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安全生产; 管理; 理论; 应用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391-2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入我国的。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开始吸收并研究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理论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危险源辨识和监控,一些企业管理者开始尝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二十世纪末,我国几乎与世界工业化国家同步研究并推行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系统化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理论雏形,认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风险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及应急管理等。该理论将现代风险管理完全融人到了安全生产管理之中。本文结合油田某企业来阐述安全管理的理论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一.企业的基本概况

油田某企业为二级单位,现有三级单位8个,主要承担着油田技术监测工作。通过对安全风险识别分析,该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有高空作业、水上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高压电测试作业、不停机带电监测作业、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等7类危险作业;存在高处坠落、淹溺、中毒和窒息、触电、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8类危险、危害因素。为防止危害发生,该企业在各个环节充分运用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连年实现了安全生产。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 系统原理及其相关原则及应用。

1、系统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概念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有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分合原则、反馈原则和封闭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是指任何企业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要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整分合原则是指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反馈原则指的是成功的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敏、准确、迅速的反馈。封闭原则指的是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2、系统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实际应用

该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实行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措施,均是系统原理的具体应用。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包括了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各个方面。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了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 是全方位、全天候且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对安全管理来说,动态相关性原则的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系统要素的动态相关性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为搞好安全管理,必须掌握与安全有关的所有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将各个部门各个生产要素进行整合成一个系统,对安全工作建立党政同责、人人有责、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系统管理网络。

该企业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都把安全纳入整体规划中加以考虑,在安全管理中做到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了安全组织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强化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树立其权威,以保证强有力的协调控制,实现有效综合。这些工作均是整分合原则在安全工作中的最佳体现。

管理系统要实现目标,必须根据反馈及时了解这些变化,从而调整系统的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该企业利用反馈原则,依靠建立起的安全管理网络,将基层班组、各站所安全信息定期进行收集,及时捕捉各种安全信息,并通过旬度、月度、季度、年度安全会议及时采取行动,调整工作方法和目标,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使整个系统保持安全状态,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在应用封闭原则时,该企业通过建立不同层级的观察机制,对安全风险实行发现、整改、验证、考核等闭环管理。并通过建立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常态化。

(二) 人本原理及其相关原则及应用。

1、人本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概念

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运用人本原理有四个原则,分别是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和行为原则。

现代管理学认为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是指在管理系统中,要建立一套合理能级,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常性和管理的有效性。激励原则则是指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行为原则是指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时就会产生动机,有了动机就会采取行动,行为原则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是产生行为的最初动力。

2、人本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实际应用

该企业贯彻人本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重要措施是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为了从思想上形成“安全第一,命比天高”安全观,在企业内部分层次组织开展了安全形势分析讨论,不断开展安全管理目的全员大讨论等各项安全文化建设。在管理层形成搞好安全、环保和职业卫生工作,杜绝安全事故,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职工群众根本利益所在,是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是各级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职工中树立“生命无价”的价值观,树立“我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我对他人的安全尽责”的亲情观。通过连年持续的安全形势分析和安全观念转变,在企业逐步形成了安全管理三种意识:一是“依法管理、责任查究”的意识,依照安全生产法和各项安全法规,严格管理,争创安全工作一流水平;二是“对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意识,深入实施安全管理体系,对安全工作实行科学、系统、有效的管理;三是“脚踏实地抓安全”的意识,就是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不折不扣、不厌其烦地做好基础工作,抓好安全生产每一项工作,一步都不能少,一项也不能缺,层层推进,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

运用人本原理的动力原则和激励原则的另一途径是强化民主管理,首先是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发现风险、控制风险、消除风险的活动中去;对安全活动奖优罚劣,树立正确行为和舆论的导向,激励职工。动力的产生分别来自于物质、精神和信息刺激,相应产生了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其次是改善领导行为、贴近生产一线,通过基层单位承包、现场观察活动实现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形成上下同欲、共同求发展的良好互动氛围。

管理能级不是人为的假设,而是客观的存在。在运用能级原则时该企业做到三点:一是能级的确定保证管理系统具有稳定性;二是人才的配备使用与能级对应;三是对不同的能级授予不同的权力和责任,给予不同的激励,使其责、权、利与能级相符。

通过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管理,最终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三) 预防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应用。

1、 预防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概念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就是预防原理。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和环境破坏的场合,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运用预防原理时有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等四个原则。

偶然损失原则指事故所产生的后果是随机的,反复发生同类事故,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偶然损失原则告诉我们不管事故是否造成了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唯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这个原则强调一定要重视各类事故,尤其是险肇事故,只有将险肇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

因果关系原则是指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事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

3E原则则是指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技术的原因、教育的原因、身体和态度的原因以及管理的原因四个方面,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应该有效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

本质安全化原则来源于本质安全化理论,该原则的含义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就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还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

2、预防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应用

运用偶然损失原则方面,该企业首先大力开展事故案例及风险经历案例共享活动,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为提高企业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汲取教训,提高完善本质安全水平,该企业收集整理了近3年来的事故案例及风险经历,下发到各单位班组,让岗位职工共同学习,做到危险共知、违章共反、措施共定、安全共享,使全员真正参与到风险经历分析活动中来,一人经历的险情不再让他人经历。其次开展了“应急预案演练”活动,强化安全应急能力,员工要知晓如何进行初期处置、何时报告、向谁报告、报告什么、如何进行现场警戒、谁在现场负责指挥、谁来实施应急处置、如何与上级衔接等方面内容。预案演练后要进行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不断修订、完善现有应急预案体系,切实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运用3E原则方面,主要是制定了《标准实验室管理通用要求》、《标准项目组管理通用要求》以及各检验室、项目组的管理要求等企业标准,用各种标准来规范操作和管理,实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交标准班”的工作目标,通过3E对策强化安全管理。

运用因果原则进行安全管理的重点是要注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从源头堵住安全漏洞。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实践中突出关键在基层、重点在岗位的思想,深入开展“211工作法、观察活动”等各种形式的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对容易发生事故的每个环节进行了拉网式大排查,开展事故隐患超前辨识和诊断,并召开HSE专题会议研究、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定人定责按时完成治理。同时由于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及其风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所以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是长期的、不间断的进行。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灰熵比较研究

一、引言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绩效的基础之上,同类型企业间安全管理绩效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质量的基本标准。探讨企业(特别是同类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有效性和水平差异的方法,对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的奖优罚劣、科学监管等有着直接的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企业来说,也可以通过比较与其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上方面所存在的不足,指导企业有针对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本文试图利用灰熵综合评价技术,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人、机、环境三个方面,对企业安全管理的绩效进行科学的比较。

二、灰熵基本原理

灰熵综合评价则利用熵和灰色关联度的综合而得的均衡接近度来衡量评价对象与理想对象的接近程度,从而确定评价对象的等级。灰熵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分为单层次灰熵综合评价和多层次灰熵综合评价。

1.灰熵与灰熵增定理

定义1:设有限离散序列

,则

(1)

其中为序列X的灰熵。

定义2:设X为有限离散序列 为序列X的灰熵,则任何趋于使均等的变动,即使序列 X趋于常数列的变动都会使熵增加。

定义3:灰熵是离散序列X的分量值均衡程度的测度,灰熵越大序列就越均衡。对于元素个数为n的离散序列X而言,序列的极大熵是当序列中的各元素均相等时,只与元素个数有关的常数。因此,序列的均衡度B就可以定义为:,其中H为灰熵极大值。特别地,当B=1时,时序列为一个常数列。

定义4:灰色关联度可表示为

(2)

式中,为参考序列与第i个比较序列的关联度,Li为关联系数且

(3)

式中,为参考序列的第k个值;为第i个比较序列的第k个值;ρ为分辨系数,通常取0.5;为两级最小差;为两级最大差。

2.灰熵综合评价模型

(1)单层次灰熵综合评价

①确定理想对象

②各评价对象与理想对象指标值的预处理。

③计算评价对象与理想对象的差值。。

④计算灰色关联度.由式(2)和(3)计算理想对象与各评价对象的灰色关联度。

⑤对各评价对象的差值序列归一化。归一化后为

⑥计算序列的熵及均衡度。由式(1),

⑦计算均衡接近度并进行评价。灰色关联度是序列接近度的测度,均衡度是序列均衡程度的测度,所以就可以由关联度和均衡度的乘积构造出评价的均衡接近度准则,即

w=B×r(4)

w越大的评价对象越均衡,接近理想对象,该评价对象就越好(或者说绩效越好)。这样就可以根据w值的大小来评价不同对象的绩效等级程度,称按w的方法评价对象的准则为均衡接近准则。由式(4)可以计算各评价对象与理想对象的均衡接近度,按w 的大小来评价各对象的绩效等级。

(2)多层次灰熵综合评价

当评价对象的各指标间分为不同层次时,需要采用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多层次综合评价是在单层次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方法与单层次相似。第2层次评价结果组成第2层次的评价矩阵,然后考虑第1层次各因素的权重,权重矩阵和均衡接近度矩阵合成为评价结果矩阵。

W=AW2 (5)

式中,W2 为第2层次灰熵评价结果组成的均衡接近度矩阵。由式(5)可计算出各评价对象的均衡接近度。

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绩效灰熵综合评价

1.评价对象集的确定

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的危险有害因素较多,其安全管理在企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企业间安全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本文中选取处于镇江新区化工园区的、笔者作为受聘安全生产专家顾问的镇江长兴酒精、镇江正丹化学和镇江福仕特化工等三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进行比较和评价。故评价对象集为:,其中为镇江长兴酒精安全生产管理绩效;镇江正丹化学为安全生产管理绩效;镇江福仕特化工为安全生产管理绩效。

2.评价指标集的建立

(1)影响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因素分析

企业安全管理包括对人、机、生产环境等各方面的管理。企业对人的安全管理是按照人对安全生产影响的因素,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统一人的认识,规范人的行为,充分发挥人的能力,强化生产系统的安全性,去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人的因素以人的职业适性,包括年龄、生理和心理健康情况、文化水平、技术修养等重要因素。

企业安全生产系统中的“机”泛指一切生产作业中的客体,包括生产的机器、设备、仪表仪器、场地、工具、车辆、劳动保护用品等方面。企业在生产中对“机”的安全管理中,主要通过保障作业客体的安全有效性,而作业客体的安全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失误―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②故障―安全功能:指即使机本身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的工作或自动转化为安全状态;③事故能量逸散:指因“机”的失效而产生了事故,能量的意外逸散可能造成事故伤害。所以企业应具有保护劳动者的良好防护,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或减少伤害。

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环境因素比较复杂,可以将其分为:生产现场的微小气象条件(包括工作区温度、湿度、气流、照度等)、噪声、作业空间、粉尘、有毒物质等五个因素。

(2)建立评价指标集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影响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因素较为复杂,从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角度可以分为人、机、环境三大因素,即可建立指标集,此指标集为第1层次的因素。

影响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人、机、环境的因素为第2层次的因素。其中,影响人的因素选取平均年龄U11、生理和心理健康健康平均水平U12(以满分为10分打分)、文化水平U13(平均受教育时间,年)和技术平均水平U14(以满分为100分打分),即得影响人的因素的指标集;影响“机”的因素选取失误―安全功能U21、故障―安全功能U22和事故能量逸散U23(均以满分为10分打分),即得影响“机”的因素的指标集;影响环境的因素选取生产现场的微小气象条件U31(以温度为例)、噪声U32、粉尘U33(‰)、作业空间U34(cm)和有毒物质U35(‰),即得影响环境因素的指标集。每个评价对象的指标集均由这2层因素构成。各评价对象的人、机、环境各指标的调查和打分原始值见下表。

3.第2层次灰熵综合评价

(1)人的因素的灰熵综合评价

①理想对象的确定人的因素中,年龄反映人的生理机能状况,根据生理学可知,年龄越接近25岁越好:其他3个指标显然越长(大)越好。因此,可确定出理想对象为x1*=(25,10.5,7,100)。

②原始数据的预处理。根据V’表达式,人的因素的原始数据预处理后为:

③评价对象与理想对象差值的计算。各评价对象与理想对象的差值,各评价对象的差值序列组成差值矩阵为:

④灰色关联度的计算。由式(2)计算灰色关联系数矩阵为:

各评价对象与理想对象的灰色关联度为:

⑤对差值矩阵归一化。对各评价对象与理想对象的差值归一化为:

⑥序列C’的熵及均衡度的计算。由式(1)得:

由均衡度定义得序列的均衡度:。

⑦均衡接近度的计算。由式(4)可得各评价对象与理想对象的均衡接近度分别为:w1=0.635,w2=0.540,w3=0.480。根据判断准则可知,。

(2)机的因素的灰熵综合评价

机的因素中,失误―安全功能、故障―安全功能越大越好,事故能量的逸散越小越好。因此,可确定出理想对象为x2*=(10,9,8)。类似于人的因素的灰熵综合评价过程,可以得到各评价对象与理想对象的均衡接近度分别为:w1=0.492,w2=0.417,w3=0.576。根据判断标准可知,。

(3)环境因素的灰熵综合评价

环境因素中,温度越接近20摄氏度越好;噪声的最优指标可取30dB;粉尘指标可取0.8‰,越小越好;作业空间越大越好,可取为120cm;有毒物质浓度最优指标取0.5‰%。因此,可确定出理想对象为x3*=(25,90,0.8,120,0.7)。类似于人的因素的灰熵综合评价过程,可以得到各评价对象与理想对象的均衡接度分别为:w1=0.437,w2=0.529,w3=0.505。根据判断准则可知,。

4.第1层次灰熵综合评价

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出人、机、环境的权重矩阵。则由式(5)可得第1层次的综合评价:

根据判断准则可知,。

5.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镇江长兴酒精、镇江正丹化学和镇江福仕特化工等三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中,镇江长兴酒精安全管理综合绩效最好,其次是镇江正丹化学,镇江福仕特化工安全管理绩效最差。从第2层次综合评价的结果可看出三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人、机、环境的综合现状。镇江长兴酒精的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远远好于另外两家化工企业,但其“机”的整体状况不如镇江福仕特化工,且镇江长兴酒精环境状况在三化工企业中最差。因此,镇江长兴酒精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是提高机器设备的失误―安全功能、故障―安全功能,采取措施防止事故能量的意外逸散,加强对可能逸散事故能量进行屏蔽和防护。另外镇江长兴酒精应加大力度,改善劳动者的作业环境环境。镇江正丹化学和镇江福仕特化工在安全管理中也各有千秋,应该根据自身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所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有针对地进行整改,以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四、结语

在现代企业中,安全管理几乎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企业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为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绩效水平是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础,是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表扬先进、鞭策落后的重要依据。利用灰熵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安全管理绩效水平进行分析,可以科学地对企业间的安全管理绩效水平进行比较和评价,可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通过对结果的深入分析,可找出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为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地改进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这种方法亦可用于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评价,其结果可用于企业发现自身安全管理的不足,掌握企业安全管理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指导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清印刘开第:灰色系统理论的数学方法及应用[M].峨眉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2]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一)油库防火措施

1.库址的选择

在选择油库库址时,必须避开城市、水库、工矿企业、居民住宅区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等人口聚集区,以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增加。石油企业考虑到运输的便利性,一般会将油库库址设置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如主要进行铁路运输的油库应靠近有接轨的地方,而主要进行水运的油库应靠近便于装卸油品的码头。而这种做法也会为出现火灾险情时消防车的快速到达与展开施救提供便利。

2.油库的布置

按照国家《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在进行油库布置时必须按照功能进行分区,同时必须考虑油库内各建筑物所面临的火灾危险程度、操作方式等方面的差距,按照各自的功能进行分区布置,对于特殊区域必须进行隔离。

(1)公路发油区。公路发油区最好设置在靠近油库外侧公路的同一侧并且面对油库外道路,便于进出通行。同时,公路发油区必须与生产区和油罐区有效隔离,以最大程度减少安全隐患。

(2)普通地面装卸区。出于安全和消防两方面考虑,对于主要进行罐车运输的油库,地面装卸区应设置在油库的边缘地带,以防因为罐车的频繁进出影响到其它区域的生产与安全管理,如果受地形或其他条件限制而不能将其设置在油库边缘位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安全生产与管理的需要,统筹安全、合理布局。

(3)储油罐区。就消防安全管理而言,最重要的区域当属储油罐区,油库的平面布局必须围绕储油罐区而合理进行。首先在布置储油罐区时必须满足安全防火间距的要求,既要保证各个油罐之间的直线间距,同时要满足排与排之间的安全距离要求。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在进行此区域平面布置时,尽可能将所有油罐集中在一个罐区,既可以减少用地,又便于集中管理,等到真正出现火灾险情时,便于集中施救。此外,储油罐区应尽可能布置在较高的地理位置,便于油库排水与其他工艺流程的进行。

(二)防静电和防雷设施必须完善

油库内所采用的各类金属容器、管道、装卸油设施等,均应作防静电接地,接地电阻值≤10Ω,此外,为了最大程度减少静电的产生,可采取控制油晶流速、添加抗静电、过滤时留足静电消除时间等措施。在雷雨天气,为了保证输油罐的安全,需装设防雷装置。目前常见的避雷装置有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避雷线等。

(三)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

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克服侥幸心理与盲目情绪,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因为石油企业终究还是属于火灾高风险行业,必须加强重点部位的日常防范。另外管理人员还必须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热爱消防工作,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面对火灾险情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迅速认清险情的复杂性与实际情况,心中有数、沉着应对。作为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是消防器材、设施、设备管理等方面的行家,消防器材等防火设施是油田安全生产的保护神,是必不可少的灭火防灾工具。石油企业不能只将消防器材和防火设施作为摆设而只起着心理安慰的作用,应该将其作为日常防火救灾的重要设施。

二、结束语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前言:

建筑现场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良好运行不仅需要信息、技术、管理、教育、安全文化等多种内在因素的力量, 还需要政府监管、舆论力量以及全社会的支持等多种外界因素的积极作用,只有通过这些因素的优化组合, 构建起完善、有效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才能创造安全、文明、有序的施工生产环境。

1 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1.1 建筑施工现场的特点

建筑施工现场是施工生产要素的集中点, 其特点是多工种立体作业, 生产设施临时性, 作业环境的多边性, 人机的流动性并存。由于人、机、料高度集中, 存在着众多危险因素, 这就决定了建筑现场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及持续性等。目前建筑施工安全领域的主要特点有:

( 1) 建设规模快速增长, 施工难度加大, 危险性也增大。近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长, 建筑业总产值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建筑市场以高容量状态向前发展, 专家预测这种状态至少要保持25~30 年。

( 2) 建筑投资主体的成分日趋多元化。投资主体由原国有、集体经济成分为主变为国有、股份制、私营、外商投资、个体工商户并存的形式。一些投资主体行为不规范, 投资的项目刻意逃避政府监管。

( 3) 工程建设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生产专业化, 总包、分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咨询、项目管理应运而生, 工程建设分工更细, 新的经营模式、生产方式不断涌现, 一些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施工企业, 其安全生产保证能力与当前生产状况不相适应。

( 4)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下。目前全国建筑业的3900 万从业人员中, 农民工比例占到80.58%, 有的施工现场占到90%以上。工人的安全意识差, 防护技能低, 而职业技能的培训也远未达到要求。

1.2 企业管理不到位

针对建筑现场的安全管理, 国家先后颁布了《安全生产法》《建筑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规, 建设部也出台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调查程序规定》等部门规章。但有些企业和部门漠视国家法律法规,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监管力度不够, 忽视安全生产这一基础性工作, 再加上一些项目经理及事故现场管理人员, 尤其是一线操作人员缺乏基本安全知识, 不执行国家标准和规定, 违章违规操作, 且对员工的安全教育, 安全培训流于形式, 使工人安全意识淡薄, 从而成为酿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这些都对建筑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构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依据

2.1 安全系统管理

安全系统管理是以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结合现代管理工程的新内容, 吸收传统管理的成功经验,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实行教育的、法制的、经济的、技术的、行政的安全管理手段, 其目的是调节人与其所处环境中相应的物质条件( 设备、工具、产品、材料等) 之间的关系, 达到和谐、安全、高效, 以实现劳动生产及社会活动正常运转, 从而保护劳动者及公众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安全系统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不但具有系统的共同特性, 即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有序性、环境适应性, 而且有其特殊性或个性, 比如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等。

2.2 本质安全化

本质安全化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在方法论上讲求安全的主动、超前, 即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包括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降低事故严重程度。

2.3 事故预测与风险分析

传统的安全管理是被动的安全管理, 多是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或者在事故后总结经验教训, 进行“亡羊补牢”式的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今,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使用, 要求人们不仅要重视已有已知的危险, 而且更要主动地识别风险, 分析风险, 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 从而对症下药, 积极地进行风险控制, 预防事故的发生。在进行事故风险分析的同时, 要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安全应急预案。这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事故造成损失的重要措施, 是现代安全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 落实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建设

3.1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软件建设

安全生产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它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工程项目各职能部门都是安全管理网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各部门都能不折不扣地落实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才能使项目的安全管理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才能保证安全管理更顺畅, 更有力度。

安全规程、制度和纪律是过去人们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和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因此建筑现场安全管理就应该在认真学习、参照安全规程和制度的基础上, 编制一系列诸如生产责任制度、检查制度、教育培训制度、验收制度、奖罚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消防保卫管理制度等安全规程, 并将其汇编成手册。

通过安全管理资料的不断完善, 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安全施工, 规范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 积极推动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部门内, 还应设置专职安全资料管理员, 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 按规定如实地记载、整理和积累相关安全管理资料, 做到及时、准确、完善;并做到与施工进度相结合, 与施工现场相结合, 与部门规章标准和规范相结合, 分门别类, 建档管理, 使之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切实起到指导安全施工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有效措施, 排除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 达到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2 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是增强人们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素质, 并顺利实现安全工作总体目标的前提保障。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强弱和安全技能的高低影响着项目的整体安全工作。因此, 除了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安全生产的学习、培训、考核外, 项目部经理还应围绕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经常举办一些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或讨论会, 邀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参加安全工作座谈, 以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大家的安全技能水平, 保证安全工作在各领域的积极开展。

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强弱和安全技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安全工作的实效。通常建筑一线的作业工人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技能差,因而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比如入场教育是工人上岗前必须接受的常规教育, 它由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教育组成, 重点是普及安全知识法规, 讲解安全操作规程, 剖析典型事故案例。三级教育完毕, 安保部组织工人进行统一考试, 考试合格后办理了上岗证, 才许可进场作业(建议不要这句,改为:通过三级安全教育,能真正使工人(民工)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3.3 建筑施工现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由于作业面比较集中, 作业人员密度大, 安全管理难度大。为了能更及时、更充分地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 了解和改进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应在施工难度高、危险性大的区域安装电子信息监控系统。通过使用监控系统, 可以全天候、不留死角地记录监控区域的生产活动和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 从而有效地检测和控制安全重点和难点部位,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分析查找事故原因, 弥补管理漏洞, 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安全管理手段, 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

4、要以人为本,加强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4.1.加强工地治安管理。

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大门,四周封闭围墙,并在门口设门卫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电子监控。来访客人须在门卫室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准进入施工现场。

4.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场内临时设施均按总平面图布设,实行场地硬化,工地文娱生活区、施工区、材料堆放区全部用混凝土浇筑硬化处理,并设有洗车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了‘雨天不粘脚、晴天不扬尘”。周边设排水沟,整个工地排水系统通畅。原材料、周转料和半成品均分类堆放,并有明显标识。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工人均穿统一工作服、戴安全帽、佩戴工作卡。

4.3.加强工地卫生管理。

明确各区域卫生责任人,施工现场采取分区管理.每一个工种、工序、区域的作业面,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都要及时地进行必要的清理,做到工完场清。

5、完善制度,落实现场施工管理的措施

5.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规定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

项目安全技术负责人负责安全教育及技术交底工作,使参与每个工种的工人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分项工程的安全操作规程;项目经理主管施工安全设施的实行;安全员随时检查落实安全措施;保卫人员确保“三无”人员不准进入施工现场,保证全员劳作的正常运行。

5.2.落实安全教育制度。

工人进场后必须经“三级”安全教育, 每个新工人上岗前,由项目安全技术负责人依据规范文件、安全操作规程和施工现场情况,向工人交待讲解清楚,使各工人不违规操作、不违反劳动纪律,完善工序交接验收管理。

5.3.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对电工、电焊工、架子工、机械操作工等,一律实行持证上岗,严禁无证人员从事特种作业。

5.4.落实定期安全检查制度。

坚持原则个人自检、班组互检、项目经理部周检,公司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按“三定”整改.并坚持整改后复检制度。

5.5.现场施工用电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编制临时用电组织设计,经审批后实施。

工地采用五芯电缆线,严格做到三级配电和两级保护,开关箱为“一机一闸一箱一锁一漏”原则,在使用中区分动力和照明,电工实行日常检修制度,确保施工用电的安全使用。

5.6.起重设备严格按照《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86标准执行。

各种机械挂设该机安全操作规程和机械人员岗位责任牌。设备的安装、拆除均制定安全施工方案,执行方案、安装时间、检测、验收的程序.并由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公司承担。搭吊联络设对讲机,物料提升机设置闭蹈电视系统和电气联锁装置,确保使用安全;在项目进行中,工地上的施工升降机和塔吊,在投入使用前,都要通过检测,只有全部都符合安全使用前要求方能使用,对其它各种施工机械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转。

5.7.高空作业严格按照《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及《建筑工地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建质[003]82号)的要求执行。编制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专项施工方案,所有高处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并进行高处作业的安全知识教育,上岗前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签字交底。

5.8.施工现场按规定使用“安全三宝”并做好“四口” 、“五临边”的防护。

防护使用钢管并挂设安全网和安全警示牌;地下室土方开挖、结构施工时,专门制订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做好防范措施,落实岗位责任,并将基坑支护的变形进行监测。

5.9.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并认真制订专项施工方案。

5.10.加强防火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防火制度,落实防火责任人成立专职消防队。

施工现场设置消防用砂堆场、消防水池,配备消防应急器材等,工具房和木工棚均配备1211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材,施工区各楼层均设有消防栓及灭火器。执行动火令审批制度,在钢管脚手架上或高处进行焊接时,必须使用非燃性接火盘,禁止使用与易爆物品有联系的金属物作为电焊接地线,大风天气焊接设置风挡,防止火花飞溅引起火灾事故。定期对工地员工进行安全防火知识培训,举行消防应急演习及创伤急救演习,提高员工的应急响应及救护能力。

5.11.落实安全措施费,专款专用。

在工程开工前,根据现行标准规范,结合本工程特点、工期进度和作业环境要求,及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并按照招标文件要求结合公司施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对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项目的要求,在财务管理中将安全措施项目费用清单单独列出,实行专款专用。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工过程安全技术 课程改革 学习能力 产学结合

一、化工安全专业学生学习《化工过程安全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工生产逐渐向自动化、复杂化、大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生产工艺过程涉及的高温、高压、腐蚀、有毒等条件状况越来越多,这些情况的存在为保证安全生产的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求从事安全管理的安全员或安全主管具有该行业所需的有关法律法规的知识、相关的安全评价方法以及安全管理的知识外,还应对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有所掌握,这才能使制定出的安全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而《化工过程安全技术》这门课主要涉及的内容就是常用的化工反应过程和单元操作的特征、危险性以及应注意的安全问题[1,2]。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易于帮助学生掌握化工生产的基本原理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的着重点,对于以后的工作能做到基于实际生产有的放矢。

二、《化工过程安全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欠缺化工学习所需的基本知识

本学校安全专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安全管理一个是化工安全与工业环保。这两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招生初是文理兼收。这就存在一个招生进来的学生可能对化学的知识的了解只是表面的问题。比如只是知道化学元素和基本的化学反应,而不清楚化工生产的原理、化工设备的工作状态变化以及工艺条件的变化对化工生产的影响。虽然我们学校对这个专业也开设了《基础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但学生学习这两门课本身也缺少基础,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基础课程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牢靠,也为我们这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带来了较难解决的问题。

2.课程内容设置的复杂性

《化工过程安全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是各种具体有机和无机生产的过程、易出现的典型事故和给出具体的安全管理及安全技术措施。而每一个具体的化工生产过程都十分复杂,涉及到的安全问题也十分广泛,有热力学引发的安全问题,有动力学引发的安全问题还有有关机械方面引起的安全隐患等等,这都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大量的基础知识并能综合利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化工工艺基础、化工设备的工作原理、物料的危险特性等知识内容。

3.教学老师对当下的化工生产情况缺少与时俱进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涌现给化工生产带来重大变革同时,也给在新的生产条件下如何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能结合科技发展,以及有关安全问题的研究动态和趋势,提出一些新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创新能力。但由于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岗位上,缺少了到企业学习的机会,这就有可能出现教学与企业实际状况脱节的现象,使得学生掌握的老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

4.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现在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利用书面知识被动学习为辅,这种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化工过程安全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路

1.《化工过程安全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化工过程安全技术》是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二年级下学期核心课程。构成教学体系的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工学结合指导思想的提出,那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得到大力的推广。原来进行的没有真实的装置供学生实训的理论教学模式对于以技能为培养方向的高职学生来说过于强调理论的学习,没有达到训练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因此需要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本课程依据培养目标岗位和岗位群的具体工作能力需求,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提炼,把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典型工作任务,依照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安排。以期本核心课程达到培养企业安全员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2.《化工过程安全技术》课程改革的建议[3]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应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班,学习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实践逐渐转变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教学中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深入企业,学习企业安全生产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或者加强与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与安全员的交流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应建立教师持续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合作和交流服务,提升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2.2按项目化教学的要求编写校本讲义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是高职高专类学校势在必行的一项内容。教学内容的制定要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教材或教学大纲的制定必须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利用学校现有所有资源编写。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3强化学生素质培养

以前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上就是发挥接收器的作用,缺少动手、动脑分析功能,走出校门后即不会动手也不会动脑,企业也愿意接收这样的人才。所以在我们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要尽量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应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人人成才。

2.4建立合适的校企合作模式

从教学初应该把企业引进来,参与本行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预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从而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建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企业和学校资源优化组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的融合体,建立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学生能实际参与化工生产过程,更能形象而深刻地体会所应掌握的知识。

四、以苯乙烯生产过程安全技术学习为例介绍改革思路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苯乙烯的生产作为一个项目,为了完成对这个项目的安全生产,可以把这个项目分解成几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体验苯乙烯的生产过程并对此过程做安全分析制定出确保安全生产的措施。苯乙烯生产过程安全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如 下图所示:

苯乙烯生产过程安全技术项目化教学示意图

项目

任务1、任务2、任务3、任务4-----

1.苯乙烯生产过程安全技术项目化教学的任务分析

任务1 安全员安全培训

具体内容:生产安全管理培训

能力目标: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具备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以及应急处置的能力。

任务2认识苯乙烯生产装置

具体内容:认识苯乙烯的生产流程和苯乙烯生产装置

能力目标:能认识苯乙烯的生产装置及结构;能判断反应器的类型及说出工作原理;能了解工艺操作条件;能分析出工艺过程安全问题并制定出安全措施。

任务3学习安全连锁装置与安全附件的工作原理

具体内容:认识安全连锁装置,认识安全附件

能力目标:能根据工艺安全需要安装合适的安全连锁装置;能根据工作环境的需要选择正确的安全附件;能讲出每一种安全附件的工作原理、适用环境以及维护保养方法。

任务4苯乙烯生产过程安全分析

具体内容:查找资料,确定安全评价方法,使用选择的安全评价方法对苯乙烯生产过程进行安全分析

能力目标: 能正确划分分析单元;能选择合适的安全分析方法分析苯乙烯工艺过程安全;能掌握工艺过程涉及物料物性、流量以及危险特性;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合适的安全措施。

任务5编制苯乙烯生产过程应急救援预案

具体内容:学习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要点,编制苯乙烯生产过程安全应急救援预案

能力目标:能知道消防器材类型及使用环境; 能知道现场急救的方法;会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方法;能分析出苯乙烯生产过程中易出现的异常状况

任务6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具体内容:学习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方法,学习组织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方法,学习对苯乙烯生产过程安全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能力目标: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能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五、结束语

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学模式达到学生能在实训场地,通过他们的实践、摸索、分析,他们而直观地获得各种反应过程和操作单元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危险特性等相关知识。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动手、分析、思考为主,老师的提点、总结为辅而完成所有的教学项目。这种教学模式即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动脑能力,避免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做实事的情况,能成为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永杰,康彦芳.化工工艺安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崔克清,陶刚.化工工艺及安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