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与行为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与行为科学范文第1篇

传统的地理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是教师仍然把自己做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的理解程度,于是就包办代替。显然这种以“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方式,变灌输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满堂灌”、“满堂问”的局面,把时间留给学生。其次要努力使我们的探究式学习设计得具有综合性,不仅要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而且还要有人文性。最后,“以学论教”可以使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地理教学应从教师的权威传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古人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份信任、一份鼓励、一次机会,多一点尊重和关爱,师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与氛围。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不仅仅只是得到了知识、能力,而且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民主、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现代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地理教学应从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向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传统地理教学方式的真实写照。回顾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大多数教师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技巧上了,而忽视了教育工具和手段的革新。今天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令教育大为改观。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目标相联系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的革新,而且是教育变革的动力,因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将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其所具有的信息存储量大、检索方便、互动性直观性强的特点与地理教学的需要结合起来,探索地理教学的新途径。

四、地理教学应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往往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心理学与行为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 攻击行为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61-01

攻击行为是在中学生身上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由于体育教学地点多为户外,所以学生之间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课堂上的攻击行为不仅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容易使某些学生出现违纪、违法,严重的甚至可能发生犯罪行为。分析中学生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更好地防止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达到最佳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一、攻击及其表现

攻击是指故意施加的伤害性打击,包括心理不适和心理伤害。中学体育课堂上学生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攻击和精神攻击。身体攻击包括踢、打、推搡、干扰他人活动、破坏他人物品等;精神攻击主要表现为语言攻击,包括辱骂、威胁、吓唬等。

二、中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因

(一)挫折导致攻击。心理学家多拉尔德提出挫折-攻击理论。他认为:攻击的发生强度与欲求不满的能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也越大。中学生面临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常常面临各种评价。那些学习成绩、交往能力和活动能力差的学生自尊欲求、成功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挫折感。负性情绪的累积会产生一定的内驱力,这种力量需要有一个宣泄的出口,体育活动中肢体的碰撞容易成为学生宣泄内心能量的导火索。

(二)攻击是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表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可以称之为“课堂小社会”,由于体育课多为活动课,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既需要教师的指导,又需要同学间的合作,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学生间进行多方面的交往。而这个阶段中学生自我意识具有高度膨胀的特点,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从而导致人际冲突。一旦发生人际冲突,一部分学生由于认知的局限性,不会通过成熟的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选择了最简单的暴力或攻击的方式来解决。

(三)攻击是一种力量的表达。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中学生的成人意识愈发强烈,他们要采用各种办法告诉别人,自己是强大和有力量的。在体育课的游戏和比赛中,某些学生攻击别人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力量的表达。以此达到赢利尊重和控制别人的目的。

(四)攻击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现。国外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在个性上具有明显不同的表现,Slee曾发现,攻击者在艾森克个性问卷上的精神质量表得分较高。这类学生通常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对人抱有敌意,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固执、倔强,喜欢寻衅,具有攻击性,且不顾危险等特点。雷雳等也发现,攻击者往往不容易克制自己的行为,具有冲动性和易激惹性的特点。

三、体育教学中减少攻击行为的措施

(一)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虽然体育教学更多的以活动课为主,但仍需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使整个课堂上的活动都与教学任务相关。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活动中来,攻击的行为也会相应减少。活动课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可以把学生的压力和多余的精力宣泄出去,这样更有利于减少攻击行为。

(二)加强思想教育。体育教学是一个强身健体和育人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完成体育知识教学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养成学生良好的上课和活动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修养,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三)重视心理训练。从认知上,教会学生合理解决冲突的方法;从情绪上,指导学生合理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培养同理心,学会占在别我的角度理解别人;从意志上,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品质,提高他们用理智控制情绪的能力;从行为上,对攻击行为进行负强化。强化理论认为,对一项行为进行惩罚,能够减少它发生的概率。当学生出现攻击行为,教师及时施加批评和制止这类负强化的手段,可相应减少攻行为。

攻击行为的产生受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只有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理解、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心理自由的生存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学生课堂上的攻击行为。

【参考文献】

心理学与行为科学范文第3篇

一、重新确立师生双方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职责

【课标声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行为嬗变】从《语文课程标准》原文表述中不难看出,语文教学在进一步夯实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要注重在学生心理意识层面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 坚持语言训练的中心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中时结合文本特征,开掘出适合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该诵读处,引发学生纵情朗诵,实现对语言的感悟体味;该背诵处,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实现对语言的记忆积累;该批注处,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实现对语言的品析欣赏;该练笔处,调整学生思维仓库,实现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这种诵读、积累、批注、练笔融会贯通,贯穿始终,语言文字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 强化思维历练的原则

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本身就伴随着思维运作的过程,可以说语言的训练与思维的运作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学生创造潜能,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重新衡量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

【课标声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行为嬗变】语文虽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它与其他学科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注定了语文阅读教学绝不能闭门造车,教师应该以更宏大的视野、更广阔的胸襟,让语文教学从室内推向生活,推向自然,让师生的心灵以文本为据点,不断向外拓展,形成大语文教学的态势。

1. 在文本意蕴里实践

语文阅读教学必定要促使学生准确、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堂教学是首当其冲的第一平台。语文阅读课一定要走出传统教学中就文本而学文本的狭窄领域,始终抱着文本所呈现出的内容和信息兜圈子。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透过文本的内容,无论是在高屋建瓴中还是在细节揣摩中,都必须将审视的视角聚焦在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在语言的实践中提升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这就要求该读的读,该写的写,在课堂学习中常常与语言为伴,与语言“长相厮守”。

2. 在生活外延中综合

不少教育名家已经指出: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不能引入生活之源进入课堂,不能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推向生活大潮中,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绝不能将语文教学的重心仅仅滞留在课堂中和文本里,而是要善于在社会生活中捕捉能够被语文教学所吸收的教学资源,能够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契机。

三、重新度量文本蕴涵的价值导向

【课标声音】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行为嬗变】:《语文课程标准》郑重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放任自流,随心所欲。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必须在学生形成独特体验的过程中发挥督促引导作用,保证学生的阅读体验必须依据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漠视教师自身在课堂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否则,课堂在学生随心所欲的体验中,必将脱离文本而虚无起来,架空文本而缥缈起来,背离文本而动摇起来。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尊重文本的核心的价值取向将无从谈起。

心理学与行为科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健康教育;课程;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12-03

Effect of Explicit Curriculum Ab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University Students' Health Cognition and Behavior/LIU Xian-hua*,YAO Shu-qiao, QUAN Hong-yan, et al. * Clinic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Xiangya Second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41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xplicit curriculum ab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university students' health cognition and behavior, and to provide empirical basi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he froshes of a university participated in the natural instruction experiment, and two questionnaires about health cognition and behavior were taken among 88 subjects who was selected by two-stag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Results Subjects' health cognition and behavior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explicit curriculum,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 and profession in health cognition, but it wasn't found in health behavior. There was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eachers' educational effect. Conclusion Explicit curriculu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 health cognition and behavior, but the effect is not synchronized between health cognition and behavior.

【Key words】 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Health education;Curriculum;Students

我国有15%~30%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3],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4-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从新的课程观来看,学校课程按其形态载体一般可分为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与隐性课程(implicit curriculum)。通常把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安排在课程表上的,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所体现的课程称为显性课程[6]。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上[7-9],近年来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11-13]。本研究联系我国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实际,通过教学实验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对大学生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的有效性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师范学院2006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首先从5名任课教师所教教学班随机抽取1个班,再从此班随机抽取10名学生,最终有效被试为88人,其中男生47名,女生31名;文科、理科、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分别为28名、35名、15名、10名。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参照郑雪等[5]的研究编制,从体育锻炼、有病及时看医生、饮食营养、充足睡眠和休息、个人和环境卫生、丰富业余生活、情绪调节、乐观人生态度、交友、提高对健康的认识等10个维度对健康认知与健康行为进行调查,各有10个封闭式问题,健康认知用从“不重要”到“非常重要”5个等级、健康行为用从“从不”到“总是”5个等级对每个问题进行评定。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2个问卷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6,0.81,构想效度分别为0.73,0.77。

1.2.2 开课形式 以公共必修课形式在大学一年级的第2学期开设,共8周15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情绪调控、挫折与压力应对、人际交往心理、恋爱心理与性心理健康、网络心理与行为;教学方法是讲座。将被试学生分为组1和组2,分别在前、后半学期进行学习。开课前,用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调查问卷对组1进行前测,课程结束后即进行后测;组2的前测在组1后测时进行,课程结束后进行后测。

1.3 数据处理 数据直接输入SPSS 13.0软件程序,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由表1可见,2组被试的健康认知与行为前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表2可见,“体育锻炼”后测比前测显著提高(P

2.2 健康认知与行为前后测结果性别分析 见表3。被试的健康认知前后测结果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女生在“体育锻炼”、“提高对健康的认识”上的后测结果比前测有显著提高(P值

2.3 健康认知与行为前后测结果专业间比较 见表4。

被试的健康认知前后测结果的专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被试的健康行为前测结果在“体育锻炼”和“充足睡眠和休息”2个因子上专业差异显著(P值均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大学生对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的重要性评价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认为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评价显著提高,或者对相关因素的认识更为理性,对健康的认识更为合理,健康行为也有增加趋势,具体表现在体育锻炼、饮食营养、乐观人生态度、交友、提高对健康的认识等方面的行为明显增多,这与洪冬美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但课程对大学生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的影响并不总是同步的,健康行为的改变多于或先于健康认知的改变,这并不否定健康认知对健康行为的制约作用,原因可能为:(1)健康认知首先会以一种能被个体接受的外部知识来影响个体的健康行为,而外部知识“内化”为个体的内在认知则相对缓慢;(2)受个体“元认知”的影响,个体的新健康认知已然“内化”,尽管没有被个体“元认知”所察觉或监控,但却已引起健康行为的改变。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有使大学生个体间或群体间的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保持或趋向一致的趋势,具体表现在:(1)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的性别一致性效应。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对不同性别的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上有所差别,女生对体育锻炼和对健康认识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强,有病看医生和体育锻炼的行为增多;男生对个人和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强,采取乐观人生态度的行为显著增多。但在整体上,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仍保持一致或差异在缩小(如体育锻炼行为)。(2)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的专业一致性效应。大学生的健康认知前后测结果都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但健康行为前后测结果则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这说明专业的差异并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认知但影响他们的健康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能消除专业差异对健康行为的影响。艺术专业学生的交友行为在教学之前与其他专业学生没有显著差异,之后却显著少于其他专业学生,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能够明显改善大学生的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但对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的影响并不同步,并有使大学生个体间或群体间的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保持或趋向一致的趋势。

4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王东莉,金海燕.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十年探索.高等教育研究,1997(2):79-82.

[2] 刘克善,刘衔华.师范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测试2 994份问卷分析.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146-148.

[3] 罗军,廖北文,刘衔华.师范院校贫困新生与非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7,11(52):166-168.

[4] 刘海燕,高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4):17-19.

[5] 郑雪,王玲.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验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283-284.

[6] 陈俊珂,崔爱芹.论隐性课程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77-79.

[7] 段鑫星,赵玲,宋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04,22(6):85-87.

[8] 程迪.后现代课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教育评论,2005(1):37-39.

[9] 韩丹,杨国宽.多尔后现代课程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高教论坛,2008(4):79-81.

[10]蔡宝鸿.绘画自我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07(9):22.

[11]卢宁,刘玎,蒲少华.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课程改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预防医学情报,2008,24(2):88-90.

[12]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高教论坛, 2009(2):92-94.

[13]陈丁和,陈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校园心理,2009(1):29-31.

心理学与行为科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朋辈行为示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隐性课程

【Abstract】Peer 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t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earlier than the research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peer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 role in efficiency, analysis its behavior demonstration effect on hidden curriculu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Peer behavior demonstration; mental healthy education course; recessive cours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28-01

一、朋辈心理咨询行为模式

1.选拔

朋辈心理咨询员的选拔标准是:健康的心理与生活态度;热情耐心,真诚负责;诚实可信,宽容接纳;善于倾听,理智分析。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治疗的成功主要并非依赖治疗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治疗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因此,我们在选拔朋辈心理咨询员时特别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待人接物、个性修养、工作理念、工作态度等,要求具备乐群性,积极性的人格特质,乐于助人。各高校选拔的流程一般是三道:自愿报名或推荐、笔试、面试。我校在选拔上更为严格,通过前期校园宣传后的自愿报名或辅导员、班级推荐,进行第一轮面谈,面谈之后笔试、第二轮面试四个程序,以优中选优。

2.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心理素质和理念培训,知识理论培训,实操技能培训,道德培训四个方面。心理素质强调朋辈心理咨询员的自我分析和自我体验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知识理论涉及心理问题分类与症状,日常心理问题辅导,心理咨询基本理论等。实操技能包括谈话基本技巧、咨询关系建立技巧、咨询过程中的态度,危机干预能力等,道德培训包括职业守则和职业道德两部分。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学期都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3.行为模式

主要包括:面谈咨询、网络咨询、现场心理咨询、成长小组、心理沙龙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①面谈咨询:主要是个别咨询,当事人直接到心理咨询中心的个体咨询室进行面谈。我校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值班时间为周一至周日晚上及周末全天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值班,进行咨询和预约接待工作。②网络咨询: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网站,对具有代表性问题集中回答。朋辈心理咨询员负责学校网站中心理健康教育版块内容的维护,包括答疑、心灵鸡汤、心理测试。③现场心理咨询:指定某个时间段在特定场所,一般为学生活动区,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和存在的疑虑,大多数为碰到的共同问题,进行现场帮助。④成长小组:通过主题讨论和成员个人问题讨论、分析,协助成员更好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接纳,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增强成员心理素质。⑤心理沙龙:包括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⑥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拓展训练可以作为辅助项目,在提升朋辈团队成员非言语沟通能力、学习思考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专门为其设置情景体验项目,使他们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从而深入了解自身和团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朋辈行为示范对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影响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教育大辞典》对隐性课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据此,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理解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中所涵盖的校园氛围、校园文化、心理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校园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

2.朋辈行为示范对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影响

(1)有助于形成良好、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

不可否认,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校的心理辅导还未能完全得到大学生的正确认识,有一部分学生依然把学校铁心理咨询当作是一个人心理不正常,甚至精神不正常的表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养的朋辈心理咨询员们敬重生命、关心生命、关爱同辈学生身心健康、维护团队形象,他们在全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定期举办班级心理健康黑板报比赛、心理情景剧比赛等)、各种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及一些社会性公益活动。朋辈心理咨询本身的行为示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认识,促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和谐校园氛围,校园中的朋辈心理咨询员们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2)有助于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同学们彼此之间都在为同样的问题焦虑,同辈人之间自然地成为了情感交流的对象。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当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时,79.8%的人选择向朋友倾诉,38.6%的人选择向同学求助。通过在大学生中选拔、培养朋辈心理咨询员,带着自身在培训和督导中学会的与人交流、相处的知识和技巧,去帮助身边的同龄人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惑。这些朋辈心理咨询员们在日常的心理咨询和接待工作中,帮助同学们在日常心理健康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如何应对压力与挫折,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

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积极人格特质是成功的基本要素。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大学校园中同学彼此之间的接触对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是直接而又具体的。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助人自助”宗旨下产生的导向力量对同学的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学习方法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

三、结语

朋辈心理咨询员队伍在高校的发展日益成熟,他们在助人的过程中,知识不断深入,自身不断的自我升华,逐步在现实生活中提高和改善了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达到自助的效果。这些正是大学校园里隐性课程的有利因素,因此利用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的示范行为加强大学生隐性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