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文化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6
社区管理与服务是适应我国现代化社区管理与服务业发展变革的需要而诞生的全新的职业领域,也是为满足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建设对社区专业人才的急切需求而建立,目前已在全国将近 60 所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社区文化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拓展课程,为了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向社会输送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对该课程进行调研。
一、调研目的和意义
1.社区文化课程现行教学情况
目前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没有社区文化这一课程。而社区文化课程旨在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综合工作素养,构建先进的工作理念,树立正确的工作伦理观和健康的职业操守。
2.社区文化课程标准调研的目的意义
该课程的开设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为使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实践性和先进性,为了找准社区文化课程定位,明确课程培养的目标,了解该课程的工作任务,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并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同时也是论证该课程如何去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需要,特开设此课程。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设置符合实际的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方法、对象和主要内容
1.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方法主要有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文献查阅、个别面谈、座谈会、电话访谈等。调查的内容包括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状态、岗位需求与从业层次、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安排与设置等方面。
2.调研对象
调查的对象是在校学生、用人单位负责人和高职教师。
3.调研数量
调研地点分布在长沙、深圳、上海等城市的社区和高校。其中高职院校10所,基层社区13个, 街道10个, 社工服务中心12家,志愿者联盟8家。
4.调研内容
(1)行业调研。笔者在对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机构调研中发现,能坚持在社区基层工作靠的是“服务”理念,从形式上看,它代表的是政府的信念,是激发工作人员的活力,是行为规范。这种理念应从对组织环境的基本认识、熟悉入手,即包括了解该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居民的分布、社区民风民俗等。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是本职业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其次,要熟悉社区工作的业务知识、规章制度和条例。
(2)学校调研。高职院校师生主要了解现行社区文化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环境创设情况的依据以及教学实施、教学考核等,学校该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对应的项目任务目标对接情况及建议。
三、调研结果分析
我国正进入复杂的、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即从人治型社会转变为法治型社会,从乡村型转变为城镇型社会,从社会管理的社会转变为社会治理的社会。社会原有的结构失衡,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这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社区工作人员担当重任。
在教学上,社区文化课程要体现职业性、行业性、时代性、系统性的特点,同时也应具有规范性和陶冶性。在建设时我们应该把握“三结合”原则,即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内外资源相结合、平时渗透和集中活动相结合。
笔者通过现场交流和问卷法发现,社区工作人员(城管爱卫岗、综治调解岗、计划生育岗、社会事务岗、低保岗、社保岗、文秘统计岗等)学历不高,专业知识不强,服务意识低,对组织文化不了解,特别是对社区文化不了解。如何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中培养职业人才的专业价值、专业意识、专业气质,从而奠定未来职业素质,形成职业发展能力,意义重大。
具体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1.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
笔者经过调研认为,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旨在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综合工作素养,构建先进的工作理念,树立正确的工作伦理观和健康的职业操守。
社区文化课程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了三项,即课程能力目标,课程知识目标和课程素质目标。课程能力目标包括让学生具备文化感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链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知识目标包括全面理解社区文化的四大方面基本内容:社区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社区物质文化、社区精神文化与社区制度文化。素质目标包括让学生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和谐发展价值观、典型的利他主义精神、社会公平正义观、强烈的社区责任感、强大的职业操守、浓厚的奉献与志愿精神等。
2.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
知识:社区文化的四大方面基本内容,即社区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社区物质文化、社区精神文化与社区制度文化等。
技能:文化感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链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素质:爱心、宽容、务实、责任、人文、理性、诚信、亲和、自律、公正。
3.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过程分析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过程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社区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方面的综合工作素养,构建先进的工作理念,树立正确的工作伦理观和健康的职业操守。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任务:
走进社区。初识社区概念,了解社区服务,探寻社区管理,体验社区文化,感受社区精神。
触摸社区物质文化。浏览社区视觉文化,欣赏社区服饰文化,领悟社区语言及文字表达文化,体验社区环境文化。
把握社区制度文化。了解社区制度文化,探索社区制度文化的起源,分享社区公共制度,探秘社区文化部。
感悟社区精神文化。内化价值取向,践行道德操守。
笔者经调研发现,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新颖而有效的教学设计,完成既定教学内容,实现与课程项目工作对接。
4.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环境和条件分析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环境和条件与其他课程很不一样:工作任务对象为社区居民;工作任务条件为社区文化资源、网络、社区机构、信息;工作任务环境为社区。
5.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考核分析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考核以考查学生在真实社区情境中对社区文化的把握情况,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和能力,进行社区管理与服务。这种考核应该按照职业标准制定考核标准。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调查表明,社区文化课程定位为一门认知性、提炼性课程,旨在帮助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理解、内化社区文化,受到社区文化熏陶,培养美好的道德。课程总体目标是了解社区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其中,课程能力目标包括让学生具备文化感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链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知识目标包括全面理解社区文化的四大方面基本内容:社区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社区物质文化、社区精神文化与社区制度文化;素质目标包括促使学生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和谐发展价值观、典型的利他主义精神、社会公平正义观、强烈的社区责任感、强大的职业操守、浓厚的奉献与志愿精神等。
综上所述,该课程是符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要求的,它能满足未来从事社区工作人员掌握必备素质的需求。
2.建议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感比较重、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课后学习行为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持久性等特点,结合现阶段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形势以及行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以下建议。
(1)教学内容方面。该课程基本内容包括:①概述,包括社区文化发展,中外社区文化对比,社区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社区文化的介绍、先进、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的厘定等几个方面。②社区精神文化。包括价值取向、道德操守、专业(终极)目标、专业工作哲学等几方面。③社区物质文化。通过对“中国社区”标识、社区建设标准的解读,对社区服饰文化、社区语言和文字表达、社区环境文化等的了解,理解社区物质文化内涵。④社区制度文化。通过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特殊风俗以及行为规范等制度形式分析理解先进、健康、积极的社区文化形成的制度根源及制度动力。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重结合实践和前沿发展趋势去组织教学,同时,要注重引入背景知识、相关典型案例等,力求凸显中国特色,突出重难点,形成学科特色体系。
(2)教学设计方面。教学设计要遵循适度原则,过于繁杂的教学设计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兴趣点。建议课程设为16课时,1学分。综合运用PBL、ISAS、作业、讨论、社会调查、体验式教学、听演讲等方法与手段,并不断加以创新。社区文化课程的教材编写要选用最新的社区文化案例,保证其时效性。针对各地区的差异性,比例有所侧重,大力推广全国先进经验。
(3)教学条件与环境方面。加大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在校内课堂创造尽可能真实的模拟环境,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大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开拓力度,提升学生对真实情境的感悟能力。
(4)课程考核方面。教学考核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法,提高实践课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引入实践机构督导、政府行政单位工作人员、志愿者、服务对象对学生实践部分的评分机制,全面考查学生关于社区文化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李 华.本土化视角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J].学理论,2012,(34).
[2]刘晓欢,向 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9,(4).
一、欠发达地区基层部队警营文化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基层消防部队警营文化工作的调查发现,基层消防部队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基层部队的文化工作,比较普遍地存在“组织领导乏力、文化生活单调、活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尤其是受到“人员少、财力弱、认识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在开展警营文化工作中存在“四多四少”现象。
(一)休闲娱乐的多,学习成才的少。通过对基层官兵的调查了解,多数官兵认为文化活动就是打打球、看看电视、玩玩游戏,内容陈旧、形式单调。个别官兵则以个人的好恶来参与活动,组织活动的文体骨干忙于应付日常性工作事务,没有足够的精力创新文化活动,使大队文化活动少有新意、缺乏吸引力,而育人成才、有较强生命力的文化节目就更少了。
(二)节日活动的多,平时活动的少。欠发达地区消防部队在贯彻警营文化生活的“四有”方面大打折扣,“重节日、轻平时”的现象十分严重。基层大队一般在“春节”、“七一”、“八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时才会组织人员安排文体比赛和文艺晚会,临时突击一些技术含量少、创新力度弱的文体节目,相对地平时文化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少而单调了,甚至有些基层大队就不开展日常文化活动。
(三)旁边观看的多,主动参与的少。一直以来,由于消防部队基层单位小、远、散的特点,受警力相对不足、任务日益繁重的客观因素影响,官兵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受到了约束。少数人上场、多数人捧场、甚至不到场或个人专长、自娱自乐等现象比较突出,缺少集体性强、参与度高的综合类节目。
(四)应付考核的多,设施投入的少。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大中队在文体设施的投入上,往往会因为经费紧张而有所顾虑,在文体设施的配备上,以数量为本,以应付检查、考核为主,在质量和档次上大打折扣,削弱了文化生活对官兵的吸引力。
二、影响欠发达地区部队警营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把文化生活的地位看“低”了,认为文化生活与中心工作关系不大,可有可无,可多可少。二是把文化生活的内容看“窄”了,片面认为文化生活就是唱唱歌、打打球、看看电影、表演几个节目。三是把文化生活的作用看“轻”了,认为组织文化生活过多,容易分心,对部队中心工作不利。
(二)骨干配备不到位。从实际情况看,因为消防编制原因,本身就存在人员少、力量不足的问题,虽然各类活动小组在面上做到了基本健全,但业务精英少、骨干力量缺失,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单位,挑选文体骨干的余地就更小了,稍稍有点特长的人就要身兼数职。骨干能力不足,导致组织活动无从下手,其他官兵就更加无所事事,使得基层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直接影响到活动效果。
(三)激励机制不到位。这些年来,省总队、市支队都会选择性地组织开展篮球赛、乒乓球赛、歌唱比赛、创作书画作品等比赛,但基层单位在广泛推广上力度不大,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单位,认为自己单位挑选余地少、没有相应的人才、没有夺魁的希望,失去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基层单位重训练人才、重管理人才,但对文体骨干的培养上重视程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体骨干抓文体活动的主动性。
三、加强欠发达地区部队警营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一)抓骨干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文化工作的中坚力量。培养、保留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文体骨干队伍,是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基层单位文体骨干多、作用发挥好,文化活动就能活跃、就能上层次。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单位,需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在新兵分配、选调干部上,力求上级部门能有意识地挑选文艺兵、文体专长干部送到基层;二是要根据官兵的专长和特点,对文体骨干进行着重培养,提高文体骨干队伍的层次,并结合部队文化活动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使他们能够得到机会进行实践锻炼,既提高水平、激发工作热情,又能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气氛;三是在每年考学、选改士官,确定退伍、复员、交流人员时,要进行充分考虑,把一些思想稳定、有特长的文艺骨干保留下来,使基层部队始终保存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文化骨干队伍。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区城市工作现状,为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提供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城市工作调研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内容
突出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主题,围绕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社区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党建,平安创建,班子建设,公共服务,精神文明,文体事业等专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做好城市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本次城市工作调研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成立区城市工作调研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陈明哲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员由区委宣传部,区发展计划局、民政局、建设局等单位抽调专人组成。
三、任务分工
(一)围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对社区工作中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梳理,并提出关于加强社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区作风办负责);
(二)围绕城市党建工作,深入分析城市党建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加强城市党建工作的对策(区委组织部负责);
(三)围绕城市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分析城市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制定加强社区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的应对措施(区委宣传部负责);
(四)围绕“平安**”创建活动,如何推进“平安社区”创建工作,创造安定、和谐的城市发展环境(区委政法委负责);
(五)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区发展计划局负责);
(六)围绕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如何繁荣商贸服务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区经济发展局负责);
(七)围绕社区服务、职能发挥、社区建设、弱势群体帮扶、低保办理、优抚救助等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区民政局负责);
(八)立足于城市服务平台,围绕就业培训,失业登记、社会保障等专题进行深入调研(区人劳局负责);
(九)围绕城市法律知识普及、居民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区司法局负责);
(十)对城市小区物业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制定关于加强城市小区物业管理应对措施(区建设局负责);
(十一)围绕如何丰富城市居民文化体育活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等专题进行调研(区文体事业局负责);
(十二)围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如何提高城市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行专题调研(区卫生局负责);
(十三)依托社区服务平台,如何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城市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进行专题调研(计生局负责调研);
(十四)按照创卫工作要求,如何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专题进行调研(区市容环卫局负责);
(十五)围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就如何推进市区内重点项目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区大项目办负责);
(十六)对城中村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旧城改造的可操作性意见(区旧改办负责);
(十七)人民办、西兰办、吴办、古渡办、渭西办、陈杨办等6个办事处围绕办事处、社区在城市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对策进行专题调研;
(十八)沣东办、钓台办、马泉办结合乡镇与办事处的职能转换,围绕加强和推进城市工作,探索社区建设,建设移民新村,妥善安置拆迁群众等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四、工作要求
(一)认真组织,周密安排。各单位要严格按照任务分工要求,立即成立专题调研工作组,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深入到社区、辖区企事业单位,及时掌握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对策。落实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干部从事专题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由主要领导亲自把关,确保此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各单位要把本次调研活动作为本单位近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承办人员为具体责任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调研报告的分析汇总工作,并形成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的城市和社区工作调研报告,为区委、区政府推进城市和社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城区各街道办事处要结合本次调研活动,全力支持和配合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提供调研活动必要的分析资料,安排工作人员协助各成员单位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各成员单位调查研究提供便利条件,确保调研活动顺利进行。
关键词 社区 高校 教育互动发展 存在不足 解决策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已经成为了不可抗拒的社会发展潮流。当代高校不应该是孤立封闭的“象牙塔”,而应该与周边社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在我国,目前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互动发展存在一定的不足。深入了解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可行性解决策略,建立健全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中可操作的良性机制已经提上研究日程,以便更好地推动两者互动发展,实现力量的互补和共赢。
1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1国外研究现状
英美在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上的研究是较全面和深入的,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英国的牛津大学与社区互动发展形成了“牛津模式”:空间上,牛津大学与社区密不可分;管理体制上,城市居民的日常管理工作都有大学参与管理;经济上,牛津大学对地方经济影响是显著的。美国的社区学院则是服务型高校,它的开放度、共享程度和实用性更高。其互动发展模式表现为以下方面:
(1)高校服务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与社区存在紧密的联系。高校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和需求问题,以服务社区为主要目的。任何高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区当中,高校学生的衣食住行需要人来提供,这给社区居民增加了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居民的就业力度。
(2)社区学院是开放型的学校。学校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由于政府的长期投入以及高校自身的不断发展,高校拥有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校内的一些设施向社区所有居民开放,如体育馆、图书馆、电教设施和科技活动中心等,用于社区居民教育活动中,社区学院实质上成为了社区的文化教育中心。
(3)高校与社区共建共享。高校与社区应该互动合作,共同构建共享的教育平台。社区可依托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来培训员工,开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工作。而社区可为高校学生实训提供训练基地和科研场所,社区学院也可成为学生训练的重要平台。
1.2国内研究现状
吴林根、陈钢心在1999年出版的《学校社会学》中表达了如下观点:每一所具体的学校既处于教育组织体系之中,又必然处于一定的社区体系中,与所在社区里各类社会组织有机结合,组成社区体系;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学校通过为社区政治、经济服务,培养社区所需人才,提高社区公民素质,创建新的社区生活方式,为社区提供科学技术、文化、学校设施等服务,对社区发展起促进作用。
唐伽拉、吕斌(2006)在《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中提到,社区就是大学的外在环境,大学的资源在这种互动机制中得到了更大的开拓与发挥,大学的需求也通过这种机制得到了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满足。大学对于社区具有难以比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学的存在对附近社区生活品质的提高具有正面贡献。
2武汉商学院与沌口街宁康园社区互动发展的尝试
刘志忠(2010)在《高校与社区互动探析》中认为: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行为应具有互利性、自主性、非营利性和自愿性四种特点。互利性即是高校的资源与社区的资源能够相互补充,高校能够为社区提供科学技术、文化、设施服务,通过高等教育为社区培养有利于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社区也可以为高校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社会管理锻炼人才的一个平台;自主性意味着无论是高校还是社区都需要自由表达意志,独立作出决定,自行推进行动的进程,双方都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非营利性表明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是具有互利性的,因而在教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着互帮互助的关系,相互补充扶持、共享、双赢,因此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自愿性说明社区与高校教育的互动发展是自愿自主的,在自主的情况下,两者互动发展才会增强乃至实现力量的互补和共赢,才会毫无保留的进行资源共享以及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武汉商学院为武汉市市属高校,与宁康园社区具有地缘接近性。两者为探讨如何开展互动式发展做出了有效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2.1推动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制定互动合作方案
在社会生活中,互动是一种使对象之间而产生彼此发生改变的过程。而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满足三个l件:
(1)主体之间需要有共同的或者相类似的价值理念。价值理念是指导组织行为的重要思维方式。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有着“共同创造学习环境,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和目标,这将能更好的推进学校与社区二者的互动合作。
(2)主体之间有发生相互依赖行为的必要性。宁康园社区想要构建学习型社区,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和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建立和谐美好社区。而武汉商学院可为宁康园社区的建设提供教育资源及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武汉商学院欲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最大限度的开拓和发挥大学的优势资源,更高效率的满足大学校区发展的需求。而宁康园社区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宁康园与武汉商学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这是促进二者形成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3)主体之间有发生相互依赖行为的可能性。武汉商学院具有高校所具有的文化资源,技术管理资源和设施资源,可以借鉴英美的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模式,为沌口街宁康园社区提供文化教育、社区管理以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而武汉商学院也需要一个可以为其学子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同时更好地最大限度的开拓和发挥大学资源,大学的需求也通过这种机制得到了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满足。
2.2建立高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模式
在合作过程中,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期望建立高校与社区间的资源共享模式。一方面,宁康园社区可以利用高校丰富的师资力量,帮助社区开展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利用完备的硬件设施,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社区了解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与调整提供有效参考,同时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途径。
2.3调研高校与社区的双边互动需求状况
在探索高校与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就双边互动需求展开了调研。武汉商学院调研了宁康园社区人才需求类型、数量、工资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宁康园社区则对武汉商学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尽了解。调研的开展有助于高校更好的了解企业需求,从而培养出有针对性的人才,社区则能通过调研制定更为明确的人才引进计划。
2.4找出社区与高校教育互动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互动发展,发现社区与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第一,主动性缺乏,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虽开展了互动研究,但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性缺乏,频率有限;第二,受益有限,高校在社区发展中应大有作为,其能够为社区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同时也应成为社区开展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的基地,而社区则应成为高校学生开展实习、就业提供良好平台,但在当前阶段,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的互动发展仍不够深入,导致受益有限。
2.5提出高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与社区应不断深化合作,真正将高校变成社区的高校,将社区变成高校的社区,打造开放型高校与社区,从而促进高校与社区的双赢局面。这也是未来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互动发展的方向。
3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需求个性化、多元化,实际需求复杂多样。例如在宁康园社区中,居民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是下岗职工,有的为留守儿童,有的是老弱妇幼。情况不同导致互动的需求各异,这成为了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2)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不完善,还存在不足。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动力不够,并且二者共享的资源利用率较低;此外,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内容和方式缺乏多样性。
(3)相关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教育互动发展没有全面的机制基础。首先,因为高校与社区互动缺乏良好的环境,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未提供稳定的保障机制。其次是由于高校与社区的互动意识浅薄,高校的服务机制有待健全。
4可行性解决策略
(1)调研社区需求,解决社区存在的实际困难。社区需求是多元化的,也是个性化的。因此,当前高校进社区的需求调研并没有顾及每个社民的各自需求,而且在解决实际困难中,个性化的需求成了难点,因此对社区展开系统、客观的实际需求调查是必要的。
(2)查找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当前高校与社区教育在互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如许多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更多的是迫于上级管理部门的行政压力,没能真正将解决社区需要放在首要位置,而社区也未充分意识到高校可能带来的好处。对于这些存在的不足,高校与社区都应当深入剖析,摆正认识,为良性的互动发展打下基础。
(3)建立健全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开展应当依托于专门的管理部门,该部门可由高校与社区双方共同参与组建,并划拨一定的款项进行专项运作。但管理部门的成立需要高校与社区在认识上高度一致,并有打破体制界限的勇气。对当地政府而言,也应加大对此类项目的政策与资金倾斜力度,并可适当引入市场化机制。此外,社区应加强宣传工作,做好相关的舆论引导,加大在社区居民中的宣传推广。
5结语
推动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是探索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宁康园社区与武汉商学院互动发展途径的重要项目。其带来的影响不仅是让武汉商学院成为宁康园社区的文化中心,给社区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一个互动交流学习的机会,更是为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警醒,在未来如何加深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互动的纵深发展,成为了下一步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吴林根,陈钢心.学校社会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2] 唐伽拉,吕斌.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6(03).
通过调研对我区文化工作的现状、资源、突出问题、群众需求等有了新的和更加全面的解,调研小组针对所掌握的情况,从当前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视野进行认真分析形势,运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审视我区在发展特色文化方面存在问题和差距,从月中旬开始进行专题调研活动,根据文体局相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执行方案要求。按照局党支部的分工,由我负责《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打造特色文化》这一调研课题,并组成了由我任组长,和三同志为成员的调研小组。月日,根据局《关于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做好专题调研活动的意见》安排,组织召开了本课题调研组成员会议,对调研课题进行了认真讨论,拟定了调研提纲。从月日开始,分别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形式,认真开展了专项调研活动,调研中,共召开乡镇文化站长、分管文化工作副乡镇长、社区文艺骨干等三个层次人员的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9份,实地考查在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室1个,社区文艺活动4处,广泛听取和搜集社会各界对发展我区特色文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对今后这项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1文化设施现状:区原有文化馆1个。矿业集团企业所属影剧院3所,经营性音乐吧8家,网吧28家,游戏厅(室)13家,书店12家,近年来新建村级图书室7个,11个乡镇(街道)虽设有文化站,但基本上都是一块牌子、一间屋子、一个人“只有个别乡镇文化站有少量而陈旧的图书;
文化队伍现状:区文化馆现有在编人员8人。初级技术职称3人,但多数专业知识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乡镇文化广播站现有人员22人,其中从事文化工作12人,这些人员中只有极少数人具备基本的文化专业知识,大部分是乡镇原聘任的事业单位工人身份人员或组织安置的退伍军人,总体队伍文化专业知识贫乏,文化活动的组织、协调水平也不高;全区现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8个,经常性参于人员约90人,其中:民间戏剧团体3个、歌舞艺术团体1个、传统文艺(锣鼓、锁呐、花鼓灯、民间灯舞)4个;区内文艺培训点6处,以个人名义从事文艺培训的教师约20人。
3文化活动现状:近年来。区内外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较具地域和风土人情特色的文化品牌;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由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由企业以促销为目的单一演出活动和以健身休闲为目的晨晚健身舞蹈活动较为活跃,显现出企业以及广大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热情与渴求。
4特色比较:就我区现有文化资源、基础设施、文艺人才队伍以及文化活动的特征来说。据有以下劣势:一是由于缺乏基本的文化活动场馆,因此,难以举办参于人员较为集中的大型文艺活动;二是由于基础薄弱,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开展少儿文艺方面同区、区等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以及后续人才的培训相对薄弱等因素,沿淮传统文化艺术如花鼓灯、戏剧等方面难以与凤台县、毛集试验区。据此,打造我区特色文化应考虑在上述三个方面以外进行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