讨论后分析其原因,能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又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课中,教师可利用各种食物图片来让学生分析“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有哪些”“蛋白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等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经过不断的教学摸索和研究,利用好“问题探讨”部分,让我的教学更得心应手。

二、适应几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为教师,应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生物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与作用,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有意识地从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例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探究生物膜结构的建立,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问题导学,让学生扮演发现者的角色,经历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图到罗伯特森的生物膜三层静态结构图的过程,最后构建出流动镶嵌模型,使学生体验科学理论的探究历程,感受到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设计好每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和提出新的问题,并作出新的推理,构建出生物膜结构模型。

2.学生角色的转变

有一天,某个学生跑来问我:“老师,今天做实验吗?”我回答道:“这个实验用的药品暂时买不到,只能老师做演示实验了。”学生听后不开心地说:“老师啊,要做实验我才记得清楚啊,让我们做实验吧!”听到这番话我很感动,难得学生主动要求做实验,更让我意识到实验课的开展对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例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以及设计实验等各个步骤都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主完成。虽然这个探究实验耗时较长且结果不是很明显,但是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活动的主人,并逐渐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生物新课改让我真正明白了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不一定记得住;让我说,我能记得一些;让我做,我能懂得更多。”

3.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生物学科的本身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力,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课时,运用动态模式图,把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展示给学生观察,易于他们区分这三种运输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直观地掌握知识。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让学生的生物学习不限于对知识的简单背诵、模仿和接受,使学生形象地获得知识,有利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4.评价机制的转变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实现学生在个人品质、学习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研究性课题的开展,从教师准备课题到学生选择课题、开展研究并总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平时上课不是很主动的学生在课外活动别能干,改变了我对他们的印象。于是我利用学生身上的这个闪光点,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既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又使学生更愿意去学习生物这门学科。

所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微小的进步、努力的方向,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我都给予表扬和肯定,因为不管是成功或失败,学生都会在探究、尝试中有所收获。而评价的方式除了教师评外,还有学生自己评、互评等。

三、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因为学生初三没有学习生物,进入高一后,很多初中学习的知识基本上都遗忘了,所以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并重视生物这门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前预习,把同步练习中的课前预习部分填写好,为听好课打下基础。

第二,听课过程中应做到“五到”:(1)耳到,即专心听老师讲课和提出问题,还要听同学的问答,看是否对自己有启发。(2)眼到,即听课的同时看老师的表情、手势、动作及对重点、难点的板书,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心到,即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思路和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4)口到,即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并参加讨论,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5)手到,即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做好要点记录,尤其是重点知识部分。

第三,在实验探究课上要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并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要求,体验生物的学科特点。

第四,课后做好知识梳理和巩固练习,包括笔记整理、课后练习、同步练习等。

四、重视并做好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或测验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周密的、深入的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能坚持做到上完每节课或听完一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优,这样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理论视野,而且能更快地促成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形成。

总之,在新课改下,生物的教与学要在吃透新教材的基础上,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好每一节课,并不断地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得到“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新课改下学生和教师都得到全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婷婷.浅谈高中生物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32).

[2]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遗传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第5篇

蛋白质组学是一门极富辐射能力的前沿学科,综合了生命科学、医学、数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多学科的技术方法。蛋白质组学是在整体水平上对生物体的蛋白质进行定性鉴定、定量检测、细胞内定位和相互作用的研究,最终揭示全部蛋白质功能,建立基因组序列与基因功能之间的桥梁。如今,蛋白质组分析已成为专门的技术体系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蛋白质组学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正以飞快的速度增长。所以,面向高校学生开设《蛋白质组学》,介绍蛋白质组学的背景、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技术、了解国内外现状和前沿问题,有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从研究型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对蛋白质组学的教学内容和思路、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探索,为寻找高校蛋白质组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奠定基础。

二、蛋白质组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本校学生的教学大纲和实际授课情况,我们选择钱小红与贺福初院士主编的《蛋白质组学:理论与方法》作为教材,同时利用多本参考书。授课内容将蛋白质组学基本理论、实验操作、技术进展及其应用相结合。经过两三年的教学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好评不断,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蛋白质组学是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部分学生由于基础问题对一些内容难以理解。(2)双向电泳、色谱、质谱和蛋白质芯片等技术原理抽象、枯燥,虽然使用多媒体教学尽可能生动、形象,但是由于缺少实践教学,学生对实验技术没有直观认识,因此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三、教学思路和内容的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蛋白质组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更新非常迅速。然而,高校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因此,完全按照已有的教材已不能掌握更多的前沿知识和理论体系,传统的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国内外现状、紧跟学科发展、把握学科方向,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尽量把该领域的热点知识、前沿技术介绍给学生。例如,在讲授“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这一章时就可以增加多种来源干细胞的研究热点、定向分化与组织工程、干细胞疗法及其应用前景等。

2.突出教学重点,合理取舍

蛋白质组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相互关联、渗透。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本课程的优势突出教学重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学科教师之间应多多交流,定期跨学科听课,注重知识的精选,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同时,各科老师注意教学内容上的整合和衔接,在授课时间上有前有后,在教学内容上有主有次,为后续课程留下余地,突出学科特色,以期从整体上对学科知识进行优化。

3.注重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蛋白质组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要求学生在具有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一方面,蛋白质组学课程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讲授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抓住基本的技术、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详细讲解。另一方面,在上述讲解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研究实例,建立学生对这门课的全面认识、加深学习记忆。

基于上述原因,蛋白质组学的教学应该强调整体性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了解。主要教学内容分为几点:第一,简单介绍蛋白质组学的背景和历史、研究方法和蛋白质生物信息学,让学生建立蛋白质组学的整体知识框架;第二,以双向电泳分离、生物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处理这三大支撑技术为主线,详细讲解蛋白质的分离、鉴定和翻译后修饰,尤其是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实验技术和操作,以及生物信息学在此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框架和网络信息资源有机结合;第三,根据国内外现状和最新的文献报道,总结归纳蛋白质组学在生命科学、医学、农学等方面的应用。比如,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蛋白质组学和肿瘤蛋白质组学研究。总之,蛋白质组学的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展开,务必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知识、技术原理和实验操作,熟悉其基础内容和研究热点。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1.利用多媒体教学,促进理论学习

蛋白质组学涉及的概念抽象,技术繁琐,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授课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辅。PPT课件字体清晰,图片清楚直观,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可以使综合性、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理论概念更加直观、具体,图文并茂的刺激学生学习,调动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缺点,比如,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授课速度快、思考时间少。因此,多媒体教学中应避免文字的简单堆砌和“读课件式”教学,教师应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并结合传统的板书,一方面,将实验原理等重点和难点进一步阐述,同时给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和理解。另一方面,注重原理讲解与实验演示相结合。蛋白质组学涉及的多种技术,操作步骤多、时间跨度长、仪器昂贵,再加上课程安排很难在教学的同时配套相关实验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网络资源,自己制作或下载相关视频和动画,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边看边讲,尤其是把操作过程的一些注意事项、细节或者实验体会与学生分享,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讲解完双向电泳的原理之后采用视频教学,把整个实验以视频形式呈现给大家,增强学生的感观认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知识性、趣味性和视听享受的完美结合。总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多媒体只是技术,不是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及时更新和完善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交流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者,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必须重视师生的交流互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制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适应,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通过网上教学日历和评教评学系统、公共邮箱、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解答学生问题,鼓励学生对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3.以科研结果为例,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为学生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自己的科研体会和成果。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科研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和科研能力。比如,将课题组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一些蛋白质组学的进展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整体思路、实验设计和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以后的科研道路指引方向。

4.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

教师在理论讲解的同时给学生安排一些课题,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自主选择方向和题目,利用课余时间检索文献、收集资料、自学相关知识、了解课题背景并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案,在课堂上以文献报告或者开题报告的形式与大家探讨和学习。这种课堂讨论以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主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可以督促学生全面、系统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传统的考试客观题较多,主要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真实体现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和应用。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分为理论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其中理论课占60%(其中主观题占20%),平时成绩占40%(课堂讨论占30%)。这种方式增加了对学生课题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能更加客观实际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受到学生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