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课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课知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3、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3)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关系)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媒介:
①传媒的形式(略)
②标志 :印刷媒体的推广
③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为什么---------------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A、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多种文化传播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播)
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多样性)
C、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有海纳百川,,又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D、坚持正确的原则,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E、坚持正确的态度。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态度)
高中文化生活第四课知识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是什么?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形式(继承性的表现)及 各种形式的影响:
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为什么---
--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 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 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 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4)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 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 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4、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 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A、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D、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E、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高中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1、为什么要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如何进行文化的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4)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6)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四个关系
A、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B、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C、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D、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关键词:统筹城乡;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51-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乡文化建设的环境、条件、基础都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虽然这几年来有很大的改观,不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城乡文化建设发展并不平衡。统筹城乡文化建成发展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实现十二五计划的重要条件,是促进我国城乡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学者对统筹城乡文化、农村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党在十六大以后,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不少学者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今后改善我国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并且从现有的资料整理分析来看,虽然很多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不同、主题不同、研究的成果也各异。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内容都是关于在统筹城乡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在统筹城乡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基本的途径这几个方面。
(一)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强调“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可见加强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为什么要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者从城乡一体化、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发展战略目标,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内容,这点也得到了唐金培的认同。他认为发展战略目标中的“生产发展”不仅仅只是农业建设的发展,还有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生活宽裕”不仅仅是要农民生活变得好起来,也包括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丰富多彩。“乡风文明”就是通过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拉近城乡距离。“村容整洁”其实就是说要保持整洁干净,这也是一种文化建设。“管理民主”就是利用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缩小城乡差距[1]。
此外,2012年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不少的学者也持有相同的观点。王娟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看成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的有效措施,她认为没有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文化的建设发展,是无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能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实现[2]。余友斌认为加快新农村文化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3],徐学庆认为,加强统筹城乡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部分内容,是培养有能力、有智慧、有素养农民的基本手段[4]。
2.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党的十六大中首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学者普遍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朱光喜认为农村和谐社会主要是表现在农村的经济、文化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5]。王娟认为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思想,有利于农村环境的道德建设,促进农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唐金培则认为,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能化解各种心理矛盾,起到一个沟通的作用,形成一个“家和万事兴”的和谐局面,进一步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3.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其实是农民融入到城镇生活中的一个过程。而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和乡镇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地涌向城市,农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看齐,因此就有不少学者认为,农民在进城后,逐渐从一个农村农民转变为一个城市居民,由于教育方面的原因,文化等方面的反差会给农民带来非常大的落差以及不适应。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其实是城市与农村两者之间文化交流沟通的过程,这样会使城市更加了解农村,农村也更加了解城市,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农民可以对城市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认识,这对全面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不少研究学者认为,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经费缺乏
刘文俭[6]等人认为由于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比较少。据权威数据的统计,在1998年到2002年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不足教育事业经费的七十分之一,不足科技研究事业的十分之一。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但是依然没办法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经费不足的问题,郭国祥[7]等人认为,从国家到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都不够重视,文化建设的经费只占整个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几,远远低于城市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王娟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国家财政有限,加上农村地区较多,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高,因此也一直得不到过多的重视。
2.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缺失
郑风田[8]等人指出,我国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由于受到多种发展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慢慢走向缺失,城乡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同时她认为,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农民群众的需求为指导对象,利用传统文化,采取多种交流方式,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中,此外,刘璐琳还提出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是当前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非常重要的任务。朱正刚也认为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时,要多听取农民的建议,处理好相互友好的关系,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要积极调动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早日得以实现。
3.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差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成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相差甚远,在很多的农村地方没有图书馆,没有电影院。就连体育运动场也少得可怜。有学者认为,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要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但是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根据朱明燕[9]等人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11.3%的农村没有书馆没有书库,15.1%的农村有书馆没有阅览室,全国21%的文化馆无业务用房,难以开展业务活动。
(三)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对于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党政机关要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
刘文俭等人认为,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如果不想方设法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现状,农村文化生活缺乏,那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会非常被动,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城乡经济也难以得到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作出指示各级党政机关要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希望通过统筹城乡文化基础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改革统筹城乡文化管理体制
王娟认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在体制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管理错位,管理也不得力,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实现,也将难以实现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实现。吕全国[10]认为,要深化基层文化体制改革,以此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此外,他还认为,要把之前落后的以农村为主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且要适当整合各种有利资源,把分散的资源合理利用,同时,还要督促政府发挥其应起到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显著提升。
3.加大经费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不少的研究者认为,要加大经费的投资力度,筹借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在这点上应该注意让政府发挥作用,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改善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面貌,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采取多种可以实现的模式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支持,以此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二、研究的不足
很多的学者在研究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时,都能结合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我国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深入地、比较系统化地将融入到研究中,这方面还是不够,有些研究脱离了原本的理论基础,也是不行的。研究的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此外与国外农村文化建设比较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少,
三、总结
虽然,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也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努力成果,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依靠一个人或是一个单位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唐金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求实,2008,(6).
[2]王娟.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基本途径研究——以山东诸城市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余友斌.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发展[J].学习月刊,2012,(4).
[4]徐学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汪前元.朱光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文化困境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7).
[6]刘文俭,张传翔,刘效敬.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7]郭国祥,刘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9,(7).
[8]郑风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人学学报,2005,(1).
文化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实践问题,民族文化发展在实践上该如何做?文化保护只是一个基础,而从文化规定为“活态”的存在来看,单纯的保护是不存在的,真正的保护是融入民族主体生产、生活之中的,因此,生产性保护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凯里学院刘宗碧教授关于原生态文化研究有这样一个观点,他把原生态文化发生的本质理解为民族文化的再生产活动,提出文化的再生产性保护途径,这是很有见地的。从这个角度看,黔东南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或者实现自己文化的保护,都应该做好文化产业化这篇文章,以做大文化产业实现民族文化保护,并由此来实现地方的大发展。
凯里学院的建设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建设是紧密相关的,这关乎学校办学思路的确定。凯里学院作为源于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在办学职能上是为地方服务的。因此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民族文化在办学资源中的运用和以此发挥高校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关于黔东南民族文化建设的谋划,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来思考和开展工作:
在科研上把黔东南民族文化问题的研究作为重点领域和方向纳入相应学科进行重点建设,我校在人文学院设立有人类学重点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基点加强民族文化研究,以此推进民族文化学科的建设。如体育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等,它们通过民族体育、民族民间美术、民族音乐等学科的渗透和建设来推动;此外我校注重科研平台的建设,建立有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贵州省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以及10余个关涉民族文化的研究所或中心,创办《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近年,我校获得国家、教育部的近20个课题中有80%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与研究》等,民族文化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势头和建立了一定的优势。
随着当今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相应的精神生活也应该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落后的乡镇地区来说,更是应该着重加强对于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视,提升其群众文化发展水平,本文就重点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大力促进群众文化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新形势;群众文化发展;乡镇文化站;图书馆
引言
随着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相对应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则表现的比较贫瘠,尤其是在一些乡镇地区来说,相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其精神文化发展更为需要得到有效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来说,今后相应的乡镇文化站必须要肩负起自身的职责和任务,保障乡镇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1.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全面和谐可持续道路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具体来说,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力加强对于文化发展的建设是极为必要的,这种必要性集中体现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需求上,因为这种文化发展可以说是国家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上层建筑又必然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也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2从乡镇群众的角度来看,大力加强对于文化发展的建设也是极为必要的,尤其是随着乡镇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其相应的关注点已经由原来的物质生活转为文化精神层次方面的需求。
2.新形势下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的措施
2.1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投入力度。
在今后的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要依托于乡镇文化站来开展相应的工作,因此,做好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应该加大对于乡镇文化站的投入力度,具体来说,这种乡镇文化站投入力度的提升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1经济性投入,对于任何一项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开展来说,都离不开经济方面的支持,只有具备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才能够把一些好的想法贯彻执行下去,因此,在今后的乡镇文化站建设中就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从财政拨款等各方面加大对于乡镇文化站的倾斜,确保其具备较为充足的资金;
2.1.2人力资源投入,乡镇文化站相关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源,这种人力资源是所有文化发展工作开展的基础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要确保相应的乡镇文化站机构具备较为充足的人员组成,避免出现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保障其相应工作的落实效果;
2.1.3政策性倾斜,对于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发展还应该从相关的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在相关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中给予乡镇文化站足够的重视,确保其具备足够的权利来实施自身的相关工作,提升群众文化发展的水平。
2.2加大特色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发展。
对于群众文化发展工作来说,要想切实提升相应的文化发展水平,还应该密切结合具体的文化发展对象采取恰当的手段,设计合理的内容进行相关工作,而对于乡镇文化发展工作来说,按照乡镇的特点来说,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对于特色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所谓的特色文化就是指针对当地群众所特有的一些文化类型和文化内容采取恰当的手段进行丰富化,大范围的进行推广,促使这些特色文化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群众文化发展中贡献出自身较大的力量;而对于通俗文化来说,则主要就是针对当地群众的文化水平选择恰当的文化内容和形式,避免采取一些过于高雅的文化发展内容,比如给乡镇群众听歌剧的话,肯定无法发挥较好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反作用,不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
2.3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对于群众文化发展工作来说,群众既是主要的受众,也应该是主体,即在相应的群众文化发展中,群众不应该仅仅去听,去看,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应的文化发展工作中去,只有切身参与到相关的文化工作中才能够更好的享受文化发展所带来的乐趣,这才是群众文化发展工作的最终目的所在;基于这一点来说,在今后的相关工作过程中,相应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就应该努力设计一些可行的活动类型和手段来促使群众参与其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应该设计好合理的文化发展内容,促使其能够引起群众的兴趣。
2.4多方面的利用社会资源。
在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方面资源来进行相关的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些相关单位来说,更是应该加大配合和支持的力度,结合乡镇文化站的具体工作实际状况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5创办内容丰富的图书馆。
在新形势下,知识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这种知识信息的传播在较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图书馆这一途径来实现,促使相应的群众能够走入图书馆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针对图书馆的具体书籍种类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其所选书籍能够引起群众的兴趣,贴合群众生活。结束语综上所述,大力加强对于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管理是极为必要的一个方面,通过乡镇文化站为中介开展相应的活动,提升乡镇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是极为有效的,基于这种重要性来说,要想切实做好乡镇文化站的相关工作却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来说,其更是要求符合乡镇群众的实际状况。
参考文献:
[1]韦南屹.浅谈新形势下如何促进群众文化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5,11:293.
[2]张曼丽,李峥.浅谈新形势下如何促进群众文化发展[J].品牌(下半月),2013,Z4:81-82.
[3]上官友珍.浅谈新形势下乡镇文化站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13,05:38-39.
[4]王敏.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J].群文天地,2011,22:31.
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难点在于,文化发展不像经济发展那样具有明确的物质形态性,可以物化量化具体化。文化是一个包容量大、涵盖面广、尚无定论的概念,有广义文化、狭义文化之说。我认为,应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来界定,一是作为文化事业的文化,如图书馆、博物馆、群众文化馆等,这是需要政府作为公益事业加以扶持的;二是作为文化产业的文化,如演出展览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娱乐业、影视广播业、新闻出版业、文化信息业、创意策划业、体育竞技业、教育培训业等,这是完全可以走向市场,根据公众文化消费需要和引导提升文化审美水平而催生的文化产业;三是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的中介性文化,既具有文化事业性质,又具有经营性特征,如文物鉴定、文学期刊、艺术发表、艺术评论等。
在对文化作如上三种划分之后,我认为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实施六大战略。
一、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应遵循的原则
1.两个效益原则。
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及其意识形态性特质,决定了文化发展不能只讲经济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放弃社会效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必须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因此,可对文化层面、文化行业、文化品种进行分类,实行分级管理,对意识形态性不强的娱乐产业放开,对思想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加以有效管理和引导。
2.可持续发展原则。
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在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地方及民族文化资源配置、文化与经济整合过程中,都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有序有利有节制地开发文化资源,树立生态文化、生态哲学思想,不能搞“文化”,一哄而起,重文化形式、表层现象而轻文化内涵、轻文化品质、轻文化精神,如果使文化仅仅成为一种点缀和摆设,必将最终损害文化,成为空洞和虚假的伪文化。
3.突出特色原则。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战略的根本命题。什么是中国特色文化?儒学、道学、佛学、多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革命文化等,都属中国文化的范畴,但我以为根本的是在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不能平均用力、四平八稳地发展,而应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寻找中国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包括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特色、旅游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体育竞技特色等。只有突出特色,才能有所突破,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市场导向原则。
文化产业无疑要以市场需求和导向为原则,这里的市场不仅指国内文化市场,也包括世界文化市场。一方面,我们要研究现有文化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更要研究文化消费心理趋势,研究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所带来的新的文化消费走势,研究在文化产品中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民族文化精神,研发新的文化产品,培养、引导、提升文化消费者的审美意识、民族意识、思想道德意识。我强调市场导向是针对文化产业这一块讲的,对文化事业很难以市场导向来要求,这是需要加以区别的。
5.系统开发原则。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甚至渗透融合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文化内涵是异彩纷呈、多样形态的,必须在宏观视野、系统整合中研究文化形态、文化样式、文化符号、文化意味、文化价值,研究文化精神的关联性、互动性、整体性、系统性,绝不能孤立地狭隘地开发某一文化形态,造成文化短视和文化扁平化。各文化产业之间、文化事业之间、文化产业与信息业之间、加工业服务业等众多产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整合联动,才能形成文化强势,而且也只有产业联动、系统开发,才可能在交叉渗透、相互关联中催生新的产业品种、新的产业链,使文化的创造力、知识力、想像力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几个方面
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战略与战术的辩证研究与谋略。我以为,在全球化的广阔现实背景和数千年历史文明的深厚传统观照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目的就是推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整体跃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宏观系统地探寻:
1.优先发展战略。
这是相对其他产业来说。我们对文化尤其是文化产业的认识曾比较模糊,一直觉得文化是虚的、软的,经济才是实的、硬的,没有把文化及文化产业纳入市场经济思维视野,文化发展就相对滞后,文化产业近几年才起步,而发达国家却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产业研发体系。因此,我们在国民经济产业群中应确立优先发展文化产业战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确保文化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跃升发展战略。
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虽然逐年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尽快缩短这种差距的根本途径就是加速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文化资源在世界各国最为丰富,中国人的智慧力、想像力、创造力与发达国家的人们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为出色,如果我们加快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就能跃升飞腾,超越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一下走在世界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前列,这一点是其他产业包括制造、加工、汽车、冶金、机械、矿业、食品等传统产业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是追赶发达国家的必然战略选择。
3.优势发展战略。
这是“突出特色原则”的战略体现。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相比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中国多民族文化多地域文化的比较优势在什么地方,我们应列出一张分门别类的比较清单,作出理性的判断。只有通过反复比较,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不同、自己的优势所在,才能把功夫和精力用在优势上。共性的、一般的、平庸的文化缓行发展,个性的、特殊的、优长的文化大力推进。同时,应考虑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尤其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中,文化的优劣势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发展过程中是可以转化的,一时的优势可能会变成将来的劣势,暂时的劣势也可能变成明天的优势。如何因势利导,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哲学命题和实践课题。
4.精品带动战略。
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代表着文化发展、文化追求、文化价值的最高水准。因此,要通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带动国家整个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文化发展要形成金字塔式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精品、知识体系、理论基础、科学研究、大众文化、时尚文化、网络文化等要分层次地针对不同受众,沿着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发展路径,推进文化的整体协调发展。
5.互渗互动战略。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绝不是文化自足自立的封闭式单一式发展,它与经济、政治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的统一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内在动力。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一方面要研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及其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文化与众多经济产业产品的文化融入及互渗,研究文化与政治文明的相互关系,研究文化因素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的经济性、经济的文化性,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协调、互渗互动,是21世纪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