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品课程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是我国新兴的一级学科,专业教学涉及到40多门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依托财政学(含税务、资产管理与评估两个方向)、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五个本科专业或方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储备专业人才。其中财政学专业为黑龙江省省级优秀重点建设专业,拥有黑龙江省高校独有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日益提升,财政学、劳动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课为省级精品建设课程,保证了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历年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社会贡献保证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社会声誉。
一、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可行性
教髙[2011]6号、教髙[2011]8号、教高[2012]2号和教高[2012]135号等文件,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自主学习。在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等世界知名大学网上提供课堂实录之后,M00C提供了包括课程介绍、大纲、课程视频、在线作业、独立讨论区组成的完整视频;闯关一样的课程设计,使课程学习像打游戏一样具有吸引力。为髙等学校学生获取全球化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触手可及的渠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快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速度。这种全球化知识共享的特点和信息模式,为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在信息化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能够运用网络工具接受时代信息和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有效地运角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使其为传统课堂服务,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和兴趣,收获知识,增长才干,成长为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教学方法研究综述
1.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科学发展同步
倪丽娟、陈辉(2013)认为,针对文科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实践性和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应该增加实验教学学时,通过观察体验式、情境仿真式、模拟案例式、实操实验式、自主研发式等实验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进而增强文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陈振华(2011)认为,目前对讲授法出现的质疑以至于讲授法的存在性危机,是在主体认识转移的背景下过度批判传统教学方法的表现,是课堂教学方法探索乏术的表现。教师在发挥讲授法受众广泛、知识传播速度迅速的前提下,把发现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优化组合。
别敦荣(2009)认为,西方现代大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发展与科学的发展同步。教学方法的大致演进顺序是习明纳、习明纳与班级授课制结合,到今天师生对问题探索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法,引导学生团队学习学科的学术成就。
2. 行为导向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在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中使用团队项目教学法,使得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刘新科(2012)认为,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李书华(2014)认为,经济法课教学方法应实现从讲授法到参与式教学的转变。
叶信治(2011)提出,一些美国研究型大学认为教学方法具有美育和德育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有备而来,采用小班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做中学”训练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陶冶道德情操,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在线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生学习已进人“立体化”时代,不仅在课堂、图书馆,而且在宿舍通过网络也可以获取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韩锡斌、程璐楠、程建钢(2014)认为,在线教育环境下,MOOC课程采用“讲授式”、练习和作业教学活动的教学法,无法照顾到个体特征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应该分层分类开展视频教学和教学交互,达到持续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成效的目的。袁莉、斯蒂芬鲍威尔、比尔奥利弗(2014)认为,以视频讲座、文本资源、带有自动反馈的章节在线测评为主的MOOC是一种职业培训新途径。何朝阳、欧玉芳、曹祁(2014)认为,“翻转课堂”模式进一步将网络教育资源和行为科学联系起来,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教师的引导者、解释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现有的教学方法研究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励大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三、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巳经对公共管理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师资团队等人才培养环节中,凸显公共管理、公共经济的教学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社会转型期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对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时代,公共管理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关注社会、具有时代使命感和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的公共管理人才。
2. 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针对全球化和转型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借助在线课程广泛共享的契机,使网络精品开放课程和MOOC等网络资源为公共管理类课堂实践服务。即通过学生在课前先上网“听课”,自主学习相关的精品课程资源,了解相应的知识点和理论。在课堂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参与法,侧重学生的自主表达、讨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问题拓展意识,通过自学和争辩提高学生自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由教师总结和加以点拨;让大学课堂更多地从静态知识的单向传授转为双向及多项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和学习兴趣。在主动探索课堂氛围的烘托下,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凝练科学求知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和兴趣的培养锻炼中发展精神追求,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养成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
摘 要 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全面提高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和竞技能力,使排球基础课教学适应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排球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所有高校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排球 精品课程
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排球精品课程的建设为高校排球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排球精品课程的成立更是推动排球运动前进的动力。
一、排球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要严密结合教学目的。排球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排球课程的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该观点来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习掌握其基本技术并能灵活运用。
精品课程教学理论内容涉及面广,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的应用程度和前景等,安排大量有趣的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教学内容深刻而且要生动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体现培养学生自己主导自己的体育学习
的现实观认为: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的客观的、感性的活动。排球课程具有实践的本质特征,应该完全交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思考、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实践和空间。让学生学会的是如何去锻炼,如何主导自己的体育学习。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应该体现出此目的,以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符合时代性
1.力求教学内容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充分利用学位点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成果,将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2.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带操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组织比赛与裁判工作能力等。
二、排球精品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建设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实践练习为主,两者交互穿行,充分提高学生排球基础理论,基本技术、战术的掌握与提高竞技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就是让广大学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课堂的开发设计正好激发一部分学生网上学习的兴趣,现实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加强排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效果
教育信息化的时代特征,要求教师须熟练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技能,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以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排球精品课程要有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有计划地合理调配各年龄段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充分利用中青年教师骨干,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以提升其综合素质。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排球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应实现传授向学习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专才向通才转变的人才培养。
鼓励和倡导在排球普修课中尝试双语教学,这是使排球学科走向世界,也是未来排球学科发展的需要。
四、排球精品课程管理机制建设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排球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十分重要,要把最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生互动所形成的课程精华搬上网络,使广大学生可以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并且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借鉴,相互沟通提高。
(二)完善排球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建设并及时更新精品课程网站
排球精品课程的共享教学资源直接来自排球精品课程的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因此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是一个紧随精品课程自身建设与改革步伐的动态过程。针对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这种特点,制订一个带有一定前瞻性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规划是非常有帮助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建立并不断更新精品课网站。
(三)创建中英文排球学科教学网站
尽快完成排球课程网络资源的上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远程教育,拓展学生的自学空间和同行教学研究的交流空间。在建立排球中文网站的基础上,创建排球精品课程英文网站,将课程建设最新研究成果、前沿信息以及教学课件双语上网,增加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
五、结束语
(一)排球精品课程以其在教学内容、方法、条件、管理、效果和教学队伍等多方面的一流状态,成为体育课程的招牌和窗口,是展示教与学的崇高境界之所在。
(二)排球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排球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它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能够拉动排球课程的质量和效益在较短的时间内再迈上一个台阶。
(三)排球精品课程建设拓展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空间,既能充分发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
(四)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的今天,不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投入力度,通过网络排球精品课程的开放,推动排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推动整个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君芳.排球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5).
关键词:精品课程;内涵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基金项目:职业院校产学研战略联盟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广西区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399)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5月,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加强精品课程申报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已经建设了近万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各省市教育部门也相继下发了指导通知,提出了建设精品课程的规划和措施,全国各类学校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各职业院校也规划并立项建设了一批校级精品课程。
1 精品课程建设和共享应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学校受功利思的影响,往往只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申报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申报成功后则动力大大减弱,忽略了精品课程立项后的后续建设与维护,使精品课程立项后的后续建设与维护严重滞后,很少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
(一)注重形式,不而注重内涵建设是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为了申报成功,部分职业院校对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进行分析,依据指标逐项弥补和强化。课程网站制作得非常精美,而忽略其内涵建设。成立的课程组只是临时组织起来为申报而成立,课程申报成功后大多就解散了,无人专门负责课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长期建设。
(二)网络资源更新率较差。经课题组对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已建成的精品课程进行调研,发现相当多课程录像、课件,习题、教材、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等教育信息资源更新率很低。基它各类学校这方面的情况也十分严重。
(三)互动性不足。许多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难以了解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较少,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谓的精品课程只是一种摆设,缺乏实践性,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四)资源共享应用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一方面由于校际间精品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资源共享应用性差;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担心知识产权被侵占,不愿意将最优质的资源上网,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到最优资源;之外由于技术原因和其他原因,课程网站打不开或者没有访问权限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这样就达不到为教师、学生服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水平低。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很多课程不能把课程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为教学所使用,在课堂上没有利用该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教学,例如通过相关资源平台进行复习、指导、考试等教学活动。
2 推进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和资源共享应用的对策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强调,将全面实施“质量工程项目”,重点是提升“质量工程”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精品课程作为上一轮“质量工程项目”应当着重加强后续建设,解决上一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2.1 深化精品课程项目的内涵建设
精品课程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为重点,集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教学过程中更多使用信息技术,使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精品课程项目的内涵建设应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应当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并按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精品课程组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经常更新
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3.加大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应当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借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4.加强教材建设力度。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参照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各院校应鼓励建设集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5.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要形成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机制,,团队中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和主辅等搭配合理,队伍稳定。努力提高团队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围绕着课程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课题科研工作,以课程的建设为标杆,推动年青教师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开展。
2.2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精品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应用。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相当部分教师几乎没有进入过这类网站,更别提学生能够利用该类平台进行学习了。职业院校应当加大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的宣传,鼓励教师利用优质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利用该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提高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
当前国家教育部已经建立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网站,国家级精品课程可在该网站找到,进入相关课程主页,可以进行录像、课件、习题等资源的浏览。建议精品课程应该整合全国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并且通过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保证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运行,提供下载,让更多的学习者和教师可以用合适的方式获取和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3.建立网上教育信息资源更新机制,提高资源更新率
网上教育信息资源的定期更新非常必要,由于更新的工作量大,应当有效提供便于教师更新资源的方法和手段,使课程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建立检查评比、激励制度,建立精品课程教学信息资源更新与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更新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更新率。
2.3 利用网络平台,将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发挥示范作用
依托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完善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网络教学教育手段,将精品课程最优质资源运用到日常的教与学中,最大限度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文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
[2].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厅[2011]8号文件)。
[3]. 王重润,李恩,赵冬暖.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教论坛. 2010年2月第2期。
[4]. 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
精品课程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以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个高等学校纷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入实践。经济法作为法学基础课程,已经建立起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从精品课程的数量上看,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质量上看精品课程未必是“精品”。下面,就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
一、正确认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及目标
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的正确理解,是顺利进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精品课程的建设可能会背离初衷。何谓“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按照教育部的此项要求,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应当是将经济法建设成符合上述五个“一流”的课程。具体而言,“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是教师整体队伍的一流,而不是某一个教授是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不仅要求构成教师队伍的个体教师素质优异,还强调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包括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才能实现课程自然的新老交替、平稳过度从而保证精品课程的连续性。“一流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延续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一流教学方法”,是指为教学内容服务,以提高课程质量为宗旨,针对具体的教学环境采取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既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科学组合。“一流教材”强调采用“立体化”的形式,即以主、辅配套的纸介质教材为主体,配以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电子教材,形成一个教学包,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全方位传达和个性化巩固。“一流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既严格又充满人性化;既督促有序又鼓励有余;既鞭策过程又评价结果。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呢?许多学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是为“精品课程建设”而建设,把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实现教育部提出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应当是把课程建设成为能够使得受教育者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最终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由于各高校客观地存在层次差别,相应培养学生也存在层次差别,因此,我们应当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做多层次的划分,各个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申报,轻建设
全国各高等院校及教师们都十分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机,是在于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为荣誉称号或不菲的课程建设经费?值得审思。在功力动机的驱动下极可能出现一旦评审通过,有的就忘记了课程建设的现象。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文件规定,申报单位要在5年内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和3年内实现全部授课录像上网。但实际情况是有的课程网站的相关资源诸如教学课件、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新闻、公告等显示的还是评审当年的时间,资源更新速度慢或者无更新。此外,就已经上网的部分教学资源也存在建设形式雷同,缺乏特色甚至相互抄袭的现象。不能体现不同层次院校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不同追求(培养学生目标的差异)。
2.重形式,轻内容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从网上能找到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内容看,各申报单位均按照六个方面的内容来完成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形式而言,均符合教育部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但从内容上看,却未必符合“精品”的要求。如前所述,不同层次的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不同,因此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应当符合现实需求而打造自身的特色。“精品”意味着突出各自的优势,“精品”是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精品,是别人没有的精品,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用的精品。但从各个院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具体内容看,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几乎趋于一致,缺乏特色、缺乏创新,不能体现学校之间的差别、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师之间的能力差别、亦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差别。这是目前经济法精品课程乃至所有精品课程建设的一大误区。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往往本末倒置,仅仅注重形式,把网络和课件看成决定一切的因素,聘请专业人员设计网页、制作课件,外观很漂亮,但有的主讲教师甚至不会使用课件和网络。
3.重教师,轻学生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但在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教育观念未转变、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如前所述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学校综合实力评价、教师的考核相关,因此出现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以老师为对象,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怪象。从2003年精品课程启动到现在已经近9年时间,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精品课程。换言之,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知程度是比较低的。对精品课程是什么缺乏基本的理解与认知,甚至有的学生连“精品课程”的名称都没有听说过,遑论精品课程的功能与目的,等等。由于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和内涵的正确认知,导致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徒有其表。即使制作了网页和课件,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三、完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正确认知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评审、评价和监督机制
要改变“重评审、轻建设”的现象,首先应当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正确的认知。如前所述精品课程建设应当为提升学生能力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成为考核、评聘的条件。因此,需要调整现行精品课程评审、评价的指标体系。当前的评审、评价指标(由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要素组成)偏重于精品课程产生的前提条件,这样的指标体现了精品课程的一般特征和共性要求,但也制约了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因此,应当将精品课程评审、评价指标体系,向偏重建设状况与应用效果的指标过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学校和教师的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建设上来。此外,完备的监督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精品课程应建立年检、责任追究等监督制度。主管部门应对入选学校和课程开展年检。对于建设效果好、质量高的学校和课程给予奖励;对于建设效果差甚至没有实质性建设的课程予以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应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的建设经费。
2.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经济法精品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经济法知识的能力为目标。因此,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应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辅资料、个人测评、网络论坛等的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来制作和准备。同时应及时、快捷地将课程内容展现在课程网站上,并不断进行内容的更新、调整和优化。发挥其示范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第二,改善经济法教学模式,推进特色课程教学。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就业的地域性和实际情况,形成教师课堂讲授、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聘请经验丰富的律师授课、校外教学实习和校内模拟实训等理论讲授和实践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课堂辩论和课堂讲演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辅之以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以活跃学生思维。第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综合考评制度,全面客观考核学生学习能力。采用开闭卷结合、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通过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
3.注重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强调的是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应当注意的是切忌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盲目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教学团队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人数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过硬的教学团队,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无以为继。因此,既要强调精品课程负责人的带动效应,也要注重教学团队的相互协作、交流配合。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能持续发展,应当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要实施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以拓展学术视野、强化双语教学能力。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储备教学力量。
强调教师在课程目标实现中的主导性地位时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凸现主体又要体现主导,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前做好课程设计,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课程内容、讲授形式和授课环节。同时,监控教学过程,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信息和认识工具,开展教学互动,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在教学参与中思考、学习和认知。此外,应建立学生评教制度。组织学生直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相关内容,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指标,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郝文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张仁兰.对高等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8,(9).
【关键词】中国―东盟国际教育合作 体育保健专业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61-0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使得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省区之一,与东盟合作具有地域优势和人文优势。《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南宁宣言》开始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传统医药的立法、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2009年中越两国签署的《中越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定》,使得中越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有了良好的国际环境。随着东盟各国健康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体育保健人才日益缺乏的问题,中国和越南开始了合作教育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尝试。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与越南河内体育师范大学签订了关于为越方培训体育保健专业教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互派教师进修等的合作协议。在合作实践中发现,要推动体育保健专业教育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建设适应东盟合作作为导向的体育保健专业精品课程,是合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越南体育保健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们专门对越南高校的体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越南高校并没有设置体育保健专业,只有与之相近的体育医学专业,以培养体育医务工作者为培养目标。另外,虽然越南高校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都设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但是课程比例只占到总课程的17.4%。其课程主要设置卫生学、解剖学、体育生理学、体育医学、体育机能、体育免疫等课程。可见,目前越南高校体育系设置的体育保健类课程以理论基础课程为主,鲜有涉及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治疗运动损伤治疗课程。而我国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在运动损伤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放的200份面向越南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有近90%的被调查者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在治疗损伤方面的作用,对我国传统体育保健技能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非常感兴趣,并表示想要学习中国传统体育保健技能。可是,因为越南没有相应师资,无法开设此类课程。由此可见,越南国内高校缺乏体育保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环境。
二、面向东盟体育保健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在中国―东盟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践行新的教育理念,在充分认识到东盟国家文化背景、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采用“衔接―转变升级”的建设策略,才能满足面向东盟国家进行体育保健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衔接――面向东盟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衔接”指的是将面向东盟建设的精品课程与原精品课程进行衔接,既能继承已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它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第一,原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一流的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的,原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也同样可以用于面向东盟的体育保健精品课程建设。
第二,原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这支队伍有着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面向东盟精品课程建设的主力军。
第三,原精品课程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已经开始从“灌输型”向“启发型”转变,“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问题解决”和“现场参观”等教学方法仍然适用于面向东盟学生的教学。
第四,原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案例库、专业图片库、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多媒体网络课件、音像媒体、仿真式的投影、教学视频、三维动画等资源可以作为面向东盟的精品课程资源的基础。
(二)转变升级――面向东盟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面向东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必须重视东盟国家文化和学习习惯,考虑其学习需求。为此,必须对原精品课程中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进行全面转变升级,才能达到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第一,调整精品资源课程教学目标。因为课程的教学对象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中国学生转为东盟国家学生,因此课程设计要以东盟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要求为基础进行。
第二,根据教学目标的改变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要满足东盟各国的要求,原教学内容显然是有欠缺的。必须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将东盟各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特殊技能技法引入教学内容,将东盟国家学生迫切希望学习的中国传统体育保健技能如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中医特色疗法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实践课程比例,着重培养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内容还要将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相结合,适合放在网络平台公开使用,才能满足东盟国家的需求。
第三,重新构建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材。原来的适用于国内学生的精品课程教材显然不适合东盟国家学生的需要,必须在现有的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以东盟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才能使编写的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例如,针对东盟学生中文水平低,对理论知识理解不透、掌握不牢的特点,我们将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两门理论性强,但又有一定联系的课程进行知识重构,打破了原学科的系统性。把教材里后续课程或实践操作技能需要的用到的理论知识专门分离出来,重新梳理,并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解析。《推拿与按摩》教材也在突出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实践型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与整合,删除传统课程基础理论性过强的内容,突出实践技能培养部分。同时,教材还专门插入大量插图,用图片解析教学内容晦涩难懂的部分,清楚直观,更易于东盟学生理解和记忆。重新构建的课程内容改变了基础核心课程理论过多,刻板、枯燥的印象,突出了实用性、实践性。两本教材已经试用于第一届越南留学生,受到了留学生的欢迎。
第四,提升教学团队。在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过程中,师资无疑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参与国际教育合作的教学团队除了要求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掌握相关国家语言。要培养出课上能流利进行双语教学,课下能用双语与学生无障碍沟通的专业教师。因为教师是双语课堂教学的直接执行者,也是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持者,教师的双语水平是直接影响双语教学胜败的关键。其次,教师还要了解东盟越南国情,学习民风民俗,才能在教学和交流过程中不发生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可调和的误会。最后,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到相关东盟国家进修、考察、交流的机会或举行定期、不定期的学术交流,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语言和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好我国体育保健专业的形象代表,才能以精湛的技术、高超的理论水平流畅的沟通吸引更多来自越南或其他东盟国家的合作。
第五,必须对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升级。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进行整合,灵活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演讲、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踝关节损伤治疗课程教学,我们把课堂搬到真实的治疗室,让学生从接触病人到检查、诊断、处理过程皆在真实的场景发生。通过老师的带教,学生在真实的运动损伤处理过程中培养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该患者是内翻还是外翻损伤、是否合并有骨折、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治疗”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老师既要注重从理论知识上引导学生,又要在过程中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结束后,教师与学生综合讨论,通过剖析问题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真正的理解和运用。总之,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取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学习,而且还能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人类消除了地域上的障碍,国际间知识与技术传播瞬间即成。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手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采用多媒体授课。用图片、图表展示晦涩难懂的基础理论知识;用有声的视频和三维动画再现规范化的技能操作,使学生对知识抽象的理解转换为多维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2)建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将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平台,可以使学生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减少了时间和金钱的浪费。这对于大部分东盟成员国的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第六,升级完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基本课程资源和拓展课程资源两个部分。一是基本课程资源部分:专门制作适合东盟学生学习的教学大纲,在大纲的指导下重新梳理电子教案、案例库、专业图片库、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多媒体网络课件、音像媒体、教学视频、三维动画等资源,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更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二是拓展课程资源部分:其一,将以上基本教学资源“双语化”,这是建设面向东盟体育保健精品课程的一个必备条件。“双语化”一方面可以使越南学生在母语的帮助下,顺利过渡到专业课的学习环境,减少了因直接进入汉语言环境导致的语言障碍而带来的学习困难,还可以缩短学习进程,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体育保健人才要能与越南友人顺畅地交流,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越南语。唯有如此,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满足东盟人才市场需求。其二,要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多媒体授课课件,实时更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用高科技手段展示我们优秀的教学资源。
综上,本文用“衔接―转变升级”的策略指导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希望以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打开中国与东盟各国体育保健教育合作的窗口,吸引更多的国际教育合作,使中国成为东盟国家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蒋寅,黄昀,冉荣.在东盟合作背景下的广西体育保健专业精品课程建设[J].梧州学院学报,2010(3)
[2]胡英清,吴铁勇,蒋心萍.越南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广西教育,2011(12)
[3]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
[4]刘清海,薛纪秀,多模式教学方法的整合在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麻醉在线,2007(9)
[5]李宁林,杨建娣.广西与东盟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人才培养模式、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探讨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6(3)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1GJA173)