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立足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全脑的功能。而加强多样化的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有利于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例如,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本习题后,教师出示习题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 分配长与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
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假设演绎等学习方式,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归纳总结出解题方法,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不失为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一种途径。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般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审题,指出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要求学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选准知识点,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1.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如:小学数学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一般是通过由教具的直观演示对圆形面积的割补转化,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积累了由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探究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模型,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将圆转化、割补为长方形,启发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教学,提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愿意提出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数学课中善于提出数学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教师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首先就要发挥的作用是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而不仅仅是数学问题的解决者。数学中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既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为始,产生新的问题为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和探索的精神。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看动物赛车,山羊骑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猫的车轮是长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比赛的结果小猴为什么是第一,这是不是和圆有关呢?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兴趣,想学,好学。
四、巧用原例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多元化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过程可归纳为:
1.创设情境。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整理出那些有利于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的知识点,并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密切交往的教学情境。
2.建立假设。精心设计教案,适时引出假设,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分析、酝酿、综合。分析材料,酝酿思路,提出新的想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69-01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创意。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寓教于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亦即在课堂上设置或寻求教学冲突,在对比思考中得到能力提升,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之必需。教学冲突会使学生思维急剧撞击,聚合辐散,纵横捭阖,突发奇想,不断迸发创造火花。
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冲突表现在:其一,疑有力度。思维从问题开始,有疑才有冲突。古人言读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力度的冲突标志着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索,标志着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深入。
如在教授《〈呐喊〉自序》一课时,让学生围绕“为什么林贤治说‘鲁迅生在二十世纪而死在二十一世纪’”、“为什么王朔说鲁迅成为文豪不单单靠几篇杂文和几部小说”、“鲁迅的消沉是否意味着他‘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问题进行讨论。
这些问题显示出对课文的深入把握,如投石激浪,引起学生思维在冲突中高速运转。
其二,冲突过程的流畅。教学冲突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又不是散漫无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把冲突引向深入,走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冲突是师生双向交流和谐共振的一种体现。作用在于:之一,冲突使学生乐于投入,有参与意识,激发创造热情;之二,冲突使学生创造性地吸收、处理和加工信息,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力度;之三,冲突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智力上不断跃进。
三、在教与悟之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需要学生对课文的深刻领悟。学贵有悟,领悟是思维的最高境界,“沿波讨源”“虚心涵泳”伴随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领悟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是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的训练,当然也伴随形象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在阅读中有着重要作用。阅读的直觉思维不经过明显的推理过程,而是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语文材料进行迅速直接的感知理解和整体上的判断把握。
如在指导阅读朱自清散文《绿》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梅雨潭水的绿之前为何要不厌其祥地写梅雨亭、梅雨瀑?对表现中心景物有何益处?为什么写梅雨潭水的绿时要采用第二人称?作者的感情如何?
这样使学生在直觉感知的基础上得以领悟“景为情设,因情为文”的写作艺术。他们就可以进而联系到《琵琶行》、《灯》,甚至是张洁的《青菜》等名篇自主对比,完成深创造。
引导学生深悟文章可以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在教学中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语文创新的思维训练主要有侧向、逆向、多向、求异等。如教授《中国现代诗三首》时,引导学生奇中设疑,疑中求因。“为什么编著者要将这三首不同作者的诗歌放在同一课?”“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有何不同?”让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言,各抒新见。结果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①这三首诗都有明显的爱国倾向,都讲究使用丰富的意象,表达深刻的思想;②《再别康桥》中流露的多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冲突,《死水》中流露的多是对社会黑暗的愤懑和诅咒,而《赞美》中流露的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③前两首诗感情的抒发相对委婉,而第三首诗的感情抒发则喷薄直出。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要以“活、阔、新、乐”为导向,力求避免以下几点:
l、教师不要“统得过死”,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者应起“导演”的作用,只为学生开拓思路、指导方法,任凭学生去质疑、去讨论、去争辩,愈激烈愈好。
一、引导学生求异思维,诱发创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造兴趣对创造能力的形式和发展有启动、导线功能,我们一定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兴趣。
例如:在指导一年级学生,仿造课文“谁干什么”的句式练习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建立句的概念时,我根据扩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分三步进行有序的指导。总结课文后,我对大家说:“我们刚才学了课文,指导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的句子,小朋友能用‘谁干什么’来说一句话吗?看谁想得快,说得快。”学生受到鼓励纷纷举手发言,我唱歌,我跳舞,我写字,我跑步……接着,我鼓励同学们:“大家说的很好,说的都是一句完整的话,但是,刚才大家都是三个字一句的,都是说自己做的事,能不能多用几个字说一句话呢?”学生略作思考,很快举起小手:姐姐帮助妈妈洗衣服,警察叔叔指挥交通,爸爸在河里游泳,我想让妈妈带我去公园玩……在肯定学生说的好的同时,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老师要求大家开动脑筋,“说一句别人想不到的话,看谁聪明。”这一问题,不少孩子的手高高举起,小鱼和小鸭捉迷藏,小猴子在月亮上荡秋千,小雨点滴答滴答的唱歌。小雪花笑嘻嘻得给小麦盖被子……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创造性思维,有培养了积极向上的语文学习品质。
二、鼓励学生想象,启迪创造性思维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根据小学语文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起创造性思维。如:教学【我的战友】时,我利用插图,让学生观察一团烈火把包住了,他像巨石一般,扒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当时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动情的说:“他想,为了战斗的胜利,说什么也要顶住,就是烧死,也要坚持到底。”“他像,如果动了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周围同志的性命难保,整个作战计划也会落空。”……这些丰富的想象,是褶摺闪光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屹立起来,成为他们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门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从再造思想向创造想象的转化。如【落花生】学完后,我要求学生把股市延续下去:“父亲的话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将来,我会怎门做呢?”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他可能做了医生,为乡亲们治疗各种疾病,有的说,他可能做了一名教师,踏踏实实的教学生文化,有的说,他可能做了一名律师,为善良的人们奔走呼告……学生在想象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
三、重视学生实践,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创造新的想法、新的事物的能力。从认知过程看,它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更突出的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才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活动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生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活动课,是创造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求新的精神和能力。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不同的思路,解答一道数学题,其目的不单是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而且要多让学生开发思路,寻求和掌握独特的解题方法,拓展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学校有故事书480本,是科技书的3/5,科技书有多少本?读题和画线段图后,教师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出现的答案有:a、x×3/5=480b、480×3/5 c、 480÷3/5d、 480÷3×5 e、 480×(1÷3/5)
答案出来后不管对与错,我不先下结论,而是把它们写在黑板上,逐一让学生对照线段图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听。b由于标准量没找准,所以是错的,e充分显示了学生思维的独特和新颖。这个同学的解释是:我先求出1里面有几个,有几个就有几个480本,所以列式为480×(1÷3/5)。这样就使疑惑的同学顿时思路开阔了。如果教师只是拘泥于书本中的两种解题方法,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培养他们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科学态度;其次要培养观察兴趣和好奇心;再次要教给学生观察和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整理观察材料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简单统计表》时,要求学生记录3分钟内驶过学校门前的各种车的辆数。学生既要给驶过的车辆分类,又要统计下各种车的辆数,虽然任务比较繁重,但是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竞争、讨论,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与欲望,在得出合理的数据整理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所谓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理念的心理过程。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
我在进行《分数的意义》教学时,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的一部分,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到黑板上。
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学生不但把准备的学具用完了,又现场制作了一些学具,摆好后贴到了黑板上。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方形可以是不同图形的一部分,从而体会了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有一个感性的基础。
一、以审美为核心,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比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其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的基本素质教育。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法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亦能得到很好的激发。
音乐的价值在于,为形式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新,应该是以培养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基础,以歌唱、演奏、舞蹈、欣赏、创作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为形式,以新的构思方式创造性地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为特征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并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的潜质。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对创造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活动过程,不能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实际上,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另外,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不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音乐课堂应永远是动态的和变化的。
二、营造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换句话说是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每一个音乐老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只有在深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要素构成的教学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总和。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的能力,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耳、眼、脑、手“全频道”式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口能力、表演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形成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它不仅能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转换角色,树立主体地位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四、音乐教育与创新思维
1.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在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