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课程网上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所谓网络教学平台指代的是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一套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网上课程开发系统、网上教学支持系统、网上教学管理是网络教学平台的三个组成部分,而点播式教学平台、交互式教学平台、社会化教学平台是其三种阶段。作为网络发展的产物,网络教学平台要求教??利用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指导下探索和解决问题。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喜欢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将知识内化并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近些年来,网络教学平台越来越被认可和重视。
然而,从当前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来看,其教学方式仍多显传统化。具体地,教师多是先讲解相关理论而后学生集体在机房操练。对于学生中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使其学习困难。此外,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考核的时候,大多数的大学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简单相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水平。
针对这样的情况,诸多教育工作者将目标转向了网络教学平台。他们寄希望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对有差异的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学习吸收并学有所用。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内容。这有益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有益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应用。
2 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继“互联网+”出现后,互联网的巨大潜力更是被人们所看好。实施计算机教学改革、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出互联网优秀人才、提高人们生活的便利都意义重大。
当前的大学计算机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压力大、学生学习成绩却不乐观。具体体现为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实施计算机教学改革,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计算机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继而为国家培养出需求中的计算机人才。
另外,实施大学生计算机教学改革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机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还可以辅助学生更为有效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再者,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实施予以保障。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网络,计算机人才缺口还很大。进行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水平是社会的需要,是大学教育的需要。
3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
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实施大学生计算机教学改革,具体地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三个方面予以革新。
3.1 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
大学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时候,首先要在思想上除去先前敷衍搪塞的态度。要在不断提升自身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来指导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上,需要立足于现有的教材辅以教材外的内容,让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们还要定期地召开研讨会交流教学心得与教学观念,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其顺利完成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
3.2 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而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却是无限的。填鸭式的课程教学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是迫于教学实际的无奈选择。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还是计算机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将诸如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形式的教学方式应用到相关的教学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地,除了对必要的、重点的知识进行讲解,还要向学生进行相关的上机演示。教师要保障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有足够的互动与指导,更要在网络平台上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以使学生巩固学习重点、了解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内容。
3.3 多层次考核方式,全而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
作为一门实用性强的课程,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实施后要综合考核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施计算机教学更应如此。具体地,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学生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机考成绩,并可采用一定的比例予以分布。在网络平台上,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的练习题以备相关学生的需要。给予网络教学平台的考试题型也应丰富化以对学生计算机知识进行相对全面的考核。
关键词 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45-04
1 前言
教育技术相关理论认为,要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辅助资源。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获得快速发展,由于它具有教学内容多媒体化与网络化、教材组织超文本化、教学过程个别化和具有交互性等优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计算机多媒体在各科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价值就体现在效率的提高上。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课堂(即计算机课堂)中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又具有其特殊的一面:同时体现了计算机教学应用价值和学生学习价值。教师应如何抓住这一双重价值,使计算机多媒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现效益的最大化?
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通过与众多学科的对比,分析小学计算机课堂的特殊性,从而探究在小学计算机课堂中,计算机多媒体能在何种方式下获得最为有效的应用。
2 计算机课堂上计算机多媒体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由表1调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频率十分高,甚至在绝大多数课堂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操作手段,对知识的传授、方法的指引、学生学习的评价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无论是从多媒体的使用几率还是方式上,都远远高于其他科目。可以说,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是贯穿整个信息技术课堂的。
可见,计算机多媒体在小学计算机课堂的教学价值体现程度,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课程任务目标的实现程度。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辅助应用的实际教学价值体现了为教学服务的便利性、促进性和协,而应用的方式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应用误区
1)以辅代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2)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3)以模拟操作代替实际操作。如果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模拟实验不是真实的实验,使得它的可信度不高,如果长期要学生接受他们怀疑的信息,那么必然会使他们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重新回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上,与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4)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5)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教学活动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盲目地依赖于计算机,只注重人机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那么就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无法摆脱“满堂灌”的模式。
6)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功能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正确的应用方式:适当合理,用得恰到好处 要想使得计算机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中的使用体现为教学服务的便利性、促进性和协,要注意三点。
1)直接性。教师的计算机教学演示应该是对教学任务目标最直接的反映,应该避免拐弯抹角的简单知识复杂化。现代的技术应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结合,演示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
2)实效性。保证学生有效的操作时间和效率,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互动交流要确保实效性。
3)合作性。计算机课堂中对知识的探索和运用体现在合作上,合作学习模式建立在机器与人员之间合理组合与协调的基础上。
3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价值的体现
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教学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这一介质体现的是工具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是在一般教学基础上的又一特殊体现。在中小学计算机课堂中,这一特殊教学o助手段本身又是一种知识性的内容,具有重要价值。
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在课堂上恰当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作为整节课的辅助,就能够使得课堂教学获得成功,而这只是片面的。作为一节信息技术课,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计算机某一功能的使用。这使得计算机多媒体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同时还扮演着知识性任务的角色。一节优质的课堂需要结合这种特殊的双重价值,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使用价值。如何利用好这种特殊价值资源?下面将结合“网上搜索”这节课进行探讨。
“网上搜索”是深圳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的目标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因特网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网上搜索。
知识性价值即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常用的搜索引擎,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及关键字的搜索,经历网上搜索的过程。
结合这节课的知识性价值,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体现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价值,采取如下做法。
思路:创设奥运主题情境,以“奥运相关信息的搜索”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图1所示主线下经历4个环节,而在各个环节中设计多媒体辅助。各环节中,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说明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整节课通过设计现实主题与互动交流的环节,计算机多媒体作为贯穿课堂的辅助线,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其中学生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多媒体辅助之上的,计算机多媒体的介入是作为一种工具,学生利用这种工具的便利,学习这种工具的使用便利。教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是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计算机多媒体的几次出现,都有效地围绕这一问题情境。而不同的富有变化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形式都是从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结构出发,促使他们在设定的方式下乐于尝试、乐于体验、乐于创造,给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因此,可以认为计算机多媒体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所体现的价值应概括为图2所示。
如何采取更有效和直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价值体现在“能用电脑为我们服务”?需要一个正确的教学应用导向和明确有效的任务驱动,这体现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价值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可以对比一下英国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是指有效地分析、处理与呈现信息和模拟、检测与控制事件,包括:使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解决问题;使用信息资源与信息工具支持各种背景下的学习;理解信息技术对工作、生活和社会的影响[3]。
《英国中小学通信技术教育》指出,在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中,学习者获取和应用如下的知识与技能:
1)信息的质量(quality)和可信度(reliability),并且怎么样获取和综合正在大量繁殖的信息;
2)使用一系列信息通信技术的趋于复杂的任务;
3)信息通信技术怎么样能够在其他学科帮助学习者,提高他们判断什么时候和怎么样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能力,并且清楚信息通信技术的局限性;
4)在外部世界,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可以看出,在如今的计算机课堂上,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有一个需要体现的是让学生感悟到“电脑的便利性”,以及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信息搜索和处理繁杂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也能够有一套有效的评价方式去检验这样的情感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辅助的教学导向使学生在有效的任务驱动下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究,并培养计算机学科的人文素养。从学生能力的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把握的“度”:
1)处理问题、正确运用服务资源的能力――简单的课件制作演示;
2)合作、探究的能力――适时的演示操作,小组合作模式,还学生自主的探究空间;
3)经历成功的过程――及时的评价和学生成果的展示,以及分享成功经历;
4)感受与信息任务相关的生活情节――从生活入手,在生活情境中提炼最直接的多媒体辅助途径。
计算机评价系统的采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效的评价。有效的评价是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的关键。同样以“网上搜索”这节课为例,本节课引入电脑系统填写“小组汇报记录单”,真正反映学生实际情况,做到师―生互相评价、沟通。
小学计算机课堂评价――课题:网上搜索
1.本节课,计算机为你提供了哪些服务?
A.网上搜索 B.邮件发送 C.网上下载 D.网页浏览
2.小林想在网上搜索中国的民族歌曲,可是找到的却是中国的民族图片,问题出在哪里?
……
10.在小组合作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环节?你的合作感言是什么?
而对于该门课程而言,作为一门学科系统知识,也有一套综合的目标水平评价:不同等级中都划定了难度渐增的结果目标。这些均包含了信息技术技能所应达到的5个基本方面的要求: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并使之实现;交换与分享信息;在工作进程中不断地对内容进行回顾、修改和评价;扩展学习宽度的能力。这样的计算机评价系统的设计为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际效果提供了参考依据,可以说是课堂的延伸。
4 结语
综合以上的探索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计算机课堂中,计算机多媒体能在正确合理的价值导向下,通过多样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最为有效的应用,给信息技术课堂以最高效益的支持。这些课堂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面向任务的课程设计――多媒体辅助任务的完成。给出一定的任务,由学生自己探索或通过与他人协作等手段来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或协作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学有所用。
2)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形式和方式多样化的多媒体辅助。注重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例如:精神发展是通过帮助学生讨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局限性(如计算机能否创造),使学生更加人文化;道德发展是通过收集信息,思考一些道德主题(如获取个人信息问题),认识到在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需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必要性等。
3)注重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探究精神的培养――还学生自主空间,保证人―机交流的时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信息化社会,信息大量存在,真实信息与劣质信息同时并存,因此,要分辨信息的真伪,就迫切需要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了解和分辨真实和劣质的信息,理解劣质信息可能带来的后果。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要求,提出主动学习的教学目标。
4)小组协作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的培养,也注重学生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一些设备和信息资源的使用,强调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最后,值得提出的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其他科目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应用来支持他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如在设计课程中,学生既可以手工绘制图纸、手工制作实物模型,也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来帮助设计,利用计算机模拟来完成作品O计。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网络世界寻找资料,通过数据处理功能和多媒体功能进行英语、艺术、音乐等科目的学习。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其他科目中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笔者相信,这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是以学生利用为主导的又一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EB/OL].http://dfes.gov.uk.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就使得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学越来越重视,不同阶段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要求不同,在高中阶段,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素养和能力。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技术支持,促进高中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设疑激趣,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
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有与教师进行互动的意愿和条件,才能拥有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能提高高中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设疑激趣,需要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互动的细节,编写互动教学软件,以问题为主线,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互动中,学生就能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质疑,自主完成建构计算机知识结构的任务。同时,还能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为优化计算机运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多种方式,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
(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高中计算机的课程难度较大,其中包含大量的软件运用与计算机知识,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教师需要积极促进学生之间开展互动式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进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具有难度的计算机软件运用与基础知识。
(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这种互动方式能够最有效实现高中计算机教学的任务。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学习情况大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交流活动,从而建立一套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教学模式。
(三)学生与IT的互动
在计算机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上机进行实际操作,更深刻的认识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内容,如这样能在课堂上,教师用PPT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不知不觉掌握计算机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利用IT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检验学生是否充分掌握所学的计算机内容,有利于开展后续教学活动。
三、依据教学任务,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有效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就需要依据教学内容,不断探究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而创设计算机互动式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例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课堂任务,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计算机,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四、引导学生提问,活跃计算机课堂氛围
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的重要途径是提问。与以往教师提问学生不同的是,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鼓励学生之间提问、学生与教师之间提问,来活跃计算机课堂的氛围,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思考计算机课程内容。此外,教师可以对提问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欲望。同时,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挑出来让同学们积极讨论,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师生之间进行更有深度的交流;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答案,进而使学生能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能力。
五、应用多媒体,开展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灵活性。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应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整合计算机教学内容,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进而给学生的感官带来多方面的刺激,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技能有效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通过人机交互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必要时,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也是教师利用多种媒体实现“互动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正确应用多媒体资源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进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水平。
总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其能够使计算机课堂活跃,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交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此外,教师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计算机知识技能,开展计算机实践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并对学习内容进行检验,进而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开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水平的效果。
作者:刘仲鹏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在中职学校基础课的计算机教学中,选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配置课程要素,增强专业教学着力点,是培养学生适应计算机语境,提高使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存储、处理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能力,适应社会网络环境的有效路径。它契合了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趋势,也是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
1 信息技术手段缺失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问题透视
1.1 单纯理论灌输为主,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较少
在实践性比较强的计算机课程中,窗口信息往往是图文并茂的,说教式的宣讲很难将复杂的操作步骤转化成记忆,那种填鸭式死记硬背,不利于计算机能力的培育,从而陷入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窘境。另一方面,授课理论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制作和演示教学课件和多媒体投影教学跟进不及时,单一的多媒体课件并不代表就是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往往为了特意强调信息化而信息化,缺少师生互动,脱离了社会就业需求授课,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远景,从而使得教学成果大打折扣。
1.2 考核形式僵化,理论知识与能力评价指标脱钩
当前,采用统一命题、考试、评卷的考核方式,在中职学校的考试体制中仍然存在。对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而言,仅靠一张理论答卷来考核学生的成绩,考量其计算机水平与能力,验证教师教学得失的模式,往往会事与愿违。尽管有的学校试行了笔试机试分离的考核方式,然而由于上机时间短,考核目标少,命题在信息技术手段上鲜有拓展,实用性不高,知识点的考查流于形式,难以检测出学生的真实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
1.3 教材更新不及时,课程设置不合理
各地教委指定的教材不统一,一些版本知识濒临过时或没有实际作用,浪费了教学资源,也为学生就业埋下了隐患。同时,教材选用偏重于理论讲授,学科知识背景或沿革讲得多,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操作技巧传授得少。在课程设置上,对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程序兼顾得面面俱到,考量社会实用技术的较少,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就惊慌失措。到企业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对网络技术、网站系统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硬件安装与维护和Internet等实际操作就会一筹莫展;到企业从事广告设计,对平面设计(Photoshop、CorelDraw等)、动画设计(3D-MAX、Flash等)、多媒体技术一窍不通,沦为技术的边缘人。
2 信息技术手段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2.1 改革教学形式,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计算机课程无缝衔接
1)以多媒体教室建设为契机,借助信息技术立体直观、多维视角技术或可视窗的操作系统的直观教学,实现人机对话,让“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替代板书教学,将问题情境创设、师生互动设计、师生互动探究问题成为计算机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
2)将枯燥的原理设计成生动形象的Flas,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3)在实际教学中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依托,通过演示教学课件,网上安排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4)加强教学网站的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浏览局域网中的课程大纲、课件和历年等级考试题目,设计等级考试的推导步骤和问题点,通过问题讨论版实现师生互动。
5)定期举行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竞赛,涵盖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图表制作、幻灯片制作多项实用技能,增强学生的技能掌握能力。
2.2 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到考核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制
通过“笔试考核+上机验收+综合能力验收”的形式,将信息技术手段贯穿于应试教育的始终。不仅看理论知识的概念性测试,还要看学生上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更要看学生的综合能力,安排相应实训课程设计,通过办公软件、应用文的排版;CoreldRAW和PS平面设计等不同课程的部分内容演示,安排学生综合任务,考查学生动手操作或制作能力。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
2.3 筛选与时俱进的教材,开设社会热门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
本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思想来筛选教材,突出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特点。授课内容根据学生不同专业来做适度调整,突出实用主题。重视计算机基础操作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幻灯片演示文稿等技能。并将局域网和因特网等隶属计算机环境方面的内容列入重点宣讲之列,确保学生弄懂弄通。在教案和课件设计上,Authorware、PowerPoint、几何画板、方正奥思、课件大师等是支撑课件的不同多媒体应用平台,它们在演示功能、交互功能和模块上手度上,各有特点,授课教师要学会兼收并蓄,独立制作课件,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比如可以采用Word、Windows自带的写字板处理文字,借助麦克风或CD、MP3中的素材,通过PhotoShop来获得图片,让3DMAX捕捉立体的图像,通过超级解霸截取片段影碟来完成课件。这样,通过广泛涉猎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教学课件,图文并茂,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易于教师讲清传授的知识,还能提高课堂效率,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真正起到一举三得的作用。
3 结束语
摘要:从职业院校的学生特征、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对职业院校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品德高尚、技能娴熟、理论功底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进行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学院;课程教学;数字化;计算机
当今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技能熟练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已成为国家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学院都以“简化版本科”或“专科型”的模式办职业院校教育,其课程教学模式和结构不适应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深化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从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和教材模式改革入手。
1、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订单式培养,深化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在职业院校教育中,应以“用人单位需求”为指导思想,坚持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针对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编排的方法,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下,走以“品德高尚、技能娴熟、理论功底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2、深化计算机教材模式改革,突出职业院校特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所以,职业院校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2.1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
职业院校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相适应,与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现在市场上每个计算机专业的教材都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学生的基础不一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
2.2联合专家组和出版社编写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
教材对于学生职业学院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他们很多都是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除了教材之外的书他们基本很少涉足。现在教材的出版方式也是很多种,很多出版社都可以为职业学院量身定做属于自己的教材,这样对我们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组织教师自己编写教材
每所职业学院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专业也有自己的方向,每个大学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长,可以通过做市场调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后组织教材根据调研情况编写适合自己的教材。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以及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新教材中。
3、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并重
在以往的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由于受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要求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都是以理论考核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课堂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实习只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熟悉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简单程序的编制与调试,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偏离了职业院校教育的轨道。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普及,各行各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大专毕业证书上,还要求职业院校毕业生必须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
3.1学历教育职业院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学历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录取的学生,按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完成学业后,由学校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学生的教学任务,成绩合格的颁发毕业证书。但是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带来的生源质量严重不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高考毕业生上大学已经没有任何压力,只是学校的级别不一样而已。
“只要上大学,就能成为人才,至少能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一大批从学历教育出来的大学生找不着工作,但又不是国家不需要人才。也就是学历跟知识、技能不能划等号了。关键的是你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多少技能和知识,学历只代表你在学校时成绩合格了。
3.2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是职业职业院校教育重要手段
计算机类的职业资格认证很多,大部分都没有任何门槛,只要考试通过的都可以获取相应的证书,常见的有三类:一是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是软件水平考试,如程序员(原初级程序员、程序员)、网络管理员、信息处理技术员、电子商务技术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网页制作员等;三是IT行业认证,如思科认证有CCNA、CCDA、CCNP、CCDP、CCSP、CCIP、CCVP、CCIE等。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代表你在某个领域的知识掌握已经合格,比学校的考试更专业、系统,社会的认可度高。
职业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为了解决学生毕业时除了毕业证之外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特别是学校名声不大的学校,毕业证书对求职来说还是比较困难,职业资格证书是学历证书的辅助,也是学历证书的发展。
4、充分利用学分制提供的良好环境,深化学科的教学改革
同一个岗位群、同一个就业层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还是有差异的;再则,学生的潜质和兴趣也有差异,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学校指定的选修课范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特长和兴趣进行选修,在自己建构知识意义方面,比非学分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间。结合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可以试行下列的改革措施:
4.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由于受到资源的制约,我们能开设的选修课很有限,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而且,有利于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能够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4.2引入激励机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课程(如高级语言、常用软件、Internet上网等)不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学生可以自学达标,甚至超纲,这也是造成“好学的学生也不听课”的原因之一。如果能相应地推出免修制度、双学历制度和满学分提前毕业制度等激励机制,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外部动力。
4.3实行网上考试,有利于学分制向深层次发展。实行学分制,为学生创造了多成才、快成才的环境,但是,增加了学校教学管理的难度,选修课的覆盖面越大,管理工作就越繁琐。如果再引入激励机制,那么,常规的考试组织形式就难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了。把本专业课程的考试在网上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考试的科目,通过考试便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5、计算机课程教学走向数字化、科学化的学习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日益普及,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数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变化还在与日俱增。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专业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形势也把我们推到了即将到来的数字化学习潮流的前沿。计算机专业教育以自己固有的特点,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中占有了一定的优势,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在以下方面进行的满足数字化学习的需要。
5.1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技术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显然,交互式的教学环境要优于传统的“粉笔+黑板”。目前,多媒体课件的功能还是以CAI为主,以显示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应以现代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往深层次发掘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其课件应该能够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当然,这需要有高素质的软件开发人才和扎实的硬件设备作支撑。
5.1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开设网上选修课和网上考试
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开设网上选修课,以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不受时间限制。这种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受选修人数的限制,学校可以集中优秀教师进行课程整合教案的设计,师资力量主要投资放在对学生的指导,指导的内容可以是如何进行选修,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的辅导,或且是对网上辅导作补充……等。学生每修完一科,可在指定时间到网上参加考试,如获通过则取得相应的学分。实施网上选修和网上考试,大量的基础工作是教案的设计和网络的管理和维护,而且要求配备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条件。(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周水龄.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我们如何应对[J].当代教育论坛,2003.(11).
[3]都克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J].新华丈摘.2003.(4)
[4]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33).
[5]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推算
[6]金启东;试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念[J];职教论坛;200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