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资源的特征

文化资源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资源的特征

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域;自然景观;园林文化

1.前言

地域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是随着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结合其生活行为习惯逐步总结和沉积的文化遗产。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交流的逐步扩大,在各个城市建设中,对城市建筑物和风景设计要求逐步增加,对外来文化的的归纳和引进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园林建设的时候能够将当前地域景观同外来文化景观能够相结合,形成一套系统化设计方法和措施。

1.1地域的内涵

地域景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因素形成的具有区域色彩的景观形式,是通过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文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发展和相互综合应用而形成的地理因素。这里的地,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或地球的某一部分,包括地理环境和地理资源。在当前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手段的日益完善的趋势引导下,为了反映出人们对时空、人类活动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认识。其在社会发展的中是不可缺少的地理形态方式,更是当前地区人们对环境认识不断加深和应用的最终结果。

1.2景观的内涵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对城市建设要求逐步的提高,城市在建设中,对城市功能逐步的完善,在其建设中是利用相应的技术措施施工设计,保证景观设计中能够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这是城市功能在社会发展中逐步改变的结果。在城市发展中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修对城市中的建筑物进行设计和修筑,提高其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点形式,更是保证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满足当前城市要求的关键,结合自然界各种因素协调统一发展。景观是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是人们实践发展中能够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统一的区域,是自然地理区域的总称,更是当前地理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为改变和改善结局。在当前社会中,随着各种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的不断变化,各种景观形式逐步的发展出现,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难点。在当前社会中,景观被分为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和经济景观灯。由于各种景观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相似性,因此在当前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是采用综合处理和设计的原则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分析。

1.3地域景观的内涵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中,地球村概念的出现,使得人们在信息发展技术要求的过程中对世界各个领域的文化景观要求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鉴于景观概念的宽泛性和景观类型的区域性特点,在景观设计和研究的过程中就需要针对其地域特色进行分析,提出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提。它是与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因此在当前建设的中却又带着一顶的自然特色与地域特色。通过对地域景观的详细认识综合分析其在应用中所能使用的方式,精益求精,对各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应用。由于地域景观是在长期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应用中是结合人们精神情感为一体的综合应用方式,是当前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措施。因此研究地域景观必须融入历史阶段的概念。在当前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可以看出在当前社会中地域因素对当前人们生活的影响。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使得养育出长期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群独特的文化性格同样的,因此在当前也可以说是一方水土一方园林,这里的水土我们可以将他看做是自然园林景观。而园林是由于当前人们对自然景观进行设计与改造而逐步形成的人为景观建设思路和模式。是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啊的主要发展趋势。

2.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

2.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们长期与自然界争斗的产物,更是当前人们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精华的产物。文化作为历史的沉积物,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各种精华元素的聚集成分。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技术管理手段,更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相应的技术管理措施和技术控制手段。在当前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提高其文化的建设目标是当前园林景观的建设依据,更是其在建设过程中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关键。

2.2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的要求日益的增加与提高,各种园林建设过程中,其文化底蕴要求日益增加,打造文化品牌以逐步成为当前风景园林建设和设计的重点,更是提高当前城市文化的关键。其在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对文化要求日益提高,在风景园林创作中对当前各种地域文化要求的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对园林绿地进行管理和分析的过程。但是随着当前文化体系发展的要求,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不断的增加和提高。

3.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创作

3.1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提炼

地域自然景观是特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要素及其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综合体现。由于构成自然景观主体的地形地貌、土壤水系、动物植物等自然要素都是有生命,往往也是十分脆弱的,彼此之间又是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因此要素和自然暴观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整治行动,避免过度的人工干预导致原有自然景观特征的丧失。

3.2地域景观特征的艺术再现

纵观世界园林艺术史,那些独树一帜的园林风格无一不是再现地域景观特征的典范:中国传统的山水园再现了以山水为鲜明特征的国土风貌和以寄情山水为代表的大陆文化:意大利台地园表现了丘陵遍布的亚平宁半岛和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让人联想到森林密布、河流纵横、规整肥沃的法兰西大平原;英国自然风景园展现了英伦三岛起伏舒缓、一望无际的牧场风光的迷人魅力。这些名垂青史的园林作品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国土的典型特征,而且使国土风貌更加富于人性化,加深了人们对国土的热爱之情。

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第2篇

土族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独特,至今仍保持着其特有原生态,由于土族族源的多元性,使得多种文化汇聚于土族文化中,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三个土族文化生态圈的存在,即互助、民和、黄南同仁土族文化节庆文化艺术。互助土族文化艺术一方面保存着本民族的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如安昭舞、轮子秋、服饰、婚礼等,另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受汉、藏文化影响,如民和土族受汉族影响,还保留着萨满教、道教一些遗风,黄南同仁土族,受藏族文化影响较深,在保存了一些萨满教遗痕和土族固有的文化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已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从服饰、语言、绘画、祭祀仪式等处处都可以看到藏文化的影响与痕迹。土族在保留自身节庆文化艺术特征的同时,兼收了汉、藏、蒙等民族文化,因此,其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元性、原始性、独特性、宗教性、融合性和地域性等特点。

二、对两地民族节庆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比较

(一)关于两地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

1.指标体系及赋分

民族节庆文化旅游资源是物质、制度精神及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它具有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分布特征,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又使它具有文化和经济特征。本文在对影响互助和民和的民族节庆文化旅游资源的因素进行层次分析与对比的基础上,给旅游资源赋分,见表2。

2.对互助、民和节庆文化资源的分析

本文采用资源层次分析法对互助与民和的节庆文化资源进行评价,主要指标有三个方面(“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并利用八个评价指标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根据对旅游资源要素评价划分,确定评价指标因子的比重,从而确定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得到各要素比重值,对互助、民和的节庆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通过表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互助与民和两地的旅游资源价值比较高,互助比民和更加浓郁,符合青海民族文化的特征;资源要素价值(观赏游憩使用价值、规模丰度与几率)、资源影响力(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都体现了两地土族节庆文化旅游综合价值,而民和的资源要素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完整性)与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方面都高于互助的资源要素价值,两地的珍稀奇特程度相同。

(二)互助县与民和县主要节庆文化旅游的比较

两地土族文化因地域之不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征,因所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以及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形成了同一民族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互助、民和土族聚居区的土族文化不仅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且独具特色。

1.互助县节庆文化特色

互助土族节庆文化旅游主要表现在“安昭”、“轮子秋”、“花儿”、“羌姆”、“婚礼歌舞”上,都是流传久远的土族民间歌舞。土族“安昭舞”是土族世代相传的群众舞蹈形式。“轮子秋”是传统娱乐项目,其艺术形式均反映出土族先民的生活生产形态。土族民间音乐起源于土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土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土族音乐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早期艺术中诗、歌、舞三位一体的情况。土族民间音乐是土族社会生活的艺术浓缩,是民族情感的真实记录,其浓郁的民族气息、鲜明的艺术个性、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令人称奇,更使人在震撼之余领悟到其深刻的文化蕴含和审美价值。具有土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土族花儿,在艺术内涵和形式构成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2.民和县节庆文化特色

民和三川土族“纳顿”会,展现了土族风土民情与生活习俗,充分反映了土族先民的动物图腾崇拜,山神、龙神以及二郎神崇拜,其中祭祀仪典中“跳法拉”、“杀虎将”保存着萨满教的遗风,跳“法拉”(即巫师)为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在祭祀中要举行法拉请神、娱神、酬神以及替神宣誓、传达神谕等一系列活动,土族“跳法拉”是属于古代巫术的遗风,实际上是北方萨满教的遗存。土族先民曾长期信仰和依赖萨满的庇护。这充分反映了土族先民部落的生活及对动物图腾的崇拜信仰。“纳顿”经历诸多世纪的衍变和发展,形成为具有多种及其多元文化复合的民俗活动,成为青海土族社会生活容量大、思想内涵丰富、规模宏大的文化载体。巫术活动中的舞蹈、歌唱等作为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曾经延续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原始的艺术活动并未淹没或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恰恰相反,土族的先民沿袭并继承下来,世代传承,成为土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三、互助、民和土族节庆文化旅游联动开发模式

(一)区域合作,联动开发,建设民俗文化大旅游

由于互助与民和在地域、文化、宗教、艺术、民俗等自然、社会、历史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联动开发。两个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以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原始性、神秘性而著称。民和作为兰西线的桥头堡和东大门,依据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在互助、民和两县的旅游开发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两县要珍惜民和———大通河———互助开通旅游线路的机遇,加强区域合作,发挥互补优势,避免重复开发,形成青海民俗大旅游。此外,互助与民和不仅山水相连,气候相似,而且生活习俗相近,语言相近,互助与民和的土族文化相异而又相通,搞好旅游合作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促进产品的升级,把互助与民和的旅游线路串联起来,能吸引国内其他省市里和省内的游客,形成资源共赏、客源互流、彼此促进的土族民俗风情大旅游格局。

(二)地域节庆期的联动开发

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第3篇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迅速发展,许多地方都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闽南地区由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吸引了许多的游客,特别是港、澳、台和东南亚的游客。如何根据闽南文化的独特之处对闽南文化进行旅游业开发,挖掘闽南文化中的旅游业资源,是现在闽南旅游业开发的重点之一。本文结合闽南文化的形成及特征,就闽南文化历史资源旅游业开发的形态及关键点进行探讨。

一、闽南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文化作为社会内在的构成因素和外化的存在形态,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渗透在文化之中,使其呈现出相应的特点。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地理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纵向遗传、横向衍播,反映各地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从属于中华文化的区域文化,其中福建东南的闽南文化即是其中之一。这里的闽南主要是指包括厦门、漳州和泉州在内的闽南三角地区,而闽南文化通常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在播迁闽南的过程中,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历史发展的差异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文化。同时闽南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物化为带有区域性文化特征的独特的闽南文化资源。

(一)闽南历史文化的包容性特征从地理上说,闽南地区正是陆海交汇的海口地带,这就使闽南文化带有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性质,因而闽南历史文化包含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质。从人文层面上说,从宋元开始,闽南就成为一个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区域。所以,所谓的闽南文化的包容性,其涵义是从中华文化的内部看,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南播之后接受闽南海洋地理环境和海洋人文精神的影响,出现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互相吸收、融合与涵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内部的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交汇。

(二)闽南文化的开放性特征闽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可分割的。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关系来看,闽南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地带和先发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把阿拉伯文化和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传入闽南,冲淡了闽南文化中源于内陆文化的保守性,使得闽南文化具有了开放性的特征。近代殖民主义者对闽南的入侵则把西方新兴的商业文明传播到闽南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闽南地区人民的传统观念,并促成闽南重商好利的商业文化意识的形成。闽南地区半开放的地理特征使得闽南地区成为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场所。因此,无论是阿拉伯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东洋文化,或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途径,或是通过殖民战争的方式传向闽南地区,这同时也赋于闽南文化有别于中原传统农业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特点,使闽南文化包容并蓄,许多外来文化得以在闽南地区存续和融合。

二、闽南文化历史资源旅游业开发的形态

上述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经过社会发展、历史演变直至今天,存在许多物化的表现。闽南文化的这些物化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具有极大的潜质,都可进行旅游产业开发。

(一)闽南文化的历史遗迹资源的旅游业开发历史遗迹形成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之中,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的结晶,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历史遗迹作为旅游资源,其价值在于它再现了历史,是历史发展轨迹的见证,因而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文化历史资源。以泉州为例,宋元时期,泉州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对外贸易已经十分发达,正是由于港口贸易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逐渐与闽南当地文化融合。通过对港口遗址的开发,可以使世人了解当时闽南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有助于人们对闽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二)闽南文化的历史建筑资源的旅游业开发由于闽南古代曾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之一,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其古代建筑物也因此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特别是许多建筑融合了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体现出独特的风貌。以泉州为例,有伊斯兰教寺庙,其建筑与其他寺庙建筑风格迥异,是古代伊斯兰教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映。另有作为中国两大佛教寺院之一的开元寺,其建筑风格也是独树一帜,特别是大殿的设计在中国中原佛教寺院中是比较罕见的。此外,由于闽南多水靠海,因而闽南地区人民对桥梁的设计也别具一格,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桥梁遗址,全国闻名的有洛阳桥、安平桥等。这些都是闽南文化特征物化表现,也是闽南特色旅游的重点之一。

(三)文化民俗风情的旅游业开发闽南土著居民、中原迁徙的移民和外来的民族等,都在闽南地区留下了历史遗迹,不仅形成了闽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也为闽南地区留下了许多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比如闽南的惠安地区在长期的渔业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惠安女”文化,还有漳州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闽南地区在宋元时期曾是多民族的聚集地,闽南地区的回族文化就是在宋元时期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在闽南地区扎根繁衍形成的,在泉州就遗留有众多阿拉伯风格的建筑。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资源是闽南旅游业开发的亮点,可以吸引广泛的游客前来观光。

(四)闽南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业开发由于闽南文化自身的包容性使许多宗教得以在闽南地区长期发展并保留下来。除了类似中原地区的佛教、道教以外,闽南沿海还有其特有的民间信仰———妈祖,以及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外来宗教———伊斯兰教等。这些一直都存续至现在,并在闽南地区特别是泉州地区留下了宝贵的宗教文化历史资源,主要有泉州的妈祖庙、开元寺、圣墓,厦门的南普陀寺,以及我国现存唯一的摩尼教遗址———晋江草庵等。把这些特色宗教文化历史资源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出来,作为闽南文化旅游的重点,是发展闽南旅游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第4篇

一、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因为旅游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

二、文化的旅游功能

旅游的文化性是其产业特殊性的集中表现。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物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支撑。

1.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及其内涵。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其特质有三个: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经过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设计和加工后所产生的园林、景观则是一种文化,从而使旅游产品和文化融为一体。第二,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为社会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强烈的大众性,从而为广大游客的参与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文化,不在于它们的外在建筑材料,而主要在于它们所体现的人类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审美观念,从而极大地扩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类型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讲,每种文化都存在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正是这种物质层面的文物遗址,为我们发展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二是文化的行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一般称为行为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行为要素为旅游业提供了多样化的民俗风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如宗教情绪、道德情操等,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从文化的分类来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从旅游的视角出发,可分为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和媒体文化;从范围和时间的角度考量,可分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依据,可分为山文化、水文化等。所有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从旅游开发建设的角度看,要依据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以不同的视角去考虑和发掘各种资源的文化内涵,构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由于其特定地域条件的影响与制约,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居住在不同自然条件的人们,在闲暇、交往等生活的结构、范围和对象都会不同,以致形成带有强烈地域特点的文化形式,这些对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旅游活动产生诸多影响。

(2)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使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民族旅游的潜力之所在。大理就是白族文化发源地,以白族文化吸引人。

(3)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是不同的。依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可以划分出许多类型。在我国,人们通常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分为“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和“现代化文化”三个阶段,分别代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征。人类文化进化的类型与层次的多样化是构成世界多样性的原因,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直接诱因。

三、文化,提升大理旅游品位的点睛之笔

大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山明水秀,气候宜人,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是人文鼎盛的“文献名邦”,被誉为

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域美术;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66-02

地域美术,作为本土特色的文化形态,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已逐步意识到,地域美术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密切结合当地美术资源,不仅有利于专业教师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同时也有利于美术课程贴近当地生活实际,让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具有地域性的物质和意识形态所营造的美的元素,在学生手、眼、脑的相互协调运作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一、地域美术的概念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个地域、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民俗风情。在民众的生产与劳动中所产生的美术文化,因所处地域劳动群体、风土人情的差异,而最终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美术资源。地域美术,是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传承性特征的民间美术。作为有着地域特征的民间美术,无论是作为历史形态的地域美术,还是当代形态的地域美术,都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中华美术文化大气象的必需元素。

二、地域美术的表现形态

根据地域美术的表现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自然资源,主要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存有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关的承传性的乡土文化资源。这其中涵盖了自然景观,自然材料、花草树木等;文化资源,主要指在地域文化环境下所产生的传统民俗风情、古代建筑、历史遗迹和民间艺术,以及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现代建筑与装饰等美术元素;社会资源,这种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一定的区域内,由特定社会群体在长期生活中衍生出的诸如各种活动,包括节日、庆典活动(庙会)、民俗活动等资源形式;延生资源,延生资源是指随着某种资源的利用、消耗,其作用影响仍然存在的资源,它集中表现为由物质教育资源产生出的文化教育功能。如被有幸保存下来的祠堂、神庙、牌楼,乃至生产工具、生活器用等,都会以一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形态产生教育的作用。地域美术资源的不同形式,所表现出的地域美术所具有的人文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地域美术的价值

(一)具有群族文化本体根性揭示价值和族群文化的展示价值

地域美术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与相关地域的民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域的民众文化的本体根性。如地区的唐卡画和纳西族的东巴文、东巴画,还有各民族的特色服装,则很好地再现了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

一个族群有了地域美术,才能得以奠定该族群美术成长的逻辑起点和基础。在地域美术资源的表现形式中,其承载和反映的族群与地域内涵,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种多样性,不仅能从多角度揭示或展露族群特性和族群文化的个性风格,而且,其特殊的地域文化因子,传承和再现了该地域的民族史、风俗史。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各个地域的族群、民众,也同时生活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之中,关注自己生存和生活的地域文化,是一种民族寻根意识的表现。否则,我们将会失去民族之根。而研究地域美术也是寻求族群美术新生长的切入点。

(二)地域美术体现了人文学科特征

地域美术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作活动的产物,具有本土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再现了一个地域内各民族的精神历史,以及族群对自然、社会的感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宗教情感和哲学的思考。以彰显着地域美术特征的地方戏曲脸谱创作所运用的色彩为例,地域中的不同语言区所呈现的不同形态,往往是支撑本地域文化的色彩区的基础。而色彩区又往往是地域文化中区域性的重要标志。因而,地域美术所蕴含的美感因素,是民族、族群的精神,也是该地域民众的思想和审美的形式再现,它结合着社会学、民俗学、风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而具有典型的人文学科特征。

随着地域美术价值的凸显,由地域美术为基础而构建起的乡土美术教育体系,已成为现代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堂美术教育一种涉及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综合性学科,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逻辑思维科学等有着密切联系。完整而全面的知识结构,对现代学校美术教育来说,显得十分重要,而建构在地域美术基础上的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迫切需要在注重地域美术资源的基础上,增设相关人文学科的课程,以保障悠久和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得以利用和传承。

(三)地域美术资源肩负着美术教育现代化的神圣使命

地域美术之所以肩负着教育现代化的使命,首先在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转变,是在国际国内教育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现代艺术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角度的变化,必然导致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方式,是在参照西方美术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密切结合法国和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基础上建构而成,这种固有的模式,为我们带来一定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局限。就中国画而言,“目识心记”是历代中国画创作者对写生的态度,主张“取其意而不为其形所拘,超然象外得其环中”。凭借记忆与想象作画是中国画的传统,由于它历来主张“中得心源”,强调主观情感的传递,因而在描绘客观景物时,主观臆造往往大于客观写实。而西方素描,素来着意于由科学的透视而建构起写实的风貌,与中国画追求意向的写意精神相去甚远。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异彩纷呈的民间美术让西方国家叹为观止,地域美术教育的个性特色和地域美术资源将会以暂新的姿态和多元文化的价值,展现在世界教育舞台,地域美术所带来的人性化的思想体系,定会在国家艺术舞台上展现时代风采。因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的介入,可使中国画等传统学科在汲取西方绘画优点的同时,可为中国美术自身的改造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中小学开展以地域美术为补充的教育体系,不仅关照了教育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同时也是针对经济全球一体化而可能带来的文化教育一体化格局而提出的对多元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各民族国家文化资源的源本化开发和利用。

(四)有利于引领和强化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

我国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作为中国美术的有益补充,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代教育教学体系中,广大学生整日面对目无表情的设备、模式化的绘图软件,单调的数据符号,使人的精神需求失去平衡,也引发了人情冷漠、人性沉沦的负面影响。而体现着民间美术特点的地域美术,多表现为乡土美术。而乡土美术的立意与创作,历来重视人情化表现,具有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回归感,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如能恰当地引入相关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体念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感受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崇高境界。地域美术具有本土化特征,一方面,地域美术是美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立足点,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广,而且在为现代社会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地域美术资源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地域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它的学科跨度大、容量广,可操作性强,在传统向现代转换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角色,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应当在开展地方乡土美术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人文景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化人才。

本课题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批准项目《地域文化资源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L111514149

参考文献:

[1]梁玖.中国应加强对地域美术价值的认识与研究[J].艺术探索,2009(4).

[2]狄智奋.地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