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文化宣传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工作机制运转情况
镇为贯彻“法治文化进乡村”精神,按照依法治村工作要求,大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引导乡村村依法自治,帮助健全村组织、民主管理、完善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此过程中,村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率先锤炼,获得“省级法治示范村”称号,村如今也正以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姿态创新推进“法治文化进新村”工作,力争成为镇下一个法治示范村。
二、法治文化进新村工作经验和做法
(一)建设法治主题长廊。将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定期载入法治宣传专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漫画、挂画,等置于广告牌,观光道两旁,凉亭之内等位置,结合具体事例“说”法,确保法治宣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
(二)建设农村法治图书角。“水景家园”建成后,以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依托,建立法律图书室,并配备一些常用法律书籍,定期对群众开放,并配备一名专业的“法律明白人”,为群众解决法律疑难,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三)定期开展法治小讲堂活动。成立一支由村主任为首,各组组长为成员的专业的法律宣传队伍,每月开展一次开展法律宣讲活动,宣讲内容以最新的法律法规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法、土地法、农业法等。
(四)加强法治文艺建设。充分利用村妇女文艺队平台,编排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法制文艺节目,深入聚居点,开展法制文化宣传活动,把法治文化理念渗透到群众心里。
(五)结合本地新村人文地理环境特点,大力传播“法为上、人为本、调为先、情为牵、和为贵、让为贤”的传统理念,重点从“法、理、情、德、利”方面进行阐释,利用道德词汇、动漫绘画、典型事例、灯笼、对联、壁画等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传播法治文化和法治理念,树立起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
三、问题和困难
(一)群众法治观念淡漠。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受传统法律意识影响,农村群众重视传统礼俗,轻视法律规范,法治观念淡漠,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如部分农村群众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重视订亲、结婚仪式等形式,忽视婚姻登记,由此引发婚姻关系纠纷。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以息事宁人为目的,往往凭自己的权威、经验和习惯来解决,把法律规范抛之脑后,结果却往往是“压下了这头,翘起了那头”。
(二)群众文化生活匮乏。我镇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大部分群众仅能通过电视、报刊等有限的渠道接受外界信息,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村文艺作品缺乏,文化活动品味普遍不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致使一些群众转向赌博、搞封建迷信等一些不健康的活动。
(三)农村普法效果不佳。普法宣传教育往往在法制宣传日,逢场之日,在人流量较大的城镇区域开展,在距离城镇相对远一点的村子,在普法的次数和质量上明显下降,个别偏远的如箭杆林村、白马村一年难以接受一次法治教育。普法宣传手段单一,往往以发宣传资料、上法制课、挂宣传标语等传统宣传形式为主,加之农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普法宣传内容接受度不高,兴趣缺乏,致使普法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四、下一步努力方向
农村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育法治文化对于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让群众真正参与其中,才能有效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
(一)融入新村建设,打造农村法治品牌。村“水景家园”,村“茶苑新居”作为我镇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产与生活、物质与文化同步提升。在培育农村法治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把法治文化塑造与新村建设有机结合,根据新村聚居点建筑风格,在新村聚居点高标准建立一批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墙,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法治品牌,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得到法治文化的沁润,接受法治理念的传播。
(二)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农村法治元素。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根在农村,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中庸之道”,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无不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要充分利用皮影、剪纸、山歌、快板、对联等群众基础性好的传统艺术形式,把法治文化的理念与它们有机融合,大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逐渐喜爱法治文化,接受法治文化。
(三)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农村法治内涵。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把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弘扬孝道、伦理等传统道德观念,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不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关键词:新农村标语;发展;语言学视角
形式不一的农村墙体标语,可谓当今农村的一大特色。这些标语各不相同,往往还具有一定的时代和地域文化色彩。“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在广大的农村社会,墙体标语仍然广泛存在,并始终是农村一种主要的宣传方式之一。
一、发展现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相比于城市而言,农村的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一些,信息传播、社会宣传等手段相对滞后,手机微信、公众号等新传播手段应用率较低。而墙体标语相对固定,存留时间较长,在一定时期呢,对村民潜移默化的宣传影响比较大。标语大体可以分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综合治理、计划生育、退耕还林、安全生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方面。从语法学上看,新农村标语大多属于短语,也有少数标语是词;宣传鼓励类多为陈述语气,而一些禁止告诫类的标语多为祈使语气。新农村标语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比较精练,简洁醒目、一目了然、琅琅上口,在修辞上最多见的就是对仗、顶真和回环等。新农村建设的标语或是其他标语中都很少使用标点符号,偶尔在两句或多句标语中使用逗号隔开,但句尾均没有使用句号的现象。有些祈使语气强烈的标语有叹号,形成祈使句,其中不难看出与语言学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标语中的语言学
由于农村的地域不同,标语的内容也会略有不同,比如在吉林省通化地区,由于林区较多,标语内容多侧重护林防火和交通安全宣传。新农村建设标语的书写颜色基本多为白色,字体以黑体和宋体为主,也有的地区随意书写较多。多数书写在村民屋舍的砖墙上或是制作成条幅悬挂在村部。在农村,有白色字粉刷在砖墙上,也有先用白粉打底,再书写成红色或黑色的字体,字体黑体比较多,也有些较随意。这种更加醒目,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在内容上,有的地区侧重交通、环保、林区防火;有的地区偏重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等。这与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和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吉林省通化地区林区面积大,护林防火任务重,地形也比较崎岖,易发交通事故。因此,退耕还林,保护森林成为本地区的区域特点。从语法形式上看,有的地区标语多为短语,句子成分相对少一些;也有的地区标语短语比较少,句子成分相对较多一些。无论是短语少的还是多的,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字数少的标语相对简介,易于直观;字数多的标语一般也均是押韵形式,读起来比较琅琅上口。也有的地区的标语在语料中有所差别,比如在禁止警告类的标语中,言语基本没有任何的修饰。这些内容、手法、写作形式都与当地的文化水准、书写者的文字能力等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在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标语的内容和形式水平都相对较高,而一些地区发展程度较低,标语的内容也相对简单,书写形式也不是很规范。
三、标语中的美学与民俗
美学是探讨美的规律、研究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审美现象的学科。审美现象即是人类生活中一切美的现象,美的创造与欣赏,以及美育过程的种种现象。任何审美现象背后必须有一个更基础的现象,那就是人类的审美活动。这个活动,既包括认识也包括情感和道德,审美经验就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而艺术活动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无非是心理活动、审美经验的凝结。在新农村建设标语中,也有很多美学的成分存在于标语中,比如在一些地区书写使用的艺术字体,还有的使用带有颜色的字体等,都是美学的一种应用形式体现。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有些地区新农村建设标语中,也不乏一些民俗意象的体现。
【摘要】目的:为了了解我市农村不同人群卫生科普形式和内容的需求,探索适宜农村居民需要的宣传形式、有效的传播途径和管理机制。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进行农村卫生科普需求的现场调查。结果:掌握了农村居民对目前卫生科普形式的需求,对今后农村卫生科普工作提供了指导;卫生科普活动刺激了人们学习卫生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人群卫生知识知晓率,促进了不良健康行为的改善。
【关键词】科普;需求;卫生分析
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引导人民群众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大规模的卫生科普活动,向广大农村居民传播卫生科学知识,对提高广大农民的卫生意识、保健知识水平和健康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选中的清原县按上、中、下经济水平,随机抽取3个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问卷设计省健康教育所专家确定,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
1.2 资料查询:查阅2008年,清原县基线调查数据,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对照。
2 结果
2.1 各项卫生知识知晓和居民健康行为情况
2.1.1 各项卫生知识知晓情况:
被调查人群平均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3.79%。但是从知识知晓率内容看,艾滋病知识知晓率43.2%,高血危险因素知识知晓率44.7%,这些仍然是我们在今后普及宣传的主要内容。
2.1.2 居民健康行为情况:被调查者平均健康行为形成率为70.47%。
2.1.3 个人要不得病首选方法情况:
从个人不得病首选方法来看,选择学习保健知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仍占首位,为88.3%。可以看出人们对健康的渴求,同时也说明卫生科普知识在人群中发挥一定作用。
2.2 不同人群与媒介选择和需求关系
2.2.1 不同年龄段居民认为哪种传播形式更适合农村需要:
认为电视更适合农村需要的年龄分布是56~64岁>36~55岁>18~35岁(x2检验,*p
2.2.2 近年来,不同年龄段居民在哪里经常看(听)到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内容:
近年来,经常从专家讲课、展览板、黑板报、看文艺演出等处,看(听)到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内容的年龄分布是56~64岁>36~55岁>18~35岁(x2检验,*p
2.2.3 近年来,男女居民经常在哪里看(听)到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内容:近年来,经常从医生处听到卫生知识科普宣传内容的女性高于男性。(x2检验,*p
2.2.4 近年来,不同年龄段居民最喜欢的卫生科普宣传形式:
本次调查发现,最喜欢报纸和宣传画册卫生科普宣传形式的年龄的分布是56~64岁
2.2.5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最喜欢卫生科普宣传形式:文化程度较低(未上学)和一般(初高中)者喜欢观看VCD和文艺演出这类卫生科普宣传形式,而文化程度较高者(高中以上)更喜欢报纸这类宣传形式。(结果见表5)
2.2.6 不同年龄段居民获取卫生科普知识来源:从报刊资料、医生、亲属和朋友、教师等处获取卫生科普知识的年龄分布为56~64岁
2.2.7 男女居民获取卫生科普知识来源:男女相比,女性居民从医生、墙报等处获取的卫生科普知识要高于男性。(x2检验,*p
2.2.8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获取卫生科普知识来源: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在知识来源方面没有太大差异(x2检验,p>0.05)。这与当地人口平均教育程度有关。
3 讨论
3.1 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选择卫生科普的传播方式: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调查人群对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的选择率较高。同时,不同人群对某些传播方式的选择上有明显的差异。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的电视机、收录音机拥有率不断提高,各种信息覆盖面越来越广。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仍然是农村群众获得卫生知识,提高卫生知识知晓率的主要信息来源渠道和可利用的科普资源。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对卫生科普方式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卫生科普工作中,一定要考虑不同人群对传播方式的实际需要,结合他们对卫生知识需求的特点,提供适宜的科普方式。在卫生科普工作中,应综合利用多种传播形式。这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还具有互补性,可以增加公众获得卫生知识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卫生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3.2 多种宣传形式的综合使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由于在科普宣传过程中,接受者的文化、爱好、习惯、种族、需求、心理等因素影响,以及在宣传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和障碍因素影响,接受者会出现对不同信息的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现象。在农村进行卫生科普宣传,不仅有效使用现代化的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体,而且还要采取人际传播、公众传播相结合的办法,把传统的宣传画、传单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改造,形成各种图文并茂的,可持续阅读、保管的书籍、折页、小册子等,适合各个层次人群的需求,使用立体和平面等多种媒介资源和综合传播方法,互相弥补,反复刺激,激发受传者接受信息的兴趣,满足不同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人群的需求。
3.3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公众传播,动员群众学习卫生科普知识:
本次调查显示,分别有76%、55.6%、46.7%的被调查者愿意参加看科普展览、看文艺演出、读科普读物活动,而这些科普宣传大多是在公众传播活动中起着互相支持,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样科普宣传,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非常适合于大众心理,在动员群众,激发他们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的兴趣,能够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健康传播学[M].北京医科大学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8
[2] 张麓曾,田丹,李跃进等.辽宁省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15(12):28
[3] 何静.关于我国农村健康教育的思考 [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7
[4] 常州市武进区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对全区农村科普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03年6月,中国农村研究网[M].省略.cn/evening/docview.aspx?id=453056330/2003-07-10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就整体和宏观而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难以适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人员设施配备严重滞后,投入不足。虽然每个乡镇都设有文化站,都配备了人员,但几乎所有的文化站干部都是兼职,有的甚至纯粹是在文化站挂编,根本就不从事乡镇文化工作。各乡镇现有的文化设施面积大多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发挥作用。乡镇一级的文化活动设施极其有限,充其量不过是篮球场、乒乓球台、电视室等,并且基本上都设在乡镇政府大院内,实际上变成了乡镇干部的内部活动场所,难以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和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
二是文化活动开展极其有限,形式不活。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意和创新,主要以文艺汇演和狮灯、龙灯等传统文化活动为主,而且基本上是在重大节日集中举办,没有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普及不广,内容形式单一,形成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格局。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都难得开展几次活动,即使开展文化活动,其范围也很小,缺乏群众性和广泛性。甚至有些文化站一年下来从来都没有开展过群众性文化活动,工作基本瘫痪,功能逐渐萎缩。
三是文化活动载体不够丰富,作用不大。虽然目前我区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但有线电视在农村的入户率却很低,绝还有许多农户都是接收无线电视信号,收看福建一套、东面卫视。广播在农村已经绝迹,农村文化活动室的报刊杂志种类少,更新慢,适合农民口味的书报很少,农民群众根本就不爱看。互联网虽然发展迅猛,但还远远没有走进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虽然大多数乡镇都有网吧,但基本上是青少年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场所。
四是文化市场管理不够到位,制度不全。当前农村文化市场缺乏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管理措施,仅靠几次集中整治行动根本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区文化市场稽查大队人手不够,对乡镇文化市场这一块无法管理,乡镇文化市场稽查力量十分薄弱,网络很不健全,经费没有落实,措施难以到位,绝大多数乡镇根本就没有文化稽查人员,农村文化市场基本处于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于制度不全和管理缺位,很多在县城无法立足藏身的黄色书籍、影像和庸俗表演进军农村,部分未成年人沉迷网吧玩物丧志,农村群众打扑克、搓麻将赌博等娱乐方式盛行。
笔者认为,延平区要想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上出成绩,有作为,造亮点,创特色,就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强化责任,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是发展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前提。各级各部门应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纳入到县乡两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到两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和管理目标,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经费纳入两级政府财政预算。宣传文化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争取两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认真探索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的新途径、新办法,注重健全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手段,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要增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提高文化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农村文化市场稽查,加大专项整治力度,探求长效机制,净化和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二是完善设施,打造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加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是发展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关键。文化阵队是开展文化活动、传播思想文化的载体。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文化阵地,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更谈不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认真落实宣传文化经济政策,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结合我区农村实际,重点实施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即乡镇做到六个有:有文化中心站、有广播电视中心、有乡镇党校、有宣传文化长廊、有电影放映队、有农民业余剧团(文艺队);行政村做到六个有:有文化活动室、有广播电视室、有宣传栏、有农民夜校、有村民理事会、有中心文化户。在广大农村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努力提高入户率。
三是服务农民,建设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夯实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是发展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基石。近些年来,我区农村宣传文化干部严重流失,文艺宣传骨干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这个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和谐文化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乡村两级都要配备专兼结合的宣传文化干部,要培养选拔一批农村文化带头人,培植一批文化专业户,发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组织,确保新农村和谐文化发展有人管、管得好、见实效。要推进农村文化管理部门的机构改革,结合实际在乡镇设置集文化、宣传、广电、成教、体育、科技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宣传文化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采取有效措施,优化队伍结构,切实解决好农村文化机构设置、队伍稳定、人员待遇等问题。要稳定人才队伍,珍惜现有人才资源,努力营造优秀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岗位培训,努力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
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桃园村党总支、村委会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采取“四个一”的办法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班子、制定可行方案。一是成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村主任任组长,村党总支副书记任副组长,村民小组长为成员,设立办公室于村委会。二是制定适合本村实际、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使方案目标明确,内容充实具体,活动形式多样有新意,方法步骤周密可行。
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室,加强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教育。“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干部”,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廉洁,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桃园村利用村委会现有的条件,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建立一个文化活动室上,活动室配备电视、DVD等影音设备,订阅《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红河日报》、《半月谈》、《支部生活》等报刊杂志,以活动室为依托,一是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三是加强党员干部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四是加强党员干部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教育。
挂好“一组”优秀、健康标语,夯实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需要先进文化来塑造,先进文化需要通过丰富的载体来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和影响群众,唤起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桃园村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搞好廉政标语宣传。在村、组、街道墙壁、宣传栏、黑板等张贴一些通俗易懂、高度概括、富有哲理寓意,包含党纪法规、廉政建设的名言警旬,如:“弘扬廉政文化、构建和谐乡村”,“感恩尽孝、崇敬廉洁”,“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执政万事民为本、居官百虑廉当先”,“不损人利自己、不损公肥私”等,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政文化教育。
奏响“一只”廉政建设的小喇叭。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内容要生动活泼,特别是要适合群众的口味,抓住群众的心理,让群众主动参与。桃园村在广泛利用电视、报刊杂志、标语等途径传播廉政文化的同时,还利用现有的广播设施,定时或不定时播报一些宣传廉政文化建设的人和事,播放国家党风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使廉洁理念、廉政意识入脑入心,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