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在一个以英语作为外语教育的国度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还是靠课堂。这就给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小学英语教师一直在实践中艰苦探索,努力在实践中做出了一些改进,也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学研究只是试图不断调整我们那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而并没有真正触及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即没有真正解决制约英语教育发展的理论与理念的问题。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犹如一缕春风,向我们扑面而来。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又被认知心理学所广泛应用的建构主义,其基本原理一经应用于课堂教学。就产生了奇迹般的效果,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也因此应运而生。

与西方以往外语教学法各种流派不同的是,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不仅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发展”的思想――这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更重要的是,它是有其坚实的哲学基础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则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具有联系性的,真正的语言能力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孤立的、机械的、僵死的应答操练。离开具体情境的语句是没有任何确定性意义的,

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的发展总是有条件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则认为,语言知识的建构不仅需要激发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而且需要创设、呈现新的语言现象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去体悟新的语言现象及其语义和用法。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运动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则认为,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建构和发展过程是必须循序渐进的。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比如,高三总复习的教学中,知识的系统化复习和掌握非常重要。但是,分类复习中专题史也好,国别史也好,都很容易停留在知识的条理化阶段,达不到系统化要求。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的系统化要求,不仅要注意历史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而且更要注意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史专题,如果单纯把散见于课文中的各种赋税制度知识内容列举出来放在一起,这虽便于学生掌握,但它只能是条理化而不是系统化。要实现系统化,就必须搞清楚每一种赋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结果,各个赋税制度和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时代特点之间的联系,以及中国赋税制度发展趋势与世界古代史上赋税制度发展趋势的比较。表现在社会经济基础中的生产关系方面:商品经济呈现出共同的历史发展轨迹,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共性和规律性,即人身依附关系不断松弛和货币地租逐渐代替实物和劳役地租。只有把具体历史现象之间的这种本质联系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才能给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即立体的历史时空框架结构。

历史教学向能力培养的理性化阶段发展,是建国后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一大进步,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客观地反映了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对能力的突出要求,适应了现实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摆正了基础教育中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使历史教育的目的能全面、完整地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又给历史教学本身注入了活力,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拓展出一个崭新的空间。

历史学的基本思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科学思维方法。不管从任何角度对历史学科能力进行分解都无法离开这一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实际上,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对此已有明确的规定。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确教育目的的双重性。

一是实现近期效益,即要使学生能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引导下,充分理解、认识历史现象,并能运用这一思维方式主动而科学地去分析、评价、判断历史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水平,有效地提高应试技能。二是实现远期效益,即要使这种思维方法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智能并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对学生在其他各方面的学习和将来工作、生活发生影响,极大地增强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改造学生的思维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使其受益终身。

考虑到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思维习惯,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考虑中学生的实际来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决不可盲目草率,因为欲速则不达。经验证明,在教学的一开始,把它和教学目的双重性一起交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掌握好这门课必须树立科学历史观,这是一把打开历史科学大门的钥匙。同时要求学生做好养成科学历史思维的心理准备,然后,再有理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期通过潜移默化逐步实现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我把基本的原理归纳成五个方面,姑且称为历史思维方法五原则。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政治学科 学业考试 复习策略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是高考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全按照普通高考的模式和要求组织考试,又称“小高考”。打赢“小高考”这一仗,不仅能获得高考的资格,减轻高三复习的负担,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为高考取得好成绩赢得主动权。

学业考试时间放在每年的3月中旬,新课结束的时间往往在元旦以后,剔除寒假放假时间,真正有效的复习时间只有一个月,因此,保证学生在一个月时间内温故而知新,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点,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关键。

以政治学科为例,大都是元旦以后结束新课,寒假过后的一个月,学生要重温必修1,复习必修2和必修4两本书,还要准备最近6个月的时政知识,2011年还增加了民族团结读本,时间紧任务重,极易因赶进度而忽视整体的复习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在短短的一个月复习时间内,既全面复习,又突出重点;既强调效率,又井然有序呢?以政治学科为例,我提出以下几点复习策略。

一、研究考纲,筛选知识考点

考纲是复习备考的基本依据,研究考纲,就是吃透考试精神。

首先,要研究考纲的等级要求,一般情况,A等级的考点只会出选择题或判断题,而不会考主观题;C等级的考点既能出主观题又能出客观题;B等级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出卷老师在出主观题时,往往先考虑C等级的知识点,然后就会选择B等级的知识点。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把A等级的知识点进行技术处理,不必面面俱到地记忆A等级的知识点,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应该把A等级的知识点划出来,交给学生记忆;对于B等级的知识点,要结合时政热点选择性地强化记忆,而C等级的知识点要重点把握,不仅要求完整记忆,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其次,要关注当年出现调整的知识点,尤其是新增的考点和等级要求上升的考点。等级要求上升的考点,往往是当年国家特别关注的问题。比如在2011年的学业考试的考点中就新增考点“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两个考点考核等级要求由B上升为C。在2011年的学业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的主观题中,就考到了其中的“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和“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两个知识点。

根据考纲进行筛选,每年有30个左右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完整地记忆。在2011年学业考试复习中,我在必修1中列出了9个知识点、必修2中列出了7个知识点、必修4中列出12个知识点,指导学生强化记忆,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复习负担。

二、研究试卷,把脉考试动态

江苏省学业考试是从2007年开始进行的,这几年的学业水平测试卷应当成为复习的模板。

一方面要对试卷进行静态分析,不仅要注意题型的要求,而且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格式及表达方式,更要注意答题的格式。所以,在考试前一个月,教师每堂课都要花一定的时间重点分析已经考过的试卷,详细解读试卷的题型及要求,要求学生对照答案了解标准答题的思维和格式,准确把握题意、精准分析设问的关键,考试时能迅速有效规范地组织答案,从而提高答题的有效性和得分率。

另一方面要对试卷进行动态分析。首先要分析试卷设问要求的变化,比如,必修4《生活与哲学》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人生观、价值观)四大板块,每一板块又包括许多具体原理,2007年和2008年试卷中出现的是用哲学的具体原理回答问题;2009年试卷中出现了用唯物论相关知识分析问题,也就是说出现用哲学的大板块设问;2010年的试卷中,既出现了用哲学大板块设问,又出现了用哲学具体知识分析观点,所以,在指导学生复习《生活与哲学》时,既要帮助学生划清哲学的四大板块,又要注意强调一些重要的原理。再比如,2009年试卷的探究题中出现了关于“文理分科”的两种不同观点的讨论,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回答,对此,在指导学生应对考试时,除了要求学生注意用辩证的、全面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外,还要提醒学生结合自己知识储备的特点,选择答题内容,做到扬长避短。其次,要罗列已经考过的知识点,预测当年试卷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点,比如,已考过《生活与哲学》唯物论、认识论的原理,在2011年的学业考试复习中就要关注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点。最后,要关注当年全省各地的模拟试卷,这些试卷基本能反映出本年度的热点和题目指向性的变化,可以作为分析当年考试动态的基本依据。

三、研究时事,结合热点复习

目前的教育理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试卷趋向于用书本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政治试卷更具有时效性、现实性、鲜活性,所以,在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时,要注意对时政热点的分析,一方面,通过时政实例理清知识点的纵横联系,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迁移,另一方面,通过时事材料的分析,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性,提高学生应考的自信心。如,2008年学业考试前,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限塑令”的原因、意义、措施等,2008年的学业考试试卷有一道用“限塑令”做背景材料的探究题,考生看到这道题,特别兴奋,做题的感觉特好。

关注民生、社会公平、价格上涨等问题都是2010年的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涉及许多知识点,复习时要坚持以题目带热点、以热点带考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再比如,从盖茨、巴菲特的慈善晚宴到陈光标的“裸捐”,慈善事业成为2010年中国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慈善事业会涉及金钱观、价值观、权利与义务等知识,尽管这些知识点已经考过,但结合当年的时政热点,依然值得重视。

分析时政热点一般要以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为切入点,因为经济事件是社会最敏感的问题,能透视出相关的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所以,从经济现象分析政治学科的原理,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层次易于深度挖掘。如分析“2010年各地房价不断攀升”现象,可引出《经济生活》中价格与价值、价格与供求、价格上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社会公平等知识点,《政治生活》中的党的宗旨、地位、执政方式和政府宗旨、性质、职能等知识点,《生活与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等知识点,用上述知识点分析房价上涨这一现象,有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全面分析现实问题。

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做到融会贯通,加强对知识板块的整体理解,提高学生记忆知识的灵活性。现在的江苏省学业考试试卷越来越侧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所以,从现实生活中抽取事例加以分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学生,进行分层辅导

学业考试不是高考类的选拔考试,侧重于对高中生学习情况的基本检测,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求过关,所以,对于这部分考生,复习时只要紧扣考纲、突出重点、强化记忆、基础训练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于想冲重点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业考试获得A等级,是获得高考加分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江苏省高考总分为480分的前提下,赢得学业考试的加分,意味着超越几万乃至十几万考生。对于这部分学生,不仅要紧扣考纲抓好基础性知识严格落实,还要对考纲中的B、C等级的知识点加强分析,一般都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方面进行记忆和思考,记忆要求也要提高,做到既准确又全面。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主观题得分,必须在学业考试前进行热点问题分析和解题策略指导,提高学生解题的全面性、准确性、规范性。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知识;高效课堂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包含极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基于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哲学素养,就必须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科学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作者:宝力高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满顿.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2]郭强.以哲学思想引领高中政治体验式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5-8.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Abstract:The statistical rule is the logical concept which in the sociology utilizes frequently, profits from the sociological in logical concept to the Marxism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studies the Marxism basic principle is the speculation or the real diagnosis process is helpful to us grasps in the Marxism theory thoroughly the basic principle, grasps the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the methodology, instructs us to walk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well the path.

关键词:统计规律 方法 思辨 实证

Key words:Statistical rule Marxism method speculation real diagnosis

作者简介:房蕾,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 基本原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22-02

一、 统计规律

(一) 统计规律的特点

1、 当它所面临的对象较少时,这种规律显示不出来,当面对的对象庞大时,规律才能显示出来,但这时真实性又受到损害;

2、 规律性越充分,则真实性越不充分;真实性强,规律性则弱,规律性强,则真实性弱;

3、 统计规律在小范围小时段可以不成立。

(二) 历史规律是统计规律

历史规律的总结具有普适性,这是对大量的历史所做出的整体性的概括,对于某些单一的历史事件也许并不适用甚至是相违背的。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一个历史规律,在中国革命、中国改革30年中出现了对这一规律的颠倒。历史规律是对大量历史偶然事件起整体作用的规律,表现出历史整体的本质和必然联系。并具有只对庞大对象起作用,在总体比较小的范围中,规律性不能被显示出来。当大量的历史事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时,那么这些历史事件中忽视的规律以外的个性就越多,那么真实性就越是打了折扣。因此历史规律在某些被忽略真实性的历史事件中便不再具有适用性,即历史规律在小范围小时段可以不成立。综上所述,历史规律符合统计规律的所有特点,历史规律是统计规律中的一种。

二、 基本原理的范围界定

(一) 基本原理范围界定的误区

第一, 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的学说体系。首先,马克思是以社会发展的实践和问题为中心,并非以学科为中心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之间最初是浑然一体、相互引导而形成的。其次,如果把它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基础仅仅归结为单一的哲学体系,就会导致在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割裂整体性,忽略从实际出发提炼其思想精髓的合理途径。这一点本身就违背了“要在它们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 ①的理论原则。

第二, 是一个严密的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虽然也可以做抽象的区分,分别加以整理和阐述,但无论在其诞生的时间上,还是在内容的逻辑上,客观上都不存在“先有一个哲学,然后把它推广应用于社会,才产生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样的顺序。那么未经具体分析便认定的基本原理一定只在哲学原理中,就可能只注意那些具有一般抽象形式的“哲学话语”,而割裂它们同一定社会分析和经济分析的具体联系,从而导致抽象化、片面化、绝对化。这样势必不能真正了解的整体面貌和精神实质。

第三, 哲学并不是孤立地突然出现的,而是大量吸收、继承了已有的全部合理成果,又做出了自己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那么,在它的理论基础中,是否有必要、有可能,有应该怎样去分清什么是创始人自己的,什么是别人或前人的(如:一般唯物论来自费尔巴哈等,辨证法来自黑格尔等)?应该说,使哲学与其他哲学区别开来的标志,主要不在于那些人所共知的一般性内容,而恰恰是那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最具时代个性的“前沿、高端”问题。既然如此,那么在追寻“哲学基本原理”时,如果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原初的”、最具基础性的思想成果,那么这种理论追寻越深入,就越可能成为马克思以前共同成果的追溯,越抓不住它自己特有的核心和实质,越把“前”当成,就越是远离。

第四, 在不断发展,哲学也在不断发展。实践证明,按照以往那种思路去制定基本原理体系的尝试,大都是不成功的。例如,前苏联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因其并未充分体现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导致了偏离和失败的后果。很多事实证明,企图通过制定简明哲学原理来表达基本原理的思路确实有问题,并不一定合适。因为:

1、 这样做是否符合哲学与的历史与逻辑关系,本身很值得怀疑,至少它并未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论证;

2、 对于哲学的系统整理和准确把握,还需要有一个严谨的过程,而以往并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和水平,却用了不少非的内容代替;

3、 以往这样做的时候,还掺杂了与当时政治和意识形态需要有关的功利意图。这样不仅会损害理论表述的科学成熟性,并且可能养成一种理论上的迷信,即相信某些哲学观点与某些政治观点之间必定存在着单一的对应关系。这种迷信对哲学和政治两方面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按照这个思路并辅之以灌输的结果,恰恰不是加强和维护了的科学先进性,而是削弱和损害了的形象。

简言之,过去的误区在于分割了的整体性,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逻辑与历史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都当作彼此独立环节之间的外在联系,因而把“基本原理”想象成距离现实遥远的抽象的逻辑起点,想象成只有以哲学命题形式才能表达的绝对普遍化论断。结果使对基本原理的追寻,变成了仅仅在头脑和书本语言中进行的、纯粹思辨化的想象。

(二) 的根本原则和“坚硬内核”

任何一个学说体系都有自己“不可改变的部分”和“可改变的部分”。由根本立场、根本原则、根本价值取向等构成的理论“纲领”或“坚硬内核”是不可改变的,变了就不再是它自己;而由材料基础、论证过程、具体观点和相关推论等构成的理论“”则是可变的,唯其不断发展变化才能显现并保持其“纲领”和“内核”的生命力。

前面我们说过,理论是一个整体,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特别是在它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整体意义上,这个“纲领”和“内核”不应在它的哲学基础部分去寻找,而应该在它的哲学与现实结合的“结合部”或理论的“高端”成果,即其全部哲学的必然结论、同时成为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思想、并具有鲜明实践特征的内容中去寻找。因此,作为的根本原则和“坚硬内核”应该是建立在丰厚的理论基础上,并经过深思熟虑和实践的检验而选定的。诸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等。这些根本原则应当是全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凝结和体现或者是的社会立场和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

三、 基本原理方法的选择

(一) 两种方法: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

自从1984 年由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的正式出版,标志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沿着两条并行而有所交叉的轨道发展。一条轨道属于基本理论或应用理论的研究,如: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高等教育学科群的建设。另一条轨道是结合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行相当于应用性、政策性、开发性的研究。这一条轨道是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为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应用性的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应该进行体系构造还是应该进行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中的一大争议点。而第一条轨道多是运用思辨的研究方法,第二条轨道多是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由此就引发了思辨与实证这两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与争论

(二) 基本原理的研究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证的过程

1、 历史规律的总结是一个思辨和实证相结合的过程。

前面说到,历史规律是统计规律,这说明,历史规律是从实践中得来,并经过理论思辨,又重新运用到实践当中的。那么,历史规律的总结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就方法来说,它是一个“实证―思辨―实证”的过程。基本原理是历史的,因此它也是遵循这一过程的。

2、 基本原理的三个部分的观点由思辨产生,由实证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