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学科的要义

体育学科的要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学科的要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学科的要义

体育学科的要义范文第1篇

一、在探究起始阶段,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时,出示了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

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学生也只有“乱提瞎问”了。其实,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

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课后学生的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

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转贴于

三、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预设,而忽视了动态生成

体育学科的要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放松活动;肌体疲劳;运动恢复

体育教学课中的技术、技能训练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练习极易使人体产生运动性疲劳。人体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体育课后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力和思维、反应能力。如果体育课后能采取一定的运动恢复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地补充、恢复,有助于学生以充沛精力投入下一节课的学习之中。

一、人体运动后疲劳产生的几种情况及恢复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时,人体时常处于激烈、紧张的练习中会出现疲劳,除身体疲劳之外,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疲劳。运动后充分做好恢复放松活动,对促进疲劳消除,加快身心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1.肌肉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运动锻炼期间,大量的血液流向参与运动锻炼的肌肉群,如在跑步时大部分血液流向下肢,以便有更多的氧气保障大肌肉群的供给。在运动锻炼后进行整理活动、肌肉放松运动等,血液能较快地恢复到安静时的分布状态。在肌肉锻炼后要及时地进行抻拉,以便加快乳酸的循环,减少酸痛。积极的恢复可以使肌肉完成下一次负荷练习。没有恢复的负荷极易产生疲劳的积累,而形成运动性疲劳等。

2.呼吸、血液循环系统的积极恢复。在运动之后呼吸循环等内脏器官还得继续工作一段时间,以补充运动时欠下的氧债。如果突然站着不动,那么身体的这种静止姿势就妨碍了呼吸的幅度,影响氧的补充。同时,运动后突然停止不动,血液由于重力的作用就瘀积在下肢扩张着的血管里,使静脉回流减少,使心输出量骤然降低,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大脑暂时性缺血,头晕甚至休克。如果在运动之后,采取由快跑过渡到慢跑,再过渡到走的整理运动,可以使神经系统有足够的时间调节下肢血管,使它们收缩以避免血液瘀积,就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肌体能力得到恢复。

3.消除心理疲劳状态。每位体育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运动中出现的肌肉疲劳容易通过放松练习、休息而得到缓解和消除,但出现的心理疲劳、心理紧张、心理恐惧,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影响还特别大,特别是一些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求高的项目。譬如:跳高、跨栏、分腿腾越山羊等。在练习过程中,不能完成动作或完成不好的同学,常会产生畏惧、羞怯的心理,以至于越怕越不敢练则越学不会。教师在练习中或整理放松时,要根据学生学习动机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干扰的特点,注重锻炼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发挥学生的“热劲”,培养其“韧劲”,尽量依靠其内心的自觉性来坚持完成练习。要多采用正面引导、鼓舞性的语言,主动关心、帮助运动员,让运动员看到自己的能力,提高练习自信心,消除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对运动激烈、紧张的练习,除了对运动员进行肌肉放松,也可采用逗趣法,通过逗趣法使学生在情不自禁的笑声中调节和放松紧张精神,转移他们的肌肉疲劳感,消除心理疲劳。

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会使学生身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并不是随着运动的停止而马上消失的。例如人体在激烈的运动时,能量消耗是很大的,需要摄取大量的氧,但是许多运动项目,无论呼吸如何加强,也不能满足运动时对氧的需要,所以剧烈活动时肌肉常常是在缺氧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尤其是内脏器官在运动停止后还要继续工作,以弥补运动时短缺的氧。突然停止运动而不做恢复活动,这不仅会影响氧的补充,而且会影响静脉血的回流,继而影响心输送量,造成一时性的脑贫血、血压降低等不良现象。所以恢复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恢复活动一般应包括深呼吸运动及比较缓和的运动,量不可过大,要使肌肉主动放松,使身体逐步恢复到安静状态。

二、体育课课堂教学中放松的意义

1.体育课课时各环节内容练习中的放松。在体育课教学中,当一个环节练习内容结束后,针对练习情况必须对练习的肌肉进行放松。放松运动可以使学生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等得到调整、恢复。调整方式如:间歇调整、原地踏步调整、深呼吸调整、按摩肌肉调整等等。当学生身体各指标得到恢复后,体力精神充沛而不易产生疲劳的积累。

2.体育教学课完成后,结束部分放松恢复。运动训练后,合理的放松运动,可以积极地使学生从体力上得到及时、更好地休息与恢复;各运动机能得到休息,调整到平静时候的身体指标;运动后的机体兴奋也基本恢复到平静时的状态,如:出汗、心跳、呼吸等运动表现后情况尽快恢复到平静时的状态。避免学生因为体育课后,由于疲劳没得到恢复,导致心情、心态、注意力、体能等不安定指标而影响接下来课堂任务的学习效率。因此体育教学后主动的教学放松恢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更好地为下一课堂学习做充分的调整,恢复课堂学习状态。

体育课教学环节中放松、恢复的好坏,对下一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学习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体育课教学任务完全结束后,恢复与放松练习,对恢复学生注意力、集中力、体力等情况,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恢复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下一文化课程学习的效率。因此在体育教学课中,各运动练习后,环节之间,完成教学任何后的放松与恢复,对学生的整个课堂学习及课后恢复文化学习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合理地处理好恢复与休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体育学科的要义范文第3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力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但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许多不良的倾向,并就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引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通过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探索去的了很多丰富的成果,比如:英语课堂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空前的高涨;英语成绩普遍得到了提高等等。但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良的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因此,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利用物质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课程标准》向广大教师所提出的一个要求,这个要求的重要程度也不容忽视。利用物质刺激激发学生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手段,但是,如果激励手段仅局限于这堂课奖桔子,下堂课奖汽球,再下次奖橡皮等等,学生对英语课肯定是盼之又盼,得奖品成了学生学英语的目标。其实,对于初学英语的小学生,其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教师过频的奖物方法容易使学生养成追求物质的不健康心理。而且,借班上课的教师以物激趣的方法,还会给原任老师带来诸多不利。

第二,过于追求英语课堂华丽的表象,忽视了英语课堂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得到发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只是围绕着教材转.的确,如今的很多小学英语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很是丰富多彩,花样儿特多,多媒体也不再是“皇家”的特权,频频搬进课堂,显示了教师一定的设计水平和教学水平。但是,一堂课后,听者总无法产生品茶之后所有的淡中有香的滋味,倒是想说:真累,总算完了。那么,设计如此多的活动是否值得?一堂同样适用于一年级小朋友的英语课设计是否对教材定位合理?

第三,对答如流的英语对话一直处于无信息传递的假交际上?。英语课上,教师指着手上的书问:“What’s this”学生齐声回答:“It’s a book。”教师表示赞许之后,又指着远处的门问:“What’s that?”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了。这是复习环节的一个片断。这样的现象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已是不足为奇。二组对话有个明显的共同点:没有信息差,明知故问,属于假交际,对学生大脑的刺激不但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会限制思维的发展。

第四,不注重学生的参与面和和参与实效性。小学英语开设的校际间的条件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班额的大小。小班化英语教学为先进的有能力的学校所看好。但对大多数学校来说,大班额还是个比较现实的特点。而一个专职的小学英语教师要负责的有近二百个学生,甚至更多。在英语课堂上,一方面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两极分化已有所体现。对此,教师采取的态度是:不管是多是少,是坏是好,有人举手就是好。这种不积极的态度将导致两极分化更加明显,这样就有悖于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

第五,呆板的课堂形式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以日常交流语言为主,带有很强的情境性。而孩子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这就要求我们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还原为实际生活,将课堂教学活化为交流情境。而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英语教学的情境化中介,是优化英语课堂的关键,是教师了解实际的策略,更是教与学的中介。有不少教师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式模式贯穿始终,难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第六,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教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的活动过程,需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做出判断和决定,由此产生相应的教育评价。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个力量。”每个儿童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哪怕只是一次微笑。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形成性评价,注意发现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让他们自主地参与活动,完成学习。?而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理解,过分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成绩、分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建议

第一,真正理解“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内涵,琢磨教法,使学生体会和享受学英语所带来的发自内心的成功与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小学生的启蒙英语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个兴趣应该是具有持久性的、积极向上的特点的。而物质刺激所产生的兴趣只是短暂的,比较低级的。因此,老师应该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教法,把英语课与活动课相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快快乐乐学英语。同时,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适当的竞争性游戏,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采取加减分数、抢得红五星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竞争活动中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

第二,教师应该变通一下教材,把目标定位得稍高些。活动固然重要,但不要被教材所束缚,让学生尽玩些变形不离本的游戏。记得有专家这样说:“教师要求学生10分,学生可能掌握7分;教师要求学生掌握7分,学生可能掌握5分”。我们的学生具有无穷的潜力,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正确把握教材的要求,教师不能被困在教材这个牢笼里,而应适当拓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分级目标,这就给教师们提供了选择教材、驾驭教材的机遇,我们就要抓住这份机遇。

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思维。《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大利着名导演——罗思特·马西里尼曾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再没有比思考更快乐的事”,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小孩在英语课中感到快乐,让他们感觉到思考的快乐,那么,这种快乐将会深层而持久。学生在思考中同时还能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我学会思考了,我学会学习了。”不要对明知故问感兴趣,无论是什么内容,教师都应记得:给学生制造一定的信息差。那样编出的对话才会更真实、更有意义。比如:教学“How many”句型,教师在发问时就可让学生快速浏览一遍事物后消失,让学生以猜的形式给出不同答案,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闪现跳动的火花,学生才会得以一定程度的发展。

体育学科的要义范文第4篇

一、立足课堂教学,重拾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学困生学习语文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语文学科没有知识上连贯与系统积累的要求。语文水平的提高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提高途径是多方面的,学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识字、书写的基础要求在小学阶段已基本具备,一般课堂上的听、说、读、写都是能够达到的。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来使学生重拾自信和自尊。如在课堂上,一些简单的不用经过深层思考的问题,可以请学困生回答,回答完毕后要适时地鼓励和表扬。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因为奖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运用这样的强化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运用奖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来说,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重在启发引导,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为避免学困生过多盲目的思考,教师要重启发,落实引导。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由浅入深进行教学,让学困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去判断、去推理。在教师深入浅出的分析中,让学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能帮助学困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融会贯通,这样,也便于学困生对识记有误的知识及时进行纠正。如在教学《孔乙己》时,为了让学困生也能深刻领会该文的思想内涵,就可以做一个教学专题,列出初中阶段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等文章。这样联系起来,可以对初中阶段选编的鲁迅文章有个总体的印象,无论小说构思的精巧,杂文语言的犀利,散文思想的深邃,都有一个整体的轮廓。经过这样的教学与辅导,学困生的观察就更加敏锐准确了,记忆时也会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学困生观察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相应提高,也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丰富的材料。

三、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困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抓不住知识的要领,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进行查缺补漏,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这样能强化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使他们学习的知识变得系统化和结构化。如在教学《岳阳楼记》结束的时候,笔者为了帮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进行区别“嘱”与“属”、“壁”与“璧”的训练,理解“胜状” “大观”这些词语的含义,让学困生的“缺、漏、错”逐渐减少。这样,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便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得到转化与提升。

四、充分挖掘潜能,给学困生以心灵抚慰

当与学困生接触时你就会发现他们身上还有许多优点。对待一些上课不认真的学生,教师可以和他们进行交流,谈一些学生喜欢的话题,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学生自然和老师就亲近了,慢慢上课就会认真许多。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其身上的潜力便可以发掘。有一天,一名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突然告诉我:“老师,一开始我就喜欢上你的课,我做小动作,只想让你注意到我。”这样的例子在很多老师身上都有体现,但很多老师是采取粗暴的方式,致使原来的中等生慢慢变成了学困生。作为老师,要客观对待学生,学困生虽有不少缺点,但他们也有很多的闪光点,需要教师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不能鄙视他们,要通过寻找其闪光点,对其充分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平时课堂上,教师也要多给予他们一些“你真行”“好样的”等鼓励话语,也许就是这些很寻常的语言,但对于那些一直受冷落的学困生,会是一次心灵的抚慰与震撼。

五、体验成功快乐,引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体育学科的要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生;文化素质;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来突出。教书育人是高校工作的使命和责任,学生经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和教育,最终要走进市场,与市场接轨,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能否在众多求职者当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对学生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对学校的检验,就业率的高低已经成为了社会、家长衡量一所学校好与坏的试金石。如何做好就业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中医药院校一项重要的任务。市场调查表明,除了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外,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什么是综合素质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主体,身体心理素质是载体。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探索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医药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削弱了就业竞争力

1.思维模式固定,缺乏自主创新精神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医药院校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也逐渐改变,同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纵观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医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综合类大学学生的素质还有一定差距。中医药大学生有许多自身的优点,如勤奋刻苦、埋头苦干、脚踏实地,但是思维模式保守、固定,创新能力欠缺,自主研发、自主创业方面的能力一般。

2.知识视野狭窄,缺乏积极开拓精神

中医药院校非常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但部分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在现实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着重视属于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范畴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社会科学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所以知识面普遍比较狭窄,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钻研不够、学习不够、开拓不够。

3.性格腼腆内敛,缺乏主动表现精神

中医药大学生,社会普遍反应性格内敛呆板、应变能力差,不积极、不主动、不活跃,与其他综合类大学比较,无论是才艺表演、创新思维、实践能力都处于劣势,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文化素质培养,提高中医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使中医药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有利于增加就业竞争的筹码,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构建科学的文化素质培育体系,提高中医药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读书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熏陶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氛围。因此,需要将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引导以及做人的训导等,都寓于校园生活之中,融于学习过程与学习氛围之中。鼓励中医药大学生在参加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文化素质。同时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力地调动和培养了青年人的创造活力、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锻炼中成才。

2.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学无一不是为完善道德、人格、社会而提出的理论观点。传统文化中的德性修养理论,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其积极成果是在历史上造就了无数志士仁人。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药大学生,特别是学习中医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优秀的医德医风,全面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临床技能、高尚的道德修养,才算具备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实施中医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构建科学的文化素质培育体系,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要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要求素质教育工作者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在内的岗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授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内外资源的优化整合。既要充分利用本校已有的人文社科方面的师资力量,又要面向社会,聘请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学有建树、具有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等为学生开设各类讲座,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加强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

4.加强素质拓展训练,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

素质拓展训练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顺应大学生对成才发展的愿望,通过职业导航、素质训练、科学评价、社会认同等一系列环节,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全面的、个性化的规划和实施。素质拓展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价值取向、职业规划、社交技能、协调能力、管理知识、品质意志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阶梯式的塑造、培养和熏陶。

总之,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高等医学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素质培育体系,提高中医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对中医药大学生的要求。所以中医药大学生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锻炼,如与人沟通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等,才有可能在任何激烈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田力,孙英梅,范妮娜等.新时期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教育论坛[J].医学教育探索.2008,27(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