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预测与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监督弱化
我国经济市场发展日渐迅速,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其实并没有那么安然。企业财务信息失真以及监督弱化的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将针对财务信息失真及监督管理弱化进行详细分析。
一、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及监督弱化的原因
(一)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及监督弱化的主观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以及监督弱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的财务制度已经不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需求。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为财务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当下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没囿切实的根据时展而进步,导致了很多钻体制管理漏洞空子的现象发生。并且很多公司的领导贪图自身的利益,财务会计不得不被迫做假账,由于上级领导的威逼利诱,导致了财会人员出现制造错误的工作行为。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监督机制,各级监督机制形同虚设。财务的支出一级管理完全凭借领导的主观意愿,严重的导致了财务监管的弱化现象。并且财务会计信息的传播时而出现很多漏洞以,很多财务人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使污染财务会计信息的人有可乘之机。
(二)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及监督弱化的客观因素
财务会计一直以来都是火爆的学科之一,会计师资格注册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会计师行业鱼龙混杂。很多并没有专业素质的人也可以通过不正规渠道获取会计师从业资格,导致了会计师职业素质较差,很容易出现贪污行为。政府监管部门应该积极加强监管机制,因为有些监管人员在工作中有恶意包庇财务会计造假账的情况发生,并且对虚假财务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机会。并且我国并不重视经济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财务会计的违法行为更加恶意猖狂。
二、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及监督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差
财务会计相关管理监督制度的规定是来自实践并且回归于实践的。由于很多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相对较差,导致了相关财务监管制度没有办法客观认真的进行有效执行。所以在积极完善与进步财务监督制度的同时,一样要有有效的提升财务会计人与难度综合素质和职业水平。
(二)会计法规与税法要求不同
我国会计法规以及税法的要求有所差异。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核算与分析反馈。通过会计的核算信息可以直接的反映企业的财务资金情况,由于会计法规与税法的要求不同,导致了财会信息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当税法计算信息以及税法要求的结果不同时,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随之产生。
(三)财会计量存在一定的局限
在商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会计由于传统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思维导致了在核算的过程中只使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忽视了货币本身存在的币值变动,当货币经济中存在不定的变动时,财务会计信息也随之变动。财务会计计量的局限性不仅导致了企业信息的偏差而且促使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及监督弱化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促进企业管理者对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
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主要组成部门,企业的发展以及经营不仅影响着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并且对企业中的员工、股东以及债权人都起着直观重要的影响,并且企业还担负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所以企业要积极的认识到自己身兼的重任,切实的做到为员工为企业股东以及债券人负责,为了开创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而不断奋斗。力求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客观性,保障财务监督管理力度,以便与更好的履行自身应尽的职责。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企业内部监管是企业监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切实保障企业内部监管力度是企业长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公司内部合理的结构配置进行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审计部门职权的强调。切实的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效的规避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监督机制,保障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职权的高效性,不仅可以对财务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管,并且有效的提升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进程。
(三)加强社会及征服监督部门的监管力度
政府以及社会的监督也是企业监督中的一部分,政府需要明确职能监管的划分,切实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从会计师注册到会计师从业资格证的颁发都应该加强监管,充分发挥政府相关监督部门的职能,彻底杜绝企业虚假报告的肆意操作。并且可以与工会监督积极配合,利用工会的监督职能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切实的杜绝贪污造假的现象产生,切实提升对财务会计的监管力度。
(四)有效培养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是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只有有效的培养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才能让每一位财务会计人员感受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以便于更好的为企业提供真实有效的服务。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加强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通过宣导学习的方式促进财务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利用“财务人员思政会”,“企业是我家”等富有引导宣传作用的相关活动,使财务会计人员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以及自己应对企业尽到的责任。并且将宣导与的实际相结合,定期使企业财务人员编写财务会计人员心得。利用现实的反面教材来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告诫。对企业管理层的人员也需要加强重视,切实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教育。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的理解,以便于更好是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管,并且杜绝企业信息不正确是的利益谋取与危害。总而言之,财务会计信息失真以及监管弱化的有效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切实的提升企业管理者对社会意识的有效提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加强社会及征服监督部门的监管力度,将企业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效的相结合,切实的培养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才能够有切实的在提升企业监管力度的同时,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罗玮.论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及监督弱化的对策[J].经济问题,2005.
[2]李春禄,曹志锋.企业会计监督弱化原因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6.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财务分析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民生银行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为代表的领头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因此采用重点抽样的方法选取上述三家银行的财务报告进行调研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且提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优缺点,加以对比和分析。
二、商业银行的基本理论
商业银行是指以盈利为目的,以经营存放款和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业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能够接受以签发支票作为主要支付手段的活期存款,办理转帐结算业务并且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
三、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金融中介机构在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商业银行又是金融机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随着现今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挑战变得更加复杂。
(二)国外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1.美国商业银行发展概况。美国商业银行发展历时时间长,规模大,对市场和企业的操控能力强。美国主要商业银行有:花旗集团、摩根大通、贝尔斯登银行、美怡银行等
2.日本商业银行发展概况。日本目前正处于第三次兴盛发展期,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日本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只有3个,剩下的都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主要有:三菱UFJ银行、瑞穗银行等。
四、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调研分析
这篇文章中,我重点研究的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所占比例最大,利润最高,但其银行报表缺乏研究价值,一直情况非常稳定,处在高水平盈利区间内,因此不选择国有股份制银行。
五、三大股份制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
(一)招商银行财务报表分析
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4月8日,总行设在深圳,业务以中国市场为主。招商银行于2002年4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股票代码600036。2006年9月22日,招商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H股股份代号3968。
(二)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总体情况分析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招商银行资产总额达54,749.78亿元,比2014年末增长15.71%。资产总额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本集团贷款和垫款、应收款项类投资等增长。招商银行负债总额为51,132.20亿元,比2014年末增长15.77%,主要是客户存款、拆入资金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应付债券等稳步增长。
1.基于利润表的损益分析。2015年,本集团实现税前利润750.79亿元,比2014年增长2.24%,实际所得税税率为22.72%,比2014年下降0.95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即利息收入占到总量的67.9%
2.基于现金流量表的现金管理分析。贷款投放的行业结构也同样反应贷款质量以及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不同行业的投放的比率往往体现出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从贷款投向来看,零售贷款的不良率还是要低于企业贷款,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不良率还是较低的,尽管数额上相对2009年略微有所增加。
(三)民生银行财务报表分析
1.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总体情况分析。民生银行资产总额40,151.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889.26亿元,增幅24.45%;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8,126.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84.03亿元,增幅15.14%;吸收存款总额24,338.1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71.21亿元,增幅13.38%。
2.基于利润表的损益分析。民生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5.46亿元,同比增加22.68亿元,增幅5.36%;实现营业收入1,354.69亿元,同比增加195.83亿元,增幅16.90%;净息差和净利差分别为2.59%、2.41%,同比分别提升0.10和0.11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1.31元,同比增加0.07元,增幅5.6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每股净资产7.03元,比上年末增加1.22元,增幅21.00%。
(四)兴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
1.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总体情况分析。兴业银行资产总额52,988.80亿元,较期初增长20.25%。其中贷款较期初增加1,862.60亿元,增长11.69%;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较期初减少4,868.37|元,降幅68.30%;各类投资净额较期初增加12,385.04亿元,增长91.04%。
2.基于利润表的损益分析。兴业银行各项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生息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把握市场机会,灵活配置资产,提高生息资产收益率,净息差保持稳定;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保持增长;成本收入比保持在较低水平。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2.07亿元,同比增长6.51%。
六、我对三大商业银行发展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看三个银行的财务情况对比:
三家银行各有特色,民生贷款定价能力强,非息收入占比高,客户的粘性强,不足在于加强零售存款业务,提升资产配置水平,尤其是同业业务。招行资金成本低,资产配置能力强,不足在于如何提高贷款的定价能力。
七、商业银行发展状况评价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观念。我国的商业银行都把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唯一目标。从现实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与实际的经营管理存在着很大差异,商业银行由于过度强调经济利益,使得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与实际的业务管理存在着脱节现象。
2.缺乏明确的目标。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它既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又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性,因此它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是与一般企业有区别的。具体来说,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包括利润、企业价值、企业文化等。
(二)解决商业银行问题的相应措施
1.转换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要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理念,将企业的目标与银行的特殊目私岷掀鹄础R簿褪撬担要把财务管理的理念从财务会计转换到管理会计。商业银行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核算和报告,还要加强各项资金管理的计划,对于银行的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2.明确阶段性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商业银行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发展成为真正大型的国际性的大企业就必须要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
3.完善商业银行各项制度。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中首先要明确每一个内部机构的具体职能,以财务管理为主线,强调业务部门的结构的转变,努力形成一个结构紧密、职权明确的组织。使得财务管理的信息能够得到统一传达,保证管理的效果。
八、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一)国际化趋势
国际化趋势的重点是引进外资和尽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成具有或接近国际经营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二)经营方式科技化趋势
股份制银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与传统的以内部管理为目的的设置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出特点是强调营销理念,并按这一逻辑,根据客户对象设置业务部门,如公司金融部门、个人金融部门、国际业务部门等,体现了以营销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三)资本化趋势
股份制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渠道目前只两个:一是增资扩股,其数量有限,且程序复杂,操作难度大;二是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形成一个源源不断的正常的资本补充渠道。
(四)低成本趋势
各项操作的业务成本以及各方面的资金引入、资金周转等成本开始逐渐低廉化,商业银行的利润大幅度上升,促进银行资产的合理化和最大效率化运转。
参考文献
[1]游舒画.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西南大学,2012.
[2]崔宏.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及其报告披露:问题与改进[J].金融论坛,2008,13(3):42-50.
[3]何思睿.商业银行的转变及其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56-57.
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及应用,强烈影响着以往的财物管理技术和环境。当前,企业已普遍应用会计信息化技术。对于会计信息化,其主要是利用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展会计核算、财物管理等工作。借助会计信息系统,可信息化处理财务会计工作(收集信息、核算信息及数据、生成报表、分析财务等)。本文结合实际,探究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会计信息化形势下改进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希望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会计功能
会计信息化形势下,以往的会计功能(管理职能、传输方式、目标等)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影响信息生成方式:传统信息的收集、编制和加工依托人工。现今,财会人员使用信息系统进行收集、整理信息;影响信息传输方式。会计信息传输进入无纸化时代,依托计算机和媒体技术,加工信息后利用网络进行传输,促使传输效率大大提高;影响会计目标。可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需求,有利于其掌握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影响管理职能。
(二)会计人员
会计信息化形势下,企业内部很多工作的完成都依靠计算机信息系统,例如:财务工作、会计工作、风险控制工作等。此种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内容及环境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此外,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会计信息化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须具备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素质。
(三)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对企业会计控制至关重要。内部审计作用为控制、监督,可促使内部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以往,审计部门单独设立,审计内容仅仅是企业的重点工作。会计信息化飞速发展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及核算内容、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会计信息系统负责分析所有指标及数据。审计部门须检查所有系统设计、软件及硬件,审核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共享等。[2]如此,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所有财物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及真实性可得到有效保障。
二、会计信息化形势下改进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理念
会计信息化形势下,企业应积极转变管理观念。财务管理观念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重视并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财务管理理念应全面、系统,确保全员参与会计信息化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环境加以建立,促使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提升。对风险意识进行培养,提高会计人员识别、防范风险能力,保证会计信息化安全、稳定运行。
(二)建立内控制度
会计信息化形势下,企业须注重建立及完善内控制度,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对于内控制度的建立,笔者建议从以下内容着手[3]:其一,对企业业务流程(中心为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建立;其二,对企业财务管理规定及标准进行编制;其三,对机构及人员进行严格设置、管理。通过设置机构,可分离职权,有利于提高工作的保密性及安全性;加强人员管理,促使全体员工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提高。此外,企业应增强所有部门及员工的内控意识,为会计部门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其四,注重管理财务档案。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控。
(三)预防财务风险
近年来,很多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将所有信息及数据纳入其中。会计信息系统发生异常情况下,会泄露或遗失信息及数据,将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发展。所以,企业管理财务过程中务必监控和定期严格检查会计信息系统,对风险安全控制体系加以建立及完善。此外,定期监督和检测信息系统硬件,规范、严格处理与企业核心相关的信息及数据,以保证数据、信息处于安全状态。
(四)引进和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
在会计信息化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注重建设及完善财务管理,以推动企业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系统工程范畴,其对人员素质、技术等具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通过开发、培训、引进人才,以促使企业人才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及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对考核及薪酬制度进行健全,打造优质的企业人才队伍,进而更好地实现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相关人员应综合、全面掌握多学科知识,例如会计、金融、计算机等。与此同时,具备识别、防范及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应组织、培训财务管理人员,以促使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得到提高、顺应会计信息化发展潮流、改进企业财务数据及信息质量等。
【摘要】
氧化铁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型的磁功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材料以及环境等众多领域。本文介绍了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评述了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在细胞、蛋白质和核酸分离及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对多功能复合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构建,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具有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 制备; 生物分离; 生物检测; 评述
Abstract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material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biotechnology,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etc. In this review, the synthesis methods of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the merits and defects of these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cell, protein, nucleic acid separation and bioassay were reviewed.
Keywords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Synthesis; Bioseparation; Bioassay; Review
1 引 言
磁性纳米粒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磁学特性,如超顺磁性和高矫顽力,在生物分离和检测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1]。同时,因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具有小尺寸效应、良好的磁导向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活性功能基团等特点[2~4], 在核磁共振成像、靶向药物、酶的固定、免疫测定等生物医学领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5~7]。但由于其较高的比表面积,强烈的聚集倾向,所以通常对其表面进行修饰,降低粒子的表面,能得到分散性好、多功能的磁性纳米粒子。对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进行特定修饰,如果在修饰后的粒子上引入靶向剂、药物分子、抗体、荧光素等多种生物分子,可以改善其分散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以实现特定的生物医学应用。此外,适当的表面修饰或表面功能化还可以调节磁性纳米粒子表面的反应活性[8],从而使其应用在细胞分离、蛋白质纯化、核酸分离和生物检测等领域。本文介绍了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比较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在生物分离及检测中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
2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是其应用的基础。目前已发展了多种合成和制备方法,如共沉淀法、水热合成法、溶胶凝胶法和微乳液法等,上述方法均可制备高分散、粒度分布均匀的纳米粒子,并能方便地对其表面进行化学修饰,这些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见表1。
在这些合成方法当中,共沉淀法是水相合成氧化铁纳米粒子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制备的磁性纳米颗粒具有粒径小,分散均匀,高度生物相容性等优点,但制得的颗粒存在形状不规则,结晶差等缺点。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柠檬酸,可得到形状规则、分散性好的纳米粒子。利用这种方法合成的磁性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在生物化学及生物医学等领域[9]。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产物均匀、单分散,可长期保持稳定,通过控制胶束、结构、极性等,可望从分子规模来控制粒子的大小、结构、特异性等。微乳液合成的磁性纳米粒子仅溶于有机溶剂,其应用受到限制。通常需要在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上亲水分子,使其溶于水,从而能应用于生物、医学等领域。
热分解法是有机相合成氧化铁纳米粒子最多也是最稳定的方法。利用热分解法制备的纳米Fe3O4颗粒产物具有好的单分散性,且呈疏水性,可以长期稳定地分散于非极性有机溶剂中。该方法合成的氧化铁纳米粒子虽然具有粒径均一的特点,但必须在其表面偶联亲水性及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分子或制备成核壳结构,才可用于生物医学领域。表1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略)
此外,绿色化学和生物方法合成氧化铁纳米粒子也备受关注[28,29]。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除具有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纳米粒子基本特性外,它同时还具有超顺磁特性、类酶催化特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殊性质,因此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3 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在生物分离与生物检测的应用
3.1 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在生物分离的应用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可以通过外界磁场来控制纳米粒子的磁性能,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如细胞分离[30,31]、蛋白分离[32] 和核酸分离[33]等。此外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由于兼有纳米、磁学和类酶催化活性等性能,不仅能够实现被检测物的分离和富集,而且能够使检测信号放大,在生物分析领域也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34,35]。磁性纳米粒子(MNP)能够应用于这些领域主要基于它的表面化学修饰,包括非聚合物有机固定、聚合物有机固定、无机分子固定及靶向配体修饰等[36](图1)。纳米粒子表面功能化修饰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3.1.1 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在细胞分离方面的应用
细胞分离技术的目的是快速获得所需目标细胞。传统细胞分离技术主要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以及密度的差异进行分离,如采用微滤、超滤以及超离心等方法。这些方法操作简单,但是特异性差,而且存在纯度不高、制备量偏小、影响细胞活性等缺点,因此未能被广泛地用于细胞的纯化研究[37]。近年来,随着对磁性纳米粒子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利用磁性纳米粒子来分离细胞[38,39]。如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在其表面接上具有生物活性的吸附剂或配体(如抗体、荧光物质、外源凝结素等),利用它们与目标细胞的特异性结合,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将细胞分离、分类以及对其种类、数量分布进行研究。张春明等[40]运用化学连接方法将单克隆抗体CD133连接到SiO2/Fe3O4复合粒子的表面得到免疫磁性Fe3O4纳米粒子,利用它分离出单核细胞和CD133细胞。经培养后可以看出,分离出来的CD133细胞与单核细胞一样,具有很好的活性,能够正常增殖形成集落,并且在整个分离过程中对细胞的形态以及活性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这与Kuhara等[30]]报道的采用磁分离技术分离CD19+和CD20+细胞的结果一致。Chatterjee等[39]采用外源凝结素分别修饰聚苯乙烯包被的磁性Fe3O4微球和白蛋白磁性微球,利用凝结素与红细胞良好的结合能力,快速、高效的分离了红细胞。此外,磁性粒子在分离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方面的动物实验也已获得成功。
3.1.2 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在蛋白质和核酸分离中的应用
利用传统的生物学技术(如溶剂萃取技术等)来分离蛋白质和核酸程序非常繁杂,而磁分离技术是分离蛋白、核酸及其他生物分子便捷而有效的方法。目前在外磁场作用下,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
Liu等[41]利用聚乙烯醇等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制备出共聚磁性高分子微球,表面用乙二胺修饰后用于分离鼠腹水抗体,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Xu等[42]在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表面偶联多巴胺分子,用于多种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多巴胺分子具有二齿烯二醇配体,它可以与氧化铁纳米粒子表面配位不饱和的Fe原子配位,形成纳米颗粒多巴胺复合物,此复合物可以进一步偶联次氨基三乙酸分子(NTA),NTA分子可特异螯合Ni+,对于具有6×His标签的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面表现出很高的专一性。Liu等[43]用硅烷偶联剂(AEAPS)对核壳结构的SiO2/Fe2O3复合粒子的表面进行处理,研究复合磁性粒子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吸附情况,结果表明BSA与磁性复合粒子之间是通过化学键作用被吸附的,复合粒子对BSA的最大吸附量达86 mg/g,显示出在白蛋白的分离和固定上有很大的应用潜力。Herdt等[44]利用羧基修饰的吸附/解离速度快的核壳型(Fe3O4/PAA)磁性纳米颗粒与Cu2+亚氨基二乙酸(IDA)共价交联,通过Cu2+与组氨酸较强的亲和能力实现了组氨酸标记蛋白的选择性分离,分离过程如图2所示。
磁性纳米粒子也是核酸分子分离的理想载体[45]。DNA/mRNA含有单一碱基错位,它们的富集和分离在人类疾病诊断学、基因表达研究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Zhao等[46]合成了一种磁性纳米基因捕获器,用于富集、分离、检测痕量的DNA/mRNA分子。这种材料以磁性纳米粒子为核,包覆一层具有生物相容性的SiO2保护层,表面再偶联抗生素蛋白维生素H分子作为DNA分子的探针,可以将10-15 mol/L DNA/mRNA有效地富集,并能实时监控产物。Tayor等[47]用硅酸钠水解法、正硅酸乙酯水解法制备SiO2/Fe2O3磁性纳米粒子并对DNA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SiO2功能化的Fe2O3磁性纳米粒子对DNA的吸附分离效果明显好于单独Fe2O3磁性纳米粒子的分离效果,但是其吸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3.2.1 基于磁学性能的生物检测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因其特有的磁导向性、小尺寸效应及其偶联基团的活性,兼有分离和富集地作用,使其在生物检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当检测目标为低含量的蛋白分子时,不能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其信号进行放大,而磁微球与有机染料或量子点荧光微球结合可以对某些特异性蛋白、细胞因子、抗原和核酸等进行多元化检测,实现信号放大的作用。Yang等[48]采用一对分子探针分别连接荧光光学条码(彩色)和磁珠(棕色),对DNA(顶端镶板)和蛋白质(底截镶板)生物分子进行目标分析(图3)。如果目标DNA序列或蛋白存在,它将与两个磁珠结合一起,形成了一个三明治结构,经过磁选,光学条码可以在单磁珠识别目标水平下,通过分光光度计或是在流式细胞仪读出。通过此方法检测目标分子是基于数百万个荧光基团组成的微米尺寸光学条码信号的扩增而检测出来,其基因和蛋白的检出限可达到amol/L量级,甚至更低。
Nam等[49]利用多孔微粒法(每个微粒可填充大量条形码DNA)和金纳米微粒为基础的比色法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检测了人白细胞介素2(IL2),检出限可达到30 amol/L,比普通的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灵敏度高3个数量级。Oh等 [50]利用荧光为基础的生物条形码放大方法检测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水平,其检出限也低于300 amol/L,而且实现了快速检测。
在免疫检测中,磁性纳米粒子作为抗体的固相载体,粒子上的抗体与特性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磁力作用下,使特异性抗原与其它物质分离,克服了放免和酶联免疫测定方法的缺点。这种分离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Yang等[51]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粒径很小的SiO2包覆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生物分子通过诱导这些高单分散的磁性纳米粒子可用于酶的固定和免疫检测。Lange等[52]采用直接或三明治固相免疫法(生物素基化抗IgG抗体和共轭连接链霉素的磁性纳米粒子组成三明治结构)和超导量子干涉法(SQUID),研究它们在确定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特异性键合的磁性纳米颗粒的驰豫信号大小依赖于抗原(人免疫球蛋白G,IgG)的用量,这种磁弛豫(Magnetic relaxation)免疫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广泛使用的ELISA方法的结果相当。
因磁性纳米粒子独特的性能,在生物传感器上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Fan等[53]在磁珠上偶联被检测物的一级抗体,在金纳米颗粒上连接二级抗体,两者反应后,利用HClNaClBr2将Au氧化为Au3+,催化发光胺(Luminol)化学发光,人免疫球蛋白G(IgG)的检出限可达2 × 10-10 mol/L ,实现了磁性纳米颗粒化学发光免疫结合的方法对IgG进行生物传感分析(图4)。
3.2.2 类酶催化特性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Cao等[54]发现Fe3O4磁性纳米粒子能够催化H2O2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3,3'二氨基联苯胺四盐酸盐(DAB)和邻苯二胺(OPD),使其发生显色反应,具有类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活性(图5),而且其催化活性比相同浓度的辣根过氧化物酶高40倍。并且Fe3O4磁性纳米粒子可以运用磁分离手段进行重复性利用,显著降低了生物检测的实验成本,利用此特性可进行多种生物分子的检测。
利用葡萄糖氧化酶(GOx)与Fe3O4磁性纳米粒子催化葡萄糖的反应(见式(1)和(2)),通过比色法检测葡萄糖,其检测的灵敏度达到5×10-5 ~ 1×10-3 mol/L 。由于Fe3O4磁性纳米粒子制备简单、稳定性好、活性高,成本低,因而比普通酶更有竞争优势,这也为葡萄糖的检测提供了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分析方法,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上展现了巨大的潜能,为糖尿病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然而要提高检测灵敏度,合成催化效率高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及多功能磁性纳米粒子是关键。Peng等[56]用电化学方法比较了不同尺寸Fe3O4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发现,随着尺寸的变小,磁性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变高。Wang等[57]制备的单分散哑铃型PtFe3O4纳米粒子,由于本身尺寸和结构特点,可更大限度地提高催化活性。本研究组已经合成了分散性好和磁性高的氧化铁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其磁学和催化特性,已开展了葡萄糖等生物分子的检测,该方法的检出限达到1 μmol/L,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和成本低等优点[58]。
总之,Fe3O4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不但具有显著的超顺磁性,而且具有类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特性,可通过使用过氧化物敏感染料,设计了一系列(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等)的免疫检测模型[59],因此超顺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分离和免疫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结 语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开发及其在生物医学、生物分析、生物检测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1)构建并制备尺寸小、粒径均一、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及催化性能高的多功能磁性纳米粒子;(2)根据被检测生物分子的特点设计多功能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实现高灵敏度、特异性检测;(3)利用纳米氧化铁颗粒作为分子探针进行实时、在线、原位、活体和细胞内生物分子的检测。这些问题不仅是纳米材料在生物分子检测领域应用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是目前其进行生物分子检测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参考文献
1 Perez J M, Simeone F J, Saeki, Y, Josephson L, Weissleder R. J. Am. Chem. Soc., 2003, 125(34): 10192~10193
2 Kim G J, O'Regan R M, Nie S M. 2005 27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2005,17:714~716
3 LIU JunTao(刘军涛), LIU RuPing(刘儒平), WANG MiXia(王蜜霞), LIU ChunXiu(刘春秀), LUO JinPing(罗金平), CAI XinXia(蔡新霞).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2009, 37(7): 985~988
4 Lang C, Schuler D, Faivre D. Macromol. Biosci., 2007, 7(2): 144~151
5 Silva G A. Surg. Neurol., 2007, 67(2):113~116
6 Corot C, Robert P, Idee J M, Port M. Adv. Drug Delivery. Rev., 2006, 58(14): 1471~1504
7 Kohler N, Sun C, Wang J, Zhang M Q. Langmuir., 2005, 21(19), 8858~8864
8 LI BaoYu(李宝玉). Biomedical Nanomaterials(纳米生物医药材料). Beijing(北京): Chemical Industry Press(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141
9 Tartaj P, Morales M P, GonzalezCarreno T, VeintemillasVerdaguer S, Serna C J. J. Magn. Magn. Mater., 2005, 290: 28~34
10 ZHANG Xin(张 鑫), LI XinGang(李鑫钢), JIANG Bin(姜 斌). Chinese Chem. Industry. Eng.(化学工业与工程), 2006, 23(1): 45~48
11 Wu J H, Ko S P, Liu H L, Jung M H, Lee J H, Ju J S, Kim Y K. Colloids Surf. A, 2008, 313/314: 268~272
12 CHENG HaiBin(程海斌), LIU GuiZhen(刘桂珍), LI LiChun(李立春), GUAN JianGuo(官建国), Yuan RunZhang(袁润章). J.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 25(5): 4~6
13 QIU XingPing(邱星屏). J. Xiame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38(5): 711~715
14 Mao B D, Kang Z H, Wang E B, Lian S Y, Gao L, Tian C G, Wang C L. Mater. Res. Bull., 2006, 41(12): 2226~2231
15 Fan R, Chen X H, Gui Z, Liu L, Chen Z Y. Mater. Res. Bull., 2001, 36(3~4): 497~502
16 Wang H W, Lin H C, Yeh Y C, Kuo C H. J. Magn. Magn. Mater., 2007, 310(2): 2425~2427
17 Harris L A, Goff J D, Carmichael A Y, Riffle J S, Harburn J J, St Pierre T G, Saunders M. Chem. Mater., 2003, 15(6):1367~1377
18 SONG LiXian(宋丽贤), LU ZhongYuan(卢忠远), LIAO QiLong(廖其龙). J. Funct. Mater.(功能材料), 2005, 36(11): 1762~1768
19 Itoh H, Sugimoto T.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3, 265(2): 283~295
20 Xu J, Yang H B, Fu W Y, Du K, Sui Y M, Chen J J, Zeng Y, Li M H, Zou G. J. Magn. Magn. Mater., 2007, 309(2): 307~311
21 Li Z, Wei L, Gao M Y, Lei H. Adv. Mater., 2005, 17(8): 11301~11305
22 Sun S H, Zeng H. J. Am. Chem. Soc., 2002, 124(28): 8204~8205
23 Bang J H, Suslick K S. J. Am. Chem. Soc. 2007, 129(8): 2242
24 Vijayakumar R, Koltypin Y, Felner I, Gedanken A. Mater. Sci. Eng. A, 2000, 286(1): 101~105
25 Pinkas J, Reichlova V, Zboril R, Moravec Z, Bezdicka P, Matejkova J. Ultrason. Sonochem., 2008, 15(3): 257~264
26 Khollam Y B, Dhage S R, Potdar H S, Deshpande S B, Bakare P P, Kulkarni S D, Date S K. Mater. Lett., 2002, 56(4): 571~577
27 HAI YanBing(海岩冰), YUAN HongYan(袁红雁), XIAO Dan(肖 丹). Chinese Chem. Res. Appl.(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6, 18(6): 744~746
28 Jun Y W, Huh Y. M, Choi J S, Lee J H, Song H T, Kim S, Yoon, S, Kim K S, Shin J S, Suh J S, Cheon J. J. Am. Chem. Soc., 2005, 127(16), 5732~5733
29 Bharde A A, Parikh R Y, Baidakova M, Jouen S, Hannoyer B, Enoki T, Prasad B L V, Shouche Y S, Ogale S, Sastry M. Langmuir, 2008, 24(11): 5787~5794
30 Kuhara M, Takeyama H, Tanaka T, Matsunaga T. Anal. Chem., 2004, 76(21): 6207~6213
31 Y, G. Biofuctionalization of Nanamaterials. WileyVCH: Weinheim 2005
32 Safarik I M S. Biomagn. Res. Technol., 2004, 2(1): 7
33 Yoza B, Arakaki A, Maruyama K, Takeyama H, Matsunaga T. J. Biosci. Bioeng., 2003, 95(1): 21~26
34 Tanaka T, Matsunaga T. Anal. Chem., 2000, 72(15): 3518~3522
35 Matsunag T, Nakayama H, Okochi M, Takeyama H. Biotechnol. Bioeng., 2001, 73(5): 400~405
36 Sun C, Lee J S H, Zhang M Q. Adv. Drug. Delivery. Rev., 2008, 60(11): 1252~1265
37 GAN ZhiFeng(甘志锋), JIANG JiSen(姜继森). Progress in Chemistry(化学进展), 2005, 17(6): 978~986
38 WEI YanChao(魏衍超), YANG LianSheng(杨连生). Chinese J. Magn. Mater. Dev.(磁性材料及器件), 1999, 30(6): 18~21
39 Chatterjee J, Haik Y, Chen C J. J. Magn. Magn. Mater., 2001, 225(1~2): 21~29
40 ZHANG ChunMing(张春明), ZHAO GengMing(赵梗明), SIQING SuDu(斯庆苏都), XIE XiangHua(谢湘华), TAN Ling(谭 玲), DONG YaMing(董亚明). J.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7(3): 291~295
41 Liu X Q, Guan Y P, Yang Y, Ma Z Y, Wu X B, Liu H Z. J. Appl. Polym. Sci., 2004, 94(5): 2205~2211
42 Xu C J, Xu K M, Gu H W, Zheng R K, Liu H, Zhang X X, Guo Z H, Xu B. J. Am. Chem. Soc., 2004, 126(32): 9938~9939
43 Liu X Q, Ma Z Y, Xing J M, Liu H Z. J. Magn. Magn. Mater., 2004, 270(12): 1~6
44 Herdt A R, Kim B S, Taton T A. Bioconjug. Chem., 2007, 18(1): 183~189
45 Gu H W, Xu K M, Xu C J, Xu B. Chem. Commun, 2006, 9: 941~949
46 Zhao X J, TapecDytioco R, Wang K M, Tan W H. Anal. Chem., 2003, 75(14): 3476~3483
47 Taylor J I, Hurst C D, Davies M J, Sachsinger N, Bruce I J. J. Chromatogr. A, 2000, 890(1): 159~166
48 Yang J, Gunn J, Dave S R, Zhang M Q, Wang Y A, Gao X H. Analyst, 2008, 133(2): 154~160
49 Nam J M, Wise A R, Groves J T. Anal. Chem., 2005, 77(21): 6985~6988
50 Oh B K, Nam J M, Lee S W, Mirkin C A. Small, 2006, 2(1): 103~108
51 Yang H H, Zhang S Q, Chen X L, Zhuang Z X, Xu J G, Wang X R. Anal. Chem., 2004, 76(5): 1316~1321
52 Lange J, Kotitz R, Haller A, Trahms L, Semmler W, Weitschies W. J. Magn. Magn. Mater., 2002, 252(13): 381~383
53 Fan A P, Lau C W, Lu J Z. Anal. Chem., 2005, 77(10): 3238~3242
54 Gao L Z, Zhuang J, Nie L, Zhang J B, Zhang Y, Gu N, Wang T H, Feng J, Yang D L, Perrett S, Yan X. Nature. Nanotech., 2007, 2(9): 577~583
55 Wei H, Wang E. Anal. Chem, 2008, 80(6): 2250~2254
56 Peng F F, Zhang Y, Gu N. Chinese. Chem. Lett., 2008, 19(6): 730~733
57 Wang C, Daimon H, Sun S H. Nano. Lett., 2009, 9(4): 1493~1496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财务管理;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就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和控制,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以价值成本为核心,通过财务管理推动企业资金、物资、人才、技术、生产信息流的整合;为经营管理提供周密细致的财务分析,为决策分配提供准确高效的财务依据,以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自身运作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1]。
1.财务信息化建设对集团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转变,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由分权经营转向集中管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形成信息集中、资源共享、集中管控的财务信息化体系,使财务资源成为集团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对集团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1.1 财务集中化管理,加强集团企业内部控制
集团企业财务集中管理,可以将各地区、各行业的子公司通过统一的财务核算集中到同一体系下,减少各自独立核算的差异,提高了集团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一致性,为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可靠的评价标准,为集团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2 统一会计核算,提高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由于集团企业跨地跨行,点多面广,因此会计核算级次多,而传统的财务工作是各基层核算单位独立核算,财务数据经逐级合并后上报到集团总部,财务信息滞后,效率低下。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形成统一的核算体系,减少了核算层次,保证集团总部能够及时了解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大大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1.3 财务信息化是优化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把财务系统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通过信息的快速传递实现企业和社会的有机联系,是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无障碍地及时获取财务业务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信息,整合企业内部信息,及时掌握企业现阶段的筹资、投资、采购、生产等各环节情况,正确地分析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结合长期战略目标和经营发展需求,实现企业价值增长,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并保证了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优势,是集团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3]。
2.当前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信息化是现代企业集团建设的重要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财务信息化意识薄弱,财务管理模式较落后
集团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贯穿企业管理思想、财务管理模式、经营方式等内容的系统工程。然而,不少企业管理者信息化意识薄弱,对财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没有给予充足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片面认为只需要在集团企业中做到计算机、财务软件以及局域网的相互连接就等于实现了财务信息化,其思想仅停留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备上,而忽视了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软件条件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作用,致使缺乏良好的软环境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信息化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2 财务信息质量较低
信息质量主要包括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相关性、重要性等特性。由于集团企业涉及行业多,组织规模大,核算层级较多,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压力与挑战。现阶段,大多数集团企业还没有全面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集团各子公司依然采用独立建账、独立核算,逐层上报后汇总等传统核算的财务工作模式,财务信息传递层级较多,导致信息滞后的现象严重。
2.3 既懂财务管理,又懂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集团型企业虽然技术人才济济,但既懂财务管理,又懂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不少企业财务人员缺乏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其财务管理能力和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企业发展进程中,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才,即使实施了财务信息化。也因为自身的局限,不懂得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操作方式。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信息化的进程。
2.4 财务软件及信息系统不满足财务信息化需要
随着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财务软件,给集团企业的选择造成了很多困扰,结果导致集团企业采用的财务软件不能满足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财务软件的开发人员缺乏对相关企业财务系统的了解,软件的设计不尽合理,难以满足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另一方面,集团企业缺乏对自身财务体系的认识,导致选择不当的财务软件,与财务管理契合度较低。
2.5 财务信息化的保密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都没有设置防火墙,缺乏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极易造成企业财务信息和其他资料的泄露。财务数字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核心机密.除了政府、银行、税务和企业领导管理层,一般不对外公布。但是。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内部、外部的许多网络使用者都能相对容易地得到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对于企业的竞争对手来说,这无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因此,财务信息化的保密是相当重要的问题。
3.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意识
信息化建设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乃至企业全方位管理的必然趋势。企业管理层应该端正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信息理财的观念,结合农机企业经营业务特点,合理安排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模块,促进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并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执行情况,促使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4]。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
集团公司要从发展战略出发,按照财务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结合集团所属各单位信息化水平,针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财务信息系统既要满足当前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又要充分考虑未来集团企业发展战略;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设定目标。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财务信息化工作[5]。
3.3 加大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财务信息化区别于传统会计核算的最大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要全力配合财务信息化建设,在财会人员的技能培训上,划拨足够的预算经费,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仅要求其掌握扎实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还必须熟练计算机操作系统,尤其是本企业的财务处理软件,成为“财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使财务信息化为企业管理服务。
3.4 在财务信息化过程中逐步实现软件功能的创新
信息化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系统软件功能的配合。企业要保证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要能够承担建设重任,在购入市场上的财务软件后,要能够根据自己的业务处理特征和管理的特殊需求,吸收消化国外和国内优秀企业先进的管理思想,改进软件功能,并将新的处理技术普及到所有相关部门,提高企业整体处理信息的能力。
3.5 构建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
集团企业可以借助社会上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公司或者自行研发设计安全预警程序,为财务信息系统构建严密的安全保护体系。首先,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上,建立严格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从组织机构设置到人员分工,从财务系统操作到数据资料的管理,都坚持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利用岗位之间的职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6]。其次,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设置系统防火墙,防止在会计专用软件上安装和下载各种其他软件,对存在风险的岗位,科学分配权限,做好授权安排和密码控制,严格要求根据数据类型和业务性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备份,加强对网络风险的防范,防止保密信息和数据的泄露。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提高企业财务运营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林燕.论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J].当代经济,2011,(18):20-212.
[2]李泽峰.浅谈集团型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J].经济师,2011(12):172-173.
[3]林家宇 浅谈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J].当代经济,2010(2):136-137.
[4]王啸 简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J].中国质量,2008(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